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

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1

邮政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邮政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我市邮政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民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20xx】42号文和鲁政办发【20xx】48号文要求,在20xx年工作中以“服务三农”和拓展邮政普遍服务能力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邮政服务“三农”活动。

一是要贴近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一条龙的服务。邮政将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组织农业技术专家通过科普展览、讲座、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及组建“邮政服务‘三农’示范园”等形式,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和规范三农服务体系建设,采取连锁加盟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组建村级服务网络,拉动农民需求,扩大内需。以发挥“三农服务站”作用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核心,努力扩充“三农服务站”的便民载体作用,加载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推广山东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经验现场会”和张德江副总理讲话精神,拓展为农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双向物流,建立起“放心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快车道,有效的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地方经济,让农民买到放心的农资,让农产品方便快捷的走进城市。

2.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工作,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发挥邮政资源优势,助力平度经济腾飞。、

充分利用邮政商业信函的优势,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年发商函数量达到200万件以上;利用邮政速递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利用邮政金融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理财不便等难题。

3.继续开展书信征文比赛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推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4.利用邮政资源优势,加大城市品牌宣传力度,制作城市形象宣传年册3000册以上;

推动“邮政惠三农,科普助发展”活动的开展,使科技报刊真正走进三农,为农民带去科技致富信息,完成报刊收订流转额1200万元以上。

邮政局工会工作计划XX(二)

20xx年以来,望江邮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省公司提出的“更新一点,再快一点”企业核心理念为行动指南。把加快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省公司、市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全局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县局提出的“创新促快,深化改革,精细管理,和谐稳定”工作思路,逐项分解落实年初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邮政函件、金融、速递和以农资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业务。规范管理,创新经营,强化支撑,实现了望江各项邮政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邮政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10月,我局共完成业务收入2270.72万元,计划完成率达到90.83%,增长率达23.44%,以上二项数据均列全市第一。其中储蓄业务收入完成1701.04万元,函件收入完成212.9万元,特快业务收入完成72.79万元,报刊发行完成86.67万元,商品销售收入完成126.34万元。重点业务得到了有效推进。

截止10月31日,我局储蓄余额达到11.54亿元,累计净增余额1.96亿元,活期比重37.51%;完成保险保费5442.16万元;商易通发展133户。

二、各项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体制改革平稳推进。

3月10日望江邮政速递物流营业部正式挂牌运营,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员工申诉、上访等事件,确保了改革和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着

1、基层网点硬件建设显着加强。今年,我局对鸦滩支局营业大厅进行了全面改造,同时,对速递物流营业部、投递分局、邮件处理中心、麦元所、莲洲支局等办公场地进行了必要的更新改造。通过硬件投入,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2、按安全标准规范要求,对县局金库进行重建,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更新和加装了监控设备,并对防尾随门进行了维修,安装了可视对讲系统,更换了消防设施,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围绕构建和谐企业,改善员工生产和生活环境。我局先后创建了漳湖、新坝二处职工小家。对客户营销中心、邮处中心等加装了空调设备。

(三)、支撑和管理工作有效加强。

一是进一步规范各支局所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各基层单位、投递路段开展全面的邮政通信质量检查,并将农村妥投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纳入支局所负责人日常的工作内容;二是以欠费清缴为主线,注重对各专业公司内部管理的审查。我局对函件、集邮、物流分销配送中心和速递分局的内部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和整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各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程序和办事,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三是全面推进邮政信息化应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邮政网络优势,为望江崛起提供现代邮政服务;四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加强,积极盘活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对储汇营业人员进行了轮岗,按营销体系建设要求成立了营销团队,并进行了营销岗竞聘考试。

(四)、经营工作扎实推进。我局始终坚持思路创新,通过项目带动,努力实现经营工作快中求好、以好促快的良好局面。

1、邮政金融工作全面推进,发展势头不减。1-10月,完成业务收入1701.04万元。储蓄余额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累计净增1.96亿元,保险、基金、商务汇款等业务也得到了同步发展。此外,我局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大额现金管理、反洗钱工作的宣传等专项检查活动;完善储汇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新业务培训班18期450余人次,参加省市局组织的新业务培训班达7期22余人次。

网点安全系数全部达标,数字监控系统、110联网报警系统得到可靠运行。

2、函件业务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1-10月我局已完成业务收入212.90万元,占全年预算进度的78.85%,其中邮送广告共28期(22万份),实现业务收入20.58万元;邮资封完成1.15万枚,实现收入1.56万元;邮资机业务量完成14.4万件、收入41.76万元;招生商函10.09万份,实现收入11万元。

为促进全县函件业务发展,今年我局专门成立了几个营销项目小组:

一是成立望江县第四届青少年书信大赛活动小组,总结前三届大赛成功经验,力争今年的大赛从主题、内容、形式、宣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2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围绕全年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47亿元,增长1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8亿元、30.25亿元、21.42亿元,分别增长5.4%、17.8%、8.6%,三产比重达16.0:49.2:34.8,为完成年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产业发展良好。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7.43亿元,增长5%;实现农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4%。全市粮食种植57.7万亩,新植、改造茶园面积3500亩、中药材1000亩,发展烟叶6.95万亩,88个烟基工程全部竣工。发展设施农业,实现蔬菜无公害产业化生产,新建蔬菜基地600亩,完成1000亩种养立体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上半年生猪价格下跌,家禽市场受H7N9型禽流感等影响,主要畜禽生产形势低迷。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

