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本科培养;实施效果;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1-02

国际商务专业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商务的职业要求,突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方针,设置两大类型的专业课程,并且有机贯通。一是涉及国际企业管理层面的课程,通过国际商务环境和战略研究、作业过程等知识体系,赋予学生较高的综合经济分析能力,并能够串联起从市场调研、生产、营销、物流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作业流程;二是涉及国际企业实务技巧层面的课程,通过贸易实务、投资技巧、金融工具运用等知识体系,赋予学生更好的实务操作能力。

总体上看,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方向以“跨国商业运营者”为中心,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密切的学科关联,目前全日制国际商务专业隶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科基本属于经济学学科,偏重理论研究,所以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培养效果考核时,测评指标就有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争论。

一、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按照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基础、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通晓国际商务惯例、相关国际法规和国际商务文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政府机构,从事国际商务管理、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人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国际商务专业坚持“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国际商务基础理论课程作业流程课程商务策划课程’+‘国际商务实验实践课程’”“‘国际贸易基础理论课程实务操作课程商务谈判课程’+‘国际贸易实验实践课程’”两大课程体系,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构建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商务操作两个特色方向,实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国际商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国际商务、跨国经营基础理论,熟悉国际商务惯例与规则;(4)掌握国际商务、跨国经营实务技巧,熟悉国际商务流程与运作方法;(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基本能力;(6)掌握国际商务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7)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从国际商务本科培养目标来看,国际商务专业重视“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本科培养方案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对用人企业做了调研。首先,经过问卷调研,针对外贸相关企业招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企业录用要求条件选择最多的前4项是综合素质,外语、计算机水平,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可塑性。其次,用人单位认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用人单位认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毕业生在品德修养、观察力等方面表现较好,在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开拓创新意识、英语、计算机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不佳。最后,因为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对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在实务操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英语水平、知识结构、理论分析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要,也给高校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对企业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国际贸易的工作性质有关,另一方面国际商务已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所以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和外语沟通能力,外贸企业重视的是现实中所要运用的操作能力,多达60%的企业都认为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应该进行适应企业的训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推荐学生就业的时候,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反馈给我们学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希望学校在校内训练学生的谈吐礼仪、演讲口才能力,增加抗压受挫训练,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用人企业的反馈来看,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在理论教育方面基本达到了培养目标,但在实践培养方面显然不如预期。

三、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评估指标设置的建议

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以往我们对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评判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很少接收来自用人企业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大多数集中在单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其应用在工作中是什么效果却很少被注意。从企业的反馈来看,我们的评估指标应该更多地向应用和复合倾斜。因此,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是否有效,其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实用性课程的比例。课程设置中不仅需要有基础或者理论的课程,更应该多设置实务型课程,例如不仅应该有大学英语课,更应该有专业英语。第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企业重视的不是学生是否会考试,会背书,而是学生是否会学以致用。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应该开设具有实际效果的课外教学,例如企业现场教学,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企业实践或者观摩。第三,多学科课程的比例。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虽然现在学校鼓励学生选修双专业或者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就业和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缺乏十足的依据,例如在听取企业的建议上对学生的辅修专业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教学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改革;制约因素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同时或间隔性地采用两种语言讲授非语言学科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促进经济贸易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以及转换思维方式的需要。对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分析与改革,旨在为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以促进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1 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必要性

1.1 复合型国际人才培养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跨国界流动加快,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土范围内的人才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熟知世界规则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国际人才成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需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做出全新的调整,培养具有较好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不断地吸收国外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国外最新研究动态,把握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才能与时俱进,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加强国际贸易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1-3]。

1.2 贸易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入 WTO后,我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自由贸易,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合作,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和质量必须有很大提升,培养目标转向既精通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汉语言文化,又有熟练的外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人才,这就使国际贸易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1.3 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

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与国际接轨,学生既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政策和措施,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又有国际视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贸易政策和措施,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充知识,了解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和动态,利用理论工具分析现实经济贸易问题,在国际贸易条约和世贸组织框架下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并维护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当利益。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开设,既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对国际贸易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突出的支撑作用[4]。

2 制约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因素分析

2.1 师资力量缺乏

双语师资的素质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然而, 大多数专业教师长期用汉语教学, 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很难做到驾轻就熟。所以, 学校层面上应加强双语教师英语培训,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确保双语教学质量。

2.2 双语教材匮乏

按照教育部要求,双语课程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外文原版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实用性强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世界最前沿的国际理论,国际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对原版教材内容很难吸收[5]。而本土教材又很少。

2.3 学生英语欠佳

学生英语基础欠佳,使得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讲授上产生错位,教师要在专业课上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语言。如果教师采用全英语授课, 学生很难听懂, 也难以用英语回答问题, 这一定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和师生互动性。由于语言的限制, 教师授课不能自由发挥。

