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 基本技能 操作性 电工基本知识 楼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8-02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这一课程,是给学生们讲述基本的电工技能知识的,该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这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好课程的定位、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目标等,建设好课程的主体架构。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增加实用性案例,丰富学生们实践操作训练环节。这样会起到更好的课程建设效果。

1 课程的主要容

1.1 主干内容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的主要内容包含两大部分:第一,电气专业相关的电工基础知识;第二,电气电工的实际使用技能。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了该课程的主干内容。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这两部分主干内容进行。

1.2 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存在较大差异。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在建设该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电气专业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进行实践操作,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产领域。

2 课程设置的要求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等。电气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毕竟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就业问题。所以,要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课程设置要在满足学生们掌握基础电气电工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3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建设方向

3.1 互联网信息化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其互联网信息化水平。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该课程在建设时,要重视课程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与网络知识信息结合,接受外界更加先进的电气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信息,形成一个开放、包容、促进变革发展的课程体系。

3.2 实践技能化

针对电气类专业课程较强的应用实践性特点,《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在建设时,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知识的训练水平,给学生们增加实践训练机会。对一些基础的、运用较多的电气基本技能知识,要进行重新梳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集中性和深度。并在此基础上,向实践技能化发展。在课程内容中,要穿插一些易学易用的电工技能训练,如线路诊断、电气设备安装试运行阶段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等。通过这些简单使用的训练活动,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实践技能素质水平。

3.3 与学科前沿知识接轨,提高专业知识的横向联合能力

高职院校电气类课程,同很多其他专业都有着很强的联系。《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建设,要注意加强同相关专业的结合紧密度,例如,物理专业、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因为,随着现代电气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生产实践领域,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磁学科、智能化等,更是被综合地应用到一起。从这个角度分析,课程的建设,要加强同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好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4 课程建设的措施探索

4.1 提升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前瞻性

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气类相关专业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主流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例如,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增加对一些前瞻性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索。未来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应该更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从这中理念来看,增加行业前瞻性的理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洞见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4.2 优化楼宇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智能楼宇管理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多专业知识交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职业岗位,该专业人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房地产物业管理、电信、电子以及智能化系统工程集成科技公司等行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课程的设计建设方面,要把握时展的方向和人才需求的特点。要集中培养学生对于智能项目的学习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高技能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4.3 结合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加强重点知识的建设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在建设时,不能单纯地从课程教学进行,要着眼于未来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重点知识的建设模块数量,强化学生们重点知识、常用知识的模拟和训练,例如,电气类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岗位电力监控SCADA。该岗位要求员工了解用户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方式,明确用户的网络结构,以及用户的过程控制DCS系统、楼宇自控BAS系统和消防FCS系统。工作中需要将中压的配电系统图、低压的配电系统图、继电保护方式等写入SCADA的数据库和专用界面中;要用PLC作为通信管理机来读取中低压的各种电力仪表、继保装置、脱扣器、电力变压器、遥测遥信数据采集装置,并在SCADA主机中设置和绘制相关的各种专用界面;模电和数电、计算机通信、各种开关电器的参数性能、配电系统的工作方式和短路故障应对措施,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这些都必须十分熟悉才行。这些内容的要求十分明确具体,需要在课程建设时着重考虑。对于学生,一定要读好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而且要深入地理解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另外,对于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验课,也一定要认真地完成。这些都是将来进入职场后的知识基础。

5 课程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新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在电气电工领域,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信息化、自动化正在以集合的形式,在各种现代化电气设备上应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们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建立良性的校企沟通,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后,进行集中化的实践操练。职业院校要着眼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电气课程要增加一部分智能控制的内容,集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职高能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爱斌,韩磊.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工艺》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6(6):90-92.

