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1
摘要:目的 了解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职业暴露情况,并分析原因,为相关教育和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职业暴露登记情况,并设计问卷调查进行调查。结果 实习生职业暴露知识正确知晓率为77.54%,职业暴露率为16.06%,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置率为45.71%,实习生职业暴露知晓率、正确处置率与正式从业人员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检验医学;职业暴露;实习生;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06-03
检验医学专业人员工作时接触的均为患者血液、尿液、粪便及各种类型的分泌物等标本。同时还要面临静脉抽血、末梢采血、签收标本等日常工作,职业暴露的风险远大于临床其他专业,危害也比较严重,感染风险不容乐观。有学者研究显示,实习期间职业暴露风险较工作人员增加7.3-11.7倍。故需加强实习生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调动其积极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实习生作为后备力量,实习期间面临各种的职业暴露,因其临床实践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技能操作不够熟练又缺乏相关防护意识,更易发生职业暴露。本研究通过对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暴露相关知识、防护措施、暴露后如何处置等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研,以期寻找原因,为临床教学针对性地强化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6年8月进入临床实习的闽东卫生学校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学历为中专,共计218名。
2.调查方法。自2016年8月实习生分别进入闽东医院、福鼎市医院、宁德市医院检验科实习起至研究结束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不同医院检验科、感控科职业暴露登记表、追踪跟进情况;检索相关资料,参照史妍萍编制的针刺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表并结合检验科工作特色,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职业暴露概念、范畴、暴露后处置措施和流程、暴露后登记和上报情况、不同暴露源引起的暴露相对应的紧急预防措施及追踪、不同锐器使用后处置情况、不同操作分布、医疗垃圾分类及处置等相关知识。
3.质量控制。调查前由临床实习带队班主任(调查员)向医院检验科、感控科、实习生说明问卷调查目的、要求、规范和意义,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原则。现场登记检验科、感控科实习生职业暴露记录情况,同时在实习生会议上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当场回收。
4.统计方法。删除不合格问卷,双人分别用Excal录入调查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从不同教学医院检验科、感控科共收集35人次职业暴露登记表及相关信息;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13份,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0%。研究对象年龄在16-20岁,平均年龄18±1.25岁。
2.相关知识回答情况。实习生关于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回答第6、7、11、13、15、16、18条目的正确率均低于60%,剩余条目的回答正确率在60%以上,第10条的回答正确率最高,为93.58%。见表1。
3.职业暴露分布。回顾性调查显示:实习生职业暴露率最高的是门诊采血,暴露率为40%,其次为拔除采血管的帽子和整理或清洗器械的时候,暴露率均为28.86%。见表2。
4.职业暴露后处置情况。职业暴露后,能按要求及时正确处置伤口的只有45.71%,未做任何处理的高达36.28%,做输血前项目检查的只有28.57%。大多抵耙当┞兜氖迪吧未做任何处置或上报感控科进一步追踪观察,出现比例最低的就是必要时紧急接种相关免疫球蛋白或者补接疫苗。见表3。
现场对不同实习点检验科工作员工进行面谈式问卷调查,共调查15名检验科人员,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3.33%,暴露登记并上报感控科高达80%。且与实习生对于先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三、讨论
(一)客观原因
1.相关知识不知晓。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在临床工作前学校未传授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和职业暴露的应急演练。实习医院的岗前培训也只是笼统地讲解一下。因此,实习生对于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紧急处置意识,职业暴露后不能够按照实验室和医院有关制度去处置问题。
2.不重视职业暴露。三个带教医院均未举办对实习生的职业暴露应急演练,忽略实习生的职业暴露风险。即使在实习生职业暴露后,因不是本院职工,不能及时进行职业暴露登记并追踪观察。
(二)主观原因
1.意识淡薄。实习生不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职业暴露后,因怕被带教老师批评或担心留下坏印象,有时候会故意遮掩或隐瞒自己的职业暴露;甚至于个别实习生职业暴露后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2.防护不足。部分实习生在工作前不佩戴双层手套,不戴口罩帽子。工作间隙用被污染的手接打电话、在实验室进餐等违反实验室规范。
(三)防护对策
1.强化岗前培训。将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作为下临床前的考核点,举行职业暴露的相关应急演练,让实习生熟悉职业暴露相关规定和处置流程。
2.推广防护用具。建立实习生管理规范,强化实习生操作前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戴双层手套,各种微生物操作必须在二级以上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3.继续教育培训。研究发现:通过操作培训,可减少93%的锐器伤。因此,对检验人员持续不断的安全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4.健全随访机制。鉴于实习生职业暴露后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应关注其身心状态,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保障身心健康的同时。对暴露类型、级别进行评估,必要时采用紧急预防措施和注射相关药物或疫苗。随访期间,无论实习生身在何处,都应进行追踪和随访。
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更应树立职业防护意识,认识职业暴露的严重性,警惕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和涉及的操作,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学校、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方法完善对实习生的监护制度,从各方面做好教育及监督工作,做好对检验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危害监督,保护好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Yang YH,Wu MT,Ho CK,et al.Needesticks/sharps injuries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in southern Taiwan[J].Am J Infect Control,2004,32(8):431-435
[2]丁思G,邵小青,茅一萍,等.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意识和行为现况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0):796-799.
