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1

银行理财产品在年底时为何如此冲刺?我们来悉数银行售卖投资理财产品的个中秘密。

密集上市哪般

银行在百姓眼中往往代表着国家金融信用的第一印象,这不仅仅是受我国多年来所形成的国有银行体制影响,更是百姓对银行这个概念的一种误解。银行,其实是一家“享有金融牌照的公司”,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以商业化运作的,与百姓投资理财生活不可或缺的机构。所以银行间的商业化竞争,随着市场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彰显得更加激烈,已经呈现出常态化的格局,不仅是为了比拼客户、抢夺资金,更是比拼社区化和专业性的惠民金融投资理财服务。

银行的基本功能在于吸储和放贷。为了满足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迎合投资者对分散投资回报的追求而提供差异化投资理财产品售卖,成为现代化银行的第三个功能。

而作为投资客,则可以抓住每年银行间发行理财产品的节点和周期规律,就能轻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例如,每年的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都是银行的考核节点,大都会在这个节点之前发售一些相对收益高而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吸引投资者的兴趣和资金的追捧。所以,只需找到其时间周期的规律,投资者就可轻松找寻到理想中的理财产品。

高收益的背后有无风险

其实,银行只是售卖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其产品来自于其他金融机构。比如市面上的炒股炒金银,都是在各家金融机构办理开户后再到银行办理第三方资金绑定业务。还有银行代为发行售卖的银行保险渠道的保险产品,以及基金、信托、投资金银制品等,莫不如此。

银行通过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投资,实际上起的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桥梁作用。说到底,也是一种中介行为,其本意就是为了让广大投资者选择正规投资渠道、享受安全合法性的同时,而不必奔波于其他的机构大门。

在银行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今天,作为投资者还需提高自己的“财商”来看清高收益背后有无风险。高风险一定伴随着高收益,这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看待风险,其实是我们投资理财的一个技巧。用少量合理的投入换取相应的回报,是一种投资本能,更是我们追求回报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收益背后承诺无风险的谎言,尽管非常美丽,但不能蒙蔽那些清醒的投资者。在今天这样理智的投资时代,大家在看重银行诚信的同时,也在考量自己的承受底限。

差异化服务是主流

目前,绝大多数的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短信、微信业务,在方便客户的同时,通过非现场手段让咨询和交易更加便捷,一个跨地域跨时空的网络银行服务平台已经开启。银行的客户经理们也在抓紧时机为客户提供个性和差异化服务,已经成为时下的主流现象。因为理财产品的差异化是显而易见的,而对服务的差异化是用心和时间来感悟的。客户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服务,更是对金融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肯定。

同时,各家银行也在加大对人才争夺的力度,为自有人才提供培训等诸多后援工作,银行客户经理也为持有“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而荣耀。银行还经常举办投资理财沙龙活动,丰富投资者的视野,以能够满足多元化需求来占有市场。

理清责权利

起息日、结算日、赎回日、明白收益和周期,很多投资者买了产品后对上述这几个日期往往忽略不计,从而给日后的用钱造成了诸多不变。

细心的客户不难发现,银行客户经理在售卖理财产品过程中一直耐心讲解和强调这几个日期的不同,但投资者由于过于信赖而忽视聆听这其中的奥秘。售卖日并非起息日(往往都是以某一明确约定工作日为计算利益的开始);而结算日大都是以计息多少天后的明确日期终结,不排除结算日正好赶上国家法定的节假日等因素而自动顺延。起息日和结算日中间,若遇到法定节假日是否作为计息日,一定要在购买过程中清楚注明,或以合同条款为准。赎回日,也并非一定就是结算日后的第二天。所以,请客户们在拥有知情权的同时,仔细研读产品条款和合同,让客户经理明白清楚告知您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让责权利三位一体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

不同银行各有特色

不论您是否有意购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我们现针对各家发行银行的不同特色来做个对比:

依托原先国有银行的品牌优势地位,中工农交建五大行的服务网点遍布各个大中城市,资金往来无需跨行结算,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同城和异地间的同行业务资金快捷办理,还可以办理多项便民缴费措施。作为老牌的国有银行,客户众多,排队不可避免,但他们的工作作风过硬,对各家网点的考核更加严厉。

而商业银行由于竞争激烈化形成了差异化定位,各家银行主推的产品和服务各有千秋。人员更加年轻化,服务更加便捷,投资理财产品专业化咨询,丝毫不逊于那些国有银行的水平。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全金融;全金融运作模式;全金融产品;全金融营销;基本特性

Study on Allfinanz

Abstract This paper thinks that allfinanz has more strong financial functions than any other financial integration model or single financial institution, it is a new state of the world finance in the future, allfinanz operation model is the oriented model of the world finance in the future, and allfinanz products are the micro-base fo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finanz operation model, and the oriented form of financial products in the future world. This paper presents concept of allfinanz and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allfinanz operation model and allfinanz products.

Keywords allfinanz; the operation model of allfinanz; allfinanz products; allfinanz marketing; the basic characters

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运作模式究竟是什么?这是目前摆在金融业界和学术界面前的重大。目前国内一般的看法认为,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运作模式就是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然而,国外有关的前沿则进一步提出,全金融(allfinanz)模式才是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运作模式,而金融混业经营仅仅是全金融的过渡或初级阶段。本文对此深表赞同并试图对全金融的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提出全金融模式的基本框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全金融的概念

1.全金融的概念

Santomero(1997)认为,全金融(allfinanz)就是比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s,即可提供商业银行业和投资银行业产品的机构)更进一步的既可提供银行业产品也可提供保险业产品的金融形态。

然而,这个概念表述是在兴起的前夕形成的,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本人认为,在网络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世界金融需求日益复杂化、强调彻底个性化的大趋势下,有必要对全金融的概念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究和表述。

按本人的初步理解,全金融是比目前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更高级的金融运作模式,就是比全能制银行(universal bank)和银保融通(bancassurance)更高层次的、以虚拟(virtual enterprise)方式为组织形式的、以结构一体化(structure integration)的全金融产品(allfinanz products)为微观基础的、以金融一体化(financial integration)为体制基础的、以实现金融产品的彻底个性化(perfect inpidualization)为根本目的的金融新形态。它既是金融运作机制(体制)创新,也是金融产品创新,还是金融市场需求创新。对全金融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全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微观基础“全金融产品”的研究。

2.全金融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全金融是以较彻底个性化的全金融产品(allfinanz products)为基础而不是以经营主体产权联系为基础的全新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整合机制,是世界金融发展的方向。它不同于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不同于全能制银行,不同于银行融合保险及银行保险,不同于现有的银行与券商的合作,不同于金融多元化经营,不同于包揽一切的无个性化差异的捆绑式金融产品组合,不同于金融超市,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金融产品创新。

本文认为,全金融与其他相关金融形态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看出,全金融在金融运作模式和金融产品的各个方面均大大超过了其他任何金融形态;而其他任何金融形态不过是全金融在某方面的雏形或初级形态。

表1 全金融与其他相关金融形态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基本含义 组织形式 产品个性化 产品成本/批量 市场反应 产品一体化 典型实例

全金融(Allfinanz) 基于复杂化、个性化、瞬间机会化金融需求的不同金融机构金融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超产权、虚拟化整合。既是金融产品创新,更是金融运作机制创新,是机制创新基础上的金融产品创新。 虚拟企业 彻底个性化 低成本/单件或小批量 快速反应 高度一体化 Progressive Insurance/ Insweb/ Answer Financial/ First Internet Bank ofIndiana

金融控股公司(FHC) 基于产权的金融资源和实力整合。不直接发生结构性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 控股公司 中度个性化 中高成本/中大批量 中速反应 中低度一体化 Citigroup/ BoA

全能制银行(universal banks) 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兼营保险、证券、基金业务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机构 单一机构/FHC/BHC 中度个性化 中高成本/中大批量 中速反应 中低度一体化 Deutsche Bank/ USB/ Prudential

银行融合保险(bancassurance) 同一金融机构自主开发的兼有银行类产品和保险类产品特性的结构化金融产品 单一机构/FHC/BHC 中低度个性化 中高成本/中大批量 中速反应 中度一体化 AIG/Allianz AG

银行保险/基金(bank-agent insurance/ fund) Bancassurance的初级形式,是不同银行、保险、基金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共享 单一银行 大众化(低个性化) 低成本/中大批量 低速反应 低度一体化 Credit Suisse/ Charter One Bank

银券通(bank-securities link) 银行与券商在支付清算系统的一体化整合 结算系统联网 大众化 低成本/大批量 低速反应 低度一体化 ICBC/ HSBC

金融多元化经营(financial persification) 多元化理念下一家金融机构开发经营多种同业或跨业金融产品 单一金融机构 大众化(低个性化) 中高成本/弹性批量 中低速反应 低度一体化 Citibank/ Amica

