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1

1.1传播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思想、传播体制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等领域。

1.2新媒体研究

主要包括新媒体研究,以“全媒体、大传播”理念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使学科建设不断适应传播形态的变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

1.3视觉传播研究

主要包括电视传播和摄影传播。

1.4策略传播研究

策略传播主要是传播学科的国际前沿地带,也是西方应用传播近年兴起的重要分支,研究方向包括了广告、公关、营销传播、品牌构建等多个具体学科领域。传播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厚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公共关系、广告、新闻宣传、传媒管理、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2传播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室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1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迎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带来的新挑战,把握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动向,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加快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在不断改善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形成规范、创建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3]。

2.2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要求

要结合专业课程的要求开设传播学、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基础与播音创作、新闻摄影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电视艺术、网络新闻、音响基础、节目策划与编导,以及广告等实验课程的开设于建设,专供学生实验实习,培养学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素养[4]。

2.3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符合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科学、体制规范、手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根据专业开设情况,建设用于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播音室、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语音训练室、声音合成实验室、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摄影棚等,以满足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

2.4硬件设施的扩充和更新

传播学实验室需要为实验实训所用,电脑、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方便教师及学生的创意采图,电脑作业,新闻/广告等影视学习,相关硬件设备的好坏既体现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功能性、先进性和完备性,又体现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对于信息的流畅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3结束语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2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着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转贴于

4.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3

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一览表及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参考书

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一览表(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 招生专业名称和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和代码 所在学院 初试考试科目 文学(05) 新闻传播学(050300) 01传播学 新闻出版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新闻传播理论

④新闻传播实务

02出版学 03新闻学 传媒经济与管理(0503Z2) 01传媒产业经济 经济管理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新闻传播理论

④管理学基础

02传媒企业管理 03传媒数字资源管理 04文化产业管理 理学(07) 科学技术史(071200) 01印刷科技史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印刷概论

④科学技术概论

02印刷品保护修复 03印刷产业政策 工学(08) 机械工程(080200) 01印刷机械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机电工程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数学一

④机械设计基础

02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03印刷装备创新设计与仿真技术 04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技术 物流工程(0802Z1) 01物流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 02物流系统安全与信息化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 01信息与有机光电子材料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数学二

④材料科学综合

02等离子体与材料制备 03环保包装材料与加工 04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 05先进油墨与流变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 01信号检测与智能控制 信息工程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数学一

④信息与通信工程综合基础

02图像处理与视频分析 03 嵌入式系统及与物联网技术 04数字内容安全与版权管理 05大数据处理与云出版 图像科学与工程(0810J1) 0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数学一

④数字化印前图文处理

02集成化印刷生产与管理 03跨媒体颜色再现技术 04印刷标准与过程控制 管理学(12) 企业管理(120202) 01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数学三

④管理学

02 市场营销 03人力资源管理 04信息资源管理 艺术学(13) 美术学(130400) 01中西绘画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美术理论

④造型基础

02动漫艺术研究 03影像艺术研究 04美术史论研究 设计学 (130500) 01新媒体艺术研究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设计理论

④设计实践

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一览表(专业学位)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研究方向名称 所在学院 备注 出版(055300) 01编辑出版 新闻出版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

④出版专业基础

02出版产业与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03数字出版 新闻出版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135108) 01新媒体艺术 设计艺术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艺术基础理论

④设计实践

02平面设计艺术 03绘画艺术 会计(125300) 01会计制度与会计实务 经济管理学院 ①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英语二

02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实务 03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实务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8) 01 机器人与智能印刷系统 信息工程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数学二

④电子与通信工程综合基础

02 数字印刷技术与防伪印刷 03 可变信息与印品质量检测 04 移动应用与系统安全 05 大数据与云出版技术 新闻与传播(055200) 01数字出版与传播 新闻出版学院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4

艺术家在思考、创作,并以艺术形式向人们表现他们所感受和理解的科学与生活、现实和未来、困惑与展望,展现科学进步与艺术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这给我们正在从事科学技术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教育的人以启示,如何把当代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及其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与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述好、传播好,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常识、促进人们的科学生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张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的科技成就和无止境的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精神,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天,我们已经感受到科普工作者的大量缺乏,科学家成为科普创作者越来越少;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类节目显得非常幼稚和不专业;对于日渐频繁的科技危机、健康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深度报道、调查分析和研究都显得力度不够。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和普及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因素,诸如专利保护、商业秘密、科学技术专家的严谨性等,使得科技类新闻的采访、报道要比其它内容的报道难度大;科技记者的知识素养的高低也关乎他们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科技成果真实性和科技危机严重性的判断能力;而且,还有主观上的一些问题或者受众市场上的原因,诸如社会性和时尚生活类的新闻报道,由于其生动性、易描述性、易理解和普及性、市场性等因素,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容易赢得广告,而科技类新闻报道知识性强、受众面有限、商业广告机会少等因素,其生存发展难度就比较大,往往需要补贴,久而久之在以市场和效益为重要导向之一的“新闻产品”竞争中,会趋于弱势。所以,一般而言,科技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业网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信息上都是比较少的,其中市场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长此以往,对科技类的广电节目、报刊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队伍受影响、写作和制作水平不高等等,必然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弱化、退化和虚化。同时,也会因科技传播和科普的缺位或力度不够,导致产生诸如各种伪科学、现代迷信甚至“”的出现等。

