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1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规划设计 预算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几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占用了大量的易农耕地。国家为了解决我国群众吃饭问题,特提出保证国家18亿亩耕地的战略红线,有效缓解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是保护耕地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以及改进,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可以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使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的编辑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工作中重要环节,是项目前期申报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的基础依据,项目的实施能否有效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是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的目标,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充分指导项目的实施和严格控制项目投资是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质量好坏的重要评定。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国家为了调控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矛盾新兴提出的建设项目,项目本身还在摸索实施过程,其中难免出现相关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本论文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为对象,就如何完善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进行简单分析,为更好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摸索道路。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

2.1 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程序 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及资金下达情况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等等规范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区域内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进行适宜性的评价,并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配套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措施,提出项目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和措施,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预算,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

规划设计和预算在技术上需要大量的区域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人文资源、水文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审核,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对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做出技术性可行性分析,优化比选方案,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终确定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方案。

2.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的作用 2000年国土资部下发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人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0]144号),明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而规划设计和预算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指导方针下,结合申报项目区域实际情况编辑的,所以规划设计和预算间接的成为了项目立项的依据。

项目规划设计通过对区域内项目区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人文需求等通过技术论证和实地调查,并分析工程投资效益,配套提高或改善土地资源的分项、单项、单位和分部工程设施,达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目标和任务,是规划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反应。而预算则是从经济层面衡量规划设计方案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是约束规划设计规模和比选不同规划设计方案,对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从而优化比选出合理性与经济型较高的规划设计和预算,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经批准的规划设计预算文件,是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投标框架,是签订建设项目总包合同、拨付工程预付款和办理工程结算的基础性文件。签订承发包合同,要以工程预算为重要依据和必备的附件,以确定建设单位发包给施工单位的全部工程造价或需要完成的那部分工程价值。而规划设计工程内容是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参考性依据,结合招投标文件从而确定施工单位投标报价。

施工阶段的规划设计、图纸和预算是施工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进行施工准备、组织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的储备等等施工前准备工作的数据依据,也是考核施工单位施工管理和控制施工成本的重要依据。监理现场监督施工质量、确定拨款进度除了遵守监理相关监理规范和规定外,规划设计、图纸和预算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文件。同时也是业主单位检查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和确定拨款金额的重要技术文件。

此外规划设计、图纸和预算在验收阶段可以通过项目实施情况和设计进行对比,通过预算和竣工结算进行核算也可作为规划设计和预算对比,是能否顺利通过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设计深度不够图纸指导性不高 项目在前期工作中涉及前期项目区的测量工作,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虽然有规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测绘工作必须是在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并具备相应资质专业的测绘单位,但受前期经费限制地形图测量均以1:2000作要求。地形图比例较小,满足不了丘陵山区规划设计阶段需要。按现行土地开发整理可研究、规划设计要求,丘陵山区地形图测量不小于1:2000,但山区地形复杂,1:2000地形图根本满足不了土地平整规划设计要求,加之勘测工作不到位,测绘市场也比较紊乱,有些情况下出现测绘工作外包,保证不了测绘图纸的质量。设计单位由于设计工程内容是以1:2000地形图为基础原图,丘陵地区地形变化较大,设计单位现场踏勘、调查时间不足、工作不细,以及勘测工作不到位,加上相当部分设计单位大都是科研院校,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大多由在读博士生、研究生来完成,由于设计人员专业单一,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设计图纸和实际情况有较多差异,无法有效指导施工单位按规划设计图进行施工,施工变更频繁。

3.2 项目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设计人员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设定理想化的规划设计目标,单纯考虑“田成方,路成林,渠相连,林成行”的规划模式,打破原有景观布局模式,反造成给农户生产不便利、生产成本增加。甚至部分项目规划设计统一规划标准田块,造成土地权属调整较大,出现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3 前期工作群众参与性不够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地点多为乡镇,而项目后期的工程实施接触最为频繁的莫过于当地人民群众,项目竣工验收后使用收益的也是当地群众,所以当地人民群众是最为了解当地需求的群体,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而编制的规划设计和预算不是符合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也是造成项目后期实施组织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对于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深度不够,往往只是和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简单交流,通过乡镇和村干部的一些简单的调整表和一些简单的项目宣传就完成了项目前期的公众参与过程,不能真实具体的体现项目当地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想法,也没有充分通过和各相关部门进行深层次的协调和交流,听取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项目规划设计公众参与环节只是走过场。

3.4 预算费用有待优化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一个涉及面积广,涉及部门众多,参与人员比较复杂的系统性整治工程。而项目的前期工作对于项目后期的规划和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项目的前期踏勘与勘测是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预算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知前期勘测的重要性。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预算费用构成中项目前期勘测费占项目施工费的1.5%,根据新费率规定丘陵地区可乘以1.1的调整系数,现阶段测绘使用的1:2000的地形图作为规划设计的基础性测量成果图明显不能够满足丘陵地区地形变化较大的特点。