(二)工业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上半年,全市18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4.77亿元,增长16.8%,比去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2.37亿元,增长18.2%,比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5.04亿千瓦时,增长4.1%。三大主导产业受市场影响出现分化,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9.21亿元,增长20.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3.5%,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较快;林产加工业平稳增长;化工行业低速发展。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我市有相当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存在微利或保本经营或开工不足等现象,46家企业产值下降,其中20家企业产值下降20%以上,9家企业停产。27项市重点工业在建项目按计划序时推进,上半年完成投资8亿元,占年计划的72%,武夷烟叶易地技改已完成联动试生产,兴龙祥汽车、中森板业、华光特种工艺、轻安智能仓储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大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共8家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8.6%,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万元,增长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88元,增长1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6亿元,增长16.3%。完成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南关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基础工程完成90%。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2.5%,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食品类、居住类是拉动我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商贸流通整体提升。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城南商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推进城南大道商贸走廊市场开发力度,一批商贸项目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茶叶市场、美家居建材主体建筑已封顶,汽车4S店、南武夷中药材均已开工建设;财富天下、太极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八方物流完成仓库桩基建设,现代综合枢纽中心即将开工,港润物流在进行厂房设计,武夷烟叶仓储物流已通过省烟草专卖局审议。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后续增长点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出台《2013年市旅游促销补贴奖励实施办法》,明确入邵游奖励条件;认真贯彻落实旅游跨越发展政策,发挥12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杠杆作用,有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29%和22.4%。旅游总规编制有序推进,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熙春华美达广场酒店启动五星酒店评定工作,瀑布林温泉、嘉德观光园、鑫富肉牛分别在申报五星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省级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62亿元,增长50.5%。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0.6%,占固投完成数的54.84%,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6%,其中商贸服务投资增长131%。上半年,我市“五大攻坚战”136个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占固投完成数的47.2%,项目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经济开发区和金塘工业园共完成征地1980亩、平整土地2230亩,开工企业8家、投产企业8家,为投资增长提供后劲支撑。上半年,房地产完成投资5.69亿元,增长83.7%,房地产开发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五)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围绕绿色发展重点,积极对接打造“食品、旅游、机电制造千亿产值”和“生物产业五百亿产值”行动计划,策划产业链条和关键环节项目,开展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积极组织参加食品产业、机电产业、旅游招商、项目成果交易等招商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合作。通过强化项目服务,一批城市综合体、商贸旅游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已签约落地,其中与中闽水务合作的日供水5万吨供水设施项目,将大大改善我市供水条件;红星美凯龙进驻美家居商业广场,将持续提升我市人气及知名度;金山药业入驻,使我市与上市公司对接又迈进一大步;左岸生态城综合体一级土地开发项目采用BT现代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有利于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改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上半年,全市有出口实绩外贸企业共35家,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亿美元,增长87.5%。其中生产型企业出口4180万美元,增长17.2%,呈稳步上升势态;受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经济低迷影响,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持续减少,上半年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仅完成180万美元,下降84.2%。

(六)财税金融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25亿元,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6亿元,增长48.1%。受工业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影响,增值税仅增长5.72%;营业税增收2265万元,增长29.3%,主要是房地产业增收2069万元。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63亿元,同口径比年初新增8.41亿元,增长7.82%;各项贷款余额87.52亿元,同口径比年初新增8.02亿元,增长9.58%。受宏观金融政策偏紧影响,贷款要求提高,存在好企业贷款规模不受影响,而一些正在发展中的企业贷款困难问题。我市近年来新上一些项目受自有资金不足影响,在银行紧缩政策下经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我市上半年召开两次银企对接会,共42家小微企业签约4.1亿元,目前已经发放30家共2.34亿元。

(七)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BT方案正在审核中,顺邵高速公路进入招商洽谈阶段,金塘大道正在进行路基建设。打造精品城市。大力开展城建“点线面”攻坚,突出抓好“六个一”城建项目,从3月底开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苏树林省长调研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总投资2.34亿元的《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工作计划》和《打造精品城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上半年共完成投资1.49亿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正在进行中,完成人民路东段改造、八一路“白改黑”和五四南路道路及沿街两侧立面改造工程,华光路中段人行道已铺设完毕;对武邵高速互通口至迎宾大道、西互通口至龙都酒店等四个重要入城通道进行绿化整治和景观提升,现已完成路灯安装和部分绿化工程;完成防洪堤景观绿道工程,环紫云湖慢行景观(一期)工程预计7月底完成招标,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加强交通秩序整治,严格各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加大卫生保洁和绿化管护力度,市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停车场现可提供停车位约400个,新增机动车道停车位198个,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推进乡镇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认真落实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省级和平镇、市级吴家塘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46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心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长效管护机制,已在135个村成立用水协会;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小农水县建设已改造渠系建筑物254处,完成渠道改造119.11千米;实施农村“造福工程”和危房改造,已落实400户、1589人,动工建设264户。保护生态环境。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绿色村居创建活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完成造林绿化5.74万亩,其中“四绿”工程7228亩。严格耕地保护,落实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工业园区和企业污染整治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拿口镇朱坊村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保护好龙湖森林公园、将石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示范点。

