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创新意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2-02
创新意识或创造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的意向、愿望等[1]。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体系的培养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新的重要性
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在这个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2]。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早已超出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和科学文化领域,而更为集中地体现为对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大学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达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在创新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意识正在成为社会精英的标志性特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创新的内容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人才有这样的特点:具有创新的思维、智能结构及人格品质。这些特点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表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机械重复的作业、魔鬼式的训练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形成了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老师的思维定式,不敢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观点,学生思维呆板、缺乏发散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3]。主要表现有:
1.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够用,而不是系统的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所以知识基础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薄弱。同时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按部就班的教学计划,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就丧失了主动创新的意识。
2.缺乏创新的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发觉自己的潜能。高职的学生对于需要自己付出很多心思的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退缩,不想改变一些常规的或者是标准的东西。对于新的东西、新的方法等缺乏兴趣。
3.不善于思考,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给定的工作任务,习惯于被动地去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善于模仿,但是不善于思考。只满足于知其然,并不想知其所以然。所以处理问题就缺乏灵活性,只是会照搬书本。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信息只是盲从,不知道如何辨别真伪,最终导致获取的信息良莠不齐,真伪不分。
四、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的现状,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树立创新为主导的教学目标
《食品掺伪检验》课程当初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这个课程可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者有什么样的素养。由于这门课程在食品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综合训练的课程,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理论和单项技能,如《微生物》和《食品理化分析》。所以对于学生的创新有了相对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掺伪问题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要求学生不要拘泥于过去和书本上的解决方法。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就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实施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搜集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的新闻,看看有哪些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在《掺伪检验》课程中,由于掺伪的技术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掺伪技术跃入人们的视线,如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方便面调味包中的塑化剂,蔬菜上的福尔马林,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利益,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不惜以假冒伪劣的产品来骗取非法收入。学生在关注和搜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日新月异的掺伪现象的了解,也就会逐渐培养创新的意识。
2.前沿问题的探讨:对于没有解决的前沿问题,想想自己可以做什么。比如地沟油、牛奶掺伪问题,有很多至今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所以在课程中让学生不断的关注食品安全特别是掺伪方面的动态并试着去分析问题,根据掺伪的特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学生不断探索解决方法的同时,他们就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路的创新。
3.答案的发散:对于学生给出答案,总是再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启发学生不断寻找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这样就可以不断拓宽思路,而不是仅仅迷信权威或者书本等。
4.尝试错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犯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直接去进行尝试,这样学生的认识就会加深。无论原来的理论是正确的,还是他的想法是错误的,都可以在宽松的环境更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对于掺伪酱油的检测提出这样的思路:真的酱油的原料中有谷物,就应该有淀粉,那么可以用碘液反应看看是否变蓝色。对于这样的思路,作为教师首先是肯定学生确实是在积极思考。接着对于这样的实验,就直接可以让学生去尝试。等实验结果发现失败了,教师再启发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总结失败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深刻。这时提出的问题有酱油的本身的颜色在这个实验中是不是干扰?谷物原料在酱油发酵的过程中变成了什么成分?学生反过头再看这个实验,就会感觉自己当初的想法有很多改进之处。可是只要学生还敢于想就值得肯定,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路后,就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索,其结果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学生已经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实施合理的评价标准