无数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像《探索》(Discovery)这样的节目不仅是系列的科普专题片和栏目,也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力;一些国际上著名的科技博览馆和世博会都成了传播先进的科技成果及其未来商机的推广会,显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乃至经济实力的形象展示会;一些国家从事科普和科幻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不断被炒热,甚至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通过高科技在影视制作中的表现手段演绎成全球热销的影视大片,如《龙卷风》、《后天》等,甚至有的还获得奥斯卡奖。一些用高科技手段表现科技的魅力、传播科技常识,激发人们对未来可能产生的自然和科技危机的想象等科幻片的大量涌现,由此不断形成科技、文化、艺术的强势传播体系和文化传媒产业链,形成占领世界市场的巨大冲击力。由此,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科技传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科技传播本身,并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除了国家政策和国家投入因素外,关键在于人才。有没有既懂新闻与传播知识和规律、又懂科学技术知识和规律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有没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以及科学道德的传媒人,是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而且这样的人才也需要通过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新闻传播院校通常培养的是以文科为主的通用型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传播院系,也通常局限于某种相对单一的专业层面,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而对于领域广宽的科技新闻人才很难进行专业培养,更没有教材能够涵盖各种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及其它传播形式。因此,科技传播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培养难度很高、职业和受众要求很专业。

如何解决复合型科技传播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我们从事高学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单位及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认真思考。科技传播作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其健康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人才、关键还在于人才。

因此,我们有以下考虑:

1.要从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不同的生源渠道,扩大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科技传播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专门人才。

解决方案有四:(1)在现阶段,既要面对现实,在对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文理兼收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习的本科生,实施一、二年级的基础模块的数理化、生物、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扩大基础知识面,特别是打下一定的科技知识的基础;三年级以后进入新闻传播专业模块的学习与多种媒体文本的新闻实务的操作、实践,特别是选定一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传播事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科技报道、科技专题拍摄等选修课程,实施方向性培养。

(2)面向非新闻传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开设科技传播第二专业学位课程,从中物色和培养一批有志于科技传播的具有较厚实理工科知识基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吸引他们加入科技传播的队伍。

(3)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科技传播和传媒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吸引一部分理工科学生,通过理论和实务教育以及兴趣培养,发现一批未来能考科技传播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从事科技传播的理论和实务研究的学生。

(4)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上设置科技传播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和广播影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上设置科技传播研究方向,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工知识基础,同时能对科技传播有研究、有志于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端人才。

2.推进学界与业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传播的专门人才。

实务性科技传播的专门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应当是传媒界的责任。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业界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培养等认识上的分歧,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业界直接所用?或者说如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上手快、潜力大?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广大学生深感痛苦的事情。如何使已经在业界工作的记者、编辑,能进一步提高理论和知识的水平,进一步充实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量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把握与日俱增,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文化传播的产品,向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的新常识提供更好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知识老化与从业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科学技术以几何速度发展的矛盾,这也是业界颇感困惑、从业人员感到力不从心的问题。

解决方案有二:(1)开门办学。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到业界挂职见习,了解业界和市场的需要,做好科技传播的新闻报道,并在与社会和业界的互动实践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写作和传播的能力;另一方面请业界资深的专家,名记者、名编辑、名导演等经常来校开设讲座和带教学生、指导专题写作、专题制作和论文等。使学生在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实战能力。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主义理论;多重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传播学》课程是新闻学和广告学本科生的高年级必修课,是面向具有初步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基础或广告学,广告策划知识基础的,对新闻,广告,尤其是媒介有初步了解的高年级学生的后续学科,因此各高校新闻和传播专业普遍开设。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要

建构的思想最早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基于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他把认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建构,即结构的发生与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另外两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杜威和维果斯基。杜威强调教育要植根于真实的经验之中,教育要基于行动。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原来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1]。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各流派都十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播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多理论融合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强,既有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分析框架,也有着利用自然科学的数学工具分析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使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铺垫,令学生感到深奥晦涩,不易理解。教师主导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缺乏自然科学训练的文科学生,教师又容易产生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的畏难情绪,最后对教学难点一带而过,不了了之。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缺乏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经济学理论的课时铺垫,教学效果差。

