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1

作者简介:熊素勤(1973.11-),女,大专,护理部主任,主管护师。

【摘要】病理性黄疸在内儿科中很多见,本文就对黄疸患儿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出一些护理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在内儿科病房,病理性黄疸患儿很多见,可见于60%~70%的足月新生儿和几乎所有早产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致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甚至引起严重后遗症或死亡。引起患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有:(1)胆红素生成太多;(2)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可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高;(3)胆红素排泄异常;(4)肠-肝循环增加。

1 临床资料

按照第七版《儿科学》的诊断标准[1]选取2006-08~2009-04本院收治病理性黄疸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7例;日龄在生后28d内,其中1~10d12例(15.7%),11~20d48例(63.1%),21~28d16例(22.2%)。

2 结果

本组7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1例患儿死于核黄疸,其余75例均治愈出院,无核黄疸及后遗症发生。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2 蓝光疗法护理: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疗前,给患儿洗澡、喂奶、更换清洁尿布、剪短指甲、处理脐部皮肤、带好眼罩并保护好会阴,以避免新生儿烦躁不安影响治疗效果。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为28~30℃,湿度55%~65%,将患儿放入床中央,以获得最佳光照的位置,调节好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光疗期间每隔2~4h测生命体征1次,尤其注意体温变化,根据测得的体温随时调节光疗箱的设置温度,控制患儿体温在36.5~37℃。光疗期间勤换尿布,注意患儿的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保持水分营养的供给,按需喂奶。经常为患儿更换,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光疗结束后再次予患儿洗澡,并检查全身有无皮损等,做好记录。

3.3 进行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抚触是通过抚触的双手对新生儿全身皮肤以温和良好的刺激。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增加婴儿的哺乳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胎便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3.4 进行预防性用药: 新生儿药物剂量比较小,应根据患儿体重精确抽吸药液,以保证药物有效浓度。针对特殊药液如静注丙种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要避免浪费,导致剂量不足,影响疗效等。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2

【关键词】 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体会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皮肤、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 尤其是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很多都会因为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体循环, 从而进入皮肤、巩膜及黏膜引起黄疸[1]。生理性黄疸于生后2~3 d内出现黄疸, 4~5 d达高峰, 7~10 d内多半消失, 黄疸指数≤15 mg/dl属正常范围[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 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程度重, 血清胆红素>12~15 mg/dl或上升>5 mg/(dl・d);黄疸持续时间长, 出生2~3周后黄疸仍不退, 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产生胆红素脑病, 引起死亡和严重后遗症, 需及时治疗。蓝光治疗是一种降低血清胆含量最常用、有效且安全的方法[3], 由于患儿是婴儿的特殊性, 蓝光治疗中的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院儿科护理同仁对此特别重视,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血清胆红素>12 mg/dl的患儿, 其中男36例, 女44例, 足月产儿64例, 早产儿16例。体重2.0~4.2 kg, 日龄2~25 d。

1. 2 蓝光治疗的原理 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 然后迅速从胆肝及尿中排出体外, 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

1. 3 准备

1. 3. 1 家长准备 首先告知家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发展经过, 疾病转归, 并耐心解释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的目的。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 详细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 解除家长的顾虑。告知家长蓝光照射的注意事项以及光疗后患儿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均属正常反应。告知家长早开奶和增加哺乳次数, 可增加患儿肠蠕动, 减少胆红素吸收, 促进早产儿的吞咽及胃肠蠕动功能, 减少因留置胃管引起的感染[4]。使家属主动积极配合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1. 3. 2 光疗箱的准备 光疗箱应在空调房间内, 房间温度24~26℃, 湿度55%~65%。光疗箱使用前清洁2次, 处于功能良好备用状态, 灯管全亮, 灯管使用时间有记录, 超过时间及时更换。灯箱上禁止放任何物品。光源距患儿体表33~50 cm, 箱内温度保持在30~32℃。湿度55%~60%, 箱内注灭菌用水至2/3满, 箱内铺柔软消毒小棉垫, 棉垫要稍大, 能挡住患儿小脚不被灯箱碰伤。

