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1

1工作机制体系

1.1目录标准体系

目录标准体系包括目录体系和标准体系。

1.1.1目录体系为了建立一个符合当前实际、科学合理的目录体系,监测指标的选择需要与全省基本状况、有关专业部门需求现状、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每个监测指标必须经过需求调研、内容会商、技术会商、监测试验、成果会商、行政审核等一系列流程方可纳入目录体系。此外,在后续实施过程中,由于需求变化等原因需要对相关目录标准进行更新时,则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后再进行明确。由于指标众多,根据产品深加工程度,监测指标分为专题指标、综合指标两大类。专题指标指基于各种数据资源可直接提取的单要素分布及其统计量(如面积、长度等)。综合指标则需要基于一种或多种要素信息,采用地理分析方法获取。所有专题指标采用二级分类(见表1),综合指标则直接分为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综合3类。指标监测的空间覆盖形式分三种:全省覆盖、建成区覆盖、重点区域覆盖。根据对象特征、监测技术难度、需求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采用何种覆盖形式。指标的监测周期则主要参考监测对象的更新频率而定。

1.1.2标准体系当所需标准在现行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中已有规定时,则需要充分参考相关依据并做好沟通、衔接工作。针对没有参考依据的标准,则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综合会商,共同拟定。同时,标准的建设还需考虑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国家和行业相关需求,合理设置相应标准。参考测绘标准体系分类,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的标准体系内容主要分为5个大类、27个小类(如图2)。

1.2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对监测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方法进行了梳理、抽象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法框架和技术作业平台框架,作为技术支撑体系内容。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框架主要由空天地一体化动态数据获取、高效能数据处理、自动化信息提取、地理分析、网络化产品服务应用、海量时空数据库群及快速可视化7类技术组成。动态数据获取技术为后续监测提供多源数据支持。以此为基础,依次采用数据处理技术、信息提取技术、地理分析技术进行处理,快速获取监测成果。最后,由产品服务应用技术完成成果的网络分发和应用。在监测过程中,数据库群技术、可视化技术为其他几项技术提供重要支撑。技术作业平台框架主要根据监测技术方法框架进行设计,具体结构如图3。其中,数据库群、可视化工具的应用贯穿作业全过程,是平台的重要支撑;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产品处理及成果应用系统则共同组成了业务化生产作业平台核心。

1.3业务运行体系

业务运行体系包括业务流程及其涉及的各方业务协同制度。

1.3.1业务流程以浙江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批业务流程为基础,结合试点工作中取得的业务经验。工作会商和技术会商环节主要在指标初次全面监测或需要更新指标相关内容时实施。两者旨在以指标监测试验为基础确定全面监测相关事宜。工作会商用以明确监测内容、要求及部门间总体分工。技术会商根据工作会商结果,以评审会方式确认全面监测技术方案,并以书面形式明确部门间分工细则。根据各指标的监测技术方案,数据获取环节统筹获取所需数据,并进行数据评价。数据加工是业务流程核心环节,以监测技术方案为依据,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作业平台为工具,依次完成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3个子环节获取监测成果。以标准体系为依据,成果质检环节对数据加工环节形成的监测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的内外业核查。完成成果质检后,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和(或)监测要素所在的当地人民政府,对指标的实际监测方法和成果数据进行成果会商;并根据科学、准确原则进行成果修正。成果会商审核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成果进行定密,并根据成果会商意见明确成果使用范围。由于某些带有精确位置和属性信息的成果在公布前需保密处理,因此成果管理包括原始成果管理和非成果管理。针对不宜公开或的成果按照保密要求管理,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需经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严格审批后,方可获取和使用。适宜公开的成果在前需脱密处理。完成保密处理后还需进行保密审查,并根据成果定密意见核实其公开范围,最后入库至非成果库中进行公开。为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需要,监测成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公告、新闻、内参、专题报告、WEBGIS等。成果应用形式则主要有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产品定制、咨询服务、公众宣传与普及等。

