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兴趣;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观点,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课改的今天,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一)克服教师的权威作用,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

多年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引导所束缚,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育,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学生们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

(二)克服教师主观的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往往认为让学生按照某种定势思维,养成特定规律,既而形成观念,便是创新,培养学生脱离教材,搞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说得离奇,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发生在课堂上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思维,独具一格的观察,独巨匠心的分析角度等等都可以看作创新。它并不是一种规律,而是出于本能的思维,从新见解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发表自己的思维观点,或观察结果。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是否有新颖的见解。这往往来源于学生不受束缚的思维,如对于《阳光与影子》,学生利用实际观察提出:影子有一半在其它建筑物上,如何连线?是否符合三角形的相似?如果是不规则建筑物呢?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就是创新。学生有了创新性的观察思维,再给学生以空间去探索,结合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学生要有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的心理,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活动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便可摘到桃子”,就可以给学生造成兴趣。问题设置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究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走向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失去探索的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有必要的。比如:利用教材的动手章节,开展七巧板活动,几何图形设计,搞数学趣味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感觉创新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产生对数学的趣味,引导学生正视创新过程中的失误。

三、师生共建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师生应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的思维为主。

(一)多一些鼓励,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给学生以信心的鼓励。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往往会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奖中,恢复勇气,面对创新思维中的失误,而努力挑战。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养成创新的性格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会受外界的干扰。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欲望,尤其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使好奇的眼光和心理能审视整个世界。

(三)教师学生互动,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2

1. 快乐游戏法 我在“创新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玩玩字卡”、“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玩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边摆一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小组同学;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自读自己的字卡,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让学生互相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同学学,别人不会的想法教;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学和教,很快就掌握生字。又如:“找找朋友”:如在教学“吸”字中,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口’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及’,及格的及,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口”字旁、“及格的及”组合成“吸”字。接着让学生说说“吸水”的“吸”为什么带“口”字旁,有学生说:“吸水要用口来吸,所以是口字旁”这样做,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让学生整体地识记汉字,使其在有了三、四百字的汉字积累后,自己发现和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形声字等提高识字效率。另外,还可鼓励学生区别同音字“吸和极”的相同点、不同点。 还有“选难认字” :各组商量选出本组的两个难认字后,各小组长在本组难认字的字卡上打“√”。先请几个差生开火车读没有打“√”的生字,再请几个中等生开火车读打了一、两个“√”的生字,最后,请几个学生读打“√”较多的生字。鼓励学生争做“聪明娃”,开动脑筋想办法记忆难认字,例如记“转”字,有学生说“转”字上“车”加“专”,就是说一个人开车一定要专心,否则在转弯的时候就有可能撞到花台上……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2. 自主参与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这一目标的成功实现与否牵涉到一个有关“教学结构”的问题。

创新式语文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协作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共事合作的能力。让我们充分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把儿童作为教育资源来整合我们的教学过程。重视发挥每个儿童在优化整体中的作用,把儿童之间的差异看作宝贵的资源,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梯,把差异的产生和解决都视为推进儿童发展的契机。让我们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从而达到为儿童营造了一个有效的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3. 新奇引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孙”字时,教师边板书“孙”字边说:“比儿子小,这是什么字?”学生摇头。再问;“你比爷爷的儿子小,那你是爷爷的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孙子。”“这就是要学的‘孙’字。”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一、两遍,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顺口溜”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例如,学习“丑”字,学生就编成:一十七组成丑。最后启发学生组词造句。另外,还可让学生任意选择课后词语中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创新表达,将选择的词语巧妙地组合在一段有意思的句段里,争造“五星句”,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新奇感和创作欲望,既积累了识字量,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 竞赛激励法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如将分插在各组的差生定为该组“识字代表”,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生动,记得牢固。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来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30-01

当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如何培养具有电子商务技能性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能为企业所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实践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其实践性教学在于通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和观察实际电子商务活动来重复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作用。通过实践,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模式及网上的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了解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尽快明白电子商务的内涵,知道电子商务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适合从事哪些工作。可以说,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不仅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而且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融会贯通。