1. 3. 3 患儿的准备 与患儿家长沟通剃光患儿头发可以提高光照效果, 剃光患儿头发, 称体重并记录。观察并记录黄染部位及程度, 为患儿沐浴, 沐浴时注意保暖, 及时擦干患儿, 禁止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 否则降低光疗效果, 增加光热的吸收, 使皮肤产生灼红[5]。修剪患儿指甲为患儿戴上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 仔细检查松紧度不可施压, 保证患儿舒适安全。患儿穿上尿不湿裤, 男患儿用全包大型号尿不湿裤确保阴囊全部包裹。患儿第一次离开母亲, 缺少安全感, 把患儿轻轻放入预热好的温箱并轻轻抚摸患儿, 并记录开始时间。

1. 4 蓝光治疗时护理方法

1. 4. 1 一般护理 将患儿头偏向一边, 喂奶后30 min由专人看护。溢乳及时擦净, 防止呛住患儿。观察患儿有无异常哭闹、惊厥、腹胀以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 有无胆红素光敏引起的皮疹。患儿经常活动, 随时维持患儿处于光疗箱中央。每2小时翻身1次, 使患儿更多皮肤被蓝光照射, 特别瘦小的患儿增加翻身次数并按摩骨突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1. 4. 2 密切观察光疗箱 随时观察光疗箱运行状态。保持箱内温度30~32℃, 水箱内灭菌用水依刻度为准或至2/3满。保持湿度55%~65%, 灯箱内盛水容器每天更换并灭菌。

1. 4. 3 体温护理 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8℃, 每2小时测体温1次, 或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测量次数。有发热时调低温度, 冬天特别注意保暖, 喂奶或更换尿不湿裤, 或做治疗时, 尽量小的开启箱门。夏天防止过热, 体温>38.5℃要暂停光效, 待积极处理患儿体温正常后方可继续治疗。

1. 4. 4 喂养护理 喂养>8次/d, 光疗中不定时喂温糖水, 牛乳或温白开水[6], 对吸吮能力差的患儿给予鼻饲或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液量全日均匀分配, 弹力绷带包扎静脉留置针, 防抓脱并观察滴速, 防液体渗漏。每天测尿比重>1.015, 每天测体重防止因光疗脱水。

1. 4. 5 眼罩和尿不湿裤的护理 由于患儿在光疗箱内待的时间较长, 加之患儿不停的活动, 护士应随时观察, 发现眼罩移位随时调整且勿施压, 必要时关掉蓝光灯再调整, 每天护理眼睛防角膜溃疡。2 h更换1次尿不湿裤, 发现尿不湿裤有松动随时调整保证会阴不被蓝光照射, 发现患儿大便及时更换尿不湿裤, 防止尿液及大便溢出污染玻璃窗造成患儿感染, 每次更换尿不湿裤均观察大小便颜色、量并用温水擦净臀部并涂油防臀红发生, 称尿不湿重量并记录以便更好掌握患儿出入水量。

1. 4. 6 光疗效果的观察 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 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程度, 新生儿黄疸从巩膜, 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 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加重, 警惕核黄疸发生。若患儿出现嗜睡, 反应差, 拥抱反应减弱也要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呈酱油色, 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蓝光治疗后黄疸减轻, 并不能反映血胆红素浓度, 按医嘱则血清胆红素, 抽血时将蓝光关掉, 以排除假性胆红素浓度可能, 待光疗停止后, 在4 h内再测量血清胆红素浓度, 以了解是否再度回升。

2 结果

经药物及蓝光治疗, 80例患儿79例痊愈出院, 1例发生溶血性黄疸转上级医院治疗, 无一例发生核黄染, 治愈率98.75%。

3 小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 加强蓝光治疗的治疗前患儿准备、光疗箱准备, 治疗中患儿的病情观察、一般护理、体温护理、喂养等护理措施, 可以保证蓝光治疗的有效性, 提高病理性黄疸的治愈率, 减少高胆红素对患儿的伤害, 改善了预后。

参考文献

[1] 门振兴.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0(9): 223.

[2] 崔炎.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74-177.

[3] 王秀芬, 李莉.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求医问药, 2012, 10(4):656-657.

[4] 石旭辉.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与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化儿科杂志, 2007, 4(3):237-238.

