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89

1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存留的一些问题

1.1 生态文明建设中土地利用集约型机制的匮乏

在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这个问题非常棘手,国内每年不断增长的建筑用地需求和建筑用地的整体审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持续的延伸,相对来说,国内的土地管理系统却异常的粗放,一些很明显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低密度和分散的特点也十分突出[1]。此外,由于中国的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存留现状,再加上近几年的耕地面积飞快的减少,这也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接近危险边缘。

1.2 生态文明建设中矿产资源管控机制的匮乏

在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很特殊,主要位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国内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为煤炭,而更加高级、优质、容易利用的化工能源却相对稀缺,中国资源分布和整体结构的发展已经慢慢地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此外,国内矿产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一些气候上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抵触。中国相对简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一些地方反复挖掘开采的问题非常严重,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矿产资源管理必须强化优化[2]。

1.3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匮乏

基于中国的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但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稳定控制项目却相对不足,一些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相对落后,整体工作停滞不前。面对国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和不规律开采状况,国土资源领域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1.4 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资源开发科学规划的匮乏

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项目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只有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规划审批,才能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条件上,打造完整的国土资源控制措施。然而,在近些年国内海洋资源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海洋生态系统正在迅速的退化。据可靠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海域海水低于或等于劣4等的海域面积超过了七万平方公里[3]。

2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分析

2.1 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性进行强化

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可以从空间规划、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管理的角度优化国土资源的布局,以达成协调发展的框架。第二,国土资源部要统筹区域项目资源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全面发展,在国土资源范围内进行健全完善的发展规划设计[4]。第三,国土资源部要统筹不同行业的资源配置,确保不同的产业都能深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统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发展规划的步调。

2.2 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力度进行强化

国土资源部门在加强国土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同时,也要提升国土项目实效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机制。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一个更完整的环境调查报告,集中管理的各种问题,确保监测项目规划。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的集中维护与工程分析。为了确保地质行业信息更加完整,在加强监测工作的同时,保证国家土地资源的有效维护。

2.3 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力进行强化

在国土资源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工作,对使用土地的项目实施合理的控制办法,提高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性,提高效果和现场管理质量,切实维护土地综合生产项目的发展。在利用国土资源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中,坚持节约和长远发展的态度是必不可缺的,这样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效果。

3 结束语

总之,在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宏观的角度,充分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措施,优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完善的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以保证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规划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芝.保证现有耕地资源红线,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2016(16):121.

[2]张朝平.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推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J].西部资源,2015(06):113-11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2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社会未来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等的保护。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环境现已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下,人类更应加强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能节电;垃圾回收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改善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这些努力的过程和成果就叫作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一起面对灾难、建设美好未来的有关行为,要求人类改变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和行为,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价值判断。面对如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出现一些危及人类的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改善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来保障和改善人类现实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健康良好的发展,这就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由于环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资源利用方面,合理安排和利用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防止受到更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以此来扩大社会资源的再生产,让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想顺利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形象,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这样才能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政府作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角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饮水、食品安全,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一个国家若要得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就绝对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在国外曾经出现过售卖空气罐头的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同时随着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能够保障人类生存的土地也在进一步减少。如果再不加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人类社会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生存问题也可能会处于非常严峻的境地,国民经济也无法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保护环境来维护人民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不能为满足生存发展需求而破坏环境。在政府的工作中,环境保护是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2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2.1土壤的严重破坏

土壤作为培育植物的根本,既为植被提供最基本的生长支撑,同时也能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目前而言,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的耕地肥沃程度在逐渐降低,这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些热带国家,因为人类的不恰当耕种、过度放牧等行为,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使许多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无法留住土壤中的养分。在外的土地变得非常脆弱,在风雨长期的侵蚀下,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情况十分严重。因为农业的发展,在种植农作物时,在土壤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土质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等,都是导致土地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

2.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因为生产生活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采用某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使得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进入到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因此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因为工业发展的需要及城市居民供暖所产生的废气,每天都有大量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这些废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甚至使许多人失去生命。

2.3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出现城市人炸、生活用水需求扩大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等状况。同时随着一些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可能会延伸到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4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使得许多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也由此导致了很多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

2.5资源浪费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据有关预测,再过20年,全世界处于缺水状况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

2.6海洋环境污染

由于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里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减少。这不仅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还有许多靠着捕捞鱼类生活的人将会有可能因此失去生活来源。不仅如此,因为海洋环境的污染,许多海洋生物也会因此受到污染,携带给人类一些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对那些食用海洋食品过多的人而言,这种威胁是致命的。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人口压力。现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这种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脆弱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3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机制

