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1
1.探寻意象深层背景。
文学意象总是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之中,有着这个背景特有的地域痕迹或时代烙印。
如:《黄河的主人》一课常见的教学设计是紧扣课题,抓住描写“老艄公”神态动作的语句,品读他在浊浪滔天中驾驶羊皮筏子的镇定自若和技艺高超,感受其作为黄河主人的勇敢与坚强。但是如果我们从关注老艄公工作的环境――波涛汹涌的黄河和老艄公工作的用具――羊皮筏子这两个文学意象入手,教学过程则会更灵动。教学中,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和羊皮筏子的“小、轻、险”,在黄河的惊险中体会驾驶羊皮筏子的艰难,走进意象的深层背景。然后再把目光聚焦到羊皮筏子的驾驶人――老艄公身上,让他在特定的意象背景中出现,其可贵品质无须挖掘就跃然纸上了。这种抓住意象深层背景来感悟文章主旨的方式留给学生的不只是标签式的印记,还包括和广阔的意象背景浑然一体的心灵体悟。
2.丰富意象表现形式。
意象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可以是文字、画面、音乐、舞蹈等等。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通过文字来描述展现的。对身心发育未完全的儿童而言,形象生动的感知形式更能引发他们积极的参与。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2
黄土高原是中国特别是北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丰富矿产,悠久文化,无不影响着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前面课文里多有涉猎,后面《走进西部》也会涉及到,因此本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内容知识点较多,识记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在本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采用了节拍记忆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识记黄土高原的范围、地貌、名胜古迹,理解黄土高原和地貌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习地理兴趣,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识记黄土高原的范围,地形地貌,理解其成因,掌握主要的名胜古迹的分布。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节拍记忆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歌曲《黄土高坡》,你知道这首歌反映了哪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你还知道哪些和这个地区有关的地理事物?(欣赏后抢答)
生:是反映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生活的歌曲,我还知道这里有延安宝塔,故居,安塞腰鼓,窑洞等。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革命圣地延安就坐落在黄土高原上,这里还有许多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更加详细的去了解它。
二、学习新课
(一)位置与范围
师:观看视频:《黄河与黄土高原》
要求:从中你了解了哪些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信息?
生:我知道了黄河与黄土高原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投影图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师:观察地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找出: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长城,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2、观察地图,找出位于黄土高原的主要省份。
3、阅读课本33页相关文字,讨论黄土高原的位置有何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选派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师: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用节拍记忆相关知识。
师生诵读:
黄土/高原,面积/30万;西起/乌鞘岭,东到/太行山;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两千;过渡性的特征/很明显。
(二)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师:(转承)我们过去学过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看视频《黄土高原》,并讨论形成原因。
播放视频,自己思考总结,提问。
生:流水的不断冲刷形成的。
师:阅读课本,你能发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种地貌之间在成因上有什么关系吗?(小组合作探究)
生:是流水的不断冲刷下地表的不同发展阶段。
师:(转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们不注意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几千年,几万年后,黄土高原会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更加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下节课我们再重点探究这个问题。那么黄土高原本身是怎么形成呢?观看视频《黄土高原“风成说”》,并阅读34页相关文字,请说明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及根据。(同座讨论后抢答)
生: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是自西向东土壤颗粒由大到小,厚度由厚到薄等。
三、文明的摇篮
师:(转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那么这里有什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呢?
要求:自读课本,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生:古代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植被好。
生:黄河在这里塑造了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农业发达。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刚才我们用节拍记忆法记忆黄土高原的范围特征,这一小节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节拍记忆相关知识)
师生诵读: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黄土/高原,农耕/最先;
气候/宜人,植被/茂密;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黄河/穿行,灌溉/便利。炎黄/子孙,兴盛/之地。
师:(转承)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悠久,文明昌盛,保存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我们可以按省份来记忆。
要求:阅读课本《黄土高原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图》和相关图片,让学生找出名胜古迹。
学生回答后,提示用节拍记忆名胜古迹。
师生诵读:
永乐宫,五台山,平遥/古城,还有/应县木塔/在山西;
黄帝陵,法门寺,西岳/华山,还有/秦始皇陵/在陕西。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貌、成因及文化古迹,下节课我们将来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下课!
