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原理范文1
关键词:学校建筑 , 交流共享 , 生态设计,气候感应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campus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a special form of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most basic use functions, but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and the fusion of connot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ather "induction" as a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way.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green campus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oncept, and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 of a university campus, in view of its building green design strategy analysis,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 school buildings, share, ecological design, climate indu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学校园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要求而使得绿色设计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建筑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并节省重大能源开支,在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目前,运行一个实验室所需的能源是同等大小办公楼建筑的10倍,而通过对于规划阶段一些特殊设计要点的考虑,以及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新型的科研建筑可以节能30%-50%。
1大学校园建筑绿色设计的理念
随着能源价格飞涨, 将绿色设计应用于科研建筑也迫在眉睫。大学校园建筑有效节省能源开支的一些重要设计原则,已被成功运用在许多设计实践中。
1.1 注重任务书的编制
编制任务书是在设计中实现节能的第一步。每一部任务书都有一些独特的切入点去开拓节能的可能性。编制过程中首先要区分不同的空间性质,然后将具有相似功能要求(开放时间, 日照要求等)的空间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使用效率。如某大学的生物科学系大楼。从它的平面布置可以比较形象地看到任务书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区域来表示,紫色区域为“实验区”,桔色区域为“办公区”,二者界限明显,布局紧凑,分工明确。由于大楼坐落在一个陡坡上,大部分机械用房都被设置在首层动物实验室的下面。这样清洗动物笼子的污水以及从其他实验室流出的废水因为重力作用向下流入机械用房的热复原水槽,再通过热交换器为进入大楼的洁净热水提前加温,从而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
1.2 理性的排布
在设计中需要花精力去思考服务设施以及管道的排布,这几乎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一样重要。管道的分区、排布应该具有高效以及很大的灵活性。如果整个系统具有非常理性的设计,那么就会为大幅度的节能提供可能。例如,热复原技术是将向外排放的废气中的热量取出,用于加热进入室内的新风。要实现这个过程目前的途径主要有2个:热轮技术和环绕盘管技术。前者要求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尽可能接近,这就需要一个很大尺寸的管道井;而后者却相反,由于它的送风点和排风点可以分开使得管道井可以化整为零,从而给平面布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1.3 正确的分区
要实现正确的分区,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把实验区和非实验区分开,并对它们各自实行单独控制。通常实验区对于空调、通风、温度控制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而非实验区则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往往就是实现高效节能的突破口。如某综合大学分校建筑设计中,对实验区和非实验区进行了明确划分。区域一为包括辅助用房在内的实验区,区域二为包括办公、会议、公共活动区在内的非实验区。实验区采用严格的机械通风,而非实验区则以自然通风为主,设置可开启窗扇, 加大窗户面积, 尽可能多的引入自然光线,同时设置必要的遮光设施避免眩光。此外,室内材料采用温暖的木材, 室外设屋顶花园, 这些都旨在创造一个亲切、舒适的人性化空间。
1.4 外皮设计
外皮的设计和气候、自然的影响密切相关。 比如,需要考虑由于太阳的辐射对建筑形成的高热负荷以及采用何种朝向和怎样的体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由于此类建筑中90%的耗能都直接体现在人员的使用耗能,因此如何在有效降低用电负荷的同时还能维持视觉和温度上的舒适度就变得非常关键。好的外皮设计可以在适当的区域最大化地引入日光和自然通风,同时有效控制眩光和辐射热。如一些大学校园在研究区域的西面设置走道,它作为一条缓冲地带有效地抵御了强烈的西晒。
1.5 日光的引入
外墙的设计应该最大化地引入日光。窗户的高度越高,能够到达房间内部的光线越深,从而减少了人工照明的要求。此外,室内设置遮光设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眩光。一般来说,光线可以到达的深度是窗户高度的2-2.5倍。人工照明的耗电量是总耗电量的8%-20%。如果可以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则可以实现15%-20%的节能。室内净高,主要机械通风管道的放置,以及建筑外皮的结构高度都是实现日光最大化的主要因素。如果可以把通风管道集中在房间中心部,这样就可以只在中心部降低天花板高度,从而最大化地从周边引入日光。如某大学分校的中庭为大楼的心脏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光, 同时它的可调节木格栅以及遮光设施又有效地控制了眩光。
