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传统;现代;武术学习;程序;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86-03

Abstract:By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xpert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basic program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considered that, modern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program. Nevertheless, moder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could not grasp its real value, or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systemless. Only standing on this layer, the paper has made a thorough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martial arts teaching.

Key words: tradition; modern; martial arts study; program; regular pattern; teaching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组织或自发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选择武术作为锻炼内容的人数有增无减。据统计:目前习武人口多达6500万,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武术馆超过12000所,常年坚持习武的学员近千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运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习武群体,除了加强系统的管理、严格的教学和训练外,更重要的是遵循一条合理的、正确的、适合习武对象实际的学习程序和规律,为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传统习武的基本程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之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习武程序。在武术流派尚未形成的各个朝代,基本采用拳勇与力量并重,器械操练在后的程序。如秦时强调“习手足,便器械”。“习手足”本意有两个:一是活动手脚,即为基本功,二是演练徒手套子。同时提倡“勇力过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说法。实际这与后来拳谚中所说的“练拳先站桩,大鼎添力量”、“练武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脉相承的,同前面相比更加条理化,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与练武的相互关系。明代以后,随着门派的分立,习武程序更加明确,何良臣在《阵记・技用》中率先提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分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捷要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勾嫌、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练拳的基础作用。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训练出了强大的戚家军,在历次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清初著名的理学家颜元在游学河南时,特意拜访了名震南北的大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颜说明了习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拳法,拳乃十八般武艺的根基。”少林武僧们同样推崇“拳为诸艺之源”的道理,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武艺之源,如果拳术练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则手足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暴发力强,劲力实足。在此基础上向技击过渡,少林寺为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选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势,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和提高其实战技术,所以,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来源于拳术。若想成为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概括地讲就是“功源于拳,势出于招”。通常练习实战技术是由两人攻防转换,或师傅亲自喂招来逐渐达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谱云:“要想散打会,还得二人喂。从拜师入门到师满出徒,整个过程大约需五、六年时间;倘若学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十年时间”;因此,有人称“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极拳名家陈鑫将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软手、散打、好手、妙手”。

从诸家之说可以看出,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序的学习系统。现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遵循渐进规律

拳谱云:“舍本逐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 吴殳在《手臂录》强调:“……且传一法,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载的学不多”。可见前人对循序渐进的重视。

1.2 强调基本功法

习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 将基本功学习贯穿习武的全过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讲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1.3 注重套路练习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传统上把练套路称为“盘功架”, 讲的是“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通过套路练习,使习武者身法活便 ,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同时也求得内外双修,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4 一切为了实战

传统的习武目标十分明确:练为了战, 使“打练”有机地加以结合,这是战争与实用的需要。《吴越春秋》提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古代与近代的武术家都有“打练”并用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传统的习武程序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诸如入门先站桩三年;太极十年不出门;练功必须面南背北;午夜练功最有效等,这种作法和说法都缺乏科学性。

2 现代习武的基本规律

武术发展到今天,各门派仍保留着优秀的、传统的、实用的练功方法和程序,说明从古延续下来的习武程序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和特点,但毕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科学的,现代的东西必将渗透到传统的习武全过程,使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富于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的介绍,传授的内容和程序为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攻防技术和博斗项目。这是现代共识的习武规律,与传统习武程序相比更加明确具体,但仍未脱离“传统”的框架,前者是后者的母胎。

在打练分途的80年代,武术界分别总结出了套路与散打学习阶段的划分。

2.1 学习套路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进行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和基础套路的学习。此时一般以长拳为基础,要求学会动作,明确动作规格,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刀枪剑棍等器械套路,掌握其动作方法,技法,特点等规律。

第三阶段:学习不同风格的传统拳术和器械套路,同时还要学会有代表性的对练套路以及散打技术。理论传授同步跟进,以扩大知识面和指导技术的提高。

第四阶段: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技术特点,发挥所长,选择项目进行训练提高。

2.2 学习散打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阶段。学习散打的基本动作(步法、拳法、身法、腿法、摔法、跌法等),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单个动作的实效性,借助辅助器械提高击打和承受能力,了解一般的战术原则,明确要害部位的基本防护,为组合技术学习准备条件,培养意志品质。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地学习组合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掌握单招组合的规律。了解训练、距离、着力点的特点。提高组合进攻、防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动作的规格,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战术意识。练习方法采用集体与个别、单人与有条件的交叉进行。

第三阶段: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确立每人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特长,具备1~2种独特的招法。独特招法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它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战对象要多种,研究意外现象的补救措施,鼓励练习者大胆实施预定的策略,使每次实践都紧紧地为独特招法的形成服务。

两种阶段的划分,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分阶段学习,能使习武者有顺序地、渐进地、连贯地、系统掌握基本技术和知识;

②阶段划分明确,任务规定具体,各阶段联系密切;

