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熊玉华 单位:新余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2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上体现着连贯性,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法、学法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学习方法衔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

初中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强调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学科的科研技能,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所以高中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解题能力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初高中生物教学上的 差异。

但是,我觉得在初中生物的课堂里,也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养成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突然觉得知识庞杂,感觉力不从心!比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我就觉得如果只是按照初中的课标要求,让学生简单了解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必修3再学习神经调节时,学生基本已经遗忘殆尽!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初中教材上现有的图解,让学生在图解上做相关笔记,尽量把概念串起来,比如在神经元模式图上不仅把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标注出来,还让学生把轴突和树突与神经纤维的关系标注出来,并且让学生把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也标注出

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形象的图解联系起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知识体系其实范围可大可小,介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下了要求他们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是不近人情的!我觉得可以在平时的每节课中慢慢引导他们,自己有意识地养成把有联系的概念尽量串起来的学习习惯,这样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就不再是停留在简单地对知识的识记阶段,慢慢就会养成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习惯,为将来的高中学习做好有效地衔接。

二、初中生物在初二结业与高中升学的目标导向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在生物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

由于在初中,生物成绩记入升学考试总分只有20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十分不利。

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老师,现在回到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教学,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是重大的,而且比起一直在初中教学的老师来说,也是有优势的。因为我非常熟悉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所以当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时不在反思,除了完成初中生物教学的课程目标之外,我还应该如何努力引导学生做好未来与这堂课相衔接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铺垫。比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的教学中,初中课标只要求学生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而到了高中必修3中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为何在失水过多或者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会分泌增多。我觉得在初中这部分教学时,可以侧重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主要是对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水分和部分无机盐的回收,让学生明确重吸收是为了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这样我觉得并不会加重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反,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习就是应该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一、提高兴趣是切入点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生物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门学科充满兴趣,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有些同学一上生物课就打瞌睡,老师一旦讲完了停下来了,他也苏醒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老师的一部分责任,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呢?我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多了解这门课在生活中的应用,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而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用处,方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更易于参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

二、.课堂预习是衔接点

生物课堂的提前预习至关重要,它是衔接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难点和老师授课过程中解析疑难点的桥梁,因此,学生课前预习与否,预习得好坏都关系到生物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他们搞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首要前提.真正的预习应该包括通过预习把重点的内容划出来,不懂的内容标出来,产生的问题记下来,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课前预习作为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自主预习,这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将起到重要意义。

三、联系实际是着力点

我们都知道,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为什么有的花开的时间长一些,而有的却短一些呢?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善于思考是突破点

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

如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规律,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本质,如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五、研究问题是提高点

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会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法宝,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生物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生物时,要善于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3

一、转变观念,在复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1. 利用多媒体和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复习课针对性差,不了解学生的思维的误区和薄弱点,盲目重复知识,没有新鲜感,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厌倦,影响听课效果,课堂沉闷没有动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不要把持课堂,要还原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有,单纯的讲解,好比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所以我们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和实验教学做到“图文并茂,知识再现”的效果。但利用多媒体时注意两点:首先,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跳跃不同,所以内容不要太多,并且幻灯片的切换不要太快,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和记录的时间;其次,在利用实验复习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及兴趣的提高,使之更喜欢生物学科。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学生需要掌握初中生物知识点很多,可是这些知识点又比较零散,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造成记忆力差,不容易掌握。因此影响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温故而知新外,还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尤其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的方面。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归类法来增加记忆,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时,关于维生素缺乏时出现的症状,可以这样编顺口溜“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这样的方法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也比较容易。通过指导学生类似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会整理知识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觉自己能行,而不至于怀疑自己“行吗?”的现象。

3.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的能力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曾讲到一则趣事:一位医生在教学生的时候,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勉勉强强,愁眉苦脸地照着做了,而后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个医生笑着说:“我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了,就会注意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舔的是食指。”这个故事为学生讲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没有全体的参与,仅有少数学生配合演示,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就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会讥讽大胆尝尿的学生。

二、明确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性质、命题的基本思路及考试内容与范围

首先,我们要知道生物中考的命题都是以《生物考试命题思路及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的。因此,通过学习研究《生物考试命题思路及考试说明》,可以明确考试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生物中考命题的基本思路一般明确了以下四点:

