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之间对于生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报考高校的时候除了会考虑该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等,更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就业率,而就业率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最直接反应。民办本科高校面对的生源压力较大,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从而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社会对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需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该学科涉及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经济变量繁多。作为一门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该学科教材相对经典,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该学科并未过多涉及经济学前沿知识和内容,导致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深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加之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薄弱,,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差异。微观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是需求理论、消费理论、市场论、生产论等,研究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而宏观部分的研究是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理论,研究的内容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微观和宏观的内容量大,知识点多是该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公式推导,即便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板书的过程也非常重要,演示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相对较少。讲授法教学有很多有利的地方,比如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等,但是当一门学科主要的课堂讲授过程都以图形、公式为主的时候,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也累,学生掌握课本内容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更别说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经济热点问题了。

(三)理论与现实联系存在一定欠缺

西方经济学课程偏重理论分析,但是很多知识点与社会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但是在课堂上老师偏重于讲授理论知识,缺少与现实热点结合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讲供求理论时,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姜你军”、“蒜泥狠”等农作物价格偏高的案例,甚至可以结合当下房价过高的案例。适当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讲课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略显陈旧

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发展迅速,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过于经典,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经济学等都没有渗透,教师过多灌输课本上很多属于定论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启示性,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以上对西方经济学学科现状的描述,结合我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我认为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其应用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学科方面和师资方面。

二、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

(一)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奠定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如投资银行学、劳动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各专业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有意识地结合高年级的专业课及与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及培养学生使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师应保持对经济新闻的独特敏感性,将热点问题结合经济学知识点在讲课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学团队的主要人物,教师的专业性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但是教师队伍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学校应该为教师的再学习创造条件。学校除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以外,还要为年青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提升青年教师的视野。

(二)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善于使用讲授法以外,还需要多应用其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在地方本科高校里面,工科等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实习基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经管类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较少,不利于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应该加强经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2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内涵;发展

数量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通过与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

一、浅析数量经济学

1.数量经济学的内涵

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在一些经济学科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故而我们认为数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数学工具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解决经济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当其他它经济学科在实际研究过程遇到困难时,数量经济学可以从量化研究问题的角度为其提供一些高效可行的数量分析方法和工具。数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抽象但又具体的关系[2]。

2.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数量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就是把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学中,在具体的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刻画,再通过具体的方程以及方程组进行经济系统中各变量间的表述。在现阶段的数理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产品、资本、劳动、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等市场的列方程、解方程以及进行相关解的讨论问题等,逐步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融入一个系统之中;二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借助基本的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学定量方式来进行经济现象研究的经济计量方法的一个统称;三是模拟经济学。在数量经济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计量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模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拟经济学,即通过智能模拟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技术。这种模拟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具有随机性、动态性、非线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问题,可以利用电脑有效的把各种方案进行整合[3]。

3.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领域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的分歧较为突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具体的经济活动的方式、内容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尽相同,这也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体系或者学说。所以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本质上研究的都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问题。因为利益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最终所得到结论的应用方面。

