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方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09-02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品牌,中国俨然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中心,这对机械的需求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势必大大增加。既掌握传统机械设计制造理论,又懂得先进制造技术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因而,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十二五”发展纲要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突出专业特色,重点进行专业分方向教学,强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教学和课程建设[1]。

一、原有教学模式分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原名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于1987年,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设得比较早的专业,并于200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建设,为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本、专科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然而,近些年,随着招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专业的发展与建设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尽管经过本科教学评估引进了相当数量的“教学型”人才,基本保证了正常教学秩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难题依然困扰着专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建设――方向不明确

没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来指导专业的建设,致使大家盲目前行,只能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真正的培养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建设。

(二)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匮乏

虽然引进一些硕士和博士,在入职后了解和掌握了本专业知识,但主要是完成一些正常的教学任务,在科研方面并没有能够撑起一个方向的突出人才,致使本专业教学及科研水平想要突进不易,这是导致本专业发展基本不前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

专业内具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较少,学术研究领域比较窄,梯队建设不完善,所以导致科研立项非常薄弱,影响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鉴于上述情况,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我首先确定了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思路:重点从专业分方向教学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紧紧依靠实践环节的支撑,强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突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黑龙江垦区,依托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特色,以大农业机械化研究为平台,结合当前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及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维,努力在先进制造技术方向为机械制造行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2]。

二、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通过前期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提出专业核心不变,侧重专业分方向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理论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当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将延续传统机械设计制造的理论基础,提倡引入前沿知识技术来完善本专业的核心建设,对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及加强专业课程建设[3]。

(一)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建设依托改造龙江老工业基地以及黑龙江垦区大农业、大农机发展构想,定位于当前机械设计及制造业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方向,面向大农业、大农机应用领域,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个人能力的协调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现代设计制造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同时兼顾学科建设及发展,进一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二)厘清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旨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工装设备设计,尤其是数控设备的操控、编程、故障诊断维修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领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发及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拓宽就业方向

经过四年的学习与培养,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及零件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数控原理与系统、测试与控制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工业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还应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制图、数控编程、操作、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基本技能。此外,毕业生应该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及组织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机床、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中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液一体化设计、设备维护与管理、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运用管理与经营销售等工作。

(四)修订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特色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以此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 转变了教育思想和观念, 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 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重点突出“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将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平台段”和“专业方向段”。“基础平台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专业方向段”则针对的是“重素质”问题。力争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强、整体素质高, 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现代设计制造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

(五)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计划中重点突出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基础平台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所占的学期为前4或5学期;“专业方向段”针对的则是“重素质”问题,教学所占的学期为其他学期,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建立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段”中包括通识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基础课平台,占总学分的42.5%。“专业方向段”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几部分,占总学分的57.5%。

“基础平台段”中的通识课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质和法制观念,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事业心和责任感等,占总学分的28.4%;基础课平台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占总学分的14.1%。

“专业方向段”中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画法几何”、“机械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互换性c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等课程,占总学分的21.9%。专业课模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必修课包括“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床数控技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9.7%;选修课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实践及仿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伺服系统”、“机床电器控制”、“先进制造技术”、“机械 CAD/CAM”和“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占总学分的5.3%。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及军事理论、金工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工艺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周数43周,学分为33分,占总学分的20.6%。

三、实施成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从2009年开始尝试分方向教学,经过6年多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改革初步取得成效,学生的综合成绩都较以往有较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改革思路不够大胆,局限于现有教学的“小打小闹”;师资力量有待提高;部分课程需要进一步优化,还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实践环节需要继续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有些混乱;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需要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亟须解决[5]。

综上所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分方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说明了教学改革的进行绝不是一项短期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学战线上的一项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分方向教学模式,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科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培养出机械制造行业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晓威,金中波,刘天祥.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 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

[2]蒋强,米林,冯文杰等.地方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3]金中波,董晓威,李庆达等.农业院校机械设计专业专业 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2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使用性,一直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因此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职人才需求量很大。为培养市场急需的、符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本文以学生就业为主要出发点,从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出发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按照“针对职业定岗位,针对岗位定能力,针对能力定课程”的原则,依据“教室与生产车间功能一体,作业与企业产品标准一体,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教师和师傅角色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机械制造类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近年来以呼、包、鄂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正在向风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载重汽车、非公路矿用车、铁路车辆、矿山设备、工程机械、风电设备、煤炭机械制造与维修、矿用设备、煤化工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自治区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需求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来看,大专学历和高级工、高级技师的需求量较大。根据近年来调查显示,生产车间一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仅占1.5%左右,工程技术人员只占企业总人数7%;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对提升内蒙古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行业企业一线实际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机械加工、机械设备维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融;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在课程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规范、规程、法规等,使课程标准与机械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依托“校中厂”、理实一体化教室与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