(一)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宗旨。

(二)侧重点是生物课标准要求的,且与高中生物知识内容接轨。有利于高一年级选拔人才,分流录取;有利于引导初中生物教学向着生动活泼和提高素质的方向发展。

(三)突出学科特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生物学科知识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平时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综合考虑。在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过程中,选择的内容,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符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进一步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试卷结构、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才能明确考试的方向,复习中才能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总复习的教学质量。

三、制定科学周密的复习计划,是胜利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统筹的安排,不然做起来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为此要制定一个全年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第一阶段,立足课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复习,小步进行,打牢基础。这一阶段,花费的时间最长。第二阶段,分大块进行复习,重点专题复习,抓住复习的重点、难点、考试命题的侧重点,高频点,加以突破。第三阶段,综合能力复习,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解题的能力。第四阶段,强化记忆与应试策略,获得中考有效信息,自我心理调整,确定应试对策。同时教师的计划在复习前,要向学生说明,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地与老师配合,做好教与学同步,发挥更大的功效。

四、针对考试划定的重点以及学生薄弱点,强化训练,回归课本

要提高成绩,各种典型习题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时要讲究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在复习时要做到讲练结合,防止出现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的做法,特别是在后期复习时,要做到精讲精练。通过考察知识点找出学生的薄弱点,然后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及时的补缺补漏。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生物学考察的重点,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教师应该收集一些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指导学生解题技巧,避免学生出现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时,还要引导学生查阅课本,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课本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明白“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道理,对培养良好的应试心态也有积极的意义。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4

《中国教师》:张老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您那里的初中生物学教师有何反响?

张涛:目前看来,教师们对于注重重要概念教学大多非常认同,但也有教师认为,注重重要概念教学是回归知识中心,是弱化了探究性学习,是在走“回头路”。还有些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意识到提出重要概念将会对今后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师》:您认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难度大吗?为什么?

张涛: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能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以人体血液循环重要概念为例,要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把整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不要割裂开来。有的教师认为,概念中的第一句话“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属于事实性知识,因而是“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就会发现,这一句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第二句“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把两者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而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无疑是需要好好理解的。其次,要把重要概念与课标“内容标准”中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认识。因为,即使同属于“理解”层次的目标动词,也包含概述、阐明、举例说明等级别,每一个目标动词的具体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关于人体血液循环,“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对此,首先需要明了的是: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述。然后还要弄清:描述什么,概述什么,即把描述或概述的内容具体化。只有弄清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

二是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能不能适应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习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太注重知识的理解;习惯直接告知结果,不太注重知识的建构。而重要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事实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看来,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搞好重要概念教学对教师将是极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中,该如何帮助生物学教师开展好生物学概念教学?

张涛: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比如,帮助教师界定什么是重要概念,知道概念与术语、定义等有什么区别。有关专家前期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培训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其次,需要对每一个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再次,要提供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最好是通过课例展示和研讨的形式推荐概念教学的范例。这种方式比较直观,也能够对课例进行透彻的剖析,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是广大教师最为喜闻乐见的。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应该为教师提供怎样的范例?

张涛:所提供的范例要把重要概念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来设计。概括地讲,涉及三个方面: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落实和目标的检测。目标的设定,回答的是“到什么地方去”的问题;目标的落实回答的是“怎么去”的问题;目标的检测回答的是“有没有去到”的问题。下面还是以“人体血液循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做到“概述血液循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述”。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含义,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但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把教学目标真正具体化。就词义来讲,“概述”指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因为概述是在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客观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共同的特征,所以需要经过归纳的过程。其次要弄清的问题是“概述什么”。照本宣科地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最后回到右心房”,只是描述。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描述水平,虽然这些描述也是前人概述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重要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在自己归纳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概述水平的要求。血液循环包含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比如: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

与心房相通的都是静脉,与心室相通的都是动脉;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处运往心脏的血管。

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血液进入动脉,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物质交换,再通过静脉,回到心房。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不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不都是静脉血。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自制教具;运用;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4-01

