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护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172-02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抢救治疗小儿重症疾病的场所,也是护理风险及纠纷发生较多的区域,小儿疾病病情变化快,病情急、容易反复、死亡率高,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患儿家长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家长不满情绪,如果应变能力差,沟通不及时,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差,极易发生冲突和误解而引起护理纠纷。笔者针对近5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出现的护理纠纷及隐患进行分析,并逐步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缺乏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
儿科患者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加之对医院的环境陌生,对医护人员存在恐惧、戒备的心理,常常哭闹,不配合,儿科护士和小患儿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病情重,哭闹,烦躁,沟通更加困难,另外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独生子女占多数,孩子是家长的宠爱,一旦孩子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治疗不顺利,患儿家长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迁怒于护士,甚至有些家长会出言不逊,指责辱骂护士,而重症监护病房护士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又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控制情绪的能力弱,很容易与患者家长产生矛盾[1],加大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
1.2 护士责任心不强,出现差错事故而引起纠纷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护士因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巡视病房,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而使得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导致纠纷。另外重症病房护理工作量大,医嘱修改次数多,护士处置时没有认真作好“三查七对”,特别是在抢救工作繁忙、交接班前后、节假日、中午班及夜班是护理风险的高发阶段[2]极易出现差错事故。差错出现后,如果缺乏解决经验和沟通能力,就会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
1.3 年轻护士对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
儿科重症病房护士年龄偏小,大部分是未婚,没有做母亲的体验,对于孩子病情加重时家长的焦虑、恐惧心情不能完全理解。另外,由于患者多,护理工作繁忙,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出现护理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地做好宣教和解释工作,增加了患儿家长的不满情绪,年轻护士对于护理风险又没有经验和预见性,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1.4 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
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大部分家长对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期望值较高,在未能如愿时对护士有意见,如果护士若未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耐心给家长作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很容易激发矛盾[3],引起患儿家长的不满。
2 应对的方法及对策
2.1 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首先应高度认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提高从业者的风险意识,科室应定期举行相关的护理风险和法律学习,一旦护理风险发生时,可以将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充分重视护理工作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或家属,要及时向护士长、科主任汇报,并班班交接,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另外,还应该收集临床上具有典型护理风险的案例进行学习、分析、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降低护理风险。
2.2 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运用法律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4],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就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主动和患儿及家长沟通,并在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中学会倾听、接受;在与患儿沟通时做到平等,鼓励和安慰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降低了护理风险,减少纠纷的发生。
2.3 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服务质量
作为儿科护士,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必须要具备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提高自身素质及责任心,爱护患儿,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服务[5],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求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4 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服务工作,重症加护病房的护士除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外,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掌握重症护理的相关知识及常用药的规格、剂量、性质和应用,掌握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操作许多精密监护仪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头皮针静脉输液是儿科护士最常见的处置之一,也是减少和避免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重症病房护士要不断加强技术训练,尽量确保一针穿刺成功,提高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
2.5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分析医疗纠纷所涉及到的护理问题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缺乏疾病知识、不了解治疗和护理方法、对病情变化不理解而造成纠纷的发生[6],儿科的健康教育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对于重症病房护士,就要不断地学习,用自己掌握的疾病知识和语言沟通技巧及方法,在治疗护理中对患儿家长提出的疑问,以通俗易懂、符合个性化的语言,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向其家长说明用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使患儿及家长对疾病、治疗和护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样不仅会得到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理解、支持,而且能使其产生信任感,从而降低了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6 重视安全教育,强化法律知识
长期以来,护理人员一直处于医疗服务的主要地位,在实践中,护士更多考虑如何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特别是面对患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一些护士感悟不深,极易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 要有意识的学习法律知识,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行为的准则,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在工作中,在与患儿及家长的交往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要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蔼诚恳的态度,精炼的语言,精湛的护理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使患儿及家长产生充分的信赖,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加深对护理工作的理解,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亚华.输液室受暴力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2005,4(3):175-176.
[2] 薛素兰,吴晓莹.护理行为风险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9.
[3] 许丽丽.儿科门诊输液存在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9):1406-1407.
[4] 冯辉,徐桂菊,郑莉伟.人性化管理干预对降低产科护士压力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467-469.