捆绑式金融组合(bundled portfolio) 将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组合在一起的金融产品营销方式 两家以上机构 中低个性化 低成本/大中批量 中低速反应 中低度一体化 Wells Fargo/ Morgan Stanley

金融超市(one-stop shop) 不同金融产品营销地点的一体化整合或共享 单一金融机构 大众化 低成本/大中批量 中低速反应 低度一体化 Allstate/ Charles Schwab

金融产品创新(FP innovation) 现有体制下金融机构独自开发整合自身金融资源的新金融产品 单一金融机构 中度个性化 中高成本/弹性批量 中低速反应 中低度一体化 Merrill Lynch: cash mgmt二、建立全的必要性及对金融分业体制国家的特殊意义

建立全金融的必要性,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单一金融(single finance)的核心能力的有限性(limit of core competence)与金融需求的彻底个性化(perfect inpidualization)趋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的模型如图1所示。

个性化需求满足程度

图1 建立和全金融的必要性分析模型

本文认为,未来金融需求的总趋势除了Pine(2000)针对一般商品需求所说的日益增长的大规模个性化(mass customization)、低成本(low costs)和快速市场响应(rapid responses)需求外,还需加上产品的一体化(integrated products)需求。而全金融正是为了适应和满足这一金融需求的总趋势而建立的。由图1可见建立全金融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金融与其他金融形态相比,具有成本局限、速度局限和个性化局限这三大局限性。它要么被淘汰,要么被迫朝三个方面转型:一是专业金融,二是金融混业经营(如全能银行、银行融合保险),三是金融或金融战略联盟。

其次,专业金融虽在单位成本和反应速度方面比其他金融形态等具有优势,但因其产品过于单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程度则较低,因而具有个性化局限。

第三,金融混业经营虽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比其他金融形态具有优势,但因其是非专业化和非虚拟整合的,因而单位成本较高;又因其科层制的组织体系,因而市场反应速度较慢。这些都构成了其难以克服的成本局限和速度局限。

第四,全金融因以虚拟方式运作,是对全有关核心能力的网络化集成和整合,因而兼具“低成本”、“快速反应”和“高度个性化”三大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规模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详见本文“三”部分)。

总之,单一的金融形态(包括专业金融和全能金融)无论其核心能力有多大、有多广,与纷繁复杂的大规模个性化的金融市场需求相比,都是难以满足和微不足道的。单一金融的三大局限性,归根结底,来源于其运作模式局限性。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基于产权整合的金融运作模式,代之以新的基于核心竞争力整合的虚拟企业式的全金融运作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上述三大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规模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此外,建立全金融运作模式对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不打破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取得甚至超过金融混业经营的功效。具体地说:

1.推行全金融,可不打破现有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保持金融体制的延续性,减少体制转换成本及其他有关的社会成本。盲目引进发达国家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将使中国付出巨大的体制转换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从而迟滞和拖累中国金融的发展。事实上,花旗集团已陷入混业经营困境。英国几家主要的全能银行已逐步放弃全能制而转向专业化。

2.推行全金融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捷径。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不适合中国金融体制,只能使中国金融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只有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失败与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新、新所提供的历史机遇,立足国情,推行中国特色全金融模式,才能从体制上和经营模式上奠定赶超发达国家的基础。

事实上,德国的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s)模式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且已越来越显露出与现实金融需求和未来金融发展不相适应和局限性。它不能解决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更不能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样板取向。

3.推行全金融是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历史动因和强大工具。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新秩序靠什么?归根结底,是靠“金融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靠实现新秩序的具体工具。而这些就集中体现在全金融模式的建立和推行。全金融模式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方面,能彻底打破传统的各种经济界限,如:“南北界限”、“南南界限”、“北北界限”、“东西界限”等,彻底整合和重新配置世界金融经济资源。而在全金融模式中,由谁充当盟主呢?是由最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到市场机遇的单位。那么,宏观地看,未来世界市场的主要机遇在哪里——在东方,在亚洲,在中国。那么谁又最了解中国市场,一般来说是中国本土单位,当然这也是需要经过努力的。

三、全金融运作模式和全金融产品:演进过程的比较剖析

对全金融问题的,主要是对“全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微观基础“全金融产品”的研究。

(一)全金融运作模式:全能银行等初级形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1.模式比较:金融跨业并购、金融混业经营及全能银行等成为全金融运作模式的初级形态。如图2所示:

企业虚拟化程度(virtualization)

跨业程度(cross-industry)

图2 各类型金融运作模式比较矩阵:全金融模式是新型高级金融运作模式

图2中列出了有代表性的7个金融运作模式类型:AFO,IUB(internet universal banks),FHC,UB,BHC(银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IB/II/IBr(internet bank/ insurance/ broker),TB/TI/TBr(traditional bank/ insurance/ broker)。

图2中,所谓企业虚拟化程度,是指企业采取虚拟企业方式运作(主要是整合不同金融单位的金融资源和核心能力)的程度;所谓跨业程度,是指企业运作(如机构设立、产品结构)中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交叉或混合的程度。

由图2可以看出全金融运作模式(allfinanz operation model,AFO)与其他金融运作模式之间的历史演进、继承与超越关系:

(1)在跨业程度方面,各类型金融运作模式由高至低的排序是:

AFO > IUB/ FHC/ UB > BHC > IB/ II/ IBr/ TB/ TI/ TBr

即全金融运作模式比其他金融运作模式具有优势;网络型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及传统全能银行等其他金融运作模式可被看作是全金融在跨业运作中的整合不同产权的金融资源方面的雏形、初级阶段或过渡阶段。

(2)在企业虚拟化程度方面,各类型金融运作模式由高至低的排序是:

AFO > IUB/(IB/ II/ IBr)> FHC > BHC >UB >(TB/ TI/ TBr)

即全金融运作模式比其他金融运作模式具有比较优势;网络型全能银行及网络型专业金融(专业的银行、保险及投资银行等)等其他金融运作模式可被看作是全金融运作模式在企业虚拟化运作中的网络经营方面的雏形或初级阶段。

此外,全金融比之其他金融形态还具有更大的跨文化包容性(cross-culture integration)它不仅承认不同企业文化和金融文化的多样性(cultural persification),而且正是建立在这中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和创造价值的。

2.全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基本特性

全金融运作模式,就是以个性化的市场机遇为核心、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以虚拟企业方式为整合资源机制、以Internet为最新高级经营与技术手段和运作平台的金融运作模式。它具有以虚拟化的资源整合方式、高度个性化和产品结构高度一体化的全金融产品以及体制性的低成本 ,对高度复杂化和瞬间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的基本特性。这一基本特性可简约为“V-P-M-L-R-I”特性,即:

V:金融资源和核心能力整合方式为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方式。

P:产品是高度结构一体化的全金融产品(allfinanz products)。

M:服务对象为大规模个性化(mass customization)金融需求。

L:运作成本实现了体制性低成本(low costs)。

R:市场反应性能具有对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rapid responses)能力。

I:基本运作平台以网络金融(internet finance)为基本运作平台

全金融运作模式(AFO)可以下列公式3-1所示的特征函数表示:

AFO = V·P·CmM,L,R,I

(m = 0,1,2,3,4)

(公式3-1)

其中,CmM,L,R,I表示M,L,R,I这4项中任m项的非顺序组合元素的乘积。如C2M,L,R,I = M·L或M·R或M·I或L·R或L·I或R·I 。规定C0M,L,R,I = 1 。

由公式3-1可见,全金融运作模式就是虚拟企业的金融资源和核心能力整合方式(V)、全金融产品(P)与大规模个性化的金融需求(M)、体制性低成本(L)、快速的市场响应(R)及网络金融运作平台(I)等特性的有机结合。其中,虚拟企业方式(V)和全金融产品(P)对于全金融运作模式的建立具有根本的意义;如V = 0或P = 0,则AFO = 0 。这就是说,只要虚拟企业方式或全金融产品不存在,则全金融运作模式也就不存在。即虚拟企业方式全金融产品对全金融运作模式具有根本意义。相比之下,全金融运作模式的其他特性则不具有此根本意义。

(二)全金融产品:银行保险产品等初级形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1.产品比较:银行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保险理财分红产品、银行基金产品及联名金融产品等成为全金融产品的初级形态。如图3所示:

产品虚拟化程度

产品一体化程度

图3 各类型金融产品比较矩阵:全金融产品是新型高级金融产品

图3中列出了有代表性的10个金融产品类型:AFP,IWM(internet wealth management),SCBC(specific co-branded card),CBF(co-branded financial products), WM(wealth management),BA/ FA/ BF(bancassurance/ fund linked assurance/ bank-agent funds),ID(inpidualized derivatives),TF(traditional financial products),BP(bundled portfolio),SF(specific financial products)。