(二)教材理论性强,观点凝练,语言晦涩,缺乏鲜活的解释和例证,学生接受度低。

(三)教师一对多的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性,影响教学效果。

(四)闭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功能单一。

三、以学生为中心,多重参与,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Ceary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需要、意向、态度、信念和情感对其进行认知加工[2]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经验的建构不是一个被动形成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新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制灌输的授课方式。同时学生学习也是意义传递、消化、内化,并且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的过程,因此,课本理论所要传达的知识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传递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师表达出来就够了,关键是学生如何接受、解释。因为传播学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沿用数学、统计等实证测量方法对社会科学进行分析而得出来的结论,因此教学时还要特别注意对自然科学相关理论的介绍,所以如何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学科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传播学教学上难点中的难点。美国技术史学者平奇(Pinch, T.)和比克(Bijker, W.)提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意义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人们可以使用相同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以广泛不同的目的,对这种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最终解释,终止于相关社会群体对它的“修辞学争论终止”,即通过相关社会群体的争论导致“问题”最终解决[3]。我们将技术建构论应用到教学中,即特定的新的知识和理论不存在稳定的、预设的发展目的,而且其自身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参与解释理论是必要的,有益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根据平奇的理论,我们把一个课堂上的不同学生组作为接受知识的相关群体,强调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里来,教师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课下主动阅读增加理解,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意义互动,在人际互动中碰撞,交锋,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种互相协作分工之中,培养了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的意义理解,在辩论交锋里,多种意义的解读,多种路径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学生变的爱学、想学、会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后推动课上,由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互动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三方互动,共同建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

(一)情景教学,引发兴趣,弥补缺少自然科学课时的问题

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传媒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传播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剖析,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按照课时进度,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作为当次课堂教学内容的铺垫,在授课之前由学生朗读分享。根据建构理论的指导,要求读书笔记抛弃长篇大论的叙述,着重从相关学科发展史上有趣的人物轶事、科学趣闻等入手,把学生带入学科情景中以了解其主要论点。比如,符号论可以从苏格拉底的修辞学入手,还原古希腊人辩论的场景,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代入感,弥补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的不足。

(二)以传播学史的介绍为传播学理论的晦涩解读做铺垫

比如通过介绍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之所以关注传播效果,部分原因是基于治愈童年口吃,表达困难的努力。介绍拉扎斯菲尔德24岁即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就是因为对一战各国宣传手段的详细研究和总结,这些总结至今依然适用于各国战争动员等,使书本理论通俗化。

(三)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的感性体验

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广告传播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传播情境之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剖析问题,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4]。

(四)分组参与,共同讨论,分组考核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教学和课程设计有重要的实践意义(Phillips,1995)。最直接的建议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之中,并提供能挑战他们的思维、迫使他们重组观念的经验。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角度发展建构主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5]。维果斯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别强调学生的多重参与,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过去单向呆板的试卷考核为引导学生参与的分组学习,竞争讨论。将班级分成五组学生,按照传播学中最重要的五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每一组学生承担一个研究方向,课下进行信息搜集,背景分析,主流观点汇聚等工作。因为不同的研究方向看待同一传播现象的角度不同,这客观上刺激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探讨,甚至是竞争辩论,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可为每一组学生的集体表现进行打分。教师提前两周公布主讲课题,课题一般为某一传媒的新闻,或者当红娱乐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了”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传播学理论或新闻学知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采用辩论赛、电视演播室、课堂讲解等多样化方式,来分析教师规定的课题,时长为40-45分钟。到了讲课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教师坐到了学生席位上,讲课小组的学生则走上了讲台为其他同学演绎和解释某传媒现象或电视节目。这时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娓娓道来或激烈争论,学生讲课结束后,老师花5-10分钟时间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来,迫使他们为竞争吸收知识,通过竞争遇到阻力进行思考,最后重组自己的观念,有效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五、结语

传播学是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在结合新闻学专业特点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没有设立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主要招收文科考生)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闻学专业中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方法。着重从知识意义的建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全球教育展望,1999(04):10-14

[2]戴尔 H.申克(著),何一希等(译).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Wiebe E. Bijker,Thomas P. Hughes, Trevor Pin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Anniversary ed.)[M]. The MIT Press,2012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范文6

>> 以“新文化+”为例谈移动客户端:《新文化报》转型升级新尝试 《新文化报》创新发展之路 以新文化收购郁金香为例探讨估值方法的改进 以素养为旨归的《》教学设计 新文化报对老年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评促研”的新文化 新文化中的“旧旗帜” 以科学与理性的名义:中的海克尔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以企业文化引领促创新文化建设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中国公司如何建立源创新文化 浅谈如何创新文化企业党建工作 区块链思想如何影响新文化经济 新文化战略中的出版定位 “五四”中的鲁迅 新文化格局中的《小说月报》 论以创新文化引领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以生为本,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新文化 以创新文化建设引领海洋科研事业发展路径探究 都市报转型的矛盾:以模式化报道克服同质化倾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张垒:《都市报:“老了吗?”“变了吗?”——2012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侧记》,《中国记者》2012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陈芳.一城四报的“去同质化”之路[J].中国记者,2011(8).

[2]王吉园.从长春都市报纸看长春都市报纸的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3]谢金余.同质化对于报业竞争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