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56-02
烹饪营养与卫生是中职烹饪专业基础的理论课程,对学生日后的烹饪学习有非常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理论比较抽象,如营养素中所具备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如何互补等都是抽象理论,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枯燥,教学效率低下。在烹饪营养与卫生课堂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中职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使之更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同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完善相关的评价考核制度,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的烹饪营养与卫生知识。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往往参照相关教材。但由于烹饪营养与卫生的理论性比较强,如果仅仅参照教材来设置教学内容则显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校本教材,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能。
目前,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中,主要教材有《食品营养与卫生》。该课程在食物营养含量与营养素等方面都有详细介绍,但在荤素搭配及营养成份关系方面却很少举出实际例子。同时,缺乏组合配膳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具有保健食疗作用的菜谱也鲜有介绍。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添加精美的图片,形成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显得生动活泼。该课程虽然有不少菜例,但对菜例的营养价值却介绍不多,因而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对菜例的营养价值进行适当分析。比如,菜例对哪种病症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不适宜哪种病症的群体,等等。以“荠菜炒冬笋”这个菜谱为例,该课程虽然详细介绍这个菜谱,但却未说明适用人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说明这一点。“荠菜炒冬笋”不适宜分娩后的妇女、尿路结石患者以及患有肠胃病的人群,对未成年人也是非常不利的,建议未成年人少吃或不吃。
选择探究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营养素与食物营养价值”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对孕产妇、老年人、儿童、青年及患有各种疾病人群的营养问题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探究,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交流与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巩固基础的烹饪营养与卫生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为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维护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但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乏味的僵境中,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 多媒体教学法。烹饪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其教材多为抽象概念,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及直观性。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烹饪营养与卫生教材的缺陷,通过多媒体技术,教材中的许多抽象概念可以被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缩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比如,讲授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教师可以制作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图片、视频,讲授与教材内容相符的生活实例,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分组辩论教学法。分组辩论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互辩及师生共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辩论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分组辩论教学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让学生在活跃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比如,讲到“脂类的营养价值”时,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关的辩论题——“植物油中所含的营养价值与动物性脂肪相比,哪个更高?”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分组辩论。教师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交与学生,为学生个人才华的展示提供重要平台,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考试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评价考核制度,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动力因素之一。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考试,怎样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评价,都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课堂发言等)、课后作业(包括菜谱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对重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以及期中和期末考试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与考核。其中,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及动手能力等;课后作业占总成绩20%,主要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期末与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期中与期末考试的题型,应尽可能选择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光磊等.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开放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02).
[2]汤亚军.试谈职业高级中学烹饪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3]宗宝等.高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中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J].轻工科技,2012,(05).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2
【关键词】烹饪与营养教育 人才培养 有效探讨
烹饪是一门艺术,其为生活增色增味。烹饪与营养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烹饪与营养教育并未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层面的灌输,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烹饪技能达不到岗位要求。社会发展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烹饪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文,笔者将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几点思考。
一、烹饪与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烹饪学校在开展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时依然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烹饪作为一门技术活,它对学生烹饪实践能力具有一定要求。但由于部分烹饪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仅仅注重对书面知识的讲解,例如:烹饪中的营养搭配等,无法促进学生烹饪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烹饪教师落后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烹饪技能的形成,例如:教师在开展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时,依然在采用板书的教学方法,这也使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堂与其他文化课课堂教学毫无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型烹饪与营养教育人才的培养。
综上,笔者对现阶段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我们在开展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时必须将实践性应用其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造机会。
二、如何开展烹饪与营养教育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