图3中,所谓产品虚拟化程度(product virtualization),是指一项金融产品由不同金融机构虚拟合成的程度。所谓产品一体化程度(product integration),是指同一金融产品中所包含的银行类、保险类、证券类等金融产品原素的集成度。所谓产品个性化程度(product inpidualization),是指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程度;全金融运作模式旨在满足彻底个性化(perfect inpidualization)需求。所谓市场反应(market responses),也称市场反响,是指对市场瞬息性机会性需求的反应或反响速度;它可分为快反应(rapid response)和慢反应(slow response)。

由图3可以看出全金融产品(allfinanz products, AFP)与其他类型金融产品(financial products)之间的历史演进、继承与超越关系:

(1)在产品个性化程度(product inpidualization)和市场反应(market responses)方面,各类型金融产品由高至低和由快至慢的排序是:

AFP > IWM/ WM/ SF > SCBC/(BA/ FA/ BF)/ID > CBF/ BP/ TF

即全金融产品比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具有产品个性化优势和市场反应优势;网络理财、银行保险、保险连接投资、银行基金及专项联名卡等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可被看作是全金融产品在产品个性化和市场反应方面的准备、酝酿和初级阶段。

(2)在产品虚拟化程度(product virtualization)和产品一体化程度(product integration)方面,各类型金融产品由高至低的排序是:

AFP > IWM/ SCBC/ CBF > WM/(BA/ FA/ BF)/BP > SF/ ID/ TF

即全金融产品比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具有产品虚拟化优势和产品一体化优势;网络理财、银行保险、保险连接投资及专项联名卡等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可被看作是全金融产品在产品虚拟化和产品一体化方面的准备、酝酿和初级阶段。

2.全产品及其基本特性

全金融产品是全金融运作模式的微观基础。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全金融产品,全金融运作模式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全金融产品,就是由作为产品原素(essences)的不同金融单位的金融资源和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虚拟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而成的、产品结构高度一体化(structural integration)的、具有快速市场响应能力(rapid responses)的、体制性低成本(low costs)的金融产品。

全金融产品是建立在全新的金融运作机制(全金融运作机制)基础上的具有特殊创新意义的金融产品。这主要体现在:

(1)它往往不是由一国一家金融机构,而是由全球范围的多家外包式(multi-outsourcing)金融机构开发出来的;

(2)它不是由多家金融机构以现有的传统的协作方式,而是以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s)的运作模式开发出来的;

(3)它不是按现有的链条式开发周期对市场做出反应,而是按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运作模式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rapid responses);

(4)它不是以现有的“批量-成本”的反向关系(trade-off,即小批量/单件-高成本),而是按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的低成本(low cost),小批量甚至单件地开发出来的;

(5)它不是以现有的客户被动的方式,而是以客户主动参与的互动方式(interaction)开发出来的;

(6)它不是以现有的非彻底的个性化方式,而是以彻底的个性化(perfect inpidualization)方式开发出来的。

因此,与全金融运作模式相适应,全金融产品的基本特性也可简约为“V-P-R-L”特性,即全金融产品的“四大基本特性”,其中:

V:产品的虚拟整合性(virtual integration),也称虚拟一体化性,即全金融产品是以虚拟企业方式整合不同金融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它可做到银行类、保险类、投资银行类及基金类等不同种类金融产品原素(essences)的跨业整合,形成高度结构一体化(structural integration)的唯一性金融产品(alone financial products)。

全金融产品的虚拟整合特性可以函数形式表示为:

V = f (B, I, S, F; b, i, s, f ) = vBbIiSsFf

(公式3-2)

公式3-2中,B, I, S, F分别为被虚拟整合到全金融产品中去的银行类、保险类、投资银行类及基金类产品原素;v为全金融产品的虚拟整合系数,表示产品的虚拟整合程度;b, i, s, f分别为其成份权数。其中,如v = 0,则V = 0 。即如果金融产品不是通过虚拟整合而成的,则该金融产品就不具有全金融产品所需要的虚拟整合特性。即产品的虚拟化整合特性是全金融产品的根本特性。

P:产品的彻底个性化(products of perfect customization)。

R:产品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rapid responses)。

L:单一金融无法比拟的产品的体制性低成本(low costs)。

全金融产品的基本特性可以下列特征函数表示:

AFP = V·CnP,R,L

(n = 0,1,2,3)

(公式3-3)

其中,CnP,R,L表示P,R,L这3项中任0、1、2、3项的非顺序组合元素的乘积。如:C2P,R,L = P·R或P·L或R·L 。规定C0P,R,L = 1 。

将公式3-2代入公式3-3,则全金融产品基本特性特征函数分别有:

AFP = vBbIiSsFf CnP,R,L

(n = 0,1,2,3)

(公式3-4)

由公式3-3或公式3-4可见,全金融产品就是产品的虚拟整合性(V)与产品的彻底个性化(P)、产品对市场的快速响应(R)及低成本(L)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只要v = 0 即V = 0,则AFP = 0 。这就是说,只要产品的虚拟化整合不存在,则全金融产品也就不存在。产品的虚拟化整合特性是全金融产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特性。相比之下,全金融产品的其他三个特性则不具有此根本意义。

(三)全金融产品营销:金融超市及金融营销等初级形式上的进一步。如图4所示:

营销虚拟化程度

客户参与/互动程度

图4 各类型金融营销比较矩阵:全金融营销是新型高级金融营销形式

图4中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0种金融营销类型:AFM,IFM(internet financial marketing),FSM,CRM(customized retail marketing),CBM(co-branded marketing),PAM(professional agent marketing),CFM(community financial marketing),BPM (bundled portfolio marketing),SSM(standard series marketing)和TFM 。

由图4可以看出全金融营销(allfinanz marketing, AFM)与其他类型金融营销(financial marketing)之间的演进、继承与超越关系:

(1)在营销虚拟化程度(marketing virtualization)和客户参与/互动程度(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teraction)方面,各类型金融营销由高至低的排序是:

AFM > IFM/ FSM/ CRM > CBM/ PAM/ CFM > BPM/ SSM/ TFM

即全金融营销比其他类型的金融营销具有营销虚拟化优势和客户参与/互动方面的优势;网络金融营销、金融超市等其他类型的金融营销则可被看作是全金融营销在营销虚拟化和客户参与/互动方面的雏形和初级阶段。

(2)在单位营销成本(unit marketing costs)和市场反应(market responses)方面,各类型金融营销由低至高和由快至慢的排序是:

AFM > IFM/ CBM/ BPM > FSM/ PAM/ SSM > CRM/ CFM/ TFM

即全金融营销比其他类型的金融营销具有单位营销成本优势和市场反应优势;而网络金融营销、金融超市等其他类型的金融营销则可被看作是全金融营销在单位营销成本和市场反应方面的过渡、初级阶段。

(四)全金融的实施:网络金融基础上的动态战略联盟

全金融不同于网络金融,却以网络金融为基础的实施平台。全金融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却以战略联盟为基本思想。全金融是战略联盟思想与网络金融这一新新的实现手段的完美结合的产物。没有网络金融这一新型信息技术的实现手段,战略联盟就难以快速、微观、动态、机会、低成本地实现,一句话,就难以彻底地实现动态化(dynamic)。而没有战略联盟的思想和实施机制,网络金融就只能停留在孤立发展的状态,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不能适应和满足日益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的,都是难以为继的。

四、结论与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全能金融产品,是基于产权和经营控制权整合的金融联合经营模式和产品形式,是与新经济“竞争-协同”的发展要求和特性背道而驰的,是否定企业文化及金融文化多样性的,仅仅适应于相对稳定的个性化需求程度不高的金融环境,是暂时和过渡性的。它已面临严重的市场困境、经营困境和体制困境,必然被更符合新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运行模式和金融产品形式——全金融模式和全金融产品——所取代。

全金融是基于稍纵即逝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金融市场机遇,采取虚拟化整合不同金融单位的金融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方式,为了快速响应及更充分挖掘大规模个性化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最新的金融运作模式,具有“V-P-M-L-R-I”特性和极强的跨文化包容性。全金融产品是全金融运作模式的微观基础,具有“V-P-R-L”特性。全金融是世界金融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发展家的金融业要赶超发达国家,应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发达国家的弯路,积极创造条件直接采用全金融运作模式。中国作为具有特殊国际经济金融地位、特殊国情和特殊历史使命的发展中大国,更有条件发挥主义制度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越性,建立中国特色全金融运作模式,开发中国特色全金融产品,以此赶超发达国家。为此,特建议:

1.以全金融体制取代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体制,建立中国特色全金融运作模式,开发中国特色全金融产品。

2.为全金融体制的建立进行积极的准备。大力发展网络金融。在接纳外资金融进入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模式方面,逐步以全金融模式取代目前的产权吸纳模式(从政治上讲,以全金融模式吸纳外资金融,正是坚守金融体制主权前提下的金融改革开放的具体形式和体现)。

1. Anthony M. Santomero, David F. Babbel.市场、工具和机构.郭斌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A. Gart.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陈雨露译.北京:出版社,1999

