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1

关键词:全程监测干预管理; 新生儿黄疸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37-01

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系统化服务理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中。根据全程护理管理模式的启发[1],借鉴国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出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流程,探索一套比较完善的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医院产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档案的孕妇722l例,共出生活产新生儿7199例,其中男3699例,女3500例。

1.2方法:以新生儿科为管理平台,产科、输血科、检验科多科合作,制定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参与全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按照流程实施监测干预,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新生儿科,不断修正完善新生儿黄疸全程监测干预管理流程。

2结果

全程式管理为规范医疗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程。管理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出的工作流程,探索了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整合和强调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突出了各项处置活动及治疗的时间性[2]。医护人员在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责,有效避免了重复性检查,实现了资源共享,确保了医疗资源的实效性。如产科主要负责孕期教育、产前检查和高危孕妇的干预治疗以及产后新生儿黄疸的监测、高胆新生儿相关资料的及时转送;输血科负责产前相关抗体检测和新生儿出生后溶血检查;儿童保健科负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这些对及早发现诱发高胆的病理因素,为临床在短时间内对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证据。全程管理模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简化了科室之间的工作程序,杜绝了科室之间推诿现象,保证了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实施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以来,72h新生儿高胆诊断率明显提高。无一例胆红素脑病发生。平均住院口由以前的5.8d缩短至3.4d,减少厂医疗资源,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程式管理为医院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传统的医学学科分类切断了内在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临床治疗研究单一,不易有所突破和进一步产生合力[3]。全程管理新生儿黄疸的丁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服务方式及管理方法,打破了科室之问的框架,整合了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各种处置措施。使个体的医学资料信息更加科学,完整。参与全程管理的各类人员按照流程进行各项活动及评价结果的同时,及时反馈临床实践信息,有利于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多科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医疗团队合作和组织沟通,推动了学科的优化组合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效能水平,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钊.美国护理实施系统的最新模式-全程护理管理[J].巾国医院管理,2000,20(5):15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 游泳; 护理疗法; 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4-0103-03

doi:10.14033/ki.cfmr.2015.04.051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 d内出现胆红素代谢紊乱,增高血胆红素水平,患儿临床表现伴随皮肤、黏膜、巩膜黄疸等,此疾病类型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1-2]。生理性黄疸多发于出生后3、5 d左右达到高峰,1周后逐渐消退。游泳护理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新生儿保健活动,有利于促进新生儿大脑的发育,增强新生儿对外界的反应能力[3]。尤其是将游泳护理疗法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指数,避免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充分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为了分析游泳护理疗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积极影响,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与游泳护理疗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黄疸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新生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平均日龄为(4.86±0.84)d,出生时体质量为(3.09±0.85)kg。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平均日龄为(4.07±0.55)d,出生时体质量为 (3.10±0.32)kg。两组新生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血胆红素≤204 μmol/L;日龄≤10 d;体重≥2.5 kg[4]。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新生儿性别、平均日龄、出生时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完善各项检查,鼓励母婴接触等。观察组实施游泳护理疗法,具体如下。

1.2.1 合理安排游泳护理时间 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2 h实施护理游泳,游泳时间为上午9∶00-11∶00和下午14∶00-16∶00,新生儿进食后1 h进行,2次/d,每次时间为20 min。

1.2.2 游泳护理方法 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具体步骤如下。(1)将室内温度调至28 ℃,使用一次性的游泳池内套装。(2)水温为38 ℃,水内加水疗溶质后进行搅拌均匀,形成类似母体之内的羊水环境。(3)为新生儿轻轻贴上防水护脐贴,严格选择合适的游泳圈,套进新生儿的颈部。(4)在游泳过程中,进行播放轻音乐,且搅动水池,轻轻推动游泳圈,以促进新生儿运动。护理人员协助伸展患儿四肢,激发其自主游泳兴趣。(5)在游泳结束后,采取75%酒精进行消毒新生儿脐部。护理人员用温暖的双手进行抚触护理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至背部等,动作轻柔均匀,以患儿舒适度为准,20 min/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选择经皮黄疸测量仪测定黄疸指数,取平均值。记录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干预第1、2、3、4、5天患儿黄疸指数变化。

1.4 经皮黄疸仪判定标准

(1)正常:黄疸指数≤120 mg/L,近似血清胆红素≤205 μmol/L;(2)病理性黄疸:黄疸指数121~200 mg/L,近似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3)核黄疸:黄疸指数>200 mg/L,近似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胎便转黄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变化比较

干预第1天,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3、4、5天,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比较

组别 首次排便(h) 胎便转黄(h) 黄疸出现(d) 黄疸消退(d)