二、数量经济学发展研究

我国现阶段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进行开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作为基本的科学发展观点和前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科学框架下的一个数理科学。从宏观层面上说,数量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为指导思想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研究方向:第一,要根据西方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经验,通过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函数形式以及基本的数学模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用工学信号分析中的小波理论、数学上混沌分析理论、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线性、非均衡以及非稳态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具体的完善;要有针对具体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定义、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具体环节中要不断的协调理论与方法,要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结构向量自回归、非限定性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等方法都在不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分位数回归是当较前沿的领域,这里关键在于对回归方程随机误差项的设定,即误差项服从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ALD)。笔者正在研究用非对称指数幂分布[4](AEPD)替代ALD,预计会取得更好的统计性质。第二,要拓展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有效的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以及应用手段;通过在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五个基本领域来进行,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的应用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论。我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在数理经济学方面,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博弈均衡理论的基本研究;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方面,要把博弈模型中具体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研究目标;最后,在模拟经济学中,要根据模拟微观主体的具体对策,全面的完善阐释宏观经济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基本现象。第三,要适应我国经济学发展进程和现阶段实际经济的客观需要,针对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完善和建立具体研究工具。对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进行全新的研究,概括研究经济学理论,这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中的每个经济学者的基本任务;其次,要把经济学理论不断的条理化、规范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新原则以及新理论;最后,要充分的运用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把研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以及具体的决策规划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现阶段的数量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经济学领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根据数量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一些具体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以及方法论自身的创造,要全面的发展数量经济学,要在数量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数量经济学的发展适合本土经济学的根本目的,为我国的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张锡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星星.数量经济学前沿研究动态———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杭州)年会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159-161.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正式引入中国。在随后的二十年里,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蓬勃发展,在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面对计划经济低效率和西方工业化国家高成长现实,中国经济学界开始试图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产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前提下,研究价格体系在资源最优配置中的作用,这和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不相符的,因而其解释力无法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学者们信服。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特别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出现,似乎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简洁而明晰的答案,更适宜用来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从其被引入中国开始就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便于分析我国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以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偏爱新制度经济学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现实世界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力;二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学包括大量制度分析的传统;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经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界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够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经济学界通过二十年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在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众多的显著的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

在西方社会中,制度经济学派林立,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新古典主义从瓦尔拉斯创立,到德布鲁用公理化重构,到新古典综合派以后,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但由这一学派在构建理论时抽象掉制度因素,在封闭系统中研究市场规律,尽管形式完美,却缺乏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新制度经济学能够坚持新古典经济学核心价值不变,保留了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这三个基本假设,同时还逐步规范了交易费用的理论范式,为新制度经济学构建了分析框架。交易费用概念在理论上确立起来之后,成为用以解释各种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不仅研究改革过程,而且还着重探讨制度的性质和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起源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从研究内容上看,中国的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涉及体制起源、市场化过程和经济绩效、企业转型、市场和政府等组织,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也被讨论。

二、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

科斯理论中蕴涵着制度选择和演化思想,经过诺斯等人的发展,衍生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的起源、制度的供求、制度创新与变迁等问题,探讨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制度变迁的课题。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一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起源的探究。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涉及制度起源、演化和经济绩效间的联系。二是对改革过程的动态分析。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关注过渡性质和各种决定因素。计划经济带来了很高的交易费用,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通过权衡改革路径中相关交易费用,选择渐进道路,以降低改革成本。最后是改革中政府作用。中国的制度变迁具有政府主导特征一方面由于政府拥有绝对优势和资源配置权利,另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迫使政府直接改变现存制度安排。

三、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涉及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等在内的主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其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科斯重大贡献,后经威廉姆森等人发展,成为理论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交易一般化、交易费用和测度、交易契约安排。交易费用理论架起了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理论间至关重要的联系。而产权理论也是由科斯最先涉及,后德姆塞茨、阿尔钦和张五常等人的努力,产权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其旨在说明如何通过界定、使用和变更产权安排,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成本,优化配置资源。组织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并构筑其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旨在说明各种组织形式。此外,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也在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中找到自身理论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转型经济特征明显,如何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如何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摆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的一道难题。中国经济学者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我国的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在研究的主要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委托问题、国有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发展等等众多问题,也取得了部分成果。从长远来看,这一领域是新制度经济学涉足的重点领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必将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在这一领域的扩展提供良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印书馆,2002.

[4]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96.

[5]罗杰・E.巴克豪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7]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4

关键词:交易费用理论;不完全契约;企业边界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86-01

1 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是在科斯、阿尔钦和德姆赛茨、阿罗等几位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对于企业理论研究的盛行主要还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导致这一领域学术活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权学派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的发展;二是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包括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合同理论和委托理论。

2 现代企业理论变迁

2.1 企业为什么存在?