[3]Honda M,Chompikul J,Rattanapan C,et al.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es in a Thai regional hospit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Int J Occup Environ Med.2011,2(4):215-235.
[4]史妍萍.强化教育对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状况的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5]邸,施月仙,司帷,等.护士进入实习前针刺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0):791-795.
[6]Valls V,Lozano MS,Yanze R,et al.Use of safety devic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7,28(12):1352-1360.
[7]Naghavi SH,Shaobestari O,Alcolado J.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rainee doctors with previous needlestick injuries[J].Occup Med(Lond),2013,63(4):260-265.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2
[关键词]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能力训练;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64-02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由于门诊承受的服务范围广,所涉及的学科涵盖了医院的所有专业范围,日常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行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门诊护士普遍存在着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落实情况与职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等问题。为加强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笔者将职业安全防护与管理列入门诊护理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对门诊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在门诊护士护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及其自觉落实防护措施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门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现将总结分析60名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前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共60名,均为女性,年龄37~5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9名,主管护师34名,护师7名。文化程度大专33名,中专27名。
1.2 训练内容及方法
培训周期为3个月。具体如下:区护士长、护理组长为主要授课老师,科护长为督导,全员人手一份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资料,区护长或护理组长定期以小讲课的形式集中护士上课,护理组长组织本科护理人员每周1~2次业务学习或教学查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时间段,科护长、区护士长不定期现场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门诊医疗环境布局及隔离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预防锐器伤操作指引、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化学消毒剂使用指引、紫外线的防护、门诊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进行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相同的问卷[1]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触消毒液时戴口罩、手套;(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4)进行损伤性操作时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针头复帽时采用单手复帽法;(6)接触紫外线时穿戴防护器具;(7)锐器伤后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并上报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行为情况比较显示:培训后护士职业防护行依从性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防护措施知识认知及执行能力在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3
[关键词] 艾滋病;护理管理;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5-02
艾滋病又称人类免疫缺陷性的病毒感染(HIV)。它是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较快的蔓延速度、较高的病死率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临床中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1]。艾滋病如今在全世界已经开始迅速的蔓延,中国现在也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2]。所谓机会性感染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寄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或者机体对自身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产生易感性增加所引起的机体感染,而正常免疫功能的人对这些微生物一般不会造成疾病状态[3]。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高达92.39%。笔者现将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及防护经验汇报如下:
1 护理管理
1.1 基础护理工作 科室内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讲座,消除对患者产生的歧视以及恐惧心理,能够以同情心对待患者,细致入微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的心理,必要时提供情感支持,营造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环境。在各项操作中都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密,减少患者内心歧视的感觉,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积极对待生活。并向患者讲解HIV相关知识宣传,告知患者关于HIV的各种传播途径,告知患者在进行性生活时正确的使用安全套是防止艾滋病性传播的主要途径。针对安全套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获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宣传。告知患者HIV母婴是传播途径之一,讲解HIV可以通过胎盘、分娩以及母乳喂养等途径进行传播。
1.2 提高治疗依从性 主治医生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后,护理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的HAART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治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给药方法、用药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毒性的处理方法,帮助患者最终能够正确服用药物治疗,坚持长期有效并做好定期随诊。在药物治疗前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工作能够使患者充分理解HAART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够懂得保证抗病毒的治疗依从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为患者自觉在HAART前建立起保证良好依从性的做一定的基础。
1.3 良好的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名护士,能够感知、理解、同情患者,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士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患者交流时,多讲一些与HAART有关的知识,对患者有问必答,做治疗时得心应手。
