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1

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位教授介绍,人的健康,从后天因素分析,主要有六大因素,即心理健康,生活规律,营养合理,运动适当,医药保健,环境良好,而心理健康应该是列在第一位的,中老年人更是如此。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百病之源”,这里涉及到心胸和精神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50―80%的疾病与不良心理有关。他们制定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能力。”后来,在健康标准中又增加一条“道德良好”。所以当代健康的新观念共有四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与自然的能力,道德良好。后三条均涉及心理因素,这足以说明心理健康在人体健康中的地位。

现代科学认为,生理和心理共同构成健康的基础,但心理也影响生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健康,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当心情愉快时,神经体液调理好,思维敏捷,工作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强。当心情长期紧张,焦虑时,神经体液调理失去平衡,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胃溃疡等。美国澳恩堡有位喉癌患者,在服药同时接受“想象疗法”――静坐,并想象体内白血球战士向癌细胞恶魔开战,将恶魔一个个杀死,并运用内力帮助使劲儿。一年后,癌症肿块消失,恢复健康!可见涉及心理的“想象疗法”多么重要。

祖国医学主张,“形神合一”,强调形神相互依存,同时强调神的反作用,认为,“神为行之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明代名医万密斋曾经给落榜而忧郁成疾的秀才朱正治病,便调侃他的病是“怀孕啦!”,需要开两副保胎药!使朱秀才乐个不停,心情为之一爽,抑郁症不治而愈。调查发现,世界各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是豁达开朗,处世乐观。可见,心胸开阔对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要学习些心理学、医学和养生常识,在此基础上,了解心理――生理――病理的转化关系,重视心理调整与身心健康的重要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还要注意怡情养性,保持乐观。无论老年、壮年还是青少年,涵养道德都是第一位的事。要以积极态度对待生活,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保持愉悦的心境。许多养生学家、科学家都认为,情绪是生命中的指挥中心。古人云:善念造药,恶念造恶。要让自己始终善念做主。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可以自我鼓励地说:“今天我很好,我很愉快!”这似乎是阿Q精神,实则有其道理,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

其次,讲究形神兼养,动静平衡,动以练形,静以养神。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确切地说,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命在于动静的平衡之中。动,不可过劳;静,也不可过懒。这就好比前人说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需要张弛有致,动静平衡。

再次,中和七情,和畅情志。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会损伤身体。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人有情感,当发则发,但要发而有度,这个度就是“中和”。所以要以理治情,适度。

俄罗斯学者兹马诺斯基提出一个健康公式:

这个分式说明,分子越大越健康,分母越小越好。分子中首位是情绪稳定,情绪不要大起大落,做情绪的主人。善于养生保健者,都勤于动手动脑,使生活充满情趣,读书、听音乐、书法、绘画、种花、爬山、旅游等等,不仅仅是活动和爱好,也是健身之道。工作着是美丽的,生活多美好!既是知足常乐,又要知不足也乐。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顺其自然,四季调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生发应畅快勿抑郁。夏季要精神饱满勿焦躁动怒;秋季保持安宁,神气收敛;冬季宜沉静,气机不外泄。

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尽快适应离退休后或者提前内退的角色转变。离退休后首先遇到的矛盾是原来的职务已不存在,一下子“门庭冷落车马稀”了,不要为此而抑郁寡欢,要尽快顺应角色转换,当好快乐闲人、“家庭小时工”、“老年学生”等等。对孙子辈的喜爱不要过分较真,孙辈主要让子女去管;老年宜动用脑,活到老学到老。

二是做身心衰老的自我调节。生活要有规律,定期体检,及时治病;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亲友聚会;适当运动和静养,重点在腰腿,心肺功能,要量力而行,保证安全。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47-03

本文通过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心态现状的调查,研究离退休干部生活心态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不断提高离退休老干部的心身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以几个军队干休所的399位离退休老干部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军队离退休干部303人,离休者128人(时期2人,时期94人,时期30人),退休者175人。