对环境保护来说,最严格的制度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构,让相关责任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承担主要责任;其次,建立环境考评制度,以资源利用、环境利用、生态效益等为指标,考评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引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正确的轨道;再次,应该建立自然资源的相关用途管理制度,建立起完整的追责机制和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最后,国家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将相应的制度赋予法律的效应,例如对环境保护区的划定等,都应该仔细考量。

3.2提倡节能节电

因为现今能源紧张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要求政府进一步开展节能节电工作。各种新型的节能型产品日趋完善及普及,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使用节能节电产品。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将室内的空调温度调得稍微高一点,这样就可以节省非常大一部分的电力,对整个城市来说,既缓解了供电压力,也节约了许多的资源。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如此,可以将室内空调的温度调低一些,也可以不打开室内空调,在感觉有些寒冷时可多加件衣服。其实很多小的措施就可节约许多电力资源,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将家中的普通灯泡换为节能灯泡,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电能80%,这样就能节约许多的电。

3.3做好垃圾回收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近一半的垃圾属于可回收性垃圾,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据统计,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可利用却未得到正确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超过200亿元,其中以废钢铁、废纸为主。目前,我国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如果能将这些垃圾很好地利用起来,就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浪费。垃圾分类和回收是一项繁杂而又巨大的工作,需要政府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在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垃圾回收利用。比如,因为不同垃圾的性质,在回收和利用它们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也需要社会企业的相应配合,应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3.4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我们应重点防止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对工业生产导致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在排出废弃物之前,利用相关的机器设备进行过滤,将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其次,对某些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工厂实施排放规定,尽量做到节能减排。在交通运输方面,需要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对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方面,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相应交通点的设置及大型工业项目等,都是造成环境大面积破坏的重要原因。

3.5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自然界的生存物种,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界的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以及自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相关遗迹等。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应治理土地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及合理配置资源等,这也都属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容。

3.6日常生活行为的环保

对普通公民来说,应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环境保护。比如,在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将人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多使用低碳的交通方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节约纸张,多次利用;不浪费食物,节约粮食;合理适度消费,节约公共资源;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等。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要是人人都这样做,产生的效果一定是不可忽视的。

4结语

做好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环境保护,对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必要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2]王建安,贾亚娟,黄哲.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J].环境与发展,2014,(6).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字: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欠账多、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400 多亿吨 ,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导致全国约有 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 300 个城市中 ,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20 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 ,建设生态文明 ,凸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 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 的畸形发展观 ,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 ,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 ,单纯追求 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 ,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 ,GDP 的增长也难以为继 ,最终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 ,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近些年来 ,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 ,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 ,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 ,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 ,等等。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 ,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05-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2229);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XJYQ01)。

国家海洋公园是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是旨在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地域空间。

一、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背景

(一)国际背景分析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海洋公园,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总面积35万km2,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世界游客,可为澳大利亚带来45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影响保护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海洋保护区尤其是国家海岸公园对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滨海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海洋运输的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平均每年有2亿人前往海滨休闲度假,为当地社区带来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效应。

(二)国内背景分析

我国陆上有众多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但直到2011年5月国家海洋局才正式公布首批国家海洋公园,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仍为自然保护区。我国地大物博,从南至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气候差异性较大,且拥有32万km的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320万km2的广阔海洋空间上分布着6961个大小岛屿(未含海南岛、台湾岛及台湾地区224个海岛、香港183个海岛和澳门的3个海岛),还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各具特色的海洋景观。

从1956年设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今日我国已建立起庞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541个,总面积约147万km2,已达到国土总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

然而,我国对海洋区域的自然保护重视尚有不足。目前我国仅设立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分别占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量的669%和1003%,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仅16处,与我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对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仅占112%,有效覆盖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远未形成,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此外,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在分布和类型上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已知的32处国家级保护区中,以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约占875%,而其他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之和才占125%。这些已经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大多以珊瑚礁、红树林、海岛以及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为其主要保护对象,却忽略了对生物多样性及非生物资源保护。而且,这些海洋自然保护区多是陆地自然保护区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远不能代表我国纵跨三个气候带的庞大海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非生物资源等。同时,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选址的聚集现象也不容忽视,在现有的32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中,仅在渤海海域就分布了9个,广东到海南则分布了10个之多,然而从黄海至东海,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这五个省的一段漫长的海岸线上却只寥寥分布了13个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这种状况导致了海洋保护区的分布不均,促使海洋保护区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此一来,原本就紧缺的建设经费变得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应该被重点保护的海洋资源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保护区政策主要关注当地社区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少考虑保护区的建立给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把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游憩娱乐等活动机械地割裂开来,并没有为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供更多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的进程,从而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影响了当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生态保护的效果。

