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1

【关键词】彩色多谱勒超声;胎儿;胎盘;血管前置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72-01

本文利用彩色多谱勒对产前4761例中晚期妊娠孕妇的超声检查,对胎盘观察的回顾,了解胎盘、脐带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探讨其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

1 姿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产科就诊并行常规超声检查的孕妇共4761例,孕妇年龄16--43岁,平均29岁,孕16-38周,平均孕29周。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ALOKA-4000型超声诊断仪,腹部二维探头,频率为2-6MHz,心脏探头频率为3.5 MHz,深圳迈瑞DC-6型,探头型号:6CV1(经阴道)标准频率:6.5 MHz;

方法:孕妇取平卧位,经腹部按一定顺序作纵横及斜各方向连续扫查,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各项指标,准确测量胎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参数,对颅脑、颜面、脊柱、胸腔、心脏、腹腔、肝、胃、肾、膀胱、肠管、四肢、脐带、羊水、胎盘有序的逐一探查,记录结果存档。动态观察胎盘迁移。

2 结果

4761例中晚期妊娠孕妇中,妊娠20周―26周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20mm为低置胎盘279 例,到晚期足月妊娠时低置胎盘12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45例,中央型前置胎盘18例,合并胎盘粘连植入6例,合并血管前置2例。

3 讨论

3.1孕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称为前置胎盘,临床按胎盘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三种类型:完全性前置胎盘或中央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全部为胎盘组织覆盖;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覆盖;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达子宫颈内口边缘,不超越宫颈内口。前置胎盘发病率约为0.5%-1%[1],引起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胁着母儿生命安全。多见于高龄或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

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胎盘定位具有安全、准确,可重复且无创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前置胎盘筛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国外有研究报道,在早期妊娠,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5%-30%,孕晚期降到时0.3%-0.6%[2],这种前置胎盘发生率的差异是由于胎盘迁移所致,低置或“潜在”的前置胎盘在中期妊娠很常见,仅少数持续存在至晚期妊娠1%-5%[3],是乎晚期假阳性率约为12.5%[4]

循证医学认为:各种检查应不增加阴道流血的风险;② 建议以毫米(mm)为单位描述胎盘下缘达到或超过宫颈内口的距离;孕l8-24周,检查提示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者,应连续复查胎盘迁移;胎盘下缘覆盖宫颈内口距离>15 mm,预示足月为前置胎盘风险升高。

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两种方法可相互取长补短具有安全准确的优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胎盘前置状态在孕晚期复查最佳的时间及频次,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无症状患者,妊娠中期超声检查提示胎盘下缘达到或仅覆盖小部分宫颈内口者可于孕36周左右复查;妊娠中期胎盘下缘覆盖绝大部分或全部宫颈内口者,复查应提前至孕32周,以便及时发现前置胎盘,给予积极处理。

3.2对血管前置的认识

血管前置指胎膜血管位于胎儿先露前方跨越宫颈内口或,接近宫颈内口,是绒毛的异常发育所致,发生率1/2000-1/5000[2]。在工作中碰到2例前置胎盘合并血管前置的孕妇,妊娠35周及36周时B超检查,在近子宫颈内口部位,2例均显示在胎盘附近有与脐带搏动一致的索条状低回声区,位置固定,不随改变。CDFI:检测跨过宫颈内口管的血流频谱为典型的脐动脉血流频谱,即胎儿血流频谱,临床都做了积极的处理,一例妊娠38周时行剖宫产,新生儿存活,母亲死于DIC,另一例,在妊娠38周时,准备剖宫产术中孕妇突然破膜后,母子均很快的死亡,来不及任何抢救,这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血管前置是胎儿潜在的灾难,破膜后,覆盖在宫颈内口的血管易破裂,使胎儿迅速失血和死亡,围产期死亡率可高达到75%-100%[5],足月胎儿平均血容量只有300ml,即使不破裂,血管前置可能分娩过程被胎先露压迫,导致循环受阻发生胎儿窘迫,甚至胎儿死亡,所以我们对它应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严重的产科急症,产前及时诊断及为重要,与血管前置相伴的危险因素与胎盘异常的关系较多,对于不明原因的妊娠晚期的阴道流血,经腹部超声发现有前置胎盘、双叶胎盘、副胎盘、多胎妊娠中,特别是在双胎中脐带帆状附着者,应警惕该病前置血管发生的可能性。超声诊断是常用产前诊断血管前置的方法,是诊断血管前置的金标准,对于提高围生期胎儿的安全性,降低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价值。