(一)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策略
在进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讲”、“满堂问”以及“分配任务型”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真正做到“教”与“合”的统一结合。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范围及教学过程的开放,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动手实践以及开拓创新。当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平台。开放型教学环境的创建。传统的烹饪与营养教育教学范围无非就是教室和教学操作间,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范围延伸到网络市场及图书馆等地。如在向学生进行烹饪与营养教育成本核算知识讲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相关的教学作业,让学生以成本核算总额为600元肉制品为主料进行宴席制作。其中的核算知识仅仅参考传统教材明显不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网络平台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以弥补课程教学的缺陷,也可以到图书馆查找更多的信息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补充和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作智慧和灵感。
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创建。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师对烹饪与营养教育知识的讲解以及对学生疑问的解答,而要对烹饪与营养教育知识的教学过程及学生课堂反响进行回顾,归纳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一般情况下,过于注重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知识储存或调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开放性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向学生讲解烹饪与营养教育知识,巧妙地形成一种知识提问,鼓励学生解答、分析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新问题。如上述的宴席菜肴与相关的成本核算问题,这两种不同的知识模块应该配置相关的烹调教师教师及餐饮管理教师来进行内容讲解。
总之,开放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采取“以工养训”模式
要深化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调查发现,目前的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很多民营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它们认为如果参加实质性的高职教育,必然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这样很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影响企业的利润,而辛苦培养出来人才可能最终也不能为自己带来与付出成正比的收益。因此,要改变企业的传统理念,院校必须抛弃本位主义思想,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企业利益,以学生顶岗实习给企业创造带来的利润及部分学费补偿企业在学生的实践实训工作上投入的资源。通过“以工养训”,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院校可以通过较低的投入培养出优秀的满足时展需要的创新技能型人才,而合作企业则可以稳定和壮大技能型人才队伍,以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应用“以工养教,双师双聘”模式
拘于用人成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民办职业院校及民营企业的员工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或参加生产型的实训前提下,应聘者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院校和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最终获得双方支付的两份劳动报酬。院校和院校可以共同引进能够满足自身发展要求的人才或推荐各自人才被对方聘任,工作地点为企业生产一线。通过“ 以工养教,双师双聘”这种模式,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都可以在较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培养出既精通教学和培训又擅长技术和研发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当然,被双聘的员工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薪资及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
结束语
在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身的烹饪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环境,并创建丰富的创新知识平台。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身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校企合作既可以让院校和企业双方收获一定的效益,又让学生在实训中锻炼了自己的烹饪与营养教育技能,收获薪酬和福利。总之,在烹饪与营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烹饪实践能力任重道远,需要校企的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烹饪营养与卫生;饮食文化;人文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养。就目前来讲,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纯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现有社会机构的重组。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中被动的技术工具和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结构重组和重建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所处社会阶层的文化担当者。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仅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并把这种人文素养融合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发掘的课题,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学科、各门课程概莫能例外,当然这也包括“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有不少研究论文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责任。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态度消极。
2.学校方面的责任。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差,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学管理机制,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3.教师方面的责任。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得体,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4.学生方面的责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学习动力。
本文不拟对第1个方面和第2个方面做出回应,关于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经验,主要关心的是第3个方面和第4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在课堂内部,就一门课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到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我们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发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学科魅力,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和有趣,使烹饪营养与卫生这个理论问题,切实走进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真正关心、真正喜欢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高雅的餐饮文化氛围。只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展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
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喜欢上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我们不但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更应该注重发展这门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端正的态度下,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学习这门知识、感受这门知识,乃至热爱这门知识。
1.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目标
