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1
>> 3G开启“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 3G开启互联网新时代 开启文化产业新时代 动网文化产业时代的传媒机遇 3G,开启全民上网时代 新时代的移动3G通信科技漫谈 开启产业用化纤新时代 开启文化娱乐新时代 虚拟经济开启文化创意新时代 幻想3G时代 中国高血压管理进入3G(三达标)新时代 珂爱迩:绿色健康减肥,开创3G减肥新时代 2009手机媒体:迈入3G新时代 3G技术应用 开创电视民生新闻直播的新时代 网络新时代,3G无线路由器超值选 3G时代 运营商主导智能家居产业发展 后3G时代国内电信运营商产业链竞争策略研究 3G时代移动通信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分析 论3G时代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 3G时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模式拓展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⑤匡佩远:《移动运营商3G商业模式研究》,《通信世界》,2005年第33期,第20页
⑥吕廷杰:《手机视频很可能成为移动增值服务的下一个赢利点》,《世界电信》,2005年第8期,第7页
⑦《2008年度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新浪网,.cn/z/WAP2009
⑧《2008年度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新浪网,.cn/z/WAP2009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2
一、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行业分布情况
从行业分布来看,137家国家级园区中,演艺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占据三甲,其比例分别为25%、25%和21%。这三类示范基地的数量,占示范基地总数的71%。
图表说明:“其他”包括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群等不能明确划分行业的示范基地,及几家乐器生产企业。对于混业经营的示范基地,由于没有详尽的收入明细,对其所涉及的主要行业各分配0.5个名额。
(一)国内分布情况
1.按省级行政区分布情况
广东(13家)、北京(11家)、四川(11家)、上海(9家)、辽宁(8家)的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前5位。另外江苏和浙江分别有7家示范基地。除四川外,其他6省均属于东部地区。而海南、、新疆、宁夏四省区,都只有1个示范基地。(详见表1-2)
(二)按照行业收入(2008年)
2008年,由于地震灾害、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省市的示范基地发展受到的了明显的影响。游客人数下降对示范基地的经济收入有直接的影响,部分投资项目也面临投资不能到位的情况。也有个别示范基地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逆市增长。
1.收入总额。按照各示范基地自检报告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各示范基地收入总额为282.1932亿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华侨城集团虽然2008年收入达到207亿元人民币,由于不能明确区分其房地产收入和文化产业收入,没有将该企业收入计入收入总额)。
2.示范基地单体收入及所属行业分析(由于部分示范基地没有汇报其收入情况,本文中对于收入的统计均为不完全统计)。在提供了收入数据的94家示范园区中,收入额超过100亿元的有1家,收入额在1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的7家,收入额在5亿元到10亿元之间的有4家。(详见表1-3)
二、中国园区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尽管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国家级园区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前进路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扶持不足,需要向市场上寻求投融资机会
文化产业园区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中小园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缺乏资金。尽管国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但是由于产业发展的迅速和园区数量的庞大,因此出现了“粥少僧多”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动漫”“新媒体”这种高投入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如何拓展投资渠道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如何有效地预防风险争取更多的风险投资也是目前相关产业园区及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家也在积极的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市场进入园区建设中。
2.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目前,由于政策性鼓励和市场对文化产业利润的追求,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过多,从而导致资源分散严重,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由于不同的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建设主体,有的是政府,有的是企业风险投资,有的则因老厂、旧城改造而成,总之,涉及复杂的利益主体,所以,大多园区之间是分离而自成体系的,既缺乏科学的布局,相互之间也难以建立必要的分工与合作,都没有较为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
同时,园区内企业设计的门类广泛,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文化产业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产业之间关联形态密切并且多样化,不同的产业形态之间的相互耦合将有效的整合资源,园区的本质之一恰恰是提供一个物理整合空间,进而再通过产业形态之间的要素整合,达到统一,就能够使文化产业园区散发出巨大的集群活力。
目前,文化部已经开始着手在国家级园区中进行整合。
3.急需高端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头脑产业”,原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没有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在美国、英国及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都超过12个百分点。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人才结构不合理,每年有大量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市场上依然存在人才荒的现象,重要原因就在于具备“A+B+C”(A=Art,代表艺术;B=Business,代表商业;C=Computer,代表计算机技术)能力特质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尤其缺乏。
4. 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在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由政府主导或者经政府批准后由企业运营,大多数园区尚带有半官方的色彩。因此,其管委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为文化产业企业和人才服务的组织。
因此,在文化产业软环境建设中,园区应该致力于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给创业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出租场地聚合企业这么简单。
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思考
在创新才能发展的当下,园区形态融汇了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将成为新商业思路及商业文化的集散地,加之积极融汇促进园区的文化氛围,这一聚集形态将成为一个通过智慧聚集、文化碰撞而形成的多元企业文化融合的新型经济文化区。