[5] 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71-573.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3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综合性护理干预;作用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与胆红素形成过多、代谢异常等关系密切[1]。本文选取我院黄疸新生儿病例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分娩新生儿216例,将216例新生儿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综合组108例与常规组108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P>0.05),可将其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其中:常规组男65例,女43例;孕龄在32~41 w,平均孕龄为(37.85±0.63)w。患儿溶血病,感染,早产儿例数分别为5例,8例和12例。新生儿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55例;阴道分娩53例。综合组男67例,女41例;孕龄在32~42 w,平均孕龄为(37.64±0.19)w。新生儿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56例;阴道分娩52例。患儿溶血病,感染,早产儿例数分别为6例,7例和12例。

1.2方法 常规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勤换尿布;保持脐部干燥与清洁;定时洗澡等;定时对病房内物品及空气进行消毒,并限制探视人员数量,以预防感染发生。并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遵医嘱给予其实施各项护理操作。

综合组新生儿给予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①鸟巢音乐护理:根据新生儿体重和胎龄,将暖箱温度进行调整,然后使用柔软舒适的毛巾根据婴儿身长做鸟巢状外包,让婴儿头部和四肢可以触及,并在护圈上铺一个毛巾,毛巾下放38℃左右的热水垫,将鸟巢预热到32℃~34℃后放入新生儿,播放轻柔摇篮曲。②肠道的护理:用温盐水灌肠或扩肛促进肠道胎粪排出,由于患儿排便次数可能由此增多,对局部皮肤会产生刺激,因此应该注意对臀部皮肤进行护理,保持清爽,预防红臀等的出现。③抚触护理:抚触需要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护士实施,要求手法准确,精神愉悦,力度适中和面带笑容。操作时限用润肤油戳热双手,然后抚触婴儿背部、臀部和四肢,最后抚触头部,胸部和腹部,为了促进婴儿肠道蠕动,需要对腹部进行循环按摩,一般选择吃奶后1 h进行抚触,2次/d,15 min/次。在抚触过程应加强对婴儿不良反应的观察,如烦躁、饥饿、哭闹等。④吸允:对婴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允训练,在喂奶前进行无孔奶嘴吸允,10 min/次,1个疗程10 d。⑤中药游泳。用250 ml茵陈汤和生姜汁一起倒入到游泳池,水深以婴儿足底不接触池底为原则,水温38℃~40℃,室温26℃~28℃,在婴儿脐部上贴防水脐贴,确保游泳时头部浮在水面上,游泳完将护脐贴取消对脐部进行消毒[2]。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不良反应、黄疸指数和总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治疗5 d后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好转:治疗5 d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到正常范围。继续治疗至第7 d,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治疗7 d后黄疸仍未消退,血清胆红素仍维持较高水 平[3]。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不良反应 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综合组低于常规组P

2.2护理效果 综合组新生儿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新生儿P

2.3临床症状 护理后综合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常规组,行统计学检验显示差异显著(P

3讨论

新生儿护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黄疸新生儿,护理目的主要是减轻黄疸程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4]。

在本研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给予了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抚触,提高交感神经紧张度,促进胰岛素和胃泌素分泌,以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让患儿感受爱和亲切,有效预防哭闹不安。鸟巢式护理能够为患儿建立跟子宫类似的环境,带给其安全感[5];肠道护理能够加快胎粪排出,降低黄疸水平。中药游泳护理遵循中医清热利湿治疗机制,选用茵陈汤,可促进胎粪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吸允护理则有利于促进患儿吃奶能力的提高和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营养吸收[6]。经干预,综合组在临床效果、护理不良反应、黄疸水平和胆红素水平方面都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中,其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新生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宇春英,邹冬梅,李建平,等.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14(22):3420-3422.

[2]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410.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4

【摘要】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我院产科出生的单胎足月适于胎龄儿100例,除外有宫内窘迫、窒息、头颅血肿、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新生儿ABO溶血病,G-6PD酶缺乏症等并发症患儿。母亲孕期无特殊用药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等因素。分为实验组(早期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干预组)50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黄疸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转入新生儿病房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 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有利于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围产儿生命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早期干预 胆红素浓度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如何早期干预,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我们通过对100例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干预,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减少需要进一步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治疗而导致母婴分离。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中旬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足月新生儿,随机抽取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孕37—40周,出生体重2500~4000g,Apgar评分8~10分。入选病例全部除外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头颅血肿、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母亲孕期均无特殊用药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因素。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干预组在告知家属生后30 min开奶,按需喂养,注意保暖、常规护理后,生后12小时内开始给予“妈咪爱”口服,每次1g,每天1次,用温水冲服。此外,同时给予每个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灌肠,材料:开塞露(含甘油)5ml+生理盐水5ml,每天1次,连续3天。对照组告知家属生后30 min开奶,按需喂养,注意保暖、常规护理等,不用其他干预措施。所有新生儿于生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每天早上9点,予经皮测胆红素测定仪监测1次,部位为前额及胸骨柄1/2处。 两组新生儿终止观察条件,一旦血清血总胆红素测定达220.6umol/L,转新生儿科进一步蓝光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1.4不良反应 口服“妈咪爱”新生儿中有个别新生儿排便次数增多,但无水样便,无一例呕吐。灌肠无任何不良反应。

