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校园体育竞赛;功能;多元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G812.45;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22-02
大学体育竞赛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体育竞赛的功能体现为多元化,具有教育性、健身性、文化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大学体育竞赛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体育参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活跃了大学生思维,提高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大学校园体育竞赛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师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战术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在学校校园范围内举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文章对大学校园体育竞赛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校园体育竞赛的功能,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教育性
对奥林匹克的诠释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坚强意志和升华精神,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奥林匹克》强调了两点:一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还有是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顾拜旦体育思想中首先突出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人的均衡发展。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一种表现方式,以运动竞赛为手段,激励和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努力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其核心理念是“育人”,并突出教育特色,体现为“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
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营造和谐竞争的氛围,同时,在规则的约束下能教育学生遵循规则、遵守法规。例如,在班级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遵守《足球竞赛规则》,服从裁判员的判罚。在学校倡导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实现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
二、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健身性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众所周知,增强体质需要有效的体育锻炼,而这个有效性包括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从时间上看,学校体育教学不论如何改革,体育课传授锻炼身体基本知识、技术这些最基本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体育课之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达不到体质增强所需要的时间、强度和频次。现阶段,我国大学的公共体育课基本上是每周1次,上课时间为90分钟或者80分钟,大学的公共体育课只在大学的第一、二年级开设,大学的第三、四年级已经没有体育课。因此,大学的公共体育课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增强体质所需要体育锻炼的频次。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实现增强体质的重要措施。近十年来,高校一线的体育工作者在研究和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内课外一体化。其中,校园体育竞赛是重要的手段和杠杆之一。胡小明认为,“没有这种竞争和比赛,所谓运动、所谓体育,都成了丧失活力的躯壳”。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校园体育竞赛也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和普及体育竞赛知识的重要手段。运动竞赛通过主体间激烈的竞争,给参与者以强烈的身体运动体验和参与竞争、获取胜利的心理体验,使参与运动竞赛的主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身心满足。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技术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它需要一定练习时间、频率和练习强度。校园体育竞赛能反馈大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不足,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练习,从而使大学生在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上多投入,以促进他们的体质健康。校园体育竞赛还能掀起大学生在竞赛前期、竞赛期间、竞赛后期的运动。2014年中国青奥会在南京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南京市民和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运动狂潮,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运动人数比往年增加了34.4%。调查发现,每年南京大学田径运动会期间,各班级、各学院的运动人数都会大大增加,甚至是平时运动人数的5倍以上。可见校园体育竞赛能刺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为大学生增强体质做出基本的保障。
三、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文化性
《奥林匹克》强调的第一点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和绵延,对世界产生了全方位的重大影响,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实际效用,这就是体育的价值。体育竞赛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还是一次文化盛会。NFL的超级杯(Super Bowl)就是一场全球的橄榄球文化盛会。NBA全明星比赛,已经不单是一场篮球比赛,而是全世界篮球迷的文化盛会。同样还有CBA全明星周末、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联赛、中超足球联赛、CUBA篮球联赛等等,甚至小到学校班级之间的足球友谊赛都是体育的文化盛会。