3. B. Joseph Pine.大规模定制:竞争的新前沿.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D.M. Anderson, B.J. Pine.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下的敏捷产品开发.冯涓等译.北京:机械出版社,1999

5. B. Joseph Pine II, J.H. Gilmore.体验经济.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Jay Heizer, Barry Render.Operations Management, 6th 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David Bovet, J. Martha, R. Kirk Kramer.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 David Rogers.商业银行的未来.王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9. 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 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1. 陈菊红等.灵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西安:西安大学出版社,2002

12. 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趋势.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3. 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4. 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5. 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6. 白钦先等.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7. 孙健.经济学导论.北京:工业出版社,2001

18. 谢康,陈涛.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营企业呈现出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能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扩大社会就业,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关系着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必须正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无法摆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命运。只有一部分民营企业成功地实现转型,成为规模大、管理规范化、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地损害了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重视财务管理,并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就有可能因此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并最终丧失现金支付能力。如果这样,不管其规模多大,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重新审视家族制财务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有选择的保留、有创新的改革,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企业得以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并逐步地发展成为“百年企业”。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日益走向成熟,在其走向资本化、规模化的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以往的任人唯亲、重忠诚、轻职能的用人模式已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会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会计业务的不规范也将制约着企业的预测、决策、预算、分析,并最终影响企业决策的正确性。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在逐步地更新理财观念,并在抓住理财根本的同时,健全完善会计机构设置,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业务也日益走向规范化。但由于民营企业家族制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深蒂固,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会计人员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报告,还缺乏应有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的应有作用还得不到全面地发挥,很难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一个高效运转的企业,除了要利用好内部资金来源,还应有效地从企业外部获取并利用好资金。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一直被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所困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自我积累的资金和向民间借贷资金,融资数量小、成本高,而且资本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观上民营企业数量多、力量散,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信贷标准,而且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据最近公布的第7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融资难、不公平待遇正成为困扰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而其中的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突出。调查显示,有85.5%的受访企业认为贷款太难。比起两年前,贷款手续相对简化,但是抵押、担保条件却更加苛刻,贷款成本太高。

(二)忽视成本管理,造成资金耗费管理缺乏科学性

企业的运营成本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资金的耗费。在当前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中还普遍存在着成本“三化”的现象,所谓“三化”是指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这种现象使得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严重缺失,企业成本控制失效,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成本核算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进行核算,支出与成本划分也不具规范性,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致使成本资料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了成本会计本应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控制资金耗费的职能。爱多公司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爱多鼎盛时期,胡志标不惜重金打响品牌。在1998年,为了打垮新科,爱多公司在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买就送”活动,买一台1000多元的爱多VCD竟送价值700元的礼品,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耗掉利润1.5亿元。而且他对财务管理没有概念,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和多少负债,经营活动大手大脚,几乎没有成本控制观念,最终导致爱多公司在1999年进入了本不应该走的破产程序。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薄弱

制度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要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资金分配、外汇资金、资产评估和公司清算等方面都要有合理必要的规定。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主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尽管一些民营企业已经逐步地完善了会计机构的设置,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但是其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算账”之上,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甚至不看或看不懂报表,只重视利润的多少,导致会计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控制薄弱,使得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迫于市场竞争、发展的多方压力,民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抓住理财根本,但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加之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大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空喊口号而没有任何有力和有效的措施,从而无法摆脱后劲不足的命运。另外,在民营企业的创建初期,可能由于主客观原因,企业无法很好地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就很难保证企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管理就是要正确地估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尽可能正确地预测未来的资金需求,并且保证及时地提供这些资金需求。此外,企业应该加速回收应收账款、从赊销开始就应该严格把关,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如果应收账款已经发生,企业就需要制定严格的回收政策,保证账款的及时足额回收。在存货管理上,也应注意不能让过多的存货占用企业的现金。因此,企业应合理地确定存货的最佳订货批量,防止存货占用太多的流动资金。在融资方面,应该积极地拓展融资渠道,确立多元融资意识,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路子,在筹资活动中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以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杠杆效应,适度负债经营,降低筹资风险。总之,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既要“借鸡下蛋”,又能“以蛋还鸡”的良性循环。在投资方面,应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决策失误是资金投入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应转而通过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地研究市场,自觉地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和论证,并注意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做好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二)加强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一座金山,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来源。因此,向成本要效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财务部门要做好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运用本量利分析的方法,合理地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和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在产品核算方面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要详细地核算其成本构成,并为生产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产品要进行横向对比,本着向竞争对手学习的态度找出自身生产活动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在此基础上,拓展成本核算的考核范围,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绩效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积极推行责任成本,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在企业内部设立责任成本中心,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混乱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机构设置,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并积极地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虽然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着手完善会计机构的设置,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及其会计人员都只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阶段,以及提供完整、正确的财务信息上,会计的职能并没有及时地向管理职能转变。因此,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培养其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科学的人才观。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高薪聘请资深的财务人员补充到企业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旭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04(23).

2、王保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06(12S).

3、赵筠,杨印山.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4).

4、彭顺海.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陷、成因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7(2).

5、张丽清.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6、夏秉义.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7、杨应杰.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理性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0).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4

银行间市场利率咋了?罪魁祸首应该是银行同业业务,其配置大量非标信贷资产导致期限错配是根源。

同业业务的本意主要是承担商业银行司库职能,用以流动性管理。

但近年来,银行在同业项下短借长贷已是公开的秘密,在表内贷款规模受限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大量配置非标信贷资产(如票据和信托受益权等),加重了同业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非标信贷资产的沉淀导致贷款偿还速度放缓,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外汇占款减少和债券市场清理是诱因。

受外管局20号文以及QE3退出预期的影响,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由前四个月的月均4000亿元下降至不足700亿元,从人民币1年期NDF较中间价的贴水幅度来看,预计6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仍将继续减少。同时,债券市场清理和理财产品监管加强也增加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此外,央行政策导向的变化更是推波助澜。央行的操作显示了政策取向的变化,显著超越市场预期。主要银行日终的超额备付率并不低,但由于流动性预期紊乱而不愿借出资金,加剧了银行间市场紧张局面。

于是,一场所谓“可控的流动性危机”在银行间兴起,并迅速扩散至整个资本市场。突出表现为:隔夜SHIBOR利率创出历史新高,中型、大型金融机构短期资金违约的消息不断传播,流动性危机不言自明。

此次流动性危机的总导演是央行,演员是各大金融机构,资金空转加剧之后,虽然M2、社会融资总量等货币总量指标维持相当高的增速,但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CPI、PPI等通胀指标均向下回落。

与此同时,央行也观察到金融风险在不断堆积,部分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期限错配严重(期限错配是金融机构天生的需要和本能,关键是不能过于严重),并且信托、委托贷款等相当一部分表外融资直接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房地产相关项目,而这些被认为是缺乏偿付能力的。

而在管理层明确提出“激活存量货币”的大背景下,央行决意挤出金融体系结构性泡沫化的态度非常坚决。

银行自食其果

这种流动性危机不是没人预警,早在2012年年底,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就已撰文明确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短借长投就是一种“庞氏骗局”,既然是骗局,迟早会被戳穿。现在的危机或许仅是开始。

资金面的紧张状态,虽然直接原因是央行不及时释放流动性对冲准备金上缴、外汇头寸管理以及理财到期等诸多紧张因素,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中国信用市场流动性错配已经极为严重,存在硬着陆的脆弱性。

最近两年,影子银行信用膨胀,一些机构发展以短期同业资金匹配长期限资产的盈利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只要企业现金流还能维持短期负债的利息支出,风险会被掩盖下来;一旦经济下行,长期资产的现金流转差不能够覆盖短期负债的成本,风险就开始显现。

接下来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举新债还本息,如果这时候央行不释放流动性,利息就会快速飙升,错配的亏损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债务融资的“庞氏”特征,高利息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经济会加速下行,资产价格也可能崩溃);二是折价转卖资产,资产价格如果因此而快速下行,必然是经济硬着陆的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庞氏”特征。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增速(名义)开始显著落后于债务增速,意味着新增收入很难用于偿付旧债的本息;从微观层面看,很多企业的投入资本利润率不能覆盖利息率,甚至要靠举新债偿付利息、交税。

2013年总需求衰退得这么厉害,但利息还在上升,哪里来的货币需求?只能是债务存续产生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层最近对影子银行一系列治理整顿,节制部分机构因杠杆扩大而导致的期限错配、货币错配的局面,也是迫不得已。

如果仅是抑制增量,货币不可能收得太紧,高利息不可能拖太久,因为存量还得靠庞氏续着;如果敢动存量,意味着允许违约和坏账出现,提前着陆,经济将死里求生。

结果会怎样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目前问题是流动性危机是否会引发银行业危机?