(八)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农林水等民生事业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7.89亿元,增长33.72%;15项为民实事项目和6项重点民生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9224万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大埠岗、洪墩、沿山中心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继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吴家塘学校教学综合楼正在主体施工,实验小学综合楼、沿山小学宿舍楼已开工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对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全年计划165万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城镇新增就业146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80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37人。切实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突出企业用工服务,举办两场大型专场招聘会,帮助78家企业解决用工1079人;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2109万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全市被征地农民对象确认工作已基本结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标准提高到104.2元/月;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各类社会养老保险达到17.25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共5858户8941人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新建507套,续建1296套,竣工471套。卫生医疗加快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市立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升改造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两纲”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我市成为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首批启动的两个县(市)之一。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完成3个城市激情广场建设点和2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点的选点和上报工作,完成水北等公共电子阅览室、4个基层文化共享工程、5个流动图书店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完成宝严寺大雄宝殿彩绘、民俗馆等历史文物修复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完成李纲馆的陈列布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5场次,城乡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更加丰富。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民生倾斜的时机,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精心策划一批符合中央和省上政策导向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上半年,一批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供排水、农村安全饮水、通组道路和文化设施等25个项目共争取资金4106万元,其中沿山、城郊和大竹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1084万元,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争取1000万元,妇幼保健院争取410万元。同时,严格资金监管,注重跟踪落实,坚决把实事办成、办好、办到位。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平稳发展。与年初预期目标对比,除了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幅低于年初计划外,其余指标都超过年初计划。但是,纵观全年分析,上半年相当部分指标存在上年同期基数低等影响,下半年都会出现较大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完成全年目标有一定压力。随着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税性收入比重增长、但是增幅下调的现象。

尽管上半年我市经济平稳运行,但是经济增长基础仍然不够扎实,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下行压力增大。从上半年情况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6%,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价格高企,融资环境依然趋紧,运输、人工等费用增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企业产能发挥,制约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二是投资拉动后劲不足。按照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55亿元、增长21.5%以上的目标任务,后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91.3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9%,特别是上半年市固投平均增速已达31.4%,我市要在下半年继续超过市平均水平,并位居市前列,需要完成更多的投资量,面临的压力更大。而且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滞后,我市71个市本级在建重点项目,23项进展相对缓慢,其中19项尚未开工、4项进度相对滞后。此外,顺邵高速公路、省道205和316国道改线工程尚未开工建设,邵光高速进展减缓,尚未形成实际工程量。三是财税增长基础仍不稳固。上半年,我市税收收入增量中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较高,房地产行业税收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工业税收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非税收入增收贡献偏高,税源结构有待优化。而且当前进入偿债高峰期,财政偿债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和资金调度压力日趋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发展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在目前国家采取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产业,促转型。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补贴和优惠。继续通过政银企对接座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大企业技改力度,鼓励和引导有潜力的企业通过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完善产业链条等方式,做大体量、增强实力、提升水平。突出抓好36家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建设,落实“一线工作法”,做好帮扶指导,促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形成新增产值、新增税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共享营销网络,抱团开拓市场。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借助“9·8”投洽会等平台,深化“三维”对接,大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积极引进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层次。

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3

一、优化金融网点资源配置,创新金融服务功能

(一)完善城镇金融服务网点。为健全竞争机制,增加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银行监管部门要开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城镇金融服务“绿色通道”,鼓励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城镇设立分支机构,对涉农银行业机构在城镇设立机构应优先审批。保持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现有银行业机构数量稳定,原则上不再审批机构市场退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人力和财力资源向重点镇网点倾斜,城镇机构负责人按照县级支行副职标准配备,加快推进现有网点升级改造工作,营业场所硬件设施配备要适当超前,年前要配备自助设备、叫号设备,全面推行1米线服务、叫号服务和服务后评价机制,要将城镇营业场所建成县域内同类机构和本镇服务单位的优质文明服务示范单位,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高效、文明、舒适、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扩大授权管理方式。城镇设有营业网点的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向城镇机构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单列信贷计划,实施单独考核。城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各种贷款审批权要比其他镇同类机构提高30%以上。县级各银行业机构要对城镇机构贷款进度实行按月监测,按季考核,确保贷款增量、增速高于上年同期和本行同类机构,季度监测情况要以信息形式及时报送当地县市区政府、银监分局、市金融办。

(三)创新服务方式。城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地方实际,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积极开展贷款流程再造,促进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审批效率,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员包项目、包企业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贷款+技术”等方式,为广大贷户实行量体裁衣式的贴身服务。加强信贷与保险的合作,综合发挥银保的服务和贷款风险的缓释功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

二、加大信贷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四)加强与城司配合协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充分防范风险的情况下,积极介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及环境设施建设。市、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同级城司建立经常性联系机制,对用于城镇建设的城司贷款在落实项目、落实资本金、落实担保、落实还款来源的情况下,积极予以信贷支持。

