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6-01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病情状况。但是由于小儿好动,其临床依从性明显的较低,从而影响整个穿刺的效果。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临床依从性,并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1]。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200例输液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200例输液患儿,并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患儿,男性患儿50例,女性患儿50例,患儿的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2±1.1)岁。对照组100例患儿,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8例,患儿的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9±1.2)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的两组患儿均在输液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照组的100例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并由其家属进行协同固定患儿的肢体静脉穿刺。而观察组的100例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小儿的心理护理,由于儿童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难免会产生恐惧和紧张等心理,护理人员积极的给予心理辅导,并多关心,从而消除其陌生感,并采取亲切的言语进行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消除患儿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对于比较胆小的患儿,应由耐心的进行抚慰,并以树立榜样的方式进行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而对于表现较好的患儿采取赞扬和奖励,从而增强输液治疗的信心[2]。

1.2.2 健康教育干预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儿的不同年龄情况,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输液的认识,加强对小儿静脉输液的宣传工作。可以进行发放健康知识小画册,从而提高小儿对输液的认识,提高其依从性[3]。

1.2.3 环境干预 护理人员应有效的改善患儿输液的环境,并在输液的过程中给予讲小故事,或者播放动画片以及儿歌等,从而有效的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并减轻其疼痛。另外,对于墙壁的颜色均换为暖色调的,并挂一些卡通壁画,从而提高患儿输液的舒适环境。

1.2.4 病情干预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输液过程中的有效观察,密切关注患儿的反应和表情状况,并查看输液是否出现外渗的情况。同时,观察针头是否有回血的情况。对于有异常的情况应及时的报告医师,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而且控制好患儿输液的流速,减轻一些刺激药物而带来的疼痛,避免出现躁动。输液的护理人员应让有丰富经验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从而提高成功率[4]。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的患儿在实施护理后的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患儿疼痛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患儿护理后的指标观察比较,观察组的患儿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儿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小儿的依从性较差和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与害怕,从而影响整个输液的质量。有资料显示,人的情绪和疼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消极情绪面对敏感性的刺激更加明显,其相应的疼痛度也会明显的上升。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儿的疼痛,并提高临床依从性[5]。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在小儿输液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和降低患儿的疼痛情况,从而提高其临床依从性。本组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患儿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儿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情况。而且观察组的患儿疼痛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儿疼痛率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输液中效果比较明显。主要是通过对患儿的心理干预,提高患儿的信任度,从而有效的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提高临床依从性[6]。

因此,临床中对于小儿输液的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可行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输液中的疼痛情况。同时,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患儿的临床依从性。整个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温惠娟.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4(15):755-756.

[2] 周艳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23(05):811-812.

[3] 郝玲梅.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08,26(15):501-502.

[4] 陈育存.护理管理干预对门诊、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4):655-656.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2

1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分度SDS、HAMA评分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8例患儿护理干预后轻度SDS、HAMA评分值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8例患儿护理干预后中度、重度SDS、HAMA评分值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

3讨论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儿童;心理护理

儿童心理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高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且了解儿童心理知识的护士任职[1]。护士应着重关注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哭闹等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1 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和心理变化

1.1 儿童普遍存有恐惧心理 儿童对医院环境存在恐惧心理。尤其是耳鼻喉科儿童病情急,家属缺乏思想准备,造成护患气氛紧张,护理操作执行困难;其次是病情重,如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或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儿童,窒息感明显,致使患儿出现濒死的恐怖感,家属急噪易怒;第三是儿童心理恐惧,如鼻衄突然发作,特别是幼儿看见出血表现高度惊慌、大哭大闹,恐惧感极为强烈。

1.2 新生儿~2岁儿童 儿童患病后,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非常好哭,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此时护士要有耐心,认识到患儿的感情需要;帮助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让儿童产生安全感,逐步稳定情绪,促进护理工作的实施;护士应向儿童父母讲解陪护的方法,并多与患儿沟通、玩耍,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1.3 2岁~学龄前儿童 患儿病后易激动急躁,主要表现为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或拒绝饮食、吃药打针,不配合治疗[2]。护士面对这种行为不可恼怒,也不能迁就,应因势利导,耐心施教。护士要以正确的行为启发儿童,如参与模仿其他大人、孩子打针不哭不闹如讲英雄故事、看动画片,激励患儿的勇敢精神等。当儿童出现配合治疗的积极行为时,立即给予肯定、赞扬,还可适当奖励。

