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文化经济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术语,甚至于学界对其都没有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在本文当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者是商业经济相对称的一个概念,表示在少数民族内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获得的市场经济价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经济是一种人类资本型经济
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体,多方面的包含着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或者是艺术等,具体到少数民族,强调的就是人们所能够获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保护来实现的,因此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对整个少数民族内的知识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艺术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这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人力资本的优质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文化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本型经济,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优质经济
低能高效优质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经济正好能够达到和实现这样一种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表现,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质资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来对其进行发掘和再现即可,而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相比于其他的经济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减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纪新环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3.文化是一种扩散性经济
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能够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市场性质的展示来扩展出新的良性发展道路来,在此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大大加强,伴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运输、通信咨询、建筑商贸或者是商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刺激、促进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对人们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西部地区想要尽快实现改革开放和进步,就必然需要通过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式来实现,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就是特色文化,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在较多方面处于不尽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部分来占据市场优势,如少数民族内独特的产品或者是独特的生产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等,如新疆维吾尔族,就具备相当多这样的典型产品,农业产品如葡萄干、文化产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产品等,都是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的。
2.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化为集放型需要通过文化手段
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转型是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需求,而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加新的要素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那么,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就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过非常多艰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认为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具体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知识的生产力就成为了最为主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成为了成就经济完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内的文化积淀越深,则越有条件提高当地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整个地区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少数民族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
文化经济的功能决定了它确实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够对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予以表现和展示,从而加强对外开放并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存在着相当多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名胜古迹,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装、婚俗、礼仪或者是节庆等各个方面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显著特点,这样一些特点的存在都使得少数民族非常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内较为脆弱的经济结构能够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改善,文化经济本身的综合性质比较强,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经济就能够通过关联性质的作用来带动旅游、交通或者是邮电通讯等多行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三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发展经济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内的文明建设,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还有民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甚至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内的经济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过文化手段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文化活动所构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内的特色,这对于整个国家民族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样是有好处的。
结语
本文通过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就是文化,希望能够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高尔夫;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海南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所表现出诸多经济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无法用一般体育运动的认识方法来评价高尔夫运动对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海南高尔夫运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迅速成为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新兴的社会第三产业。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明、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心理祈求,以及社会个体文化价值趋向的心理驱动,成为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6]吴亚初.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趋势[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报2003,(3)44-48.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而且蕴含了藏族丰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们的生活历史、性格特征、审美情感等等。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的生活气息。对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它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 藏族舞蹈相关概念及其分类
(1)藏族舞蹈的含义。我国民间性的舞蹈,大致可分为“谐”和“卓”两种类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种以“谐”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类型主要又分为四种,即《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后来藏族舞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以及队形变换等内容。在这些新形势下,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以劳动形式展现出来的歌舞。这种劳动式的歌舞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被表演者们搬上了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纪念生产劳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民间性舞蹈;另一类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来祭祀的舞蹈,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类型的舞蹈,有着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还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而潇洒的姿态。但是这两者类型的舞蹈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羌姆》和《果谐》中的圆圈歌舞或者《堆谐》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2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颤、开、顺、左、绕”这五个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动律以及形态特征。
(1)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一种高海拔、低氧气的环境,藏族人们在高原上生活着,就免不了要背着重物上山、下山。众所周知,背着重物上下山是需要很大的力气,时间长了,藏族人们就习惯性地膝关节发力。因此,藏族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膝关节有韧性、有节奏地上下颤动,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颤动感和韵律感。观众在欣赏这种形式的舞蹈时,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种看似不紧不慢,却又绵绵不断、有条不紊的感觉。这种一张一弛的舞蹈形式,带给人不一样的美的感受。例如,藏族人们通过脚和膝盖的迅速颤动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使人轻松自在,顿感身心舒畅。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落脚还是出腿动作,都以外开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另外,除了外开美,藏族舞蹈还具有很强的协调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如果不从舞蹈的审美角度出来,我们会认为同手、同脚是一种很别扭的动作,但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顺边的运动是藏族人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从以上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豁达开朗以及充满自信的性格。
3 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1)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断地产生。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藏族传统舞蹈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舞相结合,吸收现代舞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让现代舞继承藏族舞蹈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藏族传统舞蹈中的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总之,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可以帮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从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2)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有韵味的形式,需要审美者的关注。在当今的物质经济时代,藏族舞蹈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审美情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物质条件来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艺术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需要而忽略艺术本身的韵味,但也不能将关注的审美情感置之度外。因此,将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对藏族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来,就需要专业的舞蹈人员,而这些高素质的舞蹈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出来,培养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藏族舞蹈团的资金投入。其次,要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藏族舞蹈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藏族舞蹈教授给学生。
(2)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们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藏族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承藏民族的文化。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象征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影响力,让藏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5 结语
藏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8149.
