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风电建设;环境设计;风能资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东台市地处于江苏省中部平原地区,隶属盐城市,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与海毗邻,再加上境内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东台二期风电场的建立拥有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节约型社会建筑的号召,风电场的建设除了考虑功能性,在环境设计上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便实现最优化设计。
一、环境设计的基本内涵
所谓环境设计是指对人类生存的空间进行设计。从广义上来看,生存空间泛指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空间,生物无法脱离的空间。因此,环境设计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建筑、城市、园林……等这些现代科学研究的分类都是从广义的环境设计中提炼而来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针对于环境对全球的影响问题,水土环境、大气环境电磁污染和噪音污染等方面的控制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大型建筑或者城市规划中,提倡利用地理优势和特色,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而对于建筑过程中噪音污染、电磁辐射污染、人为因素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进行可利用资源的转换。
二、风电场环境设计发展现状及探讨意义
(一)风电场环境设计国内外发展现状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给人们日常生活补充电力的新能源,已经受到当地居民的关注。同时人们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功能,根据它独有的地理优势,很多风电场已经成为了眺望景点和风景胜地,吸引了无数游客竞相参观旅游。纵观国内外,风电场的景观性设计案例非常多,从设计经验上我们可以探索我国今后风电场环境设计前进的方向。
1、国外环境设计现状
德国、西班牙和丹麦一直在欧洲的舞台上占据着风力发电的重要位置。对于风电场环境建设始终在不断探索前行。而在2003年,日本也将风力发电的景观性设计提上正式议程,同时澳大利亚、荷兰也在积极的设想利用风能发电的同时,开发具有光赏性、节能型生态环境。
2、国内环境设计现状
近年来,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风力发电的国家,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对于风能节约环保的发展,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中国政府受“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影响,提出了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方向,要求2020年,全国至少有15%的能源需求实现非石化能源的满足,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风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内蒙古、河北、江苏、新疆哈密、甘肃等沿海地区建立大型风电基地,争取提前实现预期目标。为尽快实现环境友好型能源系统转变,对于风电场的环境设计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风电场环境设计的探讨意义
1、我国环境设计介入时间较晚
风电场的场地环境设计在我国关注起步较晚,事实上风电场场地占地面积广阔,对于场地选址要求根据环境、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定,在设计施工之前,要全局性的把握风电场整体设计布局,例如,场地内风力发电机的排列方式,道路走向设计等等,这在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以往经验证明,风电资源业内人士往往会从发电量的角度进行先关考虑,而建成之后的景观设计常常被忽略,从而对后期的环境发展产生一定的束缚作用。
2、我国景观环境设计形式单一
在我国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风力发电的景观环境关注程度远远小于风电场自身的关注程度。首先,有些风电场本上就是矗立在风光迤逦,碧海蓝天的地理位置上,对于景观环境设计不必刻意追求。其次,有一部分居民对于风电场的关注在于能够给生活带来便利,而对建成后带来的环境干扰非常抵触。另外,风电场使用功能的单一性决定了在风力不足的淡季,无法给当地生活注入景观内容和活力。因此,风电场的设计大部分侧重在风力资源的利用和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上,对于今天提出的发展景观设计认识程度不高。因此,积极探索风电场景观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风电场环境设计影响评价内容及要点
(一)环境规划设计的符合性
风电场环境设计必须从大局考虑,要侧重分析风电场的设立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是否具有符合性;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是否与当地总体城市规划、电力设施规划具有符合性;是否可以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范围之内,看风电场的规划能不能满足功能区规划的需求;风电场规划与当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否相冲突。还要考虑风能资源是否充沛,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是否有特殊要求。
(二)施工环境设计的可行性
风电场施工环境设计上要结合实际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比如场区道路、土石的开挖、设备运输安装的位置等,尤其是对于土地的使用,避免水土流失,减少植被的破坏,对鸟类等保护区里的野生动物,最大程度的避免惊扰。对于以渔业为生的沿海地区,对于海洋和鱼类的破坏情况也要纳入规划之内,如案例中东台二期风电场位于海滩盐碱地边缘,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非常适合发展新能源产业和鱼、虾等养殖业。对此积极做出定性结论,进行有效数据的分析。
(三)电磁辐射、噪声环境设计的影响
由于风电场发电后要对外输出电力,因此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变电站,也有部分风电场接入附近已有发电站。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输出,会产生相应的电磁辐射。因此,评价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对拟建场址的辐射情况做详细测试,对周围居民居住的地点分布情况、数量和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以避免产生辐射带来的隐患。除此之外,由于风机产生声音很大,测算好居民与风电场的距离,选择相适应的机型、风力等。目前而言,我国生产的200kW 的风力机噪音水平距离 500 m 以上,而且风力机的噪音低于 45 dB,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 - 2008) 。
(四)景观环境设计的影响分析
根据不同的地势,风轮机的配置也不尽相同,在海滨型风电场风轮机多分布在沿海;风沙草原和海上型的风电场要求风轮机进行聚集布置;山地形的风电场风轮机的布控多在山梁或者山脊之上。从景观角度而言,风轮机的数量越多,其对人的视觉影响越大;风轮机型号越到对景观影响越大。针对于这一原则,结合风电场的功能进行合理选址、开发旅游资源,如东台二期风电场,所在地点为江苏珍禽自然保护区,每年有一些数量的丹顶鹤来这里越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天然的珍禽优势,可以为鸟类爱好者设计观鸟景点,实现风电场的景观效应。
四、东台二期风电场环境设计案例分析
(一)工程概述
东台二期风电场位于江苏省境内,东台市东临黄海东临黄海,南抵海安,西界兴化,北毗大丰。境内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东台风电场一期工程建立在东台市弶港镇东部沿海滩涂,中心位置东经12054,北纬3247。在一期的基础之上,二期工程分南北两个风场,分别位于一期工程的南侧和北侧,每个风场分别安装40台和60台单机容量2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00MW。东台二期风场所在区域风能资源较丰富,周围环境空旷平坦,是建设风电场较为理想的场所。
(二)风能资源概况
东台市地处江淮下游,黄海之滨,这里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湿润气候,并且具有南北气候和海洋、大陆性气候特省,因此,这里夏季东南风盛行,冬季东北风盛行。东台风电场二期工程分为北风场和南风场,分别位于一期工程北部和南部,业主目前在北风场内设有一座70m高度测风塔(12#)和一座40m高度测风塔(7#),在南风场内设有一座70m高度测风塔(13#)和一座40m高度测风塔(14#)。各测风塔均设于2006年1月,采用NRG公司生产的Symphonie数据自动记录
(三)风电场类型
东台一期风电场40m高度观测的最大风速为24.6m/s,与气象站相关推求的40m高度50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9.2m/s。由于现场测风系列较短,从风电场安全角度考虑,引用一期风电场50年一遇最大风速(40m),按切变指数推算至轮毂高度,则南、北风场70m高度50年一遇最大风速分别为32.7m/s和32.6m/s,80m高度50年一遇最大风速分别为33.5m/s和33.6m/s。
综合分析上述各方法推算的风电场50年一遇最大风速成果,据此判断东台风电场二期工程区域按50年一遇最大风速标准应采用IEC Ⅲ类及以上风电机组。同时对两座测风塔测风数据进行分析,除10m高度受下垫面影响湍流强度较大外,总体湍流强度较小。以风速为15m/s时湍流强度为标准,湍流强度均小于0.12。结合上述情况,东台二期采用了单机容量2MW型号W2000M-93-80的上海电气风机。
