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
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准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所谓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创新意识则侧重于各种新活动的自觉性和创新活动中自觉行为的养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明白,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包含一定的能力成分,他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历史教学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意义。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应该包含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明确界线,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等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历史上的各项重大发明创造是与其渊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无所谓有“发明”“创造”。任何一种科学结论的得出,无一不是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前提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历史知识和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不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材料,而让学生思考。这种作法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习惯。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61-1
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在以往基础学段数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创新思维的基础不牢靠,能力不足,发展还很缓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这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来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呢?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此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夯实“创新”坚实的基础
夯实创新思维的基础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有积极的尝试,才有创新萌芽的产生与成长,而创新意识来源很多,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思维特质,也可以是后天激发的心理品质,可以来源于鼓励、刺激、比较等多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各种资源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
同时,我们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创新的思维能力不等于光光有意识就足够的,还要有理解作为基础,作为创新思维的“滋长点”,所以说要夯实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点,在“知根知底”的基础上来创新,来发展,只有做好这两点,创新的思维才会“水到渠成”。
比如在教学《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的课题学习中,教师这样进行设计:
(一)观察操作,初次建模(略);
(二)设计交流,讨论策略(略);
(三)反思回顾,形成认知(略);
(四)拓展应用,鼓励创新。
【题目】 提供下面四种长方形和正方形若干张供选择,要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有几种不同的方法:①长为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②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③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④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历大量模型的研究,形成初步感知,通过展开图的讨论交流得出设计制作的策略,学生在尝试中不但知道了长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画,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初次尝试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制作过程,总结经验,发展教训,这样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其实所有这些步骤都为后面的拓展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面对“创新设计”时,思维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有的直接运用长方体中棱长的规律来确定底面、画图设计,有的更“绝”:选择不同图形设计了完整的正方体,然后拿掉正方体上的不同的面就形成了符合题目要求的无盖长方体。正是由于学生充分的理解,这样的“转化”策略才自然而生,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和创造性。
二、搭建“创新”腾飞的平台
如果说意识和理解是创新的基础,那么想象力就是创新腾飞的平台,“想象力”的提升为创新思维插上翅膀,在想象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自觉加以实践和验证的思维习惯,这些就成为创新思维产生的平台。
比如在教学《整数和负数》时,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实例中正负数的观察、比较发现了正负数性质的相对,在此基础上,教师做了这样的引导:
师:刚才我们发现海平面以上为正数,以下为负数,收入为正,支出为负,大家对此有什么想说的?
生: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
生: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师:你能不能举出一对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的量呢?
……
生2:我认为是负分,答错了应该得负分,他累积90分是因为有一个基础分。
(争论继续,师引导小组讨论)
想象力让这样的数学课堂与众不同,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争论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最终学生的数学认知在此创新思维的背景下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认识了0是个标准,正负数是相对标准而言的。这样的课堂给我们留下的想法很多很多。
三、给足“创新”充足的空间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发展;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03-01
说到创新,大家都会联想到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由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等结合后组成的高级思维,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善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思维抓起。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时,必须让学生从外界捕获信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维。同时,教师应多从阅读上抓起,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理解中深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不同的见解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创新思维。其次是从学生的词汇量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抓起。学生的词汇量越丰富、基础知识积累越雄厚,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就越到位,也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在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思维。同时,词汇的积累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能更加完美地把自己的理解和思维传授给别人。第三是培养学生写作与口头表达思维。语文课要重视写作与口头表达练习,而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述思维,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善于培养学生情感思维
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必然融入个人的情感,并在个人情感的认识中理解问题。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情感认识,而不同的情感认识也会激发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有感情地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如在文言文《狼》的学习中,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们只是看到了狼的狡猾以及屠户的勇敢机智。但有一个学生说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这时,教师就鼓励他把自己的不同想法分享给所有的学生。当他把自己所想到的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想法分享给所有学生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提议,在以后的问题回答中都非常踊跃。
三、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其次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学习意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不同情境所带来的不同感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是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学生,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文的重难点、创新性、主题等方面有区别地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在重难点的理解和课文主题的把握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质疑习惯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怀疑是对传统思维的一种质疑,正是有了这种对传统思维的质疑,才有了创新的前提。要培养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创新思维,就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并要敢于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利用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提出疑问,思考这些疑问出现的合理性,使学生的质疑能够紧扣课文。如果学生不能提问或提不出问题,一方面反映了该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需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学生思维上不够活跃,不能转变僵硬的思维、观念。
五、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养成敢于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这样才能充分l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能在相同见解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不成熟的见解和看法,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探根究底,并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课文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发现不同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启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68-01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
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创设氛围,诱发创新
实践提示,在积极活跃的创新气氛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来,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如果班级里没有创新的气氛,就难以让学生投入到创新过程中,只会使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失去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中,应当尽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只有在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会放下心理包袱,敢想、敢做、敢说、干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发展创新思维。
三、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四、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1)31×7+30×4+28 31×7+30×4+29 (2)90+91+92×2 91×2+92×2 (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要想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萌发创新、积极创新、勇于创新的环境,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并对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灿春.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编辑部邮箱,2011年11期.