[2] 孔鹏珂.高中、高职课程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王静,张艳燕,琦.研究型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88.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2

 

电工基础是电工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奠基石,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然而,技校电工专业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主动性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原理枯燥难懂,操作深奥难明,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这就要求技校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近几年来,笔者一直负责电工基础的教学和研究,在日常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中心,采用“小课题、小目标”,逐人过关等方法,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电工基础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为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继续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根据这些任务,笔者认为电工基础教学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技能培训和提高身心品质为一体,要想把这些教学工作搞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因此,在电工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笔者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日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的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又如,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做好预习,那就是统计自己家中所有用电设备的功率和用电时间。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先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教学生计算电功率和用电量,再引导学生自己计算家中一天的用电量和一个月的电费。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教师不妨尽可能多地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知识面,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思维品质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电工基础教学不仅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持续协调全面发展。要获得基础知识,就必须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即把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最终更改认识,建立概念和规律。这个思维加工过程必须按照电工基础研究问题的方法来进行。

 

虽然技校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些差,但思维比较敏捷。教师应该营造浓厚的民主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制”,使学生自由表现、畅所欲言,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问、陈述观点,思维才能活跃,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综合技能

 

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综合技能的最佳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懂得应用电工基础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外,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提高综合技能。如当学校的供电线路出了问题,变压器出了故障,安装调试日光灯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低压配电盘等,都可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带着好奇心,精力高度集中,教师边演示边提问,把抽象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顺利掌握知识,学会了动手操作,同时也明白了今日的成果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结果。

 

总之,电工基础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有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3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 基础理论 基础实训

Abstrac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faced of significant change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service function. Actually,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t the aim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apacities. After that, they could be prepared for their career. Hardly can the reform of the pattern of education in the specialty of mold be waited.

Key Words The Pattern of Education Fundermental Theory Elementary Practice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必定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研究与专业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型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据此应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本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加强针对性、突出实践性、强调新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进行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中来。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分为: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一、专业基础理论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基础理论应进行系统优化,有机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

1、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器设备及控制在各个领域中均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的初步知识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出的是,“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是一个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所涉及教学内容广,内容本身也较难掌握。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增强物理概念,清晰的图解分析,缩减课时,力求少而精。

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基础、直流、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分析、计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电工电子测量技术。

2、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与CAD这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解决机械设计制造中技术信息的图样表达问题,以及与图样绘制有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侧重点在视图理论,零件图与装配图制作,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授课以课堂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或装配体实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看图、制图能力,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以后的PRO/E或UG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机械制图与CAD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公差与配合。机械CAD基本概念、基本绘图、操作命令、计算机绘图、图形编辑、显示、设置、查询、层、块、形、属性以及尺寸标注、图形输入、输出以及程序设计。

3、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它是模具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将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基础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设计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克服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把基本理论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科研和设计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常规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课程设计

4、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是先安排金工实习,然后安排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在金工实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实践的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良好。

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材料、制造技术、切削机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尺寸与尺寸链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金工实习、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5、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及选择方法。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则结合在实际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践应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化、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向校内外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转化。

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1、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图与CAD》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绘图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应用训练。一是部件测绘。小至修配被损零件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大到对引进产品实施“反求工程”,测绘技术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二是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绘图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以机械工程图的二维平面绘图为主,以三维实体设计为辅。整个实训中结合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并参加Autodesk公司的认证考试,获得全球通用的AutoCAD工程师证书,以适合于企业工厂绘图员岗位的需要。

2、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基础实验是高职电工与电子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基础实训教学任务。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改革相结合,力求适应高职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 实验项目中分成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虚拟实验和工程案例与学生操作有机结合,保证基本实验教学,不断扩大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制作。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面向实训,符合技能培养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职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环节相辅相成。

4、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为避免学生在实训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该将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同步;基础实训,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无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还是基础实训,所有内容都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实训时结合实际生产会使得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可了解生产现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理论知识与生产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基础实训与社会环境的结合,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除了学习工艺技术外,还将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活动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环保意识及领导才能等。

三、结束语

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突出了实训,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单元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整合和新课程开发,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4

