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就业与创业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型综合人才。艺术设计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创意并且充满创新的行业,高职艺术设计的学生也非常适合创业。高职院校应当把握机会,积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开拓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新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一、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类招生也不例外。但是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多数高职院校纷纷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另外,学校还提供了一些鼓励性政策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达到培养其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目的。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学生创业主要以技能为主,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此来实现个人理想,这也符合艺术设计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就业与创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创业教育效率低下,就必须分析当今创业活动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学生创业观念相对滞后

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多成功创业的案例冒出,人们对创业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等。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创业教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必须更新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高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化的特点,其中的课程设置也是围绕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进行设置,注重的是技能培养。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技能的掌握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学艺术类的专业课程,而没有其他综合性的课程,这就使学生出现了严重偏科的现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非是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创业资金与创业能力是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活动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

创业资金的来源,这是个较为现实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创业资金的筹备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只是学生,没有工作经历,没有资金积累。所以,资金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自主创业的难题。

由于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健全,缺少外来资金资助,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虽然政府建立了一些关于学生创业的保障机制,但是许多优惠政策尚未落到实处,保障机制的实际作用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学校缺乏资金,没有完善的设备和场地,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活动,也难以让学生有真正的创业体会和感受。社区的创业培训机构还没有完善,因此,艺术类学生的创业活动往往是困难重重。

至于创业能力,想要在这一方面得到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倘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导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实践能力,那么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效果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创业教育教师应当时时学习,既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比如艺术设计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的导师通常是来自于商学院而并非美术学院。因为没有实践经验以及系统培训的导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有着高超的设计能力,也会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创业的实践能力。

4.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一般说来,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感性、思想活跃、向往自由等个性,考虑问题也较少联系实际,喜欢空想,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与度量,不想被约束而导致意志力低下,容易半途而废。

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喜欢设计的学生,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艺考的分数线较低,才选择这一专业。通常这一类的学生接触艺术的时间不长,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欠缺,影响了创业。

三、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1.重视就业意识培养

高职学生还是“雏鸟”有经过历练,不懂得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树立就业意识是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需的任务。中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学历高的学生比比皆是,因此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压力巨大。唯有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而持久发展。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那么在教育课程的设置当中就应当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创业就业的案例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艺术设计类,教师在传授创业理念与知识的时候,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创作,学生可以自行组建团队进行设计创作并制作出作品。创业指导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实践经验和超强的讲授能力。院校需要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来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对艺术设计以及创业学科的骨干的选拔与培养。

3.实现富有高职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

开展创新的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包括艺术设计比赛、作品展览、、艺术团体设计、企业实训锻炼、假期实习、社会调查活动、创业知识讲座、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参加上述活动可以将课内的知识转移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以及就业创业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院校或者校内学生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活动进行考察、考核,保证活动的严谨性与真实性。

4.强化实践教学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结合艺术设计的职业工作程序,提出任务要求,向学生布置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真实需要,团队讨论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明白如何进行设计定位,画草图,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出三维效果图,最终制作出整套设计方案。通过这样有目的性的教学方法,利用目标来驱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能力对策分析

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包括四点内容,分别是自主性、超前性、客观性以及能动性,四点缺一不可。创业意识在创业的实际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可谓主持大局,在创业者中起推动的作用。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其创业活动或国家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创业就得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始,没有创业意识的萌芽,就没有创业活动的产生。创业意识的集中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属性,对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同时也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设优良创业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本身涵盖的范围很广,要求教师懂得探察创业背景。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商科综合知识:管理学、统计学、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所以优良的创业师资队伍不能只由单科的年轻教师组成,应由有资历的老教师以及懂得现在发展趋势的年轻教师按一定比例组成,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的绩效。

3.积极开展创业教学活动

(1)学生参加创意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商业行为,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开办营销策划和管理的短期项目培训班,鼓励艺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设计传媒”或者“工艺设计”等设计室,在学校建立公司化的实战模拟基地。首先,模拟训练分组分别组建创业团队。然后,相互进行交流,合理分工,管理运营,再由导师指导学生管理市场运作、承包设计项目等。采取的是竞争性对抗模拟,让学生体验市场的竞争激烈与风险,锻炼学生的市场敏感性。

(3)倡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在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下,以自筹资金、创业基金、社会行业基金入股等形式支撑起来,艺术设计学生可以借此机会组成创业团队,制作创业方案。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创办公司或者工作室,开始正式运营。另外,实施同龄人帮助同龄人计划,成功创业的团队可招聘校内的贫困生到其公司实习就业,以解决贫困生的生活费问题,又能使其就业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而实践教学是培养艺术设计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加大实践环节的管理,在经费与教育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学生成功地创业。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就业也学会创业,才能为国家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2

