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关键词:高校中年教师 参与体育活动 社会学

前言:本研究从社会学研究层面出发对影响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全日制高校在职中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在西安12所高校确定586名在职中年教师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资料确保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访谈法确定研究的思路与整体规划,确保研究方向正确;运用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与本研究有关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健康的认识。调查中发现,11.2%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34.5%的人认为较好,48.8%的人认为一般,只有5.5%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许多人对健康的理解是“因为我没病,所以我健康。”这种对健康的片面认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维护健康而付诸的行为。为此,我们就人们平时的疲劳状况作了调查,25 8%的人常感到疲劳,65.8%的人时有疲劳,只有8.4%的人没有疲劳感:身体疲劳占42.4%,而身心疲劳占40.8%。

解决高校中年教师亚健康这个问题不能只依靠药物,主要应该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或其它休闲娱乐方式进行调节。我们对教师“有偿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作了调查,结果是积极的。“可以考虑”参加有偿体育活动的合计占调查总数的86.6%,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愿意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愿意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中年教师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刻理解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也就是说从体育锻炼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调查中了解到一些肥胖的中年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身体形态指标达到了标准水平,原来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有事头晕等)也随之消失,这使得这部分中年教师更注重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从而更注意体育锻炼。

2、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动机是人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来源。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形成.要求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并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它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获得的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高校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往往并不是某一种动机单独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教师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经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比较认同的体育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娱乐、完善、交往、求知等。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强,影响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对健康认识和体育锻炼的作用效果了解不够深八。从文化背景和传统生活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解释中年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或者说动机不强等问题,大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了。

3、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又有寒暑假,一般人认为高校教师的余暇时间相对较多,但实际上由于中年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目前教学、科研、院系建设等工作以及校区的郊区化发展,致使其闲暇时间并不充裕,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难以保障。下午和晚上是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时间段,即高校教师多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

在被调查者中,48.4%的教师能有规律地参加每周至少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20.2%的教师能坚持每周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另有31.4%的教师偶尔锻炼并且没有任何规律。因此基本上可以与不锻炼者划归一类。中年教师没有长期持续锻炼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负担过重和工作压力过大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在客观上受限制,超负荷的工作使之过着一种预支生命的生活:2)年龄上的优势使中年人忽视了体育锻炼,由于此阶段正属于人生精力充沛的阶段,因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健身的需求不迫切。锻炼缺乏明确的目的性:3)中年教师社会角色繁多,而且许多角色不容回避,极易产生“角色冲突”,是“角色冲突”严重困扰着中年教师健身意识观念的形成。另外,高校校园郊区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分校区,教师上班下班不再像以前只在一个市内的校区,现在在路上耍花费更多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目前一般教师花在路上的时间要比10年前多出至少一个小时,这从客观上限制了诸位老师从事体育锻炼。

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环境。高校教师进行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内容,按主要选择的项目排序,男性以球类、步行、跑步类为主,占所选项目的80.5%。女性以小球类、步行类、舞蹈为主,占所选项层的73.2%。选择项目排序可以看出男女性别需要、兴趣和能力的差异。但步行类均为初选项目内容,原因可能是由于步行类便于进行,活动强度较容易控制,并且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缘故。从锻炼内容看,女性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展示人体美的体育活动项目;男性则倾向于富有竞争性的项目。锻炼场所以本校体育场(馆)、公园、马路、空地、办公室或居室为主,占78.4%;去经营性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只占10%。在锻炼形式上,多数人以个人锻炼为主,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或参与社区活动次之。在高校中年教师进行锻炼的场所中很少能见到有一定水平的指导者。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中学生;体育意识;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4.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88-02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中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1.体育认识方面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少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生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8.8%;只了解一些者占52.9%;不了解者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第一”、“健康第一”的道理,现在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

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我们随机抽查了本校30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只有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16.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52.7%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对这些学生的“体育频度”作调查:只有27.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63.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8.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

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三、当前中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

过去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很少重视。加之社会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和应试教育等影响,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具有限,教师又没有认真组织,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2.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有人作过研究: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当然,学生技术掌握不好,运动生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四、建议与对策

1.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竟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3.学校、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1.48.

[2]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J].中国学校体育,1999.5.8.