校园体育竞赛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譬如,校园的运动雕像、标志性体育场馆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情感和价值观等。例如,南京大学的体育馆、河海大学的运动场、浙江大学的篮球馆等等,都是学校标志性建筑物,是体育竞赛文化的重要部分。
校园体育竞赛精神是竞赛文化的核心。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不仅能够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赛精神,而且它的最大感染力和最大魅力更是体现在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体育竞赛中成功时的欢呼祝贺、失败时的惋惜安慰,大学生对支持者和班集体的“敲锣打鼓”“击掌加油”的震撼呐喊,CUBA联赛的广东工业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赛场同学们为主队的呐喊加油声,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主场比赛时,同学们发出齐刷刷的加油声“北理工加油……加油……”“北理工必胜!”,都感人至深。2016年欧洲杯男子足球锦标赛冰岛淘汰英格兰和1/4决赛中被法国淘汰后,冰岛队员和球迷在体育场发出“有节奏的击掌――沉静――随后就是那令对手胆寒的吼阵声。这声音最夺魄、最鼓舞士气、最震撼人心,成为震慑对手的欧洲杯最强音,这些举动与行为体现出他们极大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拼搏以及开拓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队友、尊重裁判、尊重比赛的道德意识。体育竞赛精神文化由体育竞赛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是体育竞赛文化的核心部分。体育竞赛最真实地展示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团结、爱国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体育竞赛必须有规则和制度,在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其始终遵循着“公平公正”“保护运动员”“有利于项目的发展”和“提高观赏性”这四大原则。校园体育竞赛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行为意识。约束着学生的出格行为和不健康的思想,使大学生在校园体育竞赛中体会社会化的公平、规矩、守法、和谐的竞争意识。在体育竞赛中,对手将被看成是与自己共同追求卓越的合作伙伴。胜利与失败这一结果将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竞争,不断战胜自己,向自己的怯懦、软弱宣战,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不断向自己的能力发出挑战,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取得成功。体育竞赛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自我表现途径,无论在何种领域,竞争是保持或提高水平、追求卓越的必然手段。
四、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大众性
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高度的结合”。校园体育竞赛是以育人为宗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突出大学生的教育特色和综合效益,体现出体育竞赛“团结、协作、奋斗、进取、文明、育人”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高度的紧张性、环境的适应性、潜能的开发性、良好的观赏性等因素,很容易调动起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竞赛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兴趣,因而成为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之一。南京大学羽毛球俱乐部每年举办一次全校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调查发现,在举办羽毛球比赛的第一学期中,校园的羽毛球运动出现热潮,学生参加羽毛球锻炼的人数大大增加,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是第二学期的4倍,许多普通学生的羽毛球练习更是多达每周5次。因此,每一次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都能掀起大学生锻炼的热潮,大大提高它的大众。
五、校园体育竞赛的娱乐性
作为生命意志的体现形式――运动和竞赛导致了主体对生命的集体享受。首先,即使是竞争中的失败,也会给参与运动竞赛的人在品尝酸苦的征途上,带来各种启迪和激发,振奋起永不言败的精神。其次,运动竞赛以参与者高超的技艺、扣人心弦的对抗、充满人体动感的力与美的展示和特有的文化内涵,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美好体验。在校园举办一场势均力敌、扣人心弦的班级或者系别的篮球比赛,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啦啦队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心灵的享受和娱乐。校园体育竞赛不仅仅能够调节广大师生在紧张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力和脑力,还能够进一步愉悦、熏陶广大师生的身心。快乐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体育中的快乐包括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技能技术提高后的喜悦、兴奋,集体荣誉感及成就感等愉觉。校园体育竞赛能给大学生带来乐趣和快乐,这种乐趣与快乐是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最本真动力。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毕进杰.学校体育倡导运动竞赛的依据[J].体育学刊,2013(09).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颜天民,何荣.论运动竞赛的教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9).
[5]马景芹.论体育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陈安平,韩风歌.对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12(04).
