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1
1.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实践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实现绿色建筑,是摆在中国建筑设计师面前的新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全社会的参与。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流行着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概念,如:“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等等,这些概念中多少都蕴涵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概念正逐渐被建筑师、特别是业主所接受。与以往的传统建筑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更注重于事先考虑对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如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营造出更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基于高效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满足功能和美观的要求。
在中国,建筑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来自建筑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建筑业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恶化了环境,如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绿色建筑,不少学者和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和方法。虽然在建筑设计领域很少有项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主要目的,但作者还是收集并筛选出85个运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案例为国外的建筑项目。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了解和实践绿色建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 设计案例统计、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建筑设计案例中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中:
1.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2. 尽可能利用自然地貌,如山丘、溪流等
3. 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4. 利用自然采光;
5. 利用自然通风;
6. 采用热回收;
7. 使用建筑遮阳;
8. 使用高性能玻璃;
9. 使用太阳能;
10. 减少资源的消耗;
11. 资源的重复利用;
12. 资源的循环利用;
13. 使用本地材料。
通过统计上述设计方法的使用频率,我们可以进行排序,进而发现哪种设计概念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下表是对85个建筑设计案例的统计和排序的结果:
表 1 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使用的设计方法 统计结果
案例数量 所占比例% 排序
利用自然条件 31 36 7
利用自然地貌 38 45 4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46 54 1
利用自然采光 46 54 1
利用自然通风 42 49 2
采用热回收技术 13 15 9
采用建筑遮阳 37 44 5
使用高性能玻璃 20 24 8
利用太阳能 39 46 3
减少资源消耗 9 11 12
资源的重复利用 35 41 6
资源的循环利用 12 14 10
使用本地材料 11 13 11
图 1 可以更直观地反映相关的排序次序。
图 1建筑案例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从上表1我们发现40%左右的项目采用了以下一些设计方法,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 利用自然采光
• 利用自然通风
• 使用太阳能
• 利用自然地貌
• 使用建筑遮阳
从上述的排序结果我们发现, 6项常用方法中有5中与建筑节能有关,如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使用建筑遮阳。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范围的能源紧缺现状,已引起了各国政府足够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节能意识的提高带来了节能技术、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2.1 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我们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
表2: 不同种类建筑设计情况的统计
图 2: 办公建筑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
从上表2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在22个办公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 利用自然通风
•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 利用自然采光
• 使用建筑遮阳
图 3居住建筑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
从上表2和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 利用自然地貌
• 使用太阳能
• 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