被调查的303人中,男性17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6.8%;女性13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43.2%。55~59岁的有57人(男28人,女29人),占18.8%;60~64岁的有65人(男35人,女30人),占21.5%;65~69岁的有53人(男32人,女21人),占17.5%;70~74岁的有32人(男22人,女10人),占10.6%;75~79岁的有60人(男34人,女26人),占19.8%;80~84岁的有28人(男16人,女12人),占9.2%;85岁以上的老人有8人(男5人,女3人),占2.6%。

调查采取在普遍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典型调查,辅以家庭、子女、战友(朋友)等周围人群的调查;排除物质生活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初步分析,进行补充调查;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与具体情况对照,作出调研结论。

2 结果

2.1 基本健康情况

被调查的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军队离退休干部主要病患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占前三位,且多数是一人患有数种疾病。

从80年代建所至今,已有96位老干部病逝,其死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表2)。

2.2 对疾病的心态

老人们无论自身健康如何,面对病患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的心态可分为以下6种:①坦然面对(占21%):持这种心态的人大部分是慢性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能自觉坚持按常规服药和合理安排生活,当病情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②谨小慎微(占32%):这部分人病后多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的病况和治疗情况十分关注,治疗过程中会详细记录自己使用过的各种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一旦发现治疗手段或所用药物有所变动,便会流露出对病况的多种猜疑,甚至产生恐慌和不安的情绪。③盲目效仿(占29%):持这种心态的人具有战胜疾病的顽强意志,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为了彻底战胜疾病还多方寻医问药,但有时不辨真伪,收到一些错误信息后,会盲目效仿他人的治疗方法,导致病情加重。④不以为然(占35%):少数人戎马一生,性格开朗,乐观地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他们往往轻视所患的疾病,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像孩子般固执地自行其事,尤其对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不予重视,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⑤漂浮不定(占20%):这种人无病或病况较轻时,不以为然,不注意自我保护,而一旦患病或症状明显,便谨小慎微,甚至盲目投医。⑥悲观失望(占5%):出现这种心态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已知身患绝症且病情不断恶化,意志逐渐消沉,丧失了治疗信心和生活勇气,严重者拒绝治疗;另一种是身患疾病不重,但因丧偶或子女们缺少亲情关怀等因素所致[1]。

2.3 精神状态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老人们各种精神状态都有,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精神状态出现的概率与年龄以及离退休后的生活有一定关系(表4,表5)。

从表4及表5可知,高龄老人心态较平和,这与他们已建立了新的生活习惯,能感受各种关怀有关。中低龄老人中,己投入新的学习,正在培养原有兴趣,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者精神足;仍然牵挂原来工作却又很少有人过问,丧偶或子女、亲朋往来少,尚未建立生活新秩序者出现消极情绪。

对心态平和者,随时帮助其排除干忧,使其生活秩序安稳是十分必需的;对精神很足者,尽可能提供方便,不让他们过于劳累和过于激动,使其愿望基本实现又不尽兴是十分重要的;对情绪波动且出现消极情绪者,及时、妥善地帮助排解烦恼则是“雪中送炭”。

2.4 几种消极情绪

鉴于情绪消极的人比较敏感,进一步作访问调查,分析归纳如下:①失落感(占43%):离退休后,心理上感到有所失,“好似大雁离群,没着没落”,茫茫然不知所措;对人际往来非常敏感,因亲朋往来减少而感到“人情冷淡”、“世态炎凉”;虽人已离职,内心深处却又不甘心休息,缺乏安心休养的心理。②孤独感(占18%):年老离退休后,儿女长大成家自立,加上自己体力衰弱,行动不便,与亲朋来往减少,而感到孤独。如果不幸丧偶,则感到更加孤单寂寞。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主观上的原因(例如人的个性特征、社交能力等)也会影响人际交往。③自卑感(占8%):这种情绪来自两方面,主观上,认为自己有才能、有经验,未尽其发挥,却不再受重视,自以为成了“无用的人”;客观上,对老年人心理缺少理解又不能及时沟通,使老人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④盲然感(占31%):离退休前生活在部队大家庭,凡事上可请示、下可指挥,心中坦然;离退休后觉得生活如“脱链之环”,上下不连、无所依托,凡事进退两难。

