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管理

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1

作者简介:刘晓科,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 现代服务业,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06-02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规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升企业“软”实力,制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评制度等,以人为本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完善人力资源自身的增值服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并贯穿始终的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一、现代服务业的涵义与特征

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制造业“脑体分离”。经历了三次生产性分工后,致使制造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服务成分不断增加,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兴起。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化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第三产业。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包括流通服务,如运输服务、通讯服务等;生活服务,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饮食服务、商务服务、居民社区服务、旅游服务、咨询信息服务和网络通信服务等;居民素质服务,如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广播电视事业服务、娱乐服务等;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如国家机关政务服务、社会团体服务等。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现代服务业从本质向具有知识和技术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间接增值性高、运营灵活性高、对契约和声誉的依赖性高以及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二、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认知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深化了对资本的认识。资本决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技术资本越来越容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人力资本作为蕴含在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现代服务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从业人员知识、素质、技能要求较高。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力资源比例成上升趋势。人力资源可有效整合各种服务产品和渠道,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其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大幅提升客户管理及服务效率,因此服务附加值较高。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下,人事部门是企业的成本中心,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以努力降低企业的人事管理成本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任务。但这种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的降低为代价的,员工通常没有将潜力发挥出来,导致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这种观点显然已经落伍。当前,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从事与知识劳动有关的白领工人大量增加,成为了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在当前知识密集业快速发展之时,HR所能创造价值的核心任务应从为股东降低成本转变到为股东、员工和顾客创造价值的使命。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现代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其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及贯穿始终的创新工作,可以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我国现代服务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规划

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经营目标,人才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对行业进行分析研究、对市场销售的定位、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对客户需求进行了解。将员工资源及服务产品进行整体预测和控制。如研究开发、设计策划、后勤供应、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要在定制职务编制的基础上,搭建合理的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保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协同研究,科学理论工作者与应用技术人员互相结合 ,定性研究人员与定量研究人员应兼而有之、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相辅相成;搭建合理的人员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即使企业内高、中、初级人员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搭建合理的人员能力结构,除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有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和技能,为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与服务。

(二)创新人才资源引进机制

通过内部选拔或者外部招聘是实现人才资源配置,解决需要与现状之间差额的重要手段。服务业人力资本含量高,其价值的增值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综合素质上。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将人力模式由传统的终身制改为聘用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对现有招聘渠道的整合,采用“线上+线下”复合招聘模式,打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体制束缚,例如,在各人才交流中心和各职业介绍机构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对大量急需的服务业技能人才专门举办现场招聘会。整合各招聘渠道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平台,开发“网络视频招聘”,以创新者优先的原则,大力引进海外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制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评制度

通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评制度等形式可以提高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 一方面,现代服务业要建立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股权期权制,为其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给予住房补贴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有效地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劳资纠纷、提高员工的生产力,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绩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顾客满意度,提升企业“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对服务业人才设置考评机制,不断完善人才使用和管理政策。针对人力资源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如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说服动员与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谈判能力、与用户合作兼容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进行考核,综合其客观性、团队性、创造性、灵活性、上进心、事业心等职业素质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考评。此外,要完善服务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按照不同行业形成服务业技能人才的鉴定网络,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自身价值。

(四)“以人为本”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

人力资源管理者担当员工的代表,创造性地寻找和实施一些方法,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帮助员工和公司之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如通过关注员工的需求、倾听员工的呼声来促进员工整体满意度的提高。通过创建“家庭亲情”计划,调整灵活工作时间制度,给员工一些排班的主动权,帮助员愉快地工作,更好的生活。通过座谈会、表彰会的方式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精神激励,加大对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宣传力度,对杰出的服务业技能人才给予重点宣传和专题报道,让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激励人才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提高服务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通过以人为本、柔性领导的亲民管理激励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达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并实现企业发展带动员工成长的共同愿望。

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2

(一)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牢牢把握好发展机遇,突出海洋经济主线,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今年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大做强临港工业。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紧迫感,大力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重化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方面:加强水产行业的整合,加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嫁接合

