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农作物 栽培 田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TN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47-01

【引言】合理的栽培制度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合理的栽培制度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关于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е屡魑锏纳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

农作物栽培管理是指是特定地域的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选择品种

在品种选择时,第一,应结合当地栽培制度,品种和作物注意衔接季节和茬口。第二,应结合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2、轮作

轮作是农业较为传统的技术,轮作合理能促进作物的持续稳产高产,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

3、整地

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因此,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4、播种期

在农作物播种的期间,病原物会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病害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播种期的气象,经常会对作物产生直接影响。

5、水肥管理

对水肥的管理与主要病害消长有着很大的关系。科学的施肥内容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时期、释放方法和比例,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根据肥料种类进行管理,配合使用磷、氮、钾,磷、钾可减轻病害。

6、中耕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沿作物株行间进行的耕作作业称为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有多方面的作用。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加速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的含量、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干旱时,它能破除土壤板结,切断毛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水分过多时,它能加快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农民常说:“锄头下边有火又有水”就是这个道理。中耕的时间和次数因作物种类、苗情、杂草和土壤状况而异。在作物生育期间,中耕深度应掌握浅――深――浅的原则。即作物苗期宜浅,以免伤根;生育中期应加深,以促进根系发育;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则宜浅,以破板结为主。结合中耕向植株基部壅土,或培高成垄的措施,称培土。多用于块根、块茎和高秆谷类作物。以增厚土层,提高地温、覆盖肥料和埋压杂草,有促进作物地下部分发达和防止高秆作物倒伏的作用。

7、田园卫生

大量的病原物会残留在田间病株残体上,经过越冬、越夏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以保持田园的卫生,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尽可能的降低农作物经营风险。

三、农作物栽培的创新分析

1、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2、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四、对农作物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

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分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总而言之,对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干系。在选种精良品种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种植技能,才能得到丰产和稳收,联合多年农业技能推广事业,就农作物种植办理探究如下,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1] 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2] 余连香.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J].农业与科技,2013,33(7):143.

[3] 申智,王方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发展

农作物的栽培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的发展,栽种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农作物的栽种直接关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1 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史

农作物栽培是我国一门发展起源较早而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科,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对野生植物的栽植开创了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先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6000-7000年前,古老的中国人便开始在长江流域中种植水稻。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农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唐朝的稻麦两熟制、南宋的稻豆、稻菜等以及到明清时期的三熟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栽培技术正在逐渐完善发展。建国以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农作物栽培科学,农作物栽培只是作物学的一个分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各类农业院校的建立都为我国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研发以及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立初期阶段:在我国农作物栽培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一群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农业生产进行的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土及自然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当的载重计划,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发展的平衡。

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作物栽培科学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在岗位上潜心研究,为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专业院校的建立也为农作物栽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这一时期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种子包衣与根外是非、耕作套种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突破性的进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作物栽植技术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生产收益。

巩固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粮食的增产增收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这一阶段在总结了前几个发展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巩固提升,改良了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高效、高产、优质、安全、生态为总体目标,秉承优质、无公害的阶段目标,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新时期农作物栽植的主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人们在获得温饱之后,更希望获得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多高,不仅要提供基本的营养还要绿色有益人体健康。这就要求农作物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农作物的生产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需求,我国农作物的栽植需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完善,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经验相结合,将农业栽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持续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生物与非生物逆境灾害的控制技术。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需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从技术上实现科学环保。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需要与创新相结合,要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农村是农作物栽植技术相对薄弱的地区,专家、专业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为农村农作物的栽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3 新时期我国农作物栽植的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对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农作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结合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实际情况我国新时期农作物栽植的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在工作中则是要实现农作物栽植结构上的优化,在农作物栽植过程中突出区域优势,坚持规模化的生产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此外要结合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尽可能通过简单的操作手段来提高农业栽植的效率。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优化农作物栽植结构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上升,对粮食储备的要求也更高,为了确保供需平衡,在新时期就需要做到农作物栽植结构的有啊调整,实现我国农产品供应的供需平衡。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应该在稳定粮食栽植面积的基础之上,结合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面向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牧草种植的面积,最大仙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农作物的栽植,使得栽植结构得以优化。

