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本文分析了针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经我院确诊的5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选病例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2例;胎龄
1.2护理方法
1.2.1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早产儿层流监护病房维持室温25℃~27℃,湿度55%~6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儿皮肤,尤其是颈部、腋窝、会阴等皮肤褶皱处,大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臀红的发生。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口腔护理2~3次/d,可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口唇干燥的患儿给予涂石蜡油。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1.2.2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以及外周循环的变化,如出现皮肤花纹、肢端冰冷、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反应差、心率减慢等情况随时准备心肺复苏,必要时机械通气。同时应密切观察皮肤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以及尿量的改变等脱水表现。每日定时测量腹围,观察腹胀的动态变化,注意有无腹肌紧张、腹壁红斑、板状腹、腹壁菲薄等腹膜炎、肠穿孔的早期表现。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性质,排泄物的颜色、粘稠度并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1.2.3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3]。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多数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要鼻饲,鼻饲的推注过程应缓慢。喂养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有无腹胀、呕吐、潴留。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1.2.4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根据腹胀情况,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注意控制压力,一般用5 ml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每班更换注射器,隔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效果不理想,须及时通知医生并寻找原因。禁食时间根据病情变化而定,一般禁食8~12 d,轻症者禁食5~6 d,重症者禁食10~15 d。应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通常是待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1.51±3.65)d。先试喂开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1~5 ml/次,无异常时改喂母乳或1∶1稀释的牛奶。增加奶量需谨慎,如进食后出现呕吐、腹胀或潴留应再行禁食至症状消失,再重新开始。开奶时间过早或增奶过快容易使病情恶化、反复。
1.2.5静脉营养 由于NEC患儿禁食时间较长,因而需通过静脉输送必要的营养物质,而输入的营养液成分需根据患儿病情以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配制。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液体量,对于补液的速度和顺序需根据补液总量进行合理安排,另外可在补液中加入抗生素。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以保持通畅。患儿输液尽量24 h维持,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管道应1次/d更换,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液体外渗,以便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在此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患儿四肢肌张力是否降低,是否有腹胀、抽搐等低血镁、低血钙、低血钾的临床症状。
1.2.6感染因素 感染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应密切监测和预防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做好日常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人员流动,病房层流消毒,暖箱消毒擦拭1次/d,更换1次/w,严格手卫生,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严格洗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
2 结果
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下,51例患儿除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43例患儿治愈,6例好转,临床治愈率高达84.31%。
3 讨论
临床上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急危重症,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2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112例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意外脱管的临床资料。
结果:112例行机械通气患儿发生意外脱管19例,发生率16.9%。
结论:意外脱管与护理操作不当、自身拔管等有关。提高医护人员认识及严密监护,发现意外脱管及时处理,是防止意外脱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气管插管意外脱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5-01
