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1

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2

关键词:骨科;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

引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老年患者在骨伤科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无疑是骨伤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

1 老年人骨伤特点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骨与关节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的增高,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者。①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使骨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骼丧失正常的载荷能力,以致较轻微的损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造成骨结构破坏、骨连续中断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骨骼功能衰竭的表现。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脊柱,尤其是胸腰段椎体,扭闪均有引起,一般第一次轻微外伤,患者仍能站立行走,不甚疼痛,往往失治。第二次再有轻微外伤时,腰部疼痛加剧,摄x线片或MIR检查时往往有新鲜压缩性骨折,又有陈旧性骨折,胸腰段呈后突畸形,其它好发部位是股骨颈部、肱骨外科颈部位、桡骨远端等。③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机制主要是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本身机械强度降低,对抗外加应力的功能减弱,遇到超过骨骼机械强度的外在应力,尤其是脊椎骨折,仅由于骨折平面以上躯体自身重力的作用,加之腰部肌肉强力收缩即可发生骨折。所以,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只是腰部闪挫伤即可致脊椎骨折。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相关外,还与暴力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骨折好发部位有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骼本身退化与骨骼外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⑤老年骨折的诊断与年轻人不同,因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差,如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股骨颈的嵌插骨折,因疼痛较轻,甚至不疼,功能受限不明显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身高变短或者驼背畸形提示存在椎体的楔形变或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如身高较青年时低4cm以上,则提示存在重度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则是2个椎体或2个以上椎体发生骨折,患者自身躯体的重力作用即可造成椎体的变形与压缩。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治疗骨折,亦要防治并发症,防治结合,估计和预测疗效及预后是老年骨折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老年人本人及家属对骨折治疗不积极,无信心,不配合等,只有50%的老年性骨折得到有效治疗。对股骨颈、转子部、外科颈骨折一般多采取手术治疗,对胸腰段骨折一般多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对骨质疏松骨折在常规治疗骨折的同时,选用降钙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3次,每次1支(50u),效果甚佳。降钙素可降低骨丢失,对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有止痛作用。亦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配合体能锻炼,增加日光照射时间,增加含钙量高的食物,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等。

2 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

一旦遇到骨折,患者首先要做到的是静观别动,尤其不能搓揉。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包括:①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应先止血和消毒及包扎伤口。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②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 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③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④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⑤如果受伤的老人脖子或腰背疼痛,这时要注意不能胡乱扶、抬伤者,一定要保持其脊柱部位处于伸直状态,绝对不能坐起来,以免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最好在保持平卧位的状态下送往医院[2]。通过以上处置后,可搬运病人送医院。搬运病人动作要轻,使受伤肢体避免弯屈、扭转。搬运胸腰椎骨折患者,须由2-3人,同时托头、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来放在担架或木板上。搬运颈椎骨折病人时,要有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然后在颈头两侧用棉衣等固定。搬运下肢骨折病人时,可由1人托住伤肢,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运时,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

摔伤导致骨折,会造成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3]。因此摔伤后不可用力揉按受伤部位,出现肿胀时可使用冰敷。

3 老年骨伤患者护理

3.1 心理护理

3.1.1 文明礼貌, 亲切体贴, 在患者心中留下好印象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尤其对老年患者, 讲求文明礼貌是护患交谈的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好卧床, 搬动时动作应轻盈, 切不可用力过猛,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1.2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 做好出院指导

病人要出院了, 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病人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 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4]

3.2 营养护理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卧床不活动,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体代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蛋白质的负平衡。外伤所致的失血也是体内营养的损失。骨折患者饮食有四点禁忌:忌偏食,保证骨折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忌食难消化之物;忌少喝水,患者活动少,肠蠕动减弱,饮水减少,就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忌过多食用白糖。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

3.3 疼痛护理

3.3.1 保护病人皮肤

保持病人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床单的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大小便后应及时冲洗并擦干,使用便器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对病人的皮肤应每日用温水清洗1次,局部皮肤可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2次或3次,促进血液循环。但有些部位不主张按摩,如已经出现反应性充血的皮肤,已经破溃的皮肤等。

3.3.2 减少对局部的压力

应用气垫床,并经常翻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般2~3 h更换1次,翻身时注意避免直接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如果病情不允许翻身的,可把手伸进臀下或在骨突处进行按摩,以防止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压疮。

