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1
仔细数来,芪苈强心胶囊的众多研究已相继发表于《细胞免疫学》、《心血管药理学杂志》、《美国高血压杂志》、《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等国外杂志。多项芪苈强心胶囊研究的发表,打破了国际医学领域鲜有来自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及证据的尴尬现状。事实上,这些年通过医药同仁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医药已经逐步走上国际化舞台。
中医药循证医学探索崭露头角
长期以来,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和诊疗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难以提高,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可以说,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水平尚过多依赖临床经验的积累。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防治对策和方案。而问题主要纠结于科研设计存在缺陷、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元保证、缺乏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缺乏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兴起的一种最权威、最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以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为特点,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可得出国际公认的具有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中医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得到不断发展。但应该说,国内中药极少开展循证研究,因为对已上市的品种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仅投入巨大,更冒着一旦研究结果不佳则产品市场将面临巨大打击的风险。
随着中医络病理论的发展,在脉络学说指导下,以岭药业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这不仅仅体现了勇于探索的胆识,更展现了以岭药业对于中医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坚定信心。
中医药临床研究已叩响国际化大门
参松养心胶囊初战告捷
最早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是参松养心胶囊,其早在2008年即完成了“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该研究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6家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参与的医学专家多达500余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表示,该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并且对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疗效,填补了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这标志着通络中药在某些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堪比西药甚至超过西药,尤其凸显长期用药安全优势。
以岭药业中医药循证蓝图
心脑血管病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牵头,国内30余家三甲医院参与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观察通心络胶囊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本项目已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注册。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为主要研究者发起的“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拟在国内60余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开展,计划入选2000例患者。本研究将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通心络胶囊,评价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改善程度,综合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通心络胶囊的临床疗效。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国家“973”子课题,研究已于美国Clinical trials.gov登记注册,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张澍教授担任研究顾问,黄从新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牵头,全国60家三甲医院参与。主要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衰伴室性早搏患者可有效治疗室性早搏的同时保护心功能,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窦缓伴有室性早搏患者可减少早搏次数,提高心室率。
肿瘤
“养正消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循证医学研究”由山东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和北京肿瘤医院王洁教授牵头,在全25家三甲医院开展。该研究旨在评价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疗效。
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证券公司;现状;行业竞争结构;竞争力;对策
1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2年证监会成立,标志着证券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范围,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在我国主要从事证券买卖、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证券投资收益等业务,与整个证券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25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51.55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447.63亿元,124家公司实现盈利。但是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证券行业本身还是券商、上市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2我国证券公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力量综合影响产业的吸引力及现有企业竞争战略决策。本文主要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证券业的行业竞争结构和竞争现状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原理,我国证券行业构建行业竞争结构模型图如下图所示。
2.1新进入者的威胁
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在不同行业情况有所不同。对于国内证券公司而言,其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行业准入管制、资本进入壁垒和人才壁垒三个方面。为防范金融风险,证券行业在我国受到严格的准入管制。我国证券行业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证券公司的设立及开展相关业务的条件。《证券法》对证券公司的设立和相关业务经营范围有明确的注册资本规定,证券公司必须具有规定的资本规模才能从事相应的业务,业务规模与净资本直接挂钩。巨大的资金投入构成证券行业的初始进入壁垒。证券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证券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法律法规要求其从业人员应当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对于从事证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均要求取得相应资格。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证券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强。但外资券商通过合资形式进入我国证券行业,合资券商不断扩员,国外证券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信誉、先进的管理方式、灵活的机制和完善的业务品种等优势必将对国内证券公司构成巨大威胁。[1]
2.2买方议价能力
具有投资需要的投资者以及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是证券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群体,可看作证券公司的“买方”。首先表现为投资者的议价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券商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加剧,同质化服务现象严重,形成买方市场,投资者可选择的余地增加,议价能力也随之提高,其中以机构投资者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各种限制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理财观念的不断增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在日渐扩大。这些机构投资者往往手握大量的资金,能给证券公司带来巨大的交易量和佣金贡献,因此,此类投资都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除此之外,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买方的议价能力。其次表现为优质融资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优质企业属于稀缺资源,优质企业的PO项目可以同时被多家券商盯上,自然而然企业的议价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2.3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的竞争