3.5 预算费用的组成部分有待完善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期实施的顺利与否一方面是看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能力和施工管控,另一方面则要看项目工程布置的用地协调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目前项目预算费用里面还没有占地补偿费用这一部分费用组成。这就意味着工程设施占用土地是没有补偿费用的,这也就加大了当地政府和村舍干部协调工作的难度,这也是造成项目施工工作进展与群众利益的主要矛盾。

4 今后规划设计和预算工作的建议

4.1 建议国家和省级国土部门尽快完善项目相关规范和制度 建议国家和省级国土部门定期进行广泛的征求各地国土部门实施项目的经验和建议,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和分类完善项目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制定出针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技术规程和规范,从源头上优化设计理念。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尽快完善优化项目费率构成和出台针对不同地区预算费用构成和费率。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地貌情况下提高项目前期勘测费用,并提高预算标准。

4.2 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的参与程度以及实施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协调 通过加强和规划设计单位的协调,通过积极和项目区域内群众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换意见,把当地群众的想法和思路反馈给设计单位,从而优化规划设计和预算,使规划设计和预算的编辑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减少项目后期不必要的变更,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

建议加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协调,在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严格要求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强化规划设计人员职能落实和责任制度。特别是对因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的项目设计成果不符合相关标准,连续多次未通过专家审查论证,项目实施中出现因设计问题导致严重工程质量或其他后果,以及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违规的人员,实行限期整改。项目前期勘测的成果图建议提高比例尺,以满足复杂地形地貌情况下工程设施合理布局,使规划设计图纸在后期施工实施中更具指导性意义。

5 结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还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中,由于它涉及的面比较广,制约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实施的因素众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和财力,通过在实施中找缺点,在进步中找弱项,逐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和预算相关的规范、规程,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不断在实施中摸索才能找到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实施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侯长红,林光美,陈倩,等.福建省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3):254-255.

[2]冯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6):67-70.

[3]王敏.金华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J].山地学报,2008(S1):88-92.

[4]祁元,王一谋,等.基于RS、GIS的宁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3):245-250.

[5]李东坡,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43-48.

[6]田淑敏,宇振荣.县域土地持续利用情景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3):251-256.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2

论文摘要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国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张家界市部分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区的调查,总结了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值得推广的经验,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区余脉,有典型的丘陵地貌特怔,这里不但拥有绝美的风景,而且还具备农作物的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是长江中下游柑橘、油菜等作物优势产业区。随着耕地资源的日趋紧缺,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效益,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笔者对张家界市2003~2004年2年实施的部分土地整理建设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涉及8个建设项目,投资幅度3535.06万元,分布全市4县区9乡镇23个行政村,整理面积2414hm2。调查区内累计搬填土方61万立方米,搬迁坟墓28余穴,修筑各类沟渠192.8km,修筑田间道路60.44km,新植绿化、防护树木6680棵,修建防洪堤22km,修建泵站4座,项目的实施使2414hm2土地得到了整治、改造和升级,实现净增耕地264.5hm2,年经济效益达259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2381户。

1成效显著

1.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

项目实施区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得到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道路绿化、防护林网的建设,增加了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土地的局部平整和土壤的改良,增加了土壤的孔隙,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由于立地条件的改良,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燕窝、肖家峪项目区通过农田整治,全区167.13hm2稻田耕地地力由4级上升为3级。慈利县苗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区239.73hm2稻田,其耕地地力分别由原来的5级、6级上升为4级、5级(分级标准依据NY/T309—1996《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丘陵冲垅稻田亚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2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的建成,耕地地力的提高,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到合理调整,农作物产量随之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慈利县象市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后,粮食平均单产增加8%左右,直接生产成本降低10%左右。永定区沙堤项目区通过对99.2hm2农地的连片整理,当地农民利用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大面积种植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等,平均产值由原11250元/hm2左右增加到45000元/hm2以上,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环境改善

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综合实施,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侵蚀、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起到了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而达到项目区内生态良性循环,环境逐步改善的效果。如桑植县瑞塔铺乡项目区,溪河沿岸曾屡遭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被冲洗荒芜,沿河耕地逐年被浸蚀减少。国土部门利用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建起15720m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大堤,为项目区内111.53hm2耕地筑起了安全屏障。桑植县官地坪项目区修筑排灌水沟渠8558m,自车尔溪等水库引水,改变了历史以来该区农田缺水、人畜缺饮的局面,与此同时栽植防护林木1670棵,既起到防风护土作用,又达到美化环境效果。

1.4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河滩地得到开发利用,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弯拉直,实现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如慈利县2个整理项目实现净增耕地121.6hm2,新增耕地率11%;桑植县2个整理项目净增耕地48.6hm2,新增耕地率10.9%,其中官地坪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162hm2,新增耕地26hm2,新增耕地率达16.05%。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人居环境的改良,不仅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粮食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持续发展。

2工作经验

2.1领导重视是关键

按照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求,市、县区政府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市、县(区)长为组长,国土、农业、水利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市、县区土地整理管理部门成立了项目实施与监督班子。各项目各区段都有专门机构和责任人监管、督促。由于领导重视,指导具体,管理到位,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