3.3对胎盘植入的认识

胎盘植入的主要并发症是胎儿分娩后胎盘难以剥离,引起威胁孕妇生命的产后出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095%[6],常可以与前置胎血合并发生,超声工作者应当掌握胎盘粘连的超声诊断标准。典型声像表现包括:① 胎盘后子宫肌层低回声区消失;②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强回声线不连续;③胎盘内腔隙状回声;④胎盘组织团块凸起于子宫浆膜面,呈结节状,增厚的及膀胱壁包块。在上述6例胎盘植入病例中,产妇产后由于有严重的出血,有2例采取切除子宫才达到止血目的。

图1 前置胎盘合并血管前置声像图 图2 前置血管血流频谱图

CDFI;检测跨过宫颈内口血管的

血流频谱为典型的脐动脉血流频谱。

总之,前置胎盘,前置血管,胎盘植入,三者可以独立发生,也可相互合并发生,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危及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及潜在危及胎儿生命。在中晚期妊娠中,超声工作者对胎盘进行定位,对宫颈内口的观查,必须明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为此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所以说产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前置胎盘,前置血管及胎盘植入做出准确的诊断,能给临床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信息,为临床干预和处理提供可靠参考,使孕妇能得到适时剖腹产,终止妊娠,能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34.

[2]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35.

[3]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36.

[4] 祝伟宏等.降低超声筛查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的方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60-1861.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2

[关键词] 高频彩超;小儿;梅克尔憩室

梅克尔憩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是由胚胎期卵黄管未闭引起,卵黄管先从脐端开始向肠端萎缩退化,若脐端已退化肠端未退化则形成一盲囊,又称回肠远端憩室,以离盲肠40-60cm常见,属胃粘膜在小肠的异位症。此病以往主要靠放射性核素扫描来诊断,此法不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超声是一种方便、快捷、廉价、无创、无放射线的检查,便于普及。现就我院2009年-2012年超声诊断小儿梅克尔憩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天-9岁,平均年龄4.8岁,5岁以下的占75%,男:女=3:1,临床表现为腹痛,解黑便、血便、呕吐。

1.2方法

使用GELOGIQ9彩色超声诊断仪,采用频率为9-14的线阵探头。检查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如哭闹不配合者,需使用镇静剂,待其安静后开始检查。首先全腹扫查,观察有无肠套叠,肠梗阻等,临床怀疑梅克尔憩室者重点扫查脐下,观察有无异常形态的厚壁肠管显示,其与正常肠管的关系,肠系膜是否增厚,肠间是否有粘连,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2 结果

本组8例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超声诊断梅克尔憩室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8例均为梅克尔憩室,其中1例为十二指肠闭锁、小肠闭锁、梅克尔憩室。超声声像图表现比较特异,表现为一管壁异常增厚的、形态固定未见明显蠕动的肠管回声。本组术前超声诊断梅克尔憩室的7例病例均是先行超声检查发现有异常,提示梅克尔憩室可能,之后再做放射性核素扫描,提示腹部有异常放射性核素聚集区后才做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梅克尔憩室。1例以十二指肠梗阻就诊,超声诊断十二指肠闭锁、小肠闭锁,漏诊了梅克尔憩室。

3 讨论

梅克尔憩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又称回肠远端憩室。正常人群发病率为2%左右,约8%~22%的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多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1]。梅克尔憩室为末段回肠系膜附着缘对侧有憩室样突起,以距离盲肠40~60cm处常见,形状以圆袋状、圆锥形为多,还可有奶嘴状、分叶状及各种形状[2]。约25%~30%的憩室壁内有异位组织,最常见的是胃粘膜,这是憩室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梅克尔憩室是因为并发症而就诊的,只有极少数是因为其他外科手术偶然发现。梅克尔憩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组病例中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反复解黑便、血便,血便颜色较深,多为暗红色。其次是腹痛,为憩室炎所致,炎症穿孔可引起周围肠管粘连,形成粘连性肠梗阻。再者,憩室可成为肠套叠的起点,小儿反复肠套叠也要注意观察有无梅克尔憩室的存在。小儿腹壁较薄,高频彩超频率高,能清晰的显示腹腔肠管的形态,管壁的结构。梅克尔憩室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脐下一小段肠壁增厚的肠管,其中一端为盲端,其形态僵硬、固定,肠壁回声稍增强,周围系膜增厚,或周围可见条片状低回声。声像图上的表现还是比较典型的,偶尔需和以下疾病相鉴别:(1)小肠重复畸形:临床上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梗阻等。肠重复畸形超声上可分为囊肿型和管状型,其中小段的管状型的小肠重复畸形不易与梅克尔憩室鉴别,但不影响手术方式,故鉴别意义不大[3]。(2)阑尾炎:憩室炎亦可表现为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此时我们要仔细寻找回盲部以及阑尾的起始部,扫查阑尾全程,如阑尾形态回声无异常,则可确诊为梅克尔憩室炎。

