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amily-centeredCare,FCC)是建立在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庭之间合作基础上的一种计划,提供和评价医疗护理的方法,其四个核心概念为尊重、分享信息、参与、合作[1]。FCC理念最早始于美国,1972年由Fond及Luciano提出[2],其强调护理需要重视家庭的作用,以家庭为中心不是单纯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突出了家庭在整个疾病治疗护理中的作用。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应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指导家庭对儿童的正确护理,满足家长和患儿的需要。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其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各个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果在这个时期,新生儿没有得到良好的护理,则可能会导致疾病入侵。因此,对新生儿更适用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通过家长的全程参与照护,使新生儿各方面都能达到完善的状态,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促使父母育儿行为的改善[3],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新生儿特点

新生儿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抵抗力弱易发生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因此,新生儿时期应特别加强护理,如保暖、喂养、清洁卫生等。

2新生儿护理的指导内容

2.1居室环境:

新生儿室必须阳光充足,温度保持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之间。采用FCC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定时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2.2维持体温恒定: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环境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体温不升,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尤其在冬季或寒冷地区出生的新生儿更要注意保暖。指导家长正确采用暖气、空调和室内生炉子等办法提高居室环境温度,如用煤炉取暖应预防煤气中毒;局部保暖常用襁褓法、热水袋等,教会家长正确使用并防止烫伤。如果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体温超过37.5℃,说明室温稍高或是衣被过厚、包裹过严。应随气温的变化调节环境温度,增减衣被、包裹。

2.3喂养的护理:

母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最天然的食品,营养丰富易被消化吸收,且富含免疫成分,任何乳类都不能代替。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

2.3.1正常新生儿生后半小时即可哺乳,应母婴同室,提倡按需哺乳,可促使产妇乳汁分泌。在每次哺乳前给新生儿更换尿布,母亲洗净手用温开水清洗。哺乳时,先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下次哺乳时则先吸未排空的一侧。

2.3.2哺乳时母亲取坐位将婴儿抱在怀中,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做到“三贴”,即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母亲一手呈C型手势托扶,食指和中指夹住防止奶过急,并注意婴儿鼻部不要受压,随时注意吸吮和吞咽情况,每次哺乳结束不要强行拉出,可轻压下颌使婴儿自己张口自然脱出[4]。哺乳完毕后将婴儿竖抱起,头靠母亲肩上轻拍其背,直至打嗝后再取右侧卧位,以免溢乳或呕吐。

2.4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且新陈代谢旺盛,应每日沐浴,生后24h即可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前应先将大人的手洗干净,水温以自己的肘关节探入水中不烫为宜。清洗时尤其注意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处,洗后用软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并涂抹少许爽身粉,以保持干燥。脐部是细菌侵入新生儿机体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需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之前,每天要用消毒棉签蘸碘伏进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种粉剂,亦不要让大小便弄湿脐带及覆盖的纱布引起感染。脐带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之后就不再需要纱布覆盖,但仍要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采用FCC由专业护士向家长示范和讲解新生儿皮肤、脐部的护理,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肤感染、红臀、脐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2.5衣着护理:

新生儿皮肤较嫩,要尽量选择柔软的纯棉衣服,舒适宽松,干净清洁,简单易穿;若是旧衣服应清洗干净并消毒。尿布要选择吸水性强、细软的纯棉布,忌用深色粗糙布料做尿布,尿布要勤换洗,并用肥皂和开水烫洗,避免细菌感染。尿布外面最好不用塑料布衬垫,这样利于散湿散热,减少皮肤刺激[5]。

参考文献

[3]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02(11):33-12.