1.3.2业务协同制度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涉及面广、参与单位多,在业务运行体系中还需要明确有关协同制度,着重处理好如图5四种关系。1)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与基础测绘工作统筹基础测绘注重测制和更新标准化基础地理信息图件及系统,精度高但更新周期长。地理国情监测侧重地物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理分析,更新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前者为后者提供高精度实测数据。后者在前者成果的基础上,并综合其他各种据源进行深加工。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是地理国情监测的必要前提,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发展与延伸。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两者之间需建立一系列统筹制度:基础测绘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高精度实测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可向基础测绘提出增加监测指标要求,或协同其完善相关标准和技术方法;基础测绘可要求地理国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2)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和专业部门协同作为地理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具有较强的中立性,能有效排除部门利益牵扯;同时它为地理国情监测作了大量数据、技术、人才、设备积累,并具有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因此,它是组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最佳主体。地理国情监测不仅涉及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还涉及较多专业指标内容。现阶段,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在这方面缺少必要的经验积累,要全面开展工作还离不开专业部门的大力配合及相关支持。专业部门是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参与者。综合考虑监测指标特征和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经验积累情况,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在初期阶段主要存在3种分工形式:①地形地貌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指标监测可由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独立开展;②充分依赖“3S”技术应用,但需一定专业技术积累的指标监测,采用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主导,专业部门积极配合的方式予以监测;③对于极少数专业要求极高,但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可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指标监测,采用专业部门、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紧密合作的方式进行监测。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及时消化、吸收此类监测技术,逐渐实现由自身主导进行监测。灵活采用上述合作方式可共同完成专业部门因自身“3S”技术限制未能实施而又有迫切需求的监测工作,同时也解决了监测工作部分经费来源。3)省级和国家及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联动若要顺利开展监测工作,离不开省级和国家及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之间的积极联动。省级和国家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间的联动主要包括:省局在国家局总体指导下开展监测工作;地理国情监测法律法规由国家局统一制定,省局协助国家局开展标准规范建设;省局及时向国家局汇报本省监测工作进展;建立国家局与省局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共建共享机制;在国家局指导下成立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省级和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间的联动主要有:地方局及时向省局提交大比例尺测图成果;省局可要求地方局协助或主导开展其辖区内的实地调查工作;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为有条件地区的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其试验辖区内更高精度、更高时相的监测工作。4)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省交换和共享平台衔接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目前已汇总全省各个厅局的专题空间数据,覆盖面广、数据量大。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则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管理的重要载体,涵盖了监测主要成果内容。但前者不能完全满足后者在数据覆盖范围、颗粒度和监测时相上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减少重复建设,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所需的底图数据可通过服务接口从省交换和共享平台获取,其被列入交换和共享目录的空间数据,则提交省交换和共享平台使用。

1.4工作保障体系

(1)政策法规保障:在已建立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测绘与地理信息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还应增加如下政策法规保障: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地理国情监测目录体系建设更新流程法制化;将地理国情监测业务流程法制化;进一步研究制定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定密规定。2)组织机构保障:在试点工作已形成的队伍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如图6所示的完整组织机构。由政府及各厅局领导组成工作领导小组,从宏观层面把握监测工作总体方向。领导小组下设小组办公室,负责监测工作的总体方案编制、各种会商和协调工作。监测工作总体运行由局指定相关处室牵头、同时由局指定一个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归口单位进行统筹实施。根据业务分工情况,将参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现有部门划分为技术支撑单位、生产单位、质量控制单位和成果管理单位,由这些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工作。3)监测装备保障:对技术支撑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可知,监测装备保障内容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网络化信息应用装备。数据获取装备是监测工作的数据源基础,如传感器、无人机、GPS接收机、光谱仪等。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主要用于生产加工环节,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各种“3S”商业软件等。网络化信息应用设备则主要由通讯网络、服务器集群等硬件设施和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4)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以下各种引进、培训、项目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专业领域全、综合素质高、作业能力强、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业内高水平名师;依托国家局建立的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等科技支撑基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创新研究,建设一致高水平科研团队;②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技术人员承担或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③加强新员工培养,强化岗位职责,通过“加任务、压担子”方式,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5)资金投入保障: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发展与延伸,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具有社会公益性,其主要资金投入保障来源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年度财政预算。

