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1

关键词:全科医师;免费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重要举措。免费医学本科生今后面向乡镇(社区)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因而加强对全体免费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一、全科医学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临床二级学科,它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医学为主导,防治与保健一体化,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全科医疗首先在美国建立,并相继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我国的全科医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结合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考察疾病,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

二、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2]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全科医师视角下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与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为:根据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需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立志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之心,对患者的大爱之心、关爱之情。

知识体系要求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基本了解人文科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基本技能要求为:具备较扎实的全科医学技能,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方法;初步掌握预防医学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一般疾病的初级诊疗、疑难病症的转诊治疗能力。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三段式教学;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实施通识教育,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科学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2)生物医学课程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

(3)公共卫生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基础。通常包括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与管理学、初级卫生保健、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等有关内容。

(4)临床医学课程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基础、口腔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中医诊断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课程。

提倡早期接触基层,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见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5)全科医学课程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整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通常涵盖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指导、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术、急救医学等课程。

(6)选修课程

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依据,科学配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通常分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3.教学评价

一是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记分作业考核、教学实践活动考核、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基本形式;二是分析课程考核和考试质量,坚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75-176.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2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3

关键词:失配性疾病;疾病预防;档案;数据库

文/赵玮,曾奇,陈心恬

失配性疾病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提出的关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概念。应该说,现代人体与现代环境的不匹配造成了“失配性疾病”的产生。它主要有两种,即“能量太多”造成的疾病和“用进废退”造成的疾病。因能量太多导致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用进废退造成的疾病主要有骨质疏松、肩颈下背痛、关节炎、风湿、心肺功能低下。[1]产生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快速进化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这些疾病随着人类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范围在不断扩大,患病几率在不断升高,并逐渐呈现年轻化,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它给病患者及家属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它不仅降低了家庭幸福指数,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致贫返贫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扶贫攻坚的重点。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利用多种渠道进行预防和遏止。

一、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构建的资源现状

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资源经历了多年发展、累积和沉淀,不同种类的失配性疾病预防文献已经相当丰富。众多医学工作者特别关注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它们的严重危害性,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专家胡大一提出,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裂痕及如何不失配的对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等强烈呼吁要防治慢性疾病,[2]还有不少的失配性疾病临床专家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预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积累了很多成功的预防经验。这些经验为失配性疾病深化的研究及预防数据库建库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尽管他们对各种失配性疾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预防数据资源相对零散,医者大多是站在某一角度针对某一种疾病预防,没有形成深入系统的整合,没有产生全面完善的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

基于众多见解和不同领域专家预防的成功经验,本库将以失配性疾病预防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方法与应用体系为主线,根据失配性疾病预防知识资源的内在联系性,构建针对不同慢性疾病而采取的立体式预防档案数据资源库,为今后的其它各类疾病预防库构建和知识服务研究做前期的基础性数据准备。

二、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的构建

数据库设计关乎系统功能实现度、稳定性、扩展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3]

(一)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设计框架

根据失配性疾病框架,拟设定预防数据库表,注重表与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本数据库的团队参考教科书和相关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失配性疾病人群非常关心的预防知识,如膳食合理、身体活动、心理健康、未病养生、家居环境和减肥瘦身等,进行了有效编码、存入。结合相对成熟的预防具体实践应用,又把各类失配性疾病预防分为基本理论预防、方法预防、应用预防三大类。从理论、方法到应用三个层面组建预防知识的相关内容。其中基本理论预防主要是为预防对象提供预防思想和原则,预防方法和预防应用是预防理论的基础。预防方法主要是为预防对象提供不同层面失配性疾病的操作与指导方法。预防应用则提供不同阶段的疾病预防思路,是预防方法的应用范围。(见图1)。

pagenumber_ebook=65,pagenumber_book=63

图1预防知识分类框架

(二)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形式内容设定

本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根据各类失配性疾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层面来设定相应的预防内容。它将各类非传染慢性疾病不同的预防基础知识、预防方法和预防应用关联在一起。因此,本数据库首先建立失配性疾病预防方法的各类数据表,据此分别建立预防理论表、疾病表、来源表、病证关联表,并根据预防知识分类和特点、疾病表及处理表中的数据(见表1)来进行失配性疾病数据库的不同字段设定。表1中二级知识分类、各种慢性疾病、证候、体质、来源、时节分别与相应的预防知识分类表、疾病表、病症关联表、体质表、来源表、时节相关联(见图2)。具体内容的加工和关系展示见图2。

