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围生期内的早产儿极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并且预后差。现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并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1±1.56)岁;早产儿38例,足月儿62例;有产时窒息病史58例,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颅内出血原因:缺氧58例,产伤36例,维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儿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征、囟门变化和惊厥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
2 结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弃2例,治愈率为95.00%,病死率为3.00%;出院半年后随访治愈的95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86例(90.53%),发生后遗症9例(占9.47%),其中继发性癫痫3例,脑瘫6例。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状态 该病患儿的初期意识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易激惹、闹性尖叫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嗜睡、昏迷及肌张力减弱等。意识状态常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儿自身系统形成有关。所以,当患儿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以免延误病情[1]。
3.1.2 各项生命征 加强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征情况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如体温、呼吸节律和频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者呼吸暂停。呼吸的改变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进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儿颅内压较高,呼吸浅慢则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4例患儿出现过呼吸节律的改变或呼吸骤停,经及时救治后33例患儿病情好转,2例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关系,双侧瞳孔多表现有不对称、固定、对光反射减弱或迟钝。
3.1.3 囟门变化和惊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变化可反应颅内压的情况,如囟门紧张、突出提示颅内压升高;囟门平软提示患儿病情平稳或颅内压下降病情好转。惊厥是该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详细记录患儿的发生部位、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当患儿出现持续发作是,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做及时的处理[2]。
3.2 护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大,若没有事先告知患儿家属患儿病情的特点,或者许多的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患儿诊断明确后,告知该患儿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措施和预后等,以获得家属积极配合和理解,同时需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儿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3]。
3.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中,要保持患儿合理的室温(26.0℃-27.0℃)、相对的湿度(55%-65%)和安静的环境。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若因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应注意合理的,以减轻头颅的血肿为宜。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给氧,如取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误吸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给部分缺氧的患儿低流量的吸氧,将血氧浓度控制在50-65mmHg之间。对患儿行一切护理治疗或非护理治疗操作时,都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得当,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儿的烦躁,影响治疗效果。
3.2.3 康复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复治疗,能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庭都选择将患儿带回家中行康复治疗,所以在这些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后遗症,治疗的时间大约3-6个月。康复治疗的内容应包含康复训练方法和婴幼儿的基本护理常识,并建议家属定期到指定医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2.4 注意事项 首先,婴幼儿在出生前的早期准备和产程中的应对。如建议早产孕妇行绝对卧床以减少宫缩;及时抢救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的新生儿;对早产孕妇行剖宫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早产儿造成脑损伤等等。其次,正确评估已经出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最后,在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并建议定期的随访,尽可能的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学文.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09):23-24.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2
论文摘要 目的: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能发生的后遗症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对2003年9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从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方面进行观察,加强对患儿氧疗、维持患儿适中温度、合理科学喂养等方面的护理。结果:患儿死亡率由2002年的7.69%降低到2003年的4.40%。结论:准确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使患儿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并随着月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资料与方法
我院新生儿科2003年1~12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1例,男65例,女26例。入院日龄为出生后0.5小时~18天。3天内发病并来我院就诊的76例,死亡4例。按临床分度统计,重度6例,占6.6%,中度41例,占45%,轻度44例,占48.4%。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肌张力改变和原始反射改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在护理工作可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观察。①轻度:生后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颌颤动,睁眼时间延长或凝视,肌张力正常,拥抱反射活跃,一般不出现惊厥。②中度:患儿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有部分患者出现惊厥,如有惊厥发生,要观察发生的时间、部位、次数等。拥抱、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足月儿上肢肌张力减退比下肢重,早产儿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③重度:患儿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严重低下,松软,肢体自发动向消失,惊厥频繁发生,拥抱、吸吮反射消失。
