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1

下面介绍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实验方法,并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一、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1.切实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进入实验室时,应熟悉实验室灭火器材,急救药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时应遵守纪律,保持安静。

4.遵从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步骤、仪器及试剂的规格和用量进行实验。

5.应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6.爱护公共仪器和工具,应在指定地点使用,并保持整洁。

7.实验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8.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不能穿拖鞋、背心等暴露过多的服装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不能吸烟和吃东西。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把水、电和煤气开关关闭。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经常使用有机试剂和溶剂,这些物质大多数都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虽然我们在选择实验时,尽量选用低毒性的溶剂和试剂,但是当大量使用时,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伤害,因此,防火、防爆、防中毒已成为有机实验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还应注意安全用电,还要防止割伤和灼伤事故的发生。

1.防火:引起着火的原因很多,如用敞口容器加热低沸点的溶剂,加热方法不正确等,均可引起着火。为了防止着火,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用敞口容器加热和放置易燃、易挥发的化学药品。应根据实验要求和物质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加热方法。如对沸点低于80℃的液体,在蒸馏时,应采用水浴,不能直接加热。

(2)尽量防止或减少易燃物气体的外逸。处理和使用易燃物时,应远离明火,注意室内通风,及时将蒸气排出。

(3)易燃、易挥发的废物,不得倒入废液缸和垃圾桶中。量大时,应专门回收处理;量小时,可倒入水池用水冲走,但与水发生猛烈反应者除外。

(4)实验室不得存放大量易燃、易挥发性物质。

(5)有煤气的实验室,应经常检查管道和阀门是否漏气。

(6)一旦发生着火,应沉着镇静地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大。首先,立即切电源,移走易燃物。然后,根据易燃物的性质和火势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扑救。有机物着火通常不用水进行扑救,因为一般有机物不溶于水或遇水可发生更强烈的反应而引起更大的事故。小火可用湿布或石棉布盖熄,火势较大时,应用灭火器扑救。

常用灭火器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干粉及泡沫等灭火器。

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是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出销钉,将出口对准着火点,将上手柄压下,干粉即可喷出。

二氧化碳灭火器也是有机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灭火器内存放着压缩的二氧化碳气体,适用于油脂、电器及较贵重的仪器着火时使用。

虽然四氯化碳和泡沫灭火器都具有较好的灭火性能,但四氯化碳在高温下能生成剧毒的光气,而且与金属钠接触会发生爆炸。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泡沫而造成严重污染,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因此,这两种灭火器一般不用。不管采用哪一种灭火器,都是从火的周围开始向中心扑灭。

地面或桌面着火时,还可用砂子扑救,但容器内着火不易使用砂子扑救。

身上着火时,应就近在地上打滚(速度不要太快)将火焰扑灭。千万不要在实验室内乱跑,以免造成更大的火灾。

2.防爆:在有机化学实验室中,发生爆炸事故一般有两种情况:

(1)某些化合物容易发生爆炸,如过氧化物、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等,在受热或受到碰撞时,均会发生爆炸。含过氧化物的乙醚在蒸馏时,也有爆炸的危险。乙醇和浓硝酸混合在一起,会引起极强烈的爆炸。

(2)仪器安装不正确或操作不当时,也可引起爆炸。如蒸馏或反应时实验装置被堵塞,减压蒸馏时使用不耐压的仪器等。

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要特别小心。

(2)反应过于猛烈时,应适当控制加料速度和反应温度,必要时采取冷却措施。

(3)在用玻璃仪器组装实验装置之前,要先检查玻璃仪器是否有破损。

(4)常压操作时,不能在密闭体系内进行加热或反应,要经常检查反应装置是否被堵塞。如发现堵塞应停止加热或反应,将堵塞排除后再继续加热或反应。

(5)减压蒸馏时,不能用平底烧瓶、锥形瓶、薄壁试管等不耐压容器作为接收瓶或反应瓶。

(6)无论是常压蒸馏还是减压蒸馏,均不能将液体蒸干,以免局部过热或产生过氧化物而发生爆炸。

3.防中毒:大多数化学药品都具毒性。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接触有毒物品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预防中毒应做到:

(1)称量药品时应使用工具,不得直接用手接触,尤其是。做完实验后,应洗手后再吃东西。任何药品不能用嘴尝。

(2)使用和处理有毒或腐蚀性物质时,应在通风柜中进行或加气体吸收装置,并戴好防护用品。尽可能避免蒸气外逸,以防造成污染。

(3)如发生中毒现象,应让中毒者及时离开现场,到通风好的地方,严重者应及时送往医院。

4.防灼伤:皮肤接触了高温、低温或腐蚀性物质后均可能被灼伤。为避免灼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最好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发生灼伤时应按下列要求处理:

(1)被碱灼伤时,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1%一2%的乙酸或硼酸溶液冲洗,然后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烫伤膏。

(2)被酸灼伤时,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1%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最后涂上烫伤膏。

(3)被溴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酒精探洗或用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至灼伤处呈白色,然后涂上甘油或鱼肝油软膏加以按摩。

(4)被热水烫伤后一般在患处涂上红花油,然后擦烫伤膏。

(5)以上这些物质一旦溅人眼睛中,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井及时去医院治疗。

5.防割伤:有机实验中主要使用玻璃仪器。使用时的基本的原则是:不能对玻璃仪器的任何部施加过度的压力。

实验室应备有急救药品,如生理盐水、医用酒精、红药水、烫伤膏、1%~2%的乙酸硼酸溶液、1%的碳酸氢铀溶液、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甘油、止血粉、龙胆紫、凡士林等还应备有镊子、剪刀、纱布、药棉、绷带等急救用具。

6.用电安全: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应了解水、电、气的开关位置在何处,而且要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实验中,应先将电器设备上的插头与插座连接好后,再打开电源开关。不能用湿手或手握湿物去插或拔插头。使用电器前,应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器内外要保持干燥,不能有水或其他溶剂。实验做完后,应先关掉电源,再去拔插头。

此外,本人发现有些实验制备过程中,有些药品会引起学生过敏现象,如在己二酸的制备过程中,有个学生做完试验后身体出现小红疹,在做硝基苯的制备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建议在做实验前,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牛奶,吃一点鸡蛋清,可以减轻上述不良症状,同时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实验室通风设备良好,一进实验室先打开门窗,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带口罩上课,实验完毕后一定要注意清洁双手,多喝水,吃些香蕉有助于身体毒素的排出。如出现下属情况的中毒现象可参照以下方法处理先简单处理再去医院。氯仿中毒:先洗胃,服盐质泻剂。

碘中毒:令呕吐,给服1%连二硫酸钠、牛奶或冷至温热的煮熟淀粉糊。

酸中毒:用水和5%的碳酸氢钠簌口。令服牛奶和10克氧化镁在150mL水中组成的镁乳、稀石灰水、肥皂水、氢氧化铝凝胶或稀面粉糊。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专科 初级全科医生 研究 实践

近年来,我校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初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院校合作机制、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内容

1.进行黑龙江省全科医生队伍现状调研

为了解黑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情况,我校组织7组专家对黑龙江省52个县的卫生局和县级医院共计70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广泛调研。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共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调研对象包括各县级医院、卫生局主管领导及人事科、医务科和科主任等相关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省全科医生队伍的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制定基于全科医生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重新论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途径及手段、考核方法及标准,调整了课程设置,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为组织教学提供依据。引入行业标准,构建了124课程体系,即:“1”是以学生毕业一年后能够通过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为目标,“2”是以学生毕业后能够面向县乡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来设置课程和选取课程内容,“4”是本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依据“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构建了“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训――课间实习――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2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基本卫生服务能力。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