其他一些个性化情绪不再一一列举。任何一种消极情绪,都会妨碍老年人的正常离退休生活,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心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身心变化特点

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和保家卫国中叱咤风云的战将们,在离退休后会产生各种心态问题呢?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发现,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还与他们进入老年后的身心变化特点有关。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与社会经验积累增进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这种矛盾的一种写照。老年人自己能否从主观上认识和解决这个矛盾,是决定生活心态健康与否的关键。人是一种社会化的生物,不但在学习前人和自己的体验中认识社会,更在社会生活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社会活动经验只长不消;而作为生命机体都有由幼到壮、由壮到老的发展过程,生活阅历的丰富与生命活力的衰弱在老年后所形成的反差越来越大。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的就是这种反差。老年人必须正确把握这种发展变化着的反差。

老年人从生理功能上需要承认,衰老过程中脑细胞减少引起脑功能衰退,大脑调节控制能力降低;各器官感受能力降低,反应迟钝,体力减弱,持久能力下降,操作控制能力减弱,力不从心。从心理功能上需要承认,人的一生经历了“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后将从“耳顺”进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感情世界的起伏跌荡,能表达为安稳、祥和、豁达、平淡,如辛弃疾所言“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什么一些老年人离开了历史潮流的激昂奋进后,会在生活心态上出现起伏变化呢?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与他们青壮年时英勇奋战、奋力拼搏,淡化了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的科学把握有关。可见,张弛有度、辩证统一很重要。这也为军队高级离休干部极少出现生活心态起伏所证实[2,3]。

3.2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军队离退休干部曾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博击风流的柱石。从戎马生涯到安度晚年反差是极大的,不可能没有心理波动。他们感谢党和国家的照顾,不追求物质享受,却希望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从调查中听到的各种呼声可知,他们的人离开了军队,心却依然留在历史潮流之中。这是奋斗一生的老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

3.3 分析总结

调查显示离休干部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①军旅生涯和战争年代条件恶劣,紧张的工作生活使其积劳成疾;②社会心理因素,据调查,老年人所患疾病70%~80%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老干部离休后从工作及领导岗位退下来,出现人生重大转折,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精神和心理状态都发生较大变化,很容易产生失落、悲观、焦虑、烦躁、孤独等心理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调查列出的主要疾病大部分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充分说明精神心理因素对离退休干部身心健康的影响;③离休后生活安逸,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本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的重要原因。

4 建议与启发

4.1 建议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老干部对心理卫生的认识,养成讲究心理卫生的自觉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离退休干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学检测,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矫治,以有效地提高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保健医学工作者心理诊治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心理诊治的水平和技能。

加强对老干部自我保健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是防治老年病的根本途径。

帮助老干部摆脱“衰老感”的精神压力,克服“无用”心理,振作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有利因素。对于将要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干部,要逐步适应身体与健康的变化,适应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重新确定生活方式,处理好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淡化名利地位,乐观地迎接老年期和新生活的到来。

4.2 调查分析的启发

①解决老年人的衰老与长寿问题,必须关注青壮年怎样步入老年问题;②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障碍问题,必须关注青壮年的心理健康,防止青壮年带着心理障碍后遗症步入老年;③了解青壮年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面对紧张高效、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现实,以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状况变化为鉴,改变正在社会主流中拼搏奋斗的中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使离退休老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4]。

[参考文献]

[1]姜德珍.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与调适[J].保健医学杂志,2002,4(1):57-59.

[2]梅慧生.人体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进展--人体老化的特征和表现[J].保健医学杂志,2003,5(1):49-51.

[3]李文彬,周常文,王鲁宁.寿命学概述(二)[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123-125.