(四)风电场环境设计分析
1、风电设施布局设计
实现风电场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和谐共存,风电设施布局的考虑一定要纳入重点项目。在电网布置伊始,就要充分考虑风电场的功能之外的,还要将景观设计工作提前进行。包括风机的排列位置,电缆它的位置设计,游人线路和传输线路的设计等,有序的规划非常重要。
东台二期中风电机组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风电机组之间相互的尾流影响,确定各风电机组的间距,把尾流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风电机组应根据风能资源分布和地形条件进行布置,同时兼顾工程集电线路和道路的投资,使项目经济性达到最优。台风电场二期工程风电机组可以按照行列进行布置。在五种比选的机型中, WTG1和WTG2、WTG3机型的布置方式相同; WTG4和WTG5机型的布置方式相同。东台二期的风电机排列方式上整齐有序,不仅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充分考虑风电场的功能效益,同时也为以后开发景观、旅游资源做了充分的准备。
2、风电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由于风电场面积需求大,可以充分的利用场地资源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应用绿色基础建设,不仅可以保持水土流失,也能给风电场注入特色和精神。同时,风电场植被分布与风速有着直接关系,既要保持施工建筑后绿地建设,又不能对风速起到干扰作用,因此,风电场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尤为重要。
东台二期项目建设区及周边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同时兼有一定的风蚀,现状土壤侵蚀程度为轻度。水土流失的形式有面蚀和沟蚀,侵蚀内容为土体侵蚀,即在雨水溅蚀和流水冲刷下,造成土体流失。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900t/km2∙a。工程扰动地表面积68.81hm2,风机安装场地11.69 hm2、场内道路28.66hm2、施工围堰14.04 hm2、集电线路5.48 hm2和施工临时设施1.60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28.63hm2。再加上施工期间,伴随风机基础开挖、施工场地平整、场内道路开挖填筑、将扰动地表、损坏植被,导致地表和土层结构遭到破坏,遇降雨或大风天气产生水土大量流失。
因此,风机安装场地采用路边式布置,安装场地平整时的清基土部分预留后期场地绿化覆土。预留的绿化覆土堆置在安装场地一侧,每处场地堆土量约390m3,堆高控制在3.0m以内,外侧用填土草包围护,草包断面底宽1.0m、顶宽0.5m、高1.0m。每处风机场需草包围护长度60m,(填土草包45m3),共需填土草包4500m3。因工程施工期达36个月,堆土表层撒播灌草,播种量为80kg/hm2,灌木种选用豆科的紫穗槐、杭子梢、胡枝子等,草种选用碱蓬、盐角草、沙草等,撒播面积249m2,共需撒播2.49hm2。
图:风电场整体环境
这些绿地建设不仅保持了水土流失,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干扰,也为发展景观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3、风电场生态环境设计
根据东台二期风电场《专题报告》中指出,东台风电场二期项目符位于江苏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电场占地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风电场范围内不宜作为鸟类的迁徙驿站、越冬栖息和觅食场所。由于受影响区域丹顶鹤数量不多,项目建设对整体越冬丹顶鹤的影响程度有限。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东台二期环境设计中对于鸟类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设计方案。
首先尽量改变风电场范围内养殖塘等地利的利用方式。东台二期风电场周围遍布渔民的养鱼池塘,而养殖塘是鸟类重要的觅食场所,鸟类会因为觅食而误入风电场,从而增加了碰撞风机叶片和触电的风险性,因此,东台二期决定将风电场及外延200米的范围内改为旱地,以减少鸟类的进入,从而保护鸟类的安全。其次,设立候鸟监测救护站。风电场处于候鸟的迁徙通道,每年春秋两季共有约300万只候鸟路经该地。为及时撑握候鸟迁徙信息,必要时对受伤候鸟实施救护。同时,协同保护区管理处补饲越冬,冬候鸟觅食地减少,原来来此地越冬的丹顶鹤可能迁移别处。整个盐城珍禽保护区范围内丹顶鹤栖息和觅食地生境容量有限,受影响的这些丹顶鹤迁移到其它丹顶鹤的家域内,则直接影响其它丹顶鹤的生存。因此,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与保护区管理处协同,对丹顶鹤及其它受影响的冬候鸟进行投食补饲,以保障丹顶鹤及其它受影响冬候鸟的正常生存。
五、总结语
总之,能源的利用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风电产业的绿色技术和生态化建设已经成为风电场环境设计中重要的内容。因此,不断尝试和探索新能源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新能源创造宜居环境、生态环境,景观作用和旅游效益,让风电场的环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美丽怡人。
【参考文献】
[1] 李文松,谭建国,普中贵,余勇. 者磨山风电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云南水力发电. 2010(05)
[2] 全伯仲. 浅析风电场道路设计思路[J]. 应用能源技术. 2010(09)
[3] 仲军,李江.基于Visual Basic的风电场规划系统设计[J]. 科技信息. 2010(25)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城市 生态居住区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生态居住区的概念
生态居住区应是既适应生态环境,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具有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人格化的设计,拥有良好的和有益健康的通风。这才是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居住空间。
2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2.1生态测算形式化,生态设计缺少参照依据
在国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前会对居住环境进行较精确的生态测算,设计时会充分利用测算数据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在我国,设计前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测算是出于满足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数据。受这样的因素影响,设计师在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较低,规划设计过程容易忽视对当地的土壤、材料、文化、气候、地形的详细考虑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能解决场地问题的原有材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环境生态空间的功能划分不合理
由于近些年人们对环境景观在营建视觉效果上的作用过度看重,使得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住户营建舒适的室外空间,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和震撼力,为开发商营造出尊贵、奢华的形象。外加上设计者过于强调对景观主题的表现与营建,致使设计中对居住区环境空间功能的划分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过于偏重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忽视宜人小空间的预留与设置
居住区设计中大型的广场、恢弘的轴线,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但就人的尺度而言这些较大面积的空间和较多的硬质铺装构成的人工空间并不亲切。特别是在一些风格偏欧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广场、超长的中轴线、大型的跌水等也许符合开发商的要求,但所营造的空间并非是居民喜欢的空间。对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景观节点而言,居民更喜欢私密性相对较高的组团式、宅间式环境设计,并且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能围绕以更多的植物而非硬质设施。
2.4水体使用过度
作为生命之源,水景对于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居住区水景的营造主要是出于满足开发商取得更好宣传而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从而使得居住区的水景设计更偏向于形式化,忽视水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之后维护费用的考虑。而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水资源短缺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规模将水体纳入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果缺乏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而在大多数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的水景所展现的景观效果,也势必无法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满意。
2.5片面理解生态概念,绿化材料选择不合理