[7]许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体育竞赛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
[8]钱华伟.试论体育竞赛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促进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2009(06).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2
摘 要 传统的以田径项目为主要内容学校体育竞赛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也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身体的发展需求。本文对目前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与课外体育活动、趣味运动比赛相结合的,小型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构想。
关键词 体育竞赛 现状 改革
学校体育竞赛是为了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以田径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竞赛由于过分注重运动的竞技性而出现了很多的弊病。所以必须要对这种传统的学校体育竞赛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学校体育竞赛与与课外体育活动、趣味运动比赛相结合的,小型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模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
(一)项目单一,内容陈旧
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已形成传统,比赛的项目也相应的形成了固定,项目设置比较单一,在组织形式上陈旧,运动会的形式、竞赛的内容常年不变,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竞技性强,参与率低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框框,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高水平运动的低水平比赛,对学生的兴趣吸引有限,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不少项目成了个别体育尖子生的表演赛,多数学生只是一个陪衬,难以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三)达不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现今的学校体育在客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在某种程度上抹杀、压制了学生娱乐健身的天性。现有的学校运动会,从项目的设置,到参与人数的限制,再到比赛时间的相对集中,都与发展全体学生体质、运动规律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相矛盾,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意识相背离,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二、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构想
改革学校体育的竞赛模式,竞赛内容的选择应有优势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如火如荼的新兴运动;有展现个人运动天赋竞技比拼,也有体现默契配合的集体项目;有你争我夺的对抗性项目,也有令人捧腹趣味运动;有挑战人体极限的体能类项目,也有展示运动技巧的灵巧类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一)选择制定赛会内容和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适用性和可延续性等原则,扩大学生参与面,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体育赛事。
1.减少个人竞赛项目,增加集体项目。如减少个人项目掷实心球、三级跳远等,增加8×400米接力、20x6迎面接力、头顶报纸接力、四人三足接力等集体项目。
2.自定竞赛规则,改造竞技项目。竞技运动规则和其较高的技术要求限制了大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体育竞赛,需有一套自己的规则,降低技术要求,增加运动本身的易操作性和娱乐性。如:降低篮筐篮球赛,女生可以两次运球;降低网高排球赛,可以四次击球过网等。
3.增加趣味运动项目。如乒乓球拍运排球接力、两人或三人束脚接力、过障碍接力、头顶报纸接力、背人接力、运伤员、1分钟实心球掷准等游戏。
4.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旱冰接力、小轮车竞速、飞镖射气球等。
(二)学校体育竞赛还应紧扣“教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学校体育竞赛必将打破以单一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形式,有选择地把适宜于学生健身的竞技运动项目与娱乐性、健身性强的大众体育、新兴体育融合进来,逐步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新的体育竞赛内容体系。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创新体育竞赛项目。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和谐、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集体竞赛项目,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娱乐性、普遍性,学生力所能及,参与热情高,因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成学校体育“教改”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考试的内容相结合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没有设置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的有关项目,这些项目健身价值较高、简单易行,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缺乏竞争性和娱乐性,所以学生很少会自觉主动练习这些项目。而在比赛中也很少设置这些项目。可以变化一下这些项目的运动形式,增加一些娱乐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如跳绳跑接力、实心球掷准、100米春播秋收等竞赛等。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内容,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通过比赛促进这些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使体育竞赛与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考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四)学校体育竞赛应与快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相结合
快乐体育由于生动、活泼、有趣,能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强健身体的同时,促成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而在体育课上积极引进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近相关的内容和项目,情景交融,意趣盎然,能吸引更多同学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选择这些竞赛内容,能对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促进、检查和评比,进一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如100M春播秋收(瓶装矿泉水、大水桶)、袋中人、运伤员等娱乐性强的竞赛项目。
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改革中必须要注意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要结合体育课和本校实际,竞赛内容的选择与形式的制定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快乐体育和生活体育,创新思维,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3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