影响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竞争的因素主要有证券公司数目、产品差异程度和市场集中度。一般而言,行业内证券公司数量越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竞争越激烈。目前,证券行业券商数量呈递增趋势,过小的市场容纳过多的证券公司,导致恶性竞争现象。同时,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严重,交易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雷同,竞争形式单一,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市场集中度的角度来看,证券营业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营业部较少,证券公司的市场集中度逐年上升,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绩优良的证券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
2.4供应商议价能力
证券公司主要供应商有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软件提供商。交易所和中登公司既是证券行业的监管机构,同时又是证券公司开展业务所需的交易平台、交易规则、账户体系的提供者,因为可以把它们看作证券行业的供方。两者是具有一定性质的政府机构,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因此议价能力强;针对软件提供商,该行业的企业相对较少,很容易形成卖方市场,因此它们的议价实力也较强。
2.5替代品的威胁
证券行业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信托与保险业。可以将替代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类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二是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托类产品的融资会影响券商的承销业务。首先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威胁。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创新产品和大量存在的私募基金,在不断丰富广大投资者理财需求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银行存款在承担小风险的情况下还可以享受稳定的利息收益,尤其对于风险回避者来说,吸引力巨大,对券商的经济业务影响较大。其次表现为间接融资的挤压。企业为获得融资,既可以是采用诸如银行贷款类的间接融资,亦可以是采用股票、债券发行类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由此可见,银行信贷融资对股票、债券融资的替代作用将影响到证券业的投行业务。银行贷款类的间接融资条件相对宽松,而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且额度受限。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
3证券公司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从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证券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是由于券商数目的持续增加,形成了买方市场,客户议价能力强,加之投资、融资的替代品威胁较大,国外证券公司竞争力强。总之,我国证券公司整体竞争力并不强,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低、创新发展不足、人才资源匮乏和企业文化发展不健全四个方面。因此,我国证券业必须在资本融资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研发学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提升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对策
4.1健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一方面,证券公司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内部会计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内控机制,设立一个多层次的风险防控系统和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制定各项业务的风险预警标准,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通过多线负责制,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确保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和风险控制小组之间的有效联系、监控活动的高效运作。[3]4.2推进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券商可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增强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实现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接轨;二是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满足市场需求;三是业务创新,结合产品创新并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自己的业务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四是组织创新,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关系,精简机构,提高公司整体的营运效率;五是营销创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4.3加强人才培养和管控
证券业作为具有“脑密集”特征的行业,归根到底是高素质智力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券商的普遍认同,人才优势无疑是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首先,券商应完善用人机制和留人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的进入。其次,通过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和选拔、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扩充和完善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再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员工的研发创新兴趣,提高公司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完善奖惩机制,并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员工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管控。
4.4培养优质的企业文化
在我国,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竞争能力。[4]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和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二是树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公司形象,吸引客户资源;三是完善管理理念,培养管理风格,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公司的理念和精神恰好可以通过员工行为传递给客户。
作者:付舒涵 夏冉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郜亮亮,涂三勤.加入WTO后我国证券业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5):22-23.
[2]武飞.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及管理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3(4):116-123.
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3
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国资证券化的意义和作用,科学处理国资证券化面临的挑战,提升国有资产的竞争力、带动力和控制力?2010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部部长王志钢、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接受了《董事会》的专访。
《董事会》:在全球进入后危机再平衡时代、国内国有企业加快兼并重组的背景下,国资证券化有何特殊意义?
王志钢:党的十六大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资上市对全国人民是好事,普遍而言,大部分国企都应该上市。各地通过探索、试验,尝到了国资证券化的好处。上市可以融资,加速发展;国企通过上市,企业变得透明,治理得以规范,促使其真正成为公众企业;上市后还能更好地了解大众对自己的看法,股票价格就是一个信号。此外,证券化还可以帮助更好地实现国资的进退。如果说原来是井底之蛙,证券化后视野、机会更大了。
王尧基: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作为一项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在许多国家被广泛接受并取得迅猛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给证券化的参与各方带来收益。由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因而对资产证券化的“滥用”或“不用”,都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因滥用资产证券化而引发了次贷危机,中国因资产证券化严重滞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于资产证券化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推进国资证券化对国企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优化国企的资本结构。国企在银行的贷款占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很高,其资本结构以大量的负债为主。而资产证券化可为国企提供一种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型筹资工具,从而改善自身的资本结构。同时,证券化还有利于国企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周转率。此外,银行也能够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来出售债权,从而缓解国企的过度负债问题,大大改善国企的资本结构。
《董事会》:目前各地正大力推进国资证券化,上海、重庆等地的举措惹人关注,您对他们的思路、做法持何看法?