放射性核素检查是检查异位胃粘膜的常用方法,准确性达65%-90%,但其费用高、操作复杂、且有放射性损害,在基层医院无法普及应用,而高频彩超是一种方便、快捷、廉价、无创、无放射线的检查,且对于梅克尔憩室的诊断有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高,在基层医院也能开展此项检查,慢慢将替代放射性核素检查成为诊断小儿梅克尔憩室是首选。

参考文献:

[1]吕福林,毕玉华,张子文.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2-513.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3

关键词:肠套叠;高频超声检查;儿童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86例肠套叠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探讨高频多普勒超声在肠套叠疾病诊断中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进行超声检查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证实的186例肠套叠患儿,患儿均以急腹症就诊。

1.2方法采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L12-5的高频探头,频率范围5~12MHz。

检查方法:患儿仰卧位,重点观察团块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套入部有无肿大淋巴结、套入部肠管的血运情况、套入头端有无异常回声。

2结果

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186例肠套叠患儿中,其中有48例为套入部肠管壁血流信号无明显变化,有119例血流信号增多,有19例局部肠壁血流信号消失,其中套入头端有异常回声者18例。对186例超声诊断肠套叠的患儿首选空气灌肠复位,在48例血流信号无明显变化及119例探及肠壁血流信号增多的患儿中,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者分别为46例及108例,复位失败者分别为2例及11例,后经手术证实其中3例为肠息肉,3例肠重复,1例为肠憩室,1例淋巴瘤,超声均明确诊断,表现为典型肠套叠并套入头端异常回声,超声漏诊4例肠憩室,1例肠息肉。19例局部肠壁血流信号消失者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均未成功,通过手术发现套入肠管血液循环障碍,送病检诊断为肠坏死,其中合并肠憩室4例,肠重复1例均被超声漏诊。超声肠套叠诊断率100%,本组病例中原发病的诊断率为44.4%。本组186例病例超声检查均表现为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套入部除了肠管回声,还可见淋巴结。当肠套叠继发于肠憩室、肠息肉、肠重复或肠肿瘤时,在套叠的头端可见异常回声。高频彩色多普勒不仅能判断肠壁血液循环的变化,而且能诊断部分肠套叠继发因素,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

3讨论

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一段肠腔内。肠套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约95%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5%的小儿肠套叠是继发性,为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继发性肠套叠[1]。肠套叠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痉挛致使肠管蠕动功能紊乱;婴幼儿回盲部高位;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一般情况下,套入肠壁血流循环障碍的程度与套入时间有关[3]。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到套叠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呈星点状的动脉血流信号[4]。肠套叠根据套入时间长短会出现局部肠壁不同程度改变,CDFI 早期可显示肠壁血流无明显变化或血流信号增加,后期可显示局部肠壁血流信号消失。当肠套叠套入部肠壁血流信号增多或无明显变化时,选择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高,当套入部肠壁血流信号缺失或合并原发病时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低。彩色多普勒可通过对肠壁血流分布判断肠套叠后肠壁缺血程度,是提示肠腔坏死的重要诊断信息[5]。对套入部的血流动力学测定能指导临床选择复位方式。