2 结果

两组患儿生后1~5天血清胆红素值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前2天,微量血胆红素测定结果和上升幅度相似,差别不显著。从第3天起,微量血胆红素测定结果显示,干预组每天上升的幅度远低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

表1 两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上升幅度(X±S,mg/dL)

转贴于

表2 转入新生儿病房例数(个)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新生儿发生黄疸需鉴定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病理性黄疸需要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从而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新生儿毛细血管丰富,血胆红素>85umol/L,才能觉察皮肤黄染。正常情况下足月儿约有80%肉眼可观察到黄疸。目前血胆红素测定仍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应密切关注血清胆红素浓度,正确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早期干预治疗是防止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的要点。本文采用妈咪爱和排便干预作为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出生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不能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类化合物随粪便或肾脏排出,增加了胆红素回吸收。妈咪爱散剂系微生态调节剂,主要由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组成,其活菌数量达1.5亿个/g,冲服后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促进肠道在短时间内有益菌群维持在最佳状态。且粪链球菌可恢复小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妈咪爱还可抑制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了肠道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了血清总胆红素值。

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约含胆红素80~100mg/dl,如胎粪排除延迟,也可加重胆红素的重吸收,使肝肠循环的负荷增加。新生儿摄人不足、喂养次数少、肠蠕动减少、肠道正常菌群建立迟等原因均可使经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而新生儿肠黏膜内口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血胆红素增高。新生儿灌肠能使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和大便变黄时间提前,干预组新生儿均在灌肠操作过程中或操作刚结束就排胎粪,使含有胆红素的胎便或粪便及时从体内排出,干扰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从而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口服妈咪爱及灌肠均为简便、易操作、无创伤性的干预手段,无副作用。对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5

【关键词】纯母乳,喂养,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护理

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代谢的效率仅占成年人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所以易造成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时期最为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纯母乳喂养情况下的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的7天内,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可能出现血胆红素增高的现象。若血胆红素增高的足月新生儿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发新生儿黄疸或核黄疸,即为胆红素脑病,会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对其生命造成危险。所以本组研究针对我院2012.06-2013.06期间接受治疗的纯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现血胆红素增高的56例患儿,展开了综合性护理和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比较,现方法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06-2013.06期间接受治疗的纯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现血胆红素增高的56例患儿,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均在5-30天之间,平均年龄(15.6±2.6)天。全部病例均是经纯母乳喂养情况下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入院时血象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均显示患儿为血胆红素增高的现象,将病理性肝脏、黄疸、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年龄大于30天的新生儿排除。全部患儿家属已了解护理方案,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理情况等一般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清洁患儿的皮肤,以防感染。及时清理患儿的排出物。采用保温箱维持患儿体温的恒定,每小时更换一次患儿,对患儿予以合理的喂养,若患儿吸吮无力,则采用滴管进行喂养,并保证对患儿水分的供给。

护理组: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游泳护理:在新生儿脐部处粘贴一枚防水护脐贴,并且通过专业的护理人员在婴儿的游泳池里进行,注意保持室温和水温,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同时,对患儿给予抚摸护理。在室温25摄氏度的环境下,对患儿予以轻柔的抚摸。根据从头到脚,自前向后的顺序进行。每12个小时进行1次,每次15分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体内血胆红素的变化,并且对黄疸消退的时间、转黄的时间以及胎便初排的时间做好详细的记录,将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组间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进行组间的比较检验,差异P

2结果

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护理组的胎便初排的时间、转黄的时间以及黄疸消退的时间均明显小于常规组,差异P

