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1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历史课程一方面具有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方法、提高综合能力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情感态度价值领域,也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学资源的开发紧密相连的。在各类课程资源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历史课程而言,具有特别的优势和意义。
一、乡土资源对历史教学的价值探索
1.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的体验学习提供平台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来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已有意识地想要摆脱过去传统历史教学的那种侧重于庞杂知识体系的建构,但一方面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和考纲的束缚;另一方面由于对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学仍主要围绕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而展开,因此,高中生往往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足,把学习历史看作是一种沉重负担。而乡土课程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却与学生的学习、成长、生活密不可分。学生所拥有的社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他们自己的家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科学高效地开发乡土资源,并结合本地的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名人、民风民俗等文化,更好地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史兴趣和强烈的学史愿望,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仅仅是“过去了”的事情,而要真正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历史课程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恰好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例如,张謇是我们南通人都十分熟悉的历史名人,有很多学生的长辈和家人都曾经或仍在由张謇创办的企业中工作,学生对张謇的事迹也有所听闻。那么,在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时,如组织学生对张謇进行生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他们就会较容易地理解“什么是‘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如果学生对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程进行了了解,他们就会懂得“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拓展历史教材,让历史从理性阐述变为事实展示
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局限于教材范围,因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也就相对单一,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教师讲、下课背书和做题,学习历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学习语文,从而忽略了学习历史还应包括收集资料、归纳概括、问题探究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呢?结合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历史虽然不像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通过做实验进行直接观察,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遗迹、文物等都是历史直接形象的遗存。乡土课程资源大部分都来自于本地的史迹遗存,是学生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而直观的事物。而利用乡土资源使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认知历史,这与高中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也相符。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相关的文物古迹、调查访问历史知情人或文化名人,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从而改变一成不变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鲜活多样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在教《中国的曲折发展》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大生纱厂、拜访一些纱厂的老工人,运用乡土课程资源来印证教材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强教材内容的说服力。
3.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看,这正是乡土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势所在。高中历史课程肩负着传承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尤其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爱国必须爱乡。”因为“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所以,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印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历史第一城”,有着光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它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这些素材都应该并且可以运用于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这对学生的思想感染是很强烈的。在历史教学中联系乡土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在无形中会受到更生动有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爱国”不再只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历史课应用乡土资源的应有关注点
1.必须关注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对教师的知识面、时事政治敏感度、乡土文化了解度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应多组织有关的培训讲座、参观学习、沙龙座谈等,以帮助教师提高素养、增强开发乡土资源的主动性,而且这还能切实提升历史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的有效性。
2.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最终还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开发乡土资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在课程设计时,灵活运用参观、访谈、调查问卷、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3.关注当地各种可以开发和运用的乡土资源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积淀,南通作为“近代历史第一城”,在近代教育、工业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图片、文字记录和历史文物等文化素材可供我们开发和运用。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南通的历史和文化,时刻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将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使历史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在讲《中国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教材阶段性线索非常明确,但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将“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展示给学生,通过身边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具体理解曲折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实业家们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同时,也可以通过介绍“张謇创办实业给南通带来的影响”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说教,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实服务。所以,历史教学应结合现实、结合社会,这样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将会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注入鲜活养料,使历史教学“活”起来,有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认知。让我们就地取材,将乡土课程资源与教材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探究历史、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李瑾.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导刊,2013(2).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2
【关键词】乡土教材
激活
历史教学