对于课程的评价,把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平时的作业成绩作为一部分的考核指标,同时在课外进行了一个掺伪检验的自主实验,将学生的自主实验创新业作为考核,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主动性。试着如何让食品的掺伪检验更加的方便、快捷、准确,教师对照这个标准去考量,学生也会照着这个标准去努力。
(四)科研项目的引入
将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拓展科研与实验教学结合的范畴,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教师的上海市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面条的抗黏防腐的研究,对于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在理论教学中进行相关的阐述,同时让学生参与该项目的资料搜索、项目计划、实施中去,学生在科研中接触到真实的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课题,比理论的讲述要直接,而且对于问题的解决,要不断地提出新的思路并进行验证。而不仅仅是模仿和重复,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尝试和锻炼。
(五)社会服务平台
掺伪检验服务社团,让学生通过对社区的问题的解答、实验的进行这些真实的项目的操作,充分开动脑筋。
这是笔者在课程中一点体会,创新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张洪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2]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3] 邓利民,等.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收稿日期:2013-06-19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出路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加盟关系;加盟费;加盟商;加盟品牌;创新活力
一、概念
1.加盟费:被特许人为获得特许经营权而向特许人支付的一次性费用。
2.加盟品牌:具有授权加盟资格的品牌持有者,经营品牌的特许人。
3.加盟商:加盟品牌授权下的经营者,品牌经营的被特许人。
4.加盟关系:加盟品牌对加盟商进行特许授权后双方形成的双向关系(由于加盟关系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本文的讨论范围也在特许经营这一范围内)。
二、加盟双方选择加盟与被加盟的原因
在加盟双方确立加盟关系之前,加盟双方的选择加盟动机促成了加盟关系的形成,这一动机分别来自于加盟商和加盟品牌。
1.加盟商
(1)加盟商自身缺乏产品和技术及其他方面资源,需获得加盟品牌的支持。出于对自身短板的不自信,包括产品和技术优势为主要的原因导向,使得加盟商选择了有产品和技术做支撑(硬件条件),具备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品牌影响力(软实力)的加盟品牌作为加盟对象。
(2)加盟商认可加盟品牌。当加盟品牌通过“秀肌肉”的形式展现了自身强大的实力后,必然会吸引到一部分人对其关注,加盟者是这一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作出了具体加盟行为。
(3)消费者认可该品牌。除了加盟商认可品牌外,作为品牌的消费对象,“消费者”认可品牌比加盟商认可该品牌更有说服力,在这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成加盟商的“付费”行为。
(4)利益的驱动。通过加盟能够较为迅速的带来品牌资源和消费者的认可,催生经济利润。
2.加盟品牌
(1)为了获得经济利润。企业以经济目标做为活动目标,加盟作为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收益方式,面向广大目标群体,吸引加盟商加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
(2)提升品牌影响力。由于加盟商的区域分散性,所以被加盟会经济而有效的扩大品牌区域分布率,这种分布的广泛程度会直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进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3)减少加盟品牌“被山寨”的风险,品牌被加盟一方面提高了产品覆盖率,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会对同类别品牌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在数量上形成压力,减少竞争对手在加盟区域的布局动机。
(4)加盟关系作为值得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品牌共识体的范围,增加加盟双方自信。
三、加盟双方创新活力不足的原因
在品牌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活动缺乏创新活力,以至于影响了品牌的长期发展。而导致加盟双方创新活力不足的原因来自于:加盟商、加盟品牌、双向关系。
1.加盟商
(1)部分加盟商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加盟商加盟后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是影响加盟商创新活力的思维本质问题。
(2)加盟关系的确立使得加盟商没有了资源顾虑,造成对既有资源过分依赖。在加盟关系确立的过程中,加盟费是加盟双方交易的基础,且这笔交易是值得信任的。通过加盟费,加盟商自然认为可以获得保值的加盟项目,享受加盟品牌提供的资源和服务项目,借鉴加盟品牌长期的成功经验,加盟者自信可以长期处于一个富足且稳定的状态,这种长期对既有资源的满足感会严重影响加盟商创新活力。
(3)加盟商本身力量薄弱,没有对产品和技术的控制力。据上文提到加盟商选择加盟的原因第一要点(加盟商自身缺乏产品和技术及其他方面资源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加盟商不具备对品牌产品和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力,所以在加盟后,仍然会受加盟品牌的控制,很多时候创新活动受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困扰,这种非经济因素的困扰导致创新受限,把本该有的对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转移向经营方式的创新,所以加盟商创新可见的也多是对当前的管理思路和产品可塑外在的创新,难以实现结构性的创新。
(4)创新活动不受加盟品牌的支持,创新要面对高成本的风险。加盟品牌出于对品牌发展的长远考虑,所以更加愿意选择平稳的发展和自上而下的创新活动,所以加盟商的创新活动不受加盟品牌的支持是合理的。加盟商选择加盟品牌的时候,风险小是支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加盟选择动机也带有了规避风险的趋向。在面对创新这一新问题时候,不仅要考虑市场的接受能力和已经形成的其他环境压力,在创新活动不受加盟品牌的支持的情况下,创新要面对高成本风险,其中这一过程风险成本包括经济,人力,时间成本等,而这些成本中最大挑战便是经济成本,如果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果未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创新活动会严重受挫,影响其他创新尝试。