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了解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获得对食品原料的卫生处理和如何保证人体健康等理论知识。此外,本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教授食品卫生管理知识,以及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做出应有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今后在从事烹饪、饭店、旅游等领域的工作时,具有必要的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
2.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烹饪营养与卫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解渴这么简单,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食用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以,饮食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不同的饮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太注重食物本身的构成,而是注重饮食这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元素。审美意识与精神愉悦压倒了理性分析,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与中国哲学注重宏观把握和直觉体验的特点相一致。而西方饮食文化就大大不同了,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不太关注饮食这件事情的精神内涵,而是讲究营养成分的搭配,例如一天中要摄入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量和比例,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和结构等。这也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分析的特点是一致的。这种理性分析的科学态度,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营养卫生学作为一门学科,便是在18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
所以,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要研究某些食物的营养结构、某些成分对人体的作用、食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护等内容。这门学科有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提高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研究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章,也有不少,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互动性等。那么,就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笔者想在一个崭新的维度上,提出一点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新的维度,就是发掘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在烹饪与饮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烹饪饮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烹饪与饮食,不但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博大的文化。任课教师要想在成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这门学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广学博览,了解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场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义。通过烹饪与饮食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和哲学意识的不同形态,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但又十分艰巨的事情。而教师作为这门学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则负有这个责任。
2.提高学生对烹饪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认为它们不过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是将来生存谋生的手段罢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级,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这种状态需要改变,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态度,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营养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未来的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将是未来新兴阶层的主要经济力量和文化主体。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可,便会对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笔者还会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学习是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糊口的技术,而且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意义的一门学科。就拿中国的饮食文化来说,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精、美、情、礼”。精,一开始可能仅仅是某些贵族阶层的要求,但这种精品意识,如今已经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了广大民众普遍的饮食需求,包括选料、烹调、配菜、饮食环境等各个环节。美,则反映了中国饮食注重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的方面,从味道之美,到视觉之美,都反映了中国人已经把饮食变成了一种精神活动,而不仅仅是物质摄入。情,反映了中国人从来不把饮食视为个体的事,而是主体间相互交流情感的媒介,饮食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礼,饮食中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都体现着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饮食活动都体现着一种伦理精神。另外,笔者还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几大饮食文化系统,除去宫廷莱、官府莱和寺院菜之外,中国菜的主体是地方菜。地方菜大多以地区和省份划分,旧有“四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亦有“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另有“十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楚、京。虽然对于各大菜系的名称略有争议,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国菜系繁多,不同的地域往往会滋生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样一来,学生对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对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对烹饪和饮食文化有了深刻认知,便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着兴趣去学习。
3.多举办一些与烹饪和饮食相关的文化活动
职业学校的教育讲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或举办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在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健康咨询活动、食物中毒预防和抢救活动、食堂规范管理检查活动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施展所学。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深化学科认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建基、张怀玉.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教学,2011(1).
3.汪晔君.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4
关键词 烹饪营养 课程考试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课程考试对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等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 其作用亦不可或缺。烹饪营养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院《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对该课程实施了课程考试改革,以考试改革促进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方法的全面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现行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目的模糊,定位不当。课程考试的目的,对于学生应该是检测学习成绩,督促学习;对于教师则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科学合理的考试应具备检查测评、鉴定、督促和导向功能。