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考虑利用自然采光来节能。因此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和最佳的方案。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5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1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3.2 中外建筑案例的比较
在85个绿色建筑的案例中,我国的案例只有15个。这也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因此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在建筑开发和设计领域尤为重要。
建筑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和差异。为找出中外在绿色建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下对收集来的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表 3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统计
使用的设计方法 统计数据
国外的70个案例大都来自发达国家,所以表3也可以看成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情况的比较。
图 4中外绿色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对比
从表3和图4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建筑中运用得最多的前5项设计方法:
Ø 在我国
•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 利用自然通风
• 利用自然采光
• 利用自然地貌
• 使用建筑遮阳
Ø 在国外
•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 使用太阳能
• 利用自然通风
• 利用自然采光
• 资源的回用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以下的这些设计方法在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 利用自然通风
• 利用自然采光
我们也发现太阳能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在发达国家比在我国运用得更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产业扶持政策的不同。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可以得到优惠政策的鼓励,因而太阳能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在我国缺水的情况日益严重,在我国对于缺水城市,不少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住宅生活废水回用,因此我国中水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3. 结论:
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2
编者的话
(1)政策性引导是绿色建筑发展强有力的推手 无
绿色资讯
(2)绿色资讯 无
企业访谈
(4)做极致的绿色建筑定制化服务——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绿色建筑中心主任张伯仑 贺玲琳 黄蓓华
特别关注
(6)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节选) 无
案例分析
(8)对当今绿色建筑设计人文理念应用的思考 邹杰 陈剑秋 韩雨彤
(12)虹桥商务核心区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导向型规划设计 朱春 万竞军 夏佰林 马伟骏 张伯仑
绘绿未来虹桥商务区
(19)虹桥商务区建筑布局与太阳能利用分析 夏佰林 胡瑞燕 朱春
(23)上海某能源中心冷却塔热湿环境模拟分析 蒋丹丹
(26)解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上)——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杨建荣 廖琳 安宇
主题策划
(30)浅谈绿色建筑运营评价标识的推广 汪磊磊
(33)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责任调试的应用探讨 董鹏 房丽华
绿色综述
(37)从抗争到尊重:《安藤忠雄论建筑》中表露的自我意志分析 王去宠
建筑节能
(40)微循环双层幕墙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牟永来
(44)广西地区建筑外遮阳节能潜力分析 唐昱 陆世登
(47)针对绿色建筑的绿色照明设计要求及案例分析 陈益明 许勇
(51)敞开式外廊对教室室内自然采光影响分析 王颖 车学娅
(54)关于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设计保障的探讨 陈军
(58)国外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试验方法介绍 郁佳胤 时志洋 张蓓军 徐羽翰 施明杰
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3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一直很重视包装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职的飞利浦照明亚太区包装能力中心,成立十多年来,一直将包装的可持续发展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十多年前可持续发展还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时候,我公司就已经开始关注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减少资源消耗的问题,每年都设定了包装材料消耗减少量和减排目标,各工厂均按照该目标进行了内部控制和包装优化设计,并将这些优化和改进进行了标准化和系统化。
当然,包装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包装的支持,而绿色包装的持续创新是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结构设计创新、材料创新和图文设计创新。
结构设计创新