(1)积极探索校院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面向基层、院校合作、分段实施、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合作全程设计三年教学,分两段实施,坚持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连续三年不断线,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坚定性。

(2)改变培养方式,校院合作创新实施“1.5+1.5”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教学功能,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成立“院中校”,院校双方签订《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协议书》,双方投资完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医院建立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教学主管院长,科教科负责教学工作,成立临床各科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选用中级职称以上、有较高教学和临床水平的教师进行理论和临床教学。建立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室。医院除了承担本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外,还承担本专业第四学期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第四学期,学生在医院上午上课,下午到各科见习,实现了医院中有教室、病房里有课堂,使课堂教学与床边教学有机结合。

4.建设功能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建成集教学、培训和考核为一体的“现代临床医学实训中心”。投入经费新增仪器、设备105台套,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建成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化考站,顶岗实习前对学生实施综合技能训练及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生受到实习医院的好评;以实训中心为平台,为企业和行业开展执业医师考核和急救培训。

(2)满足教学和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完成大庆油田总医院院中校建设,保证“1.5+1.5”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新开发2所社区实习基地,暑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学生顶岗实习增设2周的社区实践,提高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传染病等的诊疗能力,满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培养的需要。

5.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1)临床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的评聘制度,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临床专业兼职教师222人,包括7名社区兼职教师: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和4名兼职教研室主任,能完全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需要。目前本专业兼职教师承担60%以上的专业课理论教学,对临床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

(2)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现有校内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主治医师2人、初级教师1人和实验员3人;20人具有双师素质,占86.9%;有硕士研究生15人、在读博士1人,占65.2%;省级教学名师1人,15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学术团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优良,教学水平优秀,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6.建立院校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系统。成立“教务处――临床医学系――科教科――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临床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规范临床教学管理,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校、系、院联合教学督导组,对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督导,建立基本制度规范,调动医院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7.开展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学生及麦可思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第三方满意度。

二、应用情况

本项研究已在我校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班应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124课程体系经过反馈能够满足初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班开始实施“1.5+1.5”教学模式,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心理适应等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实验班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对照班毕业生就业率,2013年和2014年已有90名学生就业于城市社区和县、乡基层医疗机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胜任力满意。

三、体会

目前国内有80余家本科院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教育,为区域培养了大批全科医生。但是,本科层次(或以上)的全科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社区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仍然短缺。专科层次毕业生与本科层次(或以上)的毕业生相比,更有可能成为“养得住、留得下”的社区卫生人才。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初级全科医生培养新模式,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型全科医生,将是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体系; 整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60-04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视角。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就这一论题所展开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当前,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完善的必要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意义

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和科学衔接,是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开始,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文件和通知中就曾多次强调,要重视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注重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以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观点。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观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着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但直到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系统化、科学化的整体构建和有效衔接实践中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无法突破,致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功能发挥的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有效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从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范式与视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问题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近年来,这一问题又被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提出来,并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围绕着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探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规律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认识偏差、研究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要素结构优化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研究也更为充分,而从纵向的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也还很不充分。目前,仅有的从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教育衔接、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等问题的研究中,鲜有单纯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问题的仅有研究也往往只是就问题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问题发现者多、呼吁者多、指责者多,但真正把它作为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却较少。虽然在相关研究中不乏一些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没有摆脱形式羁绊等诸多不足,没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大多以中小学为封闭系统或以中学和大学为封闭系统,鲜有将大中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的,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入研究的视野;从研究路径上看,由于研究队伍的视界和能力所限,现有研究多为一些“书斋式”的个别性、随机性和经验性研究,往往仅从理论层面上对问题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缺乏建立在系统实证调查之上的实质性研究,因而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易导致研究流于形式或陷入浅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问题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衔接整合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相当重要。

总体而言,当前无论是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显得相对欠缺与薄弱。因此,当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层次衔接及优化整合,无论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论域