2.2科学规划是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3机制创新是出路

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具体工作中应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进行土地整理分区,如河谷平地整理区、山丘岗地整理区、村镇用地整理区等,然后按照各区特点确定整理模式,选择相应的土地整理技术。

2.4强化管理是保证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范围宽、环节多、内容广,强化管理是实现项目顺利完工的保证。在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可行听证、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决算、竣工后续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操作规程要求实施,才能达到用最经济的成本换取最可观的收益的效果。

3存在的问题

3.1生物措施不到位,耕地地力偏低

桑植县澧源镇长潭村河滩开发项目,永定区槟榔坪河滩开发项目等,因后续培肥措施不到位,开发的耕地土层薄(有的虽较厚但全是新土)、耕层浅、质地非砂即粘,有机质含量低,未经培肥无法耕种,长期抛荒又将导致土壤板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块虽已耕种,但肥水管理没到位,作物长势差,这样不但没有收成,还会导致土地更加贫瘠,有违土地开发整理的初衷。

3.2项目选址欠科学,投资分散,示范作用不强

慈利县高峰坡耕地改良项目区地方偏僻,修路工程量高于整理工程量,项目区耕地坡度较大,坡改效果不佳。大多项目受投资规模限制,而建设范围延伸,造成部分土地整理内容难以完善,工程示范作用不好。

3.3工程措施不配套,防灾控灾效果欠佳

部分坡改梯工程中,存在土地平整不够标准,梯壁、排灌沟渠、沉砂井、蓄水池等设备欠配套,将会影响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3.4工艺程序不够完善,工程质量欠牢固

部分坡改梯工程的梯壁为易滑坡的土坎,缺乏加固措施;部分干砌石工程砌筑的护坡,表面和边缘没有达到顺直、整齐、牢固要求,砌缝不紧密,有的宽度甚至超过25mm;有的排灌水沟未浆瓷或清缝等,达不到要求效果。

3.5耕作层遭破坏土壤和剥离耕作层利用不够现象

某些施工现场遭破坏的耕作层没用采取剥离措施,或剥离耕作层再利用不合理。

4应对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思想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耕地质量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在耕地质量管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上,一是加强对管理部门自身的宣传力度,树立依法规、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二是强化对领导的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意识,从而重视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三是要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力度,造就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全民对土地开发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

4.2加强横向联系,建立部门合作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行动,合力参与,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功能。

4.3搞好规划设计,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生物措施,确保各项措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落实。在山区集镇土地整理上,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分散的、自然的村镇规划进行修订,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绘制村庄和乡镇驻地规划图。逐步做到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强整理土地质量监测,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通过开展整理耕地质量监测,能够充分了解整理项目工程指标、布局规格以及相关效率模数是否合理、科学,耕层剖面构型、耕地物理参数和生化指标是否符合耕种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促进生物配套措施落实,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4.5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4.5.1建立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对完成土地整理任务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黄牌警告,并在评选先进时要实行“一票否决”。

4.5.2制定和完善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如规划设计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要点、项目现状图测绘技术规范、项目预算定额标准、项目实施管理规范、项目验收规范、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工程监理规范等。

4.5.3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3

关键词:耕地质量;土壤质地;灌溉设计保证率;有机质;土壤改良剂

中图分类号 S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48-04

Project Measures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bout Dry Land Reform Paddy Field

Yue Xiaosong

(Jiangxi Provincial Bureau of Coal Ge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am,Nanchang 330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dry land actual situation,and taking steps a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soil improvement project,agricultural and chemical measures,soi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as changed ,farm irrigation was guaranteed and drainage was good,soil texture,soil profile form and soil pH was suitable for rice growth,in the same time,soil organic content was raised. accordingly,cultivated land quality of dry land reform paddy field was improved.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quality;Soil texture;Dependability of irrigation designing;Organic matter;Soil amendment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由原来单一追求耕地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国土地整治的工作目标中明确指出,经整治后的基本农田提高1个等级[1]。近年来,为落实中央关于“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江西省开始着手实施“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如何提高改造后水田的质量,真正达到“占优补优”,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耕地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农用地分等体现,可以用等别的提高程度说明耕地质量提升的情况[2]。在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因素指标体系中,水田分等评价因素包括土壤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土壤因素涉及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环境因素包括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本文主要根据晚稻分等因素确定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的工程措施。

1 灌溉与排水工程

充足的水源是实现旱地改水田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保持水土稳定和提高水田地力的重要措施。根据项目区所处的工程类型区、所属工程模式和作物类型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和排涝排渍标准。

1.1 灌溉工程 尽量以地表水作为水源,若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可利用地下水,新建机井工程抽水灌溉。旱地一般以天然降雨为水源,灌溉缺乏保障。旱地改水田先寻找水源,再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保水源充足或水源的可供水量大于水稻的需水量。以水库、河流为水源的农田,当水源水位不能满足渠道自流灌溉时,需新建提灌站进行提水灌溉,或在河道中布置节制闸以雍高水位。