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提高居住区绿化率片面理解为多植树多种草,将提高居住区档次归功于种植珍奇苗木、成龄大树。于是不顾居住区所处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用大面积的草坪、较大量的名贵树种代替居住区基址上原有的经济植被,以达到体现高质量、高绿化率住宅的目的。但由于本身气候、地质条件的不适宜,一些名贵苗木的长势并不能达到设计之初的理想效果,特别是在遭遇一些极端天气后,名贵苗木大面积死亡的案例也数见不鲜,而随之带来的管理、维护费用就不言而喻。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带来植物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居民所需承担的物业费用。
3完善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措施
3.1生态居住区总体布局居住区的总体布局
首先要考虑为居民生活创造和提供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同时,生态观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上,更应当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上。因此,生态居住区不能只是单纯只有“居住”的功能区,而是一个有多佯的混合功能的“完整居住区”。
自然条件与人文传统。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建筑布置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条件,合理控制和利用风、日照和天然光,创造良好气候,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里交往场所。住宅建筑既要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又要考虑形体、环境、建筑形式、风格,反映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条件、技术条件、生活方式、文化审美观点及乡土风貌,将住宅内与外、单体与群体、群体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住宅群体组合协调有变化,创造既统一又具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旧城改造中,对传统居住形态遵循“保护中发展”、“改变而不丢失”的有机更新的策略,保持城市文脉、城市肌理的持续性。
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生态居住区规划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环境的创造。生态学的多样性概念在居住区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涵义,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景观多洋性、功能多样性等概念,即通过各种建筑、开放空间等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位重叠,在较小的空间内,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创造具有多样性的人类环境。
减少出行与公交优先。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体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把居民的很多活动安排在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内,使更多的人能使用公交系统,开辟完善的步行系统,达到人车分流,限制汽车在区内的活动范围,尽可能减少机动车交通面积,保障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居民的安全。
3.2生态居住区环境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使建筑融入自然,如同生长出来一样。建筑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空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空间自然化。结合地形规划。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居住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结合气候规划。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等没计;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为主,形成了双层墙、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等设计;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要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
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同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故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对于住区内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共享。此外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即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声和朝向,在规划时应保证有效的住宅日照间距,从而有利于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同时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外部视觉环境。
3.3生态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生态居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依靠居住区道路系统实现,同时生态居住区内部建筑单体也是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内外通畅、人车分流。在生态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中,小汽车和货车从居住区边缘进入,并在边缘处停车或存车;居住区出人口附近应设置公交车站,使居住区能通过公共交通与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在居住区内部建立完善的步行或自行车系统,避免交通干道穿越居住区,消除乍辆与行人的冲突。结合生态廊道规划。道路设计还应与绿道、蓝道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步道和自行车道,使之有更多的自然特性,展示自然环境之美,吸引人们回归步行道中,丢下汽车,重新发现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悠闲与愉快。道路还应同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输送线路结合起来,形成“联合走廊”。“联合走廊”是特殊的开敞空间,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极大提高居住区风景的价值。
在道路的规划设计上,基于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入住区,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住区内不应苛求绝对的人车分流。首先应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通过对住区道路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住区内的车速,达到人车和谐共存;同时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限制车的行驶速度,减少对人的过分干扰。其次,在强调人车和谐共处的同时,道路布局要灵活,使车可以停到每个组团的边缘,大大减少业主步行距离,使出入更加便利。
4结语
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同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故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对于住区内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共享。从而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技术的生态型园林式居住小区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3
生态观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建设活动进入了理性阶段,从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回归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室内生态观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思想内涵。室内生态环境设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室内设计中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在现有条件下,倡导在为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同时,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寻求创造适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整体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思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素一:用发展的眼光理解设计“以人为本”