绿色包装结构设计创新的优化对于终端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常从“瘦身”设计入手。例如,产品包装缓冲空间过多,造成包装体积过大、包装材料浪费、运输费用增加,对此我们通常会采用“瘦身”设计,以减小包装体积,从而减少包装综合成本。从中可以看出,其实“瘦身”设计并不仅局限于名词解释那样“减少包装尺寸或体积”,很多时候“瘦身”设计也可以引申为“减少包装材料消耗”、“提高包装速度和效率”或“降低或减少单位产品的包装成本”等,广义的理解就是减少包装整体成本。
飞利浦公司有很多“瘦身”设计的案例,下面介绍3个经典案例。
案例1:灯组工业包装“瘦身”设计
图1所示为灯组工业包装“瘦身”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原设计采用了瓦楞纸板并以梯形缠绕的方式包裹灯组,该设计对产品的保护性非常好,使每个产品各个面都能得到有效保护。但由于每个单独产品都需要包装,因此包装速度较慢,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该设计势必会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该包装是工业包装,因此该设计也会导致包装不易被拆开。对此,新设计采用了隔档结构,同时采用了颠倒错开摆放产品的方式,使得摆放体积更紧凑,大大缩小了包装的整体体积。由于从单个包装方式变成了集成包装方式,包装制造成本平均降低了37%,同时也方便了客户取出产品。
案例2:格栅灯包装“瘦身”设计
图2所示为格栅灯包装“瘦身”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原设计采用了背对背摆放产品的方式,中间空隙处嵌入了折叠缓冲隔板,且采用了托盘盛装产品,以达到保护产品的目的,但该设计存在过度包装的嫌疑。为此,新设计采用了面对面摆放产品的方式,中间采用瓦楞纸板隔开两个面,保留了上下嵌套托盘的包装形式,充分利用了瓦楞纸板和产品本身的特性来增加整体强度,从而达到降低包装成本的目的,约降低了15%。
案例3:手持式搅拌机包装“瘦身”设计
图3所示为手持式搅拌机包装“瘦身”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原设计将搅拌棒、搅拌机和搅拌桶分开摆放在上下纸浆模塑托盘中,所有配件均得到了完整的保护,但这样导致包装体积过大,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都很高。为此,新设计对原先的摆放方式进行了改变,将搅拌棒直接放入搅拌桶中,这样搅拌桶就变成了搅拌棒的包装容器;由于搅拌机是需要重点保护的设备,考虑到保护性,仍采用纸浆模塑托盘,这样纸浆模塑托盘的尺寸就减小了2/3,大大减小了包装体积,从图3c中就可以看出原设计与新设计在包装体积上的差异,此外该设计还减少了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
总之,包装的“瘦身”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如减小尺寸、改变材料、调整产品位置、组合产品零部件以及降低包装材料厚度等。然而,包装“瘦身”设计的实现还需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验证,同时也需要了解物流环境和客户需求,以便设计出更好的验证试验。
材料创新
材料创新通常包含两个含义:一是选材创新,包含新材料的使用;二是使用创新,即在包装设计中灵活合理使用各类包装材料。
一般来说,新材料开发和使用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包装供应商,但在国内要想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却比较困难。终端用户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包装供应商,但这些供应商有时并不能及时提供新材料的信息,这样终端用户只能从行业网络、杂志或报刊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然而,从网络等渠道了解到的新材料信息有时并不能非常直观和清晰地展现新材料的特性,而通过包装供应商面对面介绍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新材料的特性,从而便于终端用户更好地使用新材料。因此,在此呼吁包装供应商能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提供给终端用户。
作为终端用户包装设计师,应当了解各类包装材料的特性,同时结合包装结构设计,综合运用不同的包装材料,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绿色包装。下面,以条形灯产品为例,详细介绍如何运用不同的包装材料进行工业包装设计。
案例1:发泡塑料与瓦楞纸板的结合运用
如图4a所示,条形灯竖直放置于开槽发泡塑料与瓦楞纸板黏合而成的托盘中。发泡塑料的缓冲性能够很好地吸收外部冲击力,但由于采用整块发泡塑料价格较高,因此利用瓦楞纸板作为基础板,将开槽后的发泡塑料黏附在瓦楞纸板上,这样既可以保持包装的整体刚性,也可以节省材料成本,达到包装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案例2:瓦楞纸板的运用
如图4b所示,包装完全采用瓦楞纸板制成,通过模切瓦楞纸板,在中间切割出一定宽度的槽,经折叠后成型,再将条形灯卡在瓦楞纸板中间的槽内。该设计仅采用了瓦楞纸板,大大节省了材料成本,但也存在一定缺点:①包装时需要人工做大量折叠工作;②瓦楞纸板较为坚硬,可能会刮花产品;③由于该设计的开槽设计理念与案例1的相同,槽与槽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相对来说浪费了一定包装空间;④瓦楞纸板可能会产生纸屑,存在污染产品的可能。
案例3:吸塑托盘的运用
如图4c所示,包装采用了两块吸塑托盘,将产品卡在吸塑制成的槽内,由于吸塑工艺吸出的槽相对比较紧密,可在同等单位面积内放入更多产品,同时防尘性也较好。虽然吸塑包装的价格高于前两种包装,但其装载数量却比前两种要多。通过计算单个产品的包装成本后发现,分摊成本并不高。
以上3种设计方案各有利弊,包装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总成本找出最佳方案,但也需要兼顾包装的操作安装成本,尽量采用简单操作或自动机械进行包装,以降低人工成本。总之,包装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不同时期各项成本和市场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包装方案。
图文设计创新
绿色包装的图文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突出绿色环保理念的图像、文字和图标等。例如,如图5所示的飞利浦照明彩盒就采用了绿色背景,给消费者传递一种环保节能的感觉。另一方面,采用各种环保认证标志。产品通过环保认证的终端用户通常都会把这些标志印刷在产品包装上,以传递产品绿色环保的理念。但在国内,很多消费者根本就不懂这些标志的含义,因而这些标志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同时,一些终端用户也不明白这些标志的含义,随意印刷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就更造成了消费者认知的混乱。在此,呼吁行业相关部门能够更多地宣传这些环保认证标志的含义,以及控制这些环保标志不被乱用和冒用。
