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1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舒适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和综合实力。我们总结出景观与道路等的合理关系,积极研究其建造方法的规划理念与创新思路。

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造,首先应该做到维护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地域文脉、生态特征,而建筑、景观等物化元素皆应和谐处理,以形成统一的景观面貌。

引言

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位于辽宁市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周围有很多高校,东侧为居住区用地,南侧与大连海事大学相连,西侧是丘陵地带的自然山体,北侧的邻居是大连软件园。

整个校园空间景观规划改造应体现整体中有连续、连续中显多样、多样中有统一的景观设计原则,并且在人性化方面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人的行为变化、心理学科学等方面对自身空间变化做出的反应,通过开始、发展、等空间层次的顺序步步深入,将人工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实现人与景的情感交融。将宏观的设计构成要素与微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整合,产生步移景异、寓情于景、情随景生、融入自然的人性心里效应。

校园交通特点

1.人车混行、人流量大、交通复杂的特点。

高校平时同时有大量的师生、后勤人员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尤其是学生往往处于饱和的状态。因为是丘陵地带,在校园内,95%的学生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大多数的教职工以及外来人员则选择机动车出行。因此,校园道路就同时承载着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的交通流。容易造成车祸等问题。

2.阵发性拥挤、较强的分布规律的特点。

为了方便安排校内师生的学生、工作,高校往往都会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因此在某个时间点上,如上下课时间,就会出现短时间的人流量“爆发”,形成阵发性的拥堵特点,而且这种阵发性还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表现在校园内,经过调查就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同时,在这种瞬间爆发的人流中,往往以教学楼或食堂等公共场所为中心,聚散行较强。

3.使用类型的社区化

大学校园的道路除了平时的交通功能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平时学生的休憩、散步、交往等社区化的功能也会发生在校内道路上,有时还会成为学生的类似跑步的锻炼场所。与车辆的关系密切相关。也给道路增加了多元性。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社区化模式。

4.较强的自律性

校园内交通的主体是师生,使用人群类型相对单一,使用者对校园景观环境有很强的认同感,加上个人自律性较强,当出现各种交通流的时候,都会形成一定的交通秩序。

提出问题

1.现状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规划路网结构的现状使用情况。现状路网结构的特点是,通而不达――路网结构系统混乱,所以制定了人车分流的路网结构比较适用与大工。降级使用――根据现状道路等级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分析出实际的道路使用需求以及大工不同等级道路的道路横断面形式。有道不通――道路设置路障以分离人车交通,为行人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但却使得机动车交通组织复杂、混乱;梳理路障对于道路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导致的道路结构上的问题然后解决,还有道路资源被用作尽端停车场、绕行、路径不明等问题。

步行系统组织的特点是,有道不走――为图方便而人为走出的“小道”,破坏了环境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规划步行道路组织不合理还是没有步行道路?有道不现――部分步行道路可视性不佳,不宜发觉,空间联系性不强;出入口处标示不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缓冲空间。使用不便――步行道路设施使用不便,如阶梯尺度不适宜;需要整理不合理的设施的种类、分类分析改进策略。

2.静态交通系统

停车系统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分类,例如:广场停车、道路停车、内外庭院停车、绿地停车、地面、地下专用停车场。占用了活动场地,广场作为停车场,影响整体美观。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为停车场。破坏环境――占用绿地、绿化带为停车场。

停车场地不足、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停车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原有停车场地不足;整体分析规划、分配停车资源,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新增还是提高使用效率都是继续解决的问题。

3.道路标示及设施

“无用”的道路标示系统。例如学校采用路名的道路指示标示,学生很难记住校园的哪条路叫什么,几乎没有标示作用。不合理尺度的设施。例如大工桥,尺寸太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无障碍系统的设计也很重要。

现状景观环境

大连为丘陵地带。山地地形,高程变化较大、道路坡度较大。多为“大坡道”。由于道路坡度较大,导致雨雪天气人行不便;整理校园道路及步行系统的竖向,梳理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

以自行车代步的人很少。复杂地形导致不适宜使用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多为步行。进而导致活动组织布局需更多的考虑空间联系,人、车的关系。

景观环境现状不乐观:出现部分“糟糕的环境”、“脏、乱、差”的环境还有“荒凉的环境”欠缺设计的景观环境。

活动场地活力缺失。部分活动场地缺乏活力,活动可能性较低,使用率较低。开放空间尺度不合理。道路或场地空间尺度不适宜,产生空旷、荒凉等感觉。

解决问题

1.局部人车分流

利用大连的丘陵地貌,实现小空间层面上的人车分流,例如架空、设置桥梁等,强制以围挡形式的人车分流,避免人行进入车行地带。

2.可持续通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校园交通优化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当校园不断机动化的时候,可持续则显得很重要。步行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是可持续交通的体现,对于这些绿色出行方式,在进行校园交通优化时在时间和空间都应尽可能的满足。

3.TDM(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也称为出行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影响出行行为的各种政策的总称。”