3.3.3 其他注意事项

对有些和各种原因不能翻身的病人,可采取侧卧位倾斜3O°,对预防压疮较理想。这种侧卧倾斜可消除大转子及骶骨部位的局部压力,采用这种时可在骶骨上、肩胛骨下用枕头支撑保护病人,另放一枕头于两膝之间。不正确时,在骶骨及支撑面可考虑伸手协助,以帮助病人摆正。使用石膏、夹板、牵引的病人衬垫应松软合适不要过紧,经常观察局部皮肤和肢端皮肤的改变,以免肢端坏死。对易出现压疮的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7]。

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4.1 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

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改变,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脏收缩相对减弱,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5]。此类病人一经住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 防止骨折延迟愈合

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用钙剂及适量维生素D以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

5 结语

做好老年骨科病人护理,要根据老年骨科病人的特点,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和疼痛护理,并积极的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这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为病人着想,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充分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解老人的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和不便,以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准确的护理操作取得老年人的信赖,增强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11]。

参考文献

1 吕志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356-1357.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2月

3 刘艳丽,刘丽珍.骨科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6,14(2):31-32.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3

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我科收治住院化疗患者3692例,其中65岁以上1000例,我们根据老年化疗患者的特点实施老年病临床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住院老年化疗病人的一般情况,老年患者1000例中,男880例、女120例,65-69岁占55.71%,70-74岁占29.53%,75岁以上占14.76%,最长者83岁。

1.2 老年化疗病人的特点:因老年人组织器官和内分泌功能衰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内外环境调解功能失衡易产生多种疾病,且患病后多器官、多系统、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病程长、预后差,易合并感染并发症和留有后遗症。我们分析了本组65-83岁,平均70.1岁的55位患者,患有3-11种慢性病其病因依次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陈旧性心粳、心率失常),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偏瘫),高血压和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均合并肿瘤。

1.3 老年化疗病人的心理老年肿瘤患者常伴有心理情绪改变,患者多不愿认为自己患的癌症,希望是良性而不是恶性,甚至是误诊。但当确诊后则又想自己所患癌症是属早期还是晚期,有否扩散转移?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诸如手术能否彻底解决,化疗、放疗有否效果,自己能否经受的起一切治疗等。随之思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家庭的影响,评议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有择优心理,选择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和护士,用好的药物为他治疗,担心误诊和误治。

针对老年化疗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特别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通过细心观察,谈心了解,掌握每例病人不同的心理需要。要从其语言、行为特点去发现其内心活动,给予热情关怀和疏导,鼓起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消极心理状态转化为积极心理状态,从而维持各器官系统正常功能,达到心理平衡,增强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孤独者,给予温暖热忱;焦虑者,给予解释疏导;抑郁者,给予劝慰开导;失望者,给予信心力量;急于求成者,给予热情帮助,向他们介绍主管医生的医德和医术,尽早与医护人员沟通。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时,首先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老年人特别重视礼貌,称呼患者时要用尊称,切勿以床号代替姓名。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关心体贴。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到病房温暖如家,心情愉快,积极的心理可超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2 护理体会

2.1 老年化疗患者用药的护理,因老年患者器官衰退,解毒和代谢机能降低,故对药物治疗反应各异,易出现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因此,作为专业护士应该在用药前熟悉各类肿瘤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与作用途径、药物性状、药物动力学如用法、用量、途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禁忌症。按时、准确、安全给药,及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毒性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1.1 正确给药的配制方法

2.1.1.1 三查七对,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药物的物理状态,是否有变色、沉淀、浑浊等变质情况,核实药名和用药量及配伍禁忌,以及给药途径是否正确,有些药物如环磷酰胺只能快速静脉滴注或推注,有些药物如5-氟脲嘧啶需稀释后静脉缓慢滴注,氮介只能腔内注射等,有些药物则需避光保存和使用时注意避光。

2.1.1.2 现用现配。稀释后的药液应立即使用。

2.1.1.3 抽吸,稀释药物确保用药剂量准确。需稀释的药物应完全溶解后在抽吸干净;液态或油态药液抽吸后再反复用稀释液冲洗药瓶后再抽吸干净。

2.1.2 正确的药物注入方法

2.1.2.1 备齐用药。向患者说明并告知用药中应配合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认同,并配合用药的全过程。

2.1.2.2 正确选择用药部位。如静脉给药应选择易穿刺,好固定的血管。原则上从远端到近端,从小血管到大血管。

2.1.2.3 先用液体穿刺成功后,再换上化疗药液避免因配药时药液的丢失和输液过程中药液漏出对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的刺激。

2.1.2.4 安全固定给药部位。用胶布、夹板、棉球等固定穿刺部位,在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同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以免造成给药部位的局部疲劳。