结束语
绿色包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行动积累。除了以上提及的一些内容,包装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还包含很多方面,本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将自己这些年对包装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见解与大家分享。
其一,采用绿色包装可以帮助产品降低总成本,因此值得终端用户投入精力。
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4
所谓绿色设计,顾名思义即绿色的设计,首先要在设计中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双重需求,又要将“绿色”这一概念贯穿到整个设计之中。当代绿色设计的手法多种多样,不仅可以从材质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施以改变,还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形式的变化达到“绿色”的效果,而当下最为人们关注也是可以最直观地改善环境的手段便是通过最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设计的绿色化、人性化、生态化。
2绿色设计的新趋势
新科技和新工艺的发明和使用代表了环境艺术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前沿思想,新技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研发新的技术来改善能源的使用,使用最少的能源创造出最好的设计,同时又不破坏设计原有的功能需要。如以室内设计中的取暖技术为例,新的取暖方式——地暖的采用,不仅能够使取暖效果更加均匀,提高暖气的舒适度,而且使用地暖可减少空气的对流降低室内的灰尘。其节约能源和隔音效果也非常显著。另一种更为人们熟知的技术手段便是将室内设计室外化,通过把室内室外相互延伸,将室内空间室外化,使建筑宛若是自然中天然形成的一般。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的改变,那么设备、结构、材料之间的协调方式、施工工艺必然也随之改变,新的协调方式和施工工艺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合理分配方面,更要结合新的先进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更多地将绿色设计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3案例分析
3.1深圳万科中心
“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一个位于最大化景观园林之上的水平向超高层建筑”——深圳万科中心设计手法:(1)深圳万科中心拥有一个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开放公园。超过100%的绿化为市民留下了足够的避暑和嬉戏场所。建筑采用地步架空的技术架空9至15米,形成了局部的生态系统和微气候,保证了建筑的自然通风。万科中心在保持总体规划合理的基础上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利用自然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低成本、低投入的方式对周边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采光:可根据不同朝向设置调节的遮阳体系,其可动式外遮阳的表面和可转动式悬挂立面遮阳系统,既保护内层玻璃减少光晒和风力,又不会阻挡窗外优美的风景,一举多得。通风:建筑的开窗率高达30%的玻璃幕墙结构保证了良好的自然通风和空气对流。万科中心屋顶放置了太阳能光伏电板,降低了万科中心14%的总体能耗。在室外空间,尽量采用渗水铺装的露面以加强雨水的渗透,种植本地树种,利用各种与景观相结合的措施,减低雨水冲刷,保持当地水土环境的同时又减少灌溉用水。建筑内部采用速生、可再生材料进行设计和装饰,如钢材、玻璃、地毯、竹等速生、可再生材料。(2)1)万科中心在施工中尽量使用本地材料,方便运输和采用,减少材料运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2)使用回收材料修复和再利用,如钢材、水泥等材料重复利用,降低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而且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新材料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3)绿色的施工: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施工中采用大量可再生材料。回收并抢救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废弃物,开辟专门的空间用于回收废弃物,并要求按照类别分别进行回收。
3.2英国诺丁汉大学新校区
诺丁汉大学占地330英亩,校园风景如画,是英国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一,是一个优秀的新型绿色建筑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设计的建筑实例。设计手法:(1)约12公顷的月牙形基地是在原有的自行车工厂用地的基础上更新再利用的。基地的东北面是巨大的工业仓储设施,而在西南面则是住宅小区。如何在工业与人类聚居地之间建立一座协调的桥梁,霍普金斯的设计是建造一个沿基地地形自然弯曲的水体,在产生动态环境的同时起到软化边界和缓冲的作用。沿着这一弯水体建筑的主体由此展开,并由一架空廊道贯穿。与基地的两个出入口连通的是一个林荫通道,位于建筑体的背面,为人们提供安静休闲的场景。这一线性人工湖是设计师设计重点,人工化的痕迹不利于绿色设计的表达。因此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创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同时通过对雨水的回收利用、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等措施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2)通风: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诺丁汉校园的通风设置是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械通风装置。夏季时,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住宅区背面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挡风屏障。(3)采光:在采光上建筑师考虑了适合的太阳水平角和高度角把光电板安置在中厅,中厅具有充足的阳光,进入教室的气流在这里得到加热。这些太阳能光电板用于提供驱动机械通风扇的能源,同时它们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
