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传承
体育教学是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形式。体育教学传授体育文化的平台当属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体育课。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过于热衷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却忽略了对学生“精神”的培养,使他们真正的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并且热爱体育。我们注重强调了体育的行为文化形态,而忽略了体育的精神文化形态。转变落后的教学思想已刻不容缓。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的传承体育文化:第一,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第二,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第三,建立“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
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曾指出:“学校体育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团结互助的精神等方面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孤立地谈体育。体育对德育、智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影响”。由此不难看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不仅能够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够有效地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传承文化的活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先进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创造、积淀、传承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力军,不仅要保存、传递人类历史的一切优秀体育文化,而且还要在继承、吸取的同时,通过选择、整合,实现综合创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因此,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必须全面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这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
2转变教育观念
在当前,尤其要注意从社会与心理的角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树立多维体育观,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现代的教育应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全面提高人的能力。所以高校体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追求学生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上,即打破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能力及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教学新体系,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将拓宽体育教学的内涵,使体育教学的最终价值表现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生命性是指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发展价值,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当前,“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观点甚为流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未来性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终身体育思想,应着眼于长远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于体育;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必须把人格塑造和促进社会化纳人其价值体系之内。
此外,诸如管理观念、教育观念等都需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转变过来。总之,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观念体系来认识、开展新世纪的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3在“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中传承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要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机制和模式等的束缚,以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为标准,大胆探索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校体育教改新思路。
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四位一体,理论教学、技能传授、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把体育文化如“喷灌”一般,多散点地对学生实行渗透,从而实现对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改进传统学校体育的教学、活动模式,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1改革课堂体育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学会用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偷快”为主调,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的优化。要克服教学组织形式竞技化的倾向。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应当是体育文化,而非单纯的竞技运动训练;应向学生重点传授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如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等,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应当是:完整系统的理论、文化知识传授与愉悦深刻的运动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多管齐下,散发渗透,深刻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内外均能得到变化与提高。
3.2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必须明确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有效补充。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有明确目的地给以辅导。不能仅局限于发放器材,或监督活动时间。既要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技术得到充分实践,又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运动,还要与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联系起来。总之,要从学生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考虑。还应明确的是,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教育的过程,是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因而,必须考虑其教育性。其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俱乐部的形式;也可以是学生的体育组织,如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等,还可以是体育知识专题讲座等,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异彩纷呈,所以活动形式也应当是缤纷多姿。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体育活动应尽量与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联系起来,重在课上所传授方法的掌握的练习上。
参考文献:
[1]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院学报,2000,(12).
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2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中破坏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
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3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孝道传承路径
总理曾谈到:尊老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们辛苦一生为后人创造了财富,我们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强调了尊老尽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赡养父母,这是生命的轮回,是上天给子女回报父母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孝道传承。
一、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孝道传承的自觉性
“人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源”,子女孝道意识的淡漠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德观念弱化导致的,孝的实践要依靠人们内心道德观念的确立。哲学家黑格尔曾对我国做出这样的定义:“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家庭孝敬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传承孝道,需要对子女进行道德教化。村干部可适时组织村民上“大课”,通过与县文明办沟通等,举办道德讲堂,邀请县域或更广范围内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亲身讲述,从思想上提升广大村民的孝意识。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已婚子女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力,也是最容易教化的群体。他们在抚育下一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辛苦付出与父母当初的艰辛相结合,从而增加孝心消费,弥补对父母尽孝意识淡化的不足。此外,家庭孝道传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间深受父母的影响,从他们那里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达养老、敬老、爱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做孩子尊老爱老的榜样。
二、加大法治保障力度,保障孝道鞒械谋厝恍
道德约束力源于自觉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后盾,保障孝道传承的延续性。2013年起,我国法定节日中新增一项――老年节。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举措从法律层面督促子女广为行孝。但是应看到,现实生活中,各种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更好地传承孝道,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家庭养老从伦理型向法制型的转变,在保留孝道形式的基础上,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孝道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要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为后盾,使全社会对于家庭养老的认识上升到法制的高度,孝道价值得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确认。对于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惩戒力度,落到实处。同时,司法部门在“三下乡”基础上,因地制宜增加农村普法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讲演活动等方式积极普及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法律,强化子女孝道意识。近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实施办法》,该办法在子女赡养、财产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法律保护,防止子女通过各种方式“啃老”,损害老年人利益。这一做法为今后孝道的传承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推广新孝道,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制