此外,在我国现有的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82处国家地质公园中,陆地类所占比重偏大,而海洋类所占比重甚小。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海滨海岛型的只有10个,仅占总量的481%。对海洋区域缺乏系统地旅游开发及利用,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仍是以开展旅游项目为主,而生态保护功能则严重缺失,导致保护与开发失衡,无法起到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与维持等作用。

二、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目的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即:I严格的保护区;II生态保护和休憩区;III自然特征保护区;IV通过活动管理进行保护区;V陆地及海洋景观保护和休憩区;VI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区等。从保护区的分类不难看出:不同的保护区类型有不同的管理目标,有的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如Ia/Ib/IV/VI类保护区;有的则结合公众的游憩娱乐活动进行保护,如II/III/V类保护区(见表1)。

在IUCN分类体系中,前面所述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基本上属于I、IV以及V类。这些保护形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上常常无法得以协调。鉴于此,应统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两大体系,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完美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利用海洋的新路。通过比较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可以发现,我国建立集保护和开发于一体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1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

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关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别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制定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推进海岛保护利用,扶持边远海岛发展。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海洋执法力度,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海岛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历史、人文遗迹保护的需要,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依法批准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海洋特别保护区。”

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区宣言》中也特别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努力实现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使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3%和5%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力、保护有效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使我国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将继续以人类的智慧善待海洋,以人类的情感关爱海洋,全力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永葆蓝色世界生生不息。”

2010年颁布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指出:“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状况、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资源保护区等类型。为保护海洋生态与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生态旅游功能,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立海洋公园。”

三、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现状

自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以来,2013年1月7日国家海洋局又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海洋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国家级海洋公园18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长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浙江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福瑶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长乐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城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此外,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加挂国家级海洋公园牌子。至此,我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已初步建成,成为了我国海洋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建设海洋强国、打造美丽海洋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徐依吉海洋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清潮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J Tonge,SAMoore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 for marine-park hinterlands:A Western Australian casestudy[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768-776

[4]王恒,李悦铮,邢娟娟国外国家海洋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4):673-679

[5]王恒,李悦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意义[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144-151

[6]韩立民保护海岛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海岛[C]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中国三亚门户网站《海洋保护区宣言》在三亚发表[EB/OL]http://wwwsanyagovcn/ news/syaw/data/ t20100927_ 22164shtml, 2010-11-10

[9]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4):30-35

[10]万本太建设国家公园,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2008,407(21):35-37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一般认为,生态女性主义一方面受到当代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人们当下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生存状态的现实需要。生态女性主义这一先锋理论首次在1970年出现,印度最北边的高帕什渥村庄曾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生态运动,通常称为“Chipko”即抱树运动。1973年3月,300棵木岑树被林业官员划分给了运动物品制造商。公司的人来到村庄准备伐木,他们没想到会遇到全村妇女的抵抗,不让砍一棵树。妇女们列队步行,敲鼓齐唱传统歌曲,用身体去保护树。面对突如其来的妇女列队,公司的人不得不撤退。抱树运动让贫穷妇女拯救森林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雏形。法国女性主义领军人物朗索瓦·德·埃奥博尼于1974年发表了《女性主义·毁灭》,文章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她呼吁人类应该关注生态与性别的关联,她主张和谐、尊重差异,要求恢复女性长期以来被扭曲的天性。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毋庸置疑具有前瞻性,与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许多契合之处。

一、十报告中融入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

党的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第八条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待自然,认为环境恶化,能源、水、土地消耗过度,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等社会现实必须寻求生态女性主义的支持,从而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不谋而合,就是“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结压迫”。①要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终结对自然的统治,寻求建立一种女性主义和生态思想相结合的平等、非等级的结构。