2.1.2.5 保证规定时间内的给药速度和浓度,调整好给药速度,告知患者和家属速度快慢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确保病人在单位时间内的安全给药量[1]。

2.1.2.6 毒性反应。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化疗药物几乎对骨髓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对消化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观察血象和消化道是化疗给药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是否继续治疗和减少药量的关键所在。

2.1.3 正确结束化疗的方法

2.1.3.1 拔取针头前应用30-50ml液体充分冲净瓶内和输液管中的药液,先并开关,后拔下针头。可防止微量的药液漏入皮下组织和传染地面及床单位。

2.1.3.2 保护给药部位。可用无菌棉球盖压穿刺部位,以免发生出血和感染。

2.1.3.3 如果是留置针或静脉插管,应保持其通畅,按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感染。

2.2 老年化疗患者的饮食护理:由于老年化疗患者的消化机能减弱,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咀嚼困难,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进展及抗肿瘤治疗等而产生许多不良反应,最多的是食欲不振,味觉异常。若再伴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则更成问题。因此对饮食有特殊要求,即色美味香,易消化吸收,富营养,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大口喝水,小口吃饭,荤素兼吃,不嗜烟酒,让患者适量食用新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以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3 讨论:掌握老年化疗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患者状况,给药中的配合和观察用药中的反应及家属支持系统非常有意义的。对药物正确认识和了解药物正确给药的方法,可减少用药的不良反应;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化疗给药量是病人最大的耐受量。如配药、给药中发生药量的丢失,不能达到足够的给药治疗剂量,肿瘤细胞会发生耐药性而使治疗效果差,延误病人的治疗,造成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配药,给药前、中、后都应注意,在单位时间内保证输入量的准确,在配药中三查七对,正确配置、正确给药不丢失,使患者在化疗给药量为最大耐受量,最佳治疗效果,最小的毒性反应下得到有效治疗。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4

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心理干预

老年病人因为各器官老化往往多病共存,以及躯体各种功能的衰退,一旦出现伤疾后,常有的病情严重,病程迁延呈慢性病化,有的病人遗留后遗症,有的久病卧床出现心理障碍,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笔者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对200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病人应用心理学理论及治疗方法,通过陪伴、倾听、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的方法使病人恢复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患者及家属们的认可,现报道如下仅供临床参考。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1一部分晚期高血压、偏瘫或四肢瘫和久治不愈的糖尿病等老年病人,由于久病卧床不能生活自理,可产生失眠、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重者可出现精神失常,也称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对这部分老年病人进行躯体疗法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心理上的治疗和心理护理。

1.2在住院期间,一般老年病人对其周围环境反应很敏感,并产生对疾病急于求成,要求用药越多、越高级越好,治疗方法越多,治疗时间越短越好。

1.3大部分老年病人患有多种慢性老年性疾病,经常反复而多次住院,顾虑多,思想压力大,经常猜测自己的病情是否有新的变化或加重,对医护人员的每一次工作都加以询问,如用些什么药,为什么要化验,为什么要透视检查,结果如何,甚至连体温多少、脉搏多少、血压多少等都要细细过问,多方面地猜测自己的病情,这类患者精神脆弱,神经过敏,在住院期间易产生多疑多虑、悲观忧虑等消极心理。

1.4由于多数老年病人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及社会环境和地方差异,还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民族和性别上不同,心理活动也有所不同。文化水平高的人,对病情极度敏感,经常与医生交谈、询问,查阅医生书籍,了解与自己病情有关的医学知识,稍有急躁心理,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文化水平较低或无文化的老年病人,了解疾病知识的心理就不那么强烈,对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不主动配合。

1.5由于多数老年病人长期用药,有的药物在治疗时显效,有些药物效果慢或出现无效,甚至有些药物出现副作用,因而产生精神紧张、恐惧心理,还有个别老年病人拒绝治疗。

1.6久病卧床或多病缠身的老年病人失眠,使病人产生了恐惧,有些离不开安眠药,在应用安眠药时甚至超过正常人的4-6倍,经常应用安眠药,不仅引起口服的副作用,而且还能增加病人的恐惧、焦虑、依赖,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治疗,易给临床带来不利及麻烦。

1.7有部分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出现情绪抑郁消沉,有的病人悲观、绝望,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终日愁眉苦脸,沉默寡言,这些是老年病人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但患者轻重不同,轻者仅表现为焦虑不安、烦躁、健忘或更易激动和冲动。