3讨论

新生儿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发育还未完善,不能对结合胆红素予以还原,导致血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且新生儿还未形成成熟的血脑屏障,其通透性较大不能有效的阻止胆红素的穿透,所以较高的胆红素水平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并且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并发症或后遗症,会对患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极大的损害,易使患儿家属产生很大的心理和经济的负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血胆红素患儿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早发现,及早给予合理的有效处理措施,促进患儿尽快排出胎便,稳定即减小血胆红素的水平。

新生儿的皮肤比较敏感,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多种刺激。游泳时,借助池水温度的传导,加大患儿运动的能量消耗,从而刺激消化系统,对肠道内部大量的养分予以吸收,增强患儿吃奶的频率,并且增加患儿吃奶量,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还能通过提前进食的时间,促使患儿建立肠道菌群,加速还原患儿肠道内部的胆红素。而通过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抚摸,对患儿的皮肤有序、科学的刺激,通过温和的刺激方法经皮肤向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传递,有利于患儿积极的生理反应。同时,对患儿生理和情感发育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及机体的免疫功能。

本组研究发现,对纯母乳喂养情况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抚摸和游泳等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增快胎便排出和转黄,使血胆红素的水平显著降低,缓解了黄疸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参考文献:

[1]胡建儿,施红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24-125.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31-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引起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在皮肤、黏膜及巩膜上出现黄疸,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并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1]。因此,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并及早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4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探讨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临床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9-38.4d,平均体重(3.17±0.6)kg,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发病于出生后2-3天,持续7-10天自动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患儿体内胆红素略高于正常水平,除皮肤黄染、有轻微食欲不振外,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发生于出生24h内。②血清胆红素浓度异常:足月儿≥222μmol/mL,早产儿≥257μmol/mL,或者每天上升85μmol/mL以上。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大于14天,早产儿大于一个月。④黄疸反复出现。

1.3 检查项目 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是血清胆红素浓度,采取静脉血或微量血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型检查(ABO和Rh系统)、红细胞脆性实验、肝功能检查、超声腹部检查、听视功能电生理检查。

1.4 治疗方法 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综合疗法:①蓝光照射疗法,该法简单有效,将新生儿俯卧在光疗箱中,用黑色眼罩遮住双眼保护,以免对患儿的视网膜造成损伤,会阴及用尿布遮挡,身体其他部位接受双面蓝光照射3-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停止。②药物疗法,西药采用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d服用至黄疸消退;配合使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3次/天,连续用药五天,补充白蛋白1g/kg/d,辅以消炎、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手段。

2 结 果

经综合治疗后,4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治愈43例(89.6%),好转4例(8.3%),无效1例(2.1%),总有效率为97.9%。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十分常见,多由于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黏膜黄染,根据症状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一般轻度的生理性的黄疸不需要特别治疗可自行痊愈,但是由于感染、溶血等病理性因素产生的黄疸,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神经中枢损伤,严重可导致死亡[2]。

3.1 病因分析 经过检查诊断,引发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围产因素25例(52.1%),其中宫内窘迫12例,母亲妊娠高压症8例,高危早产儿3例,窒息2例;感染12例(25.0%),其中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感染性脐炎4例,乙肝感染2例;颅内血肿5例(10.4%);新生儿肝炎4例(8.3%);其他不明因素2例(4.2%)。结果表明,围产因素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其他感染等炎症也易造成新生儿发生黄疸。

3.2 预防措施 根据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原因,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围产因素是首要因素,孕妇遭受湿热侵袭可能致使胎儿出生后发生黄疸,所以在妊娠期间,孕妇应控制饮食,少食生冷,饮食有度,忌暴饮暴食,并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以防损伤脾胃。②若孕妇曾生育过出现黄疸的婴儿,再次妊娠时应提前预防,按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③婴儿出生后,家长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须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以了解病情变化。

3.3 治疗措施 蓝光照射治疗能够促进游离的胆红素发生光氧化和异构化,其代谢物可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操作简单,但是效果较慢,而且有导致青铜症的危险。中医理论认为黄疸属于湿热,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安全制剂是茵栀黄口服液[3],其主要中药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四种药物联合作用,有清热除湿、保肝利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胆红素排泄,加速黄疸消退,与光照疗法配合使用,具有更好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儿经光照和药物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9%。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发病主要原因是围产因素的控制,孕妇需注意饮食控制,有效预防,临床上以光照配合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智萍.新生儿黄疸67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