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1

>>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 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物理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 论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近几年的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参赛的大多数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甚至独占鳌头,远远超过了世界第一的教育、科技强国——美国。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感到自豪的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1900年——1999年的159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71名是美国人,占44.7%;巴基斯坦、印度都有人获奖,而中国却榜上无名。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的获奖率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什么在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夺魁,而在近代世界重大知识科技创新上我们所占的份额那么少呢?为什么世界上公认的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却似乎显得创造的源泉已经枯竭?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那么,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怎样培养创新意识呢?

首先,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其次,点燃兴趣,推进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推动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他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学习过程中才会有创新。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他设一些情景,设计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在讲“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时,没有用课本抽气的办法减小压强,而是用给烧瓶上倒冷水的方法减小压强。”同学们常见让水沸腾,都必须给水加热,而致冷也能让水沸腾,同学们都想急于知道为什么?在讲电磁感应前,我拿着导线把一个灯接成闭合回路,然后提出问题,灯会亮吗?学生都回答没有电源就不会亮,我把灯演示亮之后,所有的学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思考与物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树立热爱物理、献身物理科学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第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面向新世纪的物理教育体系应该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21世纪人才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物理教学领域,可以使物理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建立协作,去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一点点,都要给予鼓励,从而引导他、关心他,爱护他,使他健康地发展。在讲述《浮力》时,制作一些课件,穿插阿基米德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和趣事。播放传说中澡盆的水溢出给阿基米德的启发,由此他鉴别出国王的王冠是否由金属所制的一段录像,学生受很大的启发。在讲述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从而体现出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笔者播放一些物理学家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录像,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于挑战现状,来自于对原有结论有根据的怀疑,而不是盲目地随从,使学生懂得善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美国有一位研究生导师,同时带两个研究生,其中有一个是中国的,另外一个是美国的,美国的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只会分析解决问题,却不能提出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不善于提问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没有获得的原因之一。

第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2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和“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时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3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例如,学生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复习引人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还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怎样呢?迫切需要解疑。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 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人“愤”‘悱”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 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曾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人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 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途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问题的 火花。

3.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井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求下图的面积。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4

【论文摘要】教学设计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且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frontpage、access、excel的应用、vb程序设计基础和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各个知识点都要参加省级会考,所以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好各个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都要比较熟练。

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传统的教学交往活动过程中,大多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针对比较抽象的问题时,主要是依靠老师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解释并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去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

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我们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做出图文并茂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用这个课件来讲解知识点,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就可以在多媒体技术上实现直观化,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学生的情况是:农村的比较多,城镇的比较少,有很多学生是没有任何计算机操作基础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实用性及其能涉及到的广大范围,提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比如:在上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领域是用到计算机的,而且在这些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主导的还是学生,比如:在学习网络基础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信息,老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使用搜索引擎,然后提出一个关于计算机硬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硬件的基本功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伦理性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化活动的角色。教师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殊身份、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更要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三层意思: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一命题具有超时代的不变价值。②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并不一定完全具有必然联系。即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一定的知识掌握并不一定形成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之后就更是如此。③知识作为能力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构方式。这就如同修建房子一样,知识是屋基,能力是房屋。屋基与房屋不再是简单组合的两部分,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只有转变学生单向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学主要还是要偏重于上机操作,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到巡视的作用,在巡视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我们做到认真、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

在学生上机操作时,首先以课本上的基本操作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操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开展一些使用计算机制作的比赛,比如:运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简单且有个人特色的网页作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多举例,通过多个不同的举例使学生不断的深入了解。比如:vb程序设计,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学习算法,在学习算法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所以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时候,就先不学习算法,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小程序来引入算法,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也能很好掌握知识点。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我们要积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所以教学设计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参考文献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我培养;大学生

作者简介:雷鹏,1984年8月,男,陕西合阳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袁奕峰,1989年5月,男,陕西富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的影响

创新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所以说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内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反消极的心理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到反作用,制约其发展。

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就是思想觉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来开始,所以说思维方式是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基础就是具有灵活的,广泛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熟悉,习惯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一种格式化,当应对新事物是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形成了定势,一种思维定势。正如人们所提到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洗礼后滋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它也就是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光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家庭的构成就包括每一个大学生,所以说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影响这这个家庭,家庭进而影响着社会。大部分学生远赴外地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的教育主要已经逐步过渡到以高校和社会,大学似乎渐渐的远离了家庭,但实际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的途径和目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二、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

(一)端正学习态度,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许多的大学生都生活没有热情,学习没有动力,“出勤不出力”的消极的状态。也有的学生目的不明确,上学只为了那一纸证书,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精神条件,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和实惠环境都有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许多的大学生对人生没有了规划,对生活没有了目标,对知识没有了兴趣,对发明创造没有了兴趣。对他们来说,首先就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健全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其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对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很难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其次,正确的学习方法,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发现和观察问题,越能开阔知识视野。广阔的视野能开拓学习思路,并秀发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创新意识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选修也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也可以采取学和研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敢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向权威质疑,始终保持学习上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激发创造性的求知欲,努力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三)细致的观察生活,全面捕捉创新灵感

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来源于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更多更普遍的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创新基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来源生活却服务与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观察她发展的规律,对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也要常怀好奇。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发现了浮力的原理,鲁班不小心被路边的小草割伤手后发明了锯……。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这些伟人若不是细致的观察生活,也不会有伟大的发明。来源于现代生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它们都是以各种专利的形式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

(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它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有时还可能献身。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当然不是要求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求创新,而是要立足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地利用它们,并有效地采用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还可以提高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和技术运用相互协作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涉及多个复杂的规划,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与进步共同制定出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

参考文献: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时下课程改革的热点,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小学生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小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使他们通过自我思维发现规律,学会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有序、健康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深厚的观察兴趣;其次,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三,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序进行观察,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四,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加给他们的。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中,学生对"周长公式"理解有困难。教师就让学生观察操作自己去求周长,然后由学生的算式演变成周长公式。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求出了周长即可。利用周长公式只不过是简单一些。

二、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安排一些反应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寻找问题的独特策略和最佳策略,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和创新,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家里修新房子了,现在要进行装修,你如何用多边形瓷砖来铺设地板,这个设计就是一个反应实践生活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怎样的多边形才能铺满地板?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并进行评比看谁的设计最美观。这样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成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计算"4÷45+54×4=?"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通过思考,学生从想出的几种算法中找出最简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自己的特性.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关键是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之间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激发灵感。教分数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分数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前我准备了八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并分别配了一朵小红花。上课时,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用正方形的纸怎样折出不同的,并鼓励谁折出一种,发一朵小红花,但不许重复。

三、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现行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由条件寻求结论,或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去判断、推理、证明,这无疑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处于一个半激活状态或沉睡状态,它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它需要教师为它创设一个新颖的有趣的学习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构思,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在教学中将问题提出,其次老师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预先搭好一个现成的框架,让学生去填,约束学生、一味地追求固定的答案,这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定势于每一个区域里,我们应先散后集中,没有固定的框架,完全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和发现最佳答案。一位专家学者说过: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差不多,而外国学生呢,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会有些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求同斯维顿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老师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提供机会。

四、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