2.4 激励机制缺少

双语教师对于用汉语授课的教师来讲,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大, 不仅对专业素质、外语能力要求极高,备课工作量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况且双语教学处于摸索阶段, 不一定能得到学生好评。另外高校对于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的激励措施与倾斜政策, 比如工作量的计算、年度的考核、职称的评定、国内外的培训等方面, 使得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3 改革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对策

3.1 制定教学大纲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需求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需要分析”(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可能遇到的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特定环境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等。二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learning needs) ,即分析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哪些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方法等[5]。应当对双语教学目的、整体模式、教学计划、学习安排、考核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制定双语教学大纲。围绕大纲,规范各章节讲授的深度、方式和方法,把双语教学真正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6-7]。

3.2 精选教材以真实性为原则

教材内容必须来自与专业相关的真实材料。 “真实的语篇”( authentictexts) 加上“真实的学习任务”( authentic tasks) 才能体现教学的特色[7]。如果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价格很高。即便考虑价格因素,使用原版教材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教材内容和语言难度过高,与学生认知结构和英语水平不能很好地衔接等。综合各方面因素,本人认为现阶段宜采用自编的双语教材。

3.3 加强师资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双语师资的梯队,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和培训,加强与高水平学校教师的交流,提高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比如工作量的计算、年度的考核、职称的评定、国内外的培训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激发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3.4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寻找双语教学最佳结合点,做到教师能通顺讲授,学生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板书、讲授中的英汉互动。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外语口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外语的实际水平,在同答问题时,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供学生选择。比如教师用外语提问时,要求用汉语或外语回答; 而当教师用汉语提问时,则要求学生用外语来回答。有时所提问题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多,学生凭听力难以理解,则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回答。3)研究和寻找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和不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leaming by doing”,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外语理解水平,因材施教,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要注重并设法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实现教学互动。

3.5 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

首先,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应灵活运用口答、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应根据课程特点合理结合;其次,试卷命题及答题方式采取(英语试题自由作答)的考核方式,在评分时,中文答题用系数加以修正,英文答题按照正常的评分标准,这样,在考虑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再次,注重平时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同时被计入考试成绩;最后,成绩评定,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其中,个人表现、考勤、团队合作占、学生结课论文与答题情况确定最总成绩。

4 推进“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体会

4.1 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

国际贸易类课程与英语的耦合关系是其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位是首要问题。首先,由于双语授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类业知识,英语只是学习的工具,不能过分强调英语语言的表达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能本末倒置。其次,双语授课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开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外语的实践能力和用英语表达课程内容、解决课程内容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后的教学目标应明确两点:其一是专业知识目标;其二是外语能力和技能目标。

4.2 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双语教师应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既有纯熟的外语口语能力,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队伍。

4.3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重点

(1)课前预备。精心设计课前预备内容、课前预备形式、课前预备方法、课前预备检查四大方面。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力求内容少而精,一般只要整理出脉络和思路即可,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这样就可以使教材内容化繁为简,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框架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整个课程开始之前以及在讲解每一章节的内容之前,都先概括介绍课程的学科定位、主要内容、体系安排(以图表的形式表示),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确保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所学知识,加强理解和吸收。

(2)教学模式。力求从灵活到稳定,逐步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从小到大,逐步增加学生的自学压力;从师到生,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少到多,逐步增加外语授课比例;从讨论到实践,设计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价体系;从低到高,逐步培养学生的外文阅读和表达技巧。这样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既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读、听、说、写的技能,从而改变英语学而不用的不正常状况。

(3)目标激励。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立一些明确的、鼓舞人心的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学生完成每个小目标后都及时给予强化。通过这种激励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

4.4 建议推行选课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可以考虑让已经通过CET 四级或BEC 二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双语教学。由任课教师给出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授课内容,由教学管理员发放选课通知,让学生在中文班和双语班之间自由选择,教师遵从学生的选课意愿给予双语和中文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对部分双语教学课程给予明确要求,给予学生学分计算上的倾斜等。建议以选课制度为基础,推进双语教学的改革。

5 结语

高校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双语教学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从学校层面上需要高度重视。目前部分高校双语教学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尤其一些地方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仍然困难重重, 这就需要双语教学研究者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身院校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平,符云玲.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措施[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1(27):59-64.

[2]欧阳卉.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6:22-24.

[3]詹丽娟,李瑜,庞凌云,等.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制约因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8:

[4]崔蕊,王维翊.经济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4):152-154.