据资料显示,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界定为关于企业为什么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问,那么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应该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企业存在的原因的理解主要基于斯密的分工理论。科斯指出,所谓“分工限制市场范围”的斯密定理,并不能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假如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劳动分工,为什么还需要企业呢?科斯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才是企业理论的起点。

科斯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不可否认他的贡献,70年代以后的企业理论的发展大部分都受到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响。如张五常在比较了科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企业观之后对企业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即企业与市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权威”)来代替市场方式(价格机制)进行组织分工的,而是用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威廉姆森进一步规范,拓展了科斯和张五常等人的企业理论,他引入有限理性,投机、机会主义等假设,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专用性资产投资无法达到最优并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面临更大的困难,造成市场的高成本。因此,纵向一体化治理的企业可以替换现货市场,通过内部化来削弱机会主义行为对准租的剥削。

2.2 企业边界理论

对于“企业组织的边界”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扩张会带来自身的组织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来说,收益可能是递减的,因此,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主要观点是: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与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边界与组织规模的变化。总结起来说,威廉姆森认为企业边界扩张是对交易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为企业组织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对于威的企业边界的观点,哈特持有不同的态度,他认为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并没有说清企业的本质,尤其是没能说明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也没有回答企业的归属和边界是什么样的问题。哈特提出:企业就是由它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所组成。企业的资产是企业所有的实物或非人力资产,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资产所有者拥有对该资产的剩余控制权。

2.3 不完全合同理论

既然合同是不完全的,是可以调整的,那么为什么合同的不完全性还那么重要呢?关于这个问题,哈特是这样作答的:合同在重新调整时会产生多种费用,如事后成本与事前成本。前者产生于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后者产生于对重新协商的预期。修改合同条款时,合同各方可能争论不休,但这种争论对总的生产目的没有任何好处;信息不对称时,重新谈判可能达不到有效率的协议。如果交易双方在签订了不完全合同后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在重新签订合同时,就可能难以找到新的交易伙伴(因为寻找新的交易伙伴要招致“沉没成本”),双方“套牢”在已做出的专用性投资上,产生一种新的成本。这种成本可能比前面提到的两种成本更大。因此,理性的经济个体在专用资产的投资上缺乏积极性,即这种投资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总是专用性投资的不足。

对于哈特的企业产权理论即不完全合同理论,是现代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代经济学前沿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值得提出的是,虽然合同不完全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但在理论基础上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哈特本人也承认对此方面的理论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哈特理论的缺陷还需要后来人对其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如帕特里克・博尔顿就对产权理论关于所有权价值和一体化成本和收益等问题进行了更加正式的说明。并采用了GHM模型对不完全合同理论的事前效率和事后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验证。

任何理论都有其相通的地方,如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企业,也可用于研究其他形式的组织和制度。而且它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5

关键词:年龄歧视 就业 劳动力市场

1.引言

就业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具有相同的生产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外貌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受到歧视,导致他们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和工资水平等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劳动力市场歧视不仅使劳动力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影响了经济效率、经济福利的提高和扩大,而且直接影响了广大劳动者劳动权力的实现。尽管就业歧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是,就业歧视依然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表现为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等,其中以年龄歧视最为普遍和严重。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或网站上所刊登的招聘广告中看到有关年龄的限制性条件,例如,2002-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将报考者的年龄条件限制在35周岁以下;北京某重点大学在招聘教师时,要求应聘副教授岗位的求职者年龄在35岁;天津某国有银行在招聘员工时,要求本科生年龄在23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年龄在26岁以下。年龄歧视存在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上,就很少有人问津,以至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在人才短缺的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竟然出现了将大量合格人才拒之于门外的奇怪现象。

年龄歧视不仅剥夺了公民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也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率和福利的扩大,因此,开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年龄歧视问题的研究,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2.年龄歧视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上的年龄歧视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二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三是受到人们世俗观念的影响。