[4]郑秋甫.疲劳是健康的大敌[J].保健医学杂志, 2005,7(1): 62-63.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EAP)项目;职业压力;实施方案;有效途径

人活着总是在追求目标而努力。因此,很多人希望能够评价他们的职业目标,这就意味着一个员工如何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是因为工资还是因为情感?不少企业都重视用物质方式来激励员工,但却忽视了内心情感激励。其实内在激励也许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因为对许多员工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心灵的困惑。在国外,长期以来流行一种名为员工帮助计划(简称 EAP )的服务,帮助组织成员克服压力和心理方面的困难。如今中国一些大企业也开始注意到员工的精神健康问题,并积极地引入EAP 项目,解决员工职业压力探索中国企业摆脱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实施的有效途径茁实意义深远。

一、建立(EAP)项目合理解决职业压力的原因分析

林昆辉老师说,企业员工个别心理资本与企业制度、次文化之冲突与融合:从富士康案件考验EAP的心理资本效能出发,建立(EAP)项目的研究解决员工职业压力救赎心理危机,应从员工职业压力因素分析作为研究根基,从职场压力来源的三个方面即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人的因素中提供和寻找解决方案。

1.员工产生职业压力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是引起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职业压力的环境因素主要指政治、经济、自然形势的不确定和危机,社会动荡或社会职业竞争态势加重,知识更新加快并呈现出“加速度”发展态势,股市的大幅度涨跌及金融危机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具有不受个体意愿所控制的特点,都明显地增加了现代人的职业压力。

2.员工产生职业压力的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组织内部有许多因素会引起员工压力感,例如: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工作责任过重,人事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紧张,领导对自己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等,都会给职业人士带来压力与焦虑不安。当然,组织的性质与不确定性也有较大的关系。

3.员工产生职业压力的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比如家庭关系中出现的婚姻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以及疾病、子女教育方面的焦虑,经济收入和开支问题,员工本人的个性特点等,都是引发心理压力的重要个人因素。

二、建立(EAP)项目计划解决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现实环境等外在因素,还是来源于当事人的内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虽然内外因素都是压力产生的原因,但从本质上说,压力的根本来源在于个体心理,解铃还需系铃人,也就是说压力来源于当事人的个性与心态等内在因素;压力的外在来源在于环境和组织事件因素,关键职业压力事件当事人双方如何解决职业压力,进行(EAP)项目压力事件的主客体研究则是实施‘解压’的有效途径。

1.(EAP)项目解决企业员工职业压力的有效性

职场压力的事件来源于职场竞争的客观现实,但压力感受却是一种主观体验,它根源于一个人内心的错误观念与情感,也是解决职工压力有效性的突破口;积极主动地寻求运用(EAP)专业心理帮助,合理解决职场人士理智地面对和正确地化解职业压力,增强对职业压力的适应力和承受力,以平和稳定的职业心态挑战压力,战胜压力,提供有效支持。

2.(EAP)项目解决企业员工职业压力的实施途径

什么是职业压力? 通常压力(stress)一词有三种解释:一是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二是指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类型;三是指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心理学研究上常用第三种解释,即把压力看作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

从上述的定义解释,合理建立(EAP)项目解决企业员工职业压力的实施途径有:

途径一: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解决EAP(Enterprise Application Platform)企业应用平台的运用,也称企业管理软件平台,是一种高度开放的,集成了若干种企业管理软件模块,如HR、ERP、CRM、OA等功能的企业管理软件应用平台,不同于传统的ERP集成了多种功能的套件,EAP可以选择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块进行安装和使用,而不安装不需要的功能,EAP平台是一种面向业务人员使用的平台,普通的业务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在EAP平台上开发企业应用软件,并且可以将所开发的应用软件模块下载后在其他EAP平台上安装使用。

途径二:分问题、导向、辅助预防三个层面进行思想预防措施。

问题预防:消除诱发问题的来源。初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任何导致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并且更重要的是设法建立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和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对人力资源方面的企业诊断,能够发现问题在哪里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初级预防通过改变一些人事政策来实现,如改善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工作再设计,和给予低层人员更多的自等。