作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技改投入,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临港重化工业方面:船舶修造业重点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和促进中远六横修造船基地、万邦

永跃二期工程、鑫亚修船坞工程、欧华造船工程、德兴修造船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切实抓好船舶产业链的培育和拓展,加快六横船配产业发展,启动勾山、展茅等地的船配工业小区建设。培育和发展游艇

制造业,争取有一定的突破。加快推进华立集团化工制造及储罐物流基地项目、金润公司石化转运码头及调和油加工项目、中奥能源PX项目、丰源沥青项目的启动建设。积极发展新兴的能源、原材料临

港加工业,加快大宗物资中转和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六横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抓紧落实和启动传化、万邦等协议项目。继续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做精招商引资项目库,重点加强针对国内外大

企业集团的上门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引商,加大引资项目的跟踪和服务力度,抓好重大项目的资金到位。盘活勾山、展茅等区块的现有可用土地,以引进船配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投资周期短、产出

快、效益好、污染少的短平快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出台激励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像扶持工业发展一样来扶持服务业的发展。一是

进一步提升旅游业质量。狠抓重点旅游大项目和配套设施的落实,花大力气打造旅游精品。积极推动朱家尖海岛公园、*大港国际广场、海中洲海鲜美食城、*海洋旅游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

设,加快东港中瀚四星级酒店、浦西鑫鹏五星级酒店、六横海岛世界和海洲绿岛等项目建设。科学编制游艇发展规划,推进游艇业的发展,尽快启动游艇俱乐部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契

机,积极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挖掘“里斯本丸”号历史事件的文化历史资源,切实保护东极的岛礁、民居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东极旅游新品牌。进一步做深做实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强各旅游

景点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加大促销力度,巩固和扩大国内游客市场,并努力争取国际游客市场有新的拓展。注重效益和特色,创新内容和形式,办好第八届*国际沙雕节、沈

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等节庆活动。深度挖掘“海鲜美食”文化,继续加强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管理和改造,进一步提升沈家门渔港“世界第一渔港”品牌。二是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业。以*国际水

产城物流基地和泰莱水产品物流项目为突破口,加快现代水产品运配中心、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完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抓好水产品公共保税库建设。紧紧抓住洋山港开港、宁波?*港一体

化建设和临港产业大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进大型海运企业落户,大力扶持本地海运企业调整运力结构,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力争在江海联运、国际运输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六横煤炭中转码

头一期工程、浙江华远石油储运中转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产业群。三是集聚提升现代商贸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提升商贸业层次。在城区西部规划建设高档次的精品商厦

和商业中心;加快滨港路等街面的改造提升,建设成为具有渔港风情的旅游休闲特色街;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重点抓好东港欧尚大型超市、华侨友谊公司勾山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

建设和部分商业街改造,提升传统商业服务功能。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做好不同商业业态规划。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稳定和发展房地

产业。积极发展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中心的信息、通关、中介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继续调整优化渔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内捕捞结构,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做精做强水产养殖业,努力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基地。通过优化组合,提高素质,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捕捞队伍,

继续保持*渔业优势。推进沈家门中心渔港工程建设,培育发展渔港经济。从海岛实际出发,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苗木等农产品基地,重

点做深做精*佛茶和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等。加强禽流感等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深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二)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实际,把握好跳出“农村”抓“农村”这一要领,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来推动新渔农村建设。

努力推进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渔农村产业化和渔农民非农化进程,着力加大渔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力度。深入实施渔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升渔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

强渔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完成渔农村劳动力转产就业培训3200人,实现就业3000人。进一步完善渔业股份合作制,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化的现代渔业经营体制。出台激励扶持政策措施,

帮助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新增若干家集捕捞、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我区农业土地少、规模小的实际,转变传统观念,用工业化理念来改造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来发展农业,提高

农业综合效益。结合区情,着力发展精致农业和休闲型、观光型农业,重点抓好登步乡农业生态综合示范园和桃花镇水仙花景观农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技推广