报告倡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报告中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这一目标的提出与生态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有共性。老子非常偏爱女性的美德,强调女性的价值和特性。他“将女性作为无为和自然原则的象征而加以赞颂”。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性的谦虚、同情、关怀、关爱等美德使女性比男性更少侵略性,能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能持续、和谐发展。生态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环境、性别与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康德曾说“人为自然立法”,生态女性主义为女性立言,为自然立言,反对一切逻各斯主义的压迫。它将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比如女性、自然、有色人种、不发达国家等,使被压迫者能够发出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声音,他们所形成的一股政治力量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同时也唤起了边缘群体的集体共鸣,许多不同国籍的妇女都参与了生态运动,生态女性主义为人类挽救地球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报告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男性则习惯于战胜自然、控制自然,常常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采用机械化的方法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女性与自然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她们具有环境保护的潜质。妇女善于关照、滋养、维持或非掠夺性开采自然,更倾向于保护和保育环境。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变革引导潜能归根结底来自于女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父权制下的独特境遇。”②受父权制文化的压迫,女性在政治上、经济上、话语上都处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他者”地位、附属地位。在经历传统文化压迫、扭曲之后,女性更倾向支持他人,善于安慰受伤的情感,调整紊乱的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抚慰的能力,从而成为了优秀的关系协调者。事实上,妇女成为优秀的协调者具有传统性,她们洗衣做饭烧菜带孩子等,一直在协调生活与自然、环境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只不过妇女的家务劳动从来没有得到过报酬,被限制在家庭领域,社会地位低下。女性和自然一直被看做陪衬、背景,极容易被人们忽略,生态女性主义的崛起使女性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为女性立言,为自然立言,呼唤男女平等,包含着对生态家园的关爱。她们质疑以利益为中心的投机,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家园,反对为了获取利润过度开发自然,以至于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显示出女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

报告中显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报告中警示人们注重水、土资源的耗竭,这种警告不无道理。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③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盲目地增强了征服自然的雄心,过度的乱砍滥伐导致资源萎缩、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大地母亲千疮百孔,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等已经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据报道:每年全世界被毁的森林约有20万平方公里,以至于65年来热带的温度一直升高。每年平均有6. 14亿吨有害气体排向大气圈,各种粉尘微粒、氧化物尤其是重金属微粒等的含量不断提高,人类妄为所造成的土壤流失、土壤剥蚀已相当于全部海蚀总量,世界公路和铁路的路基与第四纪以来河流堆积物的规模相等同,而世界谷类的生产面积则从1950年每人0.241公顷下降为1975年的0.184公顷,预测到本世纪末将减少为0.125公顷。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谷物的产量,同时也使地下水、河流、湖泊乃至海洋的水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正在改变水的化学过程,影响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性质。④生态平衡的破坏,部分原因是我们错误的信仰——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地支配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样的男性至上主义(思想和身体的污染)是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的。⑤“女性美德”和“生态原则”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新标准,它所提倡的女性观和自然观为缓解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实现自然、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舆论前导,使自然、社会和男性、女性协调发展、和谐共存。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报告呼吁社会要珍爱自然,要保护生态,同样,生态女性主义也认为,21世纪是一个生态的世纪,是人类崭新的时代,希望在人类生活中增添自然的维度,人与自然不再对立,男人与女人不再对抗,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尊重女性的性别差异,实现人类整体美好和谐。

四、面向全球化语境的理论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提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责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女性主义力图成为全球化的理论前沿与行动先锋。生态女性主义者不仅坚持一种可概括为“维持生计观点”或“生态适量观点”的深生态学,⑥生态女性主义面向所有的女性并且向觉醒的生态男性开放,它超越了地区的界限、宗教差别,跨越了阶级、语言、文化特征,希望得到后殖民主义、环境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联的支持。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已经不仅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权力、利益或个性解放,而是要逐步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父权制文化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生态女性主义者们希望建立一个尊重个性差异、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和谐相处的非等级制的、非剥削性的社会文化,至此,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提升自然、妇女等被压迫者的地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确立了新的伦理价值观,向人们清晰展示了人类现代社会未来发展和进步的清晰道路。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源于对现实的反思批判,在颠覆、解构父权制的过程中不愧为理论先锋者,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前沿独特而新颖,不仅丰富了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理论,而且促进了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和建构和谐的两性关系,为我国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注释:

①Elizabeth Carlassare. Socialist and Cultural Ecofeminism:Allies in Resistance[J]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0(O5)

②Ariel Salleh,Ecofeminism as Politics:Nature,Marx and the Postmodern,London:Zed Books,1997; Maria Mies and Vandana Shiva,Ecofeminism,London:Zed Books,1993,chapter2—3 and chapter ll.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④史少博.论生态女性主义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应用灵性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4).