1.关联视角是起点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有赖于创意企业间协作,政府政策与企业资本之间的协调,管委会与入园个体之间的协调,因此,要构建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形成以拳头产品生产为基础,创意产业为核心,互动经济为内容的园区式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文化产业链条为纽带,融合并提升二、三产业的附加值,用园区模式打造文化集散地,促进区域经济升级。
2.创意环境是关键
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之所以产生聚集效应,除了能够使不同的创意群体更好地营造创新环境,培植创意氛围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创新。在后白炽阶段的文化产业园区中,地理空间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而创新平台的培育和创新成果的孵化则成为了关键,如果在创意企业集群内出现创新停滞或者观念滞后,企业集群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衰亡。而创新平台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动态的可持续性。因此,为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地注入创新理念,即依托于内在人才的互动和思想碰撞所产生的创新火花,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内不同人才的流动,促使园区内生产要素的超流动机制的形成;又依托于引进人才,通过园区所提供的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整合的温床,保持创新的温度。
3.对接消费市场是命脉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动漫产业;动漫研究;年度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95-02
走过令人鼓舞的2010年,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1年。过去的一年,国产电视动画产量超过22万分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伴随着从动画数量大国走向动画质量强国的目标迈进,动漫产业界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展望明天,需要把握昨天。本报告依据期刊论文和著作等文献,描述动漫产业研究2010年度的总体面貌。
一、动画产业现状
孙立军《盘点2009年的中国动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第1期),回顾2009年中国动画的五喜五忧。五喜:数量质量超过历年;政府关注和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国家广电总局设立了20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和8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网络游戏产业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完备动画播映体系,初步形成34个少儿频道和4个动画频道;影视优秀创作人才频频涌现。五忧:在浮躁的环境下无法诞生精品;垄断现象存在;动画电视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一些投资人盲目投资,创作人盲目跟风模仿;资源分配不科学,产业链的不平衡。邵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当代电影》第6期),分析了问题,如动画产业集群的缺乏,动画产业链没有形成,动画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动画企业的创新力有待提高和动画企业的人才瓶颈问题。提出发展策略有:完善政策体系、调整扶持方向、强化市场意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画产业链、扩大动画目标市场、拓展动画企业的融资渠道、引进电影高端人才、启动动画市场。窦利霞《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经贸导刊》第9期),也较好地总结了动画产业现状。
在民营动画产业发展问题,汪振城《论播映渠道对中国民营动画产业发展的限制》(《当代电影》第6期),谈到中国动画播映渠道单一,过分依赖电视媒体,国内电视存在频道资源和内容资源不对等、播出机制不合理、渠道不畅、优质渠道少、制播分离不彻底等问题,限制了不能控制播映渠道的民营公司的发展。
各地动漫产业的发展。王田《贵州动漫产业正破茧化蝶》(《理论与当代》第5期)、岳莹《黑龙江省动漫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大众文艺》第7期)、曾耀农《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湖南为例》(《重庆社会科学》第1期)等介绍了相关情况。李兰芳《营造中国“大动漫”时代――天津神界漫画公司陈维东创业纪实》(《中国高新区》第4期),报道了天津神界漫画公司的创业故事。
何坦夜《解读杭州动漫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该书采用动漫文化理论与城市文化产业个案的视角,诠释了杭州动漫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历史源流、功能特点、运行方式、发展方向和内在要素。
二、动画产业模式策略
郭蔓蔓《中国动画卫星频道运营模式探析》(《现代传播》第6期),对中国动画频道运营模式提出建议: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谨慎面对动画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真正做到差异化经营,创立特有的频道运营模式;动画频道运营应考虑社会责任感。沈玉燕、钱言《浙江动漫产业差异化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商业时代》第8期),通过提炼两家动漫公司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构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浙江动漫产业商业模式。玄机科技商业模式是:立足产品精良的制作;注重产品品牌塑造和形象授权;大力提升动漫衍生产品价值等。辉煌时代商业模式是:善用专业化的营销方式,积极发挥自主知识产权,依托专业B2C运营平台,巩固现有赢利模式。盘剑、方明星《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当代电影》第12期),解析了“杭州模式”,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思路和理论参照。何建平《深港两地动漫产业合作模式探讨》(《当代电影》第10期),肯定了深圳香港动漫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政府、业界、学界和辅市场主体四个方面对具体的动漫产业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饶黎《产业链开发: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路径》(《视听界》第1期),提出的对策有: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品牌建设;形成“产学研”动画教育格局。杨然《动漫衍生产品的创意与开发》(《青年记者》10月中刊),提出动漫衍生产品研发思路是:动漫原型的完善、动漫原型与衍生产品的契合,并注重产品推广和市场反馈。
齐骥《动画行销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从文化产业市场规律和动画创作艺术规律的视角建构动画行销体系,对中国动画市场的现实格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世界动画市场的行销方式进行了应用性解读,对动画产业发展与动画市场建设提出了研究框架。
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为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基金项目。该书在学理上理清动漫产业相关的内在逻辑,借鉴动漫强国的经验来探讨,有助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潘瑞芳主编《泛动漫创意与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是论文合集,立足数字艺术与技术创意人才培养,从艺术、技术融合等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培养理念及营造的环境。
《穿越与跨界――浙江电视艺术高峰论坛、中国动漫产业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27篇论文。该书把动漫研究分为艺术研究和产业研究两大类,艺术研究主要探讨动漫艺术的创作,产业研究主要探讨动漫的生产机制。该次研讨会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动漫艺术研究;中外动漫比较研究;动漫产业发展研究;动漫人才培养、受众和媒介研究。