生命体征观察:在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提示病情加重,如有缺氧性心肌损害可引起青紫、呼吸增快、皮肤苍白、哭声弱等。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有心动过速,中、重度可出现心动过缓。
前囟观察:一般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前囟平,中度患儿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重度患儿前囟饱满,张力高,同时出现躁动、尖叫、意识状态和肌张力的改变,也可出现喷射性呕吐。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护理体会
氧疗护理:合理有效的氧疗,可迅速减轻脑的缺氧状态,使脑水肿得到改善。在临床常选用鼻导管和头罩吸氧。根据患儿血氧饱和度选择吸氧方式和流量,血氧饱和度在96%左右,可间断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90%时可选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应增加氧流量或持续大流量吸氧[1]。持续给氧一般不超过3天,以防高浓度持续吸氧引起肺水肿、肺不张、晶体后纤维增生等氧中毒症状。
保暖:保暖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的重要工作。最好使患儿处于“适中温度”环境,此温度可使身体耗氧量最少,所以应把患儿置于婴儿保温箱中,使患儿腋温维持在36~36.5℃之间。
喂养:在新生儿缺氧的情况下,肠管血流量减少。喂养时间过早或奶液配制过浓,很容易对肠黏膜造成损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甚至会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开始喂养时间最好在生后24小时后,中、重度患儿可延至72 小时后,喂养应从糖水、稀奶逐渐过度至全奶,最好采用母乳喂养。对吸吮能力差不能直接喂哺者,可采用鼻饲,微量注射泵泵入。
惊厥护理:患儿一旦发生惊厥可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剂。应用时要严格执行医嘱,并认真观察用药后的疗效,谨防用药过量,造成呼吸抑制。患儿要绝对静卧,特别是颅内压增高或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患儿取头高足低位,可将肩部抬高15 °~30°,保持头正中位,勿使头侧向一边,以免压迫颈动脉而造成意外。如患儿有呕吐或其他原因却需头侧位时,整个躯体也取同向侧位。
小结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 [2]。
通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实行以上一整套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患儿合并症的发生,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死亡率由2001年的7.69%(2001年收治HIE患儿78例,死亡6例)降低到2003年的4.40%(2003年收治HIE患儿91例,死亡4例),明显提高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生长发育,而对新生儿实施蓝光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在蓝光治疗过程中对新生儿实施一项护理措施十分重要[1]。因此,我院将68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护理,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收取我院68例黄疸患儿,收取时间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并将黄疸患儿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68例黄疸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内容,②均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家属。
观察组;患儿年龄均在1天~10天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01±1.20)天,男性患儿有17例、女性患儿有17例,其中高危儿有14例、正常足月儿有20例。
对照组;患儿年龄均在2天~11天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15±1.18)天,男性患儿有18例、女性患儿有16例,其中高危儿有13例、正常足月儿有21例。
上述两组黄疸患儿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蓝光箱准备:使用蓝光荧灯(波长在420-470之间)实施单面光疗,首选对灯管进行检查,将灰尘擦去后,在响内湿化器中加入蒸馏水,箱内有湿度计、温度计,将调节箱调至适合温度,湿度在55%-64%之间、湿度在55%-64%之间,保持反射板、灯管清洁,将光疗箱放置在通风处,在四周罩上白布,既能反光又能保暖。患儿准备:在入箱前测量患儿呼吸、脉搏、体温等,记录患儿大小便、哺乳情况,将患儿喂饱后,清洁患儿皮肤,给予患儿戴上不透光双层黑布,预防视网膜发生损伤,采用黑尿布遮住患儿或者会,对于哭闹患儿应在入箱前给予其使用镇静剂,顶管与患儿皮肤距离在35厘米之间,将其放入光箱之间后,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比黄疸患儿实施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并发症主要包括惊厥、胆红素脑病、腹泻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每组黄疸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发生惊厥的有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有1例、腹泻患儿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患儿(P
3.讨论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发病率不断增加,不仅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还对患儿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多数患儿实施蓝光治疗均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在实施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由于大量出汗或者哭闹而造成发热或者脱水情况,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而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实施一项有效护理十分重要[2]。
常规护理是指在蓝光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护理,其效果不佳。而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其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应了解并掌握光疗箱使用方式以及光疗适应证,观察光疗箱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发生报警信号后,应查找原因后并妥善处理,为患儿选择良好,单面疗法一般可以采取侧卧位、仰卧位或者俯卧位,每1小时-2小时为患儿翻身一次,注意保护新生儿的会和眼睛,随时观察尿布松紧度和眼罩松紧度,预防压迫而导致局部肿胀发生[3]。(2)定时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变化,由于患儿全身裸露,易导致体温过低等情况发生,而部分患儿由于哭闹而导致发热情况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每隔1小时观察患儿体温,预防体温过低或者过高等情况发生[4],(3)在光疗期间应保持新生儿的营养和水分供给,喂奶后应选取侧卧位,预防误吸情况发生,应为患儿补充由于照射而失去的水分,避免电解质紊乱情况发生,对于无法口服患儿,护理人员应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黄疸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上述趋势,均取得十分显著效果[5]。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4
新生儿惊厥是一种危重急症,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和大脑受损的程度,可导致多种神经系统后遗症 [1] 。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新生儿惊厥病例64例,现将该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诊治方面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38例,女26例。胎龄:≤37周16例;37~41周43例;≥42周5例。日龄:生后≤3d38例,4~7d10例;7d以后16例。有异常分娩史42例,其中剖宫产17例,臀位产15例,胎头吸引助产7例,产钳3例。在家分娩,旧法接生6例。Apgar评分≤3分12例,4~7分15例。
1.2惊厥类型