2 工程案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某农业大学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高等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校园规划总面积达212.3hm2。最近规划的第2教学区靠近现有校区的北侧。拟建工学楼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资源环境学院和食品科技学院,二期工程包括工程技术学校、东方。科学学院和公共部分。工学楼规划用地面积24146m2,设计总建筑面积28009m2,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总高度控制在24m以内,总平面如图1。
图1 总平面图
2.2 绿色设计策略
对建筑设计手法的确定,首先考虑的是建筑的地域气候适应性,对建筑而言,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地域建筑文化的形成,因此,气候、阳光、温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将无可置疑地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通过建筑朝向(总平面)、剖面形式、平面布局、体量造型、空间组织和细部设计的确定,表达出它对所处自然环境的一种被动的、低能耗的正确反应。同时,生态气候感应理论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联系,建筑内的使用者应该能够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而这种感受会令每个使用者产生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的空间体验。
2.2.1 自然采光设计
为了最大量地利用自然光,设计师将工学楼主体设置为两条东西长轴的长条形体量,在南立面侧窗上部、位于眼睛高度之上的位置设置了反光板。在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较低,反光板能有效地反射阳光,将直射日光通过顶棚反射到室内深处,把本该照到近窗处的光线折射到室内天花板再漫射向室内远窗处,提高临近内墙空间的照度,同时降低窗口部位的亮度,使整个室内光线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太阳辐射热提高室内温度,降低采暖负荷;在夏季,反光板则起到遮阳板的作用,防止直射日光引起室内过热,降低空调制冷负荷(图2)。
图2反光板
2.2.2 自然通风
对于实验室建筑来说,及时通风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难嗅的、有腐蚀性的、或者有毒的气体,如不及时排出室外,就要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影响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恰当地组织自然通风不仅能排出室内废气,引入室外的新鲜清洁空气,还能降低机械通风设备和空调制冷的能耗。
本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工学楼主体的南向体量短于北向体量,在东南向形成一个自然通风的“豁口”,把自然风引入两栋建筑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风道,将南侧实验楼排出的废气带走,避免这些废气倒灌入北侧的实验楼,保证了北侧实验楼内的空气质量(图3)。
图3建筑布局利于自然通风
2.2.3 气候缓冲区概念
建筑主体东西两端的房间为楼梯间和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在东西两端外侧设置了阳台和防晒墙,有效地防止了东西日晒,此举成为热缓冲策略中的重要部分(图4)。连廓部分的少量东西房间,东西两则设垂直和水平综合型深遮阳板,且西侧有宽阔的走廓,遮挡日晒,可以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半围合的庭园空间不仅具有景观和休闲、交流的功能,同时可以调节局部的小气候。
图4楼梯间作为气候缓冲区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环境思想已成为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之一,经历了从发现到提倡的发展过程。我们应时刻保持节能意识,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全力搞好校园建筑节能工作,不断设计出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实现节能型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绿色建筑原理范文2
关键词:建筑业;绿色建筑;能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P75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能源紧缺日趋严峻,“低碳、环保”是必由之路。欧美国家为减缓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能源负载与破坏,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绿色节能建筑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综合各项措施有效地节约能源的消耗,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在国际上亦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虽然国际上对“绿色建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业内人士及专家们普通认同的是: 绿色建筑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及建筑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等,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而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在人和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二、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必要性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 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 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 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在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快速增长。