1、设计“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我为本”。设计“以人为本”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错,尤其是当人们在概念上将个体的“人”与整体的“人类”混为一谈的时候,似乎更具有说服力,每个人都可以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立场上,将“以人为本”读作“以我为本”,于是在这面大书着为“人”而实为“我”的大旗下,便可以理直气壮地为打造自己的安乐窝而疯狂地进行角逐,它着实成了“消费运动的助推器”,使我们消耗了过多的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生态设计是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人类生态规划设计,它要求把“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放置于更宽泛、更高尚的自然生态圈中来考察人的行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是否有损于生态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否合于“器”之上的“道”,这是关爱人性、保护生态平衡的一种观念的升华。
2、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设计“以人为本”不光要以当代人为本,还要以自己的子孙后代和人类以后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一是要满足人们当代的需求,二是要有利于人类以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这种对过去和未来的关照是生态设计所特有的一种新的时间观念。
3、另一方面,这种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设计“以人为本”,是站在“以人为中心”立场上的,它突出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以对自然的征服、破坏和攫取为主要特征的;而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例如儒、道、佛)的人文精神,可以对设计“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弥补甚至重建。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即顺天因时,师法自然,巧夺天工而又妙造自然的“天人合力”的设计哲学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点;道家的“人与万物为一”观点;佛家的“众生平等”、兼善、戒贪欲等观点;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室内生态设计汲取和借鉴的宝贵精神遗产。
要素二:倡导适度消费
室内生态设计把“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目标,它倡导的是适度消费思想和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不赞成室内装饰中的豪华奢侈和铺张,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切不能以牺牲环境过渡开发和使用资源来换取暂时的经济繁荣,而更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地使用资源,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长期持久的利用。这从某种程度上在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权力的同时,也承认了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力,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秩序。例如对装饰材料的使用就要注重以下三点:
1.对天然材料的节制使用
天然材料的资源如石矿、森林等,由于其形成周期极长,需要的条件亦非常特殊,故而此类资源对人类来说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应采取节制使用的原则,做到有限度地使用。
2.倡导使用“绿色饰材”。目前“绿色饰材”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具有安全舒适和保健的功能,它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成为我们的理想选择。
3.恰当地使用“昂贵”材料。适度消费并非一味地限制甚至拒绝高档材料的使用,对某些重要部位,适当地使用“昂贵”材料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运用局部搭配的手法等,真正做到对材料的合理使用。
4.降低装修、设施成本和能源消耗,尽可能延长家具、装饰等使用期限,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室内环境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而引导广大民众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取向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要素三:注入生态美学要素
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美如果脱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那将是主观而空虚的。生态美学反对二元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在传统美学观的基础上,与现代美学相融合,注入生态学要素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点,同时它又是现代科学与哲学生态化在审美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室内生态美学,是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理论语言转译为室内设计语言去影响当代室内设计的审美活动,从而建立起新的室内设计识见系统,使人们能够在新的语境中进行审美思维,为当代的室内设计行为提供新的思想维度和语言空间。室内生态美学强调人与审美对象、审美环境的共振与互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之达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结合;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它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它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它欣赏人工创造出的室内绿色景观和与自然的融合所带给人们的持久的精神愉悦,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见图1);在室内环境色彩的设计上,排斥由于忽视环境色彩的自然属性的色彩滥用形成的视觉污染,遵循色彩反映物体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这一原则,体现一种新的色彩审美哲理。
要素四:倡导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
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等生态学原则,是倡导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的依据,它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室内生态设计在节能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土地空间的合理利用、采光通风、能源的利用率和对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开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的生态智慧相结合、合理的室内布局与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从有形设计向无形设计转变七个方面。
土地空间的合理利用,对解决我国目前人多地少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的节约,不仅表现在对土地占用量少上,还应体现在土地单位面积及空间的合理利用上,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国外的设计师们,在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所做的努力。 例如人们进入爱尔兰馆内,沿着虚拟的美丽的“利菲河畔”,可以看到由军事建筑改建重修的各式美术馆以及城市交通的变迁;还可以踏上都柏林的第一主干大街,感受爱尔兰的城市变迁。象我国传统生态节能建筑的窑洞、岩洞、穴居方式及构木为巢的巢居、土楼等形式,将再度受到研究关注。
科学自然的采光与通风是指建筑及室内设计应尽量结合各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采用自然采光与通风的方法。有研究资料表明,每天日照三小时是保护人体健康的最低需要,室内采光设计是否科学,不但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涉及到能源的节约与浪费。如大面积的天然采光面、明厅、明卧(见图2)、明卫、明厨的设计;在采光口设置不同的透明材料和不同角度的格片装置,以控制与调整光线。例如:上海世博会的“马德里竹屋”(见图3),其周身被一层竹皮包裹,不但创造了一种原生态气氛,同时也可以很好的调节光线,为建筑物提供一层温度、声音和视觉得屏障;由于每个单元竹质表皮的开启时间和方式不同,这样建筑的外立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再看德国馆(见图4):银灰色的精织网膜面料有极高的透气性、透光性和节能性,它不仅能为该馆遮阳,而且防水,它的开放型的网状结构还能避免室内高温聚集不散,以减轻室内空调降温系统的负担。它拆除后,可以剪裁改制成提包、口袋或小型遮阳棚等物品继续使用。我们知道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人们的居室空间越大,单位面积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就越稀薄,所以在室内设计中,通常不要随意降低层高,消减或占用空间。室内空间是否要设计成封闭的,应同当地环境、气候、使用条件和最终达到的目的以及节约能源、房间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各方面相结合,拿出理想的设计方案。