关键词:电工;一体化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TM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24-2

0 引言

《电工学》和《电工技术》是目前学院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化工仪表专业开设的电工课程的两本主要教材,内容设及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各类电路元器件等相关知识领域,同时也对学生的操作应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电工课的学习,可以获得电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可以达到自己动手设计、连接、测量、应用的能力,因而电工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电工课程的教学任务,电工专业的教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制约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电工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由理论教师在教室完成,实习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室完成,教学过程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而理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虽然以实训为基础,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因为学生生源质量的原因很难做到和实习技能培训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习之间的衔接问题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毕竟是以两种模式进行,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的考虑、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设备的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都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示。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首先理论教师讲课时,只考虑理论上的推导和演算,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则多是依照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从理论上去解释、推导并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只注重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应用,在学习技能时又只注重实际操作而没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比如,在电工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师讲授的是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测量方法、各种公式的推导与计算等抽象知识,而实习指导老师是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而实验内容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电路和器材,实验时,先由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过程、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讲述一遍,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目前技校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欠缺,无法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不能详尽地分析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成了实验的旁观者,而所做的实验也是“照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了实验内容,甚至于做完实验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更是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必然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而实习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来完成的,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遇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电工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找出一种既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验(实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适合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2 电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电工学习结束之后能借助电工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掌握产品的基本信息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正确选用常用的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并对其进行常规维护;对常见低压电器进行识别、应用和维护;当供配电线路出现问题时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紧急处理,能检查、修理和排除控制线路的故障。熟悉用电安全操作规程,具备用电安全防护能力;具备学习和应用电工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本着理论知识够用、重在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原则,负责电工教学任务的教师对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整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对偏深的理论内容、烦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删去不讲,把重点放在了电路的连接运用上。将知识点整合成了如下几个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课是在实训室进行的,认识常见的电工工具,熟悉导线,展示导线作品,要求学生利用实训室的废旧线头完成一下艺术作品,要求作品中至少有两条10cm以上长度的指导线,有三个以上的导线折直角,要有至少3圈的导线绕制,还要有1个以上两根导线的连接,是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熟悉导线,认识导线好坏,检测,连接和电工工具的使用等相关知识。作品完成后有一个展示的时间,在此环节不仅有学生刚完成的作品展示,教师和同学的点评,还有教师展示往届学生的线路作品图片,内容涵盖直流电路中的最简单的线路连接、串并联,一灯一控,一灯两控,点动,常动,正反转等全部的实物连接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这门课程就是完成一件又一件能够满足某种特殊需求“艺术品”的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情境的设计了四个,第一个是第一次课的情境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利用实训室废旧线头完成工艺品的制作,开启电工学习的兴趣之门,第二个项目以“Amy家的电路改造”为载体,根据用户要求(直流形式的应急台灯,交流形式的台灯,插座安装,照明灯具的安装,一灯双控的实现等)如何实现为主导,服务于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训练,覆盖能力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有机地将电的基本知识、电路元件的识别与选用,仪表、工具的使用,安全用电的常识部分溶入其中,在讲授中重点在于单个模块和“用电”能力的培养。第三个项目是依据砂轮机的检测与控制对电力拖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的,这三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穿插电工仪表的使用和安全用电常识的相关知识,使安全用电和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成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一条暗线,因而第四个项目设计的是一个情境剧,要求每个组的同学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设计一个情境剧,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设定一个情境演出来,里面有可以安排的错误操作和安全用电的隐患,其他同学以找茬的形式将错误点找出来,然后进行总结评选,在一个完整的情节中覆盖的知识面最广的一组获胜,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每个情景剧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出来,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给本门课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同时在教学评价环节,改变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改变过去以理论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课程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小测验等);

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③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

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

⑤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⑥最终成绩由阶段性考核(60%)+综合应用能力考核(30%)+职业素养(10%)三部分组成。