表1预防方法

pagenumber_ebook=65,pagenumber_book=63

pagenumber_ebook=65,pagenumber_book=63

图2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构建

(三)失配性疾病数据库功能设定

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上、可共享、具有一定格式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多样性,如用户数据、数据字典以及数据存储路径等,通过数据库可以定义、存放和管理这些数据。失配性疾病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如数据库的定义、管理、维护,也可以实现对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的操纵。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操作数据库内的数据,如进行数据的存储、查询、插入、修改与删除。此外,也能通过本库所建立的各数据表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数据,提取各字段内的所需要数据。本设定的宗旨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最佳服务。

三、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构建的具体路径

(一)预防知识获取路径

近年来通过深入的研究已经为失配性疾病预防理论与预防实践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档案资源。这些资源主要保存在失配性疾病书籍以及目前的临床研究文献中。为了获得较为全面的预防知识数据,研究利用大数据库进行文献采集,并将不同类型的失配性的预防思想、预防原则、预防方法等作为关键词,来获取指南或相关标准;利用教科书中所载、健康类报纸、预防类期刊和古籍等等获取文献资源,如从《黄帝内经》《周易》《诸新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等文献中获取。

(二)预防知识采集

所收集的预防知识量大、数据较为复杂且不易处理,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满足要求的数据至关重要,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应运而生。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会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可信、新颖且能被人们理解的模式。[4]在文献数据资源基础上,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梳理、筛选出预防内容相对具体而且比较具有权威性、原始真实清晰、涵盖面大、知识表达相对完整的知识片段。例如,对癌症疾病预防知识的采集,采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对癌症预防总结的十四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多吃水果蔬菜、注意吃些谷类食物、限制饮酒、不过量吃红肉、少吃高脂肪食物、少吃盐、不吃在常温下存储过长的食物、用冷藏或保存方法易腐烂的食物、防止污染食品、不吃烧焦的食物、不过分依赖营养补充剂等预防知识。[5]

(三)预防数据加工处理

经过采集得到的数据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结构化的处理要求,需要经过进一步严格处理,为后续数据组织入库奠定基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以常见的失配性疾病预防为主,建立失配性疾病相关的预防病典,规范处理相关知识,如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数据的加工,从建立预防高血脂、高血糖、血压高等病典开始,再根据数据依赖与规范化要求,对数据进行严格处理,主要是为后期对数据库字段内容进行调取做基础准备。

(四)预防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主要从准确性和完整性两个因素来考虑。其主要功能是在整理数据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查与核对。在采集加工数据过程中,大多包含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如在采集抑郁病档案数据过程中,采集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阅历与背景去主观地臆想,夹杂很多复杂不确定成份。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尽管对数据进行了加工,也一定要根据建库的标准做进一步严格审核,以充分确认数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五)预防数据入库

数据库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数据的导入与导出来实现。在数据入库过程中,以建立的数据表结构与数据表关系为基础,将Excel、Oracle等其它数据库中的数据转移到当前数据库中,并将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进行保存、处理和审核。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4

摘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5

关键词:综合大学 医学实验 教学中心 必要性

引言:

一般来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因素构成,其中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体系,同时还会涉及到实验室管理体系,据相关数据显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与此同时,实验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实际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直没有显著的突破和提高,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导致我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欠缺,同时也没有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像医学这样操作性较强的专业,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基于此,构建综合大学医学实践教学中心势在必行。

一、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内涵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的构建会涉及到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体系,同时还会涉及到实验室管理体系,只有将其中各个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构建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并促进其健康科学的运行并发挥职能,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单一的背诵和记忆,缺乏发散性思维和自我思考的能力[1]。此外,我国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普遍不够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没有实践能力,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在综合大学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实践中心管理体系逐渐完善,而且在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能力,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和进步,同时在体系构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并努力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心示范课程的开展,这些都为综合大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提保证[2]。