1.2 排水工程 在对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前,首先确定项目的承泄区,承泄区不仅要有足够的容积或泄水能力,还要符合自流排水要求的水位条件。平原区地面坡度平缓,旱地改水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畅,易引发涝灾渍害。丘陵区地形起伏,排水条件较好。根据排涝和排渍标准,计算相应的流量。前者用以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后者作为满足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下水排水流量,以此确定排水沟的沟底高程和排渍水位[3]。为提高灌水均匀度,同时便于田块积水尽快排出,在平原区修筑条田或格田并进行田块平整。平整后,格田内相对高差不得超过±3cm。丘陵区因地制宜地修筑梯田,加大田块梯田化率[4],沿等高线修成田面水平、埂坎均匀的台阶式田块,平整后的田面基本水平或向内微斜,可拦蓄降雨,防止水土流失。

2 土壤改良措施

2.1 结构改造 结构改造也就是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的改变。由表1可知,最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质地为壤土。旱地的土壤质地有壤土、粘土和砂土。对于耕作层土质为粘土时,为防止田块板结,应采取掺砂改造。对于耕作层土质为砂土时,掺入粘土,降低砂土的松散深度和通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土壤剖面构型为通体砂时,可考虑外运粘土,将其构型改造为砂/粘/砂;对于通体粘的构型,可外运壤土或砂土,将其结构改造为壤/粘/粘或砂/粘/粘。也可结合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将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5],作为旱地改水田的表土。

2.2 地力保持和提升措施 土壤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决定耕地的内在质量[6]。地力保持措施为表土保护,地力提升措施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

2.2.1 表土保护 表土保护包括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表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上层,厚度一般在20~40cm。表土层与其他土层相比肥力较高,因为其具有较强的生物累积作用,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高,包含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比如氮、磷、钾、钙、锰、铁、铜等[7]。因此,表土层的保护作用非常重要。为了确保表层土壤的肥力,在进行田块平整前,采取机械或人工措施,将表土进行剥离。待田块平整后,再进行表土回填。平原区表土保护采用的方法有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条带表土外移剥离法和分层平移表土剥离法[8]。丘陵区梯田表土保护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表土逐行置换法和表土中间堆置法[9]。

2.2.2 测土配方施肥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肥规律,确定肥料配方,推广施用专用配方肥[10]。农业化肥过量、少量或盲目施用都达不到对土壤增肥增效的目的,甚至会降低作物的产量。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有规律地对土壤样本进行长期、周期性的监测和田间试验,掌握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进行土壤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状况;总结田间试验和土壤养分数据、根据土壤、气候等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作物的施肥配方;通过试验对配方反复进行校正和改进,最终确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施肥配方。

2.2.3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田间持水能力和土壤抗蚀性能。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饼肥、绿肥和河湖泥是良好的有机肥。其中,绿肥是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如紫云英、红花草等。绿肥还田有干耕湿沤和水耕水沤两种形式。采用干耕晒垡、湿沤,既减少了还原产物对水稻的毒害,避免引起水稻生理病害,又能增加土壤中的氧气,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养分释放早,能适时适量供给水稻所需养分。此外,农作物的秸秆是重要的肥料品种之一,秸秆含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钙、硫等元素。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增产措施。据测定,秸秆还田3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翻耕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分别增加2.0%~8.3%、2.9%~4.7%、0.1%~3.1%、10.7%~23.5%,以速效钾增加的幅度最高[11]。秸秆还田的形式有多种:(1)粉碎翻压还田。把秸秆通过机械粉碎,耕地时直接翻压在土壤里。(2)覆盖还田。将秸秆直接铺在土壤表面。(3)堆沤还田。将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或用铡刀切碎,洒水使其湿透,然后混入适量的或已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布盖严密封即可,15d即可直接施入田中。(4)过腹还田。利用秸秆作为饲料喂牛、马、羊等牲畜,经牲畜吸收后,以粪尿施入土壤还田。秸秆还田因其释放养分较慢,一般作基肥用,还田的数量要适中,同时在还田时应适量增施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3 农业和化学措施

3.1 耕作措施 丘陵区主要采用等高耕作、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等耕作方法[12]。等高耕作的耕作方向应基本沿等高线,有利于保水保土。江西省属于多雨地区,耕作方向应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适应排水,并防止冲刷。坡面从上到下,每隔一定的距离,还应沿等高线修筑若干道土埂,在土埂上撒播草籽,减轻水土流失。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的目的是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耕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入渗能力为原则,一般为25~30cm。平原区可以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尤其是粘质土底层的通气性和渗水性很差,更需要深耕深松,增加土壤孔隙度。