2.1 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

假设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竞争性的,所有求职者具有相同的生产率特征。歧视性企业对年长的雇员存有偏见,在人员招聘和晋升时更愿意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贝克尔雇主歧视模型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非歧视企业获得的利润将会高于歧视性企业,歧视性企业宁愿少获得一部分利润也要坚持他们的偏见。由此可见,歧视性企业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从长期来看,歧视性企业将被排挤出去,歧视将不可能持续下去。但现实是歧视性企业依然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原因是他们失去的那部分收益可以依靠其在产品市场上一定程度的垄断来获得补偿,所以,他们既有机会又有动力去追求效用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都是基于利润最大化这一准则之上的,企业雇佣多少人,雇佣什么样的人才,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现实之中企业行为要复杂得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未成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演变过程中,很多企业还不完全是在利润最大化准则下运作,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之外,还会追求其他因素,如要求干部年轻化、人才年轻化,似乎这是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其实,人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年龄歧视是对“人才年轻化”的简单和庸俗化的理解。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讲,这些企业还不是按照市场原则配置人力资源,这是企业行为准则还未到位而导致的问题。

2.2 统计性歧视

所谓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这种歧视的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企业在招聘雇员时总是希望能找到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雇员,他们通过收集年龄、教育、工作经验等信息来评估求职者实际劳动生产率。除此之外,还通过招聘考试来对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做进一步的评估。但是这些措施对求职者生产率的评估不会很准确,因为收集到求职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招聘考试也会出现偏差。所以,企业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知道求职者的生产率是否是最高的。为了提高招聘效率,企业常常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雇佣决策。也就是说,当企业面对两个不同年龄的求职者时,尽管他们的生产率相同,企业往往会雇佣年轻者。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年长者工作效率低、创新精神弱;年轻人更具活力,更有创造性,所以他们的更好选择就是雇佣年轻者。这样,企业运用群体特征进行雇佣决策就有会引起劳动力市场歧视,因为具有相同劳动生产率的人将会得到的不同对待。

当年长者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一致时,企业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年长者个人特征与群体特征往往没有关系,用年长者群体特征去衡量个人特征会出现偏差。在年长的求职者中,不乏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如果将年长者群体特征应用于这些非典型的群体成员,那么对年长者来说将会遭到不恰当的贬抑,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2.3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年轻人精力更加旺盛,创造力更强;年长者更容易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这些观念体现在了有关的规定中。例如,1994年6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其中第14条就规定:公务员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这样,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各级机关,无一例外地将报考公务员的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在政府部门的示范性引导下,社会上各个行业或组织都集体无意识地将35岁作为招聘员工的一条限制条件,经过十多年的时光流转,这一项错误的歧视条款已经根植于很多人的思想深处。如果我们无视年龄歧视状况的存在,那么人们就会普遍地认为年龄界限的设定是合理及必然的,35岁以上年龄即不再重新选择职业。这必然会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降低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应尽快地消除年龄歧视的错误观念,给每一位劳动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年龄歧视造成的影响

3.1年龄歧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年龄歧视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按照我国的教育制度,一般人在24岁左右大学毕业,他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时间只有10年左右,由于年龄歧视,35岁以后再找工作将会十分困难,很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这样,大量的人力资源就会被闲置。未来二十年内,年龄歧视还会加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我国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转变,50-64岁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15-29岁的年轻劳动人口比重减少[7],未来二十年内劳动力短缺不可避免。若年龄歧视持续存在,就会使得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更加尖锐,人力资源浪费情况更加严重。

3.2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劳动力市场运行应该既有效率又有公平,这样的市场运行才是高效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力市场与资本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配置,也就是说,效率和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应当使每一个劳动者人尽其才。劳动者只要符合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要求,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但是,年龄歧视使年长者在求职时遭遇种种障碍,搜寻工作的时间延长、成本增加;或是在就业期间禁锢在与他们能力不符的职位上,不能自由、合理地流动,这样就会制约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优化,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下降。

3.3 年龄歧视使国民经济偏离了帕累托最优标准

帕累托最优标准是判断资源是否达到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是否达到最大的标准,它是指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作何改变都不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人不受损,也就是说经济运行已达到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外一些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反之,如果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方法,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水平,而没有任何人情况恶化。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年龄歧视,未被歧视的群体-年轻人是受益者,被歧视的群体-年长者是受损者。歧视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歧视使社会中某些成员受益,而使另一些成员受损。受益主体的受益额不能抵补受损者的损失,最终会使社会福利出现净损失,国民经济偏离帕累托最优标准。