王志钢:上海国资总量大,有区域优势,市场化程度和国际相对接近。目前他们特别大力度地重组、证券化,这符合实际需要。这样,国企监管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上海的国资行业比较多,上市后,也有利于通过市场去决定国资一些行业的去留,优化经济布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的国资证券化。我去重庆调查过,当地起步稍晚一些。但他们对国有经济研究比较透,利用证券化发展了本地经济,还有创新之举,比如成立了8个资产经营平台,金融国资也归国资委管理。重庆的手笔比较大,资产增长也比较快。
王尧基:上海的国资总量很大,目前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70多家。上海之所以积极推进国资证券化,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这是上海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目前上海国资中仍有半数以上资产集中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少资产散布在几十个行业,特别是对上海经济发展整体带动能力强的关键领域中国资聚集度仍然偏低,国资的吸纳、放大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上海现有的国有资产流动性和资源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程度还比较低。现有上市公司的国企大股东具有大量优质资产,而上市公司资产所占比例较小,有必要进行资产注入。再次,作为致力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上海,在国资证券化的推进方面理应“先行先试”。因此,上海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做大做强主业,推动非主业资产整合,从而打破国有资产部门化、凝固化的利益格局,推动优质资产和资源向关键产业领域和优势企业聚集。
目前,上海推进国资证券化的基本路径除推进整体上市外,还有通过“合并同类项”实现分板块上市、跨集团重组、推进IPO等方式。总体而言,上海推进国资证券化的势头好、力度大,但似乎行政直接干预色彩有些浓厚,需注意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行为之间维持比较恰当的“平衡”。当然,在起步阶段,行政直接干预太少也许就很难推进国资证券化。但随着国资证券化的推进,今后政府还是应着重搞好相关法规建设,逐步减少直接干预,以使国资证券化真正按照市场的价格和原则来规范操作。
《董事会》:在目前的形势下,国资证券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约束,面临怎样的挑战?您对推进国资证券化有何建议?
王志钢:国资上市是好事,但也要做到上市标准不能降低、监管不能懈怠。建议方面,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上市。埃克森美孚公司就很有特色,他在需要时让子公司去上市,不需要的时候就私有化,肥水不流外人田。国企应该首选国内资本市场,先让国内投资者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另外,上市后资本是流动的了。大股东不能说股票价格高的时候就抛,从而失去控制力。对于很多国企,控制力是第一位的,而不仅仅是财务角度。在保证控制力方面要加强监管。
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4
最近两年多的市场不景气,让证券公司业务拓展乏力的问题暴露无遗。中国证券行业创新活力、进取性不够强,粗放经营的现象未根本改变;能够为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交易工具、中介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尚未显性体现。
在由乱及治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的复苏,证券行业获得了“救赎”。在此之后,证券公司在创新和提升专业水平方面缺乏动力,当市场阴霾再次来临时,证券行业依赖“牛市”的传统业务,通过“跑马圈地”实现规模效应的经营模式无法持续。
在与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同业的竞争中,证券行业已经远远落后。作为核心中介机构的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专业水平和促成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直接影响着市场功能的强弱。
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业界在苦觅将证券公司“做强做大”的良策,证券行业转型的需求愈发显得迫切。
作为综合治理以来最直接的核心监管者,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对证券公司近年的发展颇有体会。9月20日下午,在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20层,庄心一接受了《财经》记者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专访,这既是他对未来监管理念发展趋势的展望,亦可看做他结束分管证券公司前的最后总结。庄心一承认由乱及治监管理念转变的滞后,阐述了未来放松管制的思路,亦总结了证券公司发展至今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应该把握的核心竞争力。
显然,放松管制是未来的总体监管基调,但庄心一未提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监管部门坚守监管的底线,斩断资本市场违法违规的利益链条。未来,监管者如何平衡监管边界,仍将是这个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治理回溯
《财经》:2002年以后证券行业风险不断暴露,你在2003年赴任证监会后负责处理行业风险,当时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是什么?综合治理对证监会日后的机构监管提供了哪些借鉴?