2 防护经验
2.1 用具及物品的处理 科室内严格规范各项医疗操作,对于使用过的医疗用具要严格进行处理,尤其是对于锐器要加强处理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伤的产生。进行手术操作时,所有现场的医护人员均戴防护具,防渗透功能的面罩、戴有防护眼镜、双层口罩、以双层手套及穿防渗透功能的手术衣,避免手术时的血液喷溅增加感染传播的途径。对于此患者使用的引产器械切忌要单独放入O.2%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内进行浸泡1h后进行清洗[2],并对所有的器械和用物作好HIV的明显标记后单独送供应室进行下一步骤的灭菌处理。使用过的治疗车及手术床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
2.2 做好相关职业防护措施 所有的医护人员要进行关于HIV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使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掌握HIV职业感染的巨大危害性,提高个人职业预防感染的意识。对于HIV患者进行的一切治疗、护理以及相关各项检查均安排在最后完成,避免与其他病患发生交叉感染的现象。可以采取固定的人员针对HIV患者专门护理,挑选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操作技术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发生感染的各项环节。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治疗前要仔细检查自身有无皮肤黏膜破损的现象,对于有破损的粘膜的护理人员要进行更换。要有严格自觉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以及无菌操作的各项规程,在各项操作前中后,进行认真洗手、仔细查对,必要时穿隔离衣或者使用防护用具。有关报道表明[3]进行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必要时戴双层手套进行防护。李秀云等有关报道[4],带双层手套进行操作可使血液直接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指导患者加强知我保护,将用过的牙签以及分泌物统一放置,尤其带有血渍的污物,要进行集中处理,不要随意乱扔,防治传播途径的扩散,使患者的分泌物以及唾液应放置不透水的密封袋内,做好标记进行消毒处理。艾滋病患者使用的生活用品要严格一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病室的消毒隔离措施,严禁发生艾滋病的传播。
3 小 结
HIV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是一项即特殊又包含一定难度的操作,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与最密切的工作人员,在所有的护理操作多数为有创性的操作措施,与医疗废物、HIV污染物品以及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直接机会较多,因此职业危害较高。所以要加强HIV的护理管理,护士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做好患者的相关护理的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的防护以及HIV的宣传与预防知,降低HIV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清霞.46例艾滋病死亡病人机会性感染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0,2(6):39-40.
[2] 张兴权.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3.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4
关键词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干预措施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各类无菌物品的供应以及对各种污染的医疗器械用品进行回收、清洗、包装和灭菌等工作。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源、化学消毒剂、锐器等接触,操作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并受高温、潮湿、嗓音及心理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伤,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此,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以下是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现将消毒供应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存在的职业暴露风险
物理因素:①环境因素:供应室中有多种噪声,长期接触高压蒸汽锅发出的高分贝噪音会破坏人的听觉,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内分泌等都会造成损害,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气和水蒸气,使室内温度、湿度明显升高,工作人员长期身处其中,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噪音的影响,使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影响工作效率[1],而消毒后,在开启舱门卸载物品时,物品温度非常高,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②锐利器械伤害:在污染物回收、清点、清洗、包装过程中,容易被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导致职业暴露,有发生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③紫外线:紫外线消毒时,辐射到人体面部及眼睛,可引起灼伤、红斑、紫外线眼炎或皮肤过敏,若为高臭氧紫外线灯,其所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一定的损害,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臭氧浓度>0.3%时,使人体中毒。
化学因素:临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一般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及皮肤损害。长期接触,可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障碍等。有些强酸、强碱等化学消毒剂在配制过程中如果不做好防护措施会很容易溅到而腐蚀皮肤。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把复用性器械回收后,要分类、清点、浸泡、清洗,这些器械往往带有血液、体液。使用科室未作初步清洗及处理,有的器械还带有刀片及缝针等锐利器,有感染与被刺伤的可能,感染是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有资料表明,被已感染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患者用后的针头刺伤,其发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分别是30.0%、1.6%、0.3%[2]。
干预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和人员职业防范安全的基本保证条件[3],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有条件安装消音设备,在高压灭菌器前放置隔音板以降低噪音,科室机器专人管理,定时定期维护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操作时轻拿轻放避免噪音的产生,室内安装空调或换气扇、除湿机等。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改善高热、潮湿的环境,冬季用热流水清洗各种物品,加强自身防护。
加强管理与培训:我中心供应室人员结构中,大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未正式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缺乏相关知识,自我防范意识差。因此,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相关科室共同完善其相关的制度、法规,且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以便达到有效的管理。通过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在从事操作过程中能感知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提高风险认识,充分认识到针刺伤不在于其本身造成的伤害,而在于它能传播某些疾病,尤是传染性疾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加强标准预防的落实: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直接用手对尖锐物进行清点、清洗,减少刺伤皮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均做好标准预防的防护行为,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橡胶手套、防渗漏围裙、胶鞋。一旦被锐气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0.5%碘酊、75%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敷料包扎伤口,并及时上报。损伤严重或疑似传染病的污物,应当进行相应抗体检测,并进行观察纪录[4]。