[5]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 预防接种;局部副反应;家长满意度;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78-02
预防接种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主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接种。幼儿上臂三角肌尚未充分发育,由于百白破疫苗与乙肝疫苗不容易吸收及操作过程中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注射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产生肿胀疼痛,给小儿造成很大的痛苦,给家长带来很多困扰[2]。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外,高度的责任心亦很重要,接种疫苗后的护理工作主要依靠家长,故对家长的宣传指导也很重要。本中心2008年12月~2009年8月对预防接种的幼儿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常住本市内,已在本中心办理预防接种证的足月健康婴儿,无任何禁忌证、过敏史,近2周无任何不适,现已达3~8个月龄,需要接种或加强接种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儿286名,其中,男155名,女131名。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143名,男78名,女65名,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81名、乙肝疫苗62名;对照组143名,男77名,女66名,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89名、乙肝疫苗54名。两组幼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对符合研究的对象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幼儿姓名、年龄、体重、针次;父母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家庭电话和母亲的手机联系电话。幼儿来本中心接种疫苗时进行健康询问,询问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是否近期患有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有无严重心、肝、肾疾病等。注射部位为双上臂三角肌,嘱托在接种3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知注意事项和本中心的随访电话,可随时电话咨询。
1.2.2护理干预组在上述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进行研究:①在实施研究之前对护理干预组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深度的掌握,幼儿三角肌的注射技巧和注射时的,要求严格按注射步骤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接种后不良反应知识的强化学习,要求掌握不良反应的处理。②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棉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促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③接种前的1周对幼儿家长开设讲座,进行接种的知识宣传,利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讲解,对接种后的家庭护理、不良反应的处理进行重点讲解,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接种前1~2 d进行电话访问,了解最近的身体状况。④接种时给予宣教,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并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嘱注射以后可对注射部位用热敷配以按摩的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⑤接种后需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后离开,24 h内电话随访有无红、肿、热、痛的局部反应,给予用药指导,7 d内进行电话跟踪、护理指导,必要时家访或者回接种点处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局部反应 ①弱反应:注射后数小时~24 h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直径0.5~2.5 cm,体温低于38.5℃,无需处理,48 h内自动消失;②中反应:3~7 d局部硬结3~5 cm,压痛、哭闹、烦躁;③重度反应:局部硬结、压痛,1~2个月时硬结变软,触摸有波动感,用注射器可抽出脓液。
1.3.2 应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评价[3] 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轻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脸2分,明显不佳如皱眉闭眼3分;②哭闹情况:不哭0分,1分,小声哭闹2分,大哭大闹3分;③行为情况:正常活动或放松、安静,露出上臂肩部0分,较紧张蠕动成弓状,肢体紧张1分,收缩肢体避免疼痛2分,头部肢体躁动或僵硬3分。
两组数据专人负责认真登记,接种后1个月统计资料。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两组幼儿在接种后1个月内局部反应情况
对照组发生反应的人数为14例,占总人数的9.79%,护理干预组发生反应的人数为5例,占总人数的3.5%,两组比较,护理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幼儿在接种时的行为评价情况
两组无论从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护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中重度为疼痛计算),P
2.3两组幼儿在第一次接种后,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常规组幼儿家长52例不满意,占36.36%;干预组幼儿家长只有6例不满意,占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幼儿预防接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幼儿预防接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幼儿的因素:幼儿微循环较差,药物吸收较慢,肌纤维组织受针刺及药物刺激后增生较快,极易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幼儿注射不好掌握,肌内注射位置不易固定,在天气寒冷时家属不敢撤包,上臂三角肌部位暴露不充分,再加上工作繁忙时缺乏耐心、细致,注射到三角肌的边缘上,吸收差,易形成硬结;新生儿本身发育、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需要注射多种药物,反复连续在一处注射,可致肌纤维受损、萎缩,同样易发生硬结。②疫苗的因素:百白破疫苗中的氢氧化铝吸附剂较难吸收,而乙肝疫苗稍混悬,易沉淀,两种疫苗如果在注射前未摇匀,推注疫苗时速度快,注射后局部浓度高,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很快渗入毛细血管,局部组织肿胀,易形成硬结。
3.2有效的护理干预