观察组(n=46) 3.65±1.88* 8.42±2.58* 5.36±0.12* 29.73±5.24*

对照组(n=46) 2.44±1.14 13.95±2.44 11.98±0.57 65.94±5.33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新生儿睡眠时间、体重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新生儿睡眠时间、体重比较

组别 睡眠时间(h) 体重(kg)

观察组(n=46) 22.45±0.86* 3.24±0.85*

对照组(n=46) 18.09±1.25 4.09±1.68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疾病病因复杂,临床合并疾病较多,不断增加幼儿体内红细胞破坏,从而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最终引起皮肤、黏膜组织黄染。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具有神经系统损伤性,发病率、伤残率较高,由于缺乏完善的随访制度,导致高危幼儿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病变,难以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6]。在本研究中发现,游泳护理疗法均对幼儿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体重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另外,游泳护理疗法可及时排除胎便,减少因肠循环引起的胆红素重吸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

经研究证明,游泳促进胎便排泄机制如下:(1)游泳护理疗法有利于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胰岛素和胃泌素分泌,增加哺乳量,不断增强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促进胎粪的排泄能力,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2)在水中协助新生儿进行水压、水波、骨骼肌肉系统等水中运动,以增加心血管的耗氧量,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功能,增加新生儿食欲。(3)全身运动有利于增强脊髓排便中枢兴奋性,促进胎便排泄。胎儿生存在温暖的羊水环境中,对羊水环境依赖性比较强,对新生儿进行游泳护理训练,使其找回母体的感觉,更能及时适应外界环境[7]。

王玉双[8]将214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母乳喂养及常规护理,治疗组每日洗澡后游泳20 min,结果发现,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第2、3、4、5天,观察组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游泳疗法有利于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又促进新生儿正常发育,有效保持健康的体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月蓉,欧毅敏.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8):1415-1416.

[2]罗海燕,钟青,许欢.探析阶梯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5(7):658-660.

[3]林玉波,王永红,蔡紫薇,等.游泳对新生儿黄疸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0):18-20.

[4]侯小莉.游泳加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16(25):202-204.

[5]汪曼琳.综合护理干预在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2,25(10):36-38.

[6]肖翔燕.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以及排便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2):81-82.

[7]齐卫敏.早期游泳和抚摸护理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3例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4(6):370-371.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早期护理;经验总结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且迁延难愈,病理性黄疽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也多留有后遗症。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新生儿黄疸60例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儿6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均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0例,就诊时日龄为24h~35d,平均14.0±3.5)d,出生体重为2100~4500g,平均(3250±650)g,胎龄平均为(38.6±3.2)周。早产儿4例,足月儿56例,入院时间接胆红素为(IBiL)196.6~490.8μmol/L,平均(290.1±45.3)μmol/L,血清总胆红素(TBiL) 为222.0~538.2μmol/L,平均(318.5±26.8)μmol/L。黄疽出现时间≤24h1例,2~7d25例,8~14d15例,15~28d19例。表现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将该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患儿病因、性别、日龄、胎龄、血清胆红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 进行新生儿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出生行常规处理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min。12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3d。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处理后,行纯母乳喂养,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

1.3 数据分析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均为胎便早排,且都在60min内排出,对照组只有6例早排,第1次胎粪排泄量明显高排较多,低排量新生儿减少。

第1次胎便早变黄新生儿明显增加,且都在正常变黄时间内变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出现例数,观察组只有3例,对照组有6例。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1。两组胎粪变黄时间及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两组比较,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n=30) 25 4 1 97.1

对照组(n=30) 20 4 6 8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其病因复杂,按其病因可以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系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不久后出现的黄疸,多在出生后2~8d发生,无其他全身症状,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高,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胆红素不易排出,进而导致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一旦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就会引发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害。

在出现黄疸时,要耐心呵护,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6~8次,再次喂养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至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d期间,母亲定时挤奶,仍保持乳汁通畅。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排出,奶液过稀会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 罗泽明,欧明才,沈蓉文.单纯光疗与配合利胆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6(1):41-42.

[2] 徐华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624-4625.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04~2005年家庭访视中,对2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裸露,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5

关键词 经皮 新生儿黄疸 黄胆 临床应用 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对病理性黄疸如果监测、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判断及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处理、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血清胆红素测定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伤、易感染不易被家属接受,且不利于胆红素水平的动态监测。而经皮监测黄疸操作简便、快捷、无创伤,易被家属接受。经皮黄疸仪测定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以能及时了解胆红素动态变化,为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除外新生儿溶血症。其中男50例,女50例,出生体重1500~2499g 19例,2500~3999g 77例,≥4000g 4例。

方法:由专人负责,将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测试值资料详细记录。于新生儿生后第1天开始,采用经皮黄疸仪测定胆红素值(TCB)1次/日,连续测5天,测量部位在新生儿额部(两眉中间),测定方法统一,每次测定读取3个数值,取3个数值的平均值。在经皮测总胆红素的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在静脉血检测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我院生化室专人进行检测。