据估算,至2020 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 亿t 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 亿t 二氧化碳。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耗水平还比较高,尤其是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施工等能源需求量所占比例大。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改变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发展新能源和绿色建材等绿色环保资源,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三、绿色建筑的能源利用
1、降低建筑能耗
建筑围护结构的散热是建筑耗能的主要部位,据统计,各部位的散热量分别是:外墙占25~28%,门窗散热25~28%,门窗渗透23~25%,屋顶8~10%,楼梯门隔墙10%,地面3%。所以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减少门窗的空气渗透量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除了采用垂直绿化和定时在西墙喷水降温等外界辅助方法外,改善外墙的热工性能才是治本方略。在上海,夏季强烈的日照使建筑的外墙受热后,大量向室内散热。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外墙材料本身反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以及材料在太阳辐射下一天内温度变化等因素。
2、通风隔热屋面
这种通风隔热层屋面主要是利用空气间层的空气加热后产生的热压,与空气层外的空气产生对流作用,带走空气层内热量,避免屋顶热量透入室内。其隔热效果良好也较为经济,易被人所广泛接受。
3、蓄水屋面
蓄水屋面是利用比热较大的水作为隔热材料,每蒸发1kg水能带走2428kJ的热量。上海地区对同样构造的蓄水屋顶(水厚100mm)与不蓄水屋顶进行实测的结果表明:蓄水屋顶比不蓄水的屋顶的外表面温度要低15℃、内表面温度要低8℃;蓄水后通过屋顶传入室内的最大热量只是未蓄水屋顶的1/3,平均热量只是未蓄水的1/35。如果在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不但可以净化水质,还能有效遮挡和吸收太阳辐射热,增强隔热降温效果。
4、高效、节能的冷热源系统。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中的有关规定值。 对于用电驱动的集中空调系统,冷源(主要指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调机)的能耗是空调系统能耗的主体,因此,冷源的能源效率对节省能源至关重要。性能系数、能效比是反映冷源能源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为此,将冷源的性能系数、能效比作为必须达标的项目。《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6 等三个产品的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根据能源效率将产品划分为 5 个等级,目的是配合我国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能效等级的含义:1 等级是企业努力的目标,2 等级代表节能型产品的门槛(按最小寿命周期成本确定) ,3、4 等级代表我国的平均水平,5 等级产品是未来淘汰的产品。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机组向住宅供热(冷)的住宅,用户需支付采暖、空调费用。作为收费服务项目,用户应能自主调节室温,因此应设置用户自主调节室温的装置;收费与用户使用的热(冷)量多少有关联,作为收费的一个主要依据,计量用户用热(冷)量的相关测量装置和制定费用分摊的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5、种植屋顶
种植屋顶不仅是保温隔热的理想方案,而且在城市绿化、调节小气候、降低噪声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建筑节能措施。该绿色屋顶是由防水薄膜层及以上的土壤层组成,所以成本很低、技术简单,可以大力推广。
6、使用可再生能源
目前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这些能源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是最优前景的替代能源,将成为为来世界能源的基石。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还需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情况和条件差异选取不同的新能源。众所周知,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太阳能的利用形式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外,还有太阳能空调。也就是说,夏季太阳辐射能量越强,依靠太阳能来驱动的空调系统产生的冷量越多。为避免太阳能集热器的高成本和空调在全年的运行时间短所带来的不经济,一些太阳能空调系统(如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除了可以夏季提供制冷空调以外,还可以冬季提供采暖以及全年提供生活热水。换句话说,同一套太阳能系统可以兼有空调、采暖和热水等多项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太阳能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结束语
在新时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应以提高生活舒适性、人体健康、节约能源及降低污染为设计出发点 ,通过各种软技术和硬技术来达到节能的目的。新时期的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应该由开发商、业主、建筑使用者、其它专业工程师、政府建设部门、设备材料供应商和建筑工程师共同决策完成。
参考文献
[1]美国及加州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J].节能与环保,2011.(11).