传统课程教学中,由于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督促和导向功能,对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师把课程考试仅当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和标志,考试即意味着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而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较少;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获取奖学金、评优等等,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在这样的认识下,学生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考试而不是如何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考试而不是如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致使考试目的错位。
(2)考试内容片面,重知识轻能力素质。考试内容是课程考试的中心,它的导向性极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传统的烹饪营养课程考试内容大多偏重于对营养理论知识的记忆考核,缺乏对学生应具备的营养指导、营养配餐等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综合素质的评价,直接导致学生只抓书本、视野狭窄、不重视对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考试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成绩。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在直接意义上指向课程目标并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单一或不恰当的考试形式妨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烹饪营养课程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具体表现为:考试活动单一,即一次考试一锤定音;考试方式单一,即基本为闭卷理论考试;成绩评定单一,即单凭一次课程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这种形式单一的考试活动,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的教学反馈作用被大大削弱;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简单地采用一次课程考试分数来评价课程学习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2 烹饪营养课程考试的改革与实践
2.1 明确考试目的
根据烹饪营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程的考试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营养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应用营养知识指导专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改变过去单一进行笔试的做法,根据烹饪营养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考核点,应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传统的理论闭卷考试方式外,还尝试应用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1)口试考试。烹饪营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还是知识应用部分都适合采用口试的方式。在实施口试考核的过程中,将口试题目分为A、B、C三组,每组十道题,由参加考试的学生在A、B、C三组中各抽一个题目,即每个学生抽取三个题目,按题目的要求口头解答。A、B、C三组题目有不同的考查侧重点,A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考题诸如“根据中国DRIs,为满足身体对钙的营养需求,你每日膳食中钙的摄取数量应为多少?你父母家人呢?”“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什么后果?含叶酸丰富的食物有哪些?”“平衡膳食应由哪几类食物组成,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作用是什么?”等等;B组题目为分析评价题,考题诸如“对照《平衡膳食宝塔》,分析评价自己的日常膳食有什么合理与不足之处。”“民间流传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请分析其中的营养学道理。”等,这组题目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将营养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C组主要为营养指导题,考题如“老李的体检报告显示其血液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超过正常值,对老李你有什么合理膳食建议?”“陈女士今年46岁,最近的体检显示其骨质流失明显。请给予陈女士合理膳食建议,助其缓解骨质流失”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营养实践综合能力。口试的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2)小论文撰写。在烹饪营养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划定一个主题范围,让学生自由拟定题目,围绕主题撰写小论文,小论文的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之中。比如,布置学生围绕“营养与疾病”这个主题开展论文撰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以“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糖尿病的膳食营养防治”、“营养性贫血的原因与膳食防治”“减肥膳食设计”等为题,探讨膳食营养与疾病发生、防治的相关性。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各种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充分论证,形成了一种主动学习、探究的氛围,学生的判断、归纳、分析、思考等研究性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3)调查报告。烹饪营养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为了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们要求学生以自己或亲友为被调查对象,进行一周膳食调查并提交膳食调查报告,把调查报告也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学生们通过膳食调查,发现和分析自己或亲友日常膳食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由于调查的结果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能真实地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膳食状况,特别是暴露出膳食中的问题和不良饮食习惯,对学生的警醒作用很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营养意识,促其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2.3 改变课程考试成绩评价方式
修改课程成绩的评价标准,摒弃以一次考试成绩评定课程成绩的做法,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把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成绩评定的范围。具体的做法是:烹饪营养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占50%的比例。其中,平时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部分构成;同时对期末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减少客观题,增加知识运用、分析、论述等主观题。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3 烹饪营养考试改革的成效
3.1 促进了教师的教风建设
烹饪营养课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口试的考核方式不仅需要教师事前大量收集营养资讯和案例、精心选题,而且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营养知识积累和敏捷思维,才能很好地掌控整个考试过程;而学生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从题目、内容的选定到最终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较强的工作责任感投入教学中,严谨治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2 促进了学生的学风建设
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考试内容,不再是一锤定音的成绩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作弊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使其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良好的学习风气已悄然形成。
3.3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通过课程考试的改革,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因材施教,因教施考;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以致用,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题项目:武汉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56-59.
[2] 谢发忠等.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1-24.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5
关键词:普高生 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