(五)切实落实城镇建设资金需求。市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好信贷资金金额大,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争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早立项,早建成,早发挥效益;市农行和省联社办事处要依据贷款新规,出台城镇建设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开发相应的贷款品种,对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将项目建成后财政拨付资金作为计算还款资金来源,为其发放垫支性贷款。对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筹资建设资金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环境设施项目,可探索以收费权作抵押发放贷款。县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支持城镇建设主力军作用,单列城镇建设资金年度计划,确保资金优先供应;对经规划批准立项开工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到位一时有困难的,在与资本金投入方签订协议后,允许发放搭桥贷款。在城镇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未到位时,本县中小金融机构原则上不得将信贷资金投放县外。

三、加大信贷支持城镇经济发展的力度

(六)选择特色产业,确定信贷支持重点。银行业机构要根据城镇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城镇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等地方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积极支持镇域龙头企业发展,促使产品升级,规模扩大。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镇粮、棉、油、菜、果、畜等种养业基地建设和一村一品工程,积极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贷款营销方式上对个人客户要以小额信用和联保贷款为主,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适时提高贷款额度,对企业客户要综合运用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票据承兑、贴现等多种方式授信,确保特色产业信贷资金需求。

(七)支持中小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县级银行业机构要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进行组织架构和流程再造,将小企业授信专门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延伸到城镇营业网点,对城镇小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单独考核,建立适应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激励机制、人才培训和内部控制机制。要对城镇工业园区内申请开户的小企业及时审批,广泛开展园区内小企业资信调查,适当放宽评级条件,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单独列出名单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对园区内的小企业信贷需求要优先安排,并实行利率优惠。大力推广适合小企业特点的小额信用贷款、员工个人责任营销贷款、自助可循环贷款、简式快速贷款、仓单、应收帐款抵押贷款,对农户进镇创业等贷款需求,可探索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户住房权、城镇商铺产权、林权、大宗农副产品等方式抵押。要加强与专业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对由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要简化审批流程,积极办理。

(八)积极支持城镇物资流通体系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在城镇要大力开办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业务,执行信贷资金向城镇倾斜政策,积极支持经过相关行政许可、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各种专业交易市场项目建设,建设项目资本金可执行20%的最低标准,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对信用评级为A级的龙头企业,要尽力确保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最长可为3年。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要根据重点镇龙头企业、物流中心、日用品、农资直销点、连锁超市、加盟店等各类商品流通网络分布情况,制订商品流通资金流网络建设工作计划,提前构建城镇农村商品流通资金结算电子化网络,提高商品流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商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收购、农资储备和日用品购销活动。各有关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促进农村旅游业加快发展。

四、加大对城镇居民的生产和消费信贷支持力度

(九)积极稳妥地支持城镇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银行业机构要对县级土地储备机构在城镇进行土地储备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土地储备贷款最长期限可达两年。对具有资质、信用度高、财务状况良好、建设项目在本镇且“四证”齐全、自筹资金到位、市场前景较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有效防范风险条件下给予积极支持。开发商提供的抵押物可从本县扩大到全市各县区,允许用在建的房地产项目以备案方式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款出现暂时困难的,可适当予以展期,经批准展期的贷款,企业不进入人行征信系统黑名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再进行信贷制裁。

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4

一、发展现状

(一)分布范围。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现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世居少数民族14个,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地方有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及峨边彝族自治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三州三县,另有米易、盐边、平武、石棉、仁和、金口河等6个民族待遇县(区)及98个民族乡。

(二)旅游资源。

我省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多数分布在民族地区,仅三州现有3处世界遗产,占全省的60%;4处列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自然保护区,占全省的100%;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全省的45%;5个国家地质公园,占全省的50%;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全省的33%;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全省的33%;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全省的18%;1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全省的13%。

(三)产业情况。

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初具规模。阿坝州在九黄机场通航后,客源结构优化,成为我省旅游发展又好又快的地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凉山州西昌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带动全州旅游规模实现了突破式增长;甘孜州入境旅游者尤其是欧美旅游者人次在全省位居前列,康定机场正式通航后,潜在优势将加快转变为现实优势。20**年三州接待旅游者2032万人次,占全省11%,旅游总收入为131亿元,占全省11%;接待入境旅游者58万人次,占全省34%;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占全省31%。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原因,我省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条件较差,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还未成为主导产业,在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富民惠民、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为目标,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把旅游与文化、历史、生态结合起来,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促进对外开放,促进民族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领域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2坚持资源利益共享、富民惠民原则。充分发挥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特点,促进就业、增收致富。发挥旅游惠民作用,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和处理好政府、旅游开发主体和当地农牧民的利益关系,促进旅游资源就地转化,完善旅游产品,规范旅游服务,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3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原则。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尊重民族民俗文化和习惯,抓好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自然和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快资源科学开发,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原则。旅游发展主动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民族地区民生工程中的旅游发展相衔接,加强旅游与交通、建设、林业、国土资源、环保、文化、宣传、教育、招商等方面对接与整合,促进旅游产业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年,三州及其他民族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425亿元,占全省17%,与20**年相比翻一番多,增加22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接待旅游者达到4330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占全省40%;基本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阿坝州,实现接待旅游者达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34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建成中国旅游第一州。凉山州,实现接待旅游者达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1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00万美元;建成中国彝族风情最浓的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甘孜州,实现接待旅游者达10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500万美元;基本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其他民族地区。到**年,力争旅游总收入在20**年45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亿元。