所谓论域,就是指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域,就是指由特定研究对象所构成的集合,其重要功用在于使我们对研究的论题有一个宏观与整体的观照视野,从而赋予研究以深刻性与全面性。任何研究都需要有特定的论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虽然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而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现有的研究是在缺乏较为严整的研究论域的情况下展开的。因而,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提升这一论题研究的理论层次,就必须首先要确立严整的研究论域与研究框架。鉴于研究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基本论域应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逐一递进的方面展开。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

有效的研究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所内含特殊矛盾的把握之上,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核心范畴内在本质的把握之中。因此,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学理探究,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前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所要回答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其核心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和形式,概念的界定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因而,要深刻探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必须首先对作为研究起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既是对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1],是研究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客观来看,当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问题尚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易导致理论探讨的歧义与误区。因此,从一个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以及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准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在建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只考虑社会要求的必要性而不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可能性的倾向。这导致了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具有稳定性,总是一时一地的内容多于长期有效的内容,并且也往往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制扩大。这样的种种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产生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消极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扩张,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泛化。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了一个大的拼盘,也严重地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担,导致教育者和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因此,要实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必须对其确立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否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历史回溯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去进行创新活动。不了解历史、不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经验,就不可能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因此,对于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发展脉络的梳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是: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历史梳理可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并且可以使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梳理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历史梳理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一个良好契机。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历史回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厘清建国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是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基本经验。首先,我们按照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期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了六个基本阶段(建国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十年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新世纪以来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对每个阶段和时期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一简单梳理。其次,在基本历程回溯的前提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形做一个简单的评判,力图全面总结和正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六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

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这既是正确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的延续,也是真正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然的解读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对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内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它既包括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也包括中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更包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解读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体系就必须首先对当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考察。对于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解读,要坚持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梳理为主线,以对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内容体系的把握为补充,力求准确、全面地把握当前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二是对当前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考察。所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除思想品德课教学等课堂教育之外的,通过平时经常进行的、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解读,除了要对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梳理之外,还要将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考察作为重要补充,从而通过对各学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正确把握切实保证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解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目的不仅在于要正确把握原有内容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形势创新性地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理论上内容整体构建的创新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因而,以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问题的研究,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整体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归宿性问题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部分研究的核心,在于要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为目标,以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比照,经过研讨提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的设想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探索内容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从而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提供科学的原则指导。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凭空随意的,而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因而也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标准,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规范,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基本保证。二是根据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针对当前内容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构建的具体路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充分显示整体性、层次性和教育阶段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如何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构一个准确界定不同教育阶段内容属性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对我们的研究而言无疑也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难点。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方法借鉴

深化论题的研究既需要确立严整的论域与框架,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因为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够得以有效推进的可靠保证,其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具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主要拟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对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剖析,因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将主要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

1.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的方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运用的首要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始终坚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是要求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以得到最优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鉴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将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作为整个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方法

任何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在研究中,我们力求针对研究问题搜集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文献,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学习,确定研究视角,梳理提炼升华,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3.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的前辈小巴林顿・穆尔曾经指出:“比较的观点可以导致提出一些十分有用并且有时是全新的问题。”[2]这就启发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强调借鉴和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中,我们力求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的方法,试图展示建国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特点及其演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从中得到借鉴。事实上,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中,就是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进程同我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进程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尊重、梳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在逻辑上揭示、复现这些历史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

4.实证研究方法

当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研究路径:一是理论研究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二是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前者作为正式的研究人员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辨与分析,但往往存在“长于思辨而疏于实证,重抽象的定性概括而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3]的倾向,容易导致研究陷入“书斋式坐而论道”的偏颇;后者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却可能因为自身理论基础的不扎实或者研究视野的不开阔,导致研究的普适性不够或研究内容的深刻性欠缺。有鉴于此,我们将把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对于笔者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的研究领域,笔者的思考也只是初步和零散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漏和错误。但希望笔者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成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研究的一个动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2] 苏振芳.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

[3] 黄再胜.实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39.