在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不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进而保障其在未来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可以正常进行。并提高实践教育中心的教学质量,通过监管和保障体系的构建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效益,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在构建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要保障实验室实现信息化建设,保障实验室教学体系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保障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完成,在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促进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二、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正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体系保障。医学需要一个相对严谨的态度,同时对于医学工作来说,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其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保障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提高其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操作能力极强的医生[3]。

(二)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中规定,要将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教研室相抽离,并建立起独立的医疗实验教学中心,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一般来讲,教研室是当前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教研室的教学方法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基于教研室教学基础上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是当前的主要重要课题,这种将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集中,组建实验教学中心,为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统一的场地和设备平台[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所以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致力于构建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实际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构建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带有一定的必要性。可以改善教学现状,为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促进教育事业和医学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方t科大W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5:319.

[2]刘为萍.构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新体系[J].华西医学,2011,01:159-161.

[3]侯燕芝,王军,董小黎,郝刚,张利平,童学红,尚宏伟.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12-114.

[4]白梅,李素珍,刘为萍.构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服务新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60-561.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6

关键词:执业医师;准入制度;考核管理;社会环境

我国自1999年5月1日执业医师法颁布以来,建立了执业医师考试考核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并提高了执业医师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医师素质,便于对执业医师进行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现行执业医师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基层卫生现状,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临床执业医师严重短缺的问题[1]。本文结合湖北省应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基层执业医师短缺的原因与对策。

1我国基层执业医师短缺的原因分析

1.1执业医师准入制度因素

1.1.1考生素质两极分化。我国医学毕业生层次不一,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及中专生,毕业后服务的医疗机构。工作内容及服务人群也有很大差别,高学历人才都集中流向了大城市大型医院,医疗科研机构及高校,主要工作任务是教学、科研、疑难病、急危重症的诊断治疗。基层医学人才学历相对比较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主要任务是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咨询、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以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等综合服务,医学人才流动呈现两极分化[2]。

1.1.2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单一。目前我国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标准全国是统一的,考试按分数从高到低以一定比例录取,没有针对性设置考试及准入标准(例如:我国高考分地区设置考试及录取标准,公务员考试是按地方及层次设置不同标准考试),由于基层医学生学历普遍较低,基层年轻医生考试通过率低,是导致基层执业医师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3]。

1.1.3执业医师考试科目设置问题。我国执业医师目前从横向来看分为四大类,即临床执业医师、公共执业医师、口腔执业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这些科目设置是根据不同工作需要及工作内容而设置的准入标准[4],目前没有针对我国基层社区医师这一庞大医师群体设置考试科目。从纵向来看只有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而助理执业医师不具备独立执业资格,具有医师执业资格的只有执业医师一个标准。

1.2执业医师考核管理因素

1.2.1基层医师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欠缺。我国基层城镇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师学历普遍偏低,以大中专为主,本科以上比较少,基层对医学生吸引力有限,近年来基层对年轻医师继续教育、进修、业务技能培训、学历再提升不够重视[5]。该市20世纪90年代由单位派出学习学历提升再教育较多,近年逐步减少甚至消失。

1.2.2基层医师职业上升空间有限。我国基层执业医师职业发展空间狭窄,职称普遍为初级,中级占少数,副高级占极少数[6]。基层医师医疗业务水平及技能呈现下降趋势,该市20世纪90年代15个镇、场卫生院及其医疗机构能开展下腹部手术;剖宫产等妇产科手术的医院有6家,现在不到3家。

1.3政府财政因素

1.3.1政府对卫生事业扶持投入不足。①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1-13日在天津举行,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体系分会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公共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仅为5.1%,不但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8.1%),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比重还要低(平均6.2%),而与中国同在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分别达到了9.0%和8.9%。②对公共卫生投入不均衡。从政府财政投入来看,农村卫生投入比例逐年下降。长期以来,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一些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的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数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7],而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薄弱和匮乏却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③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3月6日全国政协会期间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坦言,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政府给医院的财政投入只占医院支出费用一成左右,绝大部分收入都靠医院服务收费获得。④对卫生人才扶持不足。近几年该市招聘医学毕业生除县级医院研究生学历政府给予财政编制外,本科及其他人员均为聘任制或合同制,其中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职工未办理养老保险,乡村医师更少,基层医生老无所养。