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兴农。积极探索在土地、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渔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的畅通渠道。

加快促进渔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强城乡衔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渔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渔农村辐射。坚持政府主导、

渔农民主体,充分发挥渔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建设新渔农村的积极性,着重建设一批渔农村小康社区。继续深入实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计划完成整治15个行政村,设4个示范村。增强生态意识和审美意

识,充分挖掘和保留渔农村原有的传统特色,加强村庄规划、建筑设计、村落绿化、河道整治和保洁排污等工作。加大渔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区财政投入100万元用于提高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00万元用于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着力发展渔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投入600万元,落实渔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各项政策。加快渔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新型渔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渔

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开展文化示范社区、文化下乡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渔农村文化生活。挖掘渔农村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通过加强殡葬改革、食品安全监管,改变卫生习惯等途径,推进移风易

俗,改变落后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

积极推进渔农村组织方式的变革。创新基层组织模式,在渔农村新社区逐步渗透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通过乡镇政府职能和事权的适当延伸,进一步强化新社区在渔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通过继续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途径,增强基层组织

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渔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渔农村普法教育,引导渔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渔农民依法办

事的意识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

(三)切实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保障为先”的理念,千方百计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大力推进实事、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投资,完成以下11项政府实事项目:渔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总投资1150万元;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总投资600万元;渔农村文化广播体育活动建设,

总投资300万元;全区就业介绍培训体系建设,总投资100万元;东港群众公共活动场地建设,总投资300万元;城区供水系统改造二期工程,总投资330万元;城区环境建设工程,总投资670万元;城区滨

港路街景改造,总投资300万元;区机械技术培训中心教学楼工程,总投资330万元;小干至马峙主干道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城区道路建设工程,总投资870万元。加快鲁家峙岛、城北片的基础设施等

31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沈应隧道公路、鲁家峙大桥等“*”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续建工作,加快海中洲隧道改扩建工程、半升洞至东港公路工程等项目建设,努力畅通城区交通,拓宽城区空间

;继续加快六横小郭巨围垦促淤、东港围垦二期、六横凉帽潭围垦等工程,抓紧启动塘头北片围垦促淤、朱家尖西南片围垦和松帽尖围垦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六横等经济重镇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和偏远小岛必要的交通及生活设施建设,抓紧做好六横至穿山疏港公路、六横海水淡化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稳步推进生态区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区建设工作机制,以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积极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全面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城区截污工程和朱家尖污水处理工程。加

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关停整治不力的重污染企业。巩固扩大火化区火化成果,确保火化区遗体火化率达到100%,扎实推进葬法改革,加大“青山白化”整治力度,坚决拆除滥建、乱建等违法违规坟墓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岛礁资源,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转变。继续抓好城乡绿化、饮用水源保护、宕口复绿整治

等工作。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有序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公建中心管理办法和各项制度,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实施新一轮乡镇(街道)财政体制,提高财政的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

度改革,着重抓好渔农村新社区办事工作。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投资体系。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

定好与纲要相配套的地区和部门“*”时期的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主动参与“山海协作”、宁波?*港一体化建设。与临港产业大发展相适应,抓好六横等地的

区域对外开放工作。

(四)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妥善处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暖促”工程,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做好“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落实好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

吸纳再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健全就业服务网络,畅通用工信息,建设覆盖到渔农村社区和重点企业的就业介绍、就业培训网络。更新就业观念,拓展就业岗位,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完善校校联

合、校企联合等培训模式,继续深化“订单式”培训。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工作,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00人、失业保险人数1000人。积

极推进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争渔农民参保率达到80%。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完善救助实施办法,今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健全渔农村大病统筹救助体系;确保学生不

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从今年秋季开始,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进一步完善渔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以渔农村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15年基础教育普及成果。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功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城北初级中学、*三中

扩建二期和六横?头中学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快浙大网新科技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卫生事

业改革和发展。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以“文化发展年”为载体,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行专项扶持和重点攻关,加强