收稿日期:2011-05-28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4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摘 要:独立学院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的问题。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能力本位教育,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文章以独立学院为例,探讨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从需求分析开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最后确定课程体系。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关键是开展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这就需要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培养方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3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2年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类项目“国际化视角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2403)

收稿日期:2015-04-16

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始创建,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但由于独立学院依托举办高校的特性,导致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沿用或简化举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举办高校一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符的现状在独立学院中普遍存在。成果导向教育又称为目标导向教育,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本文从成果导向教育的视角探讨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突出两个方面,一个是本科教育,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适用性、实用性;也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复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相比学术型本科人才而言,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相比应用型人才中的技能型人才而言,则要求具有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目前,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性和大众性这个方向发展,它的内涵在逐步改变,英国和一些英联邦国家已经把职业证书教育纳入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

大部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是以举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蓝图,在此基础上,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删减一些难度大的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近几年,部分独立学院将职业证书纳入了教学中,开始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但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方案沿用举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培养目标虽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课程体系依然属于知识本位教育;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没有具体的可测评的知识能力目标;再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偏差,课程与培养目标指向不明确、关系模糊,各课程之间关系松散,学生所学知识零散,综合应用能力不强;最后,表现在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通常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仍然是以知识测试为主,而不是能力考核。

2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能力本位教育,要求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下面以独立学院为例,介绍具体的制定步骤。

第一,对行业企业所需人才进行需求分析。独立学院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社会需求分析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工作。社会需求分析可以从当前国内外、地方经济形势、专业发展方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要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可以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来获取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对往届毕业生追踪调查、回访,了解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工作岗位的感受,也是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生作为过去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品,他们的意见是最好的反馈。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筑学专业在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后,发现建筑行业最缺的是建筑师的得力助手,知名高校都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建筑师,建筑师助手反而是稀缺人才。

第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需求分析基础上,将需求转换为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如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首先可以胜任建筑师得力助手这个工作,在此基础上,从而逐步成为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第三,确定学生毕业要求,列出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通常包括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应重视的,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可以让学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如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做好建筑师的得力助手,就必须掌握建筑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建筑制图法,熟练应用专业软件制图,具有较强的建筑设计能力,熟悉建筑构造大样施工图,具有较强的市场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各项能力进行进一步细化分解。

第四,确定课程体系,明确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OBE强调“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在明确列出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应依据能力结构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明确每个知识、能力、素质对应需要哪些课程来实现。一般可以通过关系表格(见表1)来表述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关系图来表述,思维导图就是非常不错的方式。通过关系表或关系图,可以对课程体系依据能力结构进行调整梳理,如果多门课程均指向某个能力培养,那么则可以将这几门课程整合成一门大课程或者一个课程群。

最后,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课程体系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制定完成,此时,需要聘请校内外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论证的范畴围绕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否正确,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即所列课程能否实现能力培养等。

3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OBE强调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课程教学至关重要。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课程教学要实现对应的能力培养,就要将能力作为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教学目标,教学围绕怎么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而开展,教学效果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标准,学生的学习评价则以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

教师是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较强,但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能力却不足,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尤其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实施学习成果导向教学的关键,可以通过聘请教学设计专家定期开展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课,组织教学设计竞赛等方式实现。此外,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大多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们刚从高校毕业,即跨入工作岗位,缺乏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不足,这就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强调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一线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帮带年轻教师加强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一线工作,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丰富一线实践经验。

4 结语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种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最大不同有两点。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从需求分析开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确定课程体系。第二,强调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课程应围绕对应的能力,开展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制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应该注重社会需求分析,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应注重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周朝成,任条娟,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基于特色创建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3 郎耀秀.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需求导向论[J].高教论坛,2011(9)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究