三、动画品牌形象
胡瑞庭《动漫品牌的塑造与全产业链营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7期),认为品牌塑造决定经营成败与优劣,塑造动画核心品牌需要抓住以下核心要素:上乘的核心价值理念;妙趣横生、充满矛盾冲突、不失细腻情感的故事与情节;显著特征的“品牌人物”塑造;服化道、音舞美、声光电;打造与核心品牌的内外在特质相一致的子品牌或识别系统。朱矛量《浅谈国产动画片之嬗变及动漫产业发展中的品牌塑造》(《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5期),提出动漫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文化品牌,国产动画品牌必须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精神。肖文婷《影视广告中的动画对提升品牌形象的价值体现》(《包装工程》第5期),提出了动画为影视广告注入了活力,使其成为影视广告中品牌形象价值持续提升的基础。
李儒奇、蔡大明《动漫中的“金蛋”》(中国经济出版社),是动漫衍生产品授权/卡通品牌授权的普及性读物。作者的目的是借动漫这个“金蛋”,生出自己的“金鸡”,这样将有助于动漫的市场化和中国的内需型经济的发展。
四、国外动画产业经验
美国动漫产业经验。褚晓文《浅析好莱坞动画产业对中国内地动画产业的影响》(《中国出版》8月上刊),总结了好莱坞动画产业的特点:坐拥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拥有一大批专业而成熟的制作公司;拥有成熟而不断创新发展的技术;好莱坞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大军;好莱坞动画电影拥有较高的票房;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内地动画产业劣势:产业链仍不完善;文化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缺乏较高动画技术支持;缺乏市场推广能力。宋磊《“动态漫画”:美国漫画的新潮流》(《出版参考》5月上刊),谈到动态漫画是在原有漫画图片的基础上的类似动画视频的短片以及动态漫画的优势和劣势、发展前景。
日韩动漫产业经验。魏婷《日韩动漫贸易政策及其借鉴》(《商业研究》第6期),认为中国应实施战略性的动漫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引导鼓励多方合作;培养和引进人才,促进人才对外交流;给国外提供免费午餐。卜彦芳、陈元元《以动养动:日本动漫企业运营模式探析――以虫制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例》(《现代传播》第9期),总结了日本动漫企业“以动养动”运营模式的优点:资金链前置,降低风险,保证动画质量;市场化程度高,有效的筛选机制。
在他山之石的启发下,国产动画进行走出去的思考和行动。李三强《中国动画如何才能“走出去”〈三国演义〉动画版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电视》第1期),阐述了中国动画走出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及在动画人才的选择、竞争策略的使用、挖掘优质资源、凸显自己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向宇《试论国产电视动画的海外营销》(《当代电影》第6期),认为国产电视动画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制作质量、美学风格,具备海外发行的可能性,在海外营销中需要注意在制作前应考虑营销、选择题材和风格、发行渠道的选择和建设、采取样本预售的策略。
五、动漫科研课题
动漫产业研究2010年度省部级及以上结项的科研课题共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两项、各省市哲学社科课题结项1项。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 新兴文化业态 概念 分类
美国“次货危机”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动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为挽回欲静不止的经济颓势,各国政府纷纷把刺激国内消费、恢复经济的注意力投向文化产业。我国政府继应对金融危机十大振兴规划出台之后,出台了第十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第七条规定:“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其实,早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就提出了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以此“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但时至今日,有关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理论研究仍呈零星状态,许多人对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核心概念及其分类状况也知之甚少。
一、“新兴文化业态”的出台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魅力和经营成长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美国的文化产业,其总体实力和竞争优势至今无人能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和韩国先后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对文化产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其国际文化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法德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等,以其绝对优势风迷世界,成为当前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近几年,这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财力,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通过相关产业优势集聚,衍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这些新兴文化业态和原本业已发达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并且使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但凭借互联网、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流通背景,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以高速宽带和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网络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伴随高新技术、生产手段、经营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文化产品种类上的不断拓展和不断创新,涌现出许多新兴文化产业行业,并不断衍生出新兴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业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新动向,自2005年起就引起了政策层和部分专家学者的关注。
2005年1月26日,利向昱在《中华新闻报》撰文“科技助力新兴文化产业”,介绍了新技术条件下催生的几种新兴文化产业类型,这是新闻界关注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始。同年,常伟在《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发表“新兴文化产业亮点常击”,从经营方式转变的角度介绍了几种新兴文化行业。2006年5月,祁述裕和韩骏伟在《与现实》发表“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这篇文章立足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支持而出现的新兴文化行业,如电脑特技、电脑动画、电脑游戏、移动媒体、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并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初步预测。提出中心城市应把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着重做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造、完善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移动文化信息服务、网上文化交易、数字互动体验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毫无疑问,这是政策层要求运用高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思想的初步表达。