(四)总体布局。

根据资源特征和开发条件,以旅游线路为依托,围绕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三个环节,形成“54321”的规划布局。

5条精品线路:九环线、川西环线、“重走路”红色旅游线、香格里拉环线、大小凉山环线;

4大旅游经济区:大九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区、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彝族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

3个旅游集散中心:以九黄机场、西昌机场、康定机场为依托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21个重点旅游景区:以九寨沟、邛海、海螺沟等形成比较完善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体系;

10个特色旅游城镇:以九寨沟县漳扎镇、普格县螺髻山镇、丹巴县章谷镇等基本建成民族地区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城镇。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旅游规划与项目策划开发。

1围绕线路完善旅游规划。科学编制旅游城镇、旅游景区规划,旅游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并加强旅游规划与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的协调。加快修编阿坝州、凉山州、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规划体系,加快推进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制定;完善21个重点旅游景区、10个特色旅游城镇的旅游规划编制;启动川西环线旅游要素整合方案制定,编制香格里拉环线、大小凉山旅游环线以及10条精品旅游小环线要素整合方案。加大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利用规划力度。推动九环线和“重走路”红色旅游线线路统筹的实施。各级政府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2策划和开发重大旅游项目。依托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每年策划、推出3-5个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的重大旅游项目,建立民族地区旅游招商项目库;省、州积极搭建旅游融资平台,实施旅游产业链招商,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分投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逐步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实现旅游资本市场供需的有效对接;做好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推动项目建设和旅游经济区的形成,培育和做大做强旅游骨干企业,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整体升级。

(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旅游交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建设**经济发展高地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加快九黄机场、西昌机场、康定机场等3个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争取开设九黄机场航空口岸,完善康定机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快稻城亚丁机场、马尔康机场、**-九寨沟-甘肃哈达铺铁路建设,加快成昆铁路复线立项和开工建设;加快旅游景区、城镇、通道的公路建设,重点加快雅西高速公路、西攀高速公路建设和泸沽湖-亚丁等公路建设,以及康东路、G318-G317连接线改造升级,积极争取中央对G318、G317线改造升级的支持,推动我省民族地区与云南、、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联动发展的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按照《**省旅游道路建设标准》、《**省旅游标志标牌设置标准》,完善旅游线路上的旅游标志标牌、旅游服务区、紧急救援及基本医疗设施、安全设施、汽车营地、旅游汽车租赁维修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手机信号全覆盖,完善沿线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加快旅游景区文化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2加快旅游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和标准,突出民族地区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松潘、盐源、康定等旅游强县建设;完善和提升城镇现代旅游功能,加快建设阿坝州漳扎镇、川主寺镇、日隆镇、耿达镇,凉山州螺髻山镇、泸沽湖镇、雷波黄琅水乡古镇,甘孜州磨西镇、新都桥镇、章谷镇等1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争取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3加快旅游饭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加快星级饭店的提档升级,突出民族特色,满足游客的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力争建成4家五星级饭店、12家四星级饭店、40家以上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

(三)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1开发和建设21个精品旅游景区。按照《**省旅游景区建设标准》,继续完善大九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做优“九寨、黄龙”国际品牌;推动建成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区,做精“大熊猫”国际品牌;加速建设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做强“香格里拉”国际品牌;加快建设彝族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做响“阳光度假”品牌。以四大旅游经济区为依托,建设精品景区。阿坝州重点建好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叠溪-松坪沟、川西北黄河大草原、卓克基官寨等8个旅游景区;凉山州重点建好邛海-泸山、螺髻山、溪洛渡-马湖、泸沽湖、会理古城、彝海结盟等6个旅游景区;甘孜州重点建好海螺沟、跑马山-木格措、九龙伍须海、甲居藏寨、稻城亚丁、措普国家森林公园、泸定铁索桥等7个旅游景区。

2着力建设10条精品旅游小环线。以自然生态和原生性文化为基础,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以加强环保、节约资源为重点,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以5条精品线路为主线,重点建设九寨沟-松潘古城生态文化体验旅游线、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生态旅游线、卓克基官寨-桃坪羌寨藏羌文化风情体验旅游线、达古冰川-红原-若尔盖雪山草地红色体验旅游线、西昌邛海-航天城-螺髻山休闲度假旅游线、西昌邛海-泸沽湖阳光体验旅游线、木里·洛克九百里旅游线、海螺沟-跑马山-木格措冰川温泉浪漫休闲旅游线、丹巴甲居-泸定铁索桥康巴风情体验旅游线、香格里拉-太阳谷生态·文化探秘旅游线等10条旅游小环线。