*海洋文化名品的挖掘、提炼和发展,加强海洋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以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为龙头,有效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重提高广大公务员

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底蕴,努力打造*现代文明窗口新形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坚持党管武装,关心支

持国防建设,高质量完成兵役任务,做好“双拥”工作。重视和加强城管、宗教、档案、老龄、老干部以及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

有效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各类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构建符合*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和谐社会,巩固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认真排摸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存在的

矛盾纠纷和问题,完善和落实协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通过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和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努力把工作引入规范化、

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特点、规律,重视苗头,立足于早,化解于小,着力于解,真正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

态。努力做好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制,依法规范秩序,坚决制止无理上访,切实减少无序上访,从严从快打击借名义犯罪的不法分子。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从落实制度、强化基

础、严格监管上狠下功夫,坚决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健全预警和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处置训练,普及预防各类灾害知识,提高市民的

安全意识和防范救助意识。学习创新“枫桥经验”,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完善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进一步深化“安全文明渔场”创建活动,

加强海事渔事矛盾纠纷调处。做好外来流动人口教育管理和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

(五)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

树立现代行政理念,不断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将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积极运用法制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政府各项行政管理规范化、法治化。继续推进民

主法制建设,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及时报告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及时向政协通报工作,主动听取各派

、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重大事项、重点工程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通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机制,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

的民主管理,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全面启动“*”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全民法律素养。

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执政规律,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更

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运用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改善政府经济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公布制度,抓好重点领域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整合现有网络资源

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方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91-02

引言

2007年,金融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评价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战略和政策出现超前性失误,由此成了爆发美国大规模破坏性操作的信贷风险――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历史遗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现代银行亟须建立一种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具备前瞻性、可行性、计量性等功能特征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自199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初始余额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管理尚处于一种较为初级的阶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学计量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资本约束和分配机制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创新性研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形势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概念以及方法,为后续的探索和研究做好理论铺垫,而后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最后针对种种弊端和不适应性的体现提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根据其资产负债业务内容进行归纳,可分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其中,资产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证券资产投资管理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负债管理;负债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

(二)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方法

目前国际银行业主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久期管理法、情景模拟分析法、VaR值分析法等。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是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比率这两个指标在利率波动的影响下对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利用和管理;久期管理是指将时间与现金流量价值进行加权来评估总体利率风险水平;情景管理法是根据模拟和情景分析对风险做出度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显示管理效果;VaR值分析是指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进行预测,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二、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现状及瓶颈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于1978年重建,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资产负债理论管理体制,但由于受到当时短缺型经济的制约和计划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于1988年遭受了挤兑风潮的侵袭。自199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推行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1996年,中央银行在完善监管指标的同时将外汇业务和表外业务纳入监管范围。自1998年起,商业银行对信贷规模取消限额控制的措施,标志着我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仍然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

(二)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存在的瓶颈

与国际先进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理念不同的是,我国仍然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管理方式,这种差异性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落后于西方银行的缺陷和不足,如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金融市场发育度不高,难以形成敏感性管理体系,不具备丰富的业务数据储存和科学的管理模型等,其资产负债管理内容结构、业务创新能力和技术、管理运作机制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未成熟,存在着许多瓶颈和弊端。

1.内容范围狭窄,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若想达到持续有效经营、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目标,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内容呈现狭窄化,结构不合理的局限性,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两方面进行阐述。单一性指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存款占负债的比例和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都明显过高,即负债以存款为主要方式而资产以贷款为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来源。不稳定性指的是,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导致难以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在数量和品种上缺少可交易金融产品的支撑,因此产生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严格管制的约束下难以通过金融创新工具的有效使用从而实现广泛融资和“三性”管理的瓶颈。

2.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机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机构主要体现在一些对市场风险起到有效规避作用的金融工具如受到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青睐的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风险管理产品由于受到我国人民币市场运用尚处初始阶段的限制未能得到广泛运用,对我国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约束。因此,即便商业银行意识到了风险的不利影响,由于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大部分银行不知该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