2007年4月,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作者把四川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数字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和数字版权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称之为新兴文化业态,这是对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和分类的初步尝试,也是学术界在标题中使用“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始。这篇文章意义重大,标志着“新兴文化业态”研究的正式启程。但是,直到2007年10月,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时,这个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新课题,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二、什么是“新兴文化业态”
范玉刚首先在《望新闻周刊》撰文“业态创新兴文化竞争力”。他认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和创新,主要依托科技创新,特别是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普及。当前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显现为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他把新兴文化业态的范畴定格为网络文化产品。
2008年5月,“2008文化财富沙龙” 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对新兴文化业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概念的界定上,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结合的产物,关键是内容。内容的价值在于其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也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内容的衍生力。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的是跑道,而没有内容就没有新兴文化产业可言。
关于如何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中南大学教授柏定国提出,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应首先从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入手。新业态是先进技术糅合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因子,当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建立在高新技术的载体平台上。新商业模式应注意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魏鹏举则认为,对文化新业态应当有新兴管理模式和体制。他认为新业态如何与传统文化业态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而并非替代是一个更应关注的问题。
关于新兴文化产业的具体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民强调:“文化产业新业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核心内容。”应该说,这次论坛是中国学术界集中讨论新兴文化业态的问题的开始,为我们准确理解和界定这一概念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借鉴。
笔者认为,对新兴文化业态的理解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兴文化业态显然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产业,明确区分新兴文化业态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是我们界定概念的第一步。总体上来看,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持而衍生出来的、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关的文化业态。其核心技术应该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也就是说,新兴文化业态首先是一种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第二,正如专家所说,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结合的产物,显然,新兴文化业态所表现的内容应与狭义的文化密切关联。主要是指文化产品生产商利用各种数字化的软件和硬件以及数字化终端,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并在互联网上直接创作、编辑、生产制作及传递,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各种内容产品。第三,从载体形态而言,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指向宽带互联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两大类。主要载体形式表现为电脑、手机和其他移动存储等终端平台。这种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采用新技术实现内容和传播价值模式的调整或创新,满足受众的各种新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出现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反映在生产制作方式、媒介平台的不断更新上,这使得文化产品获得便利性与覆盖程度大大提高;二是人类的不断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原动力,它能够创造出无尽的文化原材料,从而不断创造文化新业态。
三、新兴文化业态的初步分类
由于新兴文化业态是近几年产生并且依然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化产业,所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只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因为任何新兴文化产品从设计到制作,从媒介平台到终端受众,都糅合了不同的技术因素和传统产业的因子,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用哪一种分类方法都无法涵盖所有,而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将会导致同一个文化类别的多种身份,甚至同一个文化产品,在设计制作时属于一种文化产品,而通过媒介平台传播到终端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文化产品,新兴文化业态的递生性、创造性、交互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分类的难度。
下面,我们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线索,建立新兴文化业态评断模型,并以其中引起产业形态变化的要素的不同,或者新产生行业、行业转型所依赖的基础要素不同进行细化分类。