⑤参见Maria Mies and Vandana Shiva,Ecofeminism,London:Zed Books,1993,pp.297—298; Ariel Salleh(ed.),Eco—sufficiency and Global Justice:Women Write Political Ecology,London and New York:Pluto Press,2009,pp.291—29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6

探索建设有浙江特色 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努力形成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走出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之路,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客观可能。

从科学发展理论看,追求不同发展特色、不同文化特点构成的和谐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基于各地的人文背景、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等的不同,各地在发展中必须扬长避短,形成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发展特色,这种由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发展特色构成的发展均衡,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均衡,是一种我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所要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更高境界。

从生态文明的自身要求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路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重大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各地在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由于工业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组织推进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上的差异。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能追求一刀切的发展,只能在承认工业化发展差距的前提下,鼓励追求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和比较优势,弥补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推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实践有先后,认识有差异。进程有快慢。从我省多年来的实践看,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走出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浙江生态文明的率先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然资源环境等省情特点出发,努力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发展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也是再创我省新一轮发展优势的重要保障。

建设良好生态是我省 长期不懈的发展追求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逐步深化的。从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看,浙江较早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探索。较鲜明地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较有力地采取了推进生态建设的种种举措。我省长期不懈的实践追求。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是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热潮的掀起。我省工业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全省上下树立关心生态、重视生态的发展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都是一个严重的祸害”。到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9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浙江秀美山川”,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强音,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与影响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意识,已在浙江大地深深扎根。

二是较早确立了生态发展的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从发展战略决策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同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生态省建设纲要,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此前,在浙江省“八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把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浙江省“九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要求有效遏制自然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2003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战略思路的明确,有力地提升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层次,清晰了发展导向。

三是积极采取了多种举措。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与不同要求,省委省政府注重采取有效举措,推进生态建设。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省采取强硬措施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到2002年末全省限期治理了8264个污染源,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全省2.2万个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9.8%。同时。在全省全面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为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008年下半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依然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规定对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的项目,实施禁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步 形成了一些发展特色

在长期锲而不舍的推进生态建设中,浙江人民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省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水质等多项环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我省在实践中,结合浙江的省情实际,初步探索形成了若干有浙江特点的生态建设方法路径。

抓住浙江山地众多的特点,率先从绿化美化浙江突破。针对浙江国土70%是山地。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的实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要求,组织动员全省上下大规模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绿化美化浙江活动。至1994年,全省实现了消灭荒山目标。从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中,我省森林覆盖率由42.6%上升到57.4%(按国家统一口径,不计灌木林),全省有43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命名。累计创建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38个,省级生态乡镇648个,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跃居全国前列。

抓住浙江缺少资源能源的特点,率先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针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主要依赖于省外、且工业用能占了全部能源消耗75%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要坚持在节能降耗中加快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我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7.3%,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7540万吨。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11吨标准煤,远低于全国2.05吨的平均水平。同时,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自1997年以来。我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比全国同期高出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环保产业拥有单位1500多家,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位居全国第二。

抓住浙江发展空间不足的特点,率先推进集约集群发展。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可供建设用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集聚集约发展,注意引导块状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目前,在全省超过10亿元产值的312个块状产业中,已有一批通过集中整治实现了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如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经过集中调整,产品升级为附加值较高的高档产品,企业数量减少2/3,去年产值达到103亿元。占据了全国同类产品的半壁江山。又如上虞市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通过整体改造提升。去年工业产值比2005年增加了1.5倍,而COD排放强度则比2005年下降了63.6%。

抓住生态建设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努力的特点,率先推进治标与治本结合。针对我省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一些突出矛盾,采取出重手进行突击整治的同时,我省较早地抓住了生态建设的突出环节,采取多项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注重生态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2004年起,我省开展了一场历时3年的针对全省水系、11个重点区域的“811”环境污染系统整治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在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第二轮“811”行动的同时,着手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通过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浙江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以上的实践探索,为今后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构筑有浙江 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省委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是确保浙江在未来继续保持率先发展优势,确立在全国领先发展地位的关键。

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要求。在未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上,既要充分体现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建设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生态文化为支撑,努力开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努力凸显具有浙江的浓厚地域特点、丰富省情特色和鲜明文化特征。充分体现浙江人民基于本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走出来的富民强省之路的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有浙江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培育形成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要把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与追求人、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提升浙江精神的文化品位,形成推动浙江进一步发展的强大价值取向,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通过加强浸入浙江精神的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突出浙江生态经济的结构优化。加快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心任务。结合省情实际,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是建设有浙江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要针对我省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实际。加快发展旅游、金融、商贸、物流、创意、文化等“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针对我省能源资源消耗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的实际,加快发展环保、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针对我省国土绿化好、海域面积大的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服务业和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省从目前的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工业经济比重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型经济结构,努力形成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

做强浙江生态文明的区域特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我省各地已经逐步拉开了发展步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区域发展特色。在今后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各地也要依据本地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环境,进一步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全省大局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在生态文明的区域功能定位上,要研究确定不同地区的区域功能重点,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在生态产业的规划布局上,要研究制定区域产业导向政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要注重研究各地的结构特点,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