庄心一:2002年之后,证监会已经关注到证券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当时,我担任证券业协会会长,目睹会员公司的窘况困境,颇为忧虑,看到证券公司风险失控的惨重代价,很是痛心。2003年12月,我调任证监会工作,立即受命具体负责处理证券行业的风险。
综合治理之前,中国证券行业的风险集中爆发,既有历史积累的风险,又有现实暴露的问题和矛盾,这些交织在一起,控制和化解的难度很大。
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明确要求,证监会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高危公司进行紧急处置,化解迫在眉睫的风险,控制个案风险向外部蔓延和冲击;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深入剖析风险成因,研究整体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配套措施,逐步形成了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的综合治理思路,采取了全面摸清底数、督促公司整改、平稳处置风险、改革基础性制度、严格责任追究、推动创新发展、完善法规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这是一个“刮骨疗伤”的过程,目标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时我们对证券公司提出十二字要求,“讲实话、真整改、定责任、给时间”。“讲实话”是要求公司彻底弄清楚自己的风险底数及违规问题并如实报告;“真整改”是要求公司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法定的监管标准;“定责任”,是对于不交底、不整改、逾期不达标甚至顶风作案以及资金链断裂危及市场运行的公司,依法追究公司和个人的责任;“给时间”就是给证券公司整改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
经过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绝大部分证券公司在26个月内如期达标,也有一批公司未能“过关”,陆续退出了市场。在平稳处置高风险公司的同时,我们集中改革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健全了法规体系,完善和强化了对证券公司的监管机制,实施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建立了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和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制度和以公司内控为基础的合规管理制度,就是在综合治理过程中确立的。
综合治理既是攻坚克难、化解行业风险的一场战役,也是对机构监管工作的全面检验和深刻反思,这为监管理念、思路、规则、措施的调整转变和改进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留给我们的借鉴非常深刻,如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风险控制与创新发展是行业前进的两个车轮,永远不能失衡,更不能偏废!
《财经》:当时感觉分类监管在行业内的影响很大,分类监管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庄心一:对分类监管,我在证券业协会工作时曾与业界讨论过多次。我那时就说,一群人,有老有少,有强有弱,咱们能不能让年轻健壮的人先走,探探路,然后大家跟着走。综合治理后,在此项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现行的监管分类评级办法及配套的分类监管体系。
良好的、达标的证券公司分别被评为创新类和规范类。推出此项工作的主要考量,一是当时券商的信誉普遍降到了冰点,一个金融服务行业,失去了信誉,就失去了一切,实事求是将正面信息揭示出来,有利于维护市场信心;二是客观上每家券商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以及整改效果确实不一样,“一刀切”有失公平,对整个行业和市场都有损害。
通过分类监管、区别对待,形成了激励约束机制和示范效应,推动了公司积极整改、正常经营和创新发展。治理合格的就放手发展业务,不合格的证券公司继续治理,解决问题。
《财经》:这种分类监管方式,表明监管部门一边在处置风险,一边在推动行业创新吗?
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经纪业务 营销浅析
1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史回顾
自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中国证券业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组织服务网络。在历经了初期无序混业经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的颁布实施,国内金融服务业基本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证券行业也由此步入专业化经营新阶段。
从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开展情况看,由于证券经纪、证券承销等传统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证券公司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2001年下半年a股市场步入调整阶段,当年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为64.99亿元和54.26亿元,同比减少70.86%和47.74%。2002年开始陷入此后延续四年的全行业亏损惨淡经营境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以南方、闽发等证券公司问题充分暴露为标志,证券业爆发了第一次行业性危机,部分证券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流动性危机骤然增加而被监管层宣布撤销或托管。2005年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后股指跌破千点。迫于无奈,政府2005实施紧急救援,才使证券业勉强渡过难关。
2006年中国股市开始逐步走强,在之后十个月中,上证指数最高探至6124点。沪深两市总市值达30亿元,在不到两年半时间,沪深总市值翻了10倍。证券公司收入迅猛增加,快速实现扭亏为盈。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股市也受到剧烈冲击,跌幅巨大。过山车似的行情在使得证券投资者亏损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使得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再次受到冲击。
以经纪业务为主要收入的中国证券公司,在中国股市巨大波动面前显得很被动,“靠天吃饭”的收入结构严重制约证券公司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看到,中国证券公司赢利能力受股市波动影响很大,其最主要原因还是证券经纪业务在公司所占份额过大,一旦股市下跌,交易量下降,靠交易佣金的经纪业务额随即下滑,而股市上涨,交易佣金的增加又迅速掩盖了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为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各证券公司纷纷推出各种解决措施,其中对于营销模式的尝试最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
2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营销模式浅析
伴随中国证券市场的起起伏伏,中国证券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在行业垄断被打破,证券经纪业务步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证券公司逐渐认识到“营销”对于业务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证券市场剧烈波动经纪业务收入骤减时,证券公司营销便会得到空前重视。在我们研究中国证券行业营销模式前,有必要对营销模式、证券业营销模式等概念进行界定。