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的首要基础是确保呼吸道通畅。长时间缺氧将导致复苏失败和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因此在危重患儿的急救中,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是重要的措施。但是,若插管前后不注意正规操作或护理不当,将给医疗、护理工作带来麻烦,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为此,提高护士对机械通气患儿的整体护理观念,能有效预防意外脱管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患儿的治疗时间,减少脱管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收住NICU进行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共112例,男60例,女52例,早产儿67例,足月儿43例,均经口插管,置管时间12小时一30天。
1.2材料。无气囊气管导管,型号2.5—3.5号。脱管判断:排除呼吸机故障,患儿胸廓起伏不明显或不起伏,唇周发绀,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下降,哭闹时能发出声音。
2结果
19例气管意外脱管的患儿,意外脱管11例,脱管率57.8%,自行拔管4例,脱管率21.05%,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原因引起脱管4例。脱管率21.05%。
3讨论
3.1脱管常见原因。
3.1.1置管方式: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较直观,相对鼻插管用时短,但比经鼻插管更易发生脱管,口插管导管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加,使固定的胶布粘性下降,固定不牢松脱,导管在口腔内能上下左右移动,自行进出。
3.1.2护理操作不当:吸痰动作不规范,搬运患儿时不注意保护导管。对导管出现牵拉,患儿翻身、拍背时没有注意调整呼吸机管路等而致意外脱管。
3.1.3早产儿胎脂多,使胶布粘贴性下降,对导管固定不牢容易脱管。极低出生体重儿,气管导管插入长度把握需非常准确,插入太浅容易脱管[1]。
3.1.4缺乏适当的肌体约束:当患儿躁动、自主呼吸强,易出现自行拔管。
3.2护理对策。
3.2.1气管插管意外脱管是置管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应该严密观察监护,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面色。保持呼吸通畅,避免意外脱管的发生。
3.2.2经口插管的患儿,因为口腔分泌物多,胶布有潮湿松脱现象时应及时更换胶布,同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口腔面部清洁干燥。
3.2.3在气道护理及执行各项护理治疗时,不能牵拉气管导管,要两人操作,专人固定导管。经常巡视,检查导管深度、固定状况。搬动患儿时,动作轻柔,尤其是搬动头部,病情许可时,可以把气管导管跟呼吸机分离,搬动或移动稳妥后接上呼吸机。用头架或沙袋固定头部,及时倾倒管内积水。
3.2.4患儿出现烦躁不安、人机对抗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给镇静药或约束带,避免患儿无意识拔管。工作要实行弹性排班,在危重患儿多时适当加派护士值班,以保证护理质量和患儿的安全[2]。
3.2.5胎脂多的早产儿插管前首先擦干净脸部胎脂,然后再行插管。
3.2.6护理人员应加强呼吸机业务学习及加强责任感。在护理工作中对脱管要引起重视。因为此时大多数患儿自主呼吸尚未达到适当水平的呼吸功能,不能满足自身的气体交换,可使患儿一般情况恶化,再次出现呼吸衰竭,重新上机。
参考文献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3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及护理。方法:对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实施有效的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细心护理,痊愈出院36例,且无并发症发生;好转出院10例;转院5例;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窒息抢救是否成功取决于快速正确的评估、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分秒必争的抢救和医护紧密配合是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有效保。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98-01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生后1min内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1]。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是减少窒息儿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之一。本文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的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复苏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中,其中男38例,女30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36例;轻度窒息(1min内Apgar评分4-7分)52例,重度窒息(1min内Apgar评分0-3分)16例;顺产40例,剖宫产25例,产钳助产3例;产前有合并症或并发症者35例。
2 复苏与护理
2.1 复苏原则
迅速而有效地实施ABCDE复苏方案。A(畅通呼吸道),B(建立有效呼吸),C(建立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监护)。其中,清理呼吸道,建立充分的通气是首要问题。
2.2 复苏时的护理
2.2.1 保暖 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事先预热的红外线辐射台上,擦干全身皮肤,产房的温度一般在20℃~30℃。所有新生儿都容易丢失热量而受抑制,处于窒息状态下的新生儿其调节功能不稳定,更容易成低温状态。低温会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妨碍有效的复苏[3]。
2.2.2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儿娩出后迅速挤出口鼻内的羊水和黏液,这是防止吸入羊水的有效方法。胎儿全部娩出断脐后,第一次呼吸前迅速擦干头部和身上的羊水,新生儿取仰卧位,头略后仰,颈部伸展,可在肩胛下垫一块毛巾,将肩抬高2cm-2.5cm,使婴儿鼻孔朝向天花板,也可将头转向一侧,这样可使液体积聚在口腔,而不是咽后部,再次用吸球吸净口腔、鼻咽部的黏液和羊水,先口后鼻,以免刺激患儿呼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羊水混有胎粪的、胎身污染的,出生后数秒内,一名护士双手环压胸廓,防止新生儿呼吸,另一名护士快速清理呼吸道,必要时喉镜下进行气管插管,用胎粪吸引管吸净羊水、黏液、胎粪,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3-5s将气管导管撤出,动作要轻柔,避免负压过大,损伤气道粘膜。