这个评断模型要说明的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实状况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各个生产环节被分割,形成许多既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构成了影响某一行业特征和状态的基本性要素。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要素被改变,而形成了与原有行业状态既有客观形态上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兴行业形态,比如楼宇电视,它们在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上仍然保持了广播+广告的赢利模式,但在本质上却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还有一些则是新旧技术融合后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行业形态,比如网络电视、手机游戏等。如前所述,新兴文化业态与传统文化业态区分开来的核心要素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那么,新兴文化业态从范畴上应该界定为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由于生产环节或技术手段不同,其文化产品呈现出不同的业态,且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族群。大体而言,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可以细分为新媒体产业和多媒体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产业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户外数字媒体、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领域;多媒体数字内容产业则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数字出版产业、数字教育产业、数字艺术产业、数字广告产业等各种文化行业,其中每个产业又可细分出多个产业市场,如数字艺术产业,可再次细分为数字艺术制作、数字艺术拍卖、数字艺术交易等各种行业;如下表所示:
显然,“新兴文化业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型业态。从文化产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一些“新”的文化行业逐渐成熟并被归之于同“旧”产业阵营,而随着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和传播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更“新”的文化业态依然层出不穷。例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多年前作为一个新兴文化行业曾被归类于文化产业,但现在,它们作为基础性工具和功能性技术不断衍生出的文化行业和文化产业,才被人们称之为“新”的文化业态。
总之,新兴文化业态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展开并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对它深入研究并做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尚需时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正果。
参考文献:
[1]利向昱:科技助力新兴文化产业[J] .中华新闻报,2005-01-26
[2]李舫:我国将积极扶持新兴文化产业[J] .人民日报,2005-11-02
[3]常伟:新兴文化产业亮点点击[J]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12)
[4]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 .与现实,2006(5)
[5]陈芋润、祁述裕:浅议新兴文化产业的未来趋势[J] .陇南报,2007-04-09
[6]赵志立: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范玉刚:业态创新兴文化竞争力[J] .望新闻周刊,2008(4)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体制改革的长足进步,内需消费市场的启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与日俱增,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已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创造价值和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产业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新生力量,推动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战略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直接带动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科技教育业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政府都应找准城市自身的文化比较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并适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乌鲁木齐是当今世界四种文明交汇之处的丝路明珠、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十三个民族杂居之歌舞之乡,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上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历史文化的沉淀十分厚重、丰富,形成了以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为特点的西域文化。应该大力支持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
三、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着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广东、上海、云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迅猛,而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的现实的、历史的优势条件,但与内地城市相比较,发展有些滞后。
乌鲁木齐的文化土壤具有多元素、多民族特点,和许多内地地区城市相比,乌鲁木齐文化色彩绚烂、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源远;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活力不够,产业内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形成完整、顺畅、高效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就达到了20%以上,在内地的一些文化大省例如上海,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都在7%到8%以上。而在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的百分比还是很低。目前,“7坊街”是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乌鲁木齐“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大力扶持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是乌鲁木齐市现代文化产业的一个名片。
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要根据其地域文化特点,紧扣文化的差异性,有效的整合、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焕发时代生命力,建设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乌鲁木齐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与创新、与科技结合起来,提高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文化产品的品质,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传媒业、文化中介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金融、税收扶持力度,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和发挥新特的文化优势,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着鲜明的新疆烙印,使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策源地,带动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集散地。