4结语
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5
(富士康科技集团建厂规划处,江苏 昆山 215316)
【摘要】绿色建筑,按照官方的定义,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究其宗旨,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才应该是绿色建筑真正意义所在。
关键词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1“绿色建筑”的前世今生
2014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规定,凡是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一时间,“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大地疯长。不论是土生土长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是洋气扑鼻的舶来品——美国LEED绿建筑认证体系,鳞次栉比,充斥了中国建筑市场。
在很多人的眼中,“绿色建筑”这个词汇代表的就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就是一种强调高科技设计及包装,高资本投入的具有高智能化、高信息化的奢侈品。甚至很多地方将诸如“地源热泵”、“光伏发电”、“CCHP分布式三联供”等等所谓“高科技”的时髦手段作为“绿色建筑”的标配,而完全忽略建筑的适用性。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绿色建筑”,当我们投入了大把的资金,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而实现的一些所谓“高科技”,所谓“绿色生态”的措施和系统,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是常年处于半瘫痪或是闲置状态,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只是沦为一种摆设。这种为了“绿色”而“绿色”的建筑,反而增加了社会资源的额外支出,绝对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其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更是让人痛心疾首。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对绿色建筑的误解所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能源危机,人类对自己过往刺激消费、鼓励建设的行为开始反思。当我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资源也会枯竭的现实之后,恐慌便时时占据我们的心灵,有人甚至提出了“地球只剩50年”的口号。这一切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杞人忧天,大自然一次次无情地反噬着不知悔过的人类,这个现实促使着第一栋标榜着“生态建筑”的住宅于1974年,第一次能源危机的翌年在美国诞生。
2“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现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数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这个领域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一系列建筑风格和形式,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机构也日趋规范和成熟。目前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绿建筑认证体系。
绿色建筑,按照官方的定义,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究其宗旨,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才应该是绿色建筑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一些社会怪相也不知不觉的开始滋生。
2.1首先是对“绿色建筑”的盲从
诚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绿色建筑”在当下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档次和品质,也折射一个人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心。是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甚至是比身份更加高端的灵魂、精神的一种境界。所以,往往出现不管这座建筑本身是否适合,也不管这座建筑本身是否有条件实现,只要被冠以“绿色建筑”的名义,一切就变得合理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殊不知,这种性价比极低的所谓“绿色建筑”对我们社会的伤害,对地球资源的透支,比原本没有做绿色建筑来的更大。所以,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企业,在做绿色建筑之前,首先要扪心自问和评估这座建筑本身是否适合做绿色建筑。
2.2其次是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清,盲目追求高科技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绿色建筑”代表的就是“高科技”,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冷热电三联供,是冰蓄冷、光导管照明、呼吸幕墙。完全不管在后续的运营中,这些设计会否被运用。也有许多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不学无术的媒体,将“绿色建筑”描绘成造价昂贵的商品,在他们报道的背后是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清,却又误导国人。这种披着“绿色建筑”伪装的奢侈建筑商品,带来的是对环境更大的破坏,对资源更大的浪费。何其痛心哉!