中金公司认为,央行通过货币条件的变化已经清晰传达了政策意图,这场波动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是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商业银行必须放缓利用短期同业资金开展准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业务模式的调整是采用有序方式还是无序方式进行决定了银行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同业市场利率走高将会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增加实体经济的脆弱性。同业市场利率走高会直接影响部分以同业利率为定价基础的融资方式的定价,如债券和票据直贴,6月初以来,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直贴利率显著上升,上升幅度分别约为0.4和5个百分点。如果同业市场利率长期维持走高,势必带来FTP价格的走高,最终传导至贷款利率的走高。

其次,同业市场利率维持高位较长时间会使流动性预期进一步紊乱,可能导致实体经济流动性收缩力度较大,资金链断裂。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会减少信托、票据等融资方式的资金供给。如果这种调整是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影响相对可控。如果市场主体预期紊乱,业务模式调整短期内以激烈方式进行,可能会使得企业资金链条受到较大冲击,从而带来资产质量风险。

为了降低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央行在调控过程中会增加灵活性,稳定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银行的预期,同业市场利率会从高位下行,短期内引发银行业危机的风险不大,从而为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赢得时间。

偿债危机尚远

那么,排除银行业危机后,眼光稍微长远一点,目前这场危机是仅将止步于流动性危机,还是会爆发一场中等级规模的偿债危机?

流动性危机之下,收益率曲线已经严重倒挂,收益率曲线+宏观供求面双双疲软的组合是经济陷入衰退期的征兆,或许情景并非如此严重,但对流动性危机演化为偿债危机的担忧必然会加深。

偿债危机的最关键变量是全社会的储蓄率,过去30年,中国人的劳动和资源消耗形成的储蓄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房地产;二是外汇储备,尽管地产价值和外储价值形成的方式无疑带有资本原始积累和圈地运动的强烈气息,但不可否认其重要的价值储藏功能。

宏观上看,企业和居民的投资与贸易顺差共同构成了中国总储蓄的资产配置,中国的总储蓄率达到50%,尽管这中间有投资的低效率、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下等漏损,以及对房地产价格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资产泡沫化后崩盘的担忧,但即便充分考虑这些风险以后,中国的总储蓄率依然是远高于爆发偿债危机的欧美。欧债危机本质是希腊等国的储蓄率危机,储蓄率若难以有效回升,仅靠节衣缩食式的财政紧缩难以从根本解决问题。

在承认居民储蓄率依然高企的前提下,占银行贷款20%出头的房产贷款特别是居民房贷无疑是优质资产,中国居民的房贷偿还远没有到达日本当年祖孙三代供房的资金链紧绷状况。同时,城镇化的下半场依然能够为整个宏观经济增长带来足够的动能,以使得房地产企业以及相关的项目获得盈利,具备偿还能力。

在居民部门的高储蓄率之下,政府部门的负债率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负债率较高,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的许多投资特别是大型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不仅是政府驱动,更是地方政府主力参与建设投资,所以在从居民储蓄转换成全社会投资的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政府的高负债率,而在政府的增长目标压力和融资渠道没有达到最优的困境下,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偏高,投资收益又很低,导致偿债压力巨大。而债务链条的维持又取决于卖地收入,卖地收入需要开发商的不断参与,后者又需要土地附着物房地产价格的不断增长。

因此,不是居民高储蓄率转换成投资的方式有问题,而是投资增长的难以为继。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明确地方政府的权责以及推出地方政府债券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

居民储蓄的另一大贮藏项目外汇储备的增速势必要放缓,否则人民币国际化就是空谈,人民币对外输出就需要贸易顺差的减少乃至逆差。过去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本质对应中美贸易顺差而非中国之全球贸易顺差。过去20年,对美顺差1.67万亿美元,对非美顺差2300亿美元,对美顺差是升值基础。

过去20年,对美顺差逐年扩大,对非美顺差2008年触顶回落及2011年逆差450亿美元,未来10年非美贸易将现逆差。因此,未来人民币对外输出或许会以中国对非美世界贸易逆差的方式出现,悄悄进入非美国家的储备货币。而对美贸易顺差的维持则能够保持人民币的强势。中国的对外净储蓄也会慢慢扭转过来,对非美形成净负债。

站在宏观长周期视角,目前的流动性危机不会演化成偿债危机。不过,总有一天,会有一场流动性危机最终演化成偿债危机,并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但那一定是关键的宏观变量变化之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一次。

政策博弈预期

此时此刻,6月中旬以来的这场SHIBOR风暴还在演进过程中,市场最为困惑,也试图从各个角度解读的是央行的政策信号和决策逻辑。只有知道了央行决策的依据、分析框架和逻辑过程,才有可能预判央行下一步的操作。

另一方面,央行的博弈对象是金融机构,博弈的结果由价格信号反映,而价格信号通过被市场参与者解读,影响其行为,进而对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决策者需要及时充分解读这些信号背后的预期进行动态调整。

从目前市场流传的信息来看,央行决策的依据是,银行间市场一直没有实现央行政策意图,流动性持续宽松;6月前10天新增贷款爆出天量且票据融资为主,投放过猛而且对实体经济贡献不大,潜在风险不小。

另外,央行也观察到一些银行期限结构严重错配的问题。这也就是说,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和新增贷款的规模结构是影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观察依据。银行间流动性充足有相当程度来自外汇占款,央行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采取了以外汇头寸缴纳准备的形式调控,这是对流动性的回收,而坚持央票发行(尽管在风暴中是象征性发行)也是对信贷天量的回应。总之,央行控制信用膨胀的逻辑是中规中矩的。

预期分为几个层次:此次SHIBOR风暴中体现出来大行担心央行政策过于严厉而保有充分流动性不愿拆借;中小行的绝望心理推升SHIBOR利率;市场担心融资危机会导致金融企业倒闭潮并进而冲击实体经济。把一个长期的经济金融问题放在一个短期政策框架下去讨论也容易推进和放大这层层预期。

如果不对这些预期进行及时了解和动态调控,这些预期就有自我实现的可能。安抚大行并督促其发挥流动性提供者的功能是必要的。6月26日,工行董事长已明确表示,工行愿当银行间流动性的稳定器。当然更进一步的预期还有可能发酵,但这不是央行一家所能调整和干预的。

6月前10天银行票据融资大增,实际上有相当程度是监管强化的原因,是过去表外存在的票据集中回表,但在央行的分析框架中,则是货币扩张的警惕信号,因此调控立场更为严厉。

方正证券据此认为,这说明监管者之间,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号传递偏差较大。央行在结构调控方面往往是力不从心的,无论是金融体系的结构(如期限错配、资金池膨胀等)还是实体经济的结构都是这样,只能对结构问题累积后反映出的总量信号做出决策并尽可能做到前瞻性和预调微调(但未必总能做到)。

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机制还有待完善,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机制也不顺畅,因此这种偏差短期内难以消除,带来的市场波动还将不断发生,既是风险,也是机会。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5

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集保障与投资于一体的创新型寿险险种,相对于传统寿险产品而言,除了能给予客户生命保障外,更具有较强的投资功能。购买者缴付的保费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险保障,其余的进入投资账户。投资账户中的资金由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投资的收益将全部分摊到投资账户中,归客户所有,同时客户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对保户而言,保险保障部分是确定的,客户的风险主要在投资账户上。通俗说,所谓的“投资连结”就是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连结”给客户,客户要面临一定的风险。

一、资本市场变化带来的投资收益不确定

该产品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投资账户投资收益的不确定,资本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账户收益。目前,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渠道包括:各种国债、金融债券、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以及2003年保险法规定的可投资于保险行业相关的股票。现阶段,保险公司的投资账户的收益多少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投资的投资组合的优劣。尽管保险公司拥有专业的投资团队,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仍相对不够成熟,股指的变化受到一些非理性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给投资者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风险。保险资金中,国债投资占有一定的比重,有利于稳定投资收益,但是对于一些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风险和短线投资所带来的风险仍然影响着客户投资账户的累计收益率。

我们知道,保险的根本意义在于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即保户通过支付小额的保费抵御其可能发生的大额损失,这也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而投资连结保险通常只提供身故、高残赔偿,保户面临着保障不全面的风险。若保户对该险种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有同时投保其他险种(如:医疗险),靠投资收益无法实现真正的保险。既是投资,必追求回报,投资回报不良是保户最担心的风险,然而遇到投资市场的整体低迷,或保险基金管理经营不佳,都会使投资回报低于原有的预期。除非最低回报率的保证,否则任何的投资结果都需完全由保户承担。

此外,投资渠道狭窄,证券投资基金种类不多也是增加客户投资收益不确定的重要因素。现在允许部分保险资金入市,且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这种投资连结保险比传统保险产品更强调投资,投资的成败是产品生存的基础。投资风险成为这种产品的特有风险。投资连结保险其保障与投资收益直接挂钩,投资风险虽说由保户直接承担,但保险公司投资行为必须对保户负责。