1.4 学龄期儿童 此时儿童好动,能够理解护士对治疗护理方法的简单解释。当儿童感觉不适时,护士要耐心向儿童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鼓励其说出当时的感受,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加患儿信任感,指导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快配合治疗,早日战胜疾病。

1.5 理解儿童家长 护士首次接触患儿时,应先从父母处了解情况,包括患儿的病情、性格、爱好等,并向家长介绍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解除家长的顾虑,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3]。

儿童患病期间,家长表现为敏感、忧郁、焦虑、易怒。护理工作中应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尊重家长的意见,促进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2 儿童心理护理的方法

2.1 改善耳鼻喉科环境 科室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适宜,避免噪音。营造亲切感,重新布置科室设施、粉刷墙壁颜色、张贴卡通画片,增添动画片等,令儿童有如在家的感觉[4]。 护士要提高表达能力,力求语言清晰精练;服务态度要热情勤恳,对待每位儿童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亲切。特别是针对外地人或文化程度不高的患儿和家属更要做到耐心、热情,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不能表示反感或随意说“不知道”、“你怎么还不明白呀!”等一类刺激性语言。

2.2 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就诊问题 科室就诊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医治疗[5]。患儿就诊期间,患儿家属的心理极度紧张、心情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容易将焦燥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并产生不信任感。护士应充分理解家属的感受,耐心劝解,避免影响儿童的思想情绪。在临床中保持沉着、冷静,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忙而不乱,使患儿稳定情绪,消除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2.3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有同情心,不计较患儿的情绪好坏和家属的说话方式,以情动人,以诚相待;护士要有责任感,尊重患儿及家属,通过沟通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地的治疗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使患儿建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护士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体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感受,不窥视患儿的缺陷,以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儿;护士的言谈举止要得体,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言语也会引起患儿的猜忌,使患儿感到被耻笑从而加重心理负担,所以护士要用亲切、关心的语言对患儿做耐心细致的说明,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增强患儿接受检查治疗的信心,促使其主动配合,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发生并发症。

2.4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是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护士是心理护理的主体,要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三个要素。护士要加强品德修养,不断学习儿童心理知识,提高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

由于耳鼻喉科儿童疾病的特殊性和儿童生长阶段的特点,临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症特点制定的心理护理方案能够促进患儿与医护的良好合作。儿童的心理护理与相关护理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护理治疗工作中,并产生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2] 陈俐,张恩华.护理纠纷的常见起因及防范处理.南方护理学报,2001,8(3):56.

[3] 李爱华,荆素卿.耳鼻喉科门诊病人护理与管理.护理管理,2005,11(7):564565.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儿童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医护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儿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心理护理。结果:护理后患儿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住院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科学的护理能使肾病综合征患儿克服恐惧、悲观、自卑等心理问题,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同时了解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饮食等方面知识,达到坚持治疗直至康复的目的。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3结果

对于产生不同心理问题的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所有患儿都能很好地克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乐观向上的心理,缩短了疗程,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4讨论

心理护理旨在对心身病症患儿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患儿的疾病康复是医护人员心理护理工作的最好成果[4],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让患儿在最佳的心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儿身心尽快恢复健康,和健康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晔华,阚积荣.24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心理护理[J].青海医药卫生,2005,37(5):370-37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2-1643.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39-01

1 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心理压力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将生病住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根据皮亚杰(Jean?Piager)的发展理论,儿童到了7岁左右,对抽象事物才能慢慢地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2~7岁的幼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具体现象。他们无法从现象中找出原因,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况,而不能说出过去及未来如何。

1.1 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先天性患儿毕竟占少数,很多患儿都是因为意外造成的创伤,比如烫伤、烧伤类的患儿,他们要承受比其他患者更多的身体上的伤痛。

1.2 住院限制了自由 住院治疗限制了患儿的很多自由,比如:抽血前不能进食,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身体遭受创伤不能乱动等,这些问题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再加上各种治疗(如抽血、打针、吸痰等)对患儿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幼儿天性好动,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自由,他们会对住院产生莫名的恐惧,有些患儿出院后,死也不肯再进医院,就是一个证明。