1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学检验技术快速发展,医学检验设备也得到了全面更新。医学检验技术在许多疾病的判断以及治疗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医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像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以及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敏捷度,也让检验工作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促进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医学检验技术,检验仪器的发展速度也可谓十分迅猛,在医学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哄动。就目前来看,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以及临床检验,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与传统的医学检验工作相比,当前的医学检验工作给临床部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检验科在医院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其医学检验水平的高低上反映起来。在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可以被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更加依赖于医学检测,检验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2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发展趋势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重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学习临床医学理论与检验的理论技术、基本操作技巧,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在各级医院与防疫部门从事科学的医学检验工作,成为专业的医学人才。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去处变得多元化,就业的基本方向基本为进入各级医院的检验科、防疫站检验工作、血站检验;商品的检验;环境保护与海关检验;医疗检测设备的维修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多元化趋势的出现,极大地体现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化的一面。在医学检验工作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中小型医院以及防疫部门都提高了对检验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基层医院也认识到检验人员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他们更加需要那些拥有全面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以及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另外,疾病控制中心以及血站的成立以及私立医院的增多,使得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为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目前,我国有一百多所高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要完成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学习,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每一所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一些学校重视临床检验,一些学校则重视实验检验。当代高校应当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不能只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一地追求每一类型,要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重视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1加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要让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高校应当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建设食品检验专业以及环境保护检验课程、试剂研制课程以及营销课程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实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向实践能力培养方向进行转化,对学生的医学检验技能进行培养。医学检验仪器是支持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于学生医学检测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都忽视了学生医学检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不能满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做好课程优化,无疑是扩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3.2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创新

要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己任,尽最大可能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教学活动与岗位实现无缝连接。高校应当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的具体性质,明确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进行开展教学。多引导医院的一线医生与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利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让更多的实践中的真实检验事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医院或者防疫部门的合作,给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打造一个实习基础,让学生有机会有场地去感受真正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

4总结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1]。核心能力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生从事医学检验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检验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必须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根据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该专业人员核心能力应包括医学检验相关技术能力、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2]。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校内实训

(1)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检验项目的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际脱节,校内实践教学以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实践教学标准没有与行业对接,出现与职业岗位脱节现象;实验实训指导缺少与医疗行业的紧密联系,与本地医学检验技术现状不吻合;医学检验技术、设备、方法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医学检验岗位需求[3]。受实验条件限制,专业检验仪器(如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更新速度慢,配置数量少。一些实验只能以示教为主,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只看不做现象时有发生。

(3)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偏重理论,实践成绩比重低。实验教学不单独进行技能考核或以实验报告代替考核,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及对其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的评价。

1.2临床实习

(1)对临床实习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上受升学、就业的冲击,对临床实习不重视。学生临床实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导致其临床检验基本功不扎实,理论与实际脱节。

(2)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目前,临床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现代化检验设备,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学生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导致其只懂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4]。

(3)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临床检验技能训练不严格、不规范。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5]。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正确处理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的关系,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促进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1以核心能力为本位原则

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就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根据医学检验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行业对技术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3类。基本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获得;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医学检验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标本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通过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训练、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等获得;拓展能力是与医学检验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人文课程、认知性见习、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获得。

2.2与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原则

我国现行医学检验行业准入标准是毕业后先取得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初级资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临床检验技师、公共卫生检验技师、卫生工程技师、病理技师和输血技师等。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又要达到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目标。实践教学体现“三突出一贯穿”,即突出实训、见习、实习,突出早接触专业和临床,突出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将质控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2.3渐进性接触临床原则

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见习、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遵循早接触、逐渐接触、完全接触临床的规律,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前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技能考核”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3以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甘肃地区20家医院的检验科进行问卷调查及对行业专家访谈,在研究和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依据高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职业能力具体要求,构建符合岗位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见图2),从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1目标体系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技能标准、专业课实践教学标准(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验操作评分标准)、毕业实习教学目标、课外实践活动目标。

3.2内容体系

包括基本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实践课程,优化实践内容体系,共确定约200个医学检验实践项目,并提出实践内容和要求,避免教师盲目开展实践教学。

3.3方法体系

包括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基本技能模块、常规应用模块和临床技能模块,创建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开展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师生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准确性、连贯性。检验专业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要求高,对一些基本操作、常规检查实验,实验课有限的时间显然不够。为此我们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分解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3.4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1)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强化校企合作,制定并实施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方案,将实践教学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结合。(2)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假期到医院顶岗,锻炼职业岗位技能,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聘请附属医院和定西市第一、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重点指导校内实践教学。(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建设真实环境、真实设备、真实情景的校内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作用,确保良好的见习环境和见习效果。建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临床实习基地。(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践育人工作方案、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及质量标准、课程(专业)见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3.5评价体系

既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也包括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重,建立并完善全面、全程、全员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即教师全面评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全程即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员即由教师、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4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实践检验。我们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和调整,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亚珍.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57-60.