要制定鼓励支持多种经济成份组织共同发展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政策;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积极引导的作用,要统筹建立整个文化产业的协调指导服务组织,简化政府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要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厚重的丝路文化和多元的西域文化资源,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已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基础建设的作用。
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会展、体育休闲、都市型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要考虑设立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对一些有发展潜力,贡献份额大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的扶持和政策上倾斜。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信息 创意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它是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高端产业,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意度的任何产业。因而,它通过对传统要素的整合,从本质上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
创意产业曾一度被学术界归入服务业,原因是创意产业的主体部分是与信息、通讯、网络等最前沿的知识创新有关的行业,这些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随着第三产业行业的增加,创意产业范围也不断扩展,如软件、科技、交流、服务推广等,涉及行业和企业中以知识创新和文化为增值主体的部分企业,与生产、销售、制造分离,处于一、二、三产业链的高端,且具有拉升的趋势。
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既包括低素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容纳高素质人才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某些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个人和社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这是被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的规律。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贡献明显偏低,结构偏离度较高。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刻不容缓,而且也存在很大的空间。
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创意产业是文化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创意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需要创意文化产业,所以需要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并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的创业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创意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引导高新技术进入创意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准。要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支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意产业是一种聚合发展的形式。在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的协同性表现为产业集群内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协作、不同技术创新系统、数据资源、创新情景等全方位的知识整合。加强产业集群知识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相互的学习和理解等知识的催化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对接。
关注创新体系的开放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国的创新体系能否融合到有关全球知识集中的网络是发展的关键。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将外部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一方面使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否定的某些企业的技术,实现内部技术的商业化。开放式创新强调获取外部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不足。主张企业寻找外部的合资、战略联盟和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加快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速度。
创意产业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
创意产业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于传统产业,其繁荣和发展要依靠大批自由灵活而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创意企业主要是大众文化的消费产业,它们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但这些数目众多的中小创意企业,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大企业所能提供的科研和实验环境,因此,除了在政策上、资金上对这些企业适当倾斜外,还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并打开创意产业国际合作新局面。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意和革新理念,但是,其国内市场还相对狭小,而且缺乏整体性。巨大的国内市场诱使企业将客户群限定在本国民众,而忽视了海外市场。如果不能成功的向全世界贩卖“中国创意”,中国将很难成为一个创意大国。
创意经济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土地、资源、资本,而是知识、信息、技术。物质资本和劳动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大大下降,而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则超过资本和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的创新。1968年,彼得・德鲁克就指出:“知识是经济潜力和经济活力的基础和度量手段,知识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资源。知识(包括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他还指出,真正起控制作用的资源和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传统的生产要素并未消失,但它们已退居次要地位,唯一能够成功的长期政策就是把生产从以劳动力为基础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高新技术已成为21世纪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从事信息产业的微软、IBM、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取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微软公司仅用20多年时间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就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总和,微软公司的财富包含在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中。比尔・盖茨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软件和软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和智力成果。微软公司开发计算机软件业创造的成功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典型标志。