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1

【摘要】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中医医史文献 学科 机遇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为核心的课程分化重组,以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院校图书馆的机构整合,特别是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智能融合为基础,融汇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协作系统的形成,将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袁 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 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 刘 飞,康 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科学;实践;日记;观察;情感

科学日记是指学生上完科学课后书写的描述科学过程的文章,可以记录实践过程,科学实践数据,科学课上发生的一些故事等。与科学记录单相比,科学记录单记录的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和依据现象、数据进行的思考、归纳。学生写科学日记更多的是利用文字来描述科学发现,一般具有更多的感性色彩。那么,写科学日记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科学日记忠实记录了孩子的情感。这个学期科学课有很多观察的内容,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后,我要求学生不但要记录科学实验的数据,还要书写科学日记。科学日记首先是“日记”,即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其次,是科学性的,是记录科学课堂和科学观察中发生的故事。我期望学生能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发现的现象和发生的故事,这些一定很有趣。在认真研究学生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案例:《剪开蚕茧的时候》节选三((八)班 王××)

今天,吕老师交给我们一个艰难的任务:剪开蚕茧。

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 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湖北,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湖北,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湖北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湖北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湖北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湖北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游丛芳 关于职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 第3期

[2]孙海艳 目标导向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财经界》2010年 第2期

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4

数字医学技术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CT自带三维重建功能的作用虽然CT自带有3D的功能,但评估复杂、疑难型肝胆胰外科疾病时仍感不足。(1)重建质量的差异:不能将CT4期脏器图像同时配准;(2)交互性的差异:CT机的3D必须由影像科医师操作,限制了临床医师直接应用该系统分析评估病情,拟定手术方案;(3)CT机自带的3D模型无法进行后续仿真操作;(4)图像的配准、分割及3D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常用的方法,但是,上述软件和CT自带软件都不能对肝胆胰等多脏器外科疾病的CT四期图像数据进行同步的图像配准、分割以及三维重建。亟待开发国产具有知识产权的三维重建软件系统目前,在国内临床上使用的软件有法国MyrianXP-liver系统,美国EDDAIQQA-Liver系统,德国MEVIS系统等。这些软件只能针对肝脏及肝内管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形态逼真度也不够;虚拟手术是单一切面,无力反馈感;未见其研究肝胆管结石、肝门部胆管癌、门静脉高压症、腹部外伤、胰腺肿瘤等相关文献的报道;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基本呈现滞销状态。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重建软件MI-3DVS系统实现:(1)广泛应用于肝胆胰、腹腔血管等外科疾病的三维重建;(2)分别将脏器、血管及病灶设置为不同颜色,既可全方位、多视角地清楚同步显示病变发生时腹腔内多脏器的整体状况,亦可分解、独立清晰显示该病灶与器官、血管的侵润、压迫等特定解剖关系;(3)可将CT数据传输到任意一台计算机上,便于临床医师自行观察、分析、评估病情;(4)3D模型可以配合仿真手术系统进行仿真手术操作。原始的CT和MRI数据图像质量是获得高质量三位重建模型的基础目前,上述使用的各种三维重建软件都是以CT图像数据为基础,进行三维重建。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疾病对4期的CT图像数据有不同的要求,如肝胆管结石病人重点要求保证CT平扫期和门静脉期的图像数据;胰头癌病人主要是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期的图像数据;巨块型的肝脏肿瘤则重点要求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的图像数据等。只有这样,三维重建的模型才能真正达到个体化的要求,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强临床推广应用的力度和广度数字医学技术在普通外科疾病领域应用较广泛,但在应用的广度上仍局限于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开展数字医学技术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各疾病领域的推广应用。

数字医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5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观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高度概括。它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片面地把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既没有意义,又无从谈起。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观念。塑造人,就是既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又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在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并运用人的尺度,真正着眼于依靠人、为了人。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劳动和创造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和创造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肯定与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想方设法为人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人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坚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医学科技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经济林,机遇,策略

 

经济林产品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山区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突破口在经济林。

1.云南经济林生产现状

近几年,云南省结合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把发展经济林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全省经济林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到1998年止,核桃、板栗、苹果、梨等13个经济林品种的面积达123.47万hm2,年产值达超过27亿元,农民人均经济林果产值9O多元。从1994年起,省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投入干果基地的建设,加之扶贫资金项目、世行贷款、长防林建设项目等资金在对经济林建设上都有一定倾斜,全省再次掀起了经济林建设的热潮。经济林在各地州市的分别为:昭通地区超过13.33万hm2;曲靖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临沧地区在lO~l3.33万hm2;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思茅地区在6.67~10万hm2;昆明市、玉溪地区、保山地区、丽江地区在3.33~6.67万hm2;德宏州、怒江州、迪庆州、东川市在3.33万hm2。经济林主要树种面积:核桃24.73万hm2,橡胶14.35万hm2,板栗l1.27万hm2,茶叶14.8万hm2,油桐6.53万hm2,桑树5万hm2,水果类14.43万hm2。2002年云南省营造经济林307 871 hm2,仅果、桑、茶2002年的总产值就达236 680万元。