2结束语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2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鲁政发〔*〕72号)精神,全面提高测绘对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服务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测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测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防灾减灾、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测绘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测绘事业取得了明显成绩,制定出台了《*市基础测绘规划(*-2012)》,统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测绘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测绘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市测绘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县(区)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短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础测绘投入和更新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测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要求,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市测绘事业加快发展。

二、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提高测绘保障和服务水平

(一)加强基础测绘统一监督管理。

1.做好市、县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与实施。各县(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省、市基础测绘规划的要求,确定基础测绘发展目标、任务,落实保障措施,2009年各县(区)要制定出台当地基础测绘规划,将基础测绘工程项目和基础测绘政府投资纳入基础测绘计划管理,切实做好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预算的衔接,积极推动建立基础测绘更新投入机制,保证基础测绘规划落到实处。2.建立统一的测绘基准。各部门实施的测绘项目要以全省A、B、C级GPS及全省新二、三等水准控制网为全市统一的测绘基准控制网,禁止建设相对独立坐标系统。从事测绘活动,均应统一使用该控制网成果。各部门已建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空间基础地理数据要在2010年底前以该基准完成数据转换工作。对因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等确需建立相对独立坐标系统的,必须依法逐级报批,并与统一基准网相联系。积极开展全省连续运行GPS基准站应用,推动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测绘综合服务保障能力。3.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更新工作。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速度,及时采集和更新1:500—1:5000的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尽快完成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并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2009年,市级完成城区规划区1:500-1:5000地形图测绘及数据库建设;2010年,各县完成县城区的1:500-1:5000地形图测绘及数据库建设;2011年,各县(区)全面完成城镇及重点工矿区1:500-1:5000地形图测绘及数据库建设。建立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定期更新机制,对各种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适时更新。1:500-1:5000地形图更新周期不超过3年,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应及时更新,实现城镇规划区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提高地理信息储备和供给能力,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

(二)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1.建立完善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库完善,2010年启动市级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1年启动县(区)级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对市情、县(区)情的精细化、立体化管理需求,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满足政府决策和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人民生活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要。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应当采用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建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之间、国土资源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的统筹协调工作,组织制定共建共享的政策和技术标准,解决地理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封闭管理问题。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在批准立项前应当征求本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意见,避免重复测绘和重复投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地名、境界、交通、水系、土地覆盖等信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部门需求,统筹组织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加强管理,提高利用效率。统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等专题图测绘,实现“一测多用”。3.拓宽测绘服务领域。大力开发实用的权威性测绘公共产品,积极稳妥推出公众版地图和地图集,加快公益性地图网站建设,提高测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公益性测绘服务,2010年,各县(区)要结合基础测绘开展,组织实施乡村用图工程,实现“一县一图”、“一镇(乡)一图”,有条件的县(区)逐步实现“一村一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测绘保障机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处置提供及时的地理信息服务。积极扶持、引导和规范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企业,鼓励开展地理信息开发利用,促进智能交通、现代物流、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测绘统一监管力度

(一)进一步加强测绘成果管理。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加强测绘成果汇交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完善测绘成果安全保障体系,落实测绘成果异地备份制度。强化测绘成果保密和使用监管,严格对外提供测绘成果审批,严禁擅自提供和使用测绘成果。依法打击窃取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和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犯罪行为。加大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和使用的监管力度。加强永久性测量标志的维护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二)加大测绘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测绘资质管理,从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提供等测绘活动必须依法取得测绘资质,严格执行测绘项目登记制度。健全测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测绘质量监理制度,强化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加强对房产测绘、地籍测绘和导航电子地图、重大建设项目等的测绘质量监督检查,保证测绘成果质量。加快建立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健全测绘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完善测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境外组织、个人测绘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测绘执法监督,严厉查处无资质测绘、超资质超范围测绘、非法采集提供地理信息、未登记测绘等违法行为,形成统一、竞争、有序、健康的测绘市场。

