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编程零基础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脑编程零基础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脑编程零基础教学

电脑编程零基础教学范文1

关键词:VBA;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110-02

VBA程序设计与其他程序设计方法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VBA程序的开发环境非常普及,学生个人使用的电脑、学校机房、实习时的办公电脑基本上都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第二,VBA程序设计方法比较简单,在语法上零基础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录制宏的特殊方式来实现程序设计。

笔者在高校担任《VBA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实验的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尝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策略。

选取由浅入深的理论教学

笔者所教授的《VBA程序设计》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对选课学生要求的是先学习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上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较好的办公软件使用基础,但是没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经验。基于以上的学生基础知识分析,笔者在理论教学中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以VBA语法为主,少量篇幅介绍课程中涉及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

本门课程中讲授VBA语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看懂录制宏形成的代码,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一步地修改代码。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把理论教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数据类型与运算、选择语句和判断语句、Excel常用对象与事件、界面设计、代码调试等。每部分都选取和实验相关的内容详细讲解,学生如果想了解更深入的相关课程内容,则可以通过自学教材完成。例如,在“Excel常用对象与事件”这一章中,笔者只介绍了application对象、workbook对象、worksheet对象和range对象。学生熟悉掌握了这几个常用对象的使用方法后,对其他对象就能够快速的进行自学了。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教授学生如何灵活自如地使用VBA程序自带的“帮助”工具。在教材主要使用的Excel软件中,VBA“帮助”工具就提供了几百个Excel对象模型参考,这些对象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完毕,因此,只有学会看懂“帮助”工具才能明白随时查找对象的使用方法。例如,在VBA程序设计中要使用到图表对象,但是课程介绍的Excel常用对象中没有包括图表,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工具搜索到Charts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也可以在“Excel对象模型参考”中查找到Charts对象。学生在“charts对象成员”中可以学习到Charts对象的使用方法,点击每个方法都有参数说明和示例,如Charts对象的Add方法的示例为:

ActiveWorkbook.Charts.Add Before:=Worksheets(Worksheets.Count)

从这个示例中可以分析出新建图表工作表的语句是ActiveWorkbook.Charts.Add,参数Before是指定新建的图表工作表插入到最后一张工作表之前。学生如果不明白Worksheets.Count的含义,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去“帮助”工具中查找Worksheets对象的说明,其Count属性的含义是“返回一个Long 值,它代表集合中对象的数量”。学生在上机实验中通过多次使用VBA“帮助”工具,可以快速提高应用能力。

从录制宏的上机实验入门

考虑到本门课程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学习过程序设计类课程,笔者在学生前两次的上机实验中安排了录制宏的实验题目。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对程序设计语法的畏惧心理,又增加了学生对VBA编程的自信心,学生可以通过这两次实验体会到VBA中宏的妙用。

第一个宏实验是在Excel中自动生成工资条,实验要求是在Excel工资表中,给每一条记录插入一个工资表的表头,如果有100条工资记录就要复制粘贴100次表头记录行,通过录制一次复制粘贴表头的宏,并把宏指定给新插入的按钮,学生就可以通过一个按钮完成重复工作了。

在Excel中录制宏是一个重要的VBA编程技巧,学生在熟练掌握语法后,也可能遇到生疏的对象和事件,通过录制宏后查看代码,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该对象和事件的对应代码,相对于查找“帮助”工具更为快捷。例如,在VBA中进行单变量求解是使用Range.GoalSeek方法,在Range对象中属于不常用的方法,通过录制一次单变量求解的过程,再查看以下代码:

Range("A1").GoalSeek Goal:=10, ChangingCell:=Range("A4")

就可以清楚地知道Range.GoalSeek方法是单变量求解,目标值用Goal参数设置,可变单元格用 ChangingCell参数设置。

第二个宏实验是在Word中设置按钮或快捷键来转换字符的大小写状态。该实验通过录制宏新建按钮或快捷键,使用方法和在Excel中相似。通过先后在Excel和Word中录制宏并查看宏代码,学生可以了解到VBA程序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同软件中的VBA有不同的对象和事件,Excel和Word都有各自的对象模型。

训练学生完成实用性实验

笔者在安排学生的上机实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学以致用,专门挑选了一些实用性的实验题目。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Excel VBA、Word VBA和PPT VBA的程序设计。下面举例说明这三部分实用性实验的内容。