3.4 年龄歧视降低了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

年龄歧视会造成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差别,而回报率的差别不仅会对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不恰当的激励,而且会传导到其他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年龄歧视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们的成见,并能减弱某一群体中成员提高技能和积累经验的激励,长期来看,会导致经济缺乏效率。一旦劳动者达到某一年龄,对未来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预期就会降低,因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将根据他的年龄对他进行评判,而所学到的最新知识、掌握的熟练技能以及工作经验都可能会被忽视。这样,个人会减少投资于那些能提高劳动技能、使自己成为更好的劳动者的活动。而这个结果反过来又会强化企业认为年长劳动力的整体能力很差的成见。

4.反歧视的政策建议

年龄歧视使得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削弱,劳动力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就会有受损者和受益者,而受益者的收益终究不能抵补受损者的损失,国民经济偏离帕累托最优标准。因此,消除就业中年龄歧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可以从市场环境和法律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积极确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确立的思想观念是,不是追求结果均等,而是机会均等,所有在市场上寻找工作并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从经济学理论来看,由于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较高程度的竞争和自由流动有利于企业按照边际生产率的标准雇用人员,并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现象。因此,确立公平的市场环境的重要一步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减少产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垄断行为的存在。

其次,制定和公布反对就业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和公布有关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虽然宪法和劳动法明确指出了劳动者就业权利和机会平等,为劳动者就业权利和机会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相应条款明确规定年龄歧视是违反法行为。而且,法律在消除就业歧视方面仅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对被歧视者提供具体的法律保障和经济救助。就业中年龄歧视立法的空白,使得法律在维持市场公正和保护弱者权益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愈来愈严重的年龄歧视,我国法律也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制定和反对就业中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以更好保护劳动者的就业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有效运转。

再者,要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还有必要全面加强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提高广大企业、劳动者和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为了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可以通过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来逐步消除人们的社会偏见,用一种更公平、更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市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教师招聘.省略

[4]工商银行天津分行2010校园招聘.http//省略

[5]夏业良.年龄歧视何时休.中国经济时报, 2005,5,12

[6]迟巍.人力资源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

[7]王俊祥.老年化程度加重使我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挑战.光明日报, 2006,10,12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范文6

关键词:地方政府;寻租;企业;污水排放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2-0017-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废水、废气、废物排放量增速很快。1997―2009年,我国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就分别增长了1.28倍、3.56倍和2.79倍。环境污染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2010年,我国六分之一的主要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沿海地区的空气污染也日趋严重,一半的城市面临着酸雨的侵袭①。国内外学者在环境污染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和启示,比如有些学者对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1][2][3],也有学者对“污染天堂”假说作了实证分析[4],还有学者从管制、排污权交易等视角分析了环境污染问题[5]。

查阅这些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他们更多的是从显性影响因素出发来解释环境污染问题,对一些隐性因素则很少涉猎,对环境污染的主体(排污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分析也有待深入。同时,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基于某个国家整体数据的视角,对区域的单独研究则不是太多。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是从宏观或者中观的视角出发,很少从微观角度去研究污染问题。

而近年来西部的水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黄河流域的一些省份,污染较为严重,而且这些污染严重的地方人口密度一般较大,即便有些地方污染不太严重,可人口密度却很低。虽然西部地区目前还没有东部或者中部地区水污染严重,但可以预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和对西部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要求,西部地区废水(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问题会更加突出,所以,鉴于分析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和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取的研究区域为西部,被解释变量仅为废水排放量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研究西部水污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其他学者的基础上,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了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可能采取的策略,发现由于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共融性,设租、寻租现象可能存在,环境规制部门可能设租,排污企业可能会通过寻租途径俘获相关政府环境规制部门。所以,文章首先是建立一个简单的寻租博弈模型,然后进一步通过对西北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文章的理论假说:寻租是导致西部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地方政府和企业寻租的博弈分析