同时,恰当地在各个考核环节中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5

关键词:电工基础 工学一体化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由于目前技工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基础差,从而接受能力相应普遍比较差,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并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到运用,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

一、电工基础课程内容与特点要求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

电工基础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讲授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这五个基本概念,主要是了解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这三个基本的电子元件,让学生充分了解电与磁这两种基本的物理现象,掌握直流电和交流电这两种基本的电路模式,还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电路

规律。

电工基础从其特点上来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电工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正确掌握,因此,把握好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至关重要。

电工基础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重视基本理论,轻视实践,刚开始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电工知识能够接受,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专业性质渐渐显现出来,慢慢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接受,甚至厌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以往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必要把电工基础的教学放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内进行,按照“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对一些理论进行验证,使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电工基础的各项教学内容,因此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二、电工基础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对电工基础课程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按照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以基本的电路规律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在电工电子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习基本内容,对电路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简而言之,也就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能轻松地理解、接受和掌握课程知识点。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必须掌握的原则是对于教学内容要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要对课程的各项知识点进行充分糅合,把主要内容进行全覆盖,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课程选择中,要充分把握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结合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好必要的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做好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

三、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组织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这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根据电工基础的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欧姆定律教学内容为一个知识点,进行“工学结合”的

说明。

1.建立起基本的学习目标体系

在对本学习目标体系的掌握过程中,必须充分熟练掌握电压、电阻和电流这三者的概念和之间的基本定义,了解三者所代表的符号和单位,让学生能够熟练按照正确的规程操作电流表、电压表和万用表,能够根据不同的电路图把各种零件组装成实用电路。

2.对学生具体分工

按照教学大纲的各个知识点要求,将实验内容进行细分后让学生分工完成,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准备和检测,一部分学生负责组装电路,按照电路图安装电子元器件和仪表的连接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对组装好的电路进行数据的记录,对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清晰的分析。在对学生分工的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分配的任务,而且对别的小组的任务要有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好协同工作,实现对整个实验的密切配合。

3.实验的实施

教师要对各小组实验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督促、指导,并得出结论,写出

报告。

四、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的效果评价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工学一体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具体操作和教师的辅导讲解。在进行效果评价时,教师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实训规范、项目操作熟练度、完成时间、创新理念及团队分工合作等方面来界定,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主要的评价形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充分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而言之,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教师以指导和验收为主,而学生以亲自操作为主,这种模式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更让教学气氛得到充分的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彩平.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1).

[2]于悦河.《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华章,2011(08).

[3]张志超.中职《电工基础》教学探讨[J].才智,2009(18).

[4]段俊玲.《电工基础》教学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范文6

关键词:电工学;PBL;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周静(1976-),女,四川隆昌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侯世英(1963-),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2-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18-03

“电工学”课程是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在非电类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工学”课程已发展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综合课程”,它和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诸多学科知识相交叉,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工程系统中起着基础作用。随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1]作为技术基础课的“电工学”课程教学面临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工学”课程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信息量愈加丰富,如果仅仅是在旧的课程体系下简单地增加新内容将必然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在目前授课学时大幅削减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课程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电工学”课程面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等非电理工专业开设,各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对电工电子学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对建筑电气知识、热能专业对电机控制技术、化工类专业对分析测试仪器的应用等具有特殊需求。因此,如何在学生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教学需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实现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

而且,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厚基础”和“强能力”这两个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矛盾。“厚基础”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并具备在时、空范畴里对基本理论进行转换、延伸的能力;而“强能力”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为学科交叉应用提供必要的接口,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实现“厚基础”和“强能力”的双重目标就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因此,要使未来非电类专业的工程师具备宽厚的电工电子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一直是“电工学”课程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一、“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全面认识专业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联系,首先在各专业的授课学生中开展了广泛调查,征集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分析,对“电工学”课程进行定位,认为“电工学”课程对近机类工科专业是“技术基础课”,对非近机理工专业是“一般基础课”,对文经管专业是“素质教育课”;授课对象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学时不同,“电工学”课程建设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不同”的需求,因此确定课程改革总体上要按照“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来开展。