[2] 刘海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吉林教育,2011(19).
[3] 杨彩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7).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5
高职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美术专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不断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和学生学是美术教学中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无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高职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美术教学处处充满创新的气息。如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精髓,在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多种多样,然后再展示一些名家名作,让学生体会名家名作的独到之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自己对的认识和理解,创作出心目中的更新颖的画。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的理解,画出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高职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不断创新教法和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风景速写”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改变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把课堂转向课外,可以把学生带到公园、旅游景区等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不同风景的观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关系,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要强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学生自信心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要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支持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创作热情和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静物写生”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写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有的同学画的与物体很像,有的学生画的不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要以学生画的像不像为评判依据,而要努力发现学生创作中的创新之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必然会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职美术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高学习热情,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作品去创设教学情境,把白居易的一首古诗“钱塘湖春行”展示给学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这首古诗,给学生创设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中出现的景物进行艺术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决定认识。创新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是态度、思维和技能的综合,这些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活动,经常带学生进行野外写生,或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思考绘画创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在比较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如“中国结”一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对中国结的编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结的寓意,提高学生对中国结意义的认识和编制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从美观与实用的角度去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意,设计出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造型,在实践体验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美术教学是一个充满了创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创新的重要意义,把高职美术教学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把创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热情、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具体情境、加强实践体验等一系列做法,努力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原成林.浅谈高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金田, 2013, (4).
[2]姚继琴.浅析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J].教育界, 2014, (36).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6
【关键字】创新思维 身体技能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动力,它让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要使学生具有不断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了。创新思维的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还要养成学生形成创新习惯。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拥有强烈的美感,在探索、研究和创新教育上面,是拥有巨大作用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观察,在实践中找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对于小学生日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我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探索。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小学的体育教育,多重视身体技能训练,轻视思想品质培养普遍存在。认为体育课就是身体活动课。部份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有这种意识,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体能的训练,忽略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以致于学生把体育课看成锻练课,上课时不用动脑子,只是一味的听从老师安排。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些动作没做对,不是去寻找为什么会错,只是把错改正就行了。这样下去,想学生以后具有创新能力,几乎就是异想天开。
二、提高学习兴趣,多给学生留下创新空间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多思,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前滚翻”的教学,教师除了进行示范、讲解外,还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如“什么东西才容易滚动?自己怎样才能滚动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练习前滚翻的技巧。要给学生留一个足够空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是很有表现欲望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表现欲,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很多符合动作要求的新颖动作脱颖而出。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低年级的学生不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是真正地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感到快乐,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告之今天要学什么,要练什么。学习都是教师指定的内容。当学生对该活动表示出不满时,教师是不会理会的,甚至还会去批评学生。这样使得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方法:当出现学生对教师安排的角色有异议时,我不是去训斥他们、让学生调整心态,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合理要求得到重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同时,学生的探究心理也会被调动起来,并且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创新性的活动就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