[2]桂芳,李树平,李争鸣.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高专教育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82-283.

[3]万德年,丁海峰,周剑涛,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568-2569.

[4]王元松,刘成玉.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51-52.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4

 

前言

 

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为高等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纽带对高职医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述的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课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且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的重点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与心态,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手工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且教学方式也需要改善,所以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应将其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并在其基础上对检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与改革,但是在其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即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医学检验专业的丰富经验,但是其教学理念与环境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即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环境阻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的进度,所以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还处于最初阶段。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优秀的师资团队,目前就任的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重点灌输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手工操作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改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与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其教育目的相一致:以技术水平培养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是在学生素质和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创建出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与有原则有个性的检验专业课程。

 

1.课程改革构想

 

1.1改革教学方式

 

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其教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较为枯燥,所以改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职检验专业课程的关键内容,在教师实践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情景模拟教学与检验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普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即依据教学目标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手工操作能力,所以合理的诱导式与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另外,临床试验的教学方式也很重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

 

1.2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即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人才的需求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需求,即将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标准;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即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手工操作能力以及个人素养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

 

2.课程改革措施

 

2.1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即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育。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学院应采取现代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发展与寻找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其次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职业技能考核;最后取得向相关证书。

 

2.2加强教学检验中的手工基础操作

 

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的加强不仅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关键,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的手工操作性与实践性有更要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灌输固然重要,但是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光靠理论知识的灌输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是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加强的重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放大校内实训室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所有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操作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的知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医学检验的实例,或者邀请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进行医学检验的专业讲解从而将优秀医院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带入教学实践中。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需求,因此其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更新至关重要。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5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因而我们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与医学检验专业从业人员广泛座谈,与相关平行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充分参考现行医学检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需求为重点对该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中总学时是9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首先是生物化学检验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仪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技术模块;其次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诊断酶学,实验室诊断项目的方法、技术和临床意义模块;再次是重要组织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诊断模块;最后是内分泌疾病和体液相关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诊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标准便于随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加条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实践部分学时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证实践教学,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教学实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2.1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仪器检测系统的评价、校正、质控等部分基础知识内容因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不高而显得“累赘多余”,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等基础知识又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而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中的免疫比浊分析、体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综合性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原因教学开展不到位,部分室内质控应用、实验室相关标准等常用的工作内容缺失,教材内容和检验师考试大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大量参考规划教材,积极利用网络查阅中外著作和文献,关注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从中筛选归纳适宜教学讲授的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模块化和系统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测定等传统经典知识点时利用归纳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通过“探究法”和病例讨论法来讲授肝肾器官病变检测指标、方法和临床意义,利用PBL教学法开展免疫学临床检测知识的讲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站,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制作重要章节的精品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名师讲课录像,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预留作业习题,学生能及时网上提问,有效沟通师生,增强教学效果[2]。

2.2教师素质“双师化”,教材实用化

高职医学教育着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任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少,与教学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师编写,有的教材在检验项目中没有详细讲述操作方法,也没有配套的相关实验教材,现有的实验教材多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且内容多偏向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实际临床检验应用出现脱节,因而需要加大教师的双师化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证书,定期选送教师到医院或检验检疫部门相关检验岗位轮训学习,密切联系临床,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积极邀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检验医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研讨活动,多编写符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实用化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教材的编写使任课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一体化

参照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与实验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在理论课讲授以后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避免出现“教与学”与“教与做”的分离。实验教学的工作开展上要积极向医院靠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新设备,积极开展新检测项目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上机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视频教学,进行模拟实践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属医院优势,定期积极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仪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见多识广”和“识多智广”。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实验室共同讨论和制定实验项目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教,强调规范操作的重难点,并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帮教小组,相互监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4合理开展课外拓展,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海无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向高层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之外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医学课程的教授开展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的最新应用,邀请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和技术,讲述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选派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综合性科研实验课题研究,教会学生利用检索技术查阅文献,并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结果,在合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

3构建综合、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理论考核、平时实验报告和出勤率、实际操作的实验考核进行总体评价,而且多在学期期末进行集中考核,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因为考试主要围绕课本所学内容,容易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们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论考核内容,改革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期中阶段性考核,增加实验考核的比重,引入医院专家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真正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