1.8部分离退休的老干部在职时,恭维他的人很多,一旦下岗后,特别是伤疾住院,来看望的人相对减少,在住院期间对护理要求要比一般人高,总希望护理人员能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

2.心理护理方法

2.1医生和护士首要任务是通过和患者的交谈与交往,为病人创造一个愿意接受治疗、保持良好合作的心理状态。首先应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患者要有礼貌,言谈举止易让患者接受,并用轻巧又灵活的双手,从事各项操作技术,在操作中要认真细致,让患者感到你有诚意,并有安全感,轻轻安抚病人,减轻病痛,使患者有一个舒适和温暖的感觉,当你安抚患者时,患者便愿与你交谈。医护人员趁机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这时是解除患者心理顾虑的最佳时间,只要医务人员讲的话病人都愿意听。

2.2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要求,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年病人,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老年病人的突出心理要求是被人尊重,维护其自尊心,使其被注意、被重视、被原谅、被理解。这时医护人员不仅要表现出对病人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关怀,而且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稳定、振作的情绪,使病人自觉地接受和配合治疗与护理。

2.3要关心病人,对病人要具有同情心 病人入院后若能得到亲友、单位领导同志的理解和关怀,可以唤起病人对亲人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

2.4要注意开展持久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病人进行疏导与劝慰 患者既是病人角色,又是社会角色,具有许多变态心理,医护人员要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启发诱导病人,压抑的情感很可能就是某些疾病和症状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心理变态的主要症结。病人如能充分宣泄,病情也随之缓解,然后医护人员再以同情、鼓励、劝慰的方式进一步劝导,病人就会进一步减轻焦虑紧张的症状。

2.5要指导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 为防止病人在康复期间卧床若思、孤独沉闷,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医院的优美环境和新鲜空气,督促病人到室外散步,要教会他们一些自我治疗的方法,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及理解,协助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经常保持乐观情绪与疾病抗争。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5

1 患病特点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2.4安全护理的普遍性 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警觉性和责任感,做到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信息。

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6

【关键词】 老年人;心理特点;护理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老年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老年人比较特殊的心理状态,成为护理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患者的护理应做到腿跑勤一点,观察细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不便时多帮一点,做到对每一个病人心中有数。

1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及疾病的原因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受限以及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易产生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且敏感多疑。有的因资历大、经验足,喜欢得到周围人的尊敬,所以对护理的要求高,一不如意就产生急躁情绪,甚至不服老,固执己见。住院以后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倍感孤独、寂寞或循环重复诉说一件事情,情绪反复无常,像常说的老小孩。

2护理措施要点

2.1基础护理

2.1.1生活护理

是各项护理的基础,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房间清洁安静,使患者心情舒适,保证充足睡眠。

2.1.2护理操作

操作前耐心细致做好解释,操作时尽量做到轻柔,准确熟练,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

2.1.3饮食护理

老人牙齿脱落,嚼而无味,消化能力减弱,食欲缺乏,因此饮食要适量,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食多餐,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饮食,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2.1.4安全护理

患者身体不适时,如头晕、头痛时应卧床,避免走动防止跌倒受伤,并发其他疾病,需有人陪护,交代改变动作宜慢,防止性低血压而摔倒。

2.1.5用药护理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肝肾功能降低,药物清除缓慢,血药浓度增高,易蓄积致毒性作用。因此,必须特别慎重合理用药,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根据肝肾功能作相应调整,用药前严格查对,正确给药,尽量让老人熟悉用法,用药时密切观察,避免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

2.1.6锻炼指导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适当进行活动以老年人能耐受为原则。

2.2心理护理

2.2.1加强舒适护理

老年人就诊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求得到最舒适的医疗护理服务,因此应将舒适护理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始终,使他们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降低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程度。

2.2.2理解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始终以和蔼可亲的面容,热情中添几分平静的表情来接待他们,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消除紧张陌生感;尊重患者,让患者信任,需经常与其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全面沟通,使病人感受到温暖、诚恳以及自己被尊重[1]。

2.2.3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些老年患者对疾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面对及认识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不服老心理,患者对自己机体功能产生恐惧失望,对周围人的言语举止非常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其病情密切观察的同时,要做到给予病人积极的暗示,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给予指导,解除精神上的压力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

2.2.4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服务

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老年患者的需求出发,让护士有足够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被动变为主动。

2.2.5关心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因原有生活方式改变而倍感不方便,但又不肯经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外,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既要遵循医学护理原则,又要用个人心理特点和规律来指导工作,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使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