投资连结保险的很大“魅力”在于其投保客户对该险种投资收益的高期望值,而现阶段,保险资金投资环境并不理想,首先就体现在我国现阶段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狭窄。专家认为,承保收益率下降与巨额保费闲置,已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投资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相对较小的保险公司要好一些,但总体投资收益水平都不高。目前,使专家忧虑的是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有限的投资品种已较难支撑保费的快速增长。虽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保险法》将保险资金渠道的拓宽到可以投资企业(与保险行业有关的企业),但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与不断增长的保费相比仍显狭窄,这种现状很难支持中国保险业全面应对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纷至沓来的风险。

二、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不完善增加了客户投资与理赔的风险

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集保障与投资为一身的创新型寿险险种,对于它的管理不仅包括保障部分,更包括投资部分,这与传统寿险相比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投保时对产品认识不清。现阶段保险公司的个人人专业化程度不高,在介绍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收益方面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再加上保险公司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佣金,这和个人业绩相挂钩,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投保户面临被误导风险,不能真正理解该险种的优劣。人寿保险单多数是通过寿险公司的个人人卖出去的,投保人主动购买的比列很小,保单销售出去的同时就暗含了某种纠纷。投资者去交易所买卖股票,是其自身情愿承担风险,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遭到亏损,一般都会自己解决。而投资连结保险一旦价格下跌,投保人资金遭到损失,会给寿险公司带来纠纷。一是保户很可能会迁怒于寿险公司的人,因为个人人在推销寿险产品的同时,通过口头许诺或者利益演示等手段,告诉他们保险公司将会给他们带来高额收益。二是客户有可能同寿险公司打官司。因为寿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定价时,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退保金、佣金、开办费用之和不能超过客户所交的毛保费,当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客户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时,可能要求退保,而投资连结保险由于对管理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开办费用很高,只是投保人得到的退保金将会非常少。三是由于人寿保险是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而投资连结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准开放式基金,寿险公司的个人人很难完全理解其含义,人在展业时可能做不合实际的宣导,可能没有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寿险公司如果不能达到人的宣导要求,投保人可能会寿险公司,并且对寿险公司失去信任,影响整个寿险行业的形象。

2.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软件和硬件的欠缺,不能真正满足客户灵活投资的要求。由于投资连结保险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费差益,而产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高,需要复杂的电脑操作支持业务的发展,而这方面的软硬件投入均十分昂贵,增加了产品维护的成本;此外,公司须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产品维护等方面,该产品的成本也远高于传统产品,如果控制不善,虽然保险公司摆脱了利差损的威胁,却仍可能发生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从而影响产品的长期、稳健经营。

另外,投资连结保险中投资账户资产价值可随时领取,这种开放式的机制使投资运作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于传统寿险存在较大区别,从而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保险公司对该险种的管理和运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保险公司对于投资险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投入比较有限,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体系不发达,一方面必须具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确保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不够;另一方面投资信息披露、客户投资组合的调整等要求,保险公司不能及时满足,导致了产品相关的服务承诺将无法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户在投资和理赔的风险。

三、监管不完善给客户权益保障带来风险

监管机关对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尚无具体规定,各公司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易引起客户误解,对各公司的投资业绩的评估方法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各公司公布的投资业绩缺乏可比性。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将直接制约投资连结保险的健康发展,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还可能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

金融理财的根本意义范文6

渠 岳

哈佛经济学博士郭凯说,前几天,他碰到了个前美国财政部的官员,他开玩笑说:从数据上看,美国和个快破产的非洲国家非常相似,比如说:巨额赤字,巨额逆差,大量的印票子。那个人回应说:只有一个区别,我们能借到钱,但是他们借不到。这位前官员说的没错儿,而这些钱里有很多就是中国借的――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

据最新报道,在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萧条担忧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海外央行继续买进美国国债。截至十一月,海外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创出历史新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New York Federal Reserve)公布的数据显示,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Fed)所托管的海外官方账户中的美国国债达到1.608万亿美元,刷新了一周前1.594万亿美元的纪录。

海外央行买进创纪录的美国国债也令这些央行所持美国政府债券的总量达到历史新高。

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市场

美国的国债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市场,其交易几乎遍及全球。始于1929年的美国国债市场已经形成包括发行市场、二级市场、回购市场与期货市场在内的最为完善与发达的市场体系。其运行模式与管理手段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化国家建立各自国债市场的样板。

美国财政部作为美国政府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联邦政府的财务需求,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以弥补联邦政府收支差额。在国债市场上购买美国政府的公债,就是借钱给美国联邦政府,购买者会获得固定金额的利息。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作为财政部的财务,协助财政部招标拍卖每笔新国债并支付现有国债的利息。投资者可以将拍卖前已进行的新债远期合同交易作为参考进行投标,以使发行市场的价格真实地反映新债的供求状况,之后新债转入二级市场交易。美国国债二级市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具广度与深度、最具流动性的市场。

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根据到期日与利息所得的不同,主要有这么几种:

1,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ills):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务证券,期限少于一年,一般为3个月到一年。短期国库券通过竞标过程发售,价格相对面值有折扣,所以不会像大部分其他债券,一般支付定额利息:

2,政府票据(Treasury Notes):期限2至10年的可买卖定息美国政府债务证券。有票面利率和到期日,通常每半年付息一次;

3,国库券(Treasury Bonds)期限10至30年的可买卖定息美国政府债务证券。有票面利率和到期日,通常每半年付息次:

4,零息票国库券(Treasu ryStrips):没有规定利率利息,到期值为面值,按面值折扣购买。

一直以来,美国国债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投资优势。首先,安全。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由美国政府担保,几乎没有信用风险。其次,期限选择多。从3个月到30年不等的到期期限,有利于投资组合,闲散资金利用。而且,流动性好。易买易卖,买卖差价低于其他证券,市场交易活跃。还有,可预见性――自1985年以来,美国政府就没有发行过可赎回债券,无论票面利率多高,无论期限多长,投资者都不用担心被赎回。

但是,美国国债的利息率并不诱人,尤其是在市场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的时候。过去几年里,中日俄等国政府持续购买美国国债,但美国本土的投资者却不停减持。例如,10年前美国国债的总额约为3万亿元,当中逾七成、即2万亿元以上为美国本土的投资者拥有:但时至今天,美国国债的总额剧增,却只有三成为本土投资者持有,而且比例不断下降。美国人不买美国国债的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利息率不吸引人。

各国为何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以中国为例。

中国目前持有约1万亿美元的美国证券,其中就包括541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200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国债券持有国。

中国之所以持有高额美国国债,首要原因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庞大,且增长迅速,规模惊人,这笔外汇储备需要有良好的保值升值(最主要是保值)场所,而美国国债市场体系结构完整,市场制度成熟,运行效率很高,是国际资本最优质的“庇护所”。中国外汇储备选择美国国债作为主要投资对象,从本质上看是资本寻利性的直观表现。

中国持有高额美国国债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前面说了,美国国债的利息率并不吸引人,中国政府之购买美国国债,其着眼点显然并不放在投资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稳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保障人民币弱势,借此保护国家的出口业。但持有美国国债对汇率的影响近年来变得不是很显著了,从国际上看,日本一直是美国的最大借款人,其持有的美国国债一路飙升,规模和增长幅度均远远超过中国,但同期日元汇率却表现出一波三折的震荡走势,持有美国国债的稳定汇率功能因此令人怀疑。现实就是,尽管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但并没有因此堵住美国人的嘴,对中国汇率指手画脚的美国高层人土层出不穷,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巨大。所以,出于汇率稳定的目的持有美国国债,是中国成为美国大债主的又一原因。

而说到底,海外央行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是美元在全球货币中的霸主地位决定的。美元占全球24%战略储备,占11%世界贸易份额。美元会改变一切,会改变商品价格和油价,美元波动会影响贸易。在短期或中期,还没有美元的替代品。“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说,自1915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交易货币后,经数次变革,美元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地位正越来越强,不可撼动。不过,随着全球力量的发展,未来将会出现多种货币共同占有金融市场的形势,一些其他的强势货币将为美元分担压力,而欧元就是很好的选择。可对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何时会被取代的提问,这位一手推动了欧元诞生的经济学家称,“也许还要再过100年”。

减持还是增持,两难选择

在金融风暴越演越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显现的情况下,目前市场已经预计,美国政府将为其自身的经济刺激措施筹资而发行大量国债,中日等国若在此时大举抛售所持美国证券,则可能进一步提高美国的借贷成本。

但不少分析认为,债主们在减持美国国债问题上,亦面临两难选择:若大量减持美国国债,可能带来美元贬值,及美国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使其本身利益也会受损;但是继续购买新的美国国债,在美金融风暴还远未见底的情况下,这部分资产也有缩水的风险。