3.管理水平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受到西方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机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较为严格的监管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性的发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借鉴、学习和践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动力。

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有:第一,长期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更多重视流动性的需要而忽视利率风险和产品的定价问题;第二,由于国内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导致管理中所运用的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处于弱势地位;第三,分支机构的管理精力受到强制性比例管理的限制,无法顺利开展相关创新业务。

4.人才吸收和培训机制缺失。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乏专门人才作为管理机构的专业执行者,出现了人才高度不足的现象。由于商业银行员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定期将体现本行经营业务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金流量表等报表报送至监管部门和总行,因此他们需要对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进行较高水平的掌握,但是从我国的整体水平上看,他们对这类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熟悉国内外利率市场、并能够对之进行敏锐洞察和详尽分析、掌握和熟悉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管理工具的能力来主导利率风险防范工作,由于我国这类人才的稀有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分析水平、预测和规避风险能力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银行的局面。

三、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强化资产负债全面管理,实现结构对称、优化和总量协调、平衡,统筹即期利益和远期目标,达到“三性”最佳组合模式等角度出发,最终实现向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科学化转变。本论文就以上所阐述的几点瓶颈和缺陷,提出如下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创新的相关思考,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研究分析。

(一)注重资产负债业务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在资产方面,要达到丰富资产种类、调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创新的目标,我国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贷款对象对自身有限的可贷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可对其贷款的金额数量;第二,积极运用创新手段开发消费信贷品种,参照国外先进新型贷款形式增加贷款种类;第三,与其他金融行业进行联合管理,适当增加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持有量,研究持有的证券品种的创新性,调整各类证券的期限结构和比例分配,改善资产的单一局面。

在负债方面,为了改善业务内容的单一和实现负债流动性管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着手贷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通过对社会资金流向热点的观察、跟进和研究,开展资产负债业务品种创新,从各方面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如积极争取基金信托业务,有计划地发展大宗协议存款业务等;第二,在改善业务内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进和推广在国外得到广泛运用和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 。

(二)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由于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变动的影响。其中,若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将会导致银行收益水平低下或流动性风险的产生;若资产负债总量结构不合理,将会难以抵御利率大幅波动的影响而引发利率风险;若资产负债分散程度不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某一特定风险的破坏性作用。因此,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使之达到服务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结构优化模式。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应在努力提高资产负债业务的流动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强化资产负债配置功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制约体制,实现最终的盈利目标。

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农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11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2016年的补贴资金更是超过了250亿元,为基层农机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农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老化以及各类故障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基层农机站提供完善的农机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农机问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1基层农机管理的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承担着农机管理、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2现阶段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受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提升和购机补贴力度增大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基层农机的保有量呈现上升趋势,在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直接增加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压力。但是农机站的管理服务体系却并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完善和优化,因此就不能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农机站的人员流动性较强,许多技术人员被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导致管理服务队伍人员数量不足。

2.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周期性,往往难以引起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例如在农忙时节,农机设备使用频繁,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农机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得以体现。而在农闲期间,农机设备被搁置起来,加上大多数农户缺乏科学的农机养护和检修意识,因此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也变得“可有可无”。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不足,农机管理服务机构难以吸引到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2.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机设备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自动化的农机设备。这些高科技含量的农机设备固然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如不能熟练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方法,就很难提供正确的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农机站管理服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差。

3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具体对策

3.1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能否落实到位,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都起到了关键性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并结合地方实际,为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1.1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 在农忙时节增设农机管理服务站点,适当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等。在有了政策保障后,农机管理服务人员要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农机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不仅要在农忙时节做好农机设备的故障维修工作,还要利用平常时间,帮助农民完成定期检修和养护操作。

3.1.2增加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政府可以与当地的民营企业相结合,通过企业募捐的形式,增加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实现农企的协调发展。