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实施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教学平行交替进行,三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根据各阶段的培养特点设计工学结合的学习进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实现学生识岗实训、单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三年不间断的实践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中厂”、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能感受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实施“四个一体”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在第一、二学期进行。以校内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资源为平台,完成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机械识图与绘图、公差的应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选择等专业基础能力。结合识岗实训、机加工实训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等环境里,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设备、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在第三、四、五学期进行。依托校内实训室、“校中厂”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校中厂”,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弹性、灵活地安排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等实践教学,在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车间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即学生以工人身份接受生产任务,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识读图纸、编制工艺、机械加工、零件检验、部件装配等生产流程,使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典型零件普通加工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在校内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工厂,每学期安排4周以上时间进行机械加工实训、机械装配维修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等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第六学期在用人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聘用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结合岗位工作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定期派遣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学生顶岗情况,并作出综合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浓厚的校企合作育人氛围,始终把安全教育、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职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核心贯穿始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四、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项目中,使学习与生产相结合,课堂与实训车间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课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包括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建立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参加的考核组进行课程考核。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增加企业考核权重。

3.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与其他院校合作,积极开展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要。

4.建立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开发突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的教材,以满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聘任企业兼职教师,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问题。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3

【Keywords】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改革The vocation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job task

ZHU Hong-bo

(1.Karam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ushanzi Xinjiang 833600)

【Abstract】Th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Goal.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graduates in jobs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of Karam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utomate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system based on the course of the job task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vocational training.

【Keywords】Curriculum system;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Job task;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39-02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严重阻碍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培养目标的实现[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复苏,培养能够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改革的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技术工人岗位需求的变化促使传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2]。

1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制造技术,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普通及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能在机械制造生产一线从事加工技术应用、工艺工装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企业需求,主动与企业生产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机械制造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体系要么设置成中职课程体系的扩展版本,要么设置成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版本,不能充分体现当前高职教育的特色;

其次,课程体系总体上仍然重知识,轻技能。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纯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操作环节;

再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不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课程内容。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制造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其改革目标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岗位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2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建设始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到专业的针对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3]。

按照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交融、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总结归纳知识能力,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以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4]。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组通过对克拉玛依机械制造总公司、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乌鲁木齐中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厂、新疆天力机械厂、新疆天业集团、新疆天山铝业有限公司、新疆华易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发现,新疆地区特别是北疆地区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以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岗位为主的设备操作岗位;与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工艺设计与现场生产工艺管理岗位;以机械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管理等岗位为主的维修岗位;以保证产品质量与加工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岗位。对各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分析,总结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任务

序号岗位主要工作任务1设备操作普通加工设备操作,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其他设备操作。2工艺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装备设计,现场工艺实施。3设备安装、修理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维护,设备检修,设备管理。4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设备管理。5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编制,生产工艺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结合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分析以及专业建设实际,构建如图1所示的专业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由职业文化素质模块、职业通用技术模块、职业专门技术模块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各部分课程分别对应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四部分职业技能的培养。 图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整合,形成了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课程大多为本科压缩型的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前后衔接,理论多于实践,验证多于训练,针对性不强。例如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关能力要求,将《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源于企业实际生产任务。新建专业课程内容来自岗位工作任务,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非常明确。课程内容结构彻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形成与机械制造过程相对应的“项目任务结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由一个教师将全部课程承担下来的教学形式难以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为此,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实现课程目标。

4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能力需求相适应,不仅要突出机械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还要面向企业需求,力求培养出能够体现行业特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作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于振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2):61-63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

0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属于专业实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程应用性质较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新形势下这类专业的生产实习进行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困难大

机械加工类企业大多为铁制件、机床设备,危险性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比较长,企业不愿承担学生实习的风险;而学校希望建立与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完全匹配的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但又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关利益;再加之实习学生人数较多,企业担心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任务完成,故许多企业不愿接待学生实习。

1.2 生产实习工作趋向简单化

随生产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小型企业没法接待大批学生实习,大型企业可以接待,但其机械加工技术装备往往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操作过程傻瓜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要是了解产品加工工艺、参观、听讲座,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难以吸引学生认真对待,很难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1.3 学生对生产实习的认可度差