导向预防: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旨在帮助员工了解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各种可能的因素怎样对员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对抗不良心理问题的能力。有关的教育课程包括应付工作压力,自信性训练,放松技术,生活问题指导,以及解决问题技能等。导向预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组织内从事员工保健的专业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来提高他们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处理员工个人问题的能力。如“基本咨询技能”和“行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辅助预防:员工心理咨询与辅导。员工心理咨询是指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向员工提供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以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来生活和工作。由于员工的许多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有关。这种心理咨询服务通常也面向员工的直系家庭成员。

EAP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挑战来自EAP专业服务人员。从EAP提供的服务性质来看,EAP专业服务人员应该来自咨询心理学、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教育学、行为科学、以及精神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并且正在从事咨询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EAP专业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实践资格,但同时也必须相当地熟悉和了解所服务的组织机构和员工,具有公司内部作业流程的一般知识,并能够理解员工的一般心态和在工作中各种面临的可能问题等。

3.(EAP)项目解决企业员工职业压力的成功案例

当2008年我国人均G D P超过3000美元,从温饱阶段跨入小康之路后,就挥别了为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身时代”,而关注爱,归属,信任,自我成功,甚至跨越到富裕阶段的自我实现,我们称之为当今“心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会面临着形形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困扰和压力。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重灾区”,除了生活单调枯燥的蓝领工人外,都市白领更是问题多多。

一项针对我国6省市13177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为严重,分别有25.60%、23.52%和1.58%的人处于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状态。

华西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显示,职业人群在就诊人群中所占比重最大(30%),教师、医生、公务员、公司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安干警、服务行业从业者等都是高危人群。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EAP还是新生事物,目前仅有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公司,以及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少数大型企业在尝试,但毋庸置疑,EAP会在将来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日,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办的“沟通理解关爱促进精神健康”媒体沙龙活动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博士、中国EAP联盟理事/国际认证EA P咨询师李永华等专家详细解读了EAP的前世今生。并有新疆特色EAP服务模式的成功案例:新疆处于祖国的大西北,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少数民族约占65%,作为本土从事心理学事业的综合心理服务机构,既要了解新疆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的同时又需要结合国际前沿的心理领域接轨,通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摸索,海景心理机构探索出了一条既遵循国际服务标准又具有新疆特色的EAP服务模式,并积极倡导“三与”(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的EAP运营理念,把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积极心理学和企业心理服务实现有机结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EAP)项目体系解决职业压力的制度保障

上海亚太EAP中心——国内知名的、最早从事EAP服务的企业之一。以“快乐员工,高效工作”为服务理念,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提高组织的幸福感与工作效率,改善企业内组织实际问题,最终提高企业绩效;为组织提供完整的企业EAP服务,注重改善企业内组织实际问题,在实践发展中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和国人认知的EAP制度模式,成为组织提升生产力的服务伙伴。

1.培养一支(EAP)项目专业队伍

核心团队(EAP)项目专业队伍的培养,聘请国际知名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家和组织内部专业工作者组成。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解决组织问题为服务导向,例如:组织心理环境建设 、组织沟通咨询与服务 、群体压力管理策略 、员工流失率 、员工忠诚度 、新员工适应问题 、员工倦怠问题 、个体心理保健服务,必将成为企业增值的又一理念。

2.提供一定(EAP)项目专项资金

致力于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应用的本土化EAP咨询服务机构的组成,本着“专业奉献,创造价值”的理念,以员工帮助计划(EAP)项目、管理者提升计划、压力管理项目、心理健康系列培训项目,都需要资金作为支撑,并辅助组织创造持续的价值。

3.形成一套(EAP)项目人性制度

植入深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理念,以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打破以往讲座式培训的束缚,采用户外活动与室内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在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在与工作伙伴、家人朋友的欢乐游戏中,悄然植入潜意识影响力的管理理念,让员工融会贯通地学到企业管理与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企业提高团队凝聚力,打造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人性制度。