3.2健全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基层农机保有量大增,管理任务日趋艰巨,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由此,顺应时展潮流,健全农机服务管理机构,是实现农机管理有组织依托的关键。在健全农机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议有计划地在乡镇一级设置专属服务机构,明确其具体的职责要求,充分发挥服务机构在农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设置服务机构,同时应按适当比例,派驻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技术推广、维修指导等工作。

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5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服务业”概念,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报告明确地要求“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十报告更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现代服务业的研究热,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期刊网中以“现代服务业”命名的学术论文多达1 900余篇。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服务经济理论、 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知识型服务业与创新[1]、构建全国以及区域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涉及基于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现代服务业的学术成果。国内学者对河南省的现代服务业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发表于期刊的论文有20余篇,主要涉及对河南现代服务业的一般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侯红昌[2]等;还有从某一方面提升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研究的,如马卫寰[3]对以旅游业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白小明、申向东等[4-5]分别从产业聚集和人才的角度分析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目前尚找不到有关立足提升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成果。河南省处于中部地区,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很发达,现代服务业比较落后,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抓住机遇构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以求跨越式发展,河南省的现代服务业必须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发展。本文拟对构建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区域核心能力相关理论

区域竞争力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力,它可以表现在财富创造、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实力、资源配置、综合能力和关键因素等方面。[6]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Prahalad & Hamel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派生的一个概念,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和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7],是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能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中最基本的竞争力,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8],是能将区域的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9],是由区域内各种资源整合而成的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平台[10]。由此可见,区域核心能力实质是区域内一种能保持竞争优势的独特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一种能激发区域内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平台以及综合配套支撑系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知识、技术、信息的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为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为高级生产者服务的组织,包括新兴的服务部门以及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部门,它在构建能激发区域内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平台以及综合配套支撑系统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区域内企业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和能力。从理论上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有利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提升。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服务业中虽然不乏现代成分,然其最终目标体现在经济效益、为民众服务和扩大区域就业方面,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重复建设、服务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难以促进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构建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才能强化现代服务业功能,促进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二、构建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现代服务业政策的必要性 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现代服务业政策就是将促进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目标和措施纳入服务业发展政策中,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激发区域经济和科技的长期增长,以取得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快速持续发展。构建这一政策是由河南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政策措施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所决定的。

1.目前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能很好地促进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至今仍处于较低的层次。2011年底,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是7 99172亿元,其中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41.86 %,而现代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金融业、房地产业232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41%,其他类2652%。显然,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现代物流、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非暴利或非垄断行业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充分,普遍存在“小、散、弱”问题[11],整体发展缓慢,难以对中原经济区核心能力的形成起到支撑作用。

河南省已有的现代服务业单位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尤其是从事非营利性业务的现代服务业,如科研机构、高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属于体制内组织,内部激励机制欠缺,人才难以发挥其才智,活力不足,制约着其长期发展,其在促进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出台基于区域核心竟争能力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促进本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2.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与之配套的发达现代服务业

2011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该区域共29个省辖市,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近1.5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83%;全区1.9亿亩耕地,占全国的1/10以上。[12]该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向晋、冀、鲁、皖四省周边地区辐射的区域经济带。建好该经济区需要国家予以支持,更需要作为中坚力量的河南省围绕着地区核心能力的培育持续不懈努力和各兄弟省的大力支持;既需要在加大基础设施、科技投入、项目引进、培育核心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等硬件上做大量的工作,还需要从政策建设、人才开发、智力引进、强化咨询服务等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河南省的现代服务业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很难支撑起构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艰巨任务。因此,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河南省已有的现代服务业服务水准,也有助于促进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3.河南省现有服务业政策在促进区域核心能力作用上不显著