3.2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用养结合。土壤若长期种植一种作物,会造成养分单一。水田要积极推广和扩大油-稻-稻或肥-稻-豆的种植面积,并种植绿肥,把用地和养地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的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3.3 化学措施 土壤改良剂是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它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13]。袁颖红等通过试验土壤改良对红壤土壤水分进行研究,表明改良剂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能有效减少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并提高作物产量[14]。王志玉等发现土壤改良剂(MDM)能提高水稻出苗率、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分蘖数[15]。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后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作物根系生长的条件变差,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16]。江西省旱作土壤中红壤所占比例较大,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平均为5.1[17]。而最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pH值为6~7.5,旱地改水田后可利用石灰或土壤调理剂对红壤进行改良。施用石灰可以降低土壤酸度,补充Ca、Mg营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循环能力,从而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8]。采用石灰改良措施,应根据土壤pH值监测结果,合理确定石灰的种类、用量、施用时期。采用土壤调理剂时,应根据土壤检查理化指标施用。

4 实例分析

江西省某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区地貌为低丘,最大最小高程差约15m,地形坡度小于6°。项目区原有耕地种植的旱作物为花生,花生靠天然降雨灌溉,有2条排水沟进行排涝。项目区旱地改水田后以种植双季稻为主,项目区属于鄱阳湖平原岗地类型区、岗地低丘工程模式[19],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3d暴雨,雨后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项目区外一水库除了灌溉其他水田外,富余的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双季稻灌溉需求,可作为该项目的水源,并以项目区外原有坑塘作为排水承泄区。因田面高程高于水库水位,故新建提灌站提水灌溉,同时布置沟渠以利于灌排。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梯田,并对梯田进行平整,同时,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进行表土保护以便地力保持,表土保护厚度20cm。

项目区土壤为红壤土类,其剖面呈块状结构,紧实至坚实,质地重壤至粘土,红棕色或浅黄色。理化性状:有机质1%,全氮0.05%左右,磷、钾严重缺乏,pH值为5,呈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重壤/粘土/均质红土。若从土壤剖面构型上提高耕地自然质量分,需将底层的均质红土更换为壤土,这将耗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经济上不可行,故不改变土壤剖面构型,在耕作时进行等高耕作和深耕。根据最近几年江西农业大学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表明,高产水稻所需氮(N)、磷(P2O5)、钾(K2O)的比例以1∶0.5∶(0.8~1.2)为佳[20]。该项目拟每1hm2施用氮磷钾肥量分别为180kg、90kg、180kg,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过腹还田作为基肥,或在晚稻收割后,种植油菜或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针对土壤的酸性,可施用1 500kg/hm2的生石灰进行改良。经过连续3年的培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得以提高,pH值逐步达到适合水稻生长的范围。旱地改水田前后各影响因素的自然质量分见表2。由表2可知,采取工程措施后,该项目旱地改水田影响因素的自然质量分均得以提高,耕地质量得以提升。

5 结论

该研究采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壤改良、农业和化学等一系列措施,其中,灌溉排水工程解决了原旱地水源不足及涝渍问题;土壤改良中将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型进行结构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采用一些耕作措施增加土壤入渗和保水保土能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采用生石灰或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这些工程措施使水稻的自然质量等分分值得以提高。因影响水田质量的土壤因素和环境因素得以改变,故旱地改水田的耕地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4-9.

[2]郧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3]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4]魏洪斌.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5]朱成立,侯淑楠,忻海飞.江苏省宜农未利用地开垦土壤改良模式研究[J].灌溉与排水学报,2010,29(2):50-53.

[6]蒋千顺,罗新民,杨地雄,等.邵阳县耕地质量现状及改良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10(1):57-59.

[7]魏祥,韩霁昌,张扬,等.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土壤改良办法――以白水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53-55,73.

[8]DB22/T2278-2015,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S].

[9]TD/T 1012-201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

[10]陈红金,黄承沐,张耿苗,等.诸暨市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状况及技术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649-1651.

[11]钟洁.肥东县耕地质量提升主要措施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7):85-86,98.

[12]GB/T 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S].

[13]袁颖红,黄静,周际海,等.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水分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1):171-177.

[14]窦玉清,许立峰,王树声,等.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现状及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J].中国烟草科学,1999(3):33-36.

[15]王志玉,刘作新.土壤改良剂MDM 对草甸碱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2):33-34.

[16]孟远夺.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状况与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6):38-39.

[17]刘勋,贺湘逸.江西红壤科研进展与成就[J].江西农业学报,1991,3(1):66-75.