[4]陈秋兰.强化早期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1):4501-4501.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2

【摘要】目的对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母婴同室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产妇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采用共同参与模式对实验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结果实验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干预前后HAMD焦虑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母婴同室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共同参与新生儿母婴同室护理

目前临床产妇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且又初为人母,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知识及经验非常缺乏,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新角色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围产期内普遍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使其不良情绪消除,使其角色适应速度加快,使其对婴儿进行护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是目前产房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本次研究对92例产妇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进行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2例产妇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产妇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年龄19至38岁,平均24.8岁;孕周36至43周,平均40.3周;实验组产妇中初产妇33例,经产妇13例;年龄18至39岁,平均24.2岁;孕周36至41周,平均40.6周。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方法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对产妇及新生儿的体温、呼吸、体重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检测的工作,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对尿布进行更换、帮助产妇及新生儿进行沐浴,对脐部和臀部进行常规护理,对新生儿进行喂养,在整个产妇和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不邀请产妇家属进行参与[2];采用共同参与模式对实验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邀请产妇家属参与到对新生儿及产妇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来,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指导产妇家属如何对新生的体温、呼吸、体重等指标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测量,而实际操作工作由产妇的家属来完成,在日常护理期间指导其如何及时对尿布进行更合,如何帮助新生儿及产妇沐浴,如何对其脐部和臀部进行有效护理。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床边讲解和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帮助产妇家属对新生儿及产妇护理的知识及操作要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科学的健康教育。整个护理过程应该对产妇家属完全开放,对其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应该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使产妇及其家属的精神顾虑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消除[3]。对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评估结果、干预前后HAMD焦虑评分改善幅度进行对比研究。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3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配合方法和体会。方法 对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产后窒息实施抢救复苏护理的11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经过完善的复苏护理配合,113例新生儿产后5 min复苏成功86例,10 min复苏成功24例,死亡3例,复苏成功率为97.3%,平均住院天数(8.6±1.8)d。结论 正确、及时、有效地复苏配合,不仅可使新生儿各项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减轻新生儿的痛苦,还可降低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56-02

新生儿窒息是指产妇在胎儿娩出过程中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也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因母体妊娠合并症、骨盆狭窄、胎位异常等高危因素及分娩时不良情况的发生[1],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据报道[2],其发生率在我国为5%~10%,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而造成小儿智力低下、脑瘫和癫痫等后遗症。因此,助产士作为新生儿的最早接触者,积极有效地复苏护理配合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的预后,对减低新生儿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有重要意义。对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产后窒息实施抢救复苏护理的11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共分娩产妇6689例,年龄23~38岁,平均30.9±3.5岁,经阴道分娩2717例,剖宫产397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3例,其中孕≥37周94例,<37周19例,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91例,<2500g22例。患儿均有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表浅、不规律等症状,以Apgar评分[3],轻度窒息87例,重度窒息16例。

2护理配合

2.1 复苏方案

由于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缺氧发生呼吸窘迫的延续,因此,在每一位产妇分娩前应事先了解母体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胎儿的胎心、胎动及羊水和胎盘的情况,对每一次接生即使产妇及胎儿各方面均预计正常,也要做好各项复苏准备。严格执行ABCDE复苏方案[4],熟练掌握复苏的技能和步骤,以确保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改善预后。

2.2 复苏前准备

了解有无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认识到窒息在一定时间内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可逆转的,复苏越早,新生儿致残、致死率越小,预后越好。对有发生窒息可能的高危分娩应通知产科和儿科医师在场,避免因错过抢救时间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尽早做好复苏前的准备。

2.2.1 物品及药品准备 物品:听诊器、喉镜、给氧装置、牙垫、注射器、剪刀、无菌手套、注射器、新生儿吸痰管、吸痰器、留置针、消毒液、预热的新生儿辐射台。药品:5%碳酸氢钠、10%葡萄糖、维生素K1、地塞米松、1:10000的肾上腺素,纳洛酮等。

2.2.2 人员准备 每一位产妇分娩时都应有一位产科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完整复苏技术的助产士在场,掌握面罩、气囊给氧、气管插管及抢救药物应用技能。

2.2.3 环境准备 应提前进行手术室准备,保证室内温湿度,控制温度在26~28℃,湿度在55%~65%之间,将新生儿辐射台预热好,使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6.4~36.7℃左右。