需要医护人员做到下面几条,①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好疫苗和接种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疫苗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能应对处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熟练的接种注射技巧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②需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刺入的深度,一般垂直刺入皮肤1.1~1.5 cm,对发育较差、身体较弱的幼儿选用1 ml的注射器,身材较胖的幼儿选用2.5 ml注射器,两种针头细、短,容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4]。③部位的选择上,在冬季保证取暖的条件下,尽量让家长配合,解开衣包,保证注射部位的暴露,对于多次注射疫苗的幼儿,轮换双侧上臂三角肌,避免一处注射部位的多次注射,减少肌肉的损伤。注射时还需把握好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推药过快和药物过多造成的局部损伤。消毒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避开瘢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75%的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涂擦直径≥5 cm,禁用2%的碘醇消毒[2]。
3.3随访和指导
对家长随访和指导能及时处理常见的副反应,减少中、重度反应的发生[5]。在接种后,嘱家长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当天不能洗澡,防止造成继发感染,还要防止注射部位的挤压。24 h后,鼓励多喂温水;若出现高热,可对症给予解热镇痛药;若出现稍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次10~15 min,每天2~3次,若出现硬结,可使用硫酸镁溶液外敷,松弛肌肉,扩张血管,促进硬结的吸收;出现无菌性脓肿时,未破溃者可用注射器吸取脓液,破溃者则需切开排脓。
本中心对注射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儿进行护理干预研究,证实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局部副反应的发生,减轻幼儿的痛苦和家长的顾虑,故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可推广实施,能有助于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3(16):24.
[2]邢婧,靳杭红,任欢,等.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出现硬结反应的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5):301-302.
[3]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58-60.
[4]谭登华.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发生硬结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5-41.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法;儿科;有创操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110-02
The nursing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invasive manipulatio
GUO Lif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urse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invasive manipulatio Metho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8 to October 2010,and comfirmed by invasive manipulation(lumbar puncture or bone marrow puncture),100 patient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1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ketamine group and chloral hydrate group,and to observe its curative effect (include onset time、duration、compliance) and the adverse effect. Results The onset time、compliance、advers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all P < 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evel of dura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enema of chloral hydrate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nursing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and few adverse effect,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Different anesthesia;Pediatric; Wounded operation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的特点,因此寻找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1]以及对麻醉全过程的护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2],直接影响护理的效果及患儿的安全,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患儿的康复。目前有报道某种单一的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护理研究,但尚无报道在一项研究中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对比护理研究。本组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有创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儿,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药物副作用等情况,旨在通过对不同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对比护理研究,寻找一种比较安全的在儿科有创操作中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儿科100例需行有创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儿,均未合并呼吸道及心血管严重疾病。将患儿随机分成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每组50例。氯胺酮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3.21±0.57)岁;水合氯醛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2.78±0.