[18]蔡东,肖文芳,李国怀.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06-213.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4

为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市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大,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当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强耕地保护的有效举措。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明确职责,狠抓落实,按照“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实施到位、验收严格”的总体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科学规划、规范项目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开发模式等措施,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水平,有效提供可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总体目标。按照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并重的原则,结合义乌市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资源潜力调查基础上,科学规划,明确开发复垦重点区域,通过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使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切实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有效缓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完善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积极性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由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

1、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按项目总面积给予补助,但开发、复垦前原耕地面积超过总面积30%的,超出部分的耕地面积按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进行补助。建成标准农田的给予补助9500元/亩,建成水田的市财政给予8500元/亩的补助;建成旱地的市财政给予7500元/亩的补助。

2、建设用地复垦:宅基地复垦后,建成标准农田的市财政给予新增面积13000元/亩的补助;建成水田的市财政给予新增面积12000元/亩的补助;建成旱地的市财政给予新增面积11000元/亩的补助。

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复垦后,建成标准农田的市财政给予新增面积8500元/亩的补助;建成水田的市财政给予新增面积7500元/亩的补助;建成旱地的市财政给予新增面积6500元/亩的补助。

3、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平原、亚平原、丘陵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建成的标准农田面积,市财政分别给予2500元/亩、3500元/亩、4000元/亩的补助。

4、政策处理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按竣工验收面积给予2000元/亩的政策处理、前期工作和竣工验收等费用的补助。

5、耕种补助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及时落实耕种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可按实际耕种面积给予每亩200元的补助;参与土壤改良耕作的,前三年可享受市级沃土工程政策按原补助标准增加50%的补助。引导集中耕种,规模化经营,享受现代化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开发后的土地经营利用。

6、根据山体地形垦造耕地中部分确需存在田坎之间存在1米以上高差,在项目工程田坎石块干砌加固超出总项目田坎量30%的,在原补助标准基础上增加每亩3000元的补助。

7、对废弃矿复垦和经农业部门认定必须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复垦项目,给予项目实施镇(街道)按实际完成面积2000元/亩补助。

8、对部分投资大、群众认可度高、并有示范作用的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经国土部门会同农业、财政等部门论证后,可列为市重点工程,资金上给予重点保障。

(二)指标有偿调剂。土地开发整理取得的补充耕地指标(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复垦取得的复耕指标,优先归各镇(街道)使用,并对项目所在村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指标支持。土地指标有剩余的,原则上由市国土局统一收购,用于全市的耕地占补平衡,如确有需要,可在全市范围内自行调剂,但应报经市国土局审批同意。

补充耕地指标收购或调剂款标准为2.5万/亩(每年年初确定),复耕指标收购或调剂款标准为10万/亩(每年年初确定)。指标有偿调剂款收入可由各镇(街道)确定一定比例对项目所在行政村进行奖励。

四、突出重点,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一)项目规划设计。各镇(街道)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测量和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规范》(TD/T1012—2000),从标准上把好质量关。要注重保护生态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应当征求项目所在行政村的意见,并由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领导和专家进行评审。经评审的项目报国土部门立项审批,项目立项批准后,各镇(街道)应及时组织编制工程概算。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批准后,各镇(街道)应严格按照批准后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方案和工程概算确需变更的,须报有立项审批权的单位批准。

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应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纳入预算,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其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主要做法和相关内容。

(二)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对废弃矿复垦和农业部门认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在实施前耕作层未达到耕种标准的项目,必须进行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再利用覆土,要选择近距离、有条件、时序差异不大的建设和利用项目开展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确保现有耕地质量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新增耕地质量显著提高。

(三)项目工程质量标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工程质量必须达到《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要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地确定耕作田块类型。

(四)项目实施过程监管。项目由各镇(街道)负责实施、监督,项目工程招标、监管参照《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市委办[2008]151号)执行。投资超过100万元的项目,各镇(街道)必须落实有资质的监理单位;投资在100万元以下项目,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或聘请质量监督员,工程质量监督员应有当地国土所和土地所有权人参与,确保项目施工质量。

(五)项目竣工验收程序。严格执行镇(街道)自验、县级初验、市级复验、省级复核认定制度,层层把好项目工程质量关。项目竣工土地承包到户或统一流转后,各镇(街道)及时组织自验,通过自验后,各镇(街道)向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初验申请。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组织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统计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2000等上级有关规定进行预验收,并提出整改意见;各镇(街道)整改完毕后,由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或上报上级部门验收。

各镇(街道)应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工程质量和新增耕地面积严格把关,必须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立项验收申报材料的通知》(浙土资办[]87号)要求,凡立项、验收申报材料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立项、验收。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验收要杜绝“走过场”,对不按规划设计施工、存在质量问题或不落实后期管理措施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要并责成限期整改,重新组织验收。

(六)严格资金管理

1、资金申拨。实施项目开工后,由实施镇(街道)提出申请,经国土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现场勘察签署意见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工程进度、立项面积和补助标准进行审核,并预拨各镇(街道)70%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和政策处理费,项目通过上级部门竣工验收后给予结算拨付剩余补助款。

各镇(街道)应按施工合同、工程进度及时兑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款。在工程竣工验收前要提取20%的工程建设补助资金作为工程质量和耕作保证金,待项目竣工一年后,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并落实耕种的,经农业部门认定并出具无质量问题和落实耕种的书面意见后,工程质量和耕作保证金给予退押。

2、专款专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资金必须用于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及与其相关的前期工作、政策处理等费用的支出,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工程补助资金、政策处理费、省级项目奖励经费等如有节余,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后期管护和项目实施地的新农村建设。