1.3 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 儿童因本身认识能力不足,或因身体不适而产生情绪反应,有可能将疾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而导致焦虑、恐惧。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作恶梦,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1.4 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 随着疾病及治疗的进展,接履而来的是身体外观的变化,如插入体内的各种管道。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脱发、满月脸、水牛背等,甚至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均使患儿产生害怕及焦虑的情绪。

1.5 陌生环境及对其缺乏安全感 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住院需要与亲人、朋友分开,原有的舒适及稳定被不安全感及害怕所取代。奇怪的病床、推车及各式各样取代了家中熟悉的环境。各种器械声、吵杂声、消毒水的异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在经历分离性焦虑(详见本节有关内容)和不安的同时,还需承受陌生医护人员所施予的各种强迫性检查及治疗。如此急剧的环境改变,患儿必须经过努力才能适应。

2 掌握患儿心理,正确应对

做好患儿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和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幼儿期患儿仍然依赖感觉和动作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但会逐渐以情绪体验为主。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只从自己的观点看问题。患儿对事物非常好奇,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不稳定,护士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患儿在医院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就需要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特殊生活方式。

护理时,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对人院患儿进行心理安慰,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接近患儿。对年龄小的患儿应以逗引为主,使其产生亲切感,多与患儿在一起交谈、做游戏,以取得其依赖与配合。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巧、熟练、敏捷。不良的情绪可直接影响疾病的恢复。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患儿解除烦躁不安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幼儿期患儿突出特点是年龄小,病情变化快,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病情,所以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感,机智灵敏,掌握患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善于从观察到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3 调和家属心理,争取互动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儿童畏惧心理;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在口腔科儿童牙病门诊,儿童在就诊前及治疗中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忧虑、紧张、哭闹,不愿接受治疗。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力降低,从而影响了治疗时间及效果。故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是消除其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现将对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儿童患者200例,其中男115例,女85例,4-6岁60例,7-13岁140例。其中单纯牙体治疗的120例,乳牙拔除的80例。所有病例均来自本科室。

2儿童牙病畏惧心理的原因分析

2.1诊室的环境口腔科陌生的环境,特殊的器械设备、轰鸣的涡轮声响,以及特殊气味,都会使患儿产生恐惧感以及其他患儿在诊室哭闹、抗拒的场面也会引起患儿恐惧心理。

2.2医护人员的态度及行为医护人员不友善的态度,出现急、厌烦心理以及粗暴地操作都会加剧患儿恐惧和不良行为。

2.3家长的心情与态度家长过分紧张的神情会加剧患儿的恐惧感,或者家长缺乏耐心,情急之下对其大吼大叫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3评估标准

在就诊前将200例患儿进行分类。按心理学分类法分为四度,包括1度15例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如恐惧、哭闹、暴躁、不张口等。2度27例:有拒绝反应(-)不愿意接受治疗,不配合,没有一类患儿的强烈反应如抱消极态度、忧虑。3度98例:配合反应(+)愿接受治疗,但和医护人员或家长讲条件。4度60例:配合很好(++)心情愉快,表现积极态度愿意接受治疗。我们把1、2度称为抗绝型,3、4度称为配合型。

4护理措施

4.1语言交流法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进行良好的心理引导,对具有恐惧多疑心理的患儿,首先使患儿松弛情绪,医护人员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抚摸患儿,主动哄、逗他们,尽量寻找他们喜欢的话题,消除他们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心理。培养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适应能力,引起他们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分散其注意力。当取得他们的信赖和配合后再做进一步治疗。

4.2环境感化法成立专门的儿童口腔诊室,诊室布置趋向家庭化和乐园化可以使患儿心情得到放松。如候诊室应宽敞、舒适,排设儿童玩具,四壁都布置儿童喜欢的图案,每台椅位上方安装电视机,尽可能播放患儿感兴趣的卡通片。使他们享受到优质服务。

4.3家长配合法对于比较暴躁的家长或过分任性、受溺爱的患儿可以与家长充分沟通后暂不让家长陪伴。

4.4观摩交流法对某些因恐惧绝不配合治疗的儿童,可以让他观摩合作儿童的诊疗情况。并让他们互相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提高不合作儿童的勇气,坚定他们的信心。

5小结

根据四类患儿的态度进行综合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对其采取护理措施。结果患儿配合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能够配合治疗的患儿达到80%以上。其余患儿也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因此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