3围绕“丰碑”主题,使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以“重走路”红色旅游线为统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居民与从业人员三个主体的积极作用,围绕旅游线路的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三大环节,规划建设旅游形象、旅游功能和旅游机制,整合旅游线路各方要素,提升旅游线路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使红色旅游发展与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惠民结合起来,使红色旅游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建设。

1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保护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申报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藏、羌、彝等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开展民族地区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创作和推出一批反映我省民族地区文化风情的歌舞、影视、戏剧作品。做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重点做好藏羌碉楼村寨等遗产的申报,同时做好贡嘎山-海子山-稻城亚丁自然遗产、泸沽湖自然与文化遗产、《康定情歌》和《格萨尔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备选工作。

2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规划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展示场馆、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在民族地区积极推广民族文化体验“五个一”,让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购买一件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抓住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支持甘孜州围绕康定情歌品牌,打造跑马山国际转山会的机遇,打造民族文化产业长廊,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支持专家、学者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努力推进理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3策划包装一批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大型旅游商演剧目。将民俗、节庆活动打造为特色旅游产品,鼓励发展旅游演艺团体,打造旅游文艺演出品牌。扩大阿坝州《藏谜》、凉山州《火·图腾》、甘孜州《圣洁甘孜·情歌故乡》等民族旅游商演剧目的市场影响力,力争再培育、挖掘一批原生态、高品质民族旅游品牌剧目。

(五)实施牧(农、林)家乐工程。

1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牧(农、林)家乐。民族村寨、民居是民族本土的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实施民族地区“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建设好1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10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村、100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户,规划布局好一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抓好富民安康工程、藏区民生工程的落实,实现旅游脱贫致富、富民惠民。每年在三州各选择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以牧(农、林)家乐工程为切入点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工作。

2促进旅游富民惠民。以政府为主导,整合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扶贫、以工代赈等政策资源,推进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分批、分类培训从业人员,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技能。以农牧民为主体,按照标准要求,改善民居内部的住房、厨房、卫生间、消防等设施,购置家电设备,改善农牧民的现代生活条件和水平,丰富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牧(农、林)家乐经营与放牧、务农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形成适合自身家庭特点的产业支撑和收入来源。

3鼓励、扶持民族地区牧(农、林)家乐发展。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指导和服务工作,着力帮助解决牧(农、林)家乐小额贷款、税收优惠、道路、通讯、水电、广播电视等问题;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的旅游从业人员,免费培训普通话、外语、卫生健康、烹饪技术、接待礼仪等旅游服务实用知识和基本规范;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指导,建立民族地区家庭旅游经营的新模式,带动当地居民致富。

(六)开发民族旅游商品。

1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适应市场需求,设计、生产、包装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挖掘、保护、传承民间手工技艺,重点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品、民族民间生活和节庆用品,促进旅游商品特色化、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

2规划建设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市场。结合地方商业网点规划,在阿坝州形成8个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在凉山州形成6个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在甘孜州形成6个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

3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餐饮。完善九环线特色餐饮点布局,提高旅游餐饮点的餐饮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川西环线、大小凉山环线、香格里拉环线、“重走路”红色旅游线等旅游餐饮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餐饮品牌。

(七)强化旅游宣传促销。

1强化旅游品牌和线路营销。围绕九寨黄龙、大熊猫、香格里拉、阳光度假等旅游品牌和5条精品线路,制定民族地区旅游营销规划及宣传促销计划;组织系列特色鲜明、有影响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国内外旅交会、旅游会展等大型活动;加强网络营销,完善民族地区旅游外文网页建设,开展大型网络宣传推广活动。

2做大、做响一批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着重包装策划好阿坝州的国际熊猫节、凉山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和甘孜州的中国康定情歌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培育成世界性旅游节庆,提高民族地区和我省的美誉度、知名度。

3推进营销整合。整合政府、旅游企业、航空公司与媒体的营销资源,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密切民族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宣传促销合作,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格局。

(八)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可将景区门票收入作为担保或质押进行融资,积极引入国际国内资本,用于旅游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探索实行收费还贷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参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

2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旅游人才参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加强国家级景区和世界遗产地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人才交流合作。突出抓好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干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员、旅游执法人员、旅游教育师资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着力加强导游、讲解员的普通话和外语培训。

3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执法体系。重点加强交通、购物、文艺演出、旅行社、导游等综合整治,建立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游客监督相结合的旅游质量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工商等行政执法垂直管理部门作用,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发挥涉旅行业协会作用,强化标准指导,加强维权、自律、服务和协调,规范经营,诚信服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强化规范服务,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切实维护游客利益。

4打造安全旅游目的地。完善民族地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景区警务室建设,切实维护旅游景区治安秩序。强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尤其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对旅游交通工具资质、车况和司乘人员管理,抓好高原山地急救,食品卫生监管体系,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和家庭旅馆等场所消防设施建设。完善民族地区自驾车旅游安全服务保障体系。推广旅游者人身财产意外保险。做好索道、游乐等特种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

四、政策和措施

(一)扶持政策。

1围绕产业发展特别是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职业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宣传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要增大对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重。

3民族地区旅游企业,包括旅游资源经营性企业、旅游接待企业(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车公司)、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等,享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培育旅游骨干企业的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交通运输、奖励等扶持引导政策。