1.3.2基层医师劳动付出与收入不匹配。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3-8月组织进行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8],报告中指出,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不相符+很不相符),而其中选择“很不相符”的比例高达占51.00%,这充分显示了医师的收入与付出很不相符,并且被调查医师主要是二级、三级医院医生,并不包括基层医生。我国医师是高风险、高压力、高劳动强度的职业。200多万执业医师,承担着约13亿多人口的公共卫生及医疗保健任务,我国农村医改着重强调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但对基层医师群体待遇需求、扶持投入严重不足。基层老一批通过认定的执业医师大多已经退休,中年执业医师很多因待遇差而外出流失或流动至上级医院,年轻刚毕业的医学生考试通过率低。基层卫生网点覆盖面广,覆盖人群多,该市许多乡镇卫生院辖区服务人口3万-5万;却只有2-3名医生具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有些甚至只1-2名,导致无医可用,部分乡村医生停业,子承父业的逐步减少,面临临床执业医师短缺问题[9],进一步加重缺医少药,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有病只有到大医院看病,间接加重了患者负担。

1.4社会环境因素

1.4.1医患纠纷。我国对公立医疗机构定义为非营利利公益性机构,但是医疗行业以市场化管理。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导致公益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师的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医患纠纷逐年增多。医疗纠纷在我国虽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及解决途径,在基层医院往往被“医闹”困扰,最后以巨额经济赔偿解决问题,医生被打被杀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导致基层医师对工作压力大,积极性降低。为规避风险,将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明显增多。据统计乡镇卫生院转该院及该院转上级医院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同时也是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机构医疗业务有逐步萎缩趋势,医疗服务只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初级诊疗服务,部分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与我国农村医改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1.4.2职业认同感降低。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3-8月组织进行的第4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医师是否希望自己的子女报考医学的选项中,医师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的医师占6.83%,而不希望的则为78.01%,无所谓的为15.16%,比前3次逐次降低。医师职业认同感及成就感降低,二、三级医院医生尚且如此,基层更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学医意愿降低[10],形成恶性循环。1.4.3社会舆论及媒体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新闻媒体对医疗卫生行业负面报道较多,正面报道较少,甚至捏造事实进行虚假报道。最典型的是2010年7月23日深圳凤凰医院“缝事件”;2011年9月7日曝光的深圳市儿童医院“八毛门”,虽然最后都证实为虚假新闻,对医院、医务人员形象及诚信度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医患相互不信任,甚至有极个别患者和医生谈话时进行录音,随时准备和医生打官司。医生成为了民众对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满的发泄对象,出现我国特有的医患信任危机。

2解决基层执业医师短缺的对策

2.1完善执业医师准入制度

2.1.1法律依据。针对基层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低的状况,有人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降低基层执业医师准入条件,笔者认为杀鸡取卵不可取亦不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章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统一考试的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由此可见,卫计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试办法,根据我国现行执业医师法科学化设置执业医师准入制度,卫计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考试科目及方式,具有法律依据,无须修改。

2.1.2建议设置“社区执业医师”考试科目。由于基层执业医师短缺,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六章附则第四十五条,2004年1月1日实施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符合条件基层乡村医生颁发乡村医师执业证[11],具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后来又认定了一批执业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六章附则第四十三条规定,本法颁布之日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由所在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属于颁布之日后认定,没有法律支持。年轻医学毕业生由于不能认定,很多没能通过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但长期从事诊疗活动。以上两点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悖,有违法嫌疑,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将面临法律困境[12]。我国目前设置临床执业医师、公共执业医师、口腔执业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包括对应助理执业医师),这些科目设置是根据不同工作需要及内容而设置的准入标准。我国基层社区医师数量庞大,服务人群广,工作主要任务是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咨询、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以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等综合服务[13]。初级诊疗服务只是工作内容之一,工作性质及内容和医院临床执业医师区别较大,有必要根据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设置相应准入标准[14]。设置“社区执业医师”(包括助理社区执业医师)考试科目,颁发“社区执业医师资格证”,限定执业范围,有利于卫生人才合理利用,各取所需。