全世界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可能超过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价值,知识的价值,以及创造出来的无形价值可能超过有形物质的价值。因此,在依赖专利和版权的产业以及依靠品牌的企业中,知识资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9年,比尔・盖茨在伦敦商学院的《企业策略评论》中写道:“我们最主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软件以及软件开发技能,但是,在资产负责表上,这些都是没有标明。”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也承认,公司知识资产的资本价值超过公司土地、办公室、厂房以及交通工具等价值的总和。但是,和微软一样,在年度会计报告中不得不依法给予后者更高的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信息、科技,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历史使命。教育,而不是技术,成为创意经济的首要推动力,正如其它资本资产的投入所能产生的效果一样,投资教育、研究和思想,可以增加创意的价值和效力,创意经济的成长很可能超过所有其它经济领域的增长。创意产品不仅是信息和新科技的基础,也是整个现代经济的基础。
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
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贸易,是帮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对各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起到了巨大的助动作用。
网络产业刊物《发表1.0》的出版商埃瑟・戴森即假定知识产权的崩溃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她预见会有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传统的知识产权将会丧失经济价值,而附加的要素服务和支撑等,则会增加其价值,她相信后者所获得的除了能补偿前者的损失外,还绰绰有余。在新的世界里,复制资讯会变得相当容易,而创造力会增值。《路径时代》的作者杰里・里夫金说,我们正从一个以买卖双方所形成的社会,进入一个由供应者和使用者所组成的社会,所有权正被享用权所取代。关键问题不在于谁拥有什么,而在于谁可以接近它,或者说谁可以使用它。
在创意经济领域,我国的文化领域国际化发展步伐比较慢,而在经济领域用国际资本来发展自身,大量地引进外资,应该说是比较快的。在文化领域不够快,这和开放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同时要做好一些制度安排。没有制度安排,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
我国在经济领域引进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文化方面如果能在这方面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的话,那么就会发展得更快。只有发展我国自己创意经济,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这两者要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加入WTO的过程中间,WTO谈判过程中最敏感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服务贸易,一个是农产品,而服务贸易的一个重点是文化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有很大落差,完全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但前提是,要有很好的制度支持。人均GPP实现了3000美元后,将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期。因此,我国必须下决心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创意的高度产业化、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与文化娱乐的高度融合、老制造业体系向文化创意体系的顺利过度,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传统科工贸投资驱动型经济向创意驱动型经济的转型,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信号。我国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原所属于文化产业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形成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路径。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的商业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他在《未来之路》中指出,企业利用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观测市场,并据此提前采取行动,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没有很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分清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本质区别。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和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所有产品按大众需求统一生产,依照资本力量按市场规律自发成长。而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自由生成及利用的产业,具有全球化、多样化及地方风格。创意是在对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后的升华,对文化修改后形成的一种更加优质的文化,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有高智能化、高附加值且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美剧的成功,来源于其高度产业化的流水线文化制作方式,而韩剧的成功,则要把根本原因归结于其“文化立国”的策略。现在美国是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其中影视功不可没。对照中国的情况,则情况不佳。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严重赤字,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影响力。因此,在文化创意方面必须考虑跨越文化的鸿沟,化解与超越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与全球经济现代化相匹配,同时在体制中争取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在全球文化竞争越来越短兵相接的当下,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融合,更多的是竞争。发展的最成功的创意经济体如美国、英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保持着一种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习惯,即鼓励新的思想,购买、认同并销售、传播以创新和新颖性取胜的新产品。值得借鉴的例子还有英国的流行音乐、意大利的时装和美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化的商业形式,它必然受到经济的统领和牵制,是自由经济与跨国资本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美国创意文化产业是由跨国公司来运作的。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取得,科技含量占据很大比重,更有价值融合与文化资本的输出,这些都值得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去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学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信息资源重组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4)
2.王海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法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