自制教具是教学创新的产物,是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产生的。实践证明,其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所谓自制教具,主要是指教学者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设计的模型和图标等辅助用具,其中也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物。总之,一切有利于更加形象化和高效地揭示教学内容的辅助用具,经教师转化利用后都可归入自制教具的范畴。因此,探讨高中生物教学如何运用自制教具,其本质就是探讨自制教具如何与高中生物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有效转化生物教学抽象性,提升教学形象性

一直以来,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烦琐,加之有些教学者采取放任的教学态度,未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始终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毅力和恒心,总是以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忽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学科急需摆脱抽象化的教学特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高度转化,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输生物知识。

二、增强学生在教具运用过程中的配合度

运用自制教具体现了教学者的创新态度,反映了教学者努力改变教学现状的决心和信心。自制教具主要是基于教学内容而特别设计的,因而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者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寻找教具运用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确保有效地突出教学目标。高中生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学生往往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而缺乏深入学习和分析的基础。加强教具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生物变化过程进行外化,更加形象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目。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自制教具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自制教具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运用自制教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还原实验场景,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进行思维发散,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在教具运用过程中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三、运用自制教具需要坚持动态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生活中的知识,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此,教学者在运用自制教具过程中要善于动态把握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类似细胞的教具模型,将细胞衰老、凋亡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通过模型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准确抓住细胞发生变化时的特征。教师还可以将“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生长过程联系起来,揭示细胞变化与人的衰老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四、运用自制教具要以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为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中自制教具的运用必须要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为主要诉求,而不能执着于如何优化教具等次要方面,才不会导致教具运用对正常教学造成误导。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主题,教师还可在自制教具中融入具体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运用教具过程中自觉接受生物知识的熏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应的教学模型,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设计教具时融入免疫调节知识,使学生在运用模型时能感受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应联系人们日常生活涉及免疫调节的相关案例,增强教学亲切感,突出教学实用性。

五、运用自制教具需联系日常生活事物

高中生物教学应在初中生物教学基础上提升层次,拓宽教学覆盖面,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增强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体会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学科内在特征看,生物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还涉及具体的社会生产活动,为学生深入接触和理解高中生物内容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高中生物自制教具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必将进一步强化生物教具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六、结束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自制教具,首先要求教学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摸清教学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倾向,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地制造和运用教具;其次,教学者要跟踪监测自制教具的应用情况,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地改进教具运用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另外,教师自制教具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针对教具的设计和运用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自制教具的产生过程,从而在实际学习中更加清晰准确地利用教具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范文6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实践探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引入中学生物课程,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并且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把我国的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向学生普及生物科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贯穿的新理念。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一、把握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学素材。

科学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养,在这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是基础。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之上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途径是生物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并加以充分利用,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强调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在现行的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生物科学史上有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轨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历尽艰险,出生入死,做环球考察,完成了生物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研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创下了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让学生受到互助合作精神的启发,等等。其中有好多事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良好的教材。通过这些生物史例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及原理的形成过程,又可以将生物知识由传统的结论式教学变成过程式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趣味性。

2.寻找与生物学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生物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性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生物教材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充分挖掘利用,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例如:南方产的水果为什么糖分少?农民为什么要间苗?种过豆类的农田种植别的作物为什么收成很好?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特点,等等。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原理是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好生物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意义。我们应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

二、倡导探究性学习,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

生物学科是一门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既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念。

开展探究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领悟科学的本质。

现行生物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师应选择一些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作为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例如:植物向光性的探究、室内种植绿色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等。同时,在探究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一种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综合的科学文化视角、以科学的方法去连结多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科学方法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规律,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和化学联系紧密,如纸层析法等,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哲学原理,如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的观点,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另外,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四、渗透STS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一些国家率先开始STS教育,后来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STS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STS教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强调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又一途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一些新的科技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中学生物教材中广泛地渗透了STS教育,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紧密地联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各种鲜活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充分认识到教材中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在生活当中的,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萌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适应社会生活的诸多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生态度,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争论、自由地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及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然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不同的天赋和特点,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介于此,对不同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都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中学生物老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科学素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永欣.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模式.教育探索,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