目前根据国内对新生儿惊厥发作的形式分类 [2] :①微小型。②强直型。③多灶性阵挛型。④局灶性阵挛型。⑤肌阵挛型。在64例病例中,微小型30例,占46.9%;多灶性阵挛型12例,占18.8%;局灶性阵挛型9例,占14.1%;强直型5例,占7.8%;肌阵挛型未见;两种形式并存8例,占12.5%;多为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
1.3惊厥的病因本组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为惊厥的首位病因,低钙血症及颅内出血等亦占有相当比例,具体见表1。 表1新生儿惊厥病因及惊厥发作日龄(略)
1.4治疗根据原发病进行治疗,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缺氧缺血性脑病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氧疗、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血糖,供给足够能量。止痉首选苯巴比妥钠,首剂10~20mg/kg,最大负荷量为30mg/kg,12h后用5mg/(kg・d),维持量连用3~5d [3] 。低钙血症: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2ml/kg,以5%~10%的葡萄糖稀释一倍后缓 慢静脉注入。低血糖者:静脉注入25%葡萄糖液2~4ml/kg,速度为1ml/min,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速度为3~5ml/(kg・h),葡萄糖液注入速度为5~8mg/(kg・min),维持血糖水平。感染性疾病应用合理的抗生素,同时辅以止惊药物。对核黄疸患儿配合光疗,白蛋白,换血等方法。
1.5转归
64例惊厥患儿治愈48例,好转7例,治愈好转率85.9%,死亡5例(5例死亡中其中败血症1例,颅内感染2例,颅内出血1例,破伤风1例)。4例患儿因病情危重或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2讨论
2.1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与日龄关系 在本组64例中,发病时间以出生内3d最多,占43例(67.2%),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的新生儿,主要由围产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引起,患儿多有产前或产时窒息缺氧史,因此防止围产期窒息是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关键。4~7d多由低钙惊厥、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由于新生儿存在生理性低钙血症,任何异常因素如:早产、窒息、感染、喂养不当等均可加重钙内流,导致低钙血症发生惊厥。>7d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如败血症、破伤风、化脑等,多与脐部消毒不严、皮肤护理不当而导致脐部感染及皮肤损伤有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强调无菌分娩,严格无菌操作。一周以内的惊厥发生率远高于一周后,这与早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通过病因与日龄关系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判断病因,早期诊断治疗。
2.2新生儿惊厥的类型 本组惊厥病例中以微小型最多,占30例(46.9%),与文献报道一致 [4] 。其次是多灶性阵挛型及局灶性阵挛型,分别为12例(占18.8%)及9例(占14.1%),肌阵挛型发作最少,本组64例中未见。说明微小型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临床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吸吮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某一肢体震颤、以及呼吸暂停等,这些表现易被忽略,有时难与足月儿正常活动区别 [2] 。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以免漏诊。
2.3新生儿惊厥的急救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由各种不同病因所致,病死率高。因此,新生儿惊厥应迅速进行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比抗痉治疗更重要,惊厥的愈后往往取决于原发 病,故因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同时积极进行抗惊厥治疗,尽量减少惊厥发作次数和时间。苯巴比妥钠作为新生儿抗惊厥治疗的首选药物,疗效显著,起效快,并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可降低脑代谢率,减轻细胞内外水肿,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安全有效。
总之,通过对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探讨,有助于监测病情病化,对于有产科异常病史的新生儿应特别警惕惊厥的发生。新生儿一旦发生惊厥,应及早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惊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41.
2金汉珍,王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257.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脑缺氧;脑缺血;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脑损伤[1]。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围生期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由于HIE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没有一种肯定的特效疗法,仍是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HIE患儿的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科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HIE患儿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本组患儿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出生后24 h以内发病20例,24~72 h 8例,72 h以上4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29例;出生时体质量4 000 g 1例;宫内缺氧7例,出生时轻度窒息10例,重度窒息15例。
1.2 临床表现 兴奋、易激惹、抽搐、淡漠、嗜睡、体温不升、昏迷、肌张力增强或减弱,拥抱反射亢进或消失,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合并吸入综合征5例,颅内出血12例,新生儿硬肿病6例。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30例,好转1例,放弃治疗1例,平均治疗时间12 d。
3 护理体会
3.1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动态监测血气变化,及时给氧,保持血氧分压(PaO2)在6.65~9.31 kPa(50~70 mm 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5.32 kPa(40 mm Hg)以下。一般足月儿氧流量为0.5~1.0 L/min,氧浓度30%~40%,对于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氧流量以0.3~0.5L/min,氧浓度25%~30%为宜。患儿易发生呕吐或痰堵而加重缺氧,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必要时吸痰,动作切忌粗暴。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咳痰,有时表现为突然面色青紫,呼吸节律不整,即提示有痰堵,尤其是早产儿。护理上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坚持高质量的气道通气护理。
3.2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症状及药物效果。
3.3 限制液体入量和控制脑水肿 新生儿心肺发育不完善,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特别是在应用血管活性药时,要精确控制输液量和速度。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血管是否通畅、有无局部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瞳孔的改变,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3.4 保暖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37℃,此点对早产儿尤其重要,急救时将患儿置于辐射热源下进行,做好肤温监测,病情平稳后置入暖箱保暖[2]。在暖箱中复温时,注意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升温过快过高导致肺出血,一般每小时提高箱温1℃,复温后腹部局部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即可达到保温的效果。适度复温可使机体耗氧及代谢率降低,蒸发热量减少。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均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箱温的稳定。经过正常复温,6例硬肿病患儿硬肿消退,3例体温不升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3.5 合理喂养 患儿出生后12 h内,无吸吮反射或有哺乳呛咳者应禁食。由静脉补充营养,病情好转后喂奶;如有呛吐,立即停止并拍背,吸出呼吸道内奶液。早产儿应少量多次喂养,对吸吮力弱或不能进食者给予滴管喂养或静脉补充高营养。