③重视技术与理论的同步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④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进行学习和训练。

整体看,现代习武规律更加明确细致,层次分明,任务具体,利于操作,科学性明显增强。

3现代武术教学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

3.1 关于武术中的学法问题

实践证明,许多周期性变化的体育项目,一旦掌握了就可以终身受益,而武术学习则不然,这是由“三多”(动作多、方向变化多、每一个动作包括的因素多)所决定的,因此拳谚有“一日不练十日空”,“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的说法。通过我们的观察,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较好的,毕业后并不一定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原因就是忽视学法的教学,一旦忘却了套路就难以恢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其基础套路外,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图和画图的方法,及套路间的变化规律。这些为离校后的自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

3.2 关于套路和散打的加试问题

各体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武术系以来,至今为止已培养学生近万人。据统计,就套路和散打两项而言,学生从小就习武的和半路出家的以及应试的各占1/3。前者有半数是先学套路,后学散打的,基本符合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间出现了正诱导现象;中者完全是套路与散打的分离学习,基本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较为单一,两项兼顾较差,后者就是为了应试,严重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学习的“后劲”明显不足。

3.3 关于套路间的相互联系问题

武术素有:先拳后棍再刀枪的说法。习武也多沿用这种传统的程序,但是这种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实证研究较少,最近有人研究发现:刀术与棍术(0.8206),剑术与棍术(0.7993)、刀术与枪术(0.7862)之间相关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刀、枪、剑、棍四项先学任何一项技术都符合现代习武规律,。目前高级中学已将男子刀术和女子剑术列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教材,棍术却被放弃了。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以致影响到教学和训练工作。

3.4 关于同一技术的教学问题

对于武术专业学生来讲,在全面提高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个人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的教学和训练完全是“一刀切”,“齐步走”,无论是武英级,还是无等级的学生在套路方面一律以学习竞赛项目为主;散打方面一律是踢打摔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效果不甚理想。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对于关节灵活、柔韧性好的学生侧重于通背拳和象形拳及腿法的学习,而对于暴发力好的学生可选择南拳,八极拳,戳脚,翻子及打法的学习,对于速度快的学生最好演练刀棍及摔法等。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对“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解和贯彻。

3.5 关于术科评定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考核加以确认的,目前我们在技评时存在较大问题。一是在武术专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绝对的评分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训练水平、个体差异、等级差异等,常常将一名武英级或一级运动员与无级别的学生用同一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这显然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以致出现一些隐形的消极现象。如起点高的学生不用多练就可以顺利达到标准,自然形成一个高枕无忧型的小群体,而起点低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达到高标准,自然形成一个努力无望型的小群体。久而久之,两种群体都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转化,即放松学业与随波逐流。由于采取的是一种绝对技评方法,学生间缺乏可比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使一部分学生的技术水平下滑,甚至毕业成绩不如入学成绩,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是在普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竞技武术”的规则和方法,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反映:评定标准和方法不明确、自我演练效果与标准不易对号、自学进程难以把握、考试气氛过于压抑。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普修评定中适当降低标准,采用在音乐伴奏下的3~4人小组合演练与师生共同评定的方法。专修评定应采用学分制和相对的评分方法,按入学后的等级分为基础组、巩固组和提高组,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实施浮动管理。

3.6 关于武术教学大纲的修订问题

从武术内容看,建国以后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武术内容做了多次的修订,这里列举四个主要时期的变化情况(表1)。

从表中看,小学阶段以基本功、武术操、动作组合、简短套路为主;初中阶段以拳术为主;高中阶段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内容有别。从整体看,不同年级教材或多或少都有其弹性和选择性。另外,1990年和2000年修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在1978年以前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其内容为:武术基础知识、基本功、基本动青年拳攻防对练或初级长拳(男);初级剑术或简化太极剑(女);简化太极拳或太极剑六段选(医学院使用)。90年代以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高校的武术内容增加了选择性和自主性。

从上述情况看武术教学内容已经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从表1来看作为武术中较为实用的搏击(散打、短兵等)内容几乎没有体现。近年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始终受着国外武技的冲击(如跆拳道、空手道等)。直接造成学生选择武术学习的兴趣下降,根据笔者对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中的500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武术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学生认为通常的武术课通指套路,套路动作复杂,实用性不强是主要原因;②散打虽较为实用但普及不广泛,其影响力不如跆拳道等武技;③武术段位制所实行多年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较好的实施;④武术(散打、套路)缺乏统一的服装来包装。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教武者对武术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对现代习武规律的把握是分不开的,鉴于上述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修订,摒弃教武过程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将是今后武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4 结束语