实际的情况则是,前几个月,随着美元的再次走强,海外央行买入的美国国债也刷新纪录。业内人士指出,美元近期反转,对美国来说,或是出于特殊时期的市场需要。这个需要就是,华尔街流动性丧失时,需资本流入“补血”,这是美国出于“战术性”考虑的一步棋。而对海 外央行来说,大家更多地是出于避险考虑――并非因为美国国债多好,而是暂时还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保值品种。但知名经济学者谢国忠却分析指出,中国还是应该卖出美国国债。因为2009年,美国将有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需要融资,接近其在外流通国债的五分之一。美国依靠外国资金来发行国债。美国经济糟糕的状况会让其财政巨额赤字持续,使国债发行量居高不下。如果外国人的信心出现危机,美国国债市场就会像股票市场那样崩盘。面临发生数万亿美元危机的风险,或许美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印钞票。美联储可以印足够的钞票,给每个人融资。当然,预期到通胀率上升,债券市场和美元会暴跌。不过,美国政府、企业和家庭可以为他们的债务再融资,并从美联储的低利率中获益。时间一长,债务随着通胀恶化而“蒸发”。谢国忠说,“奥巴马可能很聪明,但是美国的问题可能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印钞票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但美国经济会陷入滞胀。现在应该卖出美国国债。”

无奈而危险的平衡

美国时间2008年10月9日发生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架设在纽约曼哈顿的“国债钟”(一座高科技数字钟,用来显示美国债务总额)最高可列出10万亿美元,但美国政府的债务9月已超10万亿,钟面被“撑爆”。据台湾媒体报道,“国债钟”的负责人说,这很简单,将数字钟再增加两位,让显示额达到千万亿就行了。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巨额国债被卖到世界各地,只需要印美钞,美国人就可以坐享中国的鞋袜、日本的汽车和来自欧洲的奢侈品,尽管美国政府常年入不敷出,常年贸易赤字。此等美事,均源于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因为不愁没人买美元。英国《金融时报》文章认为,美元会继续保持它的地位,理由是:超级大国地位仍在,美国经济增长率并非“惨不忍睹”,欧洲和日本这方面都不及美国。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用“次贷之乱”殃及全球的美国,仍然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世界就是这样的奇妙:中日俄等拿上数千亿的真金白银,不断购买美国国债美元资产来资助美国利率,然后美国人将已超买的资产拿来再抵押,来买中国及日本生产的电器和廉价用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笑话,就像你把大部分的身家都借给一个债仔,由于借出去的钱实在太多了,于是自己每天要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拿给债仔享用,并希望他每天生活得幸福快乐,不要有些微伤风感冒,否则便会同归于尽!因为假如大家都停止支持这个债仔的话,美国政府将在极短时间内破产,带来的灾害将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严重。

“抄底”华尔街并非国家战略

华尔街金融震荡,两种思路应运而生一日“抄底”,如中司增持黑石股份等;一日改革,如法国总统萨科奇呼吁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之下,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远水不解近渴,而“抄底”华尔街似乎更为明智。其实不然,泱泱大国议论“抄底”,既非仁义之师,又非国家战略。此时此刻,除了管好自己的事并构建防火墙之外,国家的巨额外汇储备应该如何配置?

如果谁说要超配美元资产,难免挨骂,但美元资产的超配已经既成事实,在美元已经贬值之时转换币种等于认赔出局,保持在美元资产之内至少没有汇率风险,这就像人民币升值贬值对本土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一样。有人批评说当初持有这么多美元资产是错的。客观地说,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在来不及调整外汇资产配置的条件下,以美元结算的外汇管理体制自然会导向超配美元资产:二是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可供选择的其他币种或者收益太低,或者风险太大。

既然外汇储备中超配的美元资产一时难以改变,下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配置美元资产。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有美国财政部债券,有“两房”票据,还有“抄底”华尔街的金融公司股权投资,等等。抛开固定收益类的美元资产,股票等权益类的投资应该超配金融股吗?如果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在金融危机中“抄底”的思路有情可原,若还兼有战略投资人的角色,那就要问一问:我们跨国投资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应该如何配置股票等权益类投资的行业结构?

有位老友讲过一个很通俗睿智的道理:农民发财了,多半会攒钱供儿子上学,因为他不希望儿子将来还是农民。国家也是家,至少要有农民发财后的远见,也就是要为子孙后代进行投资。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的时候,有人买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有人买好莱坞制片厂股权,结果成为世人的笑柄。却很少有人注意当年日本还买了许多国外的矿产资源,买了许多重工业设备制造业的股权,这对日本后来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此为戒,跨国投资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我们的后代缺少什么?今天说起“Made-in-China”所想到的产品,未来还会是这些产品吗?如果不是或者不全是,那么今天应该持有的美元资产应该有什么呢?这就是国家战略!是在金融海啸中投资于未来中国的短缺资源和支柱产业,而非“抄底”华尔街。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扩散到实体经济,并且从美国本土扩散到其他国家,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流动性危机和经营性困难。“抄底”华尔街的思维是投机性的财务投资策略,而收购稀缺资源并参股实体经济,则是国家的战略性跨国投资。前者极有可能赚钱,后者未必短期见效,但有些机会却可能千载难逢,是将来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这就是跨国战略性投资的机会成本。换一个思路:我们的后代需要美元吗?也许需要!我们的后代需要资源吗?一定需要!在“也许”和“一定”的选择之间,当然应更多关注将来“一定需要”的价值投资。从这个角度看,代表国家战略的价值投资并不等于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中投的“价值投资”高度偏重于金融,并且一再涉足风险极高的私募股权投资,这也许是符合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却未必是中国的“价值投资”。

在金融危机中“抄底”华尔街的思路是人之常情,因为金融市场的确存在着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周期,暴跌过头就是机会。但是华尔街和好莱坞一样,都是美国的经济支柱,华尔街经营着美元资产价值,好莱坞经营着美国战无不胜,他们永远也不会融入中国经济。比较之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私人电脑业务,中国铝业收购必和必拓公司的股权,将来却有可能融入中国经济的大循环。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如何配置:是主动配置将来可能纳入中国经济大循环的美元资产?还是投机性“抄底”廉价金融资产?答案应该很清楚。

(金岩石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反危机对策须防浑水摸鱼

在美欧金融危机已经蔓延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压力下,从央行在一个半月内三度放松货币政策,到财政部在3个月里第二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再到2万亿元铁路投资计划出台,宏观经济政策转向正从今年前些时候省区市和中央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发出的信号转为实际行动。前几天的9月份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减速,通 货膨胀数据则显著降低,又为宏观经济政策放松提供了决策依据,相信未来政府还将进一步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实现“保增长”的目标。考虑到1997―1998年在东亚金融危机蔓延的冲击之下,中国戏剧性地急剧转换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从此前强力推行的紧缩性政策转向高强度的扩张性政策,对中国在危机中巍然独存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实属必然。

然而,一项政策变动无论其本意如何良好,都会有人企图借机从中塞进自己的私货,将自己并不符合公利的私利、甚至是这项政策变动本意要抑制的私利列为其维护和促进的对象,对这种浑水摸鱼的企图,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公众,都不可不察。就反危机对策而言,这种浑水摸鱼的企图主要会表现在以下方面

公众最容易感受到的无疑是借口反危机维持不可持续的资产市场泡沫的企图,“救房市”有可能成为“救泡沫”。在已经经历了明显价格回调的地区,稳定房地产市场,避免其进一步暴跌而危及金融体系,并稳定投资需求,这无疑是应当的;但在某些仍未经历明显房地产价格回调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并未得到充分释放,过于急切、强有力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未尝没有可能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因为正是此前几年格林斯潘过度放松货币政策方才埋下了今日次贷危机的祸根。而且,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居民预期收入流量正趋向下降,此前房地产市场最炽热的地区也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感受外部危机冲击最强烈,预期收入流量下降的压力相应最大,目前又恰恰是有的这类地区某些势力企图维持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由此产生的潜在经济风险可想而知。

更令人引为隐忧的是,经济危机的风险还在于往往会引爆潜藏的各种社会矛盾而转化为社会危机,乃至全面的政治危机。要防止这种噩梦成为现实,我们就需要努力消除国内社会不公,防止失当的反危机政策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和分配失衡,从根本上降低社会危机风险的几率。房地产业此前几年的暴利、欺诈等行为已经将自己推向了绝大多数公众的对立面,房地产业已经沦为当前中国社会形象最糟糕的合法产业,如果在危机当中房地产业界仍然拒绝调整,拒绝与大多数公众共度时艰,那对房地产业界的公众形象只能是雪上加霜,其后果未必没有可能非常严重。忠言逆耳利于行,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或是行业,这句话都是成立的。