[2] 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现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03):97.
[3] 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4748.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 体验经济;主题公园;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106-03
[作者简介] 刘文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0065)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游乐为目的的拟态环境塑造,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为目标,以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主题公园区别于以自然天成和祖宗传承的形式存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原赋景区,它诞生于无中生有中,即通过人工修建并赋予其特定意义,围绕鲜明的主题,营造出富有吸引力的特殊的体验环境。
一、体验经济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1.解读体验经济。何为体验经济?1999年,美国两位企业策划人派恩和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实际上,体验经济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的经济形态,它们的区别在于:服务经济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而最终实现产品利润,而体验经济注重顾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使消费者为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而付费。体验经济论认为体验经济的产品是“体验”。人们以货币换感受、换快乐、换体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货币换取商品或服务的传统交换原则。企业不再提供商品或服务,而是通过提供“体验”产品,以感性的力量,满足消费者在感官、情感、情绪、知识、智力等方面的个性需求,从而给顾客留下难忘的愉悦回忆。
2.体验的基本特征。“当他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花费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象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这句来自《体验经济》的描述,概括了体验的以下基本特征。
(1)诱导性。体验是顾客对一定的刺激物所产生的个人的心理感受。顾客是体验的主体,但顾客的体验并不能自发产生,需要一定的刺激物作为诱导性因素。企业作为体验载体的提供者,扮演着体验诱导因素的设计者和筹划者的角色。要激发顾客体验兴趣,使其获得美妙的体验感受,企业必须把握顾客的体验需求,设计有形产品作为“道具”,提供无形服务作为“舞台”,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2)参与性。体验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过程,是体验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参与、互动是顾客体验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顾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思索与体会,通过心境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而获得内心感受,实现体验感知,体现出较大的主动参与性。体验服务提供者应该设计与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活动与项目,给予游客互动、独特的体验。
(3)个性化。体验的结果体现为心理感受,是通过个体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参与而形成的。个体由于社会背景、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在体验需求和心理感受上体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断追求能够彰显与众不同的服务和产品,产品的差异性、个性化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价值取向。体验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使顾客获取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价值。
(4)情感化。“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属于精神层面范畴。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顾客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产品(钱祖煜,2007)。因此,体验产品应该更加强调与顾客的情感沟通,以此触动其内在情感,强化顾客体验价值。
二、主题公园服务内涵与现状分析
1.主题公园服务与服务创新。“服务”是服务提供者以支持性设施、辅助物品、自然资源等为载体,在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中,以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俞海滨,2007)。消费者总是在购买一系列产品成分和服务成分组成的整体。
主题公园体验产品总体来说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两个层面。有形产品是物质形态产品,包括游乐设施、辅助设备、服务环境等方面,可以被游客直接感知并体验。无形服务是作为活动提供的产品,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包括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过程等非物质形态产品,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导向下对于行游娱食购一体化服务的要求,具有综合,主要表现为游憩产品服务(即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服务)和综合服务(指餐饮、住宿、购物等外延服务)两种模式。
无形服务是主题公园体验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活动与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服务,可以说服务贯穿于顾客体验过程的始终。主题公园的产品设计与服务配置都是影响游客独特体验塑造的基本因素,游客的完整体验需要服务支持。主题公园要赢得竞争,不仅需要进行有形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更需要在无形服务层面进行创新。服务创新应立足于游客的潜在体验需求,突破对行业惯例和游客价值的传统认知,发掘游客新的体验诉求,创造新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传递方式,提高服务体验价值。从经验来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主题公园通过持续开发有吸引力的有形载体来吸引游客有不少局限性,而其服务属性的不断创新则有利于主题公园开创新的竞争领域,不断保持竞争优势。
2.主题公园服务现状分析。
(1)重设施轻服务,影响顾客体验的整体性感受。主题公园“设计性”的特点要求它要持续不断创新发展以做好后续支撑,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开发新项目,给游客带来持续的新鲜感、延续其吸引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在经营管理中将重点放在设施项目和景观塑造方面,不惜花费巨资增添新的游乐场所、器具,如建设更高、更大、更快、更刺激的过山车等,但是忽视了主题公园服务支持体系的重要作用,服务产品的建设与创新力度不足,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整体性体验感受。实际上,无形服务面对面的服务形式,更能满足消费者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品味追求,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是游客情感体验的主要载体。
(2)服务主题模糊,影响主题公园主题传递。主题是体验的基础,是主题公园发展的根本。主题公园根据主题进行活动策划,游客以主题作为游园线索,无论是有形设施还是无形服务都是主题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主题公园的主题内涵更多地体现在有形产品层面,而在服务层面的主题表达比较模糊。主要体现在:一,服务主题缺乏创意,题材雷同,或者不能融合于中心主题,最终淡化了顾客的主题体验;二,服务主题文化内涵欠缺,表现空间狭小,难以激发游客的体验需求,限制了综合的深化和全面发展,不能对主题公园主题传递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