绿色建筑原理范文3
根据我国房屋建筑的室内装修情况来看,在房屋建筑的室内装修过程中,应将所需要的材料、人工等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然而,就目前的资源配置现状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产生了投资比率偏高、能源高消耗等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给室内设计带来很多不应有的难度,室内设计面对着已经成型的房型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室内建筑资源的配置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例如,室内装修的木材消耗量达到了总量的50%;传统室内外墙体的装修材料采用实心黏土砖等等,大面积的农村良田被征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同时使农村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按照国家的标准,室内甲醛浓度不得高于0.08mg/m3,如果室内材料的质量差,将影响室内的环境,同时也浪费了资源的配置。例如产生甲醛等有毒气体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建筑室内装修质量,采用绿色设计,使建筑室内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当前和未来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绿色建筑室内设计的内容
(一)节约能源消耗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要节约能源耗量,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用以供水和取暖,从而减少其他能源的耗量。因此,要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与房屋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采用特殊材料和施工工艺,使房屋建筑的门窗、屋顶等变成光伏组件,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二)结构空间绿色设计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的室内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空间的有效利用,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自然通风,同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避免绿色建设室内装修给环境带来污染。
(三)注重利用自然资源
在进行室内综合设计时,在房屋建筑的外部设置遮阳板,选用节能玻璃、安装双层落地窗帘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空调运行时的能源耗量,从而满足绿色建筑室内的照明、取暖等生活所需。由于空调制冷会污染环境,因此在空调设计中添加自然风功能,使能源消耗大大降低,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使用绿色材料
合理利用资源下的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在绿色材料上的使用是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建筑材料的成本较高、绿色建筑投入较大,因此,想要普遍推广使用绿色材料,必须增强人们的绿色建筑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降低绿色建筑材料的技术成本,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三、资源合理利用的相关对策
(一)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在绿色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想要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就必须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使资源合理利用得到不断推广。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园区、生态优秀区和生态绿色城市,增强人们的绿色建筑意识,对生态绿色建筑的相关问题给以高度重视,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二)完善资源有效利用相关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加强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力度;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和政策,健全副产品和废物等物品的回收利用机制和绿色经济核算机制,使资源有效利用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将资源有效利用存在的问题,纳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中,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认识问题,给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企业、个人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支持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政策,对绿色材料带来的亏损税收问题给予相应的补贴等,使资源综合利用得到有力支持,如设立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研发基金、资源合理利用投资资金等,从而使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不断深入。
(四)充分利用经济关系
现代化建设中,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只是在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上,还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到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际行动中,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调整工业结构,减低污染排放量,注重机械维修和保养,采用新技术降低能源耗量,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四、结语
绿色建筑原理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措施;水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是世界上最缺水的26个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225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值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水资源需求矛盾愈加尖锐。因此建筑中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是广义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对绿色建筑的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绿色建筑的节水设备、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及再生水的利用等方面出发,综合应用多种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可平衡“节水非传统水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之间逐步递增的关系。