2.2.3 建立呼吸 擦干全身、吸黏液清理呼吸道的刺激,大多数患儿足以诱发呼吸,如新生儿呼吸仍不足,可给予额外触觉刺激,如:可轻拍或弹足底、轻柔摩擦新生儿的背部、躯体或四肢。对原发性呼吸暂停通常1-2次刺激,足够刺激呼吸,如仍处于暂停状态,应立即行复苏气囊面罩或气囊连接气管插管后加压给氧,通气频率30~40次/min,呼吸比1∶2,压力20~30cmH2O。对早产儿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过度,以防颅内出血。自主呼吸建立后,拔出气管插管,改为面罩或鼻管给氧。
2.2.4 维持正常循环 30s有效人工呼吸后,如心率持续60次/分,停止按压,以更快的节律(40-60次/分)继续正压人工呼吸,如心率>100次/分,自主呼吸建立,慢慢撤除正压人工呼吸。
2.2.5 药物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应用 新生儿出现心动过缓通常是因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而此时最重要的步骤是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在至少30s的充分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如心率持续
2.2.6 评价、观察自主呼吸情况 皮肤颜色是否转红,颈动脉博动情况,以及股动脉搏动情况。
2.3 复苏后的护理
2.3.1 继续保暖 维持合理的热平衡状态是新生儿医疗、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4]。患儿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暖,维持患儿肛温在36.5~37℃,以免体温过低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并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室温应控制在26-28度,相对湿度50%左右,WHO将皮肤温度保持在36.5-37.5度左右定为新生儿正常温度,称最佳体温[ 5 ]。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取右侧卧位,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呕吐物,防止再度窒息和并发吸入性肺炎。吸痰以低负压[6]。一般情况下,2小时吸痰一次,每次操作不低于15s,操作过频,时间过长必将影响患儿通气,对患儿造成损害,吸痰前后给高浓度的氧气。
2.3.3 合理给氧 原则是间断、低浓度吸氧,新生儿一转红,逐渐停止给氧,直到呼吸室内空气仍能保持红润。无论何种给氧,均应注意氧气湿化;吸氧时,一定注意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分泌物阻塞,影响吸氧效果。
2.3.4 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是否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血糖水平等。
2.3.5 合理喂养 患儿脱离危险后,要注意营养供给,因窒息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应适当延迟喂奶时间,经口喂养应在缺氧改善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吸吮力弱,宜用鼻饲管喂养,不能接受胃管者应静脉补液,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母乳喂养。
2.3.6 保持安静 避免刺激患儿,各种护理操作要轻柔。
2.3.7 药物预防 给维生素K1预防出血,给抗生素预防感染,肌注鲁米那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7]。
2.3.8 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能充分刺激脑细胞发育,对改善患儿智力状况,挖掘智力潜力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多抚摸患儿,定期改变姿势及活动四肢。
3 结果
经积极抢救、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36例轻症窒息患儿全部复苏成功,痊愈出院,且没有缺氧缺性脑病发生;16例重度窒息患儿中,10例好转出院,5例转上级医院,1例放弃治疗死亡。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与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及分娩时情况有密切关系[8],是围生儿死亡和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围生期和分娩期的监护,及时处理高危因素,产程中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如有异常做好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准备。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最关键是争分夺秒、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要求护士有娴熟的技术、严谨的作风、默契的配合能力,在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时,能快速地作出正确的评估、有效的护理措施,娴熟地实施复苏技术。
本组有8例复苏后4~5 h后突然出现全身皮肤发绀,呼吸减慢(
本组重度窒息复苏新生儿有8例在复苏后4~12 h内仍处于低体温状态,尤其是早产儿,6例早产儿合并硬肿症。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注意严密监测患儿体温,防止低体温对患儿造成二次损害,复苏后的新生儿第一天环境温度须比正常高。
病情变化是协助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预见性观察,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挽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复苏后的监护及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远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Chee -Awei RA, Chandhoke PS, Koyle MA.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in children. Semin Laparosc Surg, 2003,5:47.
[2] Black RE,Morris SS,Bruce J,et al.Where and why are 10 million children dying every year.Lancet,2003,361(9376):2226-2234.
[3] 刘陶,王以新,王惠.新生儿复苏进展.中国医刊,2002,37(5):29 31.
[4] 魏克伦,陈克正.新生儿临床手册[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1998:9.
[5] 徐素珍.新生儿体温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9):520.