(3)个性化、情感化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经验的日益丰富,游客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丰富的情感需求,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驱使企业必须不断追求独特卖点来凸显其服务的与众不同。但是,我国主题公园的服务管理侧重于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个性化、情感化服务水平低,服务人员服务观念薄弱。以下现象在我国主题公园可谓屡见不鲜:身着工作服的后勤人员在面客区缺乏主动为客人服务的意识;售票检票处的员工服务僵硬,甚至对客人指手画脚,俨然将自己视为游客的管理者;服务人员的举止行为与主题格格不入等。
(4)服务形式单一,参与性、互动性不足。参与性是体验的基本特征,游客注重的是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与参与过程。参与性包括简单观察或深入参与,主动创造或被动参与有几种形式,其中,深入参与以及主动参与能给消费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国主题公园服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具体表现为:服务形式拘谨、沉重、重复现实,使人生出厌烦情绪。
三、体验经济下主题公园服务创新思路
在体验经济时代,由于主题公园缺乏原生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延长其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变化创新。纵观我国主题公园服务现状,存在着质量低,参与性、互动性、情感性和娱乐性少等问题,未能体现主题公园服务的风格与特色。据此,笔者特提出基于体验层面的主题公园服务创新思路。
1.主题化服务。鲜明的主题是主题公园的核心,服务主题是整体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性因素。主题化服务在内容上围绕整体主题,在形式上表现整体主题,有利于为游客提供鲜明的体验引导,丰富其游园经历,提升整体主题体验价值。服务主题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文化性。主题公园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意和策划性活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来确立鲜明的服务主题,以丰富的文化手段来展现服务主题,才能使服务主题具有新意、深度和吸引力,体现出高品位,避免主题庸俗,从而创造较高的体验价值。二、市场性。服务主题化的根本目的是吸引游客,因此,研究人们的体验需求,掌握游客休闲观念的变化是服务主题设计的依据。有调查显示,随着人们休闲观念的变化,游客更希望主题向着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在娱乐中接受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教育。所以,服务主题必须寻求目标市场所乐意接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力求文化与时代兼具。
2.表演化服务。参与性是决定主题公园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条件,与静态观赏的服务相比,表演化服务更能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娱乐、教育、审美、遁世的体验。具备参与性的服务产品,能形成感召力和亲和力,提升游客体验价值。表演化服务实际上就是以服务为游客体验营造剧场舞台,将服务主题和服务情景形成剧本,将环境氛围、服装、音乐、色彩组合成道具,由服务人员充当演员。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就是演出,并使游客参与到演出中来,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因此,主题公园的表演式服务策划可以参照戏剧表演形式,将一般的活动通过戏剧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给游客难以忘怀的体验。表演式服务包含如下内涵:
(1)角色多元化。由于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具有多种需求,需要服务人员担当多样化角色,除了本职岗位角色外,还集保安员、服务员、导游员、管理员、宣传员角色于一体,按照不同顾客需求,及时转换角色。
(2)表演剧本化。在主题公园服务产品中,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表演,服务的全过程就是一出戏,服务表演的成功需要具有吸引力的剧本为基础。可以将游憩服务、综合等服务项目设计成喜剧、杂技、魔术等,并使其具有情节性。
(3)人员融入性。作为服务剧本的主要演员,要求服务人员必须融入主题公园所营造的体验氛围,从外在的着装、语言、表情、举止,到内在的态度、认知、情感等方面,都要符合体验场景的要求,同时,更要求服务人员具备高超的演技――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互动沟通能力,以引导游客体会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的滋味。
3.个性化服务。体验具有个性化特色。越来越多的游客期望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来实现自我。主题公园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体验需求必然存在差异。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兴趣爱好来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同一旅游项目也体现不同的服务侧重点。实现体验个性化,引起游客共鸣,是主题公园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个性化服务的实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做好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这是优质服务的基础,能保证游客的基本满意。例如,北京欢乐谷在营业前就编写了全套服务与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了管理与服务规范,从而保证了服务品质。二是讲究个性设计,深化个。可以将主题公园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成一个综合服务模块,由游客根据各自的需求挑选组合,使游客在参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强化体验,并最终通过服务的个性化满足差异化的偏好和需求。
4.情感化服务。主题公园是游客感受快乐、为游客制造体验的场所,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决定了他的服务具有情感密集型的特点。首先,情感化服务的实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观念,贴近市场,充分考虑到个体顾客的体验需求,充满人性温情地为游客创造情感体验,提升游客的体验价值。其次,情感化服务又是多元化的,通过细微化、延伸化、个性化、人文关怀等不断变化的服务,使游客产生愉悦、惊讶、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使被尊重的情感体验直达心灵。例如:深圳锦绣中华作为我国第一家主题公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服务口碑,在服务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服务,“跟踪式清扫”、“陪游式清场”等人本服务成为其成功经营的重要保证。第三,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服务人员的热情友善、称职敬业,周到细致的人本化服务,能使游客处处感受到尊重与关心,产生愉悦、温馨的情感体验。一些知名的品牌主题公园,很注重员工服务观念的培养,因而在市场中体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主题公园的典范迪士尼乐园要求员工热情、真诚、礼貌、周到地服务客人,并且体现在各个细致入微的环节。例如,员工的目光必须与顾客的目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果客人是儿童,员工要微笑地蹲下为他服务;不直接对客服务的员工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顾客意识,如会计人员上岗前两三个月的每天早上上班时,都要站在大门口对所有进来的客人鞠躬、道谢。他们表现出的周到和人性化服务,绝非用“服务态度好”就能够形容的。服务观念在全体员工中的有效落实,为迪士尼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5