在国内外现有绿色建筑设计中,最具可实现性的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措施主要包括: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水再生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灌,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等。
1.节水措施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1 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建筑中供水管网漏损主要原因是:管道和管件的材料和质量不达标,造成管网的漏损;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的管道过长,造成在获得需要的热水前必须放弃一部分管道中遗留的冷水,产生水浪费;管网超压出流现象引起的水浪费。
因此,绿色建筑供水管网选材要选用强度高、耐腐蚀性能较好的材料,如采用球墨铸铁管或PVC、PE 塑料管,取代过去常用的镀锌钢管、铸铁管,减少供水漏损的发生;同时要尽量缩短室内管线的铺设长度,减少水浪费;降低管网漏损率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效控制室内的超压出流,超压出流是指给水配件前的静水压大于流出水头,其实际出流量大于额定出流量的现象,常用措施有: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和装置减压阀。
1.2 采用节水器具
应用节水器具在绿色建筑节水措施中是最简单易行的。目前应用的节水器具主要包括:无水小便器、自动冲水大便器、节水龙头、节水冷却器、水温调节器及节水型淋浴喷嘴淋浴器、节水喷灌器等。节水器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免跑、冒、
滴、漏,满足使用功能,然后再通过设计和制造主动或者被动地减少无用耗水量,
达到与传统的卫生器具相比有明显节水效果。如下图:
续表
1.3节水景观设计
建筑中景观植物的浇灌常消耗大量的供水,在绿色建筑中,绿化灌溉尽量不用饮用水,而利用回收水或雨水,并使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控制器,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灌溉等灌溉方式,达到节水环保的目的。
2.水资源利用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水资源利用包括: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
2.1雨水的收集利用
雨水作为一种“无根之水”,它本身的获得是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同时由于水质条件较好,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将屋顶、平台雨水收集起来后,经过简单过滤可用于花园、绿地灌溉、洗车或对人工湖补水等,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如上海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准甲办公楼屋顶面积为1326 m2,可利用雨水总量为617.65 m3/a,将操作及设备间放在屋顶,同样占地30m2,要搭建3m高的工作间。同时放置5m3的储水罐于19层,承接雨水,由潜水泵送至屋顶原水罐。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室内景观水池。
国内外在绿色建筑雨水利用方面,主要采取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两种手段,主要涉及地面雨水贮留下渗技术、屋面雨水集水技术、水质优化技术、雨水给水技术、泄洪技术、和初期雨水弃流技术等,实现的途径主要是:发挥绿地的过滤拦截作用,对雨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地形改造,减缓雨水地表径流速度,将地面的雨水尽量拦截蓄积在土壤中, 以实现小雨时土壤贮水层蓄水、暴雨时补充地下水的效果,如多孔的嵌草砖、各种卵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建造多功能的透水路面,并结合低洼地、渗透管井渠等措施实现雨水就地渗透,以减少地面雨水排水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地下水位,并增大土壤蒸发改善区域小气候;强化建筑屋顶绿化雨水利用,即以建筑物屋面为依托平台,在其上铺设一定厚度的人造土、泥炭土、腐殖土等轻型栽培基质(如浮石、蛭石、膨胀珍珠岩、硅藻土颗粒)及输水骨架层,依靠屋面的植被和土壤基质作用,将屋面雨水就地拦截,使得屋面雨水径流系数减小,直接收集雨水利用;在绿色建筑社区内规划适当的雨水蓄积设施,如人工湖、人工蓄水池等汇集贮存城市雨水,既可以满足居住区内绿化和景观水体的需要,也可达到节水目的。
2.2中水回用
中水处理是提高绿色建筑节水率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中水水源通常采用优质杂排水(主要以盥洗、淋浴和卫生排水为主)、杂排水(厨房排水等生活污水)和综合生活污水三种类型。在绿色建筑中,中水水源主要采用优质杂排水,回用于环境景观用水、冲厕、道路清扫、消防、绿化用水、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
中水处理工艺主要有: 以物化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以生物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处理工艺、以膜生物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等。国内已建成的绿色建筑工程中利用中水处理工艺的有:北京京西宾馆中水物化处理项目;北京电视台、北京市环科院宿舍和北京静之湖山庄等中水生物处理项目;广东省花都市锦翠园,深圳市鲸山别墅等项目中采用的以膜生物处理为主的中水处理工艺。
就我国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为了保证中水出水水质,多采用优质杂排水或者杂排水为处理水源,前期发展阶段采用的主要处理技术为物化和生物处理,即收集的优质杂排水首先通过毛发聚集器,收集毛发及纤维性物质,去除水中尺寸较大的漂浮物。然后进入地埋式接触氧化预处理系统进行生化处理,去除水中大多数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以及经过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再经过紫外消毒达到设计出水水质要求后,排入人工湖,并回用于洗车、道路绿化浇洒等。如:2000年,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北京梅源小区项目中采用生物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污水经两级生物接触氧化后经过陶粒滤池过滤、消毒后使用,每天处理3栋高层建筑的洗浴、盥洗和厨房污水并回用于冲洗厕所。随着人工湿地和膜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们将以占地少,自动化程度高,节约投资,降低能耗,简化操作和维护的优点成为未来绿色建筑中水处理工艺的首选。
3.结束语: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供水安全、雨水管理、废水利用、景观用水、热水效能、系统效用、分项计量、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行为的控制。 目前我国需要必要的法规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来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也需要开发研究因地制宜的适用技术,从控制用水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方面,实现从末端水资源利用向全过程水资源利用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统. CASS. 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及中水回用. 给水排水, 2001, 127(17)
[2] 付婉霞, 王玉明. 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现状及防治对策. 给水排水. 2002 28(10)
绿色建筑原理范文5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景观;实践分析