1.在Excel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人员信息管理界面,该实验可以扩展为通讯录人员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相关的程序设计。实验内容是通过新建的界面完成信息录入、增删改和查询,把Excel工作表作为保存数据的数据库。这个实验涉及ExcelVBA的界面设计、工作表对象、单元格对象、find方法等内容。

2.在Word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合同模板。该实验可以扩展到要求固定格式的报告模板、简历模板等。实验内容是通过在Word中插入日期选取器、格式文本、组合框等控件来固定合同的样式,让学生熟悉Word特有控件的使用方法。

3.在PPT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份销售数据月报的幻灯片模板。该实验可以扩展到展示Excel数据源的其他类型的幻灯片模板,如产品成本数据月报模板、员工工资数据月报模板。实验内容是通过VBA把PPT的文本、图表等对象的数据源指定到Excel工作表中,通过修改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源就可以及时更新PPT中的内容。

结束语

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多地开设了VBA程序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普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好处,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Office办公软件,学习VBA程序设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笔者在两年的授课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用能力的作用,但作为教师还应清楚,该课程还需要在结合学生需求的案例设计上更下功夫,如结合Excel的规划求解、数据透视表等功能,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发挥VBA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梁辉,李花.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Excel VBA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

[2]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电脑编程零基础教学范文2

“瘦”:对浅近易懂的内容,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瘦”

所谓“瘦”就是在精确理解课程标准、精准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精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现状的前提下恰当地精简教学内容。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庞杂且富于高度动态性,但教学时数的限制和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注定了精简课堂教学内容的必要。另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学习内容对于眼下的高中学生浅近易懂,无需教师详解。这时,教师的教学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恰当把握自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归纳、自我寻疑、自我析疑。

以《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为例,《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属于浅近知识的介绍,学生自己完全可以看懂,因此属于“瘦”的范围。但教学内容“瘦”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要求却更高了。教师要通读教材,彻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现状,清楚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自己要阅读、比较、归纳,提出纲领性的阅读提纲或问题链,这样,“瘦”了的信息技术课堂才不是放羊式的散漫或随意的阅读。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的《第六章 信息安全》中,“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学习内容简单易懂,适合合并成1课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在课前研读教材与教学说明,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份自主学习的提纲:①为什么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安全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②你了解哪些维护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措施,哪些常见的信息安全产品?③什么是计算机犯罪,其主要危害有哪些?④你学会了哪些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你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违反信息安全法规或不道德的网络现象?最后一个问题以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中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同时发挥主动性,展开发散性思维,进行分析、概括。这样的教学构思,避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变成“死读书”。

“漏”:让学生真正通过课外活动“捡漏”,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探究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讲,回归课程本身的设置意义,即让信息技术课回归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标要求,高一第二学期开设5门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与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的课时数相同,但选修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零基础,而且其涵盖内容丰富,涉及软件也比较多,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一个“漏”字,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例如,《多媒体技术应用》(信息技术选修2粤教版),教材内容涵盖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视频的采集与加工等较多内容,这么多内容该如何安排呢?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每个章节内容的大致学时数及学期时间进度表,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安排的研究性学习时数及学校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发动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只用了1课时讲解“视频的采集与加工”,然后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学生电视台的视频短片征集活动。又如,笔者制作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大量的图像处理教学视频和案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有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协会,还有的学生为班级活动设计宣传海报,班服等。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也兼顾了学生要求进一步提高能力的需要。

“透”:即“透彻”,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特别是《信息技术必修》部分内容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重叠之处,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重叠的内容呢?笔者认为,虽然内容有所重叠,但是目标不同,高中阶段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掌握软件技术的层面之上,更应该重点关注技术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和方法,要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所以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一个“透”字,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一节,搜索引擎的使用大部分学生都有基础,那么这堂课就应该讲解搜索引擎的分类、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搜索技巧。又如,学生在了解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之后就会理解,对于同一搜索内容,不同的搜索引擎的数据库给出排序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搜索的时候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再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Excel软件的计算、排序等基本功能,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侧重讲解如何利用表格数据分析数据,结合图表,得出结论。

“皱”:反复操作,灵活运用,形成知识与技能网络上的“皱褶”

太湖石之美,贵在一个个鬼斧神工的洞、纹理、色彩的回环、皱褶。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平板一块,相当多的操作步骤繁复、琐碎。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应从实践的层面解决内容繁杂的问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留意学生操作中容易出问题的步骤,精心收集资料,编写针对性强的上机练习,让学生定期上机动手练习,在练习中纠正错误,让文本的记忆变为动作记忆,进而产生动作意识与习惯,最终转化为操作的能力,这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