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发挥的。然而,如果只有自由竞争机制,“市场失灵”就可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竞争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差距的悬殊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应通过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受到社会和谐机制的约束,同时也受到共同富裕与协调发展目标和相应政策的引导;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各经济主体在和谐的环境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实现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充分的竞争不断地激发着经济主体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出现了竞争无序和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近年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具有根本指导意义。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继续强化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开始形成和谐的共识,在政策操作层面开始形成和谐的导向,和谐运行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竞争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利益动力,和谐机制则为市场活动提供协调的力量和环境以及利益均衡的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只有这两种机制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才能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一个和谐运行的经济机制首先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劳动者权益的实现。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加强法制建设。在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散竞争格局下,必然需要一系列法律界定各自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经济活动在“利己不损人”的规则框架下展开,引导经济主体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解决所遇到的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朝着“帕累托最优”的目标和谐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能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要通过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在不断改进技术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引导企业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好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和裁判员,解决好市场公平问题和其他矛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而“弱者”和“眼泪”又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者给予资助,对困难群众给予保护。如果说竞争机制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那么,和谐机制就应通过社会保障发挥雪中送炭的职能。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SWOT分析 路径 浙江
中图分类号:F299.21;F301.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县域经济、专业市场、小城镇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而新型城镇化是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浙江为例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经济学中SWOT分析,思考新型城镇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1.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和空间等结构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人们对现代和未来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把新型城镇化定义为: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以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产业集约化、环境生态化,走科学发展、资源低碳、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社区和谐、文化传承、个性鲜明、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城镇化的最佳状态。
1.2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吸收了传统城镇化的精髓,摒弃传统城镇化的糟粕,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
(1)资源要素节约、低碳、集约发展。从根本上避免“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带来的城市虚胖,采取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要突出内涵式紧凑型城镇发展理念,注重资源集约性要求,注重能源绩效综合管理。
(2)城镇布局、产业、规模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人口等因素,需要区域内城镇间的分工协作,使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3)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面临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满足由乡村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鲜明文化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能做到延续文脉,留住刻骨乡愁。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提倡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
2现阶段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新型城镇化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因素,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下面对这些因素进行SWOT分析。
2.1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城镇化快速发展,呈现中心镇转型发展态势。近几年,浙江小城镇快速发展,呈现县域经济、小城镇、专业市场齐头发展的格局。2013年浙江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3.2%,全国平均水平达52%,居全国各省区第三位。温州市以建设现代化小城市为目标,在5个中心镇开展“镇级市”试点,已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2)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浙江省内沿主要交通线影响的小城镇密集地带分布体现在以杭州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和3大沿海沿江区域。
(3)专业市场发达,助推城镇化。浙江有60%以上的新兴城镇是因专业市场的兴起而建设起来,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模式发展。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康五金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等,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市场所在的城镇转移。
(4)历史积淀,浙商文化以商兴镇。自古以来,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受永嘉学派、四明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的思想影响,或多或少带有功利主义色彩,造就了经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2.2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1)城乡分割依然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约。浙江省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从根本上突破,其中户籍、土地、住房、社保等制度障碍依旧存在,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住房缺乏完整产权等新的城乡二元问题。