2.3再其次是对“绿色建筑”成功案例的盲目复制和模仿
绿色建筑发展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多非常成功的案例,有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超前的,有适合某一地域,融合当地文化的,也有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经验和思想的。除了具备探索、试验性质的概念性设计,这些成功的“绿色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适用性”。
我们知道,中国建筑的指导性思想就是“适用、经济、美观”,适用是第一位的,也是“绿色建筑”精神的体现。然而,我们有一些建筑师,抛开“适用性”不管,盲目复制成功案例,从涉及的设备、建筑的形式、利用的新颖技术等等,一律照搬。记得前一段时间,有评论对建筑形式的抄袭提出的批评说:“走过一城又一城,城城是欧洲”,这个评论无奈而尖刻的反应了建筑业的一种现状。举个例子,北欧严寒地区,为了防止积雪过厚而造成雪荷载过大,所以在房屋的设计建造中往往出现高耸的屋面,而我们国内的有些建筑师完全不顾地域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在中国各个城市种下了数量庞大的北欧屋顶。实在可笑。
“绿色建筑”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顾地域、文化和气候的差异,一律复制抄袭,那只会留下笑柄。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应当充分地考量建筑的地域、气候甚至文化等等特点,只有“适用”的绿色建筑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建筑。
2.4第四是对“绿色建筑”的实施目的有严重的观念偏差
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和奖励政策。“绿色建筑”给企业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认可度,也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回报。然而,在“绿色建筑”评审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为了“绿色”而“绿色”的投机行为。有的项目仅仅就是为了取得一张证书。还有的项目,扭曲了绿色建筑的本意,钻政策的空子,做表面文章。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项目,一个园区几十栋厂房,挑选其中规模最小的一栋做“绿色建筑”的评审,最后整个园区却也贴上了通过绿色建筑评审的标签。这种为了迎合评审而做的表面文章,在全国的“绿色建筑”中不在少数。
3近现代建筑中,能够体现“绿色建筑”精神的经典作品
上一章节中,笔者列举了一系列当下“绿色建筑”的怪相,这些怪相之所以能够滋生,甚至横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绿色建筑”真正的精神理解不透。这不是推行一两本规范,或者一两条政策所能根治的,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引导国人。
早在“绿色建筑”的概念诞生以前,或者伴随着一系列评价标准成熟的过程中,建筑史上早已出现了很多具有“绿色建筑”精神的经典建筑作品。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可能它们还无法完全达到今天的评价标准,但是它们的理念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精神。笔者尽量选取第三世界的建筑作品予以论述,想表明的是“绿色建筑”不一定完全是高科技、高成本,而应当是高度融合环境的、“适用”的建筑。
3.1干成章嘉公寓(图1)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干成章嘉公寓,建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印度孟买附近的海滨区域,典型的高温高湿的南亚地区。基于当地的气候问题,柯里亚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不仅要考虑太阳入射角度和百叶窗的设置问题,还要将建筑的平面、剖面、体量造型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将不利的气候条件,转变为建筑创作中的优势。
3.2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自宅(图2)
该建筑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橡胶种植园的附近的赤道地带,北纬3.1度,东经101,海拔22米,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最突出的问题是太阳辐射严重。所以,如何减弱白天强烈的太阳辐射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是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状态下,建筑师采用通风、对流、遮荫、绿化,反射玻璃等方法,创造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气候,并建造适应外部环境的被动式的低能耗的建筑。