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操作熟练程度相当的儿科医生进行穿刺。氯胺酮组穿刺前给予肌注氯胺酮(3~5) mg/kg,水合氯醛组穿刺前给予10%的水合氯醛(0.25~0.75) mL/kg灌肠。水合氯醛灌肠方法:插管时选择质地柔软、合适型号的肛管,且插管前应涂石蜡油。灌肠时,一般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固定患儿的双腿,以便液体顺利进入结肠,同时减少因药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灌肠结束后,将患儿肛周皮肤向处捏紧,一般20min左右,不让孩子将药物排出,同时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减少哭闹,有利于药液在患儿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观察指标:分别在两组患儿给药后收集两组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药物副作用等情况。
1.3 穿刺配合度评价标准[1]
良:患儿配合良好,安静入睡,能顺利完成手术;差:患儿不配合,表现为不合作、躁动、恐惧、哭闹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均全部入睡,入睡时间为21~35 min。氯胺酮组21~24 min入睡患儿5例(10%),25~29 min入睡患儿27例(54%),30~35 min入睡患儿18例(36%);水合氯醛灌肠组21~24 min入睡患儿32例(64%),25~29 min入睡患儿14例(28%),30~35 min入睡患儿4例(8%);两组同一时间段入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两组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麻醉状态均能持续1~2 h,持续3~6 h,两组患儿无明显差异(P > 0.05);两组无一例持续7~8 h,见表2。
2.3 两组穿刺配合度比较
氯胺酮组配合度占62.0%,水合氯醛灌肠组占96.0%,可见水合氯醛灌肠组患儿配合度显著优于氯胺酮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氯胺酮组患儿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经阿托品0.01 mg/kg静注症状缓解;1例出现唾液分泌增多,经阿托品0.01 mg/kg静注、头偏向一侧、随时吸痰等处理症状缓解;1例出现哮喘发作,经面罩吸氧、地塞米松3~5 mg静注、氨茶碱(2~4) mg/kg静注等处置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水合氯醛组无一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水合氯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氯胺酮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3 讨论
儿科患者都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他们不理解疾病造成的痛苦,自制力差,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安,易产生恐惧、紧张、胆怯的心理,见针就哭、挣扎、抗拒。然而儿科又存在很多有创的操作,如腰穿、骨穿等,每一种有创操作对患儿都是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打击[3]。病情上的痛苦加上心理上的恐惧往往使患儿对有创操作存在极大的排斥心理,表现得极不合作。同时也是对医生操作的一大挑战。反复的操作、长时间的操作以及操作的成功率也影响患儿及其家长的情绪。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4],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可单独用于小手术全身麻醉,也可用作复合麻醉的组药之一。水合氯醛具有催眠作用,是一种安全的镇静催眠药,婴幼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口服,因口服比较苦、涩,孩子通常会拒绝服药。水合氯醛灌肠被广泛用于难以入睡、不能配合有创术等检查的患儿[5-7],一般在用药后10~30 min入睡,睡眠时间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氯胺酮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在麻醉恢复期有幻觉、躁动不安、恶梦及谵语等精神症状,其次是在术中常有泪液、唾液分泌增多与血压、颅压及眼压升高;偶有一过性喉痉挛及气管痉挛。水合氯醛可引起恶心、呕吐、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氯胺酮患儿有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1例出现唾液分泌增多,1例出现哮喘发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水合氯醛组无一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
本研究中,水合氯醛组麻醉效果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归功于以下几点:①作用温和,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不易产生蓄积中毒,没有明显后遗效应;②插管时选择质地柔软、合适型号的肛管,且插管前涂石蜡油,避免造成患儿疼痛;③灌肠时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固定患儿的双腿,以便液体顺利进入结肠,同时减少因药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④灌肠结束后,将患儿肛周皮肤向处捏紧,一般20分钟左右,不让孩子将药物排出;⑤情绪患儿哭闹、挣扎时,腹部压力增加会使灌入的药液流出,导致效果不佳。本组护理人员实施了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减少哭闹等措施,以利于药液在患儿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
由此可见,水合氯醛的麻醉持续时间相当于氯胺酮,但其麻醉起效时间、配合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氯胺酮,故对行有创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儿来说,水合氯醛灌肠法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且麻醉全过程的护理配合可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晓红,李沁晏. 两种不同药物镇静方法对小儿腰椎穿刺制动效果的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4):36-37.
[2] 王颖,曲静,李赫. 小儿麻醉的护理配合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179.
[3] 罗琼. 小儿腰穿术前使用水合氯醛或安定镇静的效果观察[J]. 重庆医学,2002,31(5):415-416.
[4] 方敬,王长浦. 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腰椎穿刺术68例护理体会[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250.
[5] 胡丽春.水合氯醛与安定用于学龄前儿童磁共振检查时制动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03,17(3):275-276.