[6] 徐继君.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12.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 惊厥 病因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32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56例,男37例,女19例;男:女=1.9:1;入院日龄<1天32例,1~3天16例,>3天8例。足月儿42例,早产儿9例,过期产儿5例;出生体重
围产期因素:有异常分娩史21例,其中剖宫产12例,产钳助娩4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3例;脐带异常13例,包括脐带绕颈9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绕身1例,脐带短小1例;羊水胎粪污染11例,其中Ⅲ度8例,Ⅱ度3例;有窒息史28例,其中重度窒息20例,中度窒息8例;产妇妊高征8例,糖尿病3例,产前感染3例,不洁断脐史1例。
惊厥的病因及临床表现:56例中缺血缺氧性脑病29例,颅内出血15例,低钙血症2例,低血糖症1例,低镁血症1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败血症1例,破伤风1例,原因未明2例。其中27例(48.2%)于生后1天内惊厥发作。临床表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35例,面肌抽搐8例,面色青紫、口吐白沫9例,面部阵发性青紫2例,反复呼吸暂停1例,眨眼1例。
目前根据国内对新生儿惊厥发作的分类:①微小型;②强直型;③多灶性阵挛型;④局灶性阵挛型;⑤肌阵挛型。在56例病例中,微小型26例(46.4%);多灶性阵挛型12例(21.4%);局灶性阵挛型9例(16.1%);强直型3例(5.36%);肌阵挛型未见;两种形式并存6例(10.7%);多为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
惊厥的急救处理:①止痉剂的应用:止痉剂首选苯巴比妥静脉推注,首剂10~20mg/kg,最大负荷量为30mg/kg,12小时后用5mg/(kgo日)维持量,必要时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安定剂量0.3~0.5mg/kg,最大量0.75mg/kg。②病因治疗:根据原发病进行治疗,HIE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糖正常,预防和控制脑水肿,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和高压氧治疗;有ICH者加用止血药物。低钙血症: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2ml/kg,以5%~10%的葡萄糖稀释1倍后缓慢静脉注入。低镁者深部肌肉注射25%硫酸镁0.1~0.2ml/kg;低血糖者静脉注入25%葡萄糖液2~4ml/kg,速度为1ml/分,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速度为3~5ml/(kg•小时),葡萄糖液注入速度为5~8mg/(kg•分),维持血糖水平。对破伤风、化脓性脑膜炎等引起惊厥者应正确选用抗生素。前囟饱满者及反复惊厥、对止痉剂反应差者,应酌情加用20%甘露醇0.25~0.5g/kg静注,对于颅内出血所致惊厥者甘露醇剂量应偏小,并采用ATP、辅酶A、氧气吸入等以改善脑缺氧,营养脑细胞,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转归:本组56例惊厥患儿治愈46例,好转4例,治愈好转率89.3%,死亡4例(其中颅内感染2例,颅内出血1例,破伤风1例),自动出院2例。
讨 论
新生儿惊厥可对不成熟的大脑造成损伤,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惊厥原因较复杂,惊厥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及时发现并做出诊断是关键。本组资料显示,惊厥的主要病因是HIE,其次是ICH,常于生后12~24小时发病,与文献报道相符。患儿多有产前或产时窒息缺氧史,表明窒息后缺氧及产伤是新生儿惊厥的首要因素,因此防止围产期窒息是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关键。4~7天多由低钙惊厥,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由于新生儿存在生理性低钙血症,任何异常因素如:早产、窒息、感染、喂养不当等均可加重钙内流,导致低钙血症发生惊厥。>7天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如败血症、破伤风、化脑等,多与脐部消毒不严、皮肤护理不当而导致脐部感染及皮肤损伤有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强调无菌分娩,严格无菌操作。
新生儿惊厥的发作类型以微小型最多(本组46.4%),表明微小型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微小型的临床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吸吮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这些表现易被忽略,有时难以与足月儿正常活动相区别。
新生儿惊厥对小儿危害极大,预防其发病是必要的。应加强围产期预防保健、产前检查,及时诊治孕期并发症,提高产科技术,掌握复苏方法,并预防患儿低血钙、低血镁、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的发生。一旦发生新生儿惊厥,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针对性的病因治疗,同时行止痉治疗,尽量减少惊厥发作次数和时间,降低死亡率。苯巴比妥钠作为新生儿抗惊厥治疗的首选药物,疗效显著,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并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对有窒息史的新生儿,生后6小时内静注苯巴比妥预防惊厥的发生;对小于34周的早产儿,于生后6小时内静注苯巴比妥预防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新生儿一旦发生惊厥,应及早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惊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2 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7-367.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 监护 院内感染 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72
我院自2007年度建立NICU以来,十分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临床资料
我院NICU 2005年总面积56平米,床位10张,设备比较陈旧,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比较高,院内感染疾病的构成见表1。2008年度改进NICU,总面积达162m2,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更新,又增添了3台全自动空气消毒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降低,见表2。
NICU感染的高危因素
自身感染: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是易于感染的原因。早产儿免疫功能更差,其IgG水平较足月新生儿差得多,更易成为易感人群。2009年收治的患儿中早产儿占46.2%。出生体重越低,院内感染的发病率越高。
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广谱抗生素易造成正常菌群的紊乱,NICU的新生儿均为高危重症儿,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成为常规,院内感染患儿中,住院期间先后用过2种抗生素者占12%。3种或3种以上占29%,抗生素抗菌谱越广,细菌发生波动越大,易于发生更具致病性或抗菌菌株的定植。
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医疗技术的进步为治疗增添了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各种留置管道的建立都添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改变了呼吸道的环境,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医源叉感染: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及器械引起的。医物人员手的污染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洗手制度不严格,尤其在患儿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时更为突出,另外,忽视对喂奶用具的清洗消毒,配奶卫生,患儿被服,口巾等护理用具,能否做到一人一品的使用情况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感染途径