新时期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三校生和“3+2”的比率下降,普高生源已占烹饪专业总生源的60%以上,由于前者经过三年的职高技能学习,专业技能扎实,而后者专业技能则是空白。因此,普高生源的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普高生求知学习的特点、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喜爱程度进行分析,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使普高生不只学到基础的、表面的知识,而是能触类旁通、视野开阔,成为“精工艺、懂营养、会管理”的素质高、技能全的应用型人才。
一、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
(1)目标定位偏离。学校对普高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停留在三校生和“3+2”生源的基础上,因有高中三年的技能学习,故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2)生源性别逆转。普高生存在缺乏专业基础、女生生源偏多(女生比例已达65%)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职业意识缺乏,怕吃苦不勤奋,缺乏良好的职业生存环境,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地重新审定。
2.课程设置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贯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片面地以为专业课就是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靠文化课来培养。其实,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只要课程教学设计得巧妙,学生一样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得以陶冶情操。
3.教学组织
(1)缺少实战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像作秀(主要是后期的学习),水平提高慢。学生传、帮、带的效果差,如何将大学三年的学生实现分年级的自我传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缺少全真环境。学生的学习空间太窄,忙于应付与专业无关的事,浪费大好的学习时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真环境(学生餐厅和社团)。
二、改革措施
经过十多年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浙江发展旅游强省的区域优势,与本区域内大型酒店和餐饮企业实施深层次战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创“订单式”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和完善“工学交替”“1-2-3-3”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烹饪工艺”“烹饪营养”“厨房管理”三大知识能力模块的学习,经过“模块化教学和顶岗实习”的三个教学阶段,最终完成“以烹饪工艺技能为核心,烹饪营养和厨房管理为两个支点”,完善“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深化新型的“师徒制”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优秀学生为中心,以专项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现代“师徒制”形式加强学生专项技能指导,用于教学的项目都是餐饮企业一线的真实工作任务;现代“师徒制”全面在项目教学、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以及顶岗实习的第三课堂中实施,培养现代新型的烹饪专业人才。
(3)开拓创新“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浙江省发达的餐饮市场和众多著名的餐饮企业,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实行“紧密型订单培养”和“松散型订单培养”二种人才培养途径。
2.课程改革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工作过程项目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能力模块”为核心的能力教学体系。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班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将每个模块小组的同学按厨房的要求设立“厨师长”、“领班”等岗位,将饭店的职业素质要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3.教学组织改革
(1)采用“设模块、立项目、分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每门专业课(或者说是每个工种)先设立不同的模块,再根据该模块的专业特点,设立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专业项目,最后根据这些项目的难易程度,按教学内容的多少,分解到每个学期中。特别是某些专业课程,可利用学院二期良好的实训条件,采用“全真型”的教学方式,营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完全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及大三学生的专业课程集中上课,可每周安排2至3天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别的时间安排学院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将每门专业课(包括除工艺课外的厨房管理、营养配餐、菜点设计与创新等)和某些专业基础课(如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卫生与安全等)分解到3个至4个学期来完成,使每学期所学的内容有鲜明的阶梯性。让每个学生自进校后始终围绕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
(3)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老学生的“传帮带”。采用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让熟练掌握某些技能的二年级学生辅导一年级的学生,熟练掌握综合技能的三年级学生辅导二年级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卫生意识、工作岗位的分工、日常工作的职责等),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老学生的“传帮带”。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分析每个岗位学生的工作表现,并对关键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4)针对“单课单考、学期一考”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可对专业课(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的考核内容实行“项目制”,教师可根据学生每个模块的学习要求,按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在每个学期中将相关的专业内容设立为若干个“项目”,学生的考核就根据这些“项目”的要求和标准,一旦完成某个“项目”的考核就算合格。
(5)在校“全真环境”,实训项目岗位细化。根据学校二期有利条件,开设员工餐厅(实习餐厅),由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
结合学校所授课程的各项要求,对学生的实训项目岗位要进行细化,制定学生在每个实习店实习过程中每个阶段能完成的实习内容和能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确定相关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并定期考核。实训培训部在联系实习店时,就应把学生实习的相关要求对实习店进行详细的说明,并签订相关的协议。专业老师则可配合实训部进行定人、定时、定店的“三定”制度,监督各实习店的执行情况与学生的实习情况,并结合每个实习店的实际生产情况,将有关专业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内容延伸至实习店,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讲授。
三、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模块化,校外项目制
校内实训教学结合全真实训室的运营,集中课时分阶段训练不同的技能模块;校外实习对接校内的技能模块,完成不同岗位的实训项目。
2.强化毕业设计和毕业汇报展的特色实践教学
将毕业设计和毕业汇报展作为综合实践技能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平台,突显学校西餐工艺专业毕业生在技能、职业修养、艺术修养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指导老师、学校领导、合作企业、兄弟院校、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来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同时作为学生交流技能、与用人企业沟通的重要平台。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6
关键词: 烹饪原料学 实验教学 设计思路
20世纪80年代,随着烹饪高等专业的开设,烹饪原料学的课程体系得以建立。经过几十年的课程建设,烹饪原料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烹饪高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学习烹饪原料学,是学好烹饪工艺的需要,是充分发挥烹饪原料食用价值的需要,更是烹饪科学发展的需要。该课程主要以烹饪过程中运用的原材料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烹饪原料的种类、性质特点、品质检验、贮藏保鲜及烹饪运用等内容。它是一门直观性较强、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烹饪原料实物的观察,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手段加深对烹饪原料的认识,将烹饪原料更好地运用于烹饪实践中[1]。
1.《烹饪原料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烹饪原料学》主要对烹饪原料的组成、营养、品质鉴定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烹饪的要求日益提高,用人单位对于烹饪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烹调技艺水平上,更希望其能进行一定的创新,如营养搭配、原料创新等。因此,在《烹饪原料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烹饪原料学》实验教学现状
