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1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竞争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15-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产业是其发展的主要内源,1978-2010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5%。目前,广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产业转移升级已经具备内部基础与外部条件,承接与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①的功能需求日益迫切,而且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加速,广东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因此,加快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广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然而,广东省的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那么,广东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到底如何?有何优劣势?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服务业的特性,构建一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从全国和省内两个层面对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1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更强调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实力的作用。目前,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多(金碚,199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1998;吴玉鸣,2000;吴士元,2003;等),[1-3]针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基本上是对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简单复制,没有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特质,同时由于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收集较为困难,因此,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也相对较少,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衡量不够全面。如汤丹花(2006)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体系由经济实力、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情况、主要现代服务行业的状况、科技实力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是参考庄丽娟等(2004)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4]时峰等(2009)构建了一个由投入水平、效益水平、外部环境发展水平等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体系,[5]该体系侧重反映投入产出效率,忽视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李朝鲜等(2007)、关长海(2007)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的成长能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的公共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等5个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6]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全面,但仅用一个二级指标即人均科技经费支出来反映科技实力,对科技实力的衡量不够全面,而且也没有考虑信息化在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服务业的特性,构建一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表1)。该体系与现有文献的区别在于:①突出了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将科技竞争力设为一级指标,考虑到科技实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科技投入,还取决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从三个层面即科技投入状况、科技产出情况及其动态变化选取7个二级指标来衡量。②将信息化水平、区域开放度、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纳入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任何一个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与其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及区域开放度则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然而,这些因素在已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③考虑到了现代服务业行业结构对竞争力的影响:为突出金融和房地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在规模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及结构竞争力等方面都选用了相应指标反映其竞争力。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因子分析中的特征值贡献率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
2 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2.1 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与全国其他省区的比较
进行因子分析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度测定和球形巴特尼特法检验,并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规模竞争力中公因子Z11被提取出来,它代表了原来7个指标89.64%的信息量。结构竞争力中公因子Z21和Z22代表了原指标75%的信息量,Z21集中反映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的投资结构,Z22代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科技竞争力中公因子Z31和Z32代表了原指标76.25%的信息量,Z31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Z32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动态变化情况。反映成长竞争力的公因子Z41和Z42代表了原指标73.02%的信息量,分别反映现代服务业投入(包括国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反映环境竞争力的公因子Z51、Z52、Z53和Z54,代表了原指标94%的信息量,Z51反映区域生活水平、开放度和信息化程度,Z52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Z53反映公共交通发达程度,Z54反映经济增长速度。
从产业规模来讲,广东的得分最高(图1),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从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的得分在全国排名第4,其中,公因子Z21的得分为1.353,仅低于上海、浙江和北京,表明广东在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上的投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然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占广东经济的比重明显偏低,公因子Z22的得分(-0.274)在全国排名第19,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结构竞争力。从科技实力来看,广东在全国排名第6,其中,广东得分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苏的原因在于其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相对较小,公因子Z31的得分仅为0.587,比北京、上海和江苏分别低4.191、0.663和0.173,而广东得分低于海南和青海的原因在于其科技投入和产出增长较慢,公因子Z32的得分为-0.092,大大低于海南(3.453)和青海(2.876)。从成长速度来看,广东在全国排名第28位,仅高于北京、上海和,主要原因在于广东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包括国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增长缓慢,公因子Z41得分为-1.15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有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外资利用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因此,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必须加入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从发展环境来看,广东得分为0.717,在全国排名第6,公因子Z51得分为1.546,仅低于上海和北京,表明广东的生活水平、开放度及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公因子Z52的得分为1.344,仅低于山东和江苏,表明广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因子Z53的得分为-1.126,在全国排名倒数第2,表明广东公共交通发展状况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因子Z54的得分为-1.419,在全国排名倒数第1,表明广东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
表2是根据层次分析法中专家打分确定的一级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5),由此得出,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的权重分别为0.148、0.23、0.23、0.154、0.239,不难看出,产业发展环境、科技实力和产业结构是决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结合各一级指标得分,计算出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为0.763,在全国排名第4(图1)。
2.2 广东省内2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因子分析中,公因子Z11被提取出来反映各城市现代服务业规模竞争力,它代表原指标91.82%的信息量。Z21和Z22被提取出来反映结构竞争力,代表原指标83.63%的信息量,其中,Z21集中反映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上的投资结构,Z22代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科技竞争力中,公因子Z31和Z32代表了原指标90.35%的信息量,Z31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Z32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动态变化情况。成长竞争力中,公因子Z41、Z42和Z43代表原指标95%的信息量,分别反映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和利用外资增长率。反映环境竞争力的公因子Z51代表了原来指标79.3%的信息量。