能源的利用率和对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是减少能源浪费实现室内生态环境设计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常规能源的利用率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落后有密切关系。在国外清洁能源已用于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家电等领域,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例如伦敦建造的全球首个涡轮风力摩天公寓楼(见图5)。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利用开发起步较晚,但也有长足的进展,如河北保定的国内首座太阳能光伏幕墙五星级酒店――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见图6),将太阳能玻璃幕墙融入整体设计之中,创造了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典范之作;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千万瓦的光伏电板,已安装在了实验区的楼宇、厂房的顶部,从今年起开始向全国推广。运用智能传感技术,对室内照明细化控制,实现白天光强达标灯不开,室内无人灯不开的节能效果。使用处理过的工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包括从室内更新的旧材料,通过新技术又能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桔杆地板及其他人造板的问世。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如能组合成复合构造形式与室内设计结合,便可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而大大节约能源。
在室内生态设计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是现代室内设计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室内生态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当前生态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为实现室内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例如对“绿色装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对旧材料(见图7)、旧配件、旧家具及设备的重复利用(见图8);将建筑构造技术的外在形式作为“部件”、“元素”融入室内的装修设计中(见图9);采用全面的现代绿化技术;现代高科技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对室内物理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等等,这些在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场馆建设中都有尝试与突破。例如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见图10)实施的生态气候策略:冬天利用太阳能辐射,夏天利用自然空气气流和水流降温,带有光电集成模块的玻璃,可以充分节约电能。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的南立面的玻璃幕墙,外层为光电版和第一层玻璃,中层是个可开可闭的空气层,最后一层是玻璃,上面有水流过,幕墙和“绿墙”保障了该馆的冬暖夏凉等案例,这些都是当前室内生态设计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措施。
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的生态智慧紧密结合,探索一种新的室内生态环境设计途经,如:现代技术与绿化、水体、烟囱效应、穿堂风、天然蓄热等自然方式相结合。例如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见图11)独创的“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见图12):位于顶部的“风帽”,其功能是采集新鲜空气和排放废气,也就是将新鲜空气送入建筑内部,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另外,建筑可利用太阳能和“江水源”系统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和降温;再看建筑的立面,墙体表面的特殊荧光涂料,使白天储存的太阳能量在夜间释放;还通过玻璃窗采光和发电的完美结合,来展示“会发电的窗户”;该馆所需的电能和热能,也可通过对餐厅的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瑞士馆(见图13)的四周被一层巨大的互动型智能帷幕包裹,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会呼吸”的日本馆(见图14),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导光、发电;其馆内温度不完全来自空调,主要依赖与顶端的三根“触角”和三个“鼻孔”的循环呼吸,把外部的风引入冷却,从而降低空调负荷等等。当然这些新的整体性的规划设计,要求更高的科技含量和完美的实现手段,必然是设计师与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密切配合的结果。
合理的室内布局与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不少室内设计存在着创作目的不明确,只重视室内空间视觉形态的创造,而忽视了室内设计的终极目的――在其中的人类生活质量。因此,室内布局、改造、再利用,应利于采光通风、降低噪声,以减少破坏为主要目的。可以运用最简便有效的功能区域划方法,将白天使用的房间或功能区域集中布置在自然通风和吸热及采光最令人满意的地方;将用于晚上活动的房间或功能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其窗户也不易过大过多。在家具的造型和设计上,应符合人体尺寸,操作方便,避免产生疲劳。合理的室内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健康要求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诚然,富裕之后的人们其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从追求有形的财富转变为追求无形的财富;反映在设计上,就是通过“有形设计,追求无形精神”,即从有形设计向无形设计转变,将减法思想运用于设计之中(见图15)。这种形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艺术重“意象”、“写意”的审美特征――夸张与省略,皆以传神为目的。中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以人均拥有的资源来说,我们是相对贫乏的,所以不去学那些资源富有的国家,到处搞“豪华标志性”的工程,而应提倡非物质的“意境”营造,用一种非物质的手段去创造“意境”,用“省略美学”营造一种“言不尽意”的含蓄美,就像时下流行“简约主义”,与此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用绿色生态观指导我们的设计,这才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要素五:使用自然材料或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无毒、无害、无污染物产生的“绿色饰材”和“绿色家具”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4
景观设计的相关教学,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教学中,旨在培养从事花园建造和公园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也开始大面积爆发,如城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对从业人士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同时,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介入到景观设计中,诞生了新的领域,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装置等.为提升城市景观的营造水平,培养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后又称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包含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课程逐渐被重视,其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实际的环境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包含,传统的室内设计或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盲区.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城市问题,为景观设计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空间,并推动了景观设计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学科.