2.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看待烹饪专业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单纯地将烹饪看成一门手艺,导致目前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重工艺实验轻理化实验的情况。大部分学校烹饪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设置大部分偏向理论教学(有的甚至全部为理论教学),只有少部分涉及实验教学。另外,由于学生对理化类实验的掌握能力及兴趣远远不如工艺类实验,因此部分老师在安排教学时有意识地避开此类实验[3]。
2.2实验教学内容及类型简单
目前,大部分学校《烹饪原料学》课程设置中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简单,缺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主要包括对原料的观察调查及品质鉴定等内容。实验类型大部分是老师演示,学生操作、观察、调查等,相对而言,开发性的、综合性的实验类型相对较少。笔者列举了目前韩山师范学院的实验教学设置(如表1所示)。
2.3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烹饪原料学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故其考核形式多流于形式,一般根据实验过程表现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并且大多以这部分成绩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甚至有的学校以实验报告为评分依据,造成有些学生不认真实验,实验报告照搬其他同学或者在其他同学实验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从而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烹饪原料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烹饪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烹饪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笔者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等方面,对烹饪原料学实验教学进行设计。
3.1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包含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及能力发展型实验四个层次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3.1.1基础型实验
根据教学的基础内容,开设相关基础型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型实验的设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开篇实验设置。有烹饪原料标本室的学校,可以在对该课程进行简单介绍之后,组织学生参观烹饪原料标本,使学生对烹饪原料形成初步认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校没有烹饪原料标本室,则可以观看“烹饪原料文化长廊”中的图片,或者由教学者搜集相关图片。
其次,感官检验实验设置。一方面,先设置一、两个基础实验,如味觉敏感度实验及嗅觉敏感度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掌握基本的感官检验办法。笔者在两年的烹饪原料学教学过程中均开设了这两个基础实验,教学效果都比较好。学生反映通过这两个实验,不仅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还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烹饪原料学的兴趣,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对每类原料的讲解过程中,相应增加一些常见原料的感官检验实验,可以单独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也可以在对烹饪原料的市场调查中进行。
再次,市场调查。组织学生到大型超市、农产品市场等场所调查常见原料,通过市场调查,学生了解到原料的特性、价格等信息。
最后,结合烹饪技能课进行学习。烹饪技能课中会接触较多的原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学习技能课的机会,更加充分地认识烹饪原料的特性及烹饪运用。
3.1.2综合型实验
在学生已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综合型实验。所谓综合型实验,是指几个实验的有机组合,涉及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实验,或多门课程的不同实验,这些实验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综合型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老师可将烹饪原料学与烹饪营养学、烹饪化学等课结合,开设综合型实验,如对某种原料的成分分析、特性分析等;也可与菜肴制作、烘焙工艺学等课程结合,开设综合型实验,如某个成品的感官检验、某种烹调技法对烹饪原料的影响等。
3.1.3设计型实验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此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适当指导。在学生掌握各类原料的性质、营养价值及烹饪运用等知识之后,可安排学生进行设计型实验,如利用不同烹饪原料为不同人群设计食谱。通过设计实验的过程(如图2所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
3.1.4能力发展型实验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开设能力发展型实验,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课外活动等方面加以考虑。
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应用能力。课题研究是对学生科研素质的系统培养,是对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与再提高。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申请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生科研项目,如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实验、创业竞赛等。此外,可以组织烹饪原料学相关的知识竞赛或者辩论赛等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2教学方法
在烹饪原料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演示验证型实验,即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或实验指导书中给定的较为详细明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最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比较简单,适用于实验教学的初始阶段,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并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应根据不同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型实验,可采用传统集中式实验教学方法,如演示验证、观察或者调查等,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生单纯地“模仿”实验。对于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及能力发展型实验,可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使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并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有积极作用,但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3.3考核
目前,烹饪原料学的实验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应根据不同实验类型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考核方式[5]。其中,基础型实验占总成绩的30%,综合型实验占30%,设计型实验占20%,能力发展型实验占20%。
3.3.1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考核方式
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种实验考核方式如下表2和表3。
3.3.2能力发展型实验考核方式
能力发展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此种类型实验的考核可结合学生的科研及竞赛结果,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参加省级项目或竞赛并获奖,得100分;第二等级,参加市级项目或竞赛并获奖,得75分;第三等级,参加校级项目或竞赛并获奖,得50分;第四等级,参加系级(或课程内)项目或竞赛并获奖,得25分。
4.结语
烹饪原料学实验教学是烹饪原料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通过烹饪原料学实验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烹饪原料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操与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对于课程教学质量及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峰.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高专《烹饪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304-305.
[2]理光累,曾洁,张令文等.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开放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02):83-84,94.
[3]陆广念.论烹饪专业理化类课程实验教学的考核[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