图2显示,广东2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差异明显,深圳得分最高,为2.964,其次是广州、东莞和佛山,其余17个城市的规模竞争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得分为2.028,排名第1,其次是东莞、广州、珠海、中山、佛山、惠州和江门,其余13个城市的结构竞争力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城市中,深圳、东莞和广州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例较高,公因子Z21得分分别为2.719、2.294和1.271,珠海、惠州、江门、中山和佛山现代服务增加值和就业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公因子Z22的得分分别为2.038、1.895、1.054、1.019、0.966。从科技实力来看,深圳得分最高,为2.66,其次是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珠海、云浮,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中山和珠海公因子Z31的得分明显高于Z32,表明其科技优势主要来源于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绝对规模较大,而东莞和云浮则相反,其科技优势主要来源于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增长较快。从成长速度来看,由于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慢,广州和深圳分别排名第7和10,珠海、东莞和中山等3个城市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资增长都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排名第11、13和16。从发展环境来看,深圳得分最高,为2.007,其次是珠海、东莞、广州和佛山。
根据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将21个城市分为3类:第一类得分在1以上,包括深圳和广州,这两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省内竞争力很强。第二类得分为0-1,包括东莞、珠海、佛山、中山和江门,这类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低于第一类城市,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东莞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环境都具有明显的优势,21个城市中排在前3,科技实力也比较强,但成长速度较慢;珠海的产业发展环境较好,产业结构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产业规模和成长速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科技实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余14个城市得分为负,这些城市大多位于粤北山区和两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较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服务业的发展缺少足够的扶持,因此,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竞争力低下。
3 结论
利用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对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分析得出:①提高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实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对全国31个省市和广东2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各一级指标得分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与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8和0.87。②广东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产业规模上优势明显,但要赶上北京、江苏和上海,还要在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③广东省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的竞争力明显强于粤北山区和两翼地区,不同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和方向应各有侧重。
注释:
①在现行统计制度中,并没有对现代服务业进行明确的行业界定.本文关于现代服务业相关数据的统计范围参照《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标准》.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吴玉鸣.我国31个省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新评估[J].中国软科学,2000(10).
[3]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3(10).
[4]汤丹花.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统计学,2006.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策略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它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产生了新的服务业态。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体现出的发展潜力巨大。1.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2.在要素投入方面,劳动力要素在服务产业中重视度不足,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缺少各种现代科技支持的服务平台及网络技术的应用。3.在区域发展方面,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的特点。4.在政策规范方面,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规范化程度较低,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的限制尤其严格,各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服务业致力于实现与国际的全方位接轨,加强与世界经济的整合关系,包括产业结构的国际化。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首要问题,电子商务的普及就为产业间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电子商务应用于服务业的优势与障碍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企业商务模式的转变,它更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电子商务促进了国民经济信息化。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现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现代服务业内部的产业融合趋势日渐突出。1.许多服务型企业使用网络营销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客户数据库,广泛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并通过因特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简化了操作流程,企业显著降低了运作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也使得企业充分提升了客户关系管理水平。2.电子商务可以与服务型企业紧密结合,对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的逐步渗透,为企业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竞争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并带动了现代服务业融合速度的加快。
但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问题制约了其与服务业的融合。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表报告表示,网上支付、现行税制、物流体系形成了三大障碍,制约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支付方面,全国仍缺乏统一、权威的全国性认证中心,而且相关法律保障匮乏;在现行税制方面,没有针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明确税法条文;在物流体系方面,专业的物流企业质量有待提高,全国暂无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中应用电子商务还存在安全问题和信用淡薄的问题,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结合电子商务自身发展的特点,积极寻求我国服务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1.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积极应用知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我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要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对本产业的影响和作用,增强电子商务应用的意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信息资源,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积极应用第三方去完成企业供需市场信息对接及增值服务的电子商务运作方式,为服务业提供快捷、高效、节约等传统营销模式无法比拟的技术支撑。
2.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首先应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使各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评价和政府监管机构,严格监管企业商品信息的真伪,审核各企业网上交易条款,并进行数字签名,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其次,建立健全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和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业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打击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从而确保消费者的交易在安全、诚信的环境下进行。
3.加快现代服务业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在政府层面,首先要健全法规,对物流实行统一标准。其次,协助企业提高认识,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吸引社会上的物流资源,建设适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层面,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体系还不成熟,但是第三方物流又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所以现代服务业应选择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的相互融合的模式,以电子商务为依据,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4.税制改革。改革税收征管,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和财务软件备案制度。(2)使用电子商务交易专用发票,确立适合服务业的电子申报纳税方式。(3)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在完善电子商务税制问题上,必须同其他行业、领域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制定电子商务相关法律。
最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应加强同国际的合作,吸引外资参与我国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和新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吸收先进的技术、产品到我国的现代服务业中并逐步消化利用,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快产业培育与整体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3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现代服务业。在对于我国经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的预期性指标分别是3%和4%,但是都没能完成。2010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2.97%,比“十一五”之初(2006年)仅提高了1.27%。“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47%的目标,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国现代服务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现有税制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服务业现有税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重复征税、税负过重等。在服务外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行业中,企业经常发生大量业务外包,我国现有税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并且差额营业税没有覆盖到服务业相关领域,导致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我国服务出口退税制度至今未建立,营业税制下也难以实施服务出口退税制度,不利于现代服务业出口贸易发展。