紫外线危害防护:紫外线消毒应在无人情况下进行,打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眼镜穿防护服,关闭门窗,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减少空气中臭氧的含量,并保证一定的温、湿度,防止空气污染和工作人员受到伤害。
化学性危害防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掌握常见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制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接触消毒剂时须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加强通风,要保持室内空气流畅,减少空气中消毒剂的含量,减少对呼吸道及皮肤的损伤。若不慎溅到皮肤或眼睛内,应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消毒剂放于容器中加盖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浓度和防止挥发给人体带的危害,操作完毕后及时用肥皂水冲洗清洁双手。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为防止烫伤的发生,高压灭菌器应由取得上岗证的专职消毒员进行操作,每天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压力降到0’位再开门,开门时应站在门后或门旁。装卸灭菌物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防止烫伤,物品需冷却10分钟再出锅。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污染物品、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声等,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安全管理,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防护制度,提高安全防护意识,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循工作流程,是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管理,确保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海云,于春荣.门诊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1):75.
2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2.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5
【关键词】综合干预;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61-02
医院临床血透室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场所,职业暴露危险性高,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处理和检查具有传染性临床标本,不仅极易发生血透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能造成感染扩散。而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为此,通过对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进行个性化教育、督导、强化责任、完善防护设施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感染防护的依从性。具体做法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医院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26人,其中血透室工作人员18人、护理人员1人,实习学生5人,卫生保洁员2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系统干预。
1.2 方法
1.2.1 自行设计问卷和表格,对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和职业防护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查并进行分析。防护知识问卷主要以血透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临床血透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HIV、HBV、HCV的感染发生率,普遍性预防的内容、操作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和危害性、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等为内容,以满分100分计算。防护行为的现场抽查方法是:以每200次的操作过程中是按要求穿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目镜、防护面罩、按要求脱换手套和洗手的几率。
1.2.2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科室负责人的认识,通过与科室负责人的有效沟通,争取到科室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入。
1.2.3 对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进行以生物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感染防护知识专题培训和考核,编发临床血透室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汇编。
1.2.4 完善防护设施 根据临床血透室工作特点增添了洗眼器、生物安全柜、防护眼罩、防护水鞋等。
1.2.5 根据临床血透室特点,制定临床血透室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要求和职业感染防护流程,并将防护流程张贴上墙,方便工作人员参照执行。
1.2.6 制定并签署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职业感染防护责任书,要求人人签名知晓,主要内容是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职业感染防护要求,进一步强化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
1.2.7 加强监管 将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行为执行情况纳入医院感染管理,每月定期进行检查评定,及时进行整改。经常对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行为进行督查和指导,保证防护措施的正确有效。
1.2.8 结果分析 对综合干预前后的调查问卷和抽查表格采用X2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通过个性化教育、完善防护设施、优化防护流程、督导、强化责任等对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职业感染防护行为进行综合干预,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职业感染防护行为均得到提高,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的平均几率由原来的32%上升到72%P
3 讨论
3.1医院临床血透室因其工作特殊性,职业暴露危险性高。工作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临床病人血液、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被针头刺伤、吸入气溶胶、接触污染物,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或未损伤的皮肤以及眼结膜等进入人体。国际上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 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血透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及有关的监管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当前医院工作人员威胁最大的病原体,是HBV、HCV、HIV和结核杆菌。统计资料表明,从事微生物学工作者危险性最高,年发病率达1%。因此,提高血透室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是预防和减少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有效方法。