(三)加强地图市场管理。国土、公安、安全、保密、民政、工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对地图市场动态巡查和日常监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强化对公开出版地图和媒体、广告、互联网网站登载地图或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属性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编制、出版、传播、使用地图以及侵犯地图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地图产品生产、销售、出口的监管。深入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国家版图意识,保障地图市场健康发展。

四、加强对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完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测绘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测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测绘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国土资源局作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工作职责负责本辖区的测绘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做好本辖区测绘管理的有关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责任、理顺关系,切实做到职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进一步加强对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不断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

(二)建立测绘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测绘计划管理体制,依法将基础测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完成基础测绘各项任务。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公共应急测绘保障、测绘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测绘科技创新、测绘质量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要加强财政经费使用的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测”战略,加大测绘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测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尽快建设一支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测绘队伍。进一步增强广大测绘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测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测绘职业资格管理,实施注册测绘师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明晰测绘从业者的责任和权利。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3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4

1.完善机制体制。

1.1加强对测绘工作的统一管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基础测绘、测绘资质管理、测绘项目审批登记、测绘结果质量验收等一系列重要,建立起统一管理的测绘行政体系。

1.2统一编制实施基础测绘规划。有关部门要根据具体的测绘规划要求,结合具体实际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编制基础测绘规划,并组织实施。

1.3完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基础测绘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根据具体的实际要求,从国土资源的收益当中,加大投入量或设立专门的测绘基金项目,以提高测绘成果,同时也应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拨款。

2.加强基础测绘。

2.1建立高精确度的基础测绘体系。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测绘工作方面也带了很多的便利,如GPS、GIS等技术的使用投入,可提高测绘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同时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对现有的控制网络进行升级,完善所管辖区的测绘网点,同时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城镇基础地形测绘奠定准确及时的控制基础。

2.2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在已有地理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完善整合已有的资源数据库,从而保证拥有科学、准确、及时的地籍测绘信息。

2.3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国土资源本门牵头,建立各级事业单位、部门、行业的地理信息合作与共享平台服务机制。由国土资源部门统筹规划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更新和服务工作。测绘项目出资人或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单位,应当及时向国土资源测绘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副本。各部门应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地名、境界、交通、水利、电力、土地覆盖等信息。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构建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平台,提高测绘公共服务能力。

3.强化测绘市场监督。

3.1加大测绘市场监督力度。应当建立严格的市场测绘信用体系,对违法违章的测绘个人、部门、单位建立测绘诚信档案,以记录在案的方式约束测绘行为以及对相关行为的感召、考核标准。同时要扩大测绘行为质量监督范围,应当涵盖各测绘领域,进行测绘质量监督。

3.2加强测绘项目和成果监督管理。测绘单位所承担的测绘项目应当按规定向国土部门进行申报,并有国土部门记录在案,同时建立测绘项目跟踪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测绘单位要按规定向国土资源部门测绘行业管理办公室汇交承担测绘项目的成果目录,政府投资项目的测绘成果还要依法向国土资源部门测绘行业管理办公室无偿汇交副本,由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向社会测绘成果信息,提供测绘成果信息服务。

3.3加强地理信息、地籍测绘宣传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个政府部门宣传工作的作用,同各个相关宣传部门密切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市场监督体制。

3.4查出违法测绘行为。建立打击违法测绘行为的体制,从而保证合法测绘进行高效、有序的进行。对违法测绘、扰乱测绘市场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教育,保证一个和谐、健康、绿色的测绘市场。

4.加强组织领导。

4.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测绘工作摆到重要的日程上面,加强对其的组织领导。经常积极听取有关各方面的测绘信息报告、重大问题研究方案。要同相关测绘部门积极密切合作,完成测绘工作,促进地方测绘工作的健康发展。

4.2加强测绘队伍建设。要加强国土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加强测绘队伍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定期进行对相关测绘知识的培训,开展测绘资格认定、专业技能让认定,从而保证测绘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现代测绘新技术

1.RS技术。RS技术即遥感技术,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的情况下,对目标的测量以及性质的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通过目标的反射,从而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分类、成像。因所成图像分辨率高,在土地动态测量、利用更新调查等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GPS技术。所谓GP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人造卫星进行测量分析,提供具体地理信息的一种方法。其测绘的数据彼此之间关联性强,容易实现数据共享,经坐标变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后可实现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结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过程,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多次清绘、转绘等带来的误差,其具有高精度、人力物力的节约,成本的降低等优势。

3.GIS技术。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查询、分析、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显示与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的动态描述,通过时空构模,分析地理系统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过程,从而为咨询、规划和决策提供服务.