[5]徐国琴,何奕娇.高校双语教学的定位与改革思路[J].教育探索, 2011,8:69-70.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4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外语、厚基础、宽知识、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色

(1)重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是指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外语学习课程调整为巩固和加强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小语种)课程,无论是英语还是东盟国家小语种,强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通过国家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个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

(2)厚基础,是指具有较雄厚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商法、中外会计准则与惯例比较等课程。

(3)宽知识,是指具有较宽的会计专业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与税法等课程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科学类等2-5门课程。

(4)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训练。采取“四段式三类实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分两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过程和要求;建立手工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建立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审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4.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中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又能熟练应用国外财务软件。

(2)在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学与讨论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法、多形式作业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管理

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包括主辅修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认真搞好教学管理,做好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抓好教材、教学大纲、题库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完善院校、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双重评教制度。

(二)加强同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鉴和引进东盟国家会计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借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外部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等;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课程和外语版教材,部分课程直接用外语授课。

2.建立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联合办学方向上,可以同东盟高校在会计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层次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包括开展联合办学的学位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在联合办学内容上,引进东盟的先进教育资源,学习的优秀办学理念和方法,借助东盟国家高校的管理经验;在办学方式上,可以互派访问学者、交流教师、交流学生到对方国家高校学习,互通学习课程;在学分机制上,扩大在教育质量监督和认证领域的合作,寻求建立中国—东盟之间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相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升级,推动高等教育的优化。通过招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增进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国高校学生同东盟国家学生互相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三)校企联合,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的联合办学,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国高校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实现校企强强联手的培养模式。一是实行东盟国家企业给我国高等院校注资的方式联合办学,校企实行董事会方式进行管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二是东盟国家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赞助我国高校,企业委托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三是东盟国家的企业作为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海外实习基地,每年选派中国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在优秀的学生中挑选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世界经济概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31-02

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周申(1970-),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研究;易苗(1984-),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学研究。

一、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经济学的教学,并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认真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惯例,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能在涉外工作中为中国政府、企业界、研究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咨询、建议和发挥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三)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难以运用理论、错误运用理论的情况,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编写成案例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实际现场,探寻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就能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容易学习。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经济的现实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趣味。运用案例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决策艺术,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的独立决策,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选取案例

1.案例要有关联性。要紧扣世界经济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体现已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拟讲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使案例发生的时空与授课的时空尽量接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2.案例要有真实性。缺乏真实性的案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理论水平出发,选择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一些案例自己编纂案例,但一定要注意符合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另外,表述要严谨准确,事实清楚,数据确切,真实可信。

3.案例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要在众多案例中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最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把握事物规律性的能力。要防止“贴标签”式简单对应地选择案例,应使案例涉及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经常更新情节过时的陈旧案例;要老案翻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立足时代前沿,多选择反映世界经济新变化、新特点的案例。

(二)讨论案例

1.准备讨论案例。(1)准备案例文本。案例如果篇幅不大,讨论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应提前计算好人数,将案例打印以便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如果案例内容较多,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或者提前将案例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己下载并打印。(2)布置阅读任务。拿到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及其背景,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同时也可要求学生预习或者复习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理由,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3)成立学习小组。如果学生人数太多的话,教师应当事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约为五六人,可以教师事先分配好,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课后由各小组自行安排时间讨论,在小组活动后,推荐一名或两名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2.组织讨论案例。(1)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个别或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阐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并给出案例所附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发言既可以延续学生们前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和表达能力。(2)集体辩论。分别发言后,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讨论时可以支持别人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反驳别人的观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在提高自己说服他人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思维的不足。

(三)总结案例

1.口头总结。可以先由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包括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和从案例学习中收获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最后对于案例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对于学生在讨论案例时的精彩时刻或不妥之处也应当指出。

2.书面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体会,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学生要对此次案例分析的收获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书面总结。学生通过案例报告结束案例讨论,将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一个实例

在本科生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中,使用案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荷兰病”这一概念的成功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重要制成品出口国家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此后荷兰出口剧增,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一现象被称为荷兰病。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这个概念名称的影响(“荷兰病”似乎只会在荷兰出现),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尼日利亚“石油意外收入”和哥伦比亚“咖啡意外收入”的案例,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荷兰病的根源是新资源发现而获得的意外收益对原有出口产业(例如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瓶颈及克服的思路

目前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是,尽管中国已经登上国际经济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可供直接使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基于国外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尝试自主编写以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件为蓝本的案例,并在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积累。例如,在有关生产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分析中,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的经济效应为我们编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此外,教师要注意提高案例教学的艺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题目、案例和阅读材料、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其次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事实:教师应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出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要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要具有时间概念,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人学学报,2004,(4).

[2]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5).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99.