随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当今大学生对于工作的挑剔程度远远高于以往,因实习单位工作强度高,劳动环境差,学生不愿意吃苦,再加之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对生产实习缺少兴趣,对待实习敷衍了事,没有全心投入到实习中,从而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1.4 学习与生产实习不相关

绝大多数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现场员工只是机械的执行操作指令,并不清楚产品技术原理、工艺设计等,或由于生产任务重不愿与学生交流;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人数不多且大多数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很难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实习中渴望了解已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关系,可面对生产线上的陌生产品,茫然无知又无人详细解释,从而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实习质量。

2 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生产实习的探讨

2.1 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适应学生的实习需求,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学校根据自身所在的周边区域的工业发展情况,优化生产实习内容,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内实习转为校外实习,把生产实习基地建在本地整体综合实力和素质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地理位置离学校近,可以缓解不少实习经费带来的压力。另外,这些企业相对技术力量较强,些企业中具有良好素质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能够把生产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学生。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适时安排生产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事可做。通过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让企业、学校及学生通过这种教学过程都能受益,从而开发与利用更多的隐性教学资源为学校服务。

2.2 对生产实习内容的改革

生产实习要根据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实习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实习的内容。在实习期间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其生产机械装备、生产的组织及管理等,如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生产该产品所用的机床、刀具、夹具等装备,熟悉零件成品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及产品的装配流程等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所定的实习任务,必须对实习内容和过程进行仔细规划。实习时将学生分组定岗,鼓励学生尽量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课本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在实习内容安排上学校要和企业做好沟通,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企业在兼顾生产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跟随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工人师傅学习,熟悉产品从零件毛坯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掌握工件的生产工艺过程,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在实习的后期,安排学生轮岗,相互轮流到企业的其它车间或岗位学习、参观,了解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

2.3 完善和加强生产实习中的管理?

生产实习中的管理主要是生产实习教师队伍的管理、对学生的组织和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原先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生产实习教学工作中,由于年轻教师很少有时间到生产第一线去,自身的实际生产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实习时一般安排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合带队。为了避免年轻教师对实习过程不熟悉不了解,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前,没有带过实习的教师事先与领队教师到实习厂方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参观, 熟悉环境和有关人员, 了解生产产品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在实习现场指导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是我国一些学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来,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逐步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机械类人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登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2010(7)365-367.

[2]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

[3]周建华.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35-137.

[4]董小平,王青,杨丽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8).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5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机械自动化 机械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062-01

自动化技术的自身不断完善及在机械制造行业内的广泛应用,推动着机械产品向着高参数、大型化及高可靠性方向上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机械制造行业的相关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增加显著,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的生活上产水平的提升,将会推动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业的自身生产规模由以往的少品种、大批量转变为现今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格局,并逐渐向民众需求的产品的制造方向上发展。

1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概述

机械制造业具体是指主要以进行多种机械设备的加工生产制造的典型制造行业,例如以船舶、飞机、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为典型的制造,动力机械、机床及起重运输机等生产用机械设备的制造。与快速消费品的制造业相比,机械制造业在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及加工等整个生产流程中都反映出知识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的典型综合特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制造业就是进行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衡量的重要指标。

就机械制造行业使用的自动化技术来说,业界人士普遍的将其称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在机械制造业中较为新颖的生产力。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加工制造中,可显著的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设备的生产效率,与单单纯的人工操作相比,在安全性、效能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就世界范围内而言,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历程相对较为久远,机械自动化所表现出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机械自动化技术对推动机械制造业更为健康快速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但依然有些国家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尚需强化。

在很大程度上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制造业是密不可分的,更为全面的表述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自动化技术的推动,而自动化技术的价值需要在机械制造业的实际应用中体现。

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着较为显著的成果,就机械制造行业内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朝向集成化、敏捷化、智能化及虚拟化的方向上发展,使得机械自动化技术在较大的程度上实现着与计算机集成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理论概念的紧密结合,为机械制造业更为健全、健康及快速的发展提供着坚强的技术保障及支持。

2.1 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体现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被机械制造业普遍的认为是21世纪制造业内的最为主要的运营生产方式,此时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是由多个相关联的分系统所组成,主要可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系统、自动化制造系统及质量信息系统,其中管理信息系统具体拥有的功能可分为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物料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是机械制造业运营生产中的各个管理环节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系统主要涵盖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计算机辅助分析功能、借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过程的设计辅助功能、数据控制程序的编制功能等;自动化制造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主要由在加工中心、自动装配、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及计算机数控等生产环节下的相应的处理及辅助功能;质量信息系统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进行生产的机械产品质量的监测分析与控制,具体的技术应用形式是基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质量监测、基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质量控制以及基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产品测试。