2.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法制环境、诚信体系不完善,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市场中介机构等。当前,我国具有全国性、可对全社会开放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社会诚信信息联动机制和对失信企业的社会惩戒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实际交易成本较高,同时行政和区域垄断现象也依然存在,现代服务企业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3.政府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是行政前置审批和登记方面,法律法规滞后,规定不明确。二是管理缺位和多头管理并存。现代服务业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很多企业难以界定行业归属。例如一些中介机构不得不设立多个独立机构、分别取得不同的资质许可来完成业务组合。这是因为在中介服务业中,不同部门对从业人员和机构有不同的资质要求,并且要求机构专营。三是政府管理部门如海关、国检、边检、海事等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负担。
4.现代服务业融资难问题。间接融资方面,服务业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办理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筹融资非常困难。直接融资方面,目前的股票发行制度主要针对制造业企业而制定,上市门槛设定“一刀切”,现代服务业企业无论是营业收入规模还是现金流量水平都难以和工业企业相提并论,较难达到上市要求。
另外,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土地成本较高、用水用电与工业同网同价政策执行不到位、行业标准缺乏、统计体系和方法滞后等问题。为此,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把新兴服务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和突破口。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门类,确定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予以重点支持。
2.服务业税制改革的加快推进。一是特别关注增值税扩围改革中服务业的税负问题,扩大增值税在服务业中的适用范围。二是进一步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的领域范围,尽快建立服务出口退税制度,鼓励服务贸易出口。三是减轻服务业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研究出台服务业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四是对现代服务业企业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交易、仲裁、担保等服务获得,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
3.完善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认真落实“新36条”,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支持和鼓励非公资本参与现代服务业。二是创新服务业监管制度和方式。根据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特点,建立健全各行业的监管制度,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完善、规范各行业的市场准入。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工商、税务、银行等多部门的全国性统一征信体系平台,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4.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力争在服务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不断形成许多新业态、新模式。要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意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与工业、商贸流通、金融企业加强合作、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我国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5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着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xx是*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题目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职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均匀增速。2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进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年的26.7%上升到20*年的54.6%。城区1*国道沿线*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产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贸易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进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题目。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公道。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城市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进步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产业化进程由低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产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xx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本钱上升的制约,*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xx作为*重要节点和关键,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上风,有条件通过对接*、服务*,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进的不断进步,居民消费热门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对其今后发展形成严重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分和职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熟悉,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同一治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治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分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进、创业本钱、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治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式。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治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进步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xx比较上风,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气力在具有相对上风和发展远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上风,依托*产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产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关键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公道、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xx成为*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贸易格式。结合xx新城开发建设,以1*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贸易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xx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上风,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式。五是会展业。挖掘*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分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正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分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协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进”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进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进,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进门槛。在放宽进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治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6
关键词: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7日
一、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北京作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重要的高新技术与高科技人才集中地,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上升到16,627亿元,比2007年的7,253.5亿元增加了9,373.5亿元,增加了129.2%。北京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95%,增长9.95个百分点,是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1,820亿元,占第三产业的71%,增长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23.5%,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天津市是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是现代化港口城市以及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2014年商务租赁等规模以上营利业营业收入850.61亿元,增长24.0%;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3.4%和14.1%,全面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795.18亿元比2007年的2,250.04亿元增加了5,545.14亿元,增长146.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57%;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逐渐上升,达50%以上;金融业的产值为1,389.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8%,增长5个百分点,金融业的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也相应取得较大进步,1978年河北省服务业产值为38.48亿元,1986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1996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服务业产值迅速增长,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到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960.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25%,比2007年增长3.44%;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50%以上,但近年来比重有所下降。数据表明,河北省现代服务业有所发展但增长缓慢与京津地区的差距较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结构