3.1优化课程题库,理论考核阶段化和网络化

针对资格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材不断优化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专业试题库。题库中涵盖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和X型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标准试题,每一题都标示有难度系数、题型、章节等信息。教师可以进行灵活选题组卷,系统也可以进行随机组卷。教师可以分章节或是在期中阶段性选题组卷进行平时考核测试,将同样知识点试题打乱顺序利用数字化教室进行快速考核和成绩汇总,既避免了试卷考试作弊,又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4]。

3.2实验考核的仿真化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该课程的实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考核方式和手段积极改革,设置仿真化的实验考核场景,邀请医学专家同行、专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考核内容也以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测试项目为主,学生抽取题目,进行操作和答辩,评分小组给出综合评分[5]。这样,实验考核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医学卫生事业,同时医学卫生职业的发展又为高职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作者:黄川锋 张冬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庞新跃,李欣.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49-51.

[2]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3]周师洁,徐良贤,殷嫦嫦.242例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120.

医学检验技术能力范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改革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在本行业中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经过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思考,构建适合本区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性地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倡导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1],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2课程开发的过程

2.1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之前,对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且学历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在营销与维修领域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疗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寻求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组。

2.2课程体系框架的确立

根据我校所在的区域、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验岗位常见工作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引领,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炼时不直接按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动,对其进行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并将行动情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解构,围绕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发了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前课程门数太多、知识庞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过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选配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重构的岗位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2.3课程标准的确立、修正、完善

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订课程标准要尽量做到正确、可测、易懂、好用,应具备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划定的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全国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科室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实训项目,按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2.4岗位能力课程重构

我们重点整合了通用能力课程和重构了岗位能力课程,包括新开发的检验应用化学、基础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而且着重把精力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重构上。将传统开设的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6门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技术的重新排序,考虑到现代检验医学向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又把检验仪器分析、病理学检验纳入在整合课程之中。我们特别多次邀请本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整合方案,并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课程组研究论证的新分类标准重构为4门岗位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后能熟练进行检测项目的基本操作;学习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后能正确辨别各种细胞及其特殊形态;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后能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与保养;学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后能自觉开展各阶段的质量控制。2.4.1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融入能力培养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4个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集合”。(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手工或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典型医学检验项目为任务;(2)涉及的细胞、细菌或其他体液成分形态的医学检验分析,并按形态相近或发育长成的规律分类,运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完成的细胞形态分析技术;(3)临床常用的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项目检验通过运用自动分析仪器完成的仪器自动分析技术;(4)根据控制检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初步把握质量控制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控工作。随后在行业目标中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270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手工完成的项目内容;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216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血液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的体液细胞形态、其他体液中的细胞及各种细菌形态特征及致病意义等内容;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108学时,整合了包含检验仪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学检验相关内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72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岗位所需的质量控制知识及统计学知识的内容。2.4.2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学校、实训中心或医院等场地内采用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情境实现教学[3]。依据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领域的每个模块的每个检测任务设计出3个或3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思考选择不同的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以手工类操作项目作为载体;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以显微镜操作类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以自动化仪器检验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以项目检测为载体,分别设置学习情境。例如学生接受项目检测学习任务是“血肌酐测定”。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血肌酐相关工作过程知识内容学习;然后选择检测方案,准备所要的仪器和试剂;随后进行医学检验操作,对操作重点、难点进行严格训练;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报告评价。按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学过程。见图2。

3课程试运行与效果

按照知识内在承接关系设计安排授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设基本素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能力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第三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自动分析技术;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四学期还开设延伸能力拓展课程;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设计将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通常以4~6学时连续集中完成一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课程实施及试运行因专业的特殊性,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授课,项目课程运行过程中得到行业与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和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3年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业率达到97.5%,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这使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大幅度增强,并与本区市政府达成定向订单培养计划。

4课程特色

4.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职业认识规律来重构知识体系,如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原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4门课程的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将原课程涉及的形态学、检验仪器部分内容相应地归入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课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4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检测项目为子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实行集中阶段性教学。4.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技术理论部分由教师在相应实验项目任务实施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学习,手工操作技术主要在项目实施的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开展训练,然后课堂记录实验检测结果,教师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课后学生书面写出结果评判和临床意义,最后以小组(每6人为一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实验项目报告。课程教学中定期进入临床见习,课程结束后再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最后进入临床实习。4.3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由项目完成性评价(40%)、阶段性测评(30%)、综合测试(30%)3项成绩组成。项目完成性评价指在学习每类检验项目测定过程中,都有一个理论信息学习记录、课堂出勤、实践操作训练(以实验报告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等几项考核,最后汇总成本部分成绩;阶段性测评指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学习都有一个理论与技能考试;综合测试是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