2.2完善基层执业医师考核管理制度

2.2.1加强基层医师继续教育管理。①适当投入资金支持继续教育学历再提升,定期对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送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②建立健全基层医师资格职称晋升管理制度,给予政策支持。我国人事部对基层医师职称晋升给予了一定优先政策,2012年后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比较容易通过。副高级以上职称目前是考评结合,基层医师晋升高级职称比较困难。其次职称晋升后因工资低,待遇提升不明显,积极性并不高。③加强上级医院对口扶持下级医院技术支持力度。④重视执业医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与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关系。

2.2.2建议执业医师考核引入“记分制”管理。我国医师定期考核包括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测评。由所在卫生机构进行评定,考核机构进行复核。由以上可以看出,医师定期考核主要由医师所在医疗机构评定,然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考核标准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意义有限。建议医师考核管理引入机动车驾驶证用“记分制”管理制度,便于量化考核管理,对医师执业过程中违规违法行为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记分处罚,每年记分12分;扣完吊销医师执业资格,有利于规范医师执业行为。

2.2.3执业医师注册管理。我国执业变更注册手续繁琐,可进一步简化变更注册手续,有利于执业医师合理流动。目前医师资格证网上信息录入不全,卫计委网站查询无本人照片信息,注册后医师执业证在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网站查询亦无照片信息,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致使许多无行医资格人员套用别人证照持假证在外非法行医,给卫生监督部门打击非法行医带来困难,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小型民营医院,大量存在这种现象,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15]。

2.3国家政策支持及改善社会医疗环境

2.3.1政府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由政府主导,长期以来,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医院逐渐偏离公益性。公益性的问题成为新医疗体制改革最为关注的热点,加大财政投入是引导当前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必要途径之一,缩小城乡投入差距,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16]。医院和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改革的执行者,适当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基层执业医师队伍素质才有可能提高。

2.3.2加强医疗行业法制化管理及正确舆论引导。①法制化途经解决医疗纠纷。“医闹”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虽然我国对医疗纠纷的处理从法律法规逐步在完善,但在我国特别是基层医院常常发生。依法治国是党的十提出的新时期重要目标,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依法解决医患矛盾,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我国把医患纠纷引人法制化解决途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②医疗行业自身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行风建设,同时要重视正面宣传,需要政府正确舆论引导,打击不良媒体炒作,把医患关系引入良性循环,重建医患信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结论

基层执业医师是农村医改环节中重要一环,是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与执行者,是关系到农村医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医改主要目的是改善民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改革中不但要考虑患方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医方的可持续发展,医患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平衡二者利益关系需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支持,需要政府科学管理及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力度,需要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基层执业医师准入及管理制度,回归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和谐的医疗环境,同时需要全社会的的共同努力。总之,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需要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基层执业医师队伍,以人为本,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热爱基层卫生事业,吸引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基层执业医师队伍,这是保障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作者:陈涛 单位: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ICU

参考文献:

[1]谢娟,傅新巧,方鹏骞.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人力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4):58-60.

[2]张连生,刘丹,黄唯.基层执业医师现状和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132-134.

[3]张丽娜,张颖,康晓平,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多次报考者的特征与成绩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306-311.

[4]胡凌娟,陈占禄,李瑞锋,等.民族医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考标准探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1-2.

[5]李宜川,常景芝,崔金环,等.商丘市乡村基层医生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28(4):493-494.

[6]韩翠以.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广东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9):43-45.

[7]王汉松.三县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投入水平测算研究[D].复旦大学,2009.

[8]中国医师协会.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EB/OL].(2011-08-08).

[9]殷宇轩,徐斌,李雪芳,等.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受聘医师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62-264.

[10]谢娟,阿依古丽•木拉提汗,方鹏骞.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与乡级教育机构人力状况的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9):50-52.

[11]马辉.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实施医疗行为合法化途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0,24(5):385-387.

[12]孟雨,吕兆丰,王晓燕,等.乡村医生执业的法律困境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2,25(9):63-66.

[13]郑衍玲,刘海霞,徐民,等.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2,25(12):56-59.

[14]曹霞.中国和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比较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4):63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