四、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1.位置与范围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所跨的行政区
2.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2)黄土高原地表破碎,塬、墚、峁广泛
3.文明的摇篮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程 开发 利用 影视资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电影、电视、其他图书、报刊、网络等等都是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资源,做好影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为语文的学习找到丰富的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影视资源引进语文课程,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语文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语文的教学彰显出无穷的魅力。笔者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
一、紧密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选择和课文紧密相关的影视作品来为学生播放,使课文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让课堂教学变得富有吸引力,也增加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初一课本中的《木兰诗》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作为一名女子,她那种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在这节课的开始前,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选段,通过电影画面的渲染,将学生带入课文美的意境当中,通过对《花木兰》电影片段中的形象的欣赏,学生自然会带着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古代女子?为什么男扮女装去替父从军等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探究之中。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花木兰的形象就会渐渐生动、丰满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去观看动画片《花木兰》、豫剧《花木兰》等等,通过影视资源的导入,很好地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利用影视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
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生活节奏加快,当下人们浮躁的心态和实用主义的观念也日益加剧,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被影视作品的观看所取代,这一点表现在对名著的阅读上,更为突出,基于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对优秀影视作品资源的利用。以此来促进对宝贵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多部中文名著和畅销书,都是因为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才广为传播。比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围城》《阿Q正传》《简爱》《哈里·波特》等等,因为学生更喜欢观看影视,这就给阅读开辟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对某些课文和课外读物的关注和阅读,往往是受热播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对此,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引导工作,一般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对比法,在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针对影视的改编,去分析原著,找出不同点,来进行讨论。比如学生在观看了新旧两部《红楼梦》的电视剧后,对林黛玉形象的议论比较多,有的认为旧版的更接近原著的描写,有的认为新版的林黛玉更有特点等等,针对这个情况。笔者指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原著中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描写,在对人物有了真正的把握后,再去对新旧两部电视剧中的林黛玉形象进行比较,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对原著的阅读分析也更加深入细致。
三、利用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题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力
影视资源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通过精彩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力,启发学生通过对表象的分析,来进行综合的概括,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学习《黄河颂》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中颂赞黄河,颂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笔者在课文的讲授中,插入了《上甘岭》《亮剑》《》等等影视的片段,学生通过感受片中那些英雄人物的感人情节,再联想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那种雄壮无比的力量和无坚不摧的伟大气概时,对《黄河颂》的真正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对黄河也有了深层的认识,从内心深深的震撼中,激发出了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赞颂,也得到了难以忘怀的思想教育。
四、在影视资源的利用上,要处理好师生、教材及影视的关系
影视资源的利用,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可以使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选择这些影视资料的片段时,要注意切实结合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要有较好的感染效果,在放映的时候,不能让这些内容占有过长的时间,语文教学不能因此办成了“影视课”。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4
备课——读你千遍不厌倦