空气传播:2005年度肺炎的发病率占院内感染的首位,空气是新生儿感染的最重要途径之一。NICU的空气流通、温度都与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人员过多,带动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尘埃或飞沫小滴上,随空气流动而飞扬,造成空气污染,新生儿抵抗力弱,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首要原因。
接触传播:医务人员是接触患儿最多的人。医务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洗手制度不严格,感染的几率就大。另外接触患儿的护理用品及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严格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血液传播:新生儿皮肤屏障机能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抵抗能力低,上皮细胞间相互联系不紧密,疏松易脱落,其角质化薄嫩,易受损伤,皮下血管丰富,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防控措施
医德医风教育: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各项管理制度得以执行的内在动力,也对各项管理制度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护理工作要求有“慎独”精神,这就要求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有为患者负责的观念。针对各项制度落实不全等问题,医院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及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认真学习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并定期抽查考核,使医务人员养成自觉遵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切断传播途径:①空气的消毒:NICU要求通风换气,每日早晚2次,每次1小时。病房整洁,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温度在55%~65%。另有3台全自动空气消毒机24小时运行。每月做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的途径。②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接触患儿前用速效手消毒液,每接触一位患儿前进行手消毒,定期做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标准为菌落数≤5cfu/cm2无沙门氏菌。③护理用品的消毒:新生儿被服、小毛巾消毒后可使用,喂奶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高压灭菌),暖箱,床旁桌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新生儿出院后所用过的物品及床单位全部更换消毒。
呼吸道的管理:抬高患儿的肩部,并取侧卧位以清洁鼻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装置的消毒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湿化瓶内放蒸馏水,每日更换湿化瓶及蒸馏水,新生儿重症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气管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
加强基础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脐部、眼睛、口腔、外阴的护理。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现感染及时隔离。若有鹅口疮涂油剂制霉菌素,但要强调在喂奶后30~60分钟后涂药,眼睛有分泌物时,每日氯霉素点眼1次,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易擦伤而感染,病情允许下每日淋浴及时更换内衣,预防皮肤感染。脐部每天用双氧水冲洗,然后用碘伏消毒,减少脐炎的发生。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小儿输液;护理缺陷;护理体会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在儿科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况且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及理解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了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因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取住院输液患儿300人次左右,其中5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2例输液不当引起肿胀,1例护理不及时引起针头堵塞,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 护理缺陷分析
①巡视不及时;②换瓶不及时;③护理操作不当;④护理技术不熟练;⑤固定不到位;⑥病房光线不足;⑦选择血管不恰当。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3.2 改善输液环境 病房应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3.3 加强技术培训 入科人员上岗前一般要做好带教工作,由年资高的护士手把手带教,熟练掌握小儿输液技术。针对儿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高度的责任心。
3.4 操作技术熟练 护理人员加强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加强巡视意识、查对意识、态度及责任心意识,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待患儿热情、耐心和蔼,对不合作的小儿配备玩具及图书,每注射完一名患儿,跟踪至留观室,观察滴速及患儿表现。及时巡视,早期发现外渗,液体滴完现象,克服不按时巡视、坐办公室等患者叫的不良习气。对于液体瓶内还有少量液体的患儿做到心中有数。
3.5 选择血管 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3.6 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趋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在皮肤上留下指甲的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要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5 cm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3.7 正确穿刺手法 进针选用直刺法,在欲穿刺的静脉正上方进针。额前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要小,5 °~10 °为宜,此处血管较表浅;正中及头皮其他部位血管,进针角度宜选用10 °~20 °针头刺入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进针速度不可过快[1],因头皮静脉较细,血管内压力较小,回血较慢或不见回血,使判断失误而至输液操作不成功。
3.8 固定恰当 穿刺时,由于患儿哭闹,张力增高,易鼓针,且固定有一定难度[2],输液时尽量有2名护士一起操作,进针前,患儿固定恰当,进针后,做好输液夹板固定,头皮静脉要用3M胶布固定,避免患儿出汗及躁动而至针头松脱。
4 总结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护理缺陷,是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通过在人员、技术、环境、设施上的改善,不但提高了儿科输液穿刺技术,赢得了家属的赞扬,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服务态度,使家长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