为了保增长,我们目前可以优先采取的应当是财政政策,因为尽管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崩盘已经显著减轻了我国的外部通货膨胀压力,但各国救市所注入的资金动辄数千亿、上万亿,更不用说普遍的大幅度降息和降低准备率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蕴藏着通货膨胀强力反弹的风险,何况我们目前的 些政策取向(如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等)有可能产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压力。在财政政策方面,投资、减税、增强社会保障三项手段都可选择,而这几种手段都有浑水摸鱼的可能性。缺乏严密监督的大规模投资可能成为腐败者侵吞的盛宴,这一点自不待言:利益集团可能在社会保障旗号下为自己攫取有保证的暴利,这一点在美式医疗体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不少人呼吁的减税也不例外。我国财税优惠泛滥,导致税基缩小,权势集团受益良多,却加重了普通居民和企业的税负,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失衡,进而降低了社会消费率,且财税优惠认定和赋予过程中也有孳生腐败之虞。为了保证财政稳健,并促进税负公平,大面积减税必须以清理财税优惠为先决条件。而且,为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需要拥有足够强大的财政开展二次分配,盲目的减税只能令高收入阶层受益更多,却削弱了二次分配缓解收入分配失衡的能力。令人担忧的是,某些企图逃避责任的利益集团完全有可能打着“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之类旗号为自己推卸责任,而这类旗号却能蒙蔽大批受损者也为之摇旗呐喊!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自是必然;拥有西方背景的各类“专家”也往往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取得较大话语权力;倘若发展中国家国内某种势力企图借助外力的光环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话语权力还会不成比例地上升。然而,即使这些“专家”满怀真诚,其主张见解也往往有和东道国现实协调的问题,何况他们有的人往往未必真诚呢!在西方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援助”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类“援助”计划关注的首要目标不是强化受“援”国经济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是如何将受“援”国牢牢固定在符合西方利益的轨道上,因此,制定的经济调整计划是否符合受“援”国的实际,专家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以至于斯蒂格利茨曾经讽刺地说,这些专家最熟悉的是受“援”国的五星级酒店。更有甚者,某些“专家”还将为受“援”国提供咨询服务视为攫取非法收益的良机,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国际开发研究所(HIID)为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俄罗斯投资、援助项目提供定价6000万美元的咨询服务,该所及其项目负责人、知名经济学家安德雷・谢里佛(Andteishleifer)却借机中饱私囊,便是一例。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切不可武断地认为是热钱导致了人民币升值

是热钱导致或者逼迫人民币升值还是人民币应该升值却未升值导致热钱流入?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简单的政策含义就是要想办法控制热钱,同时坚守人民币汇率。如果答案是后者,那简单的政策含义就是热钱是汇率扭曲的结果,要消除热钱,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汇率的扭曲。

上面这个问题所以引发了很多争论的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流入同时都在发生,在很多时候看起来甚至是热钱流入在先,升值发生在后。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发生在后的事情是不可能导致一个发生在前的事情,于是很多人很快就认为:事实告诉我们是热钱导致了升值,而不是升值导致热钱。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我过去就举过这个例子: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早上带着伞出门了,然后下午下雨了。然后你根据后面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导致前面发生的事情这个逻辑,你大概很快就能得出:不是下雨导致了这个人早上带伞出门。如果每次这个人带着伞出门之后都下雨了,有些人说不定还会认为:是因为这个人带伞导致了下雨。

热钱这件事情就很有点上面这个例子的味道。

我们先考虑一下热钱逼迫人民币升值这个理论:一个超级简化的版本是,人民币的汇率本来是正常的,但热钱大量流入,拉高人民币,然后期待在高位将人民币吐出,获利退出。这个故事的本质和庄家拉高出货的逻辑是一样的,庄家大量吃进股票,拉高股票,然后在高位把股票卖出,获利退出。这样故事的逻辑后面,都必须有一个非常愚蠢的对手。在股票的问题上,庄家获利的背后必须是有另外的人愿意在低价的时候把股票卖给庄家,然后在高价的时候又愿意吃下庄家吐出的股票,不这样庄家不可能赚到钱。在中国的股市里,这样的傻对手很可能是有的,因为制度和知识的原因。在外汇市场上,如果热钱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故事成立,那这个傻子是谁?只有一个候选人――人民银行,因为整个市场上只有人民银行是真正美元的买家。我想说的是,热钱逼迫论的要点是必 须要有一个大傻子配合,没有一个天大的傻子,热钱逼迫论是不能成立的。

现在再考虑人民币应该升值却未升值导致热钱流入的说法。这个理论也很简单:有一样东西实际值100块,但有家店却只卖50块。大家自然都冲来买,买到你涨价为止,那些提前买到的自然就赚了。这个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人民币,冲来买的不是别的,就是热钱。这个理论最重要的假设或者是前提是:人民币比其目前的汇率更值钱。这个假设合理吗?有不少合理性。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走强的经济也会有一个走强的货币。如果这个规律适用于中国,那中国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确实意味着中国应该有一个强势的人民币。中国自1994年以来经济翻了大概有两番(剔除价格因素后,2008年的GDP是1994年的4倍左右),可是汇率相对于美元才升了20%左右,相对于一篮子货币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贬值的,从这个角度说,人民币确实有可能是低估了。当然,前面说的规律未必是适用于中国的,反对这个理论的人可以举出很多理由论证中国为什么情况特殊。给定如此多的经济规律都不适用于中国,这个规律不适用于中国也很正常。

所以,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在意识到两种理论都有缺陷的前提下,我觉得前一种理论更有可能是错的,至少我本人不觉得人民银行是傻子;而后一种理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来,更有可信度。

不同意我的判断没关系,这很正常。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看到热钱先流入,然后人民币再升值,就武断的下结论是热钱导致了升值,这不是必然的。

(郭 凯 哈佛经济学博士生)

汇率政策应关照非美元货币风险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10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2.1,环比升值3.08%,全年累积升值幅度为13.5%;同时,名义有效汇率也为112.1,环比升值3.78%,全年累积升值幅度13.3%。这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相对稳定形成反差。

人民币有效汇率是指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BIS利用2002―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数据,分国别(地区)测算了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权重构成,赋予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美国18.5%、日本17.4%、欧盟16.2%和中国台湾11%的权重,上述四个国家(地区)的贸易总权重高达63.1%,其货币与人民币的双边汇率走势大致可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而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等权重大致在2%―3%上下;至于贸易额较低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可忽略不计。

传统上,人们往往更关注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的走势,所谓人民币升值或贬值一般也是针对美元的汇率变动趋势。这方面是以往中国出口企业更依赖对美出口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元长期以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的霸主地位,除欧元、日元等少数货币外,中国大多数对外经贸往来必须直接或间接通过美元来进行交易,甚至相当多对欧、对日出口贸易也须借助美元来进行计价和结算。随着中国企业出口目的地日渐多元化,加上国际主要货币间汇率的不同步性也越来越明显,仅仅关注美元汇率风险是不够的。

近期人民币兑日元持续贬值,但兑欧元、英镑、新台币等非美货币大幅升值,其关键原因就在于,7月中旬以来美元相对全球主要货币(除日元外)强势反弹;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单边上扬势头止步,基本上回到过去严格盯住美元的格局。即便人民币兑美元渐趋稳定,由于短期内美元兑其他货币强势不减,人民币兑大多数非美元货币也将保持升值势头。

对于美元未来中长期走势,则存在不少争议。信奉美元“七年之痒”说的人认为,相对于2001年以来美元的长期颓势,美元的反弹才刚刚开始,11月3日美元指数82.0447距2002年初的112点仍有较大上涨空间:而此次赢得美国大选,也让人对90年代“强势美元”政策的回归怀有憧憬。但反对观点指出,美元持续走强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撑,过去几个月以来,美元回光返照不过是受惠于全球信贷紧缩和去杠杆化等短期因素,随着这一过程接近完成,美元的再度疲软将不可避免;况且,这对于刺激美国出口也是有利的,新一届美国领导班子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因此,美元前景究竟如何,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此外,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进程启动以来,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汇率日波幅不断扩大。理论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为±0.5%,兑非美元汇率的日波幅更高达±3%。显然,人民币兑欧元等非美货币一旦踏入升值区间,其速度要远大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的。数据显示,仅在10月,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0.11%,兑日元贬值8.04%,但兑欧元大幅升值14.6%。从行情图表上看,欧元兑人民币呈现出异常陡峭的直落态势。

当前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的高度波动和错综复杂的走势,特别是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汇率风险的不断上升,对中国出口企业和外汇管理当局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从短期来看,可适当扩大对日本出口,稳定增加对美出口:同时,对欧盟、英国等国出口可视情况调整为美元结算。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2008年4月以前,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兑欧元总体上仍贬值,不少对欧出口企业为规避风险,极力劝说贸易伙伴改用欧元结算;孰料此后人民币兑欧元开始大幅升值,兑美元汇率渐趋稳定,企业不得不再次说服对方改回美元结算。由此给贸易双方都带来极大的困扰,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交易成本。目前,中国仍有20%―30%的外贸企业以欧元作为结算货币。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企业可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技术指导下,灵活运用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货币期货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货币掉期、提前付款或延迟付款等避险工具来对冲汇率风险。这可以帮助企业短期内渡过难关,也有利于企业通过“干中学”的方式举一反三,不断摸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外汇避险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不能将保值目标与投机目标混淆起来,以避免中信泰富式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