(5)组织发展惯性僵化了创新环境。加盟关系的确立将加盟商限定在一个稳定的组织环境中,该组织存在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惯性之中,长期的组织发展惯性缺少创新的传统,在这条缺少创新传统的道路上行走,以至于加盟商离创新越来越远。
2.加盟品牌
(1)加盟品牌本身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加盟商还是加盟品牌,创新意识都是阻碍创新的基础问题,没有创新意识,便没有创新活力,也不会有品牌活力。
(2)加盟品牌组织本身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愿意创新。就组织关系而言,加盟品牌规模大反而会造成组织臃肿,创新灵活性也会变小。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且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之下,平稳发展成为其发展目标,另外缺少创新的传统也是长期占领组织的发展惯性中的,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创新活力严重缺乏。
(3)加盟品牌本身各方面条件趋于完善,可供创新的空间不足。创新是对既有状态的改变,当既有状态处于较为完善的状态之时,可供创新的空间也会变得微乎其微,加盟品牌在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以后,各方面的力量已处于一种相对完善的状态,本身可供创新的空间变得少之又少,这时候加盟者本身的创新空间全面受限,只能进行一部分的适当完善,极个别时候,完善也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是为了进步,但创新颇为艰难。
(4)创新成本高,风险高。即便是对于已经成熟的加盟品牌,创新仍然是可行的,不过,对于创新所要面对的经济成本来说,产生的投资顾虑会阻碍其创新行动,另外,创新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投入和产出的回报未能满足加盟品牌期望也会影响到其他创新活动的发展。
3.双向关系
(1)加盟品牌对加盟商的严格管理不利于加盟商自主性的良好发挥。加盟双方在加盟关系的确立以及缴纳加盟费后,加盟关系会变得更加稳定,加盟品牌必须根据授权内容向加盟商提供应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在授权合同上是服务,但同时,有些服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转化为经营要求(加盟品牌的管理述求)。该管理述求多是管理成熟化的表现,所以管理总部为了确保加盟商运行的规范,一般会严格要求加盟商履行该内容。这种情况下严格的要求自然会影响加盟商自我创新意识的表达,个别时候更会把加盟品牌授权的规范管理视为一种极度成功管理经验和一种管理权威,形成管理权威崇拜,导致创新能力衰弱,长久以往会致使加盟商更加缺乏创新的思维和跳跃度。这种习惯无论是对品牌本身还是对品牌组织管理都是对品牌创新机会的伤害。
(2)加盟双方互动交流信息不畅,影响创新深入。加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扩展加盟双方信息交流途径,有利于加盟双方的信息补充,深入交流则使加盟双方深入了解品牌内涵,更加有利于完善加盟品牌内涵,促进品牌本身的发展,有利于加盟双方的管理结构优化和品牌升级。加盟关系的确立带来的是对这种经济绑定的长期稳定性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各方面因素影响加盟双方交流内容对发展的探讨比较多,对创新的探讨比较少,所以信息交流的问题也更容易流向更表面的问题层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问题也就更偏向于表象问题,缺少结构性的创新。然而,问题就在于当一个产品在很长时间内或一直都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就意味着后退,社会和经济都是持续发展的,模仿,不管怎么做都没有灵魂,必将输在“不会变通”。
(3)处于“联结”状态的加盟关系既是稳定的,又是脆弱的。加盟双方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系,也是加盟双方建立的一种组织联系,这种联系稳定而脆弱,表现为个别时候加盟商不必须为加盟品牌负责,因为加盟商的付费加盟行为本身便是一种消费,这种消费行为所建立的加盟关系也会带来双方的合理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伴随的是加盟双方的信任破裂,在品牌经营发展过程中必然不利于加盟双方的合作交流,不利于品牌文化的活力塑造,不利于创新活力的形成。
四、如何优化加盟关系下创新动力的负面影响
1.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对于加盟者双方来说,树立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加盟商相对于加盟品牌来说是微经营者,对市场拥有更多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创新意识更容易凸显,也更容易实现创新。加盟品牌拥有更加强大的资源优势,更加全面的市场信息收集能力,也是同样是一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意识可以更加全面的运用这些优势,促进发展,所以加盟双方更应该充分了解自身优势,树立创新意识,实现创新。
2.树立风险意识。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绝不能小视躲在暗处的风险。它就像尾随在人身后的恶狼,好整以暇、不紧不慢地跟着,等到时机成熟,才发动致命的一击。这时,风险就转化成了危机,足以摧毁脆弱的企业。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有利于加盟双方增强抵御外部危机的能力,是一个关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创新的问题,是加盟双方在稳定环境中的关键性的创新动力。
3.积极了解市场环境,勇于创新。有效的了解市场信息能够降低创新风险成本,创新要立足于实践。加盟双方要深入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顺应潮流,不断学习,才能积极与时俱进做出创新,达到长远发展的效果。
4.优化管理方式,培养合作的心态[3]。管理方式是指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工作内容,加盟双方处于俩个不同但是相关的管理共同体中,管理方式必然有所差距,这时候加盟双方管理方式的差距矛盾形成必然不利于双方述求的满足,创新所需条件自然会受限。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品牌的健康发展,加盟品牌和加盟商的不同工作要求需要加盟双方灵活调整二者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管理方式。另外,培养加盟双方合作的心态有利于搞好加盟双方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品牌活力,促进品牌内部和品牌共同体的发展,最终带动创新的实现。
五、结论
加盟关系的确立过程是加盟双方各取所需的过程,在这种授权形式下,加盟双方为了实现自身进步必然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创新促进发展,研究加盟关系的确立对加盟双方创新活力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发现品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创新问题并解决它。加盟双方加盟关系确立后的创新问题必然不是单纯的二者中单独一方的创新问题,加盟关系的确立使得加盟双方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除了加盟双方自身因素影响创新活力外,还要面对加盟双方复杂的联系环境对创新活力的消极影响,这就更加要求加盟双方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对任何存在的安静状态与风险环境都保持正确的态度,勇于突破传统理念的枷锁,敢于接受新思维、新观念,并且善于运用加盟双方的各种优势资源进行创新,以谋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令.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Z].商务部令四条,2004.(25).