继发性肠套叠是由于合并肠道异常,如憩室、肿瘤、息肉等。本组病历中发现套叠继发因素并能明确诊断病变的有8例,病变分别为肠息肉、囊肿型肠重复畸形、肠壁淋巴瘤、美克尔憩室,除了具有典型肠套叠超声特征图像表现,还具有其特殊的表现。①肠息肉:套入头端可探及中等回声团,团块内有细小囊腔。彩色多普勒显示丰富血流信号,且可显示蒂部血流。②肠重复畸形(囊肿型):套入头端可探及一具有消化道壁结构的囊性包块。③美克尔憩室:憩室内翻可引起肠套叠,Daneman等[6]观察5例小儿美克尔憩室合并肠套叠,超声发现4例套叠顶部憩室突出,小的憩室呈厚壁有一盲端肠管样结构,大的憩室呈囊状。其为最常见的继发性肠套叠原因之一,但在套叠状态下超声检出率较低,其原因为套叠状态下病变形态改变明显,不易识别[7]。本组病例中仅1例超声能检出,表现为套叠头端异常形态的肠攀,经手术证实为美克尔憩室,漏诊8例中憩室与套入部增厚的肠壁回声相似,无法辨认。④肠壁肿瘤:儿童继发套叠的肠壁肿瘤常见的为淋巴瘤,超声表现为套叠头端均匀的、回声极低的、边界清晰的包块。但淋巴瘤与回盲部类癌在超声图像上无法鉴别,准确定性仍需病理。本组病例中超声确诊1例淋巴瘤(经病理证实)继发肠套叠。

原发性肠套叠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100%诊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继发性肠套叠病因的发现和诊断具有优势,其中肠息肉、肠重复、肠壁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本组认为高频多普勒超声不仅可以确诊肠套叠,并判断肠壁是否出现血运障碍,而且能发现套叠头端的异常回声进而诊断部分肠道原发病,提供给临床医生在判断病情及选择治疗方式过程中具导向性的影像依据,因此认为当临床疑诊肠套叠时应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首选检查。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48-1549.

[2]贾立群,王晓曼.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2.

[3]赵忠,李振敏,戚胜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选择复位方式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l,10(4):225-226.

[4]Fujii Y,Taniguchi N,Itoh K. Intussusception induced by viIIous tumor of the coIon:sonographic findings. J CIin UItrasound,2002,30(1):48-51.

[5]曹海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1):78-81.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4

【关键词】十二指肠;X线;钡餐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21-02

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是指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在X线照射下显示十二指肠有无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X线造影检查使用得较多的是胃肠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造影,这项检查可靠。回顾性分析我院X线钡餐造影93例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报道如下,以探讨X线检查在十二指肠钡餐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4月进行X线钡餐造影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50例;年龄22~65岁,平均(36.4±5.1)岁;均因上腹不适和(或)疼痛入院就诊。

1.2 方法:接受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禁食6h以上,到检查完毕才可进食。患者需至透视摄影室接受检查,全程检查中检查医师隔着铅玻璃陪同在摄影室内,请患者配合检查医师指 作深呼气,闭气或吐气。让患者平卧,先吞咽两、三口高浓度、低黏稠度的钡糊,进行透视、拍片,再让患者吞咽几口空气或注入适量的空气,利用的改变,显露各个部分,再进行透视、拍片,例如当十二指肠与胃窦部相重叠时,可采取头低脚高位,以便更好地显示十二指肠环。观察范围为口咽部至十二指肠水平段,多相适时点X线片,包括充盈相、黏膜相、气钡双重相、压迫相及多相。统计检查结果与临床结果的符合率,并观察此检查对十二指肠各种疾病之间的检出情况是否有差异。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憩室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X线钡餐造影检出率分别为40.86%,3.18%,9.68%,2.15%。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憩室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与临床确诊情况的符合率分别为86.36%、85.29%、81.81%、66.67%,各种疾病的临床符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0.4811,χ22=0.0764,χ23=0.7040,χ24=0.1463,χ25=0.4821,χ26=0.8596,均P>0.05),见表1。(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检出率及符合率与十二指肠球炎组比较为χ21,与十二指肠憩室组比较为χ22,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组比较为χ23;十二指肠憩室检出率及符合率与十二指肠球炎组比较为χ24,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组比较为χ25;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与十二指肠球炎组比较为χ26),见表1。

3 讨论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1-2]。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肉眼观察黏膜染紫红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十二指肠疾病临床常见,病种如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结核、十二指肠先天畸形、十二指肠壅滞症等。本组仅检出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憩室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四种,考虑与收集资料的时间较短、病例数较少有关。其中以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及时确诊、对症处理非常重要。X线钡餐检查简便易行,一般患者均可承受,是临床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3]。