图2杨经文自宅
3.3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的“为穷人的建筑”
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 Fathy)一生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的建筑活动及研究。他主张以较少的投入来创造一个以提高乡村地区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本土化环境。他一生最大的探索之一就是用灰泥代替水泥的土坯建筑,为生活在第三世界付不起房租的穷人解决住房问题。这种土坯建筑适于埃及炎热而干燥的气候,使白天室温低,晚间土坯散热后又比室外高,通过将房子围成无顶的院子产生竖井作用来给室内降温。这种就地取材的建造模式完全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精神。
纵观上述案例,也许他们并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许他们也没有我们在当今的“绿色建筑”中常见的太阳能、地热、冰蓄冷、光导管等等高科技的措施和手段,甚至还有一些建筑,依然深深的烙印了数千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技术。但他们确实是从“绿色建筑”的精神出发的伟大作品,建筑师在构思他们的时候,真正的做到了“为了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才是比领取一张“绿色建筑”的凭证或标识更有价值的事情,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4结语
绿色设计的案例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立面设计;形体表达;循环经济;建筑节能;采光通风;地域特征
1引言
绿色建筑生态性的被动式源自于英文“Passive Building Design”,该类建筑是在避免过度使用电力资源、石化资源、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筑的结构选型、总体规划、平面设计、立面设计、材料使用、工艺构造等方法,最大化的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相匹配,进而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和经济性。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理想状态是将建筑能耗降低到近乎为零的水平,实现资源的自给自足。这样的建筑需要充分适应地域气候条件和其他地理环境因素,降低人工采暖和利用自然光。
2优化建筑构造减少设备成本
现代建筑的投资估算中,土建投资占建安成比值逐渐降低,而设备投资的比例随着建筑生态性的要求提升而大幅提升,暖通工程设备是设备投资的主项。建筑通过良好的构造设计,可优化通风、采光、保温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暖通、采光设备投资成本。部分设计策略对于建筑构造的改良,仅仅少量提高土建成本,甚至维持土建成本恒定,但设备一次性投资成本和设备的运营成本可有效降低。
建筑造型的优化,可提升建筑室内的光环境、风环境、热稳定性,建筑造型的成本受制于土建成本控制,现代建筑大量使用现\混凝土结构,对于负责形体或异形体的构造有理想的塑造能力,因此形体的改变对于土建成本的提成幅度有限,并且土建成本投资是一次性投资,不必如同设备投资需要可观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被动式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建筑形态、构造的处理,获得良好的生态性,从而实现低成本绿色建筑。
3利用立面形态提高自然光漫反射
根据不同气候区的日照条件,寒冷地区建筑对日照需求较多,因此建筑设计应将采光性能最大化,夏热冬暖地域则反之,需要将更多的设计应用于外立面遮阳系统。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对采光和遮阳需求的倾向性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区域建筑需要综合考虑立面设计的可变性和适用性,以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很多绿色建筑都将优化立面采光作为提高空间舒适度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立面采光设计反映出空间的性格和属性,营造舒适的空间体验。同时建筑对于自然采光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影响日间照明能耗水平,当良好的立面设计提供给使用空间适合的自然采光,人工照明仅仅作为局部的补充或指示性照明,可大幅降低建筑运营成本和碳排放量。通过建筑空间的优化和光学辅助构件的设置,利用光线漫射以及反射的原理,调节光波传播路径,使得建筑空间获得良好的自然光漫反射,如美国捷斯米购物中心的建筑设计,通过漫反射板和棱镜百叶窗结构,有效将自然光引入使用空间。在较大进深的商业空间中,通过采光中庭可有效增加室内采光量,美国捷斯米购物中心的中庭不仅仅中庭本身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中庭周边的挑台、退台空间同样可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