比赛项目缺泛统一规划,小型比赛往往是大型比赛的选拔赛。作为学校层面来说每年春季组织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秋季组织全校性的球类运动会。各系也组织有一些如球类的迎新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但基本都是春季用跑、跳趣味运动会来选人参加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秋季组织迎新球类运动会来选人参加学校的球类运动会。除春秋季的田径和球类运动会外,学校层面没有组织其他的运动会。各系按自己的情况组织一些,但总体来说缺泛统一规划,来看显得杂乱无序。小型比赛多以各系学生参加。小型比赛多是由系上学生干部组织,本系学生参加。由于各系不可能组织很多个项目的比赛,学生的选择面较窄,从而参与的人数不是太多。其他系上的学生又不让参加。有些系上一年有那么一个项目的比赛,有些系根本就没有比赛。造成想参加比赛的学生没有去处,系上组织的活动又没有多少人参加的局面。
二、小型比赛的优点
易激发兴趣,利于推广。笔者在本校学生中走访调查得出结论,多数学生对单纯的竞技项目不感兴趣,只有少数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系或班上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愿意参加各种以竞技项目为主的的训练。但笔者问及换成以游戏形式、竞技形式等一些趣味形式进行身体锻炼时,得出的结论是多数学生愿意参加各项运动。小型竞赛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趣味性很强的比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在比赛、游戏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如:增强速度的迎面接力比赛,团结合作的三对三篮球挑战赛,练习足球基本功的绕杆射门足球比赛,5人制足球比赛,多人8字花式跳绳比赛等。
机动多样,便于推进。小型竞赛项目没有繁琐的程序与要求,不需要开幕式,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布置及后勤障。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比赛项目、比赛形式,可以将比赛分布在平时的课外时间或周末节假日。项目可以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和当地的流行体育活动进行选择。如:根据性质冠以“迎新杯”“挑战杯”“对抗赛”等不同的名Q,受电视娱乐节目影响学生喜欢的“撕名牌”游戏,根据学校地形的“户外寻宝”游戏,女生多的系上组织花式跳长绳、踢等。
三、大型比赛的特点
促进运动技术发展 ,发现体育人才。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和球类运动会是与市大学生运动会相似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在推动学生的竞技运动水平提高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每年的田径运动会和球类运动会学校各系都作了充分的备战。每次田径运动会或球类运动会的召开,都会出现一次全校性的竞技水平的高峰。以学校第五届田径运动会为例,在召开学校第五届田径运动会的一个月后就是重庆市第十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学生(特别是有运动竞技特长的学生)都积极训练,为系上在运动会上争金夺银。在学校第五届田径运动会上共有8人次11次打破校纪录。也为学校组队参加大学生运动会提供了充足的的队员选择。可见,围绕各类竞赛活动,各系部、体育教研室和运动员员积极备战,备战的过程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各种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过程。各单位都积极培养运动员,他们将推动整个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体育竞赛的精神价值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体现得十分鲜明。举办大型体育竞赛不仅对学生,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件牵动全局的大事。在一次大型的校运会中,必将孕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为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摄影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有利于丰富和繁荣学校体育文化场。举办运动会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盛大的节日。运动设施设备改善后的喜悦,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趋同感,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等,都将在学生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从而集中升华为一种荣辱与共、合而弥坚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强化学校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提升师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借运动会召开的契机、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素质。
大型比赛有很多优点,同时在学校层面上来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组织大型比赛往往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配合,教务处、学生处、基础部、各系、保卫处、后勤部门等,组织难度大。同时又要除运动技术本身训练外的投入如开幕式的文艺排练、服装、道具、颁奖式等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一般情况下,学校层面的大型比赛对传统的竞技项目比较重视,轻视非竞技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以成绩为评定标准,学生直接参与比赛的人数少。
四、学校统一规划体育竞赛,形成大小体育竞赛有机统一
以学年为单位规划体育竞赛。作为学校层面除规划大型的田径运动会和球类运动会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情况规划一些小型的比赛项目。这样大型比赛选拔了人才参加市大学生运动会,为学校增光添彩,体育特长生有了展示特长的平台。榜样的力量能够带动其他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而小型比赛由于灵活性强、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比赛需求,学生的参与人数多。真正能够用体育竞赛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民族高师院校;田径运动会;改革;民族体育
一 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和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思想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大多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也不外乎田径、球类等项目,费时又费力,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子。在社会变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也日趋减弱。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有必要进行改革。
二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结合我院田径运动会的状况对有关专家、教师、运动员、观众进行调查,了解学院田径运动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大量文献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三 结果与分析
1 比赛项目的设置与体育课教学内容不相符。民族高师院校的田径运动会其项目的设置基本相同,都延续了竞技体育的模式,项目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高等等。而体育课教学则是主要围绕一些球类的基本技术、体操基本动作、素质测试和武术类的内容进行教学,基本没有涉及到田径比赛的所有项目,造成学生对田径竞技比赛项目的技术动作、技术要求、竞赛规则不了解。
2 项目设置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运动会是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窗口,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群体工作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是学生展示体育运动能力的大舞台,是全体学生的体育节日。但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学校运动会项目内容设置的偏差,不适合全体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质发展的需要,竞技性过强,技术难度过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伤害,几乎背离了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如:跨栏跑、三级跳远等,就一般学生而言,是很难达到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的。