[6] 张凤芸. 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技巧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74-75.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4
均低于对照组(P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06
孤独性障碍简称为孤独症, 多发于儿童期, 是一种精神神经发育障碍病, 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语言交谈及人际交往的障碍、兴趣单一或重复性活动等;大多数患儿存在无法生活自理、社交能力障碍等不良现象[1]。本文旨在分析孤独症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医治的124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者均与美国第5版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婴儿痴呆等。按护理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2∶30,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3.14±1.24)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1.06±
0.4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33∶29,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25±1.26)岁, 病程6个月~2年, 平均病程(1.14±0.75)年。?勺榛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结构化教育护理, 评估其个体障碍程度, 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训练患儿辨别游戏区、学习区、物品放置区;训练利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或图片、文字、身体姿势等方法帮助患儿理解内容;帮助患儿建立有秩序的行为习惯;训练语言、社交、模仿及生活自能等能力。
观察组行引导式联合融合式教育护理:①院内护理:引导教育机构环境模仿幼儿园改造, 由3名护士组成引导教育组, 须穿戴教师服装, 引导教育1次/d, 40 min/次, 连续教育3周。护士多与患儿正常交流, 克服交流困难, 引导患儿建立正常社交模式;开展社交专题课, 护士角色扮演, 训练患儿社交能力。家长邀请比其大3岁左右的健康儿童到患儿家中活动, 1 h/d, 带领患儿玩耍、学习, 建立家长微信群, 分享交流。定期组织志愿者为患儿播放故事影片或动画, 组织其他科室患儿一起观看, 鼓励表达自我情况, 带动自由表达, 集体活动开展3周。②社会护理:社会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护士行健康宣教, 监督环境设施改造, 引导与健康儿童建立友谊, 定期组织互动交流, 鼓励家长定期加入亲子课堂, 引导患儿融合社会。③家庭护理:护士建立微信群、电话或家庭等随访模式, 嘱家长多带患儿参加社区、户外活动以融合社会, 引导患儿积极参加活动;制定出院计划, 监督家长完成融合任务, 带患儿进行1 h/d的户外活动, 完成购买食物、去银行、照顾小动物、装扮游戏、洗衣服等融合护理主题任务, 每周1个主题。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3, 4] 参照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两组社交能力, 从语言、社交、感知觉、健康行为4个方面评价, 分值0~179分, 分数越高, 则社交能力障碍严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按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 从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总体健康评价, 0~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社交能力比较 观察组各项社交能力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疼痛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07-01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就具有比较强的感受疼痛的能力,但是承受疼痛的能力比较低,反复的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会给予大量的适度疼痛操作,以此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于是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笔者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了疼痛管理,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婴儿56例,女性婴儿44例,年龄6-8天,平均年龄为4.12+0.12天,平均体重为2.82+1.10千克,100例婴儿在出生以后均没有接受疼痛刺激,同时所有婴儿的生命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100例婴儿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疼痛干预组,并且两组婴儿在性别、体重、年龄与生命体征现象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婴儿给予常规护理,而对于护理干预组的50例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度的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婴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的护理主要包括包裹襁褓和保持屈曲,护理人员必须要用双手平托婴儿的头部与双脚,使婴儿呈现屈曲,然后运用鸟巢式的方式将新生婴儿包裹起来。其次就是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婴儿止痛方法,因此在疼痛操作中,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儿的哭闹。再次就是改善婴儿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疼痛干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婴儿居住环境中的噪音,将房间的光线强度调节到婴儿能够适应的强度,这样可以提高婴儿承受疼痛的能力,其次在婴儿疼痛操作中,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婴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因此在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最后就是婴儿的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是婴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疼痛干预的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婴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头部以及面部,让婴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关心,进而能够消除婴儿的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评价方法
参照新生婴儿疼痛评估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婴儿的哭闹程度、表情以及觉醒等指标,总分为7分,分数越高,婴儿的疼痛程度就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数据资料都采用平均数加上公差的形式,并且对照组与疼痛干预护理组之间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由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对照组50例新生儿中在疼痛刺激时表现轻度疼痛的有25例,中度疼痛的有20例,重度疼痛的有5例。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24例新生儿中变现为轻度疼痛,21例表现为重度疼痛,5例表现为重度疼痛,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之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疼痛干预护理组的婴儿疼痛程度降低比较明显,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新生儿承受疼痛能力的比较弱,为了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通常会给予新生疼痛操作,但是过度的疼痛操作会给新生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改善并不是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关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
疼痛管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的主要途径,对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结果中可知,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疼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居住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那些不利于新生婴儿的噪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护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总而言之,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新生儿由于疼痛承受能力比较低,常规的护理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新生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新生儿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电芳.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年7期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6