中国自2011年,将承担景观设计研究功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推动成立,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才为环境设计中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教学保证[2].第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同时具有艺术和景观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会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如特色街区的打造、小城镇旅游市场的开发、城市家具的创作等.越来越多样并且精细的设计领域诞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2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近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时间有限,但发展迅速,在该校艺术设计同类专业中学生数量最多,教学课程体系最为丰富.其专业课程涉及建筑,绘画,材料,植物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与景观设计方向同名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开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后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景观设计》的出现,与同学年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景观植物基础》等牵涉大量景观领域知识的设计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培养奠定基础.风景园林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一般由景观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为理科生,对工程类的知识消化较快,使得风景园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适应性要好.相反,环境设计由于除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的课程,导致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被压缩.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同名课程《景观设计》承担核心教学角色,以园林绿地规划和景观植物基础为辅助来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容压缩,强度会比较高.再加上艺术生源对于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识接受速度较慢,使得授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也要求景观设计课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学科”特色,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培养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困境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的课程主要以美术和室内设计体系课程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软件,但是对景观设计没有相关概念.此外,《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承担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而《景观植物基础》主要承担植物的认知和病虫防治等理论知识的构建.这两门课与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景观设计》将承担景观设计方向的主要核心内容.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用以说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时间紧张,任务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环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为及时了解学生的了解和接受情况,需要设置当场的设计任务和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反馈效果来帮助课程的进度调整.第二,学生的“艺术思维”主要是以图面美观为目的导向,这样容易使得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经常出现“拍脑袋”的生成方案.授课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从“美观导向”转变为“科学导向”,讲究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学性.第三,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单独讲授课本的知识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第四,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容易存在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学生容易依赖信息量强大的互联网,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拼凑”出自己的方案.同时,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场景环境条件的干扰,对一些细节设计形成固定的认知和思路,难以形成新鲜的想法.
4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课程,其以空间设计手法的传授为主线,穿插对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景观工程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部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达到真正的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为了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模块进行锻炼,包括手绘方案快速设计和计算机模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由于设计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传达和灌输.笔者围绕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主要核心内容,提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改进方向:
4.1将方案设计与社会调研的训练有机融合
景观方案的目标对象是场地空间,而场地空间则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调研场地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对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动的作用.当前在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方案基地的图纸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论形”,缺少对场地形态生成背后的社会调研支撑.又或者,学生将任课教师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落实的不够,只是“走马观花”的快速看看场地,这使得调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资料外,对场地方案的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多[3].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将方案设计的训练和社会调研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作为完整的一套练习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网络资料的归类整理(场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术论文的整理(寻找相似案例设计的切入点)、田野调查(访问与记录)、设计方法的讨论、空间设计概念草图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设计在总体设计逻辑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学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时候,须组成团队来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相比与单人调研,可以使得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避免个人调研出现重复现象.小组成员在团队调研的大范围中,选取一个小的方向或角度来推导方案的预期目标,包括提高空间的公共安全性、保护场地的文化记忆、提升场地的经济价值等.基于个人的预期目标,选取场地的调研数据获取种类:包括人口数据、商业业态数据、微气候数据、交通数据等,随后根据数据的反映,将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间的规划或设计中,包括设施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规划等.