3.6 及时发现控制惊厥 HIE常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脑组织氧耗,加重脑缺氧及脑损伤,应密切注意有无抽搐先兆,如尖叫、兴奋、易激惹、斜视、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本组先后20次发现抽搐先兆,及时给予抗惊厥处理,从而避免了抽搐发作。患儿一旦发生抽搐,除抗惊厥治疗外,还应保持侧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
3.7 合并颅内出血的护理 患儿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音,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护理和治疗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
3.8 合并吸入综合征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 h翻身、拍背1次,痰多者给予雾化吸入、吸痰及引流。
3.9 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保温箱内外,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这些措施均有利于HIE患儿的恢复。
3.10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本组病例有11例进行高压氧治疗,10 d为一疗程,1次/d,50~80 min/次,治疗压力0.13~0.15 MPa。
3.10.1 进舱前护理 每次治疗前对氧舱设备做全面、系统的检查,如阀门、仪表、氧源入前了解患儿病情,有禁忌证者不宜进舱治疗。在治疗前30 min喂奶,进舱前更换纯棉衣服及尿布,固定好,患儿头侧向一边,应面向操作者。
3.10.2 治疗过程的护理 升压速度不宜过快,掌握好加压速度;氧气输出压力不得>0.15MPa,吸氧期间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发现异常缓慢减压出舱,并报告医生;减压时间必须遵医嘱执行,减压速度严格控制在0.002~0.005MPa/min。
3.11 安慰家属 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介绍有关医学基础知识,降低家属的心理焦虑程度,使其为患儿提供更高的社会支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3]。
在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过程中,护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范文6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03~2014-04间收治的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6例,女44例,孕周33周~45周,平均(38.7±1.2)周。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孕周、病情等方面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案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儿行一般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保暖、吸氧、营养支持、高颅压、治疗配合等干预手段,对有功能障碍的患儿还需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密切注意患儿的自主意识和生命体征等变化。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行循证护理,其护理的各个细节,包括保暖措施、吸氧、营养支持、高颅压、治疗配合等均采用循证护理的模式进行,并依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从成功护理的资料及各大数据库中进行查阅汇总,评估筛选并最终形成最适合患儿的护理方案。严格执行循证护理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评估,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调整方案也应采用查阅取证方式获得。患儿出院时,需给予家属相应的功能训练指导,以及详细说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便更好的延续护理工作。随时进行相应的出院患儿随访工作,对护理方案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儿在院治疗期间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患儿出院时发放调查表,对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调查。
1.4应用效果判定标准显效: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惊厥等各项病征均停止或恢复正常;有效: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惊厥等各项病征均有较大程度改善;无效: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惊厥等各项病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征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应用效果比较经统计分析,研究组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住院d数和家长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4±4.4)d,对照组则为(20.3±4.1)d;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发生2例肺炎和6智力异常,对照组则出现5例肺炎和11例智力异常;患儿出院时发放的调查表的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家长满意度分别为90%和67.5%。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肺炎和智力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的主要病因是围产期窒息,因而本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恢复和改善已受损脑部神经的代谢功能,维持新生儿体内各种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部血流供应和脑细胞代谢情况。单纯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并不能够彻底改善新生儿的脑部损伤及远期预后,护理对于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的康复治疗,同样起着不容小觑的关键作用,临床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应用效果较好的护理模式,其主要通过数据库的查阅取证,来制定科学完善的护理方案和细则,以期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来提升护理效果,达到最佳的护理及治疗配合效果。循证护理以客观资料和临床经验为基础,将护理理论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护理有证可循,提升了专业性和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是现代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有研究显示,循证护理在儿科疾病护理应用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其针对于每一位患儿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是其能够突出护理在这方面的优势。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患儿在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家长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肺炎、智力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循证护理在提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配合相关治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