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林基地与示范基地正在建设,目前已建成5O个省立水果生产基地,如石屏、师宗、建水为柑桔基地;宁蒗、丽江、昭通为苹果基地;元江、新平为芒果基地;呈贡、安宁、泸西为梨基地。板栗生产基地县l4个,保山地区已建立经济林专项和综合样板林6块,经营面积213hm2。

经济林造林树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云南省经济林的发展历年以核桃、板栗、橡胶、茶叶、蚕桑、水果居多。免费论文参考网。近年来,银杏、柠檬、八角、花椒、杜仲、木瓜、香橼等树种的造林不断增多,经济林树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经济林加工方面也出现了良好势头,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果品系列产品应运而生。如核桃乳、松仁露、酸角汁等一批产品已进入市场,产值达2亿多元。

2.经济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1O年来,我省经济林生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经营管理粗放

全省各地在经济林木生产上多存在技术人员不足现象,在经营管理上重栽植、轻管护,造成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大小年现象严重,病虫害发生率高。如云南省板栗平均株产不足0.5 kg。

2.2品种混乱,良莠不齐

由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苗木市场混乱,农户有苗就栽,见树就种,适生苗多,假苗多,品种不纯,产品结构不合理。沾益县大坡乡妥乐村部分农户1995年从文山购进一批板栗苗,由于苗木不纯、质量差,造林成活率只有40%,有的至今未结果,给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积极性。

2.3产后服务不配套,加工业滞后

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林产品是以自产自销、地产地销为主。产品的精加工、细加工能力低,附加值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机制尚未形成。

2.4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资源、环境、气候、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在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的差异,云南省经济林发展不平衡。免费论文参考网。总体上看,基地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一些地方出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在1991~1993年,日本等国外商纷纷来云南订购板栗,但因产品供不应求而未能达能协议,失去了应有的市场。

2.5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云南省经济林生产经营属多部分管理,如林业、农业、商业、外资等。各部门孤军作战,各行其事,不利于经济林生产的宏观调控和技术推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经济林的发展。

3.经济林发展的机遇与潜力

3.1山地资源潜力大

云南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94%为山地,表现出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物多样性。山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大面积荒山、荒地适合经济林木生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经济林面积将进一步增加。如沾益县沾益乡龙华村公所有27.2 hm2的坡耕地及毁林开垦地需退耕还林,其中16.7 hm2将发展经济林,占退耕面积的52%。

3.2科技潜力大

云南现有的233 hm2×10hm2的经济林中,相当一部分产量低而不稳,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含量低。随着经济林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经济林产品生产和效益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3市场需求量大

我省目前果品消费量很低,人均不足25 kg。而世界平均水平达70 k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对果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市场的需求将成为我省经济林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4.对策与措施

4.1加强科学研究

在新世纪,经济林学科领域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探索生物技术在经济林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和酶技术等改良品种,实现无性繁殖的工厂化生产与经济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主要经济林栽培经营模式的研究。分地区、分树种建立各类栽培经营模式。

4.2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经济林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与开发也面临新的挑战。对今天的教育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培育新型人才,树立“大林业”,“生态经济林”观念,强调实际技能的培养,做到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相结合。

在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研究部门中人才作用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各层次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在基层中,蕴藏着丰厚的人才、智力资源,要充分挖掘地方潜力,积极开展对关键农户的培训指导,积极培育示范户、专业户。

4.3加强苗木培育和苗木质量管理

培育优良无病毒苗木,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证优良苗木供应,提高经济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

4.4进一步优化结构

经济林木结构调整实质上是树种、品种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在树种结构的调整中要做到适地适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先找市场再确立主导树种。就云南省而言,以板栗、核桃等于果为主的基地化建设已得到迅猛发展。而银杏、花椒、八角等于果相对较少。在树种结构调整中,应适当加大比例。在品种结构调整中,应坚持商品经济的观点,将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提高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的比重,加快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除发展以鲜食为主的果品外,还应发展有名优贵稀的制干、加工型优良品种。银杏应发展佛脂、洞庭皇、早热大佛子品种。柔枝红花八角、柔枝白花八角可作为八角当前发展的主要品种。

4.5实施品牌战略

云南省的名、特、优经济林产品丰富,如蒙自的石榴,昭通的苹果,版纳的象牙芒果,漾鼻的核桃等。但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部分名特优产品已失去原有光彩。免费论文参考网。应从经济林产品的商标,品质标准化,资源特色和科技含量几方面实施品牌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宠莲,吴涤非,王立宏,汤万龙,卢德梅.喷水带的设计参数[J].排灌机械, 2007, (01) .

[2]郭清南,张鑫.灌水器制造偏差系数测定试验研究[J].山东农机, 2004, (06) .

[3]席爽.棉花膜下滴灌在岳普湖县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9, (03) .

[4]贾鹏生,郭兴坡.运用节水灌溉技术 推进节水事业发展——浅议南阳市节水灌溉示范项目[J].水利技术监督, 2005, (01) .

[5]李广学,董润洲.微喷和滴灌技术在大棚及温室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4,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