4开展直通车服务,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凡符合规划的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的项目审核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可能减少办事环节,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在规定时间内优先办理项目审核事项。

5积极开展全省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交流。注重本土旅游人才培养,重点支持三州办好旅游职业学校,开展旅游支教活动。根据民族地区的需求,每年选派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熟练、能力突出的干部开展双向交流挂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6对重点旅游景区可以授权景区管理机构代行县级政府管理职能,统一管理景区内相关事务。

(二)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由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责任主体,各州、县(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领导,推动发展。省直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帮扶、指导。

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5

一、试点基础

(一)创新现状

l、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9亿元,较“”末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分别较“”末增长145%和22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较“”末增长78%和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分别较“”末增长56%和27.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9%以上,大额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住房保障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进展。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4元,分别较“”末增长5816元和2548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2、产业聚集及创新效应突出。聚集区建设全面推进,凤凰山开发区列入市南部工业区规划,城东工业区纳入全市第二批省级工业聚集区申报计划,着力做大做强建陶业、纺织业和化工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政产学研联动创新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企业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经费分别占全县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和R&D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建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创新联动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县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全国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天津大学、科技大学、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八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汇集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457项,各行业专家165名。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在构建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大科技”的格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到年底拥有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县级企业技术中心。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长,年达到300万元,比2009年增长7%。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近年来共引进高级人才165名,各类技术人才1000多名。

5、创新能力增强与创新效果显著。年以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00多人,高层次人才165人,科技中介组织4家;获市首届科技创新团队1家,获科技部“星火科技二传手”1人。2009年以来取得省、市科技成果4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3项)。获得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年度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二)特色优势

1、较大潜力的县域科技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优势。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人才、机构、经费等领先优势推动县域创新快速发展。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建陶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使基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提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拥有力马、福隆、圣泽、恒力等一批大型建陶企业集团,陶瓷产业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打造了一批建陶产品知名品牌。

2、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县城距省会50公里、首都北京330公里、国际机场60公里、天津港300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广铁路、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及107国道纵贯南北,连接晋冀鲁的省级郑昔标准化公路横贯东西,境内公路纵横交织,是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薄弱环节

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从整体上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

2、政产学研金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缺少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对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对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不到位,对高层科研单位和专家利用不足,上下技术对接效果不明显。

二、试点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实现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着力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创新资源整合与优化,加大创新能力培育力度,推进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构筑和完善创新体系,努力建成创新特色鲜明、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县城。

(二)发展目标

1、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创新投入水平。到年,县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3%,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10%,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达5%。培育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形成由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县域特色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各类产业重点开发、引进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产品(新技术)分别达到50项、20项、20项和30项。

2、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体系。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县成为富有创业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到年聚集转化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企业100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50件,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50个。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3、完善科技人才储备能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聚集各类高端人才。到年,吸引聚集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R&D人员超过0.5万人,科技人才总数超过2万人。

4、建成战略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建陶业、化工业、纺织业、蔬菜业、苗木业等战略性产业。到年战略性产业实现总产值400亿元,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

5、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化县城交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到年,全县城乡交通通畅无阻,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6、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步伐加快。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100项,良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科技普及率达8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8%。

三、试点工作思路

按照“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重点跨越突破、示范引领带动、全面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走出一条创新理念先进、创新环境友好、体系机制科学、政策措施完善、优势特色鲜明、创新成效显著的路子。

(一)集聚创新资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求,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集聚,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营造创新环境。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规范性文件以及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并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出台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

(三)重点跨越突破。探索具有特色的县域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建陶业、化工业、纺织业、蔬菜业、苗木业等战略性产业,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等方面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和突破。

(四)示范引领带动。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努力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试验环境和科技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模式,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创新试点。

(五)全面系统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通过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逐步向其它传统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企业推进,形成全面系统的创新局面。

四、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中心等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挥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典型带动作用,推进县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5年内全县建成5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技术市场建设,5年内,建成2家在市内外有影响的常设技术市场。组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组织建设县域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咨询等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以科技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专利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和实施的资助力度,努力提升我县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3、强化企业技术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创办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企业的支持,以创名牌产品、建知名企业为目标,重点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民营科技企业。一是完善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华北建陶生产基地的目标,整体推进建陶产业技术升级。二是以工大干燥设备公司为龙头,加大制造业信息化实施力度,推动制造产业信息化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继续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协作合作,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四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项目,在建陶、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培养一批技术高、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开发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以此带动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加强政、产、学、研、金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的创新作用,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建立与国内名校、名所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县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搭建技术对接平台,积极谋划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拓宽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利用银行贷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把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有机结合,把产学研合作链进一步向金融领域延伸。

(二)加强工业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建陶产业。以凤凰山开发区为主要抓手,做强做大陶瓷产业,重点建设陶瓷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产业核心区和原料生产区等产业聚集区,密切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产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化整体发展,形成大产业。以现有建陶企业布局为基础,打造凤凰山循环经济园,完成燃气置换,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陶瓷生态产业园区。支持力马、圣泽、福隆、恒盛、莱特、恒泰等优势企业,向高档、品牌、规模化发展,力争5年内陶瓷年产量达到5亿平米,销售收入200亿元,建成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陶瓷技术及新产品产业基地。