[3]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技能能力因子:“学习、巩固一些运动技巧”载荷量最高,表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采取较为熟悉的运动项目,并且希望通过锻炼参与使运动技能得以提高和完善,从而达到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身体机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候适当地加以指导,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兴趣乐趣因子:“体育锻炼对我很有吸引力”、“体育锻炼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这两变量载荷量最高,表明体育锻炼的魅力是吸引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效地在体育教学或者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尽可能地展现运动锻炼所特有的魅力及吸引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她们的锻炼由“他人领引”过渡到“自发参与”。身心健康因子在其余四类因子,属于较为扩散的,包括提高健康水平、增加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与提高体能;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等。可见,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也极其重视自身体质的改善及自我能力的塑造,她们有意向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个体能力提高的目的。外貌体型因子中包括改善形象、塑造良好体型、培养健康气质等。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女生体重超标尤显突出,近视学生比重逐年增加,亚健康现象尤为突出,体育锻炼便成为女大学生有意识地改善自我形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见,适当增设一些适合于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锻炼的途径,可以吸引更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因子:体育运动锻炼除了具有外在的塑造特点外,其内在还充当着交流交往的媒介作用。大多数体育锻炼项目往往需要两人甚至多人共同参与,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多了一些交往的机会,增加了一些交流的话题与心得,多数女大学生由于其固有的性格,使得她们的大学生活局限于“三点一线”的模式中,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充实单调的生活,多一些与同学或者与有相同爱好的同学接触的机会。

二、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三类特征率值较高的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6.90%,说明可用这3个因子解释其他项目指标。根据包含变量所描述的指标将3类因子命名为(表3):社会因子、外界条件因子、自身因子。根据验证提取的三个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忽略相应小于0.3的载荷(表4),得出各因子内部因素特征:社会因子———该因子包含的内容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体育文化重视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体育文化发展的好坏,有效执行国家提出的关于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可以引导体育文化发展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由此说明,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引方向和管理力度。外界条件因子———该因子内部元素映射出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人们存在的环境,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使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成为习惯化;充足的运动场馆及足够锻炼的体育器材可以提高女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致。自身因子———自身因子体现了女大学生特有的身体特征及运动思维,从因子内部结构可知,主观意识是导致女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导因素,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健康意义的理解不全面,加之害怕在人前出丑,致使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三、反思

由于没有得到政府或者学校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导致女大学生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往往局限在群体竞技方面,而忽视了运动的群体参与,导致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理解的片面性,使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比赛,就是竞争,从而将自己置于体育锻炼的门槛之外;女大学生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使得她们喜好的运动项目与学校现行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出现偏差,极大减少了她们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少,硬件设施(场地设备、器材设备等)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改善,使得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女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采取较为熟悉的运动项目,并且希望通过锻炼参与使运动技能得以提高和完善,从而达到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身体机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体育固有的魅力是吸引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极其重视自身体质的改善及自我能力的塑造;体育锻炼已被女大学生认可并成为改善自我形象、塑造良好形态和气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许多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单调的大学生活,改善“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增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从而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摘 要 本文将通过对滨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这对高校体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途径

一、滨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一)认知意识

即人在获得体育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它是形成体育意识的基础。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测试,从表1可见,35.8%的人选择了很有必要,60.5%的人选择了较有必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还是有个较明确的认识,缺乏认识的仅是极小部分,这说明随着我体育运动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迅速传播和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健身娱乐项目给高校学生开辟了一个了解体育的广阔夫地,从而对体育的价值观和认知意识有了较深的程度。

(二)需求意识

指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或社会生活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渴望倾向的意识,它是产生体育意识的前提,也是由认知过渡到情感心理过程的桥梁[3]。

从表2的锻炼动机分布观察,运动娱乐和强身健体占68.4%,它不仅代表当今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求新求异的特征,也体现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对身体、心理、学习某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同时,从中也看到25.3%的学生仅是为完成学业的需要,这类局限于外加紧迫性的学习动机是极不牢靠的,也难以维持持久,一旦外在约束消失,则动机也随之消失。可见,这些学生对于体育价值取向还缺乏较深的理解。

(三)参与意识

是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的意识。它是以认识为基础、需求为前提,并受自身能力的制约而产生。