[4]李向东,张玉英.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2008,(6).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6

知识经济对以信息和技术等非物质要素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方面还有差距。只有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这把“双刃剑”,加强自身的科技实力,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院校的关系

知识产权是以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为核心,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以某种技术、知识或特殊权利等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资源。知识产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驰名商标、知识作品及软件著作权、特许经营权、新产品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其使用能刺激消费、扩大产品市场;另一类是新生产技术专利权、专有权、计算机及技术版权等。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知识产权是一种能够产生收益或价值的经济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减少资本消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由于是一种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具有使用隐蔽性、价值潜在性和容易被篡改性等特点,其保护的难度较大。

高等院校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密集型的部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创造知识产品的核心部门,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划分知识的四个组成部分,即Know-what,Know-why, Know-how and Know-who前两种被称为信息知识、后两种被称为产权知识。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学的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1%。我国对高等院校职能的定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强,并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高等院校的自主知识产权多必将成为我国知识和智力产品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高等院学校参与科研的在职人员大约有24万,如果把参与科研(自然科学)的研究生包括在内,共有大约65万人。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正逐步提高,专利申请呈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不难设想,在未来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将是我们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面军。

随着我国工业化规模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渐成为一项中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单纯依靠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部门无法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提高自主产权的研究水平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建设,特别是注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分析

尽管我们有一支数量可观的高校教学科研队伍,但是就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而言,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以专利情况为例,目前有75%的高校尚无专利申请,有18.1%的高校无专门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从事管理专利工作,有10%的高校没有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据统计,最近五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18137项,专利授权量8389项,专利实施量1910项,专利实施量只占授权量22.8%,有77.2%专利被束之高阁。五年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6所高校共申请专利4809项占同期全国高校总数26.5%,多数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是空白。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高校教师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研究成果没有保护意识,片面追求,许多成果没有申请专利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就公开发表,导致成果外流;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足够重视,在论文撰写或从事研究中,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时候没有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处理,出现了多起“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恶性知识产权纠纷事件,在学术界造成很坏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成果的产权界定问题认识模糊,缺乏保护各种成果价值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丧失了许多实现转换价值的机会。

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在高等院校的各种评比或评估往往只注重在权威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果缺乏必要的表彰和奖励措施。有些学校虽然有一些鼓励申请专利的措施,但是对成果转化所带来实际效益重视不够,对专利申请的质量缺乏系统的评估。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等院校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成果评估过程中,注重项目申请,而轻视成果转化,缺乏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知识产权研究的“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知识产权包含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现已扩展到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法律、国际贸易、管理学和理工科类。目前,前三类研究人员较多,而真正构成知识产权保护主体的理工科的研究人员很少,学科结构的不平衡造成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的实效性较差,具体地说就是“理论指导多,可以实际操作少”;对于如何进行知识产权问题,“喊打的多,会打的少”。而对于企业来说,出现产权纠纷协助打官司的专家多,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指导如何应用知识产权进行产品保护专家少。知识产权的研究要重视如何保护他人知识产权,但更要研究如何将现有成果转化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我们不仅要开展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从国家的发展战略上讲,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现行的教学计划缺乏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部门,今日的学生很可能是企业未来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者,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有关知识产权知识课程很少,并且开设的课程也都以相关法律为主,对如何进行专利申请等产权保护课程则开设的更少。高等教育系统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民教育中对掌握未来的青年人没有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教育,这种现象是造成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院校结合的途径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有待拓展的领域,二者结合基础是产学研运行的机制。我们认为,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院校相互结合:

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和资源优势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

高等院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提高我国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和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此外,高校还应注重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专利技术,提高自主的知识产权水平,并在国内和国外同时申请这些新技术专利,使我国技术专利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通过政府引导,实现校企结合,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政府出台的措施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的机制保障。如,可以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专门的专利服务,大力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普及活动,引导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在进行专利技术创新的方面,应注意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结合。在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下,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发自主的知识产权,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新成果的研究,还有利于高校的专利转化为产品,提高专利的实施率。

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未来的科技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大学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接受专利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科技研发中,他们不仅要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对于历史、中文、新闻、艺术、广告、音乐、外语、建筑等其他专业的学生,版权和著作权知识的培训非常必要, 要提高他们的版权、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和文化产权的保护意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校有必要开设一些有关知识产权知识和保护手段的课程。如,发明创造学、专利管理、知识产权许可管理、专利情报分析、外国与国际专利法、反垄断法、技术与标准化、网络法、区域一体化法学、世贸组织法学等。掌握新工具、熟悉新规则,我们才能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局面。毫无疑问,高等院校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教育,对提高全社会的产权保护意识,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产权保护的研究水平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涉及法律、管理和国际贸易学科。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在更深层次上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特别要在如何进行智慧财产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应该在这些领域设立软科学研究,鼓励在这一方面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对外宣传提供依据。其次,要特别鼓励与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研究人员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工作,政府在项目立项上和成果鉴定上要给与支持。

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师生参与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设立有关奖励制度,对在读学生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那些在校学习期间有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学生。对于在毕业设计指导或者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教学方面有贡献的教师予以教学成果奖。可以设立成果推广和应用奖,以激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通过专利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成果实践活动。可以设立专利推广奖,以奖励促进企业申请专利工作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高等院校可以极大地调动师生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将专利申请列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调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