黑龙江大学积极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确保国有资源有效、高效使用。本文仅就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设备共享管理,发挥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建立起规范科学的共享管理机制。

一、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置缺少科学性,不合理现象突出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除国家投入外,资产购置资金来自多种渠道,但由于缺少全国统一规范的高校配置标准,高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中,缺少对本学校、本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同时,各申请单位也通常以本单位的科研、实验为需求理由,没有对购置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购置后的使用、开放共享等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和监督制度。

(二)使用缺少效率性,开放共享意识不强

各高校的院系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名下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由本单位自己掌管,一些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对于存放环境、维护措施都有严格规范的要求。一些单位为了确保设备安全,不允许其他单位使用。还有个别学科大搞派系划分,对于本学科的仪器设备严格看管,其他学科人员不得使用,校方也难以调剂,造成资产各自归属,单位不用的闲置资产,单位急需的要不来资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由于部门所有和封闭管理,不仅缺少校内合作,校际交流与合作也少见,严重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管理缺少规范性,制度和人员不健全

缺少制度范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差别,管理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学校缺乏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有的学校还在探索研究阶段,有的学校虽然有规章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没有相应的监督制度为之服务,使得制度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忽视培养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缺少专门负责大型设备管理的人员,对这些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缺少技术培训,既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又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充分认识开展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性

(一)国家和黑龙江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举措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为落实总书记精神,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国务院于2014年12月31日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我省八厅局联合于2015年12月颁布了《黑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和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实施细则》,两个文件对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开放信息共享,为下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6年10月,黑龙江大学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600余台(套)。自学校于2007年加入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以来,学校先后加入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市科技局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于2010年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签订了加盟平台协议书。

目前,学校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多为本专业或者教师本人专用。共享率低有多方面原因,重复购置、分散管理、信息匮乏、设备操作人员短缺、专项经费不足等是其主要原因。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探索资源整合利用和共用共享,减少重复和无效配置,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资源效能,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探索建立适合国家形势发展需要和学校工作实际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其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得以全面体现。

(三)我校开展开放共享调研的基本情况

学校已通过采取网上调研和实地走访调研两种形式,对全国“985”、“211”院校进行网上调研,对各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及开放共享办法进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对学校拥有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设备的学院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学校参与省科技厅的共享设备情况进行统计,同时提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的实施意见,供学校决策参考。

三、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一直将推进资源共享工作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开放共享方面积极研究与探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适应目前国家和我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一)开放共享建设的总体规划

建立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必须有总体思路和目标,可根据学校仪器设备的总体情况,确定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1.应确定总体思路即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整合资源,专管共用;有偿服务,合理分配;盘活存量,规划增量;优先校内,服务社会。

2.应在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要不以盈利为目的。

3.要符合各项政策法规,可按照设备所在学院优先使用、校内申请次之、校外服务按照申请先后顺序安排使用计划。

4.参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要符合几个条件:第一,属于非设备;第二,单价达到一定金额且用于教学科研、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仪器设备;第三,成套购置或配套使用的、整套价格达到一定金额的仪器设备;第四,要做到几个保证:即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监管条件,要保障性能指标良好、运行正常,要有专人对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使用、维护。

(二)开放共享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校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建设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同时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搭建院级平台,建立健全共享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

2年内建立1个校级虚拟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将符合条件的设备纳入虚拟平台统一管理,平台包括共享设备的基本信息、信息、预约申请、通知确认、收费补贴、考核评价等,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动态管理。

3~5年建成一定规模的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制,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开放共享实体平台,建立若干学院(中心、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平台的分布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确保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及技术队伍稳定,运行经费保障充足。

最终建成虚实结合的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实体平台是根本,虚拟平台是补充,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针对不同的校级平台和院级平台,根据仪器设备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仪器设备的共管共用、专管共用。