2.2 复苏时护理

2.2.1 通畅呼吸道 抬头娩出后应立即用纱布从额部向鼻、口、下颌挤擦黏液,用吸球吸出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粪和口咽部与气管内的黏液。胎儿娩出断脐后将其置于辐射台予保暧,摆正,使新生儿头轻度伸仰,用吸痰器清理呼吸道,吸净口腔、气管中的分泌物,注意限制吸管的压力和时间,压力应控制在13.3kPa,时间每次不超过10 s,以免过度吸引导致喉痉挛和心动过缓引发自主呼吸延迟[5]。对轻度窒息新生儿可用手拍或手指弹新生儿足底以诱发自主呼吸,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应立即用气囊面罩正压给氧,以促使恢复通气,通气时注意观察其面色、呼吸、心率和肌张力的变化,以便对新生儿复苏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2.2.2 建立呼吸和有效循环 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应立即建立有效循环,将正压给氧氧流量调至4~5 L/min,保证吸氧管与呼吸气囊各连接部位的通畅,挤压气囊时,注意挤压时压力及频率,以胸部轻度起伏即可,频率40~60次/min,观察缺氧是否改善,如心率仍<60次/min时,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注意深度和强度,并观察患儿面色、皮肤、呼吸的恢复情况。

2.2.3 药物应用 应遵医嘱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保证用药过程中药物名称、剂量、用法、途径、时间的准确性。对医生下达的头口医嘱,助产士应再次复述,经两人核对无误后立即执行,避免用药错误,对使用过的空安瓿保留至窒息儿抢救结束后,保证整个抢救过程在有序、快速、有条不紊中完成。

2.2.4 保暖与评价 有专家认为[6],没有良好的外部热源会导致复苏反应的延长、减少或缺如,使新生儿耗氧量增加,代谢亢进,进一步加重窒息。而且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过低的体温可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加重缺血缺氧程度。因此,保暖是保证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复苏过程中要保持新生儿温度的恒定,并注意观察复苏过程中新生儿的面色、皮肤、精神、呼吸、心率等恢复情况。

2.3 复苏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复苏成功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注意神志、肤色、排尿情况,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惊厥、尖叫、肌张力等脑损伤表现,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使患儿保持侧卧位,防止因呕吐物误吸再次引起窒息而引发吸入性肺炎。

2.3.2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 新生儿因机体抵抗力差,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病原菌易侵入机体引发感染[7]。因此,我们人员应尽量对新生儿实施隔离性保护,接触患儿前应仔细洗手,减少探视人员数量和时间,定期更换、消毒物品,做好皮肤、口腔、脐部和臀部护理,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伤残率发生。

2.3.3喂养护理 窒息患儿由于缺氧,血氧分压下降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大部分的血液集中供入脑、心等重要器官,从而使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容易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发生[8]。因此,喂养时应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少量多次、由稀到稠的喂养,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和奶量速度,防止因吸奶费力或过急而导致呛咳、呼吸困难等,喂奶完毕后将患儿抱直,轻拍背部,使空气排出,并观察患儿有无吐奶、青紫、憋闷的异常发生。

3结果

经过完善的复苏护理配合,113例新生儿产后5 min复苏成功86例,10 min复苏成功24例, 3例因孕周不足30周,体重不足1500g死亡,复苏成功率为97.3%,住院天数5~13d,平均(8.6±1.8)d。

4体会

新生儿窒息作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症状,对患儿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做好产前检查、消除和预防妊娠期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对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本组资料的护理,本人认为,正确、及时、有效地复苏配合,不仅可使新生儿各项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减轻新生儿的痛苦,还大大降低了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桑晓燕.手术室护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配合要点[J].心理医生,2011(7):542-543.

[2] 张绮翎.复苏在抢救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8):37-38.

[3] 申桂英.助产士窒息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108-109.

[4] 李晓丽.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200-201.