3.2 采取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署(OSHA)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在处理有危险的工作前应接受适当训练 另有研究表明培训教育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同时应在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式和培训的评估上进一步研究使培训教育的效果更明显。针对临床血透室的工作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教育,帮助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从业过程中面临的职业感染的危害性,掌握防止职业感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护理操作过程中各环节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的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重视职业感染预防和采取防护措施的自觉性。上述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在接受综合干预前按要求戴防护面罩、防护目镜、戴帽子的几率为0,戴口罩的几率仅11%,干预后按要求戴防护面罩、防护目镜的几率分别上升为56%和80%,戴帽子的几率上升到46%,与工作人员所掌握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险的微生物气溶胶及职业感染产生的原因等知识成正相关。
3.3 完善防护设施,优化职业感染防护流程,提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通过增添生物安全柜、洗眼器、防护面罩、防护目镜、防护流程上述等综合措施,为工作人员方便、及时、有效的采取防护措施,提高物资保障和行为规范,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工作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特别是生物安全柜的配置,极大的保障了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处理高度传染性标本的操作安全。
3.4 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行为的现场督导,定期检查临床血透室医务人员诊疗操作中职业感染防护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不安全操作,强化他们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正确的采取防护行为。调查中发现,工作人员按要求穿戴防护帽子、目镜、面罩的几率严重偏低的原因除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严格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品的操作习惯,心存侥幸。在缺乏有效的临督机制下,工作人员放松了职业感染的安全防护。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每位从业人员签署职业感染防护要求责任书等措施从制度上约束他们的方式来保证他们能正确有效的采取防护行为。
4 结论
针对科室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结合现场督导、完善设施、强化责任、优化防护流程等综合措施,能有效的提高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从而预防和减少临床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2] [4] 黄勋,易霞云,黄健.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0.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点)实施方案(试行)[M].2003.3-4.
[5] 郭莉,张洪君,邓洁.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SARA的防护[J]中国全科医学,2003,6(7:)606—607 .
[6] 陶红兵,吴小龙.实习医学生职业感染特点和防范对策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4,17(10):59.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1月在门诊急诊工作的护士104名,从事护理工作的最长29年,最短6年。年龄最大50岁,最小28岁。学历本科13名,大专84名,中专7名,职称中级9人,初级95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如年龄、学历、职称等。(2)职业暴露的情况,包括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引起的损伤,针刺伤,无保护性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3)标准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4)防护行为依从性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门急诊护士共104名,年龄22~54岁,(31.30±10.07)岁,年龄小于30岁的82人,30~40岁的5人,大于40岁的17人。职称:主管护师9人,护师42人,护士53人。学历:本科13人,大专84人,中专7人。本次调查的104人中有职业暴露经历的57人占54.8%。职业暴露发生率见表1。
2.2 认知
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见表2。
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6个条目认知率为13.46%~35.58%,认知非常欠缺,其中79.8%对标准防护的概念不清。87.5%对暴露后的规范处理不了解。
2.3 依从性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见表3。
本调查采用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3分表示一半时间做得到,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的方式对护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越高。
2.4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4.1 生物性危害 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急诊护士应对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创伤、骨折、自杀、酗酒、意外等恶性事件。容不得护士事先进行自我保护,再去处置患者。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危害的后果。一些先兆流产、自杀者事后血液检查是艾滋病获得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梅毒感染者。又如呼吸道传播性疾病患者的飞沫,急性中毒患者洗胃过程中的体液,尤其是毒性很强的有机磷。护士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被动吸收[1]。肺的弥散快,血流量大,对护士的身体产生很大毒害。
2.4.2 机械伤 机械伤是急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急诊患者多,工作量大。尤其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批急诊患者来就诊,急诊护士应接不暇,更易受锐器损伤[2]。皮肤黏膜受到伤害,更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4.3 化学性危害
(1)化学消毒剂 门诊急诊常用的戊二醛、含氯制剂、碘伏等消毒剂。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对人体和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化疗药物 门诊急诊护士给化疗患者配置及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可接触到外溢的药液和挥发的气体。同时患者化疗后的呕吐物、排泄物、汗液、尿液中含有低浓度的化疗药物,护士也可间接接触到。
2.4.4 社会心理危害 护士长期面临生离死别的场面,频繁接触痛苦死亡的刺激。加之患者病情来势凶猛,患者和家属常有恐惧急躁的情绪,患者的许多病情发展及变化,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一旦患者救治无果或希望渺茫,家属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甚至辱骂、动手殴打医护人员,使护士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3 讨论
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性损害的机会,护士正确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准确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是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防护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