3、加强监督。市财政部门对国土部门提出的资金安排计划应及时足额落实,严格审核把关。市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该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市监察部门要对挪用、截留、挤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资金或弄虚作假、骗取用地指标等形为进行严肃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府办副主任、市农办主任和市国土局局长为副组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审计、统计、监察、环保、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等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局。各镇(街道)建立相应机构,由镇长或办事处主任负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执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编制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预算的论证、评审和项目初验,指导镇(街道)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并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市农办:负责对全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异地奔小康工程、村庄整治过程中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并指导镇(街道)的宅基地复垦项目的建设。

国土局:负责统筹组织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任务,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和权属调整,会同相关部门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实地踏勘,项目实施期间的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负责项目立项审批和验收材料审核,协助各镇(街道)做好项目立项、竣工面积验收、项目质量验收和初验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工作。

财政局:负责项目补助资金的筹集、核拨和使用监督等,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绩效评价等。

建设局:在办理工程建设许可时,严格审查用地项目耕作层剥离情况。

水务局:负责项目涉及的水利设施的质量监管,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

农业局:负责项目验收前的耕地质量评估,对通过上级验收的项目进行接收、使用、管理,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

林业局:负责项目涉及林地的审批,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

监察局:负责项目工程招投标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审计局: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环保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监督和检查,参与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

统计局:负责项目中竣工面积、新增耕地面积的验收管理和统计工作,参与项目验收工作。

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镇(街道)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监督,并协助镇(街道)完成较大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各镇、街道: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政策处理,组织项目自验,提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立项、施工和验收中所需的有关图件、文本、影像等材料,落实新增耕地耕种等。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5

关键词: 城市内涝、地表径流、雨水管网、河道水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city frequent water-logging, city "meet the rain will flood" has become a certain universality and a "city disease".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adverse factors results. The city also needs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city construction find reason, to advance to solve.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logging, surface runoff, rain pipes, river wa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屡屡发生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特别是2011年6月份以来,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杭州、南昌等大城市均在遭遇强降雨袭击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不少城市还出现了接二连三地发生内涝的现象,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最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内涝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市民将其归纳为“逢雨必涝”。然而,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城市内涝频发应是城市建设中多种不利因素综合的结果,其应对措施也必须是对城市建设的多个相关工作领域同步进行调整和改善。

1、城市降雨排水机制简介

分析城市内涝问题,首先需要对城市区域的降雨排水机制进行必要的梳理。一般来说,可将城市区域的降雨排出过程简要归纳如下:首先,降水以雨水形式落至城市地块,通过地表径流汇集到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网,通过雨水管网就近排入附近的河道、湖泊等城市内部水系,再通过城市内部水系最终排出城市用地范围。

2、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分析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也应从上述城市降雨排出过程的各个阶段着手,逐一分析其中的不利因素所在。

2.1、极端天气现象多发

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大气蕴含能量更加充沛,大气活动更加剧烈和频繁,并携带更多的水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上空的冷暖气流垂直活动加剧。当含雨云系经过城市上空时,在城市热岛效应冷暖空气垂直对流作用下,一是驻留的时间更久;二是降雨强度增大。因此,与以往相比较,降雨更多的发生在城市范围,而且降雨强度也有所增大。

2.2、城市地表径流增加

降雨落到地面后,一部分以水蒸汽的形式返回大气,一部分通过渗透进入土壤,其余的则沿地表形成漫流,最终汇集到管网,就是所谓的地表径流。其中,地表径流与降雨总量的比值就是径流系数。

从表1、表2的径流系数变化中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建设强度的不断增加,地面硬化的比例越来越高,径流系数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是降雨总量中更多的比例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排出,进而增大了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内部河流水系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通过地表径流方式汇集的速度更快,因此意味着降雨将用更短的时间,快速的汇集到雨水管网系统和城市内部水系。而我们知道,同样一次降雨通过同样规模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用时一个小时和用时三个小时其结果差别十分显著。

2.3、城市管网建设水平偏低、维护保养不足

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设计建设水平偏低,其次是已建管网缺乏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2.3.1、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

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首先取决于降雨强度。我国目前规范体系中的降雨强度测算方法源于前苏联,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设计重现期,是指按照统计概率,出现与设计标准同样级别的降雨的平均期限,即设计暴雨强度出现的周期。实际中的情况是:一方面,很多城市管网系统设计时,设计重现期取值标准本就不高,特别是老城区,重现期为一年的不在少数;另一情况是统计数据反映的是此前几十年来记录的平均水平,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此前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情况却在同一年中屡屡发生,设计标准显然不能够满足。

2.3.2、雨水管网的维护保养

在雨水管网的维护保养方面,我们的城市欠账也很多。我们知道道路、桥梁有它的寿命周期,需要定期的更新改造和维护保养,才能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但在雨水管网方面,能够做到正常进行更新维护保养的城市并不多。笔者曾经亲历过一次道路改造,挖出的一根直径为1.5米的雨水干管。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基本上没有清理过,管道中泥沙淤积已经达到原有管道断面的85%以上。这根直径1.5米的管道实际过水能力已经不及一根直径0.6米的小管道。但在主管部门的信息资料中,它仍然是1.5米的主干管道。试问强降雨时,怎能保证排水通畅。