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人数仅占27%,显然这与培养终生体育的目标差距甚远;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50.5%,说明很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运动基础和兴趣,只是对体育重要性及其价值性认识仍不足,或虽有认识但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或因场地、设备条件所限而致对体育不重视、无兴趣。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正确引导,调节好学习与锻炼关系,改善体育环境设施,便可吸引加人体育锻炼活动行列中来。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9.5%,如何培养这批学生体育意识,树立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终身体育意识

调查中发现只有48.1%的大学生对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持有确定的态度,而48.8%的大学生却说不清,这部分学生可能平时也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但并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运动的意识。在我们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却有3.1%的大学生明确表态不会终身参加体育运动,这一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滨州学院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知

1.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

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加强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对他们的体育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选择好适合高校学生的健身和健康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形成。其次,要适当增加基本理论教学时数。第三,要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特点。

2.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在我们仅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是不现实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达标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未能使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建立体育与健康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形式的变革相传统一,体现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课内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向社会体育伸展,使学生把体育与职业需求联系起来,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相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需求

1.改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促使体育意识的形成

从年龄上来讲,高校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均已接近发育成熟,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一些细微的变化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讲,缺乏锻炼而成的体质下降和对今后工作、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有主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可以形成并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宣传教育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与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传授相应的运动技能,为他们提供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向他们灌输相应的体育科学知识,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

2.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锻炼信心与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还可通过现代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竞赛规则和技能、技术等,学会欣赏体育,从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自发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

1.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培养体育情感

大学生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是使大学生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就会引起人们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引起负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他们渴望获得成功的需求,为我们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中,应大力发展为高校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攀岩、自行车越野等。

2.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学生的运动环境

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而当运动场地、器材非常完备时,则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意向,并通过运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反之,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通过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得到发展,对体育的价值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活动贯穿于他们一生的体育实践中。

3.组建各种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实体

在学校内组建各种形式的运动协会,如乒乓球俱乐部、篮球协会、体育舞蹈俱乐部、武术社团等各类学生自己的运动组织,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运动中。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宿舍体育文化节,使学生积极热情的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和成功,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工作注入的新活动,是体育教育新模式,是加强学生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极好形式。能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大学生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运动成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贯彻《体育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帮助大学生找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

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上应该在行动上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支持。体育教师或者指导教练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深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学生共同找出适合学生自己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然后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奥妙,也可以在进行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时让这些兴趣小组作为指导者,这样他们不仅从中得到身心的满足,甚至得到某种成就感,更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最少学会掌握两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保证学生在校与毕业之间的衔接,以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一、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及范围

终身体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体育思潮,主张体育应该贯穿于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只是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目前,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影响高中生形成体育终身教育的因素

1.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锻炼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是由于他们对某项运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这是直接的兴趣,而不是间接的兴趣。因此,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不能够长久的坚持,一旦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就会立即停止体育运动,这样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由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高中生对问题的判断和认识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教师应对这类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教师方面因素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体育专业知识。通常来说,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越高,她就拥有越强的体育教育态度。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体育专业知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体育教师能够经常的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正确的指导,促进高中生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提高。在运动中使高中生得到快乐获得成功,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其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师科学知识。教师只有全面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悉教学规律,把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提高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还有体育教学的观念也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体育终身教育的教学观念;主动地适应现在体育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手段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2.实施开放式的体育教学

开放性教育,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和谐、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构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标。因此,实施开放性的教育,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育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得到体育的锻炼和习惯的培养。例如,篮球的投篮训练,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教师汇报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个数。在组织方式上,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统一性、步调一致性。这就限制了高中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放性的体育教学就着重取消和放宽这些限制。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又能更好地使学生发挥特长,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很有利。

3.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高中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高中生学习、帮助高中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

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每个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高中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这样既考虑到高中生的主体意愿,使高中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虽然学生是体育锻炼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者,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素质。要想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的身体育意识。教师有了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和喜欢体育锻炼。教师的专业技能越高,学生得到的体育教育水平越高。学生受到教师的耳濡目染,自然会让终身体育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长久地坚持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出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应该定期地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检测,督促教师经常地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加强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有利途径,加强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在全民的身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活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高中学生和高中体育教师能够把体育终身教育的意识重视起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久地坚持下去。