4.2将艺术思维训练与工科思维训练统一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了解最开始源于艺术思维,并且由于高中美术考试和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的艺术思维训练,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思维逻辑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具体表现在:重视图纸的美观程度,忽视设计的合理性;重视空间划分的形态表现,忽视空间的功能科学性;重视部分理论的学习,如色彩理论、美学理论、装饰理论、造型理论等,忽视项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预算、材料尺寸和调研设计等.这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与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工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景观设计相关工作岗位时,显得“纸上谈兵”,竞争力下滑.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中,须重视将艺术思维与工科思维训练的统一:首先,须预留课时带领学生认知材料与尺寸,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当条件允许时,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场地指认材料,并且当场衡量尺寸,加深学生记忆.其次,训练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设计模型是将设计者的想法开始落实到场地,并进行模拟从而再次敲定设计思路的过程.在“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将模型作为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推敲”“实验”等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要将模型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方案设计的引导中,二者合二为一,推动学生的工科思维的训练[3].
4.3将学校学科特色与景观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在此学科群的背景下,环境设计除了要建设好基本的设计课程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都以服务“三农”为立校根本,环境设计专业的方案作业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农大的学科特色,如乡村景观规划、古聚落保护、植物造景与生态修复等等.在与景观设计学科相对强势的工科院校相比,安农大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设计的劣势.同时,方案项目结合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课教师开辟专栏介绍徽文化中的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环巢湖湿地景观等相关的理论,将设计项目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训练.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概念或方案积极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产学结合、产学互动、产学创新的局面.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较晚,需要更多的时间摸索,在培养体系中,景观设计课程如何从“从风景园林学科移植而来”到“为环境设计专业量身定制”[3],尚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自身或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参与感,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并与其他课程内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动,使得学生在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真正获益.
作者:唐洪亚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淼淼.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建筑设计以人为本运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案例工程概况:
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位于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延长线凤岭段北侧,枫林路东侧。基地呈狭长缓坡丘陵地形,南北两侧各有两条宽18m及12m的规划路环绕。该项目总用地55965.424m2,总建筑面积167819.97m2,地上总面积141635.77m2,地下总面积26184.2m2;容积率2.53,建筑密度19.56%,绿地率38.1%。
以下通过对金龙·理想1号小区用地条件的分析,以及对住宅区规划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将“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紧密贯穿在该项目的规划与环境设计中,以达到创造开放、自由、舒适的空间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2 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运用
2.1 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规划环境设计中,应注重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本着建设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应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设计中,小区共设两处人行出入口、两处机动车出入口,均设于枫林路。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38.1%,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
2.2 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与合理的空间布局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半公共——半私有——私有”的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坐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
小区的景观分为四个空间格局: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有空间、私有空间。
公共空间: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与文化建筑、水面、草坪、树木、雕塑小品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组团内部绿化,以自然植物为主,成为各组团内部独立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公共性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有效疏散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
半私有空间:住宅楼各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吸引各组团的居民不同程度的参与,从而营造出院落住宅持有的归属感。
私有空间:住宅架空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架空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植物,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观。
3 单体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应用
3.1 在住宅单体设计中考虑空间的舒适性
住宅的舒适性应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设计中还应注重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设计要准确地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性。
居住空间并非越大越好。住宅的舒适性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
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户型设计强调“户户朝南,窗窗有景”,既经济实用,又能提供独特居住空间感受。户型室内平面布局上讲究经济适用,并结合空间灵活多变的特点,室内功能分区合理,动静分离,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室内开间及进深合理,各房间面积比例恰当,而且室内交通流线清晰,杜绝面积浪费,强调居住的实用性。
在户型空间设计上,全落地大飘窗、转角飘窗的设计将室外的优美景观延伸至室内,从而使身心更放松,心情更为舒畅,而且房间采光更为明亮。户型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每户均巧妙设计有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使得室内空间灵活多变,业主可根据自身喜好及要求,将入户花园一部分空间进行优化,变成各种功能的房间,与市场上同等面积的户型相比,房间功能更齐全、使用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影响。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户型设计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2 生态节能环保、日照遮阳与采光设计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既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墙体均采用蒸压加气砌块外墙保温,屋面采用绝热挤塑聚苯乙烯板隔热等等;建独立的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
3.3 住宅的无障碍设计在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整体环境景观道路设计中,考虑了盲道,在地上的车位中设计了无障碍车位。在配套建筑的设计中,设有无障碍厕所等。在单体设计中,楼体的出入口设计了无障碍坡道,入口平台的宽度均考虑了轮椅的回转距离。此外,还设计了无障碍的住宅套型,套型内的设计中均考虑了轮椅在户内各个区域的回转距离、转动半径和活动空间。考虑卧室、起居室到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宽度,在卫生间等室内增加设计了扶手、握杆等一些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使用的设施。