[2]叶陈刚.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4
一、机械类硕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离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积极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学或已毕业的机械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机械学科是传统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许多技术已相对成熟,要在该领域有所创新,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许多硕士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式学习方法,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方面过于依赖导师,缺乏独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时间则忙于上课,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论文,对机械类硕士生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创造性课题研究。此外,受择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課题,还要考公务员或各种证书,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本质上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但目前大多数硕士生培养单位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彻,对创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学,因而难以制订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3]许多高校简单地用获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并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导致了近年来大量垃圾专利、垃圾论文和虚假成果的泛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问题。
(三)培养模式单一
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硕士生教育体系大多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培养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课程学习,然后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学习以修学分为主,所学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与课题研究内容关联不大,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脱节。二是专业型硕士生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雷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系统考虑两者的差异性,同一导师在指导两种硕士生时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没有体现出差异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管理、师资选配、资源保障以及考核机制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资源匮乏
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而实践需要相应的环境与资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于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比较重视,而在硕士生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只重视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养硕士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硕士生任课教师与导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掌握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及进展,并将其应用于硕士生培养。[5]受年龄、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导师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相关问题的原因剖析
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机械类硕士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制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选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选拔机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研究生选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查,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年以来,机械类硕士生选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试阶段考核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查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对考生的应用及创新潜能进行测试;复试阶段以面试为主,通常也仅限于对考生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缺乏对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这种人才选拔体制对专注课程学习的应试型考生有利,许多具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考生则往往因考试成绩的劣势而惨遭淘汰。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能自主学习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些要求在现有的研究生选拔考核中都没有体现,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虽然入学考试成绩突出,但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科研方面都表现平庸,少有作为,难以达到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新意识;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66-01
舞蹈具有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它用较丰富的身体语言将人的内心世界及世界上的美好事物进行生动表达,它对于我们人类发展进程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文艺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舞蹈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也对舞蹈编导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以及人们的精神需求,舞蹈编导也应该不断改革创新,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本文从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舞蹈编导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创造性思维在各个领域都很重要,特别是在艺术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作品不断出新,在提升观众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要求。
二、提高舞蹈编导创新意识的策略
(一)提高舞蹈编导工作者的文化修养。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首先需要舞蹈编导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舞蹈编导在面对同一事物、处理同一问题时,应该有独特的审美观念、标新立异的思维走向。只有如此,其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流畅的思维,从而去创作更具魅力、更能吸引人的艺术作品。其次,作为一名舞蹈从业者,平时要注意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情世界,是舞蹈编导工作的动力源泉,为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基础。
(二)创新舞蹈题材为舞蹈注入活力。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作品的素材是编导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以此来达到创作者和观众在作品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人们对舞蹈艺术共同具有的感知能力。所以,舞蹈作品需要舞者通过外在动作反映其内涵,表达舞蹈的“语言”。这种语言如果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就会更具感染力。因此,好的舞蹈题材都会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一些舞蹈作品看起来好像是编导的随兴所至,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其实不然,作品成功的背后是舞蹈编导的一种生活积累,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由量变引起的质变,从而创作出艺术精品。
(三)与时俱进并弘扬时代精神。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如少数民族的舞蹈,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民间艺术家能创作出较高艺术水平的舞蹈作品,就是因为他们在作品的主题和选材上,比较注意把握时代的节拍,契合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断创新。他们在舞蹈作品中既体现了风俗性,又体现了时代性。其作品既反映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又反映了时代风貌,弘扬了传统文化。