3 竞赛规程的制定没有很好地贯彻全民健身的思想。由于比赛的项目多为竞技体育的比赛内容,因此竞赛规则的制定基本上采用竞技体育的形式,要求较高,执行规则严格,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竞赛规程做了许多的限制,如:每单位参赛运动员人数作了限制,个人报项的项次作了限制等等,造成各系大多数学生不能参加比赛,违背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场所,理应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学校体育竞赛的田径运动会,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都延续了竞技体育的模式(当然竞技运动项目中确有一些为学生所喜爱,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的内容,但是如果单纯将群体竞赛的内容局限于竞技项目),确实难以完全达到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4 比赛的形式、方法过于竞技化、专业化。传统的田径比赛延续了竞技体育的固定模式,运动员参加径赛先进行检录,然后预赛、复赛、决赛,田赛中前三次试跳(掷)结束,按照成绩选出前8名进行后三次试跳(掷),比赛中裁判员老套地按照规则组织比赛,缺乏灵活机动,再加上运动员缺少比赛经验,因而感到无所适从。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娱乐、趣味项目在高校运动会中也一直很少开展,这样必然会使运动会显得过分严肃而缺少热闹和欢乐。另外,学校运动会都保持和社会及各专业队的比赛的内容一致,形式评分标准相同,偏离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束缚了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影响了一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上因素,使学生产生了消极比赛的情绪。
5 裁判业务素质、业务水平低,工作效率差。民族高师院校运动会裁判员大都由体育专业的教师和部分学生共同担当,学生裁判员人数占2/3以上,由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差,并缺少专业的培训,学生对规则、比赛方法不熟悉,特别缺少相应的裁判工作经验,在裁判工作中各裁判工作组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常常造成误判、漏判、错判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整个赛程,而且还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6 比赛经费投入少。民族高师院校大都地处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较差,因而,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有些难、险、重复乏味的项目很少开展或没有教过,但在比赛时还是作为竞赛项目让学生报名参加,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田径比赛项目设置不一致。如:径赛项目中的跨栏跑,田赛项目中的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造成在运动会中看到的是诸如不断踢倒栏架和摔倒、方向不定的投掷、起跳不断地犯规的现象。
7 比赛项目过于集中,缺少长效激励的功效。田径运动会一般为期2-3天,考虑到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实际情况,2-3天的田径运动会已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的需求,同时也不能达到体育大众化的目标。
四 建议
1 改革竞技运动项目,面向全体学生。竞争是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既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这就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与知识层面,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简便、有效、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即非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如我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的异程接力、8×200米接力、实心球投准等比赛项目,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竞争精神,促进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提高,达到了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
2 引入民族体育项目。民族高师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群众基础好,普及面广,项目简单、实用、易行,有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竞赛。当然,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大学生生理、心
里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校内普及的情况。要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3 改进田径竞技项目,适应大众健身需要。传统的田径竞赛项目都以走、跑、跳、投等基本技能为基础,对参赛运动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有良好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作为保证,如跨栏跑、铁饼、标枪等,而基层运动会参赛的运动员水平都比较低,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作为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水平,合理选择比赛项目,将一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比赛项目进行简单化、实用化,降低其难度,使其更具有健身的价值。例如,我们增加的实心球投准,该项目除了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外,同样也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运动员在相互配合完成比赛的过程中,除了要具备一定耐力素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力量素质和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这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只要平时加强训练和准备,都能够达到比赛所需的各项素质要求。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5
论文摘要:伦理具有深刻的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同时,这种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直指学校体育这一伦理实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伦理对学校体育“实然”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同样,学校体育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也离不开伦理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教育学的诊释、社会学的关注、文化学的聚焦,更需要伦理学的审视和规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诸多伦理问题,表现为在价值层面淡漠学生生命价值,忽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学生没有被平等的对待,教师教学行为有失公平性和正义性;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无法保障甚至被侵犯;在体育竞赛方面,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盛行,弄虚作假现象不断等。本文综合运用教育伦理学、体育伦理学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4个方面进行审视,为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与理性的行为规约。