推广“企业员工心理关爱工程”是以全球通用的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员工帮助计划)服务模式为技术基础,结合日益成熟的EEP(Employee Enhancement Program 员工发展计划)、OAP(Orgnizational Assistance Program 组织帮助计划),并充分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而实施的关爱企业员工心理和谐的本土化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建立和实施心系“千家企业万户心”,孵化着(EAP)项目人性制度的孕育和出炉。

四、建立(EAP)项目体系解决职业压力的前景展望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企业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更是史无前例地纷繁复杂,加之中国是母性文化特征非常明显的教育模式,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人际关系,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人际关系一旦出了问题,员工的精神状态以及公司的绩效就会“出状况”。始于人文关怀而诞生的EAP无异于公司提供给员工及其家属(有些EAP项目覆盖到家属)的“精神福利”,如何让员工的脚步放慢一点,让灵魂跟上,优化个体和家庭的关系,个体和他人的关系,个体和组织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力量。

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挑战一:劳动力成本正在考验着中国制造,劳资双方之间冲突加大。挑战二:企业一方面要变革,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和谐,如果处理不好,哪怕是裁员或倒闭,也会发生很多负面影响。挑战三: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日益加大,引发了很多的心理压力和风险。挑战四:企业快速成长,但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时间培养。挑战五:新生代已经成为职场主流,适应和发展是他们要走的路,但路径是模糊的,目标是虚无的,步履是艰难的。挑战六:由员工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和职业灾害,将造成更大的损失。挑战七:企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发展,跨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协作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第七届中国企业心理服务国际论坛。

EAP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必然将其关注点转移到更切合实际需要这个方面来。否则,它将难以生存。在中国目前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存在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员工构成的企业组织等,它们会对EAP以及相关产品表现出不同程度或形式的需求状态。未来EAP在中国的走势将肯定需要考虑在培育市场的同时,需要采用非常灵活的形式来满足针对不同的形式的需要。

参考资料:

[1] 佚名四.职业压力的根源在哪里.川南 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2] 黎海波.浅析企业管理中的职业压力 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32).

[3] EAP(员工援助计划)的概念与发 展.心理时间网[引用日期2013-03- 28].

[4] EAP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2-09-7].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4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精神 拜金主义 科学技术 物质欲望 功利主义 社会责任 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5

FOLLOW-UP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FACULTY OF A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WU Xing, LIAO Shengwu, DAI Meng, et al

【摘要】笔者调查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连续四年的健康体检状况,通过对生理因素、职业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病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教职工 健康状况 健康体检 跟踪调查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o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faculty of a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2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It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findings per capital in the faculty was 2.53 with high detection rates of common diseases. The results are associated with physi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age and sex, and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s and jobs, and lifestyles.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physiological factors,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ifestyles, and related causes of diseases, aimed to pres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Faculty, Health Status,Physical Examination,Follow-up Investigation

【Author′s address】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6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参加2009~2012年体检的共11 515人次,其中男3 694人次,女7 821人次。

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作为一个三高特殊群体:高学历、高水平、高负荷,肩负着医疗、科研、教学等任务[1]。某高校附属医院属于负有盛名的三甲医院,每天来院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工作的紧张、生活的不规律、健康意识薄弱、事业、工作、家庭等诸多压力因素,身心疲惫状态日益加重,使得目前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2体检内容

研究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四年的体检内容,体检内容严格按照医院常规统一体检表格和操作规程进行收集整理[2],项目包括:常规项目(身高、体重、血压、五官、内科、外科、肝胆B超、胸透、心电图、血生化等),特殊项目(女性,乳房、宫颈等;男性,前列腺等),分年龄段的项目(眼底、特殊B超等;根据WHO标准及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诊断标准

按照医院体检中心查体结果,判断疾病、亚健康状态、健康[3]。疾病的确诊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根据WHO关于亚健康的定义,并参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亚健康的判断标准,即:① 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 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 尽管具有明确的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