现代习武规律是对传统习武程序的继承与发展,二者都具有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外向内,由刚而柔,依次渐进的特点,以拳术为基础,展开其他器械及对抗项目的学习。传统的与现代的相比,前者是一种框架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属于递近结构,任务具体,层次分明,我们应当遵循现代习武规律,并以此来判断习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德虔. 少林打擂秘诀[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育;武术套路;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113-06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一直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但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及武术运动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推行,社会对武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而现有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遵循原有的社会需求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其与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并为提高沈体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专家和教师及从沈体体教07、08、09级中随机抽取的30个班级共95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搜集有关高等院校武术普修教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期刊,对指导性文件、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及学生问卷系数分别为0.785、0.792,说明信度很好。运用结构效度对问卷效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后得出两份问卷各因子的成分均比较理想,问卷结构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框架,结构效度可以接受。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及电话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等八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多位专家,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诸多问题,听取他们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研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时代背景

2.1.1 武术运动走进中小学

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开了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新步伐。因此,为迎合当下中小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培养的角度讲,武术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

1.2 我国体育运动正在从精英体育转向大众体育

200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8月8日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国家对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全民健身潮的涌动,也是活力中国、魅力中国、和谐中国的一个美好缩影。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为“全民健身”的理念提供很好的支持,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从大众普及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为提高国民素质输出更多优秀武术教育人才。

2.1.3 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为目前学校体育推进的重点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现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由国家三部委共同发起的一项惠及2.7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 此项活动从2007年发起至今,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为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所以,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需要顺应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走出校园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尽快的进入角色,为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1.4 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该类课程情况概述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课程中理论部分6学时,除没有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外,其他内容和沈阳体育学院一样。技术部分86学时包括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综合查拳、24式太极拳。实践部分36学时,与技术学时的比例接近为1:2,说明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样,山东体育学院也将武术操、24式太极拳引入课堂,加上三路长拳和少年拳总共32学时,理论部分4学时,主要学习武术运动概述。武汉体育学院技术部分有24式太极拳、二段段位制套路,共48学时,理论部分包括武术运动概述和武术教学方法。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失。而考试采用通级赛的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都体育学院该门课程技术内容主要是初级拳、对练拳和对练棍。天津体育学院共安排18周的课程,每周2节共72学时,其中理论3节、技术15节,两者的学时比例与我校接近(见表1)。

2.2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状分析

2.2.1 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程学时由过去的80调整到64,授课时间设置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教学内容由技术、理论及实践三个部分构成(见表1)。

2.2.2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

2.2.2.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此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部分内容过多、过难,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量大,需将理论与实践部分压缩,方能完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以技术部分为主的情况。另外,教师对考评标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问题是以套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为主要考量依据的考评办法,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体教学生而言过于严格,导致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化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2 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武术课课时少,所学动作难、繁、杂,不易掌握;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没有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等问题。因此,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武术必修课,如何通过优化设置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2.2.2.3 学生最喜欢的技术、理论内容调查分析

由表2可知,学生对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同时,调查发现学生对理论内容的选择情况,也同样体现了这两方面需求。说明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倾向于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的对抗性项目,而且也体现了学生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的愿望。

2.3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存问题分析

2.3.1 “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武术功底较差且参差不齐。要在44学时内按照规格要求熟练掌握三套动作确实不易,而且技术考评采用的又是期末集中考核的办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消化不良”、“破罐破摔”等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不得不牺牲理论部分教学时数,以巩固提高学生的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

2.3.2 “重规格、轻兴趣”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竞技武术对于规格的要求一贯较高,作为从武术中剥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失去武术特有的魅力,但其对武术教学、训练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当前沈体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以初级套路为主,教学过程对动作规格的高要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导、技评的核心。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对及格率、优秀率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成绩,致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3.3 “重技术,轻能力”现象加剧

依据沈体体教专业2009年最新修订的培养目标,应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武术套路必修课须突出对学生教学及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这点在现行大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见表1),教学内容中技术部分总学时占68.8%,而能力培养部分仅占12.5%,说明教学内容在时数分配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倚。

2.3.4 武术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

现行大纲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全为套路运动形式,缺少技击对抗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技击性不强是降低学生习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们想通过武术学习,使自己不仅掌握一些健身方法,而且还要掌握防身自卫的能力,达到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武术的深层次认知,武术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将技击、健身等功能融入武术教学当中。

2.3.5 地方传统武术特色不够突出

沈体以套路形式为主导的教学一直缺乏对地方传统武术项目的引入。适当引入具有较强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可使学生能够从武术技击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武术运动的魅力所在,又能进一步加深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结合。

2.4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改革设想

在调查同类一些高校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初步拟定出了各项教学内容指标。将教学内容的每一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专家、教师,让他们对其中所包含的各项子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评价。再根据重要程度的强弱依次进行赋值,最后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得的权重值。对得出的权重值进行分析、取舍,并结合专家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更优化的课程内容框架。