1、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伦理审视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渗透在学校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规约着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践样态。影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的认识。要克服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就必须从伦理中心“人”和“生命”的维度去探寻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
1. 1关怀生命—当代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教育界相继出现了“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等新的教育理念。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反思了长期以来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工具性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为当代中国教育界所关注和认同。
1. 2体育个体享用功能—体育本质的回归
体育的本质和目的何在?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从体育的本质来看,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过程。”卢元镇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要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将其功能定位为: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这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体育的理想和追求。”黑格尔巴古希腊人喻为“自由自在,犹如天中歌唱的小鸟”,“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欢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兴高采烈地生活。这是希腊精神的特征。”这种希腊精神同样深刻蕴含着体育精神:自由和快乐。体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其“为人”乃是对人内在追求(自我和谐、自我娱乐、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宣泄、自我补偿、自我完善和自我平衡等)的满足。重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体育本质的回归。
1.3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确立
学校体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但必须清楚看到:功能不等于本质,功能反映的是“学校体育有什么用”,本质标示的是“学校体育是什么”。服务于社会并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才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人在任何时候要被看成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马克思也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学校体育应当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的应有之义。
2、体育教学的伦理审视
2. 1教学伦理—体育教学的内在维度
“教学伦理就是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为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教学伦理研究触及教学的整个领域,它不仅涉及教学中人的行为,而且涉及教学的制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评价等。可以说,一切教学中的人与事都包括在教学伦理的视界之内。教学伦理研究最终既要为教学中的人立道德之法,又要为教学自身立道德之法”。教学伦理研究不仅在于给人们提供伦理知识,更在于赋予人们的内心一种伦理精神。在这种伦理精神的引导下,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要素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不断增强教学责任和教学智慧,实现教学有效性与正当性的统一。因此,关注教学伦理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内在维度和应有之义。
2. 2教学伦理的缺失—当代体育教学之反思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如空间的开放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多维性等特征,使体育教学注定成为一个伦理在场的过程。然而由于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实然”边缘化状况,因此体育教学过程的伦理性,或合道德性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使之长时间处于被遮蔽状态。
首先,教育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然而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体育教学在呈现科学化的同时,表现出教学程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学科中心主义。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人”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失落了,教师只管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内心世界的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则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失落的最好描述。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体验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体育教师过分青睐体育尖子生,而忽略了所谓的体育“差生”。再者,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品格和职业道德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专断独行无视学生的权利与呼声、频繁体罚学生和伤害学生的自尊、缺乏责任感等方面。总之,伦理的缺失使体育课堂丧失了和谐与欢乐的本性。因此,教学伦理的回归不仅是和谐课堂、优质课堂构建的需要,更是优化学生课堂生活状态、提升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需要。
3、课外体育活动的伦理审视
3. 1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学校不仅关涉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关涉到学生当前的生命存在状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生命世界,就必须关照学生的学校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运动竞赛、广播操、各种娱乐性的体育游戏、体育表演等。课外体育活动集教育性与娱乐性、竞技性与游戏性、自由性与制度性、个体性与公共性于一体,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学生自由、快乐生活的载体。
3.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体育运动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国际奥林匹克》都详细规定了“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些“国际条约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规章,或站在人类自身发展的高度,或从生命健康权和文化及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角度,或从体育涵义及其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权是天赋的应然权利,确认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基本人权,规定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性及法律保障性等公民体育权利构成要素”。我国《宪法》、《体育法》、《教育法》均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作了规定;《体育法》强调“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另外国务院及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及规章在制度上确定并保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如:《学生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等。