社会发展过程中,孝亲敬老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约束力大为下跌,加上老人的积蓄并不乐观,使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控制力下降,现在农村已经多是儿女当家,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合时宜,应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在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成立诸类养老服务机构,例如农村老年人看护中心、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等,并加强其管理,逐步建立并完善惠老助老工程,让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需求除了家庭之外有得以满足的处所。这种体制跳出了尽孝必须在家庭内赡养的传统思想,是孝道传承的一种现代方式。它给子女尽孝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空间,既可缓解子女的负担,也适应了子女在外打拼无暇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老人的困境,还可提升尽孝的质量。
四、开展多样化活动,建立行孝激励机制
“家庭养老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2]鉴于此,可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深入持久地开展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类似“众筹时光 清晰桑榆”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孝道文化。比如开展评选先进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评选 “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活动,将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予以表彰,并通过报告会等形式,让先进人物讲解自己的经历,包括晚辈应如何孝敬老人,怎样与老人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通过联系电视台、报社等媒体报道评选出来的典型,加强舆论和宣传教育,这对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广大农民可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对照自己的行为,增强责任感,自觉成为传承孝道的实施者,进而把养老敬老爱老建设成一种民风民俗,在全村逐步形成良好风气。
此外,村委会要利用节日契机开展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更是受到孝文化的深刻影响,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重阳节。儿女们在外辛苦打拼,眼界视野也都会不同程度的有所拓宽,回乡后当地村支书、村主任可与其商量,利用节日的氛围,为老人们定时定点安排一些文艺演出,或者发掘老年人中擅长文艺方面的能人,引导老年人自行演出,向他们咨询城市中早晚已经普遍化的广场舞,在农村也开展起来,让年老者享受时展所展现的快乐,无形中增加子女的行孝意识,也激发了他们举手抬足间不忘父母恩,点点滴滴中铭记老人情。
今天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孝道传承令人堪忧,正是由于我们昨天在这方面做的有缺陷,而明天的农村家庭养老中孝道传承会怎样,则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做。
参考文献:
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4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5
一、接近文化故事,体味文化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赋予传统文化无限的生命和内涵。但是这些内涵对于现代缺乏人生经历、人生经验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而且文化虽广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深奥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这些内容多且难。荀子在其《劝学》中曾明确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时间进行文化渗透。比如,我会在每个月为学生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如“孝”,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文化主题自主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搜集与之相关的故事,最后组织学生利用每天语文课前的三分钟讲述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孝”的故事,一天一个学生,这样一个月全班学生都可以轮一次。在这短短的三分钟积累中,学生可以在一个月内掌握我国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树立起“孝”的意识,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趣味汉字,体验文化
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更是一门文化学科和语言学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语文的文化性和语言性渗透文化因素。为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美妙和汉字的文化意蕴,我常常会利用学生的汉字书写进行文化训练。比如,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常常问我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向学生介绍“六书”,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构字法,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关于这些文字的起源,了解这些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搜集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趣闻。以“女”字旁的汉字为例,许多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尽管一些汉字带有“女”字旁,但是这些汉字里的“女”却有不同的意味。像“姬”这一姓氏,出自黄帝出生所在地,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这一姓氏具有高贵性,这也与“女”这一偏旁密不可分。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地位远远高于男性地位,带有“女”字旁的字多为褒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父系社会的到来,“女”作为邪恶的代表,其所组合的字大多含有贬义,像“奸”“妄”“妒”等。通过这种对汉字的训练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正确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还可以从中窥探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水平。
三、亲近古文,领略文化
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6
一、孝德教育是修养道德的起点
如果一个人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必然会导致道德沦丧。发扬和继承孝文化对塑造一个人崇高的道德和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孝心、激发孝情、实践孝行,良心就随之而发,人格自然得到健全。
对中小学生而言,孝德更是品行修养的基础。我们无法教给中小学生太多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也无法让他们从小就形成高贵的道德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有一个萌芽、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切入,让他们逐步接受教育,才能影响他们个人的品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好载体,莫过于自然于心的、源于人天性的对长辈的爱。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最先l音叫出的大多是“妈妈”。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学生天生亲情的引导和强化,忽视了对学生的孝德启蒙,对学生品性修养和健康人生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我们经过分析可以得知,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缺少亲情,缺少父母长辈的正确教导,更缺少对父母长辈的“爱”和“孝”的教育。笔者认为,“孝心”即“良心”,“良心”往往源于“良知”,而“良知”就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良知都没有,那这个人就会沦落为漠视亲情、没有孝心、恶事不断、不为世人所接纳的恶人。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我们无须灌输太多的或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分清的深奥的道德思想观念,我们只需从学生的孝心、孝行入手去引导他们即可。
二、孝德教育是建设家风的基础
家风又称门风,是家庭的传统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中小学孝德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修养孝德,其中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养亲、尊亲、谏亲、悦亲,家庭孝德教育重在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孝德教育重在较为系统地以孝德课程为载体认识孝德,了解古今孝德故事及内涵,知道如何行孝、以孝德实践活动来影响学生,使得他们养成孝德习惯。这是家庭孝德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湖南省怀化市钟秀学校开展“寻回优秀家训家规”的孝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回家之后,通过寻访家中长辈,了解家庭甚至家族传承下来的优秀家训家规,并且追根溯源,探寻这些家训家规的来龙去脉以及对整个家庭或家族的影响等,这就体现了学校孝德教育对学生家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家风代际传承的关键,养成了良好的孝德,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家长,可以促进孩子所在的家庭家风醇正。
三、孝德教育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正家,而天下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来源和缩影,各个家庭所秉承的优良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势必会辐射到乡风,进而渗透进国风。如今,一个国家文明和谐、繁荣昌盛的评价指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
孝道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其根本功能在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了孝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领导者有崇高的德行,人心顺、万民睦、上下和,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写照。孝德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德治国的核心就是以孝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而这两个和谐的落脚点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弘扬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