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9月5日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从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土地政策支持、发展环境、规费减免6大方面,出台37项具体措施,以扶持壮大河南省服务业。2011年4月20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河南省服务业产业发展及鼓励投资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河南省政府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业领域。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从总体看,河南省目前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还相对滞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其主要表现在:(1)目前河南省的服务业政策主要针对一般的经营业项目,并没有重点扶持支撑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公益性现代服务业项目,导致河南省公共平台类的非营利业发展迟缓。(2)政策中并不涉及现有现代服务业的功能转型和质量档次提升问题,比如高校、科研机构处于双轨制,仍然采用老一套的管理体制,缺乏竞争优势和发展的动力,无法发挥其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创新支撑功能。(3)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不利于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团队的形成。如河南省人事厅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方面规定,个人发表学术论文需独著,对由原人事部与国家科委等部门联合下文规定由其他部门评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认可等,既不公平合理,也不利于引进人才,难于形成科研团队。[12]因此,河南省需要进一步从增强区域核心能力出发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服务业促进政策。

三、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框架建议 1.政策框架的内容

这一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主体政策(现代服务业聚集政策和现代服务业升级政策)和配套政策(智力资源流动政策和项目运营管理政策),其具体内容见图1。

一是现代服务业聚集政策。该类政策属于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借助于一些优惠和扶持政策来提升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提高其发展水平。这类政策具体应包括经营项目优惠政策、公益项目扶持政策和人才利益保障政策三种。其中,经营项目优惠政策是指对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项目实施优惠政策,并保持政策长期不变,激发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公益项目扶持政策是指对于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经营亏损或微利,企业无法持续经营的服务项目,如公交、公立医院、学校等,政府应当提供财政补贴,确保其长期经营;人才利益保障政策是指政府给予服务业中的关键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实现价值平台等方面的专门政策支持,确保人才稳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现代服务业升级政策。针对一些现代服务业单位中存在的“体制内”弊端(如用人腐败、“大锅饭”、发展动力不足、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通过改制、改革和改组,促进其向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使这些单位做大做强,为区域核心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大的支持。该类政策包括单位转机建制政策、业务项目重组政策和服务质量升级政策等。其中单位转机建制政策是指促使单位由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向市场竞争者和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促使其实现科学管理,增强发展动力;业务项目重组政策是指鼓励经营或服务单位依照市场要求和区域核心能力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业务重组,减少重复建设,增加新型服务项目,有效满足区域核心能力提升的需要;服务质量升级政策是指从行业规范、扶优限劣、创立名牌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确保河南省现有现代服务业质量的提升。

三是智力资源流动政策与项目运营管理政策。这是促进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智力资源流动政策是指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等智力资源流动的政策措施,既

图1 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体系包括加速本区域内智力资源流动的政策,又包括高级智力资源引进的政策;项目运营管理政策是指为确保现代服务业项目运营效果而制定的各类政策,如项目管理达标、人才业绩评价、服务标准、奖惩制度等,旨在促使项目既要高效运作又要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促进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观念。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与学者在地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上往往倾向于上规模,忽视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功能定位,难以对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发挥有力推动作用。这里有政府部门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的错误观念问题。因此,要使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取得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转变发展观念。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要真正领会现代服务业在推动第一、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方面的作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排除思想障碍。其次,要努力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要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就是为增加产值的观念,要努力把发展重点转变到调整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上来,切实使其成为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再次,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应立足于未来发展需要,舍弃一些近期利益,注重长期目标,花大力气发展一些对区域核心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的项目,如决策咨询业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咨询、企业托管、创业辅导、应用型研发、人才评价等,切实提升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档次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2)大力推动以人才为中心的智力资源政策改革。智力资源包括信息、科技、知识、管理、创意以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智力资源,它是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应当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河南省的人才政策改革。一是借助政策支持强化外部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创新型科技和管理人才,使其成为振兴河南现代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二是从制度上为创新型人才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可在省、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成立若干由兼职人员参加的决策咨询、监督机构、研究型的学术交流协会,广泛吸纳创新型人才加入,参与政府管理,为其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大面积推动公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任用制度改革,通过竞聘等方式将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使其有更多发挥个人能力的机会。三是积极推动全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改革。要改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任职年限的刚性规定,注重参评人员的业绩和能力,不拘一格地发掘优秀人才;在业绩评价上,要从注重成果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倡导合作研究,改变要求独著等不合理的要求;还应当及时纠正以往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由于政府部门间政策冲突给参评者造成伤害的问题,激发人才工作的热情。