建筑外立面遮阳系统在绿色建筑手段中使用较为普遍,遮阳构件不仅仅在夏热冬暖地区使用普遍,在夏热冬冷和严寒地区也有使用需求,因为该系统在隔热的同时,调节室内空间光环境,有效避免西晒或正午的光线直射但可增加自然光的漫反射,让自然采光更加柔和宜人。在夏热冬冷和严寒地区的遮阳系统还需要具有可变性,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遮阳角度,以适应遮阳需求的变化。
4通过建筑形体改善风环境
建筑通风重要来自建筑外立面和第五立面,高效的空气流动对于被动式建筑的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气候温和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如荷兰怀特里肯研发中心案例中,建筑南翼三条办公空间设计大面积可通风的窗面,同时第五立面也设计大量气窗,自然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效应,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清华大学设计中心大厦案例中,通过西侧外立面的架空墙面,夏季为建筑带来良好的空气对流,冬季抑制西北风贯通,实现被动式建筑性能优化。立面自然通风设计虽然可提高被动式建筑生态性和舒适性,但依然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成功范例主要集中在气候温和地域。因为被动式建筑的通风主要是自然通风,而非依赖机械送风或其他暖通系统,所以在极热或极冷环境中无法为室内空间提供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因此具有较大局限性。
5应用水体调节建筑微气候
水体具有高比热容、流动性和蒸发性的特点,被动式建筑利用水体可实现低能耗的降温策略。建筑立面挑台、架空层和屋顶花园都可以设置水体,通过水体蒸发从而加速建筑环境的热量散发。如新加坡PARKROYAL酒店案例中,立面挑台设置了景观水池,架空层设置了游泳池,在水体蒸发作用下,带走多余热量,对于改善空间品质具有显著效果。建筑中庭设置水体也是被动式建筑常用的策略,中庭内的水体利用高比热容的特点使得中庭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在中庭的烟肉效应作用下将近水面的冷空气流动到中庭中上部空间,从而通过中庭的建筑内立面进入室内空间。
6垂直绿化实现生态外壁
建筑立面垂直绿化是建筑的“生态外壁”,它能改善内空间品质并消暑降温,是降低能耗的辅策略。植被具有蒸腾效应且有绿荫的遮盖,夏季绿荫下气温较附近日光直射下环境温度低1-4℃。立面通过垂直绿化的方式降低建筑环境实际温度和视觉感受温度都具有实际意义。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嘉诚图书馆案例中,外壁的藤蔓植物沿着轻钢龙骨支撑的种植网有序的攀爬在建筑外壁,所形成的“生态外壁”为炎炎夏日中的建筑带来清凉。新加坡PARKROYAL花园塔楼案例更是将空中花园应用在建筑立面,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多引入建筑空间,使得绿色建筑更加名副其实、表里如一,让建筑与环境更加统一与协调。
7新材料和能源的优化
传统材料的利用也可让绿色立面实现良好的生态性,如陶板作为建筑材料已具有很悠久的历史,陶板因为制造时内涵较多空气而形成孔洞,所以这样的材料结构的热传导性差,同时陶板的造型易于加工,是立面保温维护结构的理想材料。另外陶板通过特殊加工,可形成条形管状,以格栅的形式呈现在建筑外立面,兼顾了遮阳与通风性能,同时视觉上可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秩序感。因此传统材料在使用方式的创新也可为绿色立面带来理想的效果。
建筑新能源利用目前可行的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其中太阳能已被广泛应用。太阳能利用主要通过集热装置或者光伏板实现,该设备可与建筑立面和顶面造型相结合,但尚无法成为建筑主要能源,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经测算当前使用寿命期间太阳能电力成本为1.9-3.5元每度,而电网供电价格仅0.6-1.1元每度,在没有补贴的前提下使用者难以承担其使用成本,资金制约是太阳能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在低成本绿色建筑大量使用太阳能难以实现。风能技术在部分视点绿色建筑上尝试使用,但因收到建筑立面造型、所在区域风能等级的制约,较难广泛应用。以较长的世界能源格局发展前景来看,页岩气将极有可能成为建筑广泛使用的非常规能源。
8结束语
总之,当今绿色建筑以普及到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虽然不同地域因为诸多原因,建筑生态性的程度差异较大,但绿色建筑的思想己经深入人心并根深蒂固,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可走先污染再治理的旧路,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环,势必和生态圈中的其他环节更加区域协调,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