(三)构建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

加强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校级管理委员会,由学校教学、科研、财务、实验室、设备、资产、人事、有关学院等单位共同组成。建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级管理体系,即学校、学院、机组三级分工负责,学校由处级管理机构作为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组织协调和统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学院是仪器设备开放服务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所辖机组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机组作为具体实施主体,直接负责仪器设备开放测试等工作。

(四)建立并完善保障措施

1.管理制度要健全

健全仪器设备管理一系列配套制度,从体系建设、运行管理、收费与分配、考核与奖惩等方面进行规划,同时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金,纳入学校预算,基金来源为学校预算专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入、省科技厅给予学校的绩效考评奖励等,使用范围为参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等。

2.服务收费与分配要明确

全面推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有偿使用,要合理定价、分类收费,定价要参照国家标准和同类设备市场价格确定。学校和学院(机组)要对收取的开放共享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使用。

3.加强共享服务技术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素质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共享服务技术队伍,制定职务晋级和年度考核评价标准,在职称评聘、补助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来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选聘有责任心的测试人员加入服务队伍。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范文6

【关 键 词】蒙古族大学生 适应 应付方式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地适应自我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适应是贯穿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个体的适应能力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其生理发育基本完成,而心理还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是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期,因此大学生对这一转折的适应,既直接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也对其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的适应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我们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11年12月对内蒙古地区某大学蒙古族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学生250名,获得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约为94,其中男生107名,约占总人数的45.5%,女生128名,约占总人数的55.5%;理工类专业学生162名,文史类专业学生73名。

2.方法。评定工具:(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问卷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分量表组成,为5点记分,共60个条目,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经过对55106名大学生的测试,量表又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等人参考国外已有理论及量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的。应付方式分6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评定方法:所有数据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二、结果

1.蒙古族大一新生适应的状况

(1)蒙古族大一新生与常模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蒙古族大一新生的整体适应状况要好于常模,突出表现在情绪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及人际关系适应上,要明显高于常模。

(2)性别在适应量表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校园生活的适应上女生的适应状况较好。

(3)民族在适应量表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民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适应方面,汉族学生的得分较高,但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分量表上,民族差异显著,蒙古族新生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学生,这与进入大学校园初期,语言沟通不良有密切关系。

(4)学生来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城乡差异的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来自城市的学生明显好于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尤其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差异显著。

2.蒙古族大一新生应付方式的特点

从表2-6中可以看出,蒙古族大一新生采取问题解决的应付方式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求助方式,第三是幻想方式,自责应对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最低。

3.蒙古族大一新生适应方式与应付方式的相关

对适应总分和应付方式各因子之间进行相关统计,适应与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均存在相关,其中,与问题解决、求助呈正相关(p

从表中可以看出,适应良好的学生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在问题解决、求助和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说明使用成熟应付方式的学生适应良好,而选择不成熟应付方式的新生适应情况不理想。

三、结论

1.蒙古族大一新生总体适应良好,对大学生活的多个适应方面都比较好,自身方面更多的是对自己积极的评估,情绪以正性为主,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在职业方面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这与少数民族自身的个性特点有密切关系,他们的个性积极乐观,这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适应中的所使用的应付方式更成熟。女生比男生在校园生活上适应要更好一些,对于校园生活条件的某些限制能够很好的应付,也能够比男生更积极地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在民族差异上,由于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且较为定型,有较为独特、鲜明的风俗,蒙古族的大一新生进入新的环境后,缺乏适应和应付环境的经验和能力,在学习适应上没有汉族大一新生适应的好。

2.蒙古族大一新生较多采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并通过对适应量表和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适应状况与应付方式中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四个因子均存在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应付方式与适应密切相关,说明应付方式是影响大学生适应的重要内部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大学生所使用的应付方式来预测他们的适应良好与否。因此,在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时,可以从大学生的应付方式着手,引导他们采取更为积极的应付方式来面对挑战,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永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状况.SCL-90.

[2]测量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1(5).

[3]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