3. 3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伦理问题
学生有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有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正规教育机构,具有从制度、设施等方面保障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的义务。从伦理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权利均应当得到公平的尊重和保障,课外体育活动应坚持人文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然而受各种功利因素影响,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有悖伦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被侵犯;学生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无故挤占;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强制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学校履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权利的责任感不强,保障经费不足等等。总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函需伦理的审视和关照,需要学校管理者反思和改进。
4、学校运动竞赛的伦理审视
4. 1教育伦理的视角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的关系的学科”。“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中的一切人和事,都应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学校运动竞赛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去审视学校运动竞赛,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运动竞赛存在合理性和价值性。
从本质上讲学校体育竞赛是“学生发展”而不是“体育发展”的教育活动,应隶属于正规的教育评估体系。如果学校运动竞赛活动变成了不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它们不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校竞赛活动在学校是没有位置的。然而当前学校运动竞赛却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现象。人文性、业余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的丧失正改变着学校体育竞赛的根本目的,学校运动竞赛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学校竞赛活动必须向学生回归,向教育回归,真正成为教育的载体、学生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渴求学生在运动生活中成为“一个为运动而爱运动的人;一个审慎地尊重合理比赛规则,并在那些规则下奋力以自己的最大优势对抗他所尊重的对手的最大优势的人·····一个希望由业余运动员而不由职业运动员装扮成业余运动员参加一场业余运动比赛的人;一个承认在大民主的生活中自己能证实自己是一个更加健康的人”。
4. 2体育伦理的视角
“体育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脉,是关于竞技体育运动道德矛盾与冲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说”。平等、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竞技体育伦理法则。校际间的运动竞赛是以运动竞赛为方式以促进校际间沟通与了解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校际间的运动竞赛同样应当遵守平等、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的体育伦理法则。然而受利益因素驱使,当前的学校运动竞赛也出现了诸如运动员资格造假、虚报年龄、服用禁药,承办方操纵比赛等等违背体育伦理的行为。如,2009年4月重庆大坪中学女足以强劲的实力夺取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根据规定,参赛队员必须是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全日制学生,而多家媒体指称该队是以国少队为班底组建,大坪中学仅派出两三名选手。根据《新体育》报道,广东省体育局对2008年全省各项目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和准备参加2009年省青少年比赛及第13届省运会比赛的近1.5万人进行了骨龄拍摄。结果显示,年龄造假参赛的有3 000多人。而近年来,兴奋剂等禁药的使用也大有向学校蔓延的趋势。在基层学校运动竞赛中承办方偏袒本校运动员,为了本校声誉操纵比赛的事实也屡见不鲜。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6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改善学生生理素质等方面,还体现在调适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等方面。基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重生理、轻心理的现状,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有效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环境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只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运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减轻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尤其是肥胖学生和平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如果体育教师再采用传统单向演示及机械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压抑、枯燥和无趣,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时,一定要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龄特征,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排遣和舒缓其内心的不良情绪。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上导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体育课堂上收获多种快乐、成功体验,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积极的心理情感。
二、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耐力、对抗力、抗挫折力,增强其对真、善、美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就应科学地组织竞赛活动。竞赛采用公开、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的比较进行挑战,所以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且要遵守规则、不断超越自我。对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一定要遵循真、善、美的合理尺度,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相互对抗与合作中体验生命存在、延续及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其在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此外,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环节,体育教师在竞赛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经历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之后,有效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增强战胜困难与不屈不挠的自信力,促使其心理品质不断改善。此外,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有规则约束和竞争关系的存在,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科学开展体育群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