判定标准:⑴经皮胆红素(经皮黄疸仪)测定:①生后24小时内测定值≥6;②任何时候足月儿测定值≥13、早产儿测定值≥15,即判定为阳性,即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⑵血清胆红素测定:①生后24小时内测定值>102μmol/L;②任何时间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结 果

在研究中,患儿同时进行了血清学和经皮黄疸仪两种方法的检测,检测结果:在黄疸患儿中经皮胆红素测定与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水平呈高度相关。对于肝功能损害无黄疸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较大,经皮检测胆红素无临床意义。

讨 论

尽管提倡母乳喂养,生后30分钟开奶,但产妇产后48小时乳汁量不足19.8%以上,乳量不足,可能是产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之一[1]。血清胆红素累积于皮肤组织内,使皮肤呈黄色。黄疸与肝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强有关。尤其早产儿肝脏对胆红素的负荷过重,肝脏对胆红素的清除能力差,故早产儿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故及时对胆红素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9.1%~51%,其中胆红素脑病病死率高,急性期50~70%死亡,幸存者75%~9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经皮肤测得的TCB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高度相关[2],可及时动态地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早期预防高胆血红素血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经皮黄疸测定是一种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快捷、准确性高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方法,且经皮黄疸测定值是胆红素脑病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经皮黄疸仪对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新生儿黄疸患儿54例治疗观察。分别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n=27)以及常规护理(n=27)。在完成对应的治疗和护理4天后,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评定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结果: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26/27)。常规护理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4.1%(20/27),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可由于体内的高胆红素造成患儿神经系统的损伤,如为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则可引起患儿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患儿亦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早期的护理对患儿十分重要,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及患儿家属的心理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54例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的新生儿黄疸患者54例。所有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就诊时的日龄为18~38h,平均20.4±4.2h,出生时的体重为2000~4200g,平均3150±590g。患儿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50例。将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对性干预护理及常规护理。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给予光照治疗,适当增加水分的补充,每2~4h测量体温,保持温度恒定。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 min。12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3d。黄疸消退后按照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的方式完全喂养母乳。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增加游泳项目。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采用国产JH20-1B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患儿的经皮测黄疸指数。

1.3疗效标准: ①显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现象黄全部消退,患儿吃奶、睡觉均无异常,血清胆红素<119.7μmol/L。②有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黄现象大部分消退,患儿症状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为119.7~171.0μmol/L。③无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皮肤仍发黄无消退或有所加重,病情有所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所有的患儿均有胎粪早排,于60min之内排出,对照组胎粪早排仅6例,两组对比干预组的胎粪排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例数在观察组有 2 例,对照组有7例。 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2。护理干预5d后,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26/27),显著高于对照组74.1%(20/27),P

3体会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于4~6天达到高峰,第7~10天消退,大多表现为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持续至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发生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1) 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达到大约8.8mg/kg ,而成人每日仅为3.8mg/kg。(2) 新生儿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可导致血液胆红素含量过高。(3)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而排出体外,反而在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却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经肝肠循环通过门静脉吸收至肝。

根据文献报道,在分娩的过程中使用了催产素,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等情况时,会加重酸中毒并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最终使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因此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儿,更需要早期监护管理。由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有严重的并发症,就我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密切的观察患儿可以反映出黄疸的轻重及特点的病情变化(包括胎龄、母婴血型、体重、喂养、患儿体温、大小便的颜色等等)。对于治疗中的黄疸患儿我们需要严密的观察以下方面以了解病情的变化:1、观察患儿的黄疸的颜色,若黄疸从巩膜到四肢、手足心颜色加重,说明黄疸仍在进展,需要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2、出现有嗜睡、拒食、纳差、吸允无力等表现时需要留意是否为胆红素脑病的前期表现,需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3、每日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误核黄染及感染;4、观察患儿大小便的次数和性质,如白色大便为胆道闭锁性黄疸的表现,酱油色尿液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表现等等。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的重点要本着早期干预、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缺氧、降低胆红素解离的方针治疗护理。在本观察中发现在日常的护理项目中主要采取促进新生儿胎粪的尽快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吸收的方法。使用甘露醇灌肠外增强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以加速排便。另外游泳和全身抚摸可使肠蠕动加强,促进排便,加强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分泌,使食欲增加。本次观察发现当以上应用于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后,患儿的黄疸症状迅速缓解,并且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可见,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及喂养指导,可大大的减少患儿胆红素脑病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有助于患儿的健康。另外,有文献报道使用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措施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 643 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2] 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研究,2011 ,18(8 ):110-111.

[3] 杨丽霞.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63-464.

[4] 孙红赞,陈鸿.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