3.2 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之间的地形、气候等差异明显,加之以不同的社会发展因素以及风俗习惯都导致了地域之间的农作物栽植存在差异。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不能“一刀切”,要真正实现区域化和差异性,即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等来制定农作物栽植计划,尽可能发挥地域优势,扬长补短。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糖、五大农作物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科学调研,合理分配,例如利用松嫩平原的地域优势主要栽植玉米、大豆,而黄淮海平原地区则蛀牙以栽植棉花、水稻、油菜为主,四川盆地则以栽植水稻、油菜为主,新疆主要产棉花等。这些农作物栽植的地域划分对于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3 生产的规模化

以往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小规模、小户型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和生产技术都比较薄弱,抵抗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能力也较弱,生产利润较低。因此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要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生产作为目标,通过培养栽植大户,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组织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在让农民平等自愿参与的基础之上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3.4 生产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新时期要采用工业化的安全经营方式来管理农作物的生产,做到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明确和技术到位,尽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标准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标准化的作业就是要将科学的方法贯穿在农作物栽植的全过程,不仅要从栽植做到标准化还需要在后期的产品及运营中实现标准化。

3.5 操作简约化

操作简约化就是指在农作物的栽植中需要通过不断改进栽植技术来提高栽植效率,并且不断简化农作物的生产技术环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栽植质量,达到提高效率,减轻消耗的目的。操作的简约化并不意味着简单操作也并非是指用一些简陋的农具来进行农作物杂栽植,操作简约化需要建立在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质量的基础之上。

4 结语

总而言之,农作物的栽植是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一步,也是新时期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必然会向现代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革新传统的栽种方式,增产增效,提高农作物栽植的质量,做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杨从党,我国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向东,庞建新,汪胜军,王凤娟,李凤兰,戚凤秋,邓仰勇,朱长进,朱道民;中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0期.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3

1作物栽培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地位

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是其实施的基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是其运作方式,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整体性、协调性、地域性、高效性、成本低是现代生态农业具备的特点。对于作物栽培研究,它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具有无法代替的地位。只有将作物栽培研究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要合理认识并重视作物栽培研究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地位,并且在运用新科技的基础上增强其研究能力。

2发展现状

江苏盐城射阳农牧渔业总公司主要经营粮食作物棉花种植饲养活动物淡水动物养殖粮食收购五金交电化工销售等,其中粮食作物是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公司利用自身多种优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当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十分完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成反比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3发展对策

3.1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为了完善生态农业结构,公司可以对产业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在确保传统粮食作物栽培的基础前提下发展绿色又经济的特色农业。第一,公司可发展适应沿海气候条件的特色藻类植物和食用菌类种植。利用近海栽培藻类,利用滩涂公路带或者其他空闲地方建成食用菌等无公害基地,扩大播种面积,从而提高产量。第二,公司可发展精品特色果树基地,或采用新技术嫁接产生新品种。第三,公司可发展特色畜牧业,譬如,加大建设禽畜类、水产类等健康养殖小区的力度,提高畜牧业特别是海产品的产值。第四,公司可发展花卉业种植,不但可以丰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可以通过举办花卉展等活动来提升公司的社会效益。第五,公司还可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发扬射阳县传统中药材种植优势。

3.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公司应该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建立完美的产业经营模式,争取构建将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营销策略,从而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实施农业污染治理及林业生态保护

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说,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首先,在进行作物栽培的过程中,要对农业污染源进行控制,譬如,要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化肥使用量,对于禽畜粪便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其次,加强对绿色通道等生态工程的建设,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3.4发展作物栽培信息数字化

为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模式化和规范化,信息技术是有效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动态模拟、虚拟现实、网络通讯等操作。在作物栽培研究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就是要将农作物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农业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并采用自动化检测技术随时对农作物的状态进行监控,进一步研制一套综合性较强,具有精确化、可视化、网络化的农作物管理系统。

3.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

对于公司,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公司企业的名誉,还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所以公司在进行作物栽培研究时,要对作物的安全和清洁生产过程引起重视。公司要设立质量安全检测部门,建立健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相关制度,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3.6加强作物栽培科研队伍和机构建设

公司要想在作物栽培研究和现代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更大发展,就要培养一支独具创新型人才的科研队伍。科研队伍不仅思想素质要高,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勇于开拓创新等能力。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公司还应经常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或者举办一些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公司谋取更多利益。当然,具备了科研队伍,也少不了科学研究的投入。公司要增加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使作物栽培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农业;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70