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自由竞争通过市场途径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去配置资源将是最有效的机制。然而,后来很多的经济学家们则认为,由于一些经济体制的制约或者引导,现实社会中,个人趋利避害的竞争行为(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们认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整个社会实现最优的选择)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耗费。寻租理论就是主要研究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竞争活动的一种经济理论。我们发现,在一些国家中,大多数人获得财富的途径通常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通过创新思维来刻苦研究、发明一些新产品而获得较多的财富和荣誉;但是,也有一些社会人士会通过坑蒙拐骗或是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方式来谋取利润和财富。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们所说的道德范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因为在利益面前,人人可能都有机会主义倾向,他们是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理性人。发生上述行为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机制和相关的制度设置、制度环境以及一个国家的政策激励方向所导致的。寻租理论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来研究人们的行为,这为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政府部门腐败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于寻租理论,国内外学者均作了大量研究。寻租概念虽然是由安・奥・克鲁格于1974年提出,但塔洛克早在1967年即已对相关理论作了初步阐述。他在1967年发表《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文中已经开始涉及寻租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其着眼点并不是寻找寻租现象产生的道德范畴,而是从相关经济条件出发研究寻租出现的原因。萨伊对寻租活动的成本、收益作了实证研究,并对这种寻租行为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负效应作出规范性判断。他认为:“如果某个人或某阶级能够得到政府的帮助阻止别人的竞争,他就取得特殊权利,而以整个社会为牺牲,使整个社会遭到损失。他就一定可得到不是完全来自他提供的生产服务而是部分构成于为他私人利益向消费者征收的赋税的利润。这种利润通常由他和政府分享。政府不正当的给予他们扶持,就是因为这些利润。”布坎南认为,寻求租金的活动直接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活动范围有关,同国有部门的相对规模有关。陆丁则认为,一项扭曲市场的政策要延续下去一般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政策造成的扭曲要相当严重,从而形成一个维持这个政策的利益集团;二是该政策造成的租金应当集中在少数寻租者手中而不易耗散[6]。

结合以上理论,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就环境污染问题方面,政府和排污企业间会不会出现寻租活动呢?自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的财政权力,很多学者认为财政分权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变迁。Qian和Roland[7]、张晏和龚六堂[8]通过实证分析分别指出,财政分权改革给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市场化激励,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增长。姚洋[9]则认为,财政分权改革转变了传统的统收统支的机制,通过引入分成制等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知道财政分权改革极大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中国地方官员晋升与否的标准是以能否更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为依据[10]。而短期内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为了短期内快速的经济增长,可能需要更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唯GDP指挥棒”的指挥下,地方政府就有可能通过暂时牺牲环境来换取更多的经济增长。

四、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在建立寻租博弈模型后,提出了相应假说,寻租和西部地区污水排放量存在着正相关,然后根据西部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了实证检验,其结果显示:影响西部地区污水排放量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寻租现象,寻租程度越高,污水排放量就越高,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完全和我们的假说一致。

在未来一些年内,由于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的污染水平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必须想出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去尽量减少寻租活动出现的概率。首先,司法部门应该健全、完善和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减少甚至消除法律空白地带,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提高法律执行力度,对寻租活动的双方给予更为严重的惩罚[12]。最后,要加强公众对环境污染现象的监督工作,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他们是大量污水排放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公众监督、举报污水排放量的动机较强。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必须改变地方政府官员“唯GDP指挥棒”的晋升指标,通过多元化的指标来引导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把环境保护程度也同时列入到地方官员晋升与否的指标中来,以此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进而促进全国范围内和谐、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环保部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所做的年度评估报告。

②这和很多学者的做法不同,他们一般都是同时研究废水、废气和废物,鉴于西部有些地区水污染较为严重,我们仅仅研究废水排放量。

③西部各省分别是: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④zhang和Gong(2005)验证了该指标的可行性,并且支出指标比收入指标更能反映实际分权水平。Zhang和Zou(1998)也采用了相对于收入规棋的支出指标,结论与其他指标一致。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2]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3]Grossman.G.and Krueger 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 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14,NBER,Cambridge MA.1991.

[4]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0,(1).

[5]余耀军.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分析[J].私法研究,2009.

[6]陆丁.寻租理论.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Qian and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77).

[8]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1).

[9]姚洋.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