1城市景观生态理念设计需求
1.1针对生态城市构建与设计
城市设计形式可以从生态建设内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表达出来。一个是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组织一些爱护环境方面的内容,城市道路运行,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将它们相互融合,完善城市功能;另一个是城市建设要加强自身综合性和可持续发展,其中融入城市功能,防止浪费生态需求,提高自我完善,将城市整体环境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改良。
1.2减轻城市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在经济建设中要考虑碳量排放情况,尽量降到最低,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让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有绿色节能生活的观念。
2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市
2.1城市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布局,为了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详细研究景观设计内容,初步规划时要确定目标方向,完善城市生态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健全整个生态系统。在建筑景观方面要做好平面规划。规划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恰当地规划低层生态建筑。
2.2城市住宅区设计
设计居住区时,根据生态建筑原理,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打造城市健全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建筑生活区域。首先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根据其地形条件、水质、气候、等方面,规划城市的最佳发展地理位置与规模。其次要考虑环保型建筑材料,避免建筑材料污染环境。另外对建筑物间的间距、朝向,包括采光通风等问题要多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与生活垃圾。
2.3城市产业化设计
(1)循环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清洁材料。(2)综合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全面和谐统一的网络。(3)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维持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
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3.1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作为一个生态脆弱的区域,对于人类来说,是具有一定不可预知的天然灾害发生区域,同时也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的内容有江河湖泊、珍贵稀有的植物物种、或者是一些野生的动物居住地等等。文化敏感区内容是历史文化古迹、革命胜地等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的内容是一些环境污染严重地、干旱洪涝发生地、地震活动区域等。
3.2绿地规划
在城市环境中,绿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的内容。在维持生态平衡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城市中绿地遭到破坏,其生态环境也因此而受到破坏。从景观生态布局上来说,要更多地规划生态绿地,且分布均匀。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在集中使用大面积的土地中,要规划出一部分自然植被区域与小路,可在人类休闲区周围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且绿地廊道和道路廊道相融合,在两旁种植绿色植被。可以提高道路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还可以扩大绿地范围;另外,绿色廊道连接景观中各斑块,方便斑块中小型动物迁移。
3.3建筑景观规划
要想有一个优美、最佳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整个城市生态景观布局中,还要考虑到建筑景观,以及整个城市的外貌。这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按照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规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出城市生态景观艺术的框架,实现美学的目的。
4城市生态景观布局创新设计
首先,在创新城市景观生态布局上要保留原有景观,保留其历史价值或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这种基础上发挥设计,合理应用。其次,在规划布局城市生态景观时,还要考虑到城市功能。在观赏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最后要做好景观视觉效果。一个景观布局的好坏标准都是以视觉效果来衡量,通过群众对事物的美感评价景观。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突出景观的特色,不仅从整体景观中感觉舒适,在细节上也要做到位。
参考文献
1唐艳红.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J].中国园林,2014(3)
绿色建筑原理范文6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一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
2.1 系统观
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是行不通的,往往顾此失被,规划设计必须有系统观念和网络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生态城市各要素的整体联系。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2.2 综合观
综合观体现在多学科参与和规划内容拓展的两个方面。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
2.3 区域观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单单只追求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区域资源,必将反过来制约自身的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层次的规划,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 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构想
3.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互不干涉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脱销原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产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2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3.3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通过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3.4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 结束语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