浅谈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葛福清(山东省济宁市文昌阁小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教学质量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需要。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身心健康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大问题,也是我国体育卫生事业的核心与重点。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却令人担忧。报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也是继续呈下降趋势,60%左右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按照小学生生理、心理结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锻炼兴趣是通过身体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一种积极力量,它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意义,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实现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体育领域,教学过程往往是从运动项目“有趣”开始,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各种运动项目内在特性所产生的特有的运动“乐趣”,最终向“志趣”发展,形成体育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上,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引导,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优良的意志品质,营造生气勃勃的课堂情绪气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上体育课。比如,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很难保持长久。注意力的加强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越浓厚,注意力就越集中。所以,在安排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既有系统性,又不失趣味性。在对课的安排上要处处有创新,力求摆脱老套的模式,以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因此在场地的设计、器材的布置、队列队形上要做到精心设计,力求新意,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容易保持兴奋状态,教学效率也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合理定位,最好使学生既可通过努力达到,又不能轻易获得。教师要亲自参加活动,以身作则逐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自学性,注意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的紧密联系,有效巩固教学成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大胆创新,改进体育教育的方法及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注意培养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让学生认识体育、喜欢体育。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项目及技术,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擅长度,从而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于课外体育运动。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个体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多开展带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使课外体育活动既满足教育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社团的组织作用。让学生按自己选择的项目及运动技术水平分级分组到各项目俱乐部或辅导站进行课外体育运动,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课外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养成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用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增强学生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全体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感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体育运动中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付出行动。

四、注重竞赛策略,在比赛中增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在体育活动课、课间活动中是练,在课余活动中是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更多的形式展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比赛中寻找自信,提高体育锻炼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通过跳绳、广播操、60米短跑比赛、学校篮球联赛、校运会冬季长跑比赛等,让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两个比赛项目,让他们有一展身手的幸福时刻,也因此有了积极锻炼的动力。

五、合理运用激励和评价手段,积聚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少一点批评和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同学,哪怕是微小进步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即时表扬和评价,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和改正错误技术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和兴趣。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的驱动,就能不断产生兴趣和激情,就能不间断的参与,敢于创新。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更应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知趣的更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中国生育健康,2003,14(5):271-275.

\[2\]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03.

\[3\]国庆.浅谈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福建教育,2006,(6).

\[4\]陈祥宝.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J\].中国学校体育,2002.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内涵,对高校难以实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高校落实该项工作的主要措施,加强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对“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工作的领导。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对策

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必须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隔20多年后,2010年学生体质监测调研结果日前向社会,结果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经过20余年的改善后终于止跌回升,且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出现了正向进展。这一结果的显示,当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该如何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实施措施,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大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体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障,而健康成长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清华大学的第三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教授曾说:“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也是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正如主席所说“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高校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做到把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主要位置上,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一代比一代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二、高校难以实施“每天1H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不强

高校的课业压力相对于中学来说有所减轻,然而,一部分学生在考取理想的高校后,就开始放任自流。缺乏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对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浅薄,再者,当今社会有很多东西都比体育锻炼更能诱惑大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一旦有闲暇时间就去上网、玩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者是捧着手机玩,连走路、乘车都魂不守舍,久而久之不但荒废学业还造成身体受损。

2.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主要是由他们对体育这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所决定。由于在中学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实际是对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补课,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多、重视度不够,以至于无法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极大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大学中仅靠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是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每天1H体育锻炼”没有专项的督导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必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作为。很多高校没有专项的督导制度,导致在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采用时间平均制和随机抽取时间进行锻炼,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科学。再者,高校的体育教育自主性较强,也是区别于中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高校没有规定的“两操”和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学生在中学时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落实“每天1H体育锻炼”中,需要有专项的督导制度来规定和敦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有合理、科学地安排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高校没有设置专一负责“每天1H体育锻炼”的领导

提高教学质量,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只有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并且基本都是一周仅一次体育课,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都没有再开设体育课,这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高校没有专一负责“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领导,就是在这一块出现空缺,也就不能引起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能做到像体育课一样领导层层把关,而仅靠几个体育教师呼唤、争取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设置专一负责的领导是很关键的。

三、高校落实“每天1H体育锻炼”的实施措施与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提高学生认识,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义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激发、引导教育

大学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打好身体底子的最佳时期。激发、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做的工作。兴趣是引导学生想学和求知的稳定动力。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在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成为充分体现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并积极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对“每天1H体育锻炼”工作的领导

关于这样工作,关键在于加强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高校要设置专一负责“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领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的措施,要把做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工作作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院系的重大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的领导还要亲自抓、总负责,提出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