目的:研究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对产妇在日常新生儿护理技能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共有146例分娩产妇。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方案,对照组则仅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产妇满意程度以及产妇产后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89.04%(6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7%(52/73),“不满意”者占比2.74%(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6%(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关键词:健康宣教;母婴同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8-02
健康教育属于护理中的一部分,而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其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对产妇以及家属增进健康知识、改变健康行为以及培养自我保健意识,保证产后母婴的健康安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1]。同时,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母婴同室内为围生期的产妇、婴儿以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拉近产妇与新生儿的距离,明显减少产妇的不良情绪[2]。鉴于此,本文通过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对比常规护理,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共有200例分娩产妇。年龄在22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5.7±3.4岁,婴儿孕周37.8±1.7周,日龄5.2±3.1天。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3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6.1±2.2岁,婴儿孕周37.6±1.8周,日龄5.3±3.0天。对照组年龄在22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5.5±2.7岁,婴儿孕周37.6±1.7周,日龄5.1±3.2天。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即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多享受的一切护理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护士边操作边讲解,由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对母婴实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护理、一对一阶段性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多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产妇在护理新生儿护理的心理。观察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2.1 产前教育:产妇入院后医护人员向其介绍环境、住院知识,认识主管医生以及护士,帮助快速的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从而产生安全感,对产妇讲解胎动计数的意义以及方法,分娩的先兆症状,指导无痛分娩的方法,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意义和相关知识,使其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指导孕妇多使用富含蛋白、铁钙等食物,保证产妇期的特殊需要。
1.2.2 产后恢复:指导产妇学会产后的自我观察,向产妇讲解母婴同步休息的关系,保持心情的愉悦,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利于乳汁的分泌。讲解自行排尿以及早排尿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多喝水,早排小便,预防产后尿潴留。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丰富以及易消化,以满足乳母自身的营养以及泌乳消耗的需要,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便秘及产后压疮的发生。
1.2.3 母乳喂养及护理:对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哺乳。哺乳前应清洗,平凹陷者应及时纠正,协助产妇做伸展练习,令突出,以达到成功哺乳的目的,指导正确的喂养姿势和方法,挤奶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1.2.4 新生儿护理指导:对产妇进行更换婴儿服、尿布、脐带消毒以及抚触的指导,介绍婴儿的保暖方式、早期教育方法、辅食添加放大以及计划免疫程序等,指导产妇学会观察新生儿,主要为脸色、溢奶、肚脐以及排便等情况。
1.2.5 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对产妇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护理技巧以及产褥期的有关保健知识。指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以及进行母乳喂养咨询,进行计划生育措施的指导,产后一个月内禁止盆浴和,避免哺乳期间怀孕,指导科学的养育婴儿,定时体检和预防接种。
1.3 疗效评价[4-5]:根据评分表测定产妇满意程度,80-100分为满意,60-80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产妇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89.04%(6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7%(52/73),“不满意”者占比2.74%(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6%(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以往在临床中,通常只是针对产妇或新生儿的护理,忽略了母婴整体的护理效果。对于母婴同室这一方案,利于母婴接触且尽快的建立并增强母婴感情,更有利于母乳的喂养成功从而降低婴儿的患病率。同时,母婴同室的建立使产妇在分娩后可直接面临照顾婴儿的责任,并且由于初为人母,大多数产妇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技巧,这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的指导,并学会自我护理以及新生儿的护理[6]。
本文通过对比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以及常规护理的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不满意”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汪青[7]等人报道结果,表明以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此外,观察组产妇尿潴留、破裂占比,婴儿患红臀、黄疸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李成菊[8]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表明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对于产妇以及婴儿并发症具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母婴同室中健康宣教通过护理实践中产妇反馈的意见,及时了解产妇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专业护理人员可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并且取得产妇的配合,及时得满足产妇的各种需求,这有助于产妇顺利完成不同阶段的恢复,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等因素有关。有报道表明[9],母婴同室降低了婴儿的发病率,缩短了婴儿的住院时间,院内感染也有所下降,且及时按婴儿的需求喂哺。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增进母亲和婴儿的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有利于牢固母子间的亲密关系,提高母乳喂养和促进婴儿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10]。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可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家属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并且反复强化宣教的健康宣教后,可有效的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在一方面降低了母婴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不仅可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还可有效的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忻蓉,汤建国.重症监护室与母婴同室新生儿听力障碍比较[J].浙江预防医学,2014,1(2):188-191.
[2] 来华.住院分娩新生儿母婴同室现状观察[J].医学信息,2014,2(5):81-82.
[3] 张新华,安建仓,袁爱琴.等.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河北中医,2014,3(3):455-456.
[4] 史玲美,杨祝萍,陈敏.等.母婴同室病房产妇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3,1(12):1174-1176.
[5] 张晔.母婴同室使用婴儿防盗系统的家属满意度调查[J].广西医学,2013,25(5):69-70.
[6] 陈红玲,许丽华,刘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9049-6050.
[7] 汪青,刘素球.环境因素对母婴同室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4):1079-1080.
[8] 李成菊.食醋熏蒸法对母婴同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4):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