1、北京市从2007年到2014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产值都在呈上升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36.88%,金融业增长154.13%,房地产业增长61.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172.6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长193.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10.84%。从产值上看,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相继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
2、天津市从2007年到2014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产值都有所增长,金融业增长382.19%,房地产业增长190.72%,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超过3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产业增加值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是较快的,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快3.2个百分点。到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为1,280.5亿元较2007年增长927.28亿元,增长了262.52%;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127.9亿元,增长了175.3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产业增加值不高且增长速度平缓。
二、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北京现代服务业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快速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技术交易、电子商务等多个服务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四大功能区中,首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也体现了这点,并且东部区县密度大于西部区县。
尽管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现代服务业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落实,目前北京现代服务业与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统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2)现代服务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北京高端商务、国际金融等服务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仍有欠缺,产业链仍不够完善。另外,在基础软件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国企业多数是有学术研究背景的中小企业,成长速度缓慢,经常出现发展瓶颈。
天津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总量较少、比重较低,与北京相比相差较大。从2014年数据来看,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795.18亿元,但与同年北京的16,627亿元相比,近似相当于北京的二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出,与北京相比天津在服务业的总量和构成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就整体而言,天津服务业的发展还是不充足的,低于国内的一线城市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下降,内部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有所增长,但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与北京、天津相比增速较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赖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升级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多,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较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大。但河北省的优势是空间广阔、资源禀赋和承载力强,所以也要看到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各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正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所存在的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缩小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
三、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京津冀地域相连,但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差距过大,成为制约三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一)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存在产业趋同现象,重复建设、相互竞争严重,目前京津之间、北京新城与环京县市之间、河北各县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雷同、资源分散利用、地区恶性竞争的情况,河北和天津的工业内部同构系数最高,达到0.81;天津和北京的同构系数为0.61;河北和北京的同构系数为0.37。京津冀三地对产业分工协作的需求迫切。京津冀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有利于缩小社会空间差异。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有利于调整城市体系结构。另外,城市体系之所以中间层未能壮大,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故步自封所致,尤其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与区域整体合作体系未能建立,协同发展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区域间顺畅流通。城市化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京津冀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十分必要。
(三)有利于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产业结构失衡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增长质量不高、增长潜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京津冀地区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合理协调科技资源分布,有利于提高围绕科技资源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度;有利于完善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产业链带动下的区域产业集群;明确京津冀三地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领域,充分发挥三地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
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打破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资本割裂导致跨区域金融服务难以实现的限制,解决协同发展中政策不一、规划不同等问题,以确保政策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专门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有利于增强对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了解,如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及科研能力研况等。不断协调推进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外部环境规划建设,制定统一现代服务业管理规范,建设区域内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了解三地区发展状况,在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时,针对落后地区和落后行业要有所侧重,缩小京津冀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差异,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二)合理分工和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要根据各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明确各行业的产业区域定位,充分发挥行业比较优势,依靠产业的联动效应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要加强产业的转移和对接,构建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合理分工以及竞争性行业的合理规划与集聚,避免由于过度竞争、重复建设等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形成现代服务业规模效应。北京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天津重点提高应用研究与工程化技术研发转化能力,河北重点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京津冀三地合理分工定位,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中,既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机制,又要规范政府在地区发展中的过分干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市场运作效率化发展。通过加大市场准入,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加速推进投融资、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深层次障碍,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借鉴其他行业如共同组建铁路公司、港口等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提高科技水平,加快创新步伐。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源于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的运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势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展聚集区的科技创新,发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等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带动作用,实现高科技在三地的运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开展金融创新,探讨新型投资方式,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和风险分担机制;培养高科技人才,提升现代服务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忻红,胡晓威.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5.
[2]周孝,冯中越.北京生产业集聚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
[3]王兴鹏,桂莉.京津冀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