[5] 陈咏华,熊琼.剖腹产手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配合[A].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护理管理研讨班暨三届四次手术室专业学术交流会资料[C].2012:77-79.

[6] 苏红,史秀琼.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内蒙古中医药,2012(4):168.

[7] 吉小平,王宋青.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抢救和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8(15):33-29.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4

1.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10例住院产妇,年龄19~37岁,平均25.5岁。胎儿是因缺氧发生呼吸衰竭,其中男新生儿6例,女新生儿4例,依据Apgar评分标准[2],新生儿轻度窒息7例,重度窒息3例。住院天数6~12天,平均8天。

2.新生儿窒息的因素

母亲因素:孕妇年龄>35岁或<16岁,孕期合并心肾疾病、高血压、严重贫血、糖尿病、多胎或孕妇既往有全身性疾病,本组1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母亲是高龄(37岁)且严重贫血的初产妇。子宫因素:子宫痉挛或出血等。胎儿因素:如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儿和巨大儿等[1,2]。脐带因素:脐带绕颈,打结等。胎盘因素:胎盘早搏,前置胎盘等。难产:胎头过大,胎位不正,产程延长等。

3.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

清理呼吸道:护士准备抢救用物要齐全,保证功能和性能的完好,当胎儿头娩出后,若评分4分,新生儿发生无呼吸或疑有分泌物堵塞气道者,立即用喉镜检查,在最短的时间气管插管,用导管将粘液分泌物吸出,要求护士熟练、敏捷、配合清理呼吸道。建立有效的呼吸:胎儿娩出断脐后先不要结扎,立即清理呼吸道。胎儿一般会自主呼吸,若哭声小立即轻拍底、臀部,要有足够的肺泡通气和换气,保证患儿O2的供应和CO2的排出。轻度窒息者进行间断性吸氧[3]。采取积极措施,逐渐建立自主呼吸改善全身状况。建立循环功能:严重患儿开放静脉通道,心率慢,pH<7.25时用5%碳酸氢钠2~3ml/kg加10%葡萄糖液缓慢静注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心音弱,心率<60次/分可做心脏按压,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5~1.0ml静注,胸外心脏按压要方法正确、熟练、及时,防止新生儿颅内出血。保暖:护士要注意新生儿在抢救过程中的保暖,室温保持在32~35℃,在保暖平台上进行抢救,注意不要在吹风口处,新生儿取侧卧位,抢救过程中注意新生儿脐带结扎情况,随时检查,避免脐带结扎套脱离出现漏血。

4.新生儿复苏后的护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宝贝,复苏后的护理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医患矛盾。另外,新生儿窒息后,产妇的情绪会发生一定波动,这对产妇健康不利,护士要做好产妇和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解除产妇焦虑恐惧的心理,避免影响乳汁分泌,因此护士应做好新生儿的复苏后临床护理的同时,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减轻产妇的不良情绪,耐心地介绍配合要点。⑴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①吸氧吸痰:轻度窒息氧流量最好1~2L/分,重度窒息氧流量最好2~4L/分,一般可持续给氧2~5小时。要及时给予吸痰,在吸痰时护士动作要轻柔,注意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吸净口腔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通畅,预防窒息的再度发生。护士要时刻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变化,吸管不要插入太深,以免刺激咽喉壁引起反射性咳嗽、呕吐。待新生儿呼吸恢复正常面色转红后30分钟停止给氧。护士要经常为患者拍背变换,促使痰液尽快排出。②控制感染:复苏后患儿的抵抗力较低,生命随时存在着危险状况,很多不利状况都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措施,患者搬人新生儿室,对有感染患者,护士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用药,剂量准确,不得马虎大意,护理上遵守消毒隔离室守则,每日1次对患儿行皮肤清洁护理、脐部护理,动作轻柔、敏捷,注意操作时护士的指甲不要划伤新生儿皮肤,积极控制感染。③保暖和合理喂养:将患儿置于暖箱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隔离消毒制度,保持新生儿温度在36.5~37.5℃,并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大小调整好暖箱的温度与湿度。对于一般早产儿适宜的温度为32~36℃,相对湿度在55%~65%。体重>1500~2000g者,暖箱温度调节在30~32℃;无条件时可采取包被,也可使用热水袋等保暖,并适当变换,告知患者家属经常检查,热水袋1~2小时换水1次,不要过热防止烫伤患儿。应延迟喂奶时间,重度新生儿窒息建立静脉补液。⑵并发症观察和处理:窒息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要密切注意,缺氧对新生儿的脑细胞影响损害最重,可引起脑水肿,颅内出血,伤残和死亡率较高,工作中不断评价及时处理,疑似者头部CT排除,维生素K1预防出血,颅内出血给予1~2mg/kg,3天肌注。注意心脑肾的损害、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缺氧时胎儿深呼吸,吸入大量羊水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要密切注意临床表现并仔细观察做好防治工作。⑶出院指导:新生儿出生的时神经细胞坏死很难恢复,但受损脑细胞缺氧性坏死患者,早期进行智力和肢体运动训练,可以不显现出发展的异常。家长要做好新生儿日常护理,早期充分训练,注意日常保暖,调整好家里室温、湿度,注意预防新生儿感冒发生,患儿病情恢复后可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叮嘱产妇按母乳喂养,定期随访新生儿状况,发现新生儿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置和诊治。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5