(3)加大对公益服务项目的扶持力度。对于一些非营利或者很难获利的现代服务组织,如管理托管、科技咨询、技术转移中介、科研组织、信息服务、人才评价、技能培训等智力服务项目,是培育区域核心竞争能力非常重要的部门,但由于经济效益问题,很难由民营或一般性的公有单位依照市场机制来运行。目前河南省内也不乏此类机构,但由于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或管理僵化,办此类项目的机构几乎是长不大的“小土豆”。因此,政府应直接组建或组织多种社会资源承建以实现长足发展、跨越式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政府出资组建,依照现代化管理模式去运营。如省级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大型科技与经济决策咨询单位、管理项目托管机构等,需要前期投入较大而营利性较小的项目应当由政府主导去办,并给予免税、经费支持等方式扶持,依照市场规则运营。二是社会力量承建,政府在资金、税收、用地、项目指导等方面予以扶持。如技术转移中介、科研组织、人才评价等项目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经济效益不高,需要政府予以扶持。三是政府和单位鼓励公益服务项目发展,不干预、不收费。对于科技咨询、项目产业化服务等,可鼓励高校等科研部门教师公开创办此类服务项目为本省生产经营业服务,政府部门不予干预,更不从中牟取经济利益。

现代服务业管理范文6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而生产过程的同化导致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份额,所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使传统服务业的业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较强外溢效应,是对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其需要去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及生活服务,由此可见其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知识密集性、动态性、生产性等特点,其是信息化、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发展成果,公共服务职能愈加突出,所以现代服务业不同于第三产业,其广泛分布于三大产业之中[1]。

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首先市场上对现代服务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其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消耗式的波及效应,例如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业发展会带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壮大,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发展会带动钢筋、水泥等企业的生产等,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消耗会波及相关产业,而相关产业的消耗又会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波及,以此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其次,受消费者“以此购齐”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会形成配套需求式波及效应,例如消费者最初购买智能手机的目的是观看直播球赛,但其在业余时间可能会利用智能手机拨打电话、观看付费电子小说、付费视频,玩付费游戏等,为满足这种配套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会自觉与相关产品形成互补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新兴产物,所以其具有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波及效应,例如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会出现咨询、管理等新的行业形式,会在信息传播交流速度逐渐加快中影响人的消费观念,以此引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现代服务业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需求

首先,随着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生产者舍去了建造仓库、配置车队、信息交流、寻找市场等环节的成本开支,使其生产成本相比过去得到明显的提升,为生产者队伍壮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其次,金融业的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者的融资渠道扩宽,例如民间小额贷款,为中小型生产者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使生产者产品升级、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更有保证,这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开拓产品相关产业,也有利于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扩大规模,以此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调查服务、会展服务、媒体宣传服务等可以使生产者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改进,为生产者提供展示自身产品、服务优势的平台,使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中的调研、策划、咨询服务及保险业使生产者的投资风险在事前事后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可以使生产者的生产难度降低,而生产利润增加,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现代服务业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

首先,现代服务业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的追求愈加旺盛,生产者为追求经济利润,积极与现代服务业相关服务相结合,使其产品供应相比过去更加具有吸引力,以此激发消费者消费;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分期付款等服务形式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先赚钱后消费”向“先消费,后付款”转变,而且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使房地产、汽车行业等一次性消费成本较多的产业在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此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再次,随着现代服务业中的各种保险服务的出现,使消费者对工作、健康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后,现代服务业中为消费者提供的多种支付方式,如信用卡、网上交易等,使消费过程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更有保证,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名经济增长。

(四)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显性就业机制和隐形就业机制都非常明显,显性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庞大数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淘宝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截止2014年向社会提供近20万的就业岗位,而且仍以每月5000个新店铺开张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隐形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其相关产业就业机制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因推动技术进步而创造就业机会、对供需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等方面,例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劳动力市场运行不稳定等,以此扩大就业的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