引言

受到黑龙江省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农业耕作技术长期没有根据环境条件予以创新,必然会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肇东土壤效能低的问题,需要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当地的土壤予以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界定

中国虽然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长期的耕作而不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会导致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在农田耕作的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调整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土地耕作价值。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考虑到农业耕作中的各种干扰因素 [1]。农作物生长的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都要对其在农业耕作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实施综合性管理办法,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业耕作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就需要采用相应的保护性耕种技术,降低农业耕种中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缩短耕种周期,使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壤资源等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改善当地的土壤状况。由于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了保护性耕种技术,黑龙江省的空气质量得以改善,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黑龙江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2.1 注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种植上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的生长形势良好,农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肇东为了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引进了农作物保护性耕种技术,在玉米的选种和培育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注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农民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

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会有低温效应产生,表现为农作物的前期发育速度比较缓慢。黑龙江省肇东的年平均气温比较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就会因秸秆分解少而玉米发育迟缓的现象。当农作物进入到中期的生长阶段和后期的生长阶段时,氮、磷、钾肥等都在秸秆分解并溶解到土壤中,农作物就可以吸收充足的营养,此时,农作物生长的速度就会加快。黑龙江肇东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前期的生长速度迟缓是物质积累的过程,有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为了避免影响农作物的前期生长,就需要在选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注重选择品质优良、抵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向农民传授新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2 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布局得以优化

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对耕作技术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黑龙江肇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使用相应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质量。比如,在黑龙江肇东的农作物种植地栽培新疆甜玉米杂交品种,考虑到玉米品种的生长要求,对土壤的排水性进行调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所增强,为玉米创造了更好的生长条件。具体的操作中,在新疆甜玉米播种的当日,要对田地的温度进行测量,田地温度_到18~19.2℃为宜。在耕种新疆甜玉米之前耕地中种植了小麦作物,就要清除病害根茎,以防止病菌传染,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当地的春季气候偏低,为了更好地控制田地温度,可以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玉米,注重科学的田间施肥管理,可以确保玉米的生长质量良好。

2.3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防止病虫害

农作物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是较为常见的。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很容易引发病虫害,这就需要配合使用化学药品做好防治工作。要根据黑龙江肇东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具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方式,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播种农作物种子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拌药消毒处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耕种,对农作物的茎腐病和黑穗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有病虫害发生,就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病症喷洒药物,以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匮乏的省份,要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就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对农业环境也实施了必要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杰,姜玉英.2012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07):270-279.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5

摘要:为了确保农作物新品种发挥出更好的增产增效作用,必须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做到以农作物新品种为载体,切实抓好农业技术的综合配套组装,并通过有效的媒体或方式,使之与品种实现对接,与农民提高新品种栽培水平实现对接,即所谓的良种良法配套,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良种的培育开发效益和推广应用效益。

关键词:农作物 新品种 推广应用

1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

1.1 农业技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没被引起足够重视。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农业技术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相应的投入产出回报,继而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收益也同样不配套不成比例、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职责界定不够清晰或者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和强制机制,因而就没有人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这就造成了当前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不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的状况产生。

1.2 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桥梁失去了承载的能力,渠道不畅通。目前大多数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真正能够履行推广职责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正是这样一支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的推广队伍,同样也存在着推广技术得不到相应回报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已多年没有“务正业”,特别是乡镇这一层的农技人员,半数已经改行干其它了,留下的一部分加入到了众多的农资经营队伍行列,经商自保。技术推广在基层基本无人问津,真正是人散、线断、网破。我们在农村调研,问农民能否接受到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时,大多数的回答是否定的;征求他们是否希望得到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时,大多数的回答又是肯定的。

1.3 过于强调的品种作用的宣传让农民忽视了技术增产的重要作用。由于在现实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企业成为了推广的主体。在这些企业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农业技术本身就不是很在行,不懂得农业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目标是追求利润,而研究和推广技术不能获得直接的企业收益,所以就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花费精力和财力去做这笔不赚钱的买卖。只有把商品推销出去才能获得经营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经营者最为看重的就是商品的炒作,因此农作物品种就成了最被热炒的对象之一。在来自各种渠道和媒体的“品种决定成败”的宣传声中,把农民炒得晕头转向,技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附件抛在一旁,造成了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中实际栽培管理水平下降的状况发生。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凡是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任何问题,农民们一概把它归结为“种子”原因,也说明了农业技术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所在。