纺织产业。遵循“名牌带动、产业聚集,加快改制、做强做大”的原则,按照“抓龙头、促联合、提高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以东城纺织、富鑫纺织、永利纺织为龙头,加快现有织机改造,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精梳精纺,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县纺织行业升级换代,完善产业链条,使纺纱—浆纱—织布—印染产业在规模上、质量上形成良性循环。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纺织基地。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强化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纺织工艺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到年,纺纱规模达到50万锭,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5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化转变步伐。实施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新技术,建设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区。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到年,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3次,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应用率达70%以上。全力抓好蔬菜建设,以“园区发展、基地育苗、科技增收、精品蔬菜”为发展思路,扩大种植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努力形成“大产业、大龙头、大基地”的蔬菜产业化新格局。大力宣传“槐河、哨营九州”等蔬菜品牌,到年全县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快研制开发设施农业技术、新型农机具。重点引进设施农业新材料、新装备和新的栽培模式,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的工业化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到年主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2、抓好优势畜产品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抓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选育,抓好畜禽产品优质加工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的诊断和控制技术,构筑与优势区域布局配套的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将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到年,全县猪、鸡、奶牛和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96%、80%和77%。建立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应急预案,大牲畜病死率控制在1%以下,猪、羊等家畜病死率控制在5%以下。到年,建成2家畜牧龙头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示范企业行列,提高畜牧业标准化水平。

3、加快农业节水工程计划实施。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节水工程实施。到年建设高效节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4、抓好林果花卉优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现代化绿色林果产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龙头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能人、科技示范户、乡村拔尖人才等为骨干组建行业协会。到年建成蔬菜、瓜果、粮食、棉花、杂粮、经销等专业协会240家,入社农户达到10000家。

5、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工作。以东富村、西富村为试点,围绕梨枣、黄金梨种植和标准化养殖,通过信息服务、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狠抓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促进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全县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供示范。东富村、西富村分别建成黄金梨、梨枣科技示范方,改良品种400亩,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早中晚不同品种错季上市。东富村运生标准化养殖场生猪年出栏3000头,产蛋鸡日产蛋2000斤,年创经济效益300万元,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养殖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6、实施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年内,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受训达50万人次以上。

(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规模与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力争在全县再建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建陶和纺织两个特色专业。实施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和“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到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到年全县小学100%学校拥有微机室、语音室,人均一台微机。100%的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工程。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县乡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疫情及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专线。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县医疗救治网络。抓好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使农民真正受益。

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能、节电等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促进建设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继续强化建陶行业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做好天然气在建陶企业的推广应用工作,彻底解决建陶、纺织等行业的烟尘污染问题。

(五)加强新文化工程创新

1、推动创新文化建设,构建活力。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倡导合作的良好氛围。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家、中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倡协同攻关,鼓励合作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2、借力三年上水平,打造魅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是“三年上水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三年上水平”的有利时机,把建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观、城市魅力快速彰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县级城市。

3、增强创新文化行动力,建设速度。在完善创新制度基础上,加强行动力建设。倡导“严谨的科学观,果敢的判断力,坚韧的执行力”这一创新行动精神。一是倡导行政管理行动力建设,用服务人代替行政人,改善政策执行中关系人的地位与态度,创造一流的执行力,形成良好的政策和管理环境;二是倡导创新主体行动力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求新、务实的态度进行各项创新活动,建设良好的学术和经营环境;三是倡导社会行动力建设,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既宽松又积极,既鼓励竞争又宽容失败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在科技探索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文化的全部价值,建设速度。

4、推进信息化应用,形成数字。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弘扬创新精神,监督创新环境,考核创新成果。一是制定信息阳光化规划,确定创新信息阳光化的内容和程度;二是信息平台投资建设,根据现有传播媒体、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资源的技术水平,合理投资,确定信息化硬件配置,保证信息硬件平台的先进性;三是制定信息化制度,包括信息共享、信息公开、信息交流、信息运用等制度,用制度保证信息化运行结果的高质量。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创建数字。

5、挖掘与弘扬燕赵文化传承,再造诚信。挖掘燕赵文化精华,注重燕赵文化与城市创新的融合,以刘秀主题公园为龙头打造汉文化名城。大力弘扬诚信价值观,开展广泛深入的诚信文化宣讲与建设活动,结合实践讨论与树立社会各界诚信行为标准和准则,形成言必信、行必果、坚定勇为、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新精神。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着重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制度。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县长为副组长,由县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发改局、人社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试点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全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事项,组织、督导、协调、考评全县各相关单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调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线。一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二是抓好产业承接载体建设。明确各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方向、功能及承接的具体产业。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招商。统筹管理全县重大招商项目,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招商,抓好招商项目跟踪服务。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抓手,激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创新型城市实现程度的测评机制,研究制定《全县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办法》,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和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列为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的任期目标,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对各乡(镇)党委政府,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体系。

六、进度安排

(一)启动阶段(年10月—2011年3月)。成立“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在对全县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特色优势和薄弱环节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重点任务,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计划,分阶段、分层次部署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工作。组织召开全县创建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启动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