乡土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乡土教材作为初中《中国历史》的补充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乡土史补充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活跃课内外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教材,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地方史中所涉及的内容全和学生生长及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对于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经典传奇、人物、风情习俗、甚至山水地名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也都怀有好奇的心理。因此对学习了解家乡的历史必然有着浓厚兴趣,并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一些相关的地方史料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发生在家乡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文物古迹,乡俗民风、山水草木都比较熟悉,甚至耳闻目睹,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很感兴趣。如讲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时,可引用在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面对学生提问;谁知道莫高窟的藏经洞是怎样发现的?有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到过敦煌掠夺过经书?当时的道士是谁等等。通过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讲述精选的乡土史内容,抓住学生心灵的共鸣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事实证明,历史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加强乡土史教学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把爱国之情与恋乡之情融为一体,从而使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具体、生动、直接。家乡是微型的祖国、祖国是巨大的家乡。而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乡土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有效的途径之一。乡土历史生动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意,为他们长大后的建设家乡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正因为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乡土史教育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三、乡土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
乡土史教学能增加讲课的直观性,利用乡土史文物、史迹作为直观教具,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讲述的直观性,形成正确而牢固的历史形象,由感性知识发展到理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思想理论武器的能力。其次,运用乡土历史开辟历史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通过这样的历史活动课,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四、广泛搜集名人事迹材料,让家乡名人走进历史课堂
(一)开辟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历史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乡土教学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办地方史兴趣小组,用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乡土史知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学生收集乡土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定西通渭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如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工部尚书赵荣、巴蜀名臣牛树梅等等。因此,我们大力美化校园环境,处处充满“名人教育”的气息,使学校的教室、名人陈列室、黑板报、宣传窗等都能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首先,指导学生分组查找名人,古代的、近现代的,按时间顺序,列出家乡名人目录。
其次,开展“走近家乡名人”读书活动,让学生讲家乡名人的故事,写“发现身边的历史”征文等等。我们每学期组织读书兴趣小组,为使读书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保证时间,除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优化图书室管理外,还让教室成为图书室,让每个班开放的书橱洋溢着书香,并利用发“告家长书”、编印相关材料、开家长会、家访等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从而引导家庭文化。
(二)访名人事迹,接受良好熏陶
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德育基地,举办乡土史讲座和重大乡土历史纪念活动的图片文字展览。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考察采访活动,让他们亲自了解名人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感受人民群众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对名人的崇敬之情;组织学生瞻仰名人陵园,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具体了解名人生平事迹。每学期,由历史教研组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名人”风采活动,把家乡名人的故居和纪念地作为课堂,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怀。追忆家乡名人的生平故事,感受家乡名人为学的刻苦与勤奋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收集乡土资料、实地调查,写乡土史小论文和自办历史小报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乡土教育;人生发展观;回乡建设
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也就是那些比较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借鉴历史、资治育人”和“服务现实,创造明天”。现在,人类可考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日益进步,所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现实,而当今的现实就是历史的延续,是不断书写的新历史。在对那些已经过去了的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一些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历史所具有的借鉴作用。这一借鉴作用,不仅仅是指那些社会中的大问题,而且也指那些个人的问题。对于此,早就说过:“想要得到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一、如何渗透历史教学的乡土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初中生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就必须接受乡土教育。那么什么是乡土教育呢?又怎样利用乡土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科学的人生发展观呢?首先,乡土教育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关于本乡本土的教育,讲述一些学生可以直接或曾经亲身感受过的家乡的人文、历史等,使广大初中生可以从自己生活的环境里进一步认识自己生长并居住的家乡,使其产生一股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认同自己的家乡,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自愿在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回到家乡贡献力量,改善家乡的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渗透思想教育,这一行为必须在历史知识、内容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附加到历史教学的过程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把找到的这些因素与当今的现实与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但是,不可以画蛇添足,更不可以穿靴戴帽,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历史上,功成名就后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例子,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历史教学的借鉴作用。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中的张謇素材。张謇一直都是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教师应当讨论的并不是他代表哪个阶级,说的是谁的利益。不管他代表谁,他在功成名就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他以家乡为基地,努力发展近代纺织工业,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当然,这是建立在他对自己家乡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对家乡的了解,就不会知道家乡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在哪里。张謇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处于乱世之中的人尚且可以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家乡作出贡献,那么,生存在当下安定时代的初中生,对于学成归来,贡献家乡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到呢?