新生儿皮肤疾病

1.湿疹

湿疹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异常,往往与宝宝的体质有关。新生儿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完全消化奶中的蛋白质,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湿疹又叫奶癣。人工喂养的宝宝较母乳喂养宝宝病情重。另外,宝宝皮肤比较柔软,对各种刺激因素较敏感,这与湿疹也有一定关系。

表现:

宝宝出生后两周开始,面部的眉部及发际处皮肤表面出现红斑、丘疹、疱疹、糜烂、渗液和结痂,有的波及四肢及躯干;外界温度越高,湿疹越重;由于湿疹较痒,宝宝有时会出现哭闹。

治疗:

湿疹一般无需治疗,只要查找诱发因素并予以纠正,以及随着宝宝辅食的添加,大多数湿疹会自然好转,但严重的湿疹或继发细菌感染应到医院就诊。

乳母可暂停吃鸡蛋等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不可使用肥皂或用热水烫洗局部,并避免太阳照晒,避免毛衣或其他化纤织物与皮肤接触。

急性期局部有渗液时,可用1%~4%硼酸液湿敷或雷佛诺尔氧化锌软膏外涂,激素类产品虽见效快,但一旦停药容易复发,并且长期使用后残留物会导致皮肤发白甚至发黑,尽量不要选用。

2.尿布疹

尿布疹也叫红臀,是由于新生儿柔嫩的皮肤受尿液的刺激而致,也有的是因洗尿布时肥皂水未完全冲洗干净刺激皮肤引起。

表现:

垫尿布的部位,皮肤发红,甚至糜烂,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防治:

大便后洗净臀部,给宝宝擦屁股要轻;

外涂以用鱼肝油滴剂与凡士林混合配制的红臀膏,或涂以经过消毒的植物油;

还可用灯泡或电吹风局部烘烤,每天2~4次,每次10~15分钟,以促使红臀部位的皮肤干燥和局部供血,但烘烤应离臀部皮肤有一定的距离,防止烫伤;

及时更换尿布,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尿片,勿在尿布下垫放塑料布或橡皮布;

用尿不湿的宝宝,应选择质量好且透气性能好的产品,尿片或尿不湿包裹不宜太紧,以便宝宝四肢可以自由伸展。

3.痱子

夏天,新生儿皮肤细嫩,易生痱子,有的痱子可形成小脓疱,甚至发生败血症,所以重在预防。

室温保持27℃左右,避免新生儿大哭,以防出大汗;用温热水及新生儿专用香皂给宝宝洗澡,注意保持皮肤干燥;如果头部生痱子,可将头发全部剃掉,以减少出汗。

痱子如果形成小脓疱,早期可用75%的酒精棉签将小脓疱擦破后,再涂上0.5%碘酒,必要时还可使用抗生素。出现发热、拒食、不哭等异常情况,必须去看医生。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被染成黄色,医学上把出生28天内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达4周,无其他临床症状者不需要治疗。