(2)城乡财政体制不合理,规划建设不够超前。把中心镇改为小城市要求是一级完整的城市政府财政体制,这种改革必然要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长期以来,我们把小城镇作为农村的经济中心、行政中心和农村功能区进行规划建设,需要改变原有的规划理念和投资建设的体制机制。
(3)财政预期投入与现实矛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受制约。在中国省域竞争力排名中,浙江省排第五名。近几年,当地政府财政趋于紧张,存在财政预期投入趋大与财政现实趋紧的矛盾。
2.3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1)快速发展稳定期。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目前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为63.2%。
(2)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有利时机。以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国际化为特点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崛起,赋予城镇化新的内涵。如能够形成世界性流通网络,增强交易能力、便利市场交易、降低交易费用,有利于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生态环境。
(3)改革试点给全省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在浙江省小城镇综合制度改革中,走在“排头兵”的首推温州市,创造了国内外闻名的“温州模式”,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之一。
2.4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1)环境资源承载力减弱。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相当突出,目前,在进行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战略决策就是很好的佐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人口土地矛盾突出。浙江省作为陆域靠海小省,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以丘陵山地为主,可用土地只有2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特别突出,人均耕地仅为0.46亩,尤其是耕地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温州市、台州市和舟山市等。
(3)户籍改革有待突破。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对制约人口自由迁移的户籍、土地制度进行改革,要剥离依附于其中的各项权益、福利以及限制,才能真正实现全体居民在公民权利上的平等化。
3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思考
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强调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入城农民的新型市民化转变是新型城镇化的“神”,只有“形”“神”兼备,新型城镇化才有外在的高质量和内在的高品质。
3.1探索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创新
(1)户籍制度改革和创新。做好城乡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剥离户口上的附加功能。参考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因素,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因地制宜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可以采取“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方式,直接给予其城镇户口,应使户口登记回归本位。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实行“发展性救助”,不仅要注意输血,更重要的是要造血。
3.2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
(1)中心城市周边小城镇。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小城镇要发挥地域优势,做好配套文章,如杭州市、嘉兴市、宁波市三市周边小城镇依托中心城市成长,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临近上海地区,发展临港型产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基地,而杭州和绍兴要发展以高新技术、现代医药、服装等优势产业。
(2)东部沿海小城镇。东部沿海小城镇以港口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生物资源见长,优势明显,加上沿海地区培育中心城市,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的建设,如浙江省温州将有望成为浙、皖、赣、闽四省的主要出海通道之一,台州与温州连成一体形成全省产业和城镇布局的轴线。台温城市化要继续培育中心城市,民营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所在,注重对民营企业滋生土壤的培育。
(3)内陆山区小城镇。山区城镇加大重点镇扶持力度,要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进行重点扶持,义乌是个很好的例子,义乌成为区域增长极的过程也带动了周边小城镇的发展。要尽可能地拓展交通线,实现山区小城镇与周边中心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
3.3分阶段实现市民化
(1)第一阶段―实现工作岗位的非农化。当务工作是解决转型农民吃穿住的问题,才能够融入城镇的生活,成为市民中的一员,才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改变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平等对待新进城镇农民与原城镇居民就业的权利。
(2)第二阶段―实现技能提升的职业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神”之所在,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对转型中的农民进行培训,实现技能职业化提升是关键。
(3)第三阶段―新型市民社会的构建。要带来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融,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调动进城农民表现自我的积极性,从而使进城农民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3.4延续文化脉络和留住刻骨乡愁
(1)前提是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青山、绿水、碧云、蓝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它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巨大资本,如遂昌县依托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2)关键是文化保护。融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城镇建设也是一个亮点。十里不同姓,百里不同俗,形成了城镇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省城镇文化相对更开放、兼容、集约、重商、冒险、开拓等性质,城镇文化虽有差异,却没有优劣之分。如杭州的都市休闲茶文化、宁波的港口文化、温州的崇商文化、金华是婺文化、衢州的书院文化、丽水的生态旅游文化。
(3)目标是文脉传承。“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乡愁”不仅仅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眷顾,而是对原有精神的依恋,是一个地区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心。
4结语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我们相信,有着无穷智慧与勇气的浙江人民,只要坚持“弘扬浙江精神、凝聚浙江力量”,就一定会将新型城镇化这一伟大实践的“浙江梦”变成浙江大地上最为美好的现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立项课题《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伟(1977- ),男,浙江平阳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商务印书馆,2001.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9.
[3] 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