2.4、河道蓄水能力降低

河道、湖泊等城市内部原有的水网体系,除了基本的排水功能之外,还承担着重要的储水蓄水功能。但多数城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土地开发强度要求不断提升,往往是河道裁弯取直、硬化驳岸;湖泊则是越占越小,很多小的河塘基本消失。城市内部水系的储水蓄水能力严重降低,其结果就是旱时河道干枯断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雨稍大时,水位急剧上升,很快就河满湖溢。快速上升的水位通过与之连通的雨水管网进入城市低洼地块,导致局部内涝。

3、以松陵城区为例浅析城市内涝的应对措施

3.1、松陵城区基本情况简介

吴江市松陵城区位于苏州市区南部,西濒太湖,东邻九里湖、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等,是传统的太湖淤积水网地区。区域内湖泊、河道水网密集,是较为典型的内涝易发城市。一方面,水网密布使得降水便于就近排入河道、湖泊水体,利于城市地块内涝的排出;另一方面,也正由于河道水系发达,河道及地下水位均较高,地块排水的绝对高差很小,不利于城市排涝。根据历史水文资料记录分析,松陵城区发生城市内涝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是梅雨较长时间滞留,导致内部水位持续高涨;二是过境台风带来的短时间、高强度降雨。

3.2、城市内涝的措施应对

松陵城区在总结多年来应对城市内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多个工作领域着手采取改进措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措施体系。

3.2.1、建立完善的圩堤体系应对洪涝灾害

松陵城区的平均地块竖向标高约为黄海2.5~2.6米,内河常水位约为黄海1.3米,排水的绝对高差不大。市区内的低洼地块标高大致与常水位相当。为妥善应对过境洪水和城市内涝问题,根据《吴江市松陵片区防洪除涝及水系整治规划》安排,采取结合自然水系将城区划分为若干圩堤包围的方法。圩堤包围之外是为外河,用于行洪排涝;圩堤包围之内是为内河,与外河相连处均设有排水闸站,可人为调节水位高低。平时闸站开放,使内外水系自由沟通,利于水流交换和生态环境的培养。高水位时,关闭所有圩堤包围,同时开转闸站设备,人工将内河水排往外河。

3.2.2、提升雨水管网建设标准

松陵城区由于河网水系发达,城区河道密度较大,雨水管道都能够较为便利的就近排入河道,因此雨水管网往往不是城市排涝的瓶颈。在此前的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采用的暴雨重现期仅为一年。但近年来,在新城区建设中已将暴雨重现期设计标准的下限提高为两年。

在雨水管网的日常维护方面,松陵城区已明确由市城管局下属的市政养护部门设立专门机构,配套人员、资金、设备用以专门负责城区的雨水管网检查和维护。有关力量还在进一步加强。

3.2.3、增加城市绿地率

近年来,吴江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吴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对松陵城区的绿地结构、绿地率以及重大的绿地景观设施等进行了规划控制。规划有滨湖生态公园、松陵公园、南部城市公园等多处大型城市绿地公园和一些具有一定用地规模的街头绿地公园,此外还结合市区京杭运河、三船河、内苏州河、外苏州河、行船河、南大港河、云龙河等主干水系河道沿线规划了多条生态绿化景观廊道,宽度一般在70米~200米不等,城市整体绿地比率得到提升。截至2010年,松陵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市用地中的硬化比率同比显著降低。在较好地营建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同时,使得市区地表径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2.4、保证必要的水面率

在控制水面率方面,近年来吴江市先后编制了《吴江市松陵片区防洪除涝及水系整治规划》、《松陵城区水系治理近期建设计划》等。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由规划、水利等相关部门在水系专项规划等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对每一条河道的位置和宽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划定了河道蓝线。按照控制详细规划中河道水面面积汇总计算,形成了基本水面率。目前城区的控制基本水面率达到5%。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宽度在控规规定宽度的基础上不得缩减,但可以在沿河防护绿地范围中适当拓宽,河道岸线允许自然变化。由此,加上城市公园、居住地块等的景观水面,整个城区的实际水面率有望达到8%左右的水平。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综合推进,近年来松陵城区应对突发强降雨的能力有所提高。2011年以来虽有过几次局部强降雨过程,但没有形成比较明显的城市内涝。

参考文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建设部2001.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国家计划委员会1987.4

[3]、《吴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7.10

[4]、《吴江市松陵片区防洪除涝及水系整治规划》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8

[5]、《松陵城区水系治理近期建设计划》吴江市规划技术服务中心2010.10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范文6

关键词:小型河道河道治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会上涨,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目前我国河水质量已大不如前,水资源严重受损,导致水中生物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针对以上这种种情况我们急需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所以河道整治迫在眉睫,关于其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三、加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的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 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四、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结束语

小型河道数量多、范围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山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 . 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