2.4.1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各指标内容的优化选择过程

2.4.1.1 技术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权重值大于0.05的技术指标7项,除武术基本动作、简化太极拳2项原有内容外,另有5项技术指标也受专家及任课教师的认同。原有的技术部分教学主要是技术动作传授,而最具魅力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击价值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倦怠、厌学等不良情绪。实用防身术凸显武术的技击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实用防身术引入课堂是为了增强教学实用价值。同时,为了体现中国武术作为搏击术的实质,将技击防身类项目引入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的引入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考评紧密结合;武术健身操具有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或结束部分的内容,不仅可以代替传统的活动方式,也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思想。武术健身操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政策的落实;将辽宁地方传统武术项目引入教学,不仅增强传统武术教育的规范性,也是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的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辽宁省查拳和八极拳实用性强,开展广泛,适合引入。权重值位列第七的健身气功虽说是新型的健身形式,但因其具有内容丰富,简便易学、健身效果突出等特点,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迎合了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凸显武术的健身功效。除此,专家建议将24式太极拳简化为8式太极拳。

套路类的整合是新时期武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学思想应由一贯竞技套路的规范化向传统套路的实用化转变。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传统武术应选编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组合,借以改变武术在学生心中枯燥、无用、遥不可及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缓教与学的双重畏难情绪。

相比而言,自编长兵套路与短兵的权重值较低,由于其在教学中受场地、器械不足、危险性大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效果不理想,本着实用的角度出发,专家、教师给予的评价较低(见表3)。

2.4.1.2 理论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从表4可见,除原有的四项教学内容外,权重值大于0.05的指标还有武术健身原理。武术健身理论可填补学生武术健身相关知识的空白,还为今后武术健身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次领悟武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运动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理论部分整合的关键是既要从优化后的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加入与时展相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武术理论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基于上述两点建议,将权重值小于0.05但作为太极拳、地方传统拳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拳术基本技法加入到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可有效保证拳术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形式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如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在理论课中集中讲授,可以穿插在技术教学课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创编原理与方法及国外技击术介绍这2项指标权重值偏低,所以,在优化设置时不予考虑。

2.4.1.3 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沈体面对教师需求趋于饱和、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出了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的新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锻炼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初步体验和收获。武术教学能力可通过带领准备及放松活动、撰写指定教学部分教案、教授新动作、自评互评环节等途径来实现;而竞赛裁判组织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模拟真实武术比赛,将学生分组(裁判组、检录组、记录组、技术考评组),组间交替循环进行裁判实习,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编排一场小型的中学武术竞赛规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一般武术竞赛的流程;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一些理论和技术教材内容,如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图解知识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再根据作业反馈的情况来了解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五步拳,根据课上自荐演示或小组比武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再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平时培养和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关键,创编能力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部分改革的重点。武术健身操动作简单,趣味性强,使武术健身操的创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响应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武术健身操走进中小学的政策精神。所以,将武术健身操作为创编能力培养的素材非常合适。

2.4.2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

本研究遵从该课程发展建设的时代背景,结合该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各项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并结合专家、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了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4.3 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时数比例的优化分配及可行性分析

经过优化、整合后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部分的学时比例都有提高,而且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可通过理论课教学、技术课渗透、学生课下自学等途径来实施。技术部分共由7个教学项目组成,其主体的套路类所包含的教学项目,都可在10学时左右完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表5可知,作为技术部分核心的套路教学时数明显减少,而剩余的学时被科学的分配到其他类别。而新增的健身功法、创编能力培养及技击防身三个教学板块,不仅彰显了武术健身、技击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培养提至一个全新的高度,确保 “淡套路、强实践、重应用” 的指导思想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

3.1.2 目前,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重规格、轻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地方武术特色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3.1.3 整合后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拳术基本技法、武术健身原理的介绍;技术部分加入了养生功法、技击防身两大内容。原有套路内容已革新为传统拳、械(八级拳或查拳)、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八式太极拳。为满足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增设了自学及创编能力的培养。理论、技术及实践能力培养三部分的学时分别调整为10:34:18。

3.2 建议

3.2.1 应重新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培养目标的具体含义,从中确定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3.2.2 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武术资源,依托于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平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项目引入课堂,不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还能将当地特色武术项目发扬光大。

3.2.3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武术实用性,增强武术趣味性,而且多以套路组合为主,删减复杂、重复的动作,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刁福,陈浩庆,周洪珍,等.以新《纲要》为指导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设计[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100-104.

[2]胡玉玺.谈体育院系学生武术普修课的学习情绪、动机与教学目标的确定[J].教育与职业,2007(6):126-127.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11(1):70-71.

[4]王文成,单绿叶,李福祥,等.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探索——“试图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实验[J].体育与科学,2007,28(3):88-90.

[5]张修昌.高等院校普修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79-280.

[6]郭建生.对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83-85.

[7]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130-132.

[8]李玫红.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