2012年刚刚放寒假,我便接到教研室1月18日开会的通知。教研室黄毅主任主持本次会议,他告诉我们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北京市要启动一项重要的教育惠民工程——名师同步课程建设工程。在详细解读市区文件后,黄毅主任再次强调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及备课中应该体现的学科特点,授课教师的底线就是科学性,别说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不能出现一点问题,就是说课中的一句话、课件中的一个标点都不能出现任何问题,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要聚集如此强大的阵容。
我承担的是六年级第二单元中的讲读课文《城市的标志》,略读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及语文天地中的训练,共计五课时。由于课程内容在前,很有可能开学就要录制,我知道一名基层优质校的教学干部,开学后的工作是忙碌的,我所能够利用的就是假期时间。回家后,我告诉爱人我要承担北京市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出国旅游的计划要取消,虽然爱人全力支持,但我心中仍满是歉意。
为了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优质课,担当起一名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整整一个假期,我是在备课中读过的。研读文本、查找资料、研究字词、制作课件、熟悉教案……为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每一个生字都要查阅字典,每一个词语都要翻阅词典,文章设计的地域、历史、人物内容都要进行科学的考证;为了延展课程,保证其丰富性、开放性,要尽量占有文章有关的内容;为保证课程的连续性,要翻阅前几册的教科书,让新旧知识、学法、写法对接。例如,在设计《黄河之水天上来》时,我重新了解黄河的形成、作用及危害,明确黄河的历史变迁,感受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的文化属性,搜集历史上的名人对黄河的赞颂,了解前几年学生学习了哪些说明性的文章,这篇说明文与以往说明文的相同与不同,以便准确定位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查找资料,我还亲自到图书馆拓宽视野,向教社会与生活的王焱老师询问黄河的情况及在这门学科中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背后强有力的支撑才会让我们的设计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学科最佳教学效果。
由于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我的“老朋友”颈椎病再次眷顾我,头痛、呕吐……难受的症状使得我难以进入备课状态。无奈,我上午去医院按摩,下午回到家中用颈椎枕支撑住颈部,缓解颈部的压力坚持工作。假期中我完成了五节课、三万余字的设计,五节课的课件制作告一段落。
磨课——千锤百炼始成钢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海淀区组建了低中高备课团队。我们团队的教研员是邢志娟老师,备课组4人均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3人为中学高级教师,牛玉玺等人获得过北京市基本功一等奖,虽然我们在教学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此次备课,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几乎每周我们都要集中备课。备课中,我们大至教材的理解、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用,小至说课教师的每一句话,一个生字的笔画、笔顺,课件中的图案、色彩都不放过。
记得我在说《语文天地》中的第三道题——用修改符号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误时,为了帮助学生回顾、梳理小学阶段的修改符号,我在课件中呈现了几种修改符号,就是这一环节遭到了几位同伴的“炮轰”。首先向我发难的就是每次都爱表达的牛玉玺,“修改符号的名称必须要规范,不能有想当然的随意。我建议您再重新查找以前的教科书核对。”邢老师说道:“修改一段话中的错误不是仅仅让学生改对了就可以了,要通过一题明白一类错误,通过一题明确改错的方法、步骤。”“还有,你的个别字音也有问题……”
每一个环节都要这样经过同伴“火眼金睛”的透视,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经过几次这样的审查,最多的一次,一位同伴的一节课竟然停了4次才在我们的点头中通过,也正是在这样的研究、交流、甚至是较真中,我们的教学设计正在向优质靠近。
录课——一唱三叹情满场
作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我曾多次在全国各地授课,大大小小的授课场合见过很多,在2003年北京市“空中课堂”中我也曾执教过《白杨》。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总觉得自己的录课不会成为问题。但是为了保证录课的顺利,我多次在家中的电脑前一遍遍说课,记录时间,自认为万事俱备了,第一次录课我就主动要求两节课连录,直至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录课的情景。
早晨七点,我们来到北京市二中,走进地下三层,电教老师还在修改我们的课件,没有想到,我修改了近十次的课件还是有问题,老师的修改很细致,一行多一个字都不可以,行句的调整一定要达到每页的最佳合理距离,图片不可以横竖向拉动,一页上图片、文字的布局要协调、合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整,我们的课件才重新面世。试服装、调声音,展位置,录课终于开始了。真正站在灯光下,在几位教师的“关注”下,才发现这样的教学与常态教学截然不同,与自己在家里的电脑前更是天壤之别,事先自以为流畅的环节有些空白,自以为记忆深刻的语句有些不太顺畅,课在说说停停中艰难地推进。30分钟的课程用了一个小时10分钟才完成,一上午我和张老师才各录制一节课。
下午,我进入了第二节课的录制,经过一个上午的紧张,我的体力有些不支,腿有些发沉,穿着高跟鞋的脚酸痛难耐,我努力克服着,但是由于体力不支,有的时候就是照着课件读文字都会出现错误,但是,在我有些急躁的时候,老师们却心平气和地鼓励我,调整心态,重新开始。
有了第一次录课的经历,我们在团队中练习时更加让自己说课的状态接近正式的状态,所以,在后来的说课中,我的录课顺利很多,一次说课停顿三四次就能完成,有的时候四十分钟就可以结束录制。
后援——一字一句总关情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5
语文课程设计实施语文“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既是教师主体对课标、文本进行驾驭、取舍、重组、再造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提高言语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健康情趣、锻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一、常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怪象
1.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模式化的“藩篱”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无论教学何种内容、特点的课文,教师都习惯了把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环节作为“金科玉律”,似乎一旦少了哪一个步骤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每逢讲授文学作品时,教师也总是脱不了背景材料、作者简介、情节梳理、写作特点分析等条条框框的束缚。试想,学生每天面对如此教条主义的思维和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新鲜感和求知欲?恐怕只有被动应付和煎熬的痛苦了!