1.4统计方法

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动态跟踪、统计分析、及时反馈,对检查结果采用SPSS 17.0对录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2检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等,统计检验水平为α= 0.05。对常见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

2结果

2.1受检人员情况

见表1。

2.2受检人员异常情况的构成比

根据体检项目和正常值标准分为血脂异常、体重异常、心电图异常、肝脏异常、胆囊异常、肾脏异常、眼部异常、鼻部异常、妇科异常、肛部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前列腺肥大、胸透异常等14项。在11 515人次中,异常项目比例最高的前六位是眼部异常(79.83%), 妇科异常(72.43%), 高血脂(33.73%), 体重异常(29.50%), 肾部异常(29.24%), 肝脏异常(29.17%),见图1。

2.3患病率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各科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妇科、五官科、外科、内科。妇科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为乳腺增生、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子宫肌瘤等。五官科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低视力、沙眼、双眼屈光不正、鼻中隔偏曲等;外科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肾结石、痔疮、胆囊息肉、肝囊肿、肝内胆管结石等;内科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血脂异常、肥胖,腹型肥胖,超重、脂肪肝、尿酸(UA)偏高、窦性心动过缓、高血压。

2.4不同性别患病的概率

研究结果显示:从性别间比较,男性教职工患高血脂、肥胖,腹型肥胖,超重、脂肪肝、肾结石、胆囊息肉、肝囊肿、窦性心动过缓、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教职工。女性教职工患乳腺增生、阴道炎的患病率较高。

2.5高发病的危险信号

研究结果显示: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存在高发病的信号有乳腺增生、血脂异常、低视力、沙眼、双眼屈光不正、肥胖,腹型肥胖,超重、肾结石、脂肪肝、阴道炎等。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地防治,将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发生。

3讨论

3.1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11 515人次中,共查出20种次项目异常,人均异常项目种次为2.53,其中最高比例的项目有乳腺增生(49.26%), 低视力(34.43%), 血脂异常(33.73%), 肥胖/腹型肥胖/超重(28.00%), 沙眼(23.80%), 双眼屈光不正(21.60%), 脂肪肝(20.17%), 阴道炎(18.26%),见图2。

3.2影响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的健康主要原因

3.2.1生理原因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均属于高学历人群,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医疗过程中眼睛的使用率极高,如门诊接诊、仪器检查、手术治疗等,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聚精会神,长期的聚精会神使眼部肌肉紧张、视力疲劳,又缺乏保健意识和较好的保健方法,因此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低视力、沙眼、双眼屈光不正发病率较高。

3.2.2职业原因

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职业因素对健康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的高负荷:长年累月的加班加点;②工作的高要求:人命关天,救死护伤容不了半点差错;③工作的高压力:工作、科研、教学,一专多能,不仅仅保量,还要保质;④工作的竞争力:教学效果的评定、职称评聘、科研课成果、工作质量考核等,一系列的职业压力使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身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3.2.3家庭原因本研究中某高校附属医院教职工可能是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和日益加重的工作压力导致发生亚健康的年龄前移[4]。本研究还发现女性教职工患乳腺增生、阴道炎的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其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有关。其原因主要是:①女性自身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决定其要获得同男性相同的成绩则需要付出更多;②女性是家庭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培育儿女、照顾家庭等,无暇顾及自己疲惫的身心状态;③女性大多不愿意向心理医生、朋友、亲人诉说自己的压力;等等。因此某高校附属医院女性教职工更是亚健康防治的重点人群。

3.2.4生活习惯研究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教职工生活缺乏规律,膳食结构不当,高脂食物摄入过多,饮食时间没有规律,睡眠时间相对不足,睡眠质量也较差,在问诊过程中不少教职工有过短暂失眠或长期失眠的病史。至于体育锻炼,长期坚持的为数不多,大多数是偶尔参加,这些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教职工的健康。