2.2 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体现

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制造工艺、制造方式及产品设计等工作环节,而是已经由商品的概念体系逐步的过渡至最终产品生产完毕的集成生产活动及系统化的生产过程,使得现代化的制造技术更多的是种功能体系与信息处理机制完美融合的生产体系。制造技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的融合,逐渐发展起综合性的新型技术产业,即智能化的制造技术,这是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的智能水平提升的具体表现。最为典型的是智能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即将人工智能有机的融入到机械制造系统的各个运转环节内,通过对专家智能活动的模拟,代替原本由专家负责的那部分活动以及进行专家所负责的活动的延伸,系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智能功用进行制造系统运行工况的监测,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错误及非正常的运转状态进行分析预测,并依据专家系统中所记载的类似问题进行预防性措施的执行,以运转参数的及时调整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

2.3 自动化技术的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体现

机械制造业中应用的虚拟制造技术,实际上是自动化技术的虚拟化水平的提升表现,具体的实现策略是将现代化的制造工艺、计算机的图形学、并行工程、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将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及系统的建模技术作为基础技术的多学科穿插式的综合化的系统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实现着利用仿真技术及信息技术,对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的生产人员、生产设备进行仿真模拟,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加入预防性措施,确保生产制造的一次性成功,实现成本降低、研发生产周期缩短及竞争力增强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目的。

3 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必将因为生产效能及安全性的显著提升,而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自动化技术自身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昌,尹丽娜,赵静.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应用技术,2012(6).

[2]张虎.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商情,2012(35).

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范文6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 机械制造 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229-01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其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不仅改进了机械制造的技术手段,而且也深刻影响到我国各个部门的生产运行。机械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效将机械制造与机械自动化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相关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应当结合企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具体产品的需求,采用与之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正在朝向集成化、柔性化、智能化及虚拟化方向发展,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集成化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与机械制造相结合,构成了许多新技术,例如数控加工、柔性制造系统和工艺等。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制造中,进一步优化制造过程,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过程重组和精简机构的方式强调适度自动化。企业利用工程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与制造业的所有要素集成为一个整体,以人为核心实现柔性化生产,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等。(2)柔性自动化的应用。机械制造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优势,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通过科技的更新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随时调整机械产品的结构与种类。柔性自动化系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人机界面,帮助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柔性化管理目标。完善的信息系统中允许人工进行干预,它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在详细调查与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改良企业内部组织,将柔性加工系统转换为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企业生产、设置与制造的紧密结合。(3)智能机械制造的应用。智能机械制造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它将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给予与人工智能等集合在一起,由人类专家与智能机械构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分析、判断与决策等。智能机械制造将人类智慧融入到机械制造系统中,让智能设备来模拟专家智力活动,代替专家完成部分任务。智能机械制造技术可以自行监控机械运行状况,能够应付突发事件,通过自动调整自身参数来确保自身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4)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包括多种技术,例如计算机图形学、机械制造工艺、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它在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的基础上,构成具有多种技术集合功能的系统技术。机械虚拟制造在仿真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现实机械制造活动进行系统仿真,以便于及时发现机械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与解决问题,确保机械产品制造的顺利进行。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1)。

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机械自动化水平的逐渐发展与完善,机械自动化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我国应当积极培育机械自动化技能的人才,使之更加符合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在未来机械制造业中机械自动化技术将朝着绿色化、灵敏化与网络虚拟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绿色化生产方式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机械制造中的绿色化制造是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机械自动化制造必须要建立在绿化的基础上,确保人类生产制造活动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每一项新技术与工艺水平的研发与使用,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方面,建立在绿色的基础上来实现文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灵敏化,是指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下,改革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组织机构,优化产品构造,从产品生产、制造到销售的全过程实现柔性化管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灵敏性与可持续性。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企业成本,增加信息服务等功能。网络虚拟化技术是指充分利用人类与计算机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强大的系统功能,以计算机为平台来建立一个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中充分应用人类智慧与技术,对制造的产品进行设计与模拟生产,预测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对产品性能进行估算,进一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企业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会更加符合机械生产的需求。由于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认识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广阔前景,有效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企业效益和国家效益。

3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机械制造与机械自动化有效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节约人力投入,而且也完成了具有危险性的操作程序,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效率,进一步满足了市场竞争需求。相关企业要不断提升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有效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机械制造业带来更多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日时,郭民.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若干发展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0):117-119.

[2]陈世平.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2(07):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