所谓营销模式,目前多数学者认识其应是一种体系,而不是一种手段或方式。公认的营销模式从构筑方式划分两大主流:一是市场细分法;二是客户整合法。
证券行业营销模式是指证券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整合内部资源,构建营销上下游结构链,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一系列运作行为,[1]并以精心设计的证券服务(产品、方法或手段)推销某种投资理念,并获得一定收益的活动[2]。
我国证券业营销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模式:
(1)联合营销模式
2000年左右,银证通业务在深圳工商银行与国信证券两家实现成功应用。此业务有效弥补了证券公司营业网点不足的问题。对证券业而言,有利于培养和扩大投资者规模和降低增加证券机构网点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对银行业来说,“银证通”增加和改善了客户服务,充分利用既有网点资源,避免资金流失。这种“利润共享、客户共享、渠道共享”的营销模式,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
(2)客户细分营销模式
2005年国信证券率先在业内成立“金色阳光证券账户”,对客户需求进行了细分,并提供相应投资服务,收费则采用佣金与服务内容挂钩。国信证券则凭借着金色阳光服务产品实现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佣金收入。随后,招商证券“智远理财服务平台”、广发证券“金管家”等经纪业务服务品牌也应运而生,极大地提升了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客户细分营销模式,使得证券公司单纯依靠提供交易通道服务的盈利模式得到改善。
(3)差异化产品营销模式
在客户细分基础上,证券业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努力提供多元化服务产品成为市场服务的基本特征。交易规则也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业务差异化服务体现之一就是具有专业的、完整的、全面的多元化服务产品创新、销售、维护等综合服务能力。这一方面能有效指导不同类型客户
进行多元化产品交易操作,从中捕捉到盈利和套利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产品销售和维护换取增量交易资源和佣金收入。
(4)投资顾问营销模式
采用投资顾问模式转型的证券公司一般推行全员营销制度。通过培训,把公司所属营业部业务人员转型为证券经纪人,然后把客户划分给证券经纪人,由证券经纪人为客户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这种模式优点在于能够更充分发挥经纪人主观能动性。缺点是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一些营业时间长,员工年龄老化、学历不高的营业部有点勉为其难。
(5)数据库营销模式
数据库营销核心要素是对客户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找出消费与服务对象,从而进行营销与客户关怀活动,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客户占有率,增加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取得公司与客户的双赢局面。2007华泰证券建立华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在2008年3月份上线使用。与此同时中信建投、长江证券也开始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券商们不惜花费巨资和大量时间开发信息系统,原因之一是投资者结构日益复杂。券商不仅要满足投资者交易需求,还要努力创造客户自身的需求,这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客户关系管理。
(6)前台专业化,后台集中化营销模式
广发证券提出“前台专业化,后台集中化”的口号。产品营销模式偏重的是卖产品,强调销售能力;而投资顾问模式偏重分析能力,强调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广发证券很早意识到打造营销平台对于经纪业务转型的重要性,在券商中率先建立cim企业级客户关系管理平台。通过集中化后台管理,为前台专业化服务以及为客户经理提供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等标准投资组合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英.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纪业务营销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
证券行业的重要性范文6
两地三中心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对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泰君安证券原有的同城容灾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经过慎重考虑,国泰君安证券在同城容灾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即在上海建立一个生产数据中心和一个同城的灾备中心,并在深圳建立一个异地的灾备中心。
两地三中心的容灾系统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容灾方式,在金融、电信行业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中应用比较普遍。国泰君安证券建立远程容灾系统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证证券实时交易系统的业务连续性和高可用性。最终,国泰君安证券选择了Double-Take公司的远程容灾解决方案。
按照业务流程,国泰君安证券每天要把上海生产中心实时交易数据库中的数据远程备份到深圳数据中心的容灾服务器上,而上海生产中心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备份到本地灾备中心的同时,还要远程备份到深圳的灾备中心。为此,国泰君安证券需要一个高效、可靠、安全的远程容灾备份解决方案。国泰君安证券拥有多个实时应用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都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Double-Take与微软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基于Windows平台的数据保护和容灾产品正是Double-Take的强项。国泰君安证券的实时交易数据库的大小为5GB~50GB,每天的变化量为2GB~25GB;历史数据库的大小为120GB~1.2TB,每天的变化量为300MB左右。国泰君安证券对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点目标)指标并不苛求,要求RPO为几分钟,RTO为几小时。
简单易用
Double-Take容灾解决方案易于安装配置,在运行时对系统资源的占用率很低。Double-Take容灾解决方案采用分布式部署,无需集中管理服务器,也没有单点故障,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及高可用性。国泰君安证券正是看中了Double-Take容灾解决方案的上述特点,才在严格的产品测试后,最终选择了Double-Take的容灾产品。
针对国泰君安证券的实际应用需求,Double-Take容灾软件可以提供实时或定时备份的功能,对实时交易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应用服务器进行保护,将数据备份到深圳数据中心的容灾服务器上,从而实现多对一的数据异地备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