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现阶段历史教学必须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初中生正确人生发展观的树立。
二、初中生历史教学与人生发展观的联系
从古至今,历史教学一直是教育的重点。而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就中国目前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来说,历史教学的功效还是不容乐观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深深地明白:现在的历史教学仍未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面对当今社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在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之后,步入高中与大学(出国留学),在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那些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就业,或者出国谋生,不想回乡受苦,帮助自己的家乡建设。面对这一现实,历史教学的学科功效在哪里呢?历史教学的学科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这些问题集中说明了,历史教学中乡土教育的匮乏,广大初中生缺乏正确的人生发展观。由于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凸显,使得历史教学中乡土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上对于初中生人生发展观的建立也越来越关注。
现代初中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与当地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必须要处理好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自身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观是其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作用的产物。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阶级社会地位不同,生活境遇与经历也不同,所以,认识到的人生意义与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可以促进家乡建设的发展,反之,即会阻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引导当代初中生,使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引导当代初中生在成长以后,回归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01).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4
关键词:乡土历史;激活;德育
一、新课改需要新的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本地区的历史记忆,是最鲜活最便利的教材,因为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当地人引以为自豪,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培养爱家乡的情感,激活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本地的人文与自然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对保护环境和改造环境大有裨益。从当今教育的大环境来说,把对大环境的认识与小环境相结合也是我们时展的需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要保护好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让这个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吸纳。
对乡土历史的挖掘与保护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任务,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我对辽宁地区特别是沈阳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了归纳整理,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随时切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对德育的渗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新课改形势下把乡土历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把乡土历史融入教学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不同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得以有效地生存、发展与应用,关系到发展、繁荣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大业,也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
要搞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工作,除了增进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认识、欣赏和尊重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唤起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认识与肯定,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乡土历史真正认识到本地民族文化的价值,引导他们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的精髓,认识到这种形式“落后”的东西中包含着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从心理上解除他们长期以来认为贫穷、落后就是他们的历史传统造成的这一片面想法,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家乡和祖国。充分调动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拿沈阳地区为例,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就拿建筑为例,从7200年前的新乐人在这片热土上建筑营造房屋,进行渔猎生活,开始创造沈阳的悠久文明,到2300年前沈阳建城,并不断发展,再到21世纪沈阳众多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栉比鳞次,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与沈阳历史相伴,共同构建了沈阳的悠久历史文化。沈阳故宫,锡伯族家庙,老中街等都是很好的乡土教材,可以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教育。
2.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生于斯,长于斯,难免受这片土地的深刻影响,把乡土历史搬入教学中来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实阵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乡土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础,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爱国主义这种内在情感,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需要外在的环境去催化,如何让这种情感驻留在学生心中,成为永久的情愫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于是乡土教学成为时代的宠儿,事实也证明,乡土历史是我们当今需要大力开发的宝贵资源,把它应用到教学当中,真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走进家乡史如沐春风。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史能更直接性、更具体地吹开学生心中爱国主义的花朵,使之开得更艳、更长。我们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就是最好的教育平台。为了纪念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励中华儿女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沈阳市两次修建扩建“九一八”纪念馆。只要站在巨型残历碑面前,无人不肃然起敬,一股愤然之情油然而生,这座碑石就是最好的老师。又如,小英雄谢荣策纪念碑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很好的物证。大爱不言,历史无声,但此情此景就是最好的说教――此时无声胜有声。沈阳地区的历史文化非常厚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珍贵的乡土史料克服教育中的抽象、空洞的弊端,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3.有利于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与情感的培养
家乡都有它的一部发展史,很多学生都对家乡历史很感兴趣,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家乡,我们通过挖掘家乡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家乡的多彩风姿、家乡先民的淳朴。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对家乡史的认知,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家乡走进课堂博得学生的极大欢迎,从而也带动了学生去搜集整理素材,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讲坛,所有的学生都有权利和资格去介绍自己身边的实例。这样家乡就变成了一位历史老人,在侧耳聆听,也在不断校正,在不断补充学生所讲。师生真正地融合到一起,成了一个教学团队。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大佛寺、偏堡子遗址、烽火台等文化古迹,使广大学生认识到原来自己的家乡还有这么厚重的历史,从茨榆坨西山古人类遗址到西汉建辽阳县到明代的烽火台再到大清移民的满都户等历史文化留存,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别一番的感觉。也可以去蒲河湿地公园亲身体验家乡的秀美风光,水泡儿连片、水草匝地、林木参天、丛蒿蔓延、水鸟嬉戏其间,加之半倒伏在河床中的树木,此景大有江南热带丛林风味,还有什么景致比这家乡的风景更美呢!也可以观光家乡的国家地理标志辽中鲫鱼与玫瑰,扩展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资料收集和材料交换中亲身体验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之情,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文化、艺术等素质的提高。
4.有利于践行历史新课改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课改,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台前走向幕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大声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这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果大为改善,解决了历史课单一说教的枯燥模式,较好地践行了“让学生主体广泛参与实践与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新课改理念。由于学生对乡土历史较熟悉,在教学中,通过辩论会、演讲会、参观历史遗址、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兴致盎然的良好环境。加之教师把课堂知识迁移到课外,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教学模式也是随之多样化:多媒体课、活动课、演讲活动、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此,使历史课堂“一言堂”“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思路
因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历史学科只能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系统地讲授被提炼出来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而历史作为文科的“代表”之一,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其行为思考也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制定必要的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基础,使之应试能力得以强化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
1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思路解析