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的重点是发现异常、确认病变,必须根据X线表现及其周围变化,综合所有X线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4-5]。其适用范围为:①上腹部不适症状及上腹部肿块;②先天性胃肠道异常;③十二指肠手术后复查。检查前的注意事项:造影前2天不要服含铁、碘、钠、铋、银等药物;造影前1天不宜多吃纤维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造影前1天晚上,吃少渣饮食如豆浆、面条、稀饭等;造影当天早晨禁食,包括开水、药品。④检查前排空大便,并做清洁洗肠,再去做钡灌肠;有结肠活动性大出血暂不做钡灌肠检查。

十二脂肠炎为非特异性感染,多发生在球部,病理可分为表浅型、间质型及萎缩型。临床多表现为中上腹的疼痛,伴有嗳酸、嗳气。X线的特征表现[6]为:轻者可无阳性改变;激惹现象:球部频繁激惹,球蠕动增强,充盈钡剂时,球外形毛糙,形态常常改变;球变形和龛影存在;黏膜皱襞改变:黏膜皱襞增粗、紊乱,可呈网格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X线的特征表现[7-9]为:①龛影:龛影为诊断十二脂肠球溃疡的直接征象,多见于球部偏基底部。正位,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加压时周围有整齐的环状透亮带称“日晕征”。切线位,龛影为突出球内壁轮廓外的状影。②“激惹征”:钡剂于球部不能停留,迅速排空,称为“激惹征”。 ③十二指肠球畸形:为十二指肠球溃疡常见的重要征象。表现为球一侧出现指状切迹,后者不恒定,随蠕动而变浅、消失,球外形呈山字形、花瓣型及小球状等畸形。④假性憩室:其形态大小可改变,尚可见粘膜皱壁进入憩室内,而龛影形态不变。 ⑤粘膜皱襞改变;粘膜皱襞增粗、平坦或模糊,可呈放射状纠集到龛影边缘。 ⑥球后溃疡:球后溃疡较常见,大小不一,多位于肠腔内侧,外侧壁常有痉挛收缩或疤痕形成,使管腔狭窄,多呈偏心性。凡十二指肠降段上部发现痉挛收缩,应考虑球后溃疡的可能。十二指肠憩室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所发生的症状多是因并发症而引起,上腹部饱胀是较常见的症状,系憩室炎所致,伴有嗳气和隐痛,且疼痛无规律性[10-11]。X线的特征表现[12-14]为:憩室表现为突出腔外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袋影,轮廓光滑有窄颈,并可见十二指肠粘膜伸进憩室里憩室可大小不一 ;粘连性憩室一般不大,颈部较宽轮廓多不规则多发生在十二指肠上部。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第三部(横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肠腔梗阻,故又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5]。X线的特征为:十二指肠降部扩张,或有胃扩张;造影剂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远侧脊柱中线处中断,呈整齐的斜行切迹,通过受阻;钡剂在十二指肠降部来回蠕动,甚至逆流入胃;钡剂在2~4h内不能从十二指肠内排空。依据以上特点判定,本组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憩室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X线钡餐造影检出率分别为40.86%,3.18%,9.68%,2.15%,与临床确诊情况的符合率分别为86.36%、85.29%、81.81%、66.67%,各种疾病的临床符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综上所述,X线检查在十二指肠钡餐造影中应用,检出疾病与临床确诊情况符合率高,安全可靠。因本组研究的病例数较少,可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验证以上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8-406

[2] 萧树东.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进展[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223

[3] 郭俊渊.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3-287

[4] 关国定,解月太,郭买军,等.双对比造影在胃十二指肠检查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15(5):367-368

[5]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5

[6] 关国定,解月太,郭麦军. 双对比造影在胃十二指肠检查的应用研究――附80 例X线影像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0,15(5):367-368

[7] 张延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现状[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28(2):102-104

[8] 尚克中.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0

[9] 许俊.胃超声造影、X线钡餐及胃镜对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1):1062-1063

[10] 孙贤久,王连源. 十二指肠憩室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6, 37 (9) :622-624

[11] 皮执民.十二指肠憩室与胆胰疾病[J].临床外科杂志,2002,10(2):67-68

[12] 杨玉枝. 十二指肠憩室误诊14 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 (7):1328-1329

[13] Tsitouridus I, Emmanouilidou M, Goutsaridou F, et al. MR chol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uodenal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J].Eur Radiol,2003,47:154-160

[14] 赵刚,黄为宁, 黄斐. 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 (9):84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