4 结语
在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今天,维护生态平衡、营造绿色生态住宅将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住宅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效节能材料,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们的居住环境、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景观环境更加舒适、优美、洁净是每个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特瑞普.自然与生态设计:德国SBA事务所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25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内涵;设计方法;工程应用
在几百万年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河流与周围的生物种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有序、动态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依据其自身规律良性运行。人类历史与自然河流历史相比要短暂得多。但是这几千年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对于河流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大量工程设施,改变了河流的地貌学特征,河流一百多年的人工改造超过了数万年的自然演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效应致使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专家开始关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研究方面。
1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1.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基本需要,同时也要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同时运用水利工程学及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原理,才可以得到安全、稳定、耐久的水利工程。
而从经济学方面看的话,水利工程还需要兼顾经济的合理性,因为我们很难掌握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水利工程不大不小都会带有某种程度的风险。这就要求一方面在进行设计之初就做好对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长期定点监测及评估。另一方面,最大化地运用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选取获得经济上投入最小,却能赢得最大化效果的技术路线。
1.2 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人类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胁迫性,使得周边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将工程对生态的胁迫性降到最低,具体手段并不是依靠简单的种植护坡植物,又或者是引进生物物种就可以解决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河流周边环境的异质性,为周边生态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构建基础。
1.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以往的水利工程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采取自然河流的控制措施而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设计工作人员抛弃以往的控制权,树立自设计理念。因为经长期的实践证明,任何想依靠人力、科技控制自然的行为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原则,结合周边生态环境而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达到工程与生态和谐共处。
1.4 反馈式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时间发展而来的,并且这个发展过程仍在持续进行。因此一旦河流周边生态发生了改变,即使利用再先进的科技都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修复。所以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寻找到最接近工程周边生态系统的结构,尽可能地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健康的生态系统。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具体应用
(1)永兴二级水电站枢纽工程生态环境设计是湖南省水电设计院开展生态水利设计的典范工程
设计之初,技术人员就确立了“绿色工程和生态环境人性家园”的指导思想,把工程定位于生态旅游风景区和水利工程科普园。通过采用高技术手段设计了电站大鹏展翅的屋顶结构,改变了传统水电站大坝加高压线单调的外形,使其既体现了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富有韵律感,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对建筑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加快生态修复速度。各种绿化植物尽可能就地取材,对引进外来植物物种持慎重态度。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出生态环境的过渡区域和生态物种的习惯性空间等等。电站竣工后其生态设计效果赢得各级领导的肯定,被人亲切称为“生态电站”和“绿色电站”。
(2)生态水利使塔里木河地区恢复了生机
自2000年以来,通过从大西海子西北530km外的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___博斯腾湖引水到大西海子水库,泄入塔里木河道,输水终点博斯腾湖,通过四次成功输水后,结束了大西海子水库至台特马湖300km以上河道30年断流无水的历史,台特马湖已经形成l0km2的水面,地下水埋深从过去的13m上升到平均7.8m,天然“绿色走廊”的胡杨树、红柳、芦苇等植被已恢复了生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
(3)浙江湖州以营造亲水环境,丰富水利建设内涵为要求,兼顾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环保规划、林业规划和交通规划,积极开展河道工程生态绿化建设
利用建设清水河道的契机,湖州吴兴区杨家埠镇赵湾村筹资90万建设了一个村民休闲的好去处___赵湾农民公园。公园里营造了村民活动室、凉亭、花廊,利用原有园内所有河道做了砌石护岸建成观赏鱼池,还建造水闸控制汛期山水的输泄,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这是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生态环境整治建设在该村的又一新成果。湖州市还结合城市景观和公共绿地的要求,在编制完成市城防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基础上,对各类堤防及水闸工程的绿化,采用园林绿化布置的形式均先期做好方案设计。完成了导流东大堤17km河道景观带绿化等,面积达17.7万m?。其中种植雪松、香樟、广玉兰、垂柳等各类乔木树种8600余株、种植丝带草及铺设马尼拉草坪达14万m?、种植紫薇、黄杨、红叶李等灌木树种3000余株。完成南浔镇北水港2.2万m?面积的绿化、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全线25km堤防绿化、环湖大堤各多孔水闸管理区的配套绿化工作。
(4)北京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留住了世人的目光,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
然而北京缺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解决缺水问题,建设和谐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不仅是为建设绿色奥运努力,更是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
就奥运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北京市水利设计院的专家提出合理构建水生态系统的建议。在奥运湖修建人工湿地、渗滤沟、绿化过滤氧化塘等,岸上植树,水中植草,放养鱼、鸭,形成绿地、流水、青草、水生物的生态链,从而实现变无水为有水、少水为多水、死水为活水的转变,达到净化水源、改善水质的目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尤其是北京转河的治理引起专家们的关注。转河整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治河,在实现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了河道的自然生态、人水和谐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转河两岸进行了彻底截污,雨污管线进行了分流,各种污水不会再排到转河中,有效防止了水污染。转河工程中的河底、河坡透水砖和鹅卵石的铺设,河中120余种水生物的种植,岸边柳树、水杨等喜水植物的栽种,基本恢复了水的良性循环,保持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建成了集水利、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山因水而秀,城因水而灵。承载着数千年文化与历史的北京因缺水已渐显疲惫。借着绿色奥运的东风,适当引水,生态治水,节约用水,努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一个“绿城清水,人水相亲”的绿色奥运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3 结束语
综上,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促进生态学与水利工程的结合,要求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发展需求,而且还要同时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需求。虽然它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与学科方向,但是伴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它必然在不久的将来显示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哲人.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水利学报,2011.
[2]刘正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水利发展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