3.2.5心理因素广大教职工在救死护伤、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中,面临着新时期、新问题、新挑战,有来自专业发展、知识更新快速的压力;有来自职业发展、升职空间的竞争;精神和心理的负担加重,工作压力加激,很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与心理障碍,自我调整缺失,又没时间进行心理咨询,时间长了就会诱发一定的疾病。

4措施与建议

4.1定期健康体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定期组织对教职工进行体格检查,加强卫生防护。并对体检结果中项目异常的教职工给予跟踪检查的机会。发现疾病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5]。

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电子档案,并具备一定的查询功能,并加强资料的分析、处理、管理,在医院网站里设置教职工健康体检查询平台,用每一个教职工自己的工号和密码登录查证,让教职工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变化。这不仅有利于方便教职工健康体检查询,更有利于全校教职工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更加有利于动员教职工们共同探索健康问题。

4.2及时健康宣教

某高校附院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以学校“健康教育网”、健康教育橱窗等作为宣传阵地,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培养教职工良好的行为及卫生习惯;为教职工提供疾病预防、体格检查、健康咨询、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等服务;定期进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医学常识,不同季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行为方式与疾病的关系等内容的宣传,编印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咨询、保健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职工个人保健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努力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以高校“5.25”心理健康日、心理健康月为契机,更好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呼吁教职工们走出户外,走进阳光,大力开展健康促进。

4.3努力营造健康环境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倡导以人为本、良性竞争、有为有位、能者居上、能上能下的人事改革理念十分重要;同时大力引进人才,减轻教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的体力和脑力透支严重。人才是医院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职工健康问题,关心教职工的自身发展,并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和谐、温馨的环境。重视教职工的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教职工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医院工会应该不定期地组织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和外出活动,减轻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4适当减轻健康负担

高血脂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健康[6]。某高校附属医院的教职工部分是家住院外,中餐几乎都在单位食堂用餐,有时早餐、晚餐也在食堂用餐,因此食堂在教职工的健康保健方面不容忽视,饮食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健康。食堂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还需注意食用油的使用,建议多用植物油,同时在菜式的制作方面做到荤素结合,可供选择,建议在食堂门口放置一部方便教职工量体重的“爱心称”,让教职工能随时掌握自己的体重动态,等等。

4.5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预防疾病,从我做起。健康保健意识必须每一个教职工都要树立。因为平时大家十分忙碌,经常透支生命,这种工作及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教职工本身都是医、护、技人员,富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健康意识的提醒不难,难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心情上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在人生发展方面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范存欣,王声勇,马绍斌,等.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20-347.

[2]黄吉堂. 我校2004年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10(5):545-546.

[3]肖永康,胡新来,朱良星,等. 某医科大学高级教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72-873.

[4]撒义蜀,袁启远,高俊蓉. 西南交大教职工体检结果调查分析[J].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4):288-289.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6

徐一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题定为“精神卫生与老年人”。这是大有深意的。众所周知,全球目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上海市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者占到全市户籍人口的约1/4,老龄化问题突出。事实上,国内其他省市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必然伴随各种问题,其中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人到老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老年人属于退休人群,而退休意味着他们少了很多资源,包括人际关系方面的资源等。例如,由于不在岗,他们生活中接触的人大大减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减少,由此可导致孤独、寂寞,甚至会产生个人无价值的感觉。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功能下降,常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这些疾病都会不同程度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老年人在家庭生活方面也会遇到挑战,如子女不在身边、老人面临空巢问题等。高龄的老年人,还可因为看到旧日好友、同龄人去世,而产生伤感、悲观的情绪。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老年人非常容易发生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医学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大脑重量变轻、血管老化,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反应变得迟缓,这就让精神疾患具备了生理基础。在老年人当中,老年性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是最为常见的两大精神疾患。老年抑郁症患者,会自感空虚、孤单,可以表现为经常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脾气不好、容易发火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得消极、绝望等。而老年痴呆的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其最突出的特点为对最近发生的事易忘记,而对早期的人和事的记忆较少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忘记关门、关煤气或走失等。对于这两种常见的疾患,大家应该掌握基本的常识,以早期识别、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