2.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有些语文教师虽然也熟悉课程基本理念,也非常赞同通过语文课程实施素质教育,但其教学设计、实施与语文课程理念相脱节甚至相背离;有些教师虽然也能偶尔尝试小改小革,但“换汤不换药”,太过于追求形式。真可谓“轰轰烈烈提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深陷“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不能自拔。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充分体现语文“味”的途径、方法
1.将诵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无数实践证明,诵读是语文课程实践的好方法。教师在设计诵读这一环节时要明确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读?怎样读?一般来说,读的目的既是为了正字音、明句读、准语调,也是为了鉴赏、理解、回味文本之妙处。读的形式也尽可能多种多样:配乐领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不一而足,关键是要读出特点,更要读出效果。
2.强化语文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联系。众所周知,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有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生活的舞台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文中出现了“君”“尊君”“家君”三个传统礼貌称谓,教师可顺势引出诸如“令尊”“令堂”“家父”“家母”等词语,着重引导学生加以区别,以免学生运用时闹出笑话。又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当出现“东道主”一词时,教师可结合“当好东道主,办好奥运会”的口号,让学生理解该词的含义。再如年龄别称、“亲生”一词的误用案例等。
3.创新课程活动载体和形式。教师可在课堂或课外举行诸如成语接龙、看动作猜词语、拟写“兰州好人”颁奖词或主持词、互评作文、纠错小组活动日等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活动中来,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4.教学设计、实施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贯穿训练主线,讲练结合。讲只是手段,练才是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文本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项目,巩固、拓展教学内容。例如,仿写句式“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又如诗改词练习,将少了“间”这个字的王之涣的诗改为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如,将杜甫的《石壕吏》一诗编写成同名课本剧等。
5.将对联、歌曲巧妙引入教学之中。对联方面:如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教师可将对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推荐给学生。一方面,可以起到激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学生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重要句子的理解。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可将刻在醉翁亭上的名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介绍给学生。在教学《名人传》《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引用蒲松龄的励志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必定会失败;也可在学习某课之后,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拟写上联,让学生结合所学对仗知识对出下联。歌曲方面:如在介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虚实结合的特点时,借用歌曲“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来使道理形象化。在谈论感恩父母这一话题时,则通过让学生重温歌曲《常回家看看》的形式进行,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创新导语设计。导语的设计角度很多,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用来营造氛围的,有用来激发兴趣的,也有用来拓展内容的。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导语时都应从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词或故事说起。例如,讲授《<论语>十二章》时,可从北宋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总结与反思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规。什么是最好的设计、实施方案?恐怕难以用一句话概括得清楚。但似乎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好的设计必须是既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要切实树立起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2)教师要有大气魄、怀。要能听得进不同见解,特别要能容得下那些有“奇思妙想”甚或“离经叛道”的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积极创设和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境界,从而为学生发表见解、张扬个性提供可能,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6
语文人尤其需要语文和人文的底子。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博大精深,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文化人主要是语文人的洋溢着崇敬之情的描说;而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是给语文老师自身树立了人文素养和精神的高标格。这一切的达成只有通过语文人自己一生不懈的阅读、学习、效仿、自律和修炼。
语文人最重要的品格是独立和批判精神。解读文学并教会学生解读,表达情感思想并教会学生表达,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老师基本的职责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生活、社会、世界,观察、体验、评价,多元、争鸣、不同而和,等等,全部进入我们的视野,全部进入我们的课堂,全部进入我们的话题和思维活动,如果没有精神的独立和思维的批判,又如何能开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同样的精神和品格?
优秀的语文人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作的。从定向为语文教师的那一天起,或者说,从立志做一个好的语文人的那一天起,教学设计的繁复和琐碎,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应对,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进步和提升,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不断修炼和蓄积,总之,比其他学科多得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将会伴随你整个的教学生命。于是,艰辛的劳作自然就选择了你;而高明者则能够以苦为乐,生活便幻变为诗意的栖居。
优秀的语文人总是有高人的提携和指点,总是有或偶然或必然的机会和平台降临。这些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有时又是自身积累和才华展示后的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