2.病理性黄疸:若出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出生1周后才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观察要点:

因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其诊断并不难,但鉴别诊断很重要,如与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等疾病相鉴别,这些都需要医生予以鉴别。

婴儿出生后就应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小便的色泽情况以了解黄疸的变化;注意观察黄疸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观察黄疸要在自然光线下观察面部皮肤,粗略地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面部、颈部、皮肤稍黄(生理性黄疸);中度,面部、颈部、躯干皮肤明显发黄。重度,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皮肤深黄。

预防黄疸:

合理喂养,新生儿要早喂、多喂、量足;对母子血型不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观察治疗。

预防感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局部要保持干燥,洗澡时最好不要弄湿,每天用75%酒精擦洗1~4次;禁用脐带粉、龙胆紫;勤换尿布衣物;尿布不宜过长。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破损感染;小儿不适时要就诊;怀疑病理性黄疸应及早看医生。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缺氧等多种因素引起,常发生在寒冷季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过多;早产儿热量摄入不足而糖原储存少,产热少;生后有感染;这些都是新生儿硬肿的重要原因。

表现:

临床以低体温为主要特点,甚至可低至31℃~35℃,哭声低或不哭,不能吸吮;动作少,四肢发凉;皮肤暗红色,严重者呈苍白或青紫色,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如硬橡皮样;硬肿开始多在下肢臀部,以后蔓延全身,严重者可发生肺出血。一旦确诊即应住院治疗。

预防:

1.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防止妊娠并发症,避免早产及产伤;

2.对新生儿做好保暖工作,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对高危儿要做好体温监护,保证足够热量供给;

3.积极治疗引起硬肿症的基础疾病(如感染、颅内出血、畸形、窒息、产伤等);

4.注意环境卫生和用品消毒,预防继发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腹泻

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但生长需要的营养较多,又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因而容易发生腹泻。

各种不同腹泻和应对

1.生理性稀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8、9次,较稀薄、色黄。

对策:只要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无需治疗。

2.喂养不当: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过凉,奶粉中加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可导致腹泻。特点是:大便含泡沫,有酸味,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

对策:纠正不科学的喂养方法,若症状不能改善,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3.奶粉过敏:是对奶粉中蛋白质的过敏,腹泻多超过两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可伴随皮肤湿疹、气喘等症状。

对策:根据医生的建议喂特殊奶粉,爸妈不能盲目给宝宝更换奶粉。

4.病毒或细菌感染:主要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常常在冬季发生于医院的新生儿室,病菌经过母亲产道或医护人员的手传给新生儿。此病潜伏期短,症状重,腹泻呈水样,可伴有呕吐发热,一天大便可达10次左右,且会伴随脱水。

对策:若大便含黏液脓血,应考虑细菌性肠炎,要立即看医生。

5.其他:患感冒、肺炎等也可导致腹泻。

对策:积极治疗感冒等疾病,适当给予口服补液以防脱水。

呵护指导

坚持母乳喂养,不要禁食,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暂时吃脱脂奶粉。

保证给宝宝多喂水以防脱水,喂水困难或呕吐频繁、少尿时,应看医生。

不要滥用抗生素。

仔细观察宝宝大便的性质、颜色、次数和大便量的多少,做好记录。

注意宝宝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

护理好宝宝的小屁屁,防止红臀、溃烂等。

宝宝腹泻期间,妈妈以清淡饮食为主,不能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品。

预防要点

注意饮食卫生:奶源应新鲜、清洁,奶具每次用完洗净,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6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质量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5徐海宁,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14(12):1973~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