要同时实现“厚基础”和“强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改变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改进教学方式也很重要。重庆大学电工学课程组在过去几年里深入分析了国外教学改革的成果,[2-6]最后选定一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最适合“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即通过融合PBL思想,在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常用于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的是,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讨论、展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PBL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鼓励争论,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旨在使学习者建构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目前,PBL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已经在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被应用到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3.基于PBL教学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电工学”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以解决从工程实际中提取的具体问题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资料组织能力的目的。围绕以上原则,基于PBL教学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把“PBL”教学模式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探索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协作精神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将PBL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模块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的课程内容体系;将PBL融入理论教学,采取专题式课堂教学,落实“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原则;将PBL融入电工学实践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二、融合PBL的“电工学”课程改革

1.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以“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统筹整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知识点—教学专题—平台课程”金字塔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1)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原有的“电工学”课程体系是从6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是电类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电器及控制”四门课程的简化和浓缩。考虑到本课程必须为更多专业的学科交叉以及新技术发展提供延伸接口,拓展课程内容体系,把电子测量、自动控制、PLC编程等相关的基本知识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对照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更加明确地提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

(2)以知识点为基础,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融合PBL的思想在各知识模块中,以一个“实际问题”为核心组织一个专题;细化各教学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分级:1级为基本知识点,2级为应用知识点,3级为扩展知识点。以用为本,以需求层次为导向,把教学内容层次与知识点按课程学时进行合理组合,形成系列“教学专题”;比如对文经管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则专题以1级知识点为主体教学内容,对机电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则要包含2级和3级知识点。

(3)构建柔性、开放的平台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模块的教学专题,并根据教学学时筛选专题内所涉及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构成”电工学”系列课程,比如28学时的“电工学III”就是一门针对部分理科专业及文经管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还有针对其他不同理工科专业开设的36学时、72学时、88学时等不同的“电工学”系列课程,形成柔性、开放的平台课程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以PBL模式为主导进行了课程的内涵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删除了那些从课程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出发安排的一些古典的、抽象的知识内容,比如:

1)简化了电路分析中结点电压法、网孔分析法等纯理论分析的内容,强化了在电路电子技术中广泛使用的KCL、KVL基本定理、等效电源定理、叠加原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内容,并着重阐述其工程应用。

2)简化了电路暂态分析理论,着重理解RC和RL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为其在滤波、信号发生等信号处理领域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3)精简了基于分立元件的放大电路分析,重点理解“放大”的含义,强调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掌握利用集成运放构成的各种基本运算电路。

4)精简电机的原理性介绍,重点介绍在工业企业和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三相异步电机的外特性及其起、停、变速控制等。

(2)在理论教学体系中,以用为本组织知识点,比如“PLC编程及应用”知识模块以在工业企业中广泛使用的“西门子PLC技术”作为主讲内容,精简PLC的原理性介绍,加强了PLC与“电机及控制”模块内容的交叉,针对实际使用重点介绍基于PLC的各种电机控制方法和过程。

(3)在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理论教材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知识模块的每一章节之后新增附录内容,介绍基于Multisim软件的电路电子技术仿真分析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开展仿真分析教学;同时,在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引入Multisim软件,开展基于EDA技术的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通过仿真分析把传统的电工电子学知识与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融合PBL的“电工学”课程教学

1.专题式理论教学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课堂教学采用了紧凑式的“专题教学”,即融合PBL的思想,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中心,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专题。而且,在教学中即要求做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清晰,同时又要兼顾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技能。如果按照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由一个老师承担整个课程的所有教学工作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大多数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方向有所不同,其专长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学中与教师专业或科研背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讲述得更生动,教学效果更好。但与专业不相关的内容教师则讲述平淡,所以“专题”教学难度很大。