三、结语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5

关键词:数字重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平台

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2.1总体架构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

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

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

“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2)数字区县。现已建设完成并运行“数字长寿”、“数字永川”、“数字黔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推动了当地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区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满足区县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6]。

(3)应急应用。基于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构建重庆市“应急一张图”[7-8]。此外还建立了市政府、卫生、环保、安全交通管理、水上等应急应用系统[9]。

(4)行业应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与发展需求,“数字重庆”已在政府、公安、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29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保障体系建设

重庆市数字城市管理工作实行市级和区县级分级建设原则,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谁生产、谁维护、谁更新”和专题地理信息“权威部门维护权威数据”的原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一致性,以及建设工作平稳性和有序性。同时制定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重庆市管线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以保障“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规范化进行。

3“数字重庆”特色

“数字重庆”建设至今,全面整合了重庆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搭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推动了成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省域地理信息空间继承和共享应用,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建设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特色,现已成为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模式典范。

(1)率先编制省域架构的共享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建库等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解决了多尺度、多类型、分布式基础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集成问题。

(2)构建了分布式多源、多尺度数据平台、多类软件平台、多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架构,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系统互操作与在线共享服务。

(3)突破了航天、航空与地面多源数据精细建模,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管理与高效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多尺度、二维与三维、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

(4)提出了可伸缩的地名地址模型和智能匹配服务技术,建立了规范化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匹配模型,实现了分布式海量专题数据的实时动态集成。

(5)提出了基础、政务和社会三大信息平台和面向基础、政务和公众应用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数据维护等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服务的广泛性、共享性和稳定性。

4结语与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地理空间信息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展望未来,“数字重庆”建设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1)信息化时展速度越来越快,“数字重庆”建设涉及到广泛而综合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多领域大量的专题信息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技术创新,防止遭遇网络攻击或信息泄露,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

(2)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为基础,引进物联网、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对不同系统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优化配置等智能化改造,形成更具决策辨析能力、程序优化能力的信息资源,对社会需求做出智能、高效、便捷、人性化响应,逐步推进“智慧重庆”建造。

参考文献

[1]宋礼德. “数字重庆”建设与发展初探[J]. 北京测绘,2007,01:57-59.

[2]李丽琴.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罗灵军,袁超.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认识[J]. 地理信息世界,2013,01:74-80.

[4]罗灵军,李静,李胜,丁忆.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三大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J]. 测绘科学,2009,S2:11-13.

[5]记者 丁全利. 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开通运行[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7-06001.

[6]重庆测绘地理信息网.数字城市建设[EB/OL]. [2012-6]. http:///cqupb/cehui/content.aspx?id=467.

[7]李莉,丁忆,张红文. “应急一张图”与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测绘科学,2011,01:125-127.

地理信息测绘专业体系范文6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作为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信息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城市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空间信息在城市综合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等应用体系中扮演了基础平台的角色。

测绘在人们眼里,一直被认为是个范围较窄且很专业的领域,但许多新兴的基于空间位置服务的社会应用都离不开测绘做保障。测绘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上层应用。今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上,测绘信息化就成为一个主要议题。

建设综合勘探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在会上介绍说:“测绘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保障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城市电子政务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城市电子商务与智能交通、城市公众信息服务。”测绘能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以及建立局部3D模型。但是,现有城市数字地图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能很好地满足许多实际应用的需求。解释说:“目前通过测绘提供更多的是地形信息,许多应用急需的信息并没有被表达出来。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求在目标类型和空间分辨率方面更精细;在几何精度和属性精度方面更准确;时间精度方面更现势;数据获取和使用模式方面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