二、高等院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实验变成上网。它是让学生自己去浏览网站或学习在网上购物。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只能看到网站的前台实现形式,对于电子商务的业务处理流程无从得知。

(二)电子商务实验变成编程序与建网站。有些学校的电子商务实验就是让学生编写程序与制作网页,或让学生凭想象构建商务网站。这样做确实能培养学生动手建网站的能力,但这肯定不是电子商务实验的全部,毕竟电子商务专业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编程人员不是其培养目标。

(三)电子商务实验变成“放羊”。“放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到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公司或科技企业参观和学习 ,这使得实验效果无法控制。另一种是教师可能自己都不懂实验软件的操作,在电子商务实验课上任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过程缺乏引导和监督,这可以算是在实验过程中放羊。这两种放羊式的实验方式都无法保证实验效果。

(四)学生缺少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不能以感性认识来接触实际问题。虽然使用模拟软件,但是现有的软件的作用只是让学生了解了操作的流程,并没有达到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效果。从而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活动规律,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并进一步发现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系统设计、技术选择、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发现现存模式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三、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加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情境,做必要的评价。例如我们开设的团队激励和沟通,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他们身临其境,自主学习,有些创设店长身份,体验亲自运作和探索的乐趣;他们分组协作,互助交流,体现团队精神;他们重组知识模块,培养创新能力。电子商务教学不仅重视课堂上的实验、实践活动,还尽力开拓课外的实习、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二)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领会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全过程的系统知识。由于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真实的业 务处理模式,在系统中实习,就同进入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样,学生可以分别以供应商、采购商、市场中介方、第三方认证、银行、仓储管理员、财务管理者、系统管理员、网站设计者、数据库编程员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去进行实战性的练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理论、明确未来工作的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从事实践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训的重要手段。我们对于“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把它贯穿到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或其他更多的课程中。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含义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及充分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机会,具备独特的、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不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创新体育教育的实际应用,以有效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做出若干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含义

创新意识主要指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产生的一种创造未来新鲜事物的观念或动机,并在创造行为活动中形成意向和设想,它在人类意识领域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实效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发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出发点。体育教师应通过每一节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任务,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容设疑和创新,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创造意识[1]。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应将教学由“要我学”有效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化教学观念,通过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较为普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实施互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促进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进行跳高学习时,教师事先在竹竿中间设置一根橡皮筋,同时不做任何说明,只要求学生越过橡皮筋即可,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设置橡皮筋的原因,有的说是为了降低难度,有的说是为了矫正姿势,这样就有效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2]。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基于初中生好奇心和新鲜感较为突出的基本特点,教师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构建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化运动项目,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勇于畅想的创新意识和无畏精神。例如,在进行《动物模仿操》一课的教授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形态,并自由结组进行创编,最后进行比试和互评,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提出质疑和设疑引思,努力创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实施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进行观察和示范,因势利导地在体育练习中设疑引思和提出质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双人三足跑》游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质疑:大家说两个人能用三足走路吗?怎样能跑得更快?这样事先为同学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实际表演,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得到了实际验证,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进行讲解和示范辅导时,教师应在每个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将其所掌握的知识逐渐深化。在实施现代化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一直处于主动性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通过游戏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游戏课堂教学法,能有效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游戏教学能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空间,同时能潜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首先,应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基本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安排适合季节的体育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领悟体育的乐趣,以更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学习。其次,不断调整和丰富体育游戏内容和形式,逐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练习平台,有效活跃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游戏中来。游戏教学法通过反复的体育练习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掌握,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应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创新型体育教学的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不断提升体育运动素质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胜.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7):38.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5

而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小学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开端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学科教育当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的特点,在数门学科中成为小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因此,笔者在此浅议在小学生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数学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动力,是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认识这些误区将有利于对数学教学的改进工作: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缺乏表现