基于此,在开展“专题式”教学时采用了多位教师合作授课的方式,即课程由若干个教学专题组成,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结合教师个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一个老师只专注于1~2个专题的教学而不是整个课程的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优势,深入浅出地把知识模块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人力情况下把课程教学“精品化”,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创新实践教学

把PBL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实践”等多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中,具体做法包括:

(1)打破“基础实验无创新”的定势思维,在基础实验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实验。[7]开放式自主实验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时间上采用开放管理,实验内容上采取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此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2)开设综合实验项目,强化实验内容与工程、与实际应用联系。综合实验项目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开展,一般3~5人一组,包括选题—预习—提交方案—自主实验—总结答辩等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实验基本采用自主开放式的管理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开展实验,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有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协助”的能力。

(3)利用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向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工电子”创新实验,通过项目申请书撰写、开题/结题答辩、项目开展等环节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SRTP项目中,导师采用PBL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电工电子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工电子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完整的电工电子学知识应用的综合训练,为这些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电工电子学科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一组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实验后总结说:“PLC控制技术对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的专业学习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在火电厂给水泵小汽机保护系统、电厂化学水处理部分、电厂输煤自控系统以及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等具有很高实践价值的领域……”

当然,开展基于PBL的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为此,要求所有的理论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形成一支由理论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师合作的教学团队。每个理论课教师围绕自己的专题设置综合实验项目或者提出SRTP项目,并作为导师指导实验小组开展讨论和实验,专职实验教师负责基础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3.建立了适应PBL教学的考核体系

在PBL教学中,课程考核方式随之改变,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避免一考定终生。理论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发挥传统的期末考试的优势,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等多种辅助考核手段;丰富并完善实验考核,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保证考核的真实和公正。以28学时“电工学III”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通识教育类课程,考核办法如下: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进行,即学生可以带上自己的教材作为参考;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实验成绩:“以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实验报告+平时考核+综合实验”的考核方法,占总评成绩的40%:实验报告是规范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体现实验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因此在实验考核中占30%左右;平时考核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因此占20%左右;综合实验采用PBL教学模式分组进行,包括选题、预习、自主实验、答辩及实做几个环节,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及小组协作能力,占50%左右。

平时成绩:主要为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由教师指定阅读任务,研究生助教辅导,分组完成并对全班汇报,展示资料收集整理等能力。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四、总结与反思

在过去两年里,重庆大学电工学课程组以大类课程建设为契机,融合PBL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用为本,建立了“知识点—教学模块—教学专题”的柔性、开放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专题式”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实践教学试点,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面向试点班级的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挑战性,8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严峻。

PBL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问题”选择和设计是否恰当,即教学“专题”的设置是否合理。很显然,答案并不像“是”和“否”所描述的那样简单。

“专题式”教学的优点是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知识的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因而学时也可得到相应缩短,使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是,它打乱了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得凌乱,与“厚基础”的目标冲突。所以优化专题教学,采用“基础教学+专题教学”的方式可能更适合“电工学”的理论教学,也更能体系“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思想。

教学队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PBL教学的关键因素。很多同学在问卷调查时反馈“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老师的指导”。诚然,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老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PBL教学只适合小班教学,比如30人一个班,否则讨论、反思、汇报等过程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而且,PBL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与其关联的工程实践等其他知识,对课程组教师的素质提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基于PBL的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采取各种措施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于教师而言,需积极投身创新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于学生而言,需挖掘自主学习潜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课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1997,(1):25-27.

[2]唐介.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4):10-14.

[3]Thomas R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asurable outcomes[J].Medical Education,1997,(31):320-329.

[4]Vernon D.T.A and Blake R.L..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Work? A Meta-analysis of Evaluative Research[J].Academic Medicine,1993,69(7):550-563.

[5]李昱,叶秀峰,李丹,等.谈PBL理解误区[J].西北医学教育,

2006,(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