三、舞蹈编导技术
舞蹈编导的理念是舞蹈创作的指导,舞蹈编导技术则是将创意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基础保障。所以舞蹈编导人员应该熟悉掌握舞蹈创作技术。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一)取其精华,积极借鉴。舞蹈编导应该在不断学习有关舞蹈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对文史哲等相关方面也要有广泛阅读,从这些学科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舞蹈编导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外,也要注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在借鉴过程中,要走出生搬硬套的误区,取长补短,将中外古今优秀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升华创作主题。
(二)以现实为基础,丰富舞蹈想象力。舞蹈源于生活,因此它必然要以现实为基础,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但是舞蹈又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因此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吸引观众,才能深入人心。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抽象化思考,将人的肢体语言通过一定的表演转化为形象艺术。缺乏想象力的舞蹈作品很难与观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语
总之,增强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人们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因为观众的审美水平总体是在不断提高的,舞蹈编导不能“吃老本”,要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艺术元素,只有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我国舞蹈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6
一、在观察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最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1.培养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才能启发幼儿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不同特征,或是同一事物类型的不同形态。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观察事物的局部,发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这活动中包含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复杂情感。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而是属于意象的。单纯将现实存在的物形搬移并不能成为艺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对物象的准确把握还处在象征期,他们画心中所想,而并非所见,应抓住这一独特的发展时期,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激情和探索的强烈愿望。
2.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儿童,把幼儿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幼儿期对事物认识往往停留在直觉反应的层次上,这是本能的生理的,同时又受个性气质的影响。他们力图用最直接的方法表现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心情。我们应该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表现自己理解的世界,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表现世界。其次,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最后,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创造的火花经常若隐若现。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并精心培养,当幼儿的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教师应敏感地捕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得到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便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积极探索、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萌发创新意识。
环境是物化的教师、教材和伙伴,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积极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气氛,让幼儿参与操作、尝试、交往。如给孩子留出一片空间,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敢于和善于作出假设;学会观察,敢于和善于观察;学会想象,敢于和善于想象;学会动手实验和勤于动手实验,等等,最终促使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成为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质疑,对幼儿的提问及时作出适合幼儿知识经验、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疑问,让他们在质疑—释疑—质疑的思维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创新意识下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力的最直接的本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培养创新能力,点燃绚丽的创造火花。
1.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反映主体行为的动作能力,即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幼儿阶段的创新能力还只能是粗浅的、基础的语言和动作技能的培养。可适当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小操作、想象画等活动,激发幼儿对自然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是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定时间、必要的场所及活动工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画画;给幼儿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制作简单的玩具,幼儿碰到难题,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可让幼儿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当幼儿进行创新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在美术教育中,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他们想象又是很奇特的,在孩子的笔下,天空、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变得丰富多彩。
2.选择途径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场所及活动用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通过灵活的教育途径将创新的意识和行为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游戏中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养成勇于创新的行为习惯。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双笔画》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双笔画的美,自己讨论双笔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幼儿自己解决难点,发现立体感有层次的美,再分析探索双笔画涂色的方法。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游戏角是幼儿感兴趣做表现的地方。幼儿自己收集图片,利用天天10分钟,讲述见闻。此外,还准备了绘画工具,幼儿在某个阶段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创作的欲望。幼儿在绘画中通过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涂抹,勾线,尽情地联想,创作,表现出他眼中的大千世界。在绘画工具、绘画主题的提供中,孩子们往往表现得很被动,教师提供的就是孩子使用的,何不让孩子自由选择,再由教师提供呢?这样,孩子们的自由想象空间会更为宽广。
三、正确评价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幼儿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稍加启发、引导,幼儿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现。虽然孩子之间绘画水平存在差异,但每一幅都是美的,都是宝贵的,因为画中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因此教师在评价中要肯定幼儿的作品,帮助幼儿树立信心,获得成功感。鼓励幼儿创新,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还应给每个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从而达到使幼儿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对于美术活动的效果来说,如果教师给幼儿做好了一切准备,只是让孩子照样子折折、画画、贴贴,孩子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在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能只看作品的色彩、比例、构图,更重要的是看孩子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在这方面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幼儿在得到自我满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