1.理论与应用联系脱节

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实际问题并非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总是把问题生活化。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在不同形式的包装下,就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困惑。例如,让小学生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的相互关系,把问题牵涉到奶糖、棒棒糖等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就会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而同样形式的问题若变成换了身“房价或其他物价”的外衣,小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列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灵活性差。从根本上来说,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样的问题。

2.缺乏批判意识

要创新,首先必须批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准确度。批判又包括对他人的批判与自我批判。首先,在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崇拜意识,很少有学生会对教师所说的话产生质疑。其次,缺乏创新意识的小学生常常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对问题的检查,缺乏自我批判意识。

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有多种解决方法,批判意识的缺乏,就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既有解决方案产生满足,而不再扩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方案。

同时,批判意识的缺乏也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模糊。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表现。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不爱提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特征。

3.教学方式单调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参考。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这些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比较缺乏,使得小学数学教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的来说,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对创新意识的忽略。创新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与教师本身的工作改进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小学生心理把握得不够到位。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对低年级小学数学教育策略的探索,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表象性思维向概念性思维过渡的过程当中,外部的行为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为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以支撑学习,另一方面又要为他们思维的加工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与促进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和鼓励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小学生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注意爱护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小学生良性竞争,积极思考。其次,要激发好奇心,就要树立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这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课堂中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可以较多地运用道具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要紧接着转换情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思考,如此连接一系列的问题将激起孩子更强的好奇感,培养学生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容易激发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是由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他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数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由于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努力,使获得的知识能够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加强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操作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非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3.鼓励小学生质疑求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能力和独特见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它代表着教育的真正进步。低年级小学的数学教育,作为小朋友的开端教育,更应该从个性上、思维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好奇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进而寻求解决方法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以上,笔者根据现阶段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要达到理想情境,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地从低年级小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将使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激发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需要,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我就教学中的体会与实践,做如下几方面的浅述。

一、改革课堂教学,给学生创新空间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质疑深思的习惯,教师应注意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师生的评价方式逐渐多元化。但是,一试定终身、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的现象还存在。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尽快完成授课任务,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会设计、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完善我们的评价制度,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良好、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敢想,敢说,敢问。

学生提出质疑时,无论对错,教师都要细心聆听,认真分析,及时鼓励、表扬。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全正确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对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以说:“你说得非常正确,真了不起!”这样学生才乐意探索问题,大胆质疑。某教师在讲授整十数加一位数时,问一位学生:“30+2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说:“这个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坐下。”接下来,可想而知,这位学生还有心情上课吗?以后他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与之不同的是,唐老师在讲年月日时有这样一道题:“今年暑假从7月7日开始放假,8月31日结束,今年暑假一共多少天?”第一个同学是这样做的:31-7+1+31=56。“还有没有别的做法?”唐老师问。开始全班都没人举手,但唐老师却发现了中间有位男同学很快举了一下手,又放了下去,唐老师知道,这位同学平时都很少举手的,他一定有想法,于是就对着他说:“刘X权同学你是怎样算的?”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摇头,“你算得多少?”“也是56。”“你是怎样算的?”“31-6+31=56”“为什么这样算的?”“从7月7日开始放假,也就是说1至6日还没放假,所以31-6再加8月份的31天,就是56天。”“非常正确,你真聪明!”“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31+31-6=56。”其他同学开始忍耐不住了,纷纷说自己的做法。可见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三、创设问题情境,撩动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秋节那天,羊爸爸买了三个一样大的月饼回来,先把一个平均分成四份,分给喜羊羊一份。美羊羊说要两份,羊爸爸把第二个月饼平均分成八份,给了美羊羊两份。懒羊羊更贪心,说要三份,羊爸爸就把第三个月饼平均分成十二份,分给懒羊羊三份。“同学们,你们说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他们谁分得多?羊爸爸有没有偏心呢?”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使学生兴趣盎然,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四、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报一些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去验证。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诀,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五、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时,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