教学内容生活化。大多数历史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喜欢直接把概括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唯有死记硬背。而生活化的的历史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好的把握和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准确。例如,在对某一历史人物作评价时,教师要能够列举几件该人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并让学生以此对人物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再从中引导、补充和总结,由此深化学生对此历史人物的印象。教学观念生活化。之所以生活化教学效果的突出,正因教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且广泛的知识,能够将生硬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从而打破以往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将学生带入生活化教学中,不仅是为培养其历史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课堂评价生活化。教学评价是对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小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目前,课堂评价多参考学生考试成绩,故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活化的教学所提倡的评价体制即是以个性化、多样化为准则,综合考量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个人创新能力等丰富的评价标准。
2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明确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为防止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要使其明白历史知识是生活必备的常识,是耳熟能详的先人故事。对此,即要求教师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围绕三个层次来学习历史,第一层次即帮助学生将基本的历史知识牢记于心,掌握历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第二层次即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借鉴历史,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第三层次即要教授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也要促其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整合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更为精深,高中学生在上历史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还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对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协同学生一起整合历史内容,具体为:一是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笔者认为,乡土资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较为轻易接触到的历史层面,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乡土人文的感情。二是将生活中的名胜古迹、环境、风俗习惯和纳入教学范围,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历史古物和文化现象,并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生活联系历史。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践行学以致用原则。为此,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历史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寻访当地老人,挖掘民间故事和地方历史沿革;在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感受当年的革命历程。此外,针对部分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或角色扮演,吸引学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在活动中得到对此期间历史的更多感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3结语
历史生活化教学向我们更多地展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努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趋向更为精彩、鲜活而灵动发展,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促进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作者:王洪军 单位:江西省樟树中学
参考文献:
[1]樊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
[2]韩登连.高中历史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问题。因此,在重视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积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新的道德体系,而传统美德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思想基础。历史课本中有着大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元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相当必要的。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主动研究历史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措施,不断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性和时效性,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美德修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1)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而传统美德的缺失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历史学科中承载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功能没能得到真正发挥。
(2)传统历史教学存在偏失。长期以来,传统历史教学有时存在着四个弊端。一是重视历史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品质、道德教育;二是只重视历史教学过程和课堂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考试成绩、升学率,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四是注重满堂灌输,忽视了与学生现实生活、当前时事的联系。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但有的地方、学校依然坚持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还是落不到实处,历史学科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当然也不能幸免,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缺失问题。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历史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要根据所讲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①制定可行的德育目标。在学校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要通过一节一节具体的课时来进行。而在上好每一节课之前,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知识容量和美德教育的内容时,就必须结合三维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用具等,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②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中华传统道德素材。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包含着大量传统美德教育的原料。作为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中已有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结合主干知识、学生接受能力作统筹安排,制订翔实的教学计划,把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有序地体现到历史教学实践当中,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的思想文化根基,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德修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③探索适合渗透美德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1)情感态度教育。历史学科贯通古今,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历史教师就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及全部心血,带着丰富的情感开展历史教学工作。要通过历史史实阐述,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在美与丑、好与坏等基本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2)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室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载体,运用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记录影片和电影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从而进行德育渗透。
(2)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现场教育。在我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充分盘活、利用好这些乡土资源,走出课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如参观历史遗迹、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老、老干部以及各类名人英雄。
(3)积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还应积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历史教师要结合传统美德素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如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编演历史剧,收集有关德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影像光碟以及实物,建立一个流动的小型博物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探究和相互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进而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
(4)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历史教师也要注重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学识水平、道德品质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给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认真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培塑良好的师德风貌,注重对自身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为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修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材和历史大纲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认识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传统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他们成为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兵欢,杨铭杰,吴培林.深化历史德育的重要环节[J].历史教学
问题,2001(1).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