1.4 现实的一些所谓的技术推广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本义。在农村,我们有时也了解到开展有一些科技推广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农资经营企业围绕着自己经销的农资商品在进行,技术的成分含量太低,有的根本就是只为推销商品。而真正意义上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比如: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田间栽培管理水平,因品种、因地制宜地培训指导农民应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等几乎很难见到。

2 农业技术在品种能力显现和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无疑会给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带来飞跃,然而品种的作用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更不是万能的。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在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如果仅有良种,而没有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也不能充分挖掘良种增产增收的潜力,往往导致良种难以推广,达不到培育良种的真正目的。因此,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才是保证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一个新品种的选育是在“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总目标下进行的,只有达到了这个总目标的要求,新品种才能够通过审定,进而获得许可推广。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这个新品种具备了优良的内因条件,即已成为良种。如何使良种的优良特性在生产中表现出来,超越已往,超越同类,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和方法作保证,即所谓的良法。任何农作物新品种只有走上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的研发推广之路,才能表现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在实践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农户田块种植,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栽培,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管理水平下其产量结果差异很大,这就是良种与良法是否实现了配套的具体表现。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良种良法配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诸多的总结和概述,如:“品种的丰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结合”、“优良的品种是一切先进栽培技术的载体”、“三分种,七分管;种是基础,管是保证”等,这些都形象具体地概述了良种与良法的依存关系,任何片面强调或过分夸大品种作用的做法都是失当的,正所谓“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农业技术在品种能力显现和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3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和推广应用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3-01

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选种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丰产和稳收。结合多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农作物栽培管理探讨如下,以为农作物栽培提供指导。

1 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1)播种后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材料,是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有时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并不能用处理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隔离区播种,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期间还可以继续发展,不仅造成损失,对加重来年病害发生也有关系。因此,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做好安全贮藏非常重要。

2 轮作

由于长期连作容易增加土壤中病原物,加重病害的发生。因此,在生产中,应合理进行轮作。以棉花枯萎病为例,棉花连种1、2、3、4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0%~1.5%、4.0%~31.5%、36.0%~42.0%、58.0%~71.0%。

为满足生产要求,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1]。一方面,要求轮作年限合理,一般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进行确定。根据当前生产的要求,为保证病害的减少,同时使作物能够得到种植,所以一般都是进行较短年限的轮作,达到减轻发病程度。另一方面,对轮作作物进行合理选择,避开病原物的寄主作物,以免病害更加严重,如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地区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为佳,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

3 整地

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在低湿地播种时要做畦或做垄,开沟排水,改善通气性;在风沙地区,表土层不宜过细过平,应保持较大土块或开沟做垄减少风蚀[2-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否则将松多深干多深,跑墒严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我国北部地区,垄作有利于提高地温;坡耕地为减轻水土、肥料的流失与截留雨水,应进行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4 播种期

不同的播种期,其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一是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病原物数量和种类影响明显。如小麦早播的秋苗,由于前期生长温度高,小麦叶锈病菌容易滋生,造成冬麦叶锈病重[4];二是播种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喜温作物水稻、棉花,早播水稻易出现烂秧,棉花容易发生立枯病。三是播期对寄主作物、作物病原物同时产生影响。如低温有利于小麦腥黑穗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不利于小麦幼苗生长,所以春麦早播或冬麦晚播延长病菌侵染的时间而发病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科学选择播种期非常重要。

不同真菌的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谷子粒黑稻病菌的冬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而低温更适宜白发谷子病菌卵孢子的萌发,所以春谷早稻的白发病重,晚播的黑稻病重。

5 水肥管理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因此,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况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为协调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5-6]。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发生。

6 中耕松土

中耕的主要目的是疏松耕层。耕层(又称熟土壤)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为15~25 cm。耕层构造是指各层内各个层次中的矿物质、(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3页)

有机质与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是由各层次中的固相、液相的三相比所决定的,对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湿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7 田园卫生

田间病株残体上残留大量的病原物,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可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

8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宁明宇,何艳琴,等.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发展前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4):15-16.

[2] 李锦江,熊海蓉,熊远福.种衣剂及其在我国水稻上的研究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5(1):3-4,2.

[3] 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4] 方格.南方早稻后期田间管理技术[J].农家之友,20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