我们简单的理解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包括限制大学停车,提高停车费,小汽车停车规范化,加强校园交通服务水平,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教员停车规范化,无障碍设计等策略综合。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有:生态概念、形态设计、人性化设计。

借鉴景观形态的研究,结合美学技能、人性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宏观上掌握景观载体,微观上在景观细节上寻求突破。

设计要求

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北部校园总体规划,制定“人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与大工结构、人文、精神氛围及建筑风格相统一协调的现代校园景观。

道路景观设计。设计道路范围之内的景观,包括车行道、人行道、散步道和羊肠小道。倡导道路景观设计按照可持续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碳排放量。

场地景观设计。包括所有景观场地内可渗透或不可渗透的表面,以及建筑屋顶、建筑外立面、停车区域等。

公共区景观设计。师生公用的活动区域,包括休闲场地以及教学、科研建筑周边的用地。注重体现生态、文化、人文气氛和“大工特色”。

绿化景观设计。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景观、防风沙的需要,绿化设计采用乔灌结合的立体化方式,以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缩小校园内的草地面积,多种树,争取树冠覆盖率25%。

噪声防治设计。对两个校区进行噪声分布的模拟分析,利用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校园内及周边的噪声。

水系统设计。科学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多运用新技术维护水系,如收集雨水灌溉等,

合理规划地表径流途径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表径流,以防水土流失。适当增加水体景观,营造校园、人、水和谐的生态效果。

细节解读

(1)物料。本设计中物料选用的种类繁多,如蘑菇石,也叫馒头石。用在墙面、柱面等的立面的装饰上,此物料效果很朴实稳重。很适合在在校园中应用,体现自然、优雅、唯美的环境。

(2)植物。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遵循植物的外观、习性、味道和气候等特性,塑造有动态、层次丰富、宁静、虚实等效果,力求设计一个公园与校园相结合的人文空间,其规整中见自然,自然中有趣味,使大工具有独特的校园韵味。

(3)色彩。色彩的设计和运用上也是别出新意的,要与校园中的肌理共同存在,不能突兀有又校园的活泼激昂。所以多选用贴近原始色彩,在沉静的底色之上点缀活跃的亮色。如红色、橘黄、亮黄,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4)铺装

在铺装材料的选取上,本着建筑、景观、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任何一方面的任何单个因素显得过于突出。通过路面铺装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划分出不同用途的交通空间。

(5)雕塑

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加入校园的历史文化元素;根据每个院系的专业不同,设计又院系特色的雕塑。充分考虑其自身造型的引申义和艺术性要符合大众审美;让师生走在建筑之中不用看院系名称就能分辨。同时还力求反映出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6)建筑

建筑设计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应与景观因素一起考虑,建筑的色彩、形态、外立面、含义都应与景观相铺相成。

(7)地形

地形是就像房子的钢筋,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只有根据地形设计才是合理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方法。山地校园道路系统的特点:不规则与规则的结合;强烈的识别性和方向感;立体性较强。

(8)水景

虽然是北方校园,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均匀分布,作为以水景点缀为特色的大学校园,要达到每一个节点都有水景的存在,每个师生都有水可戏、有水可观、有水可留恋。

(9)道路景观

整合道路交通系统 ,打造道路轴线景观 ,营造慢行道路景观空间 ,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注重栽植更新设计、铺面更新设计。

(10)灯光

照明重点以中轴线为主,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隐隐约约的空间,既满足了安全性又提供了私密空间。通过若隐若现、强化、过度表现等照明手段,体现校园的层次关系,从而突出设计的内涵。

结 论

设计校园类景观应充分考虑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划分空间的各个区域,在保持整体的前提下,局部设计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溪流、水景贯穿于主流线之中,设计在留存和体现场地原有外貌、历史、记忆和植被的基础上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力图营造人性化强、安全性高、趣味突出的并具有场地特色、有时代感和历史文脉的校园景观。

在校园“以人为本、人性至上”的指导原则下,将学生作为景观设计对象的主体,景观绿化也能传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学子的精神风貌、历史的文化底蕴等,在具有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人性关怀,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与每个在校生都具有特别的含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 校园环境 人才培养 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翁爱萍(1966- ),女,浙江永嘉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37-02

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为新形势下抓好高校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已成为半壁江山,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生源等竞争,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深化高职特色环境育人功能,努力创建一个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既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内涵

作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校园环境既有诸多共性,也具有特性。共性在于,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既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物质反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自然风景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环境整洁水平以及设备现代化层次等,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的精神环境,也称软环境,如学校的管理规章诸要素、校风学风教风、社团、文体活动、人校人际关系等;二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如校园道路、绿化、建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能够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附着于校园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讲,校园环境建设主要指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应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具有其鲜明的特色。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应以职业特点为中心,以服务区域或社区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教学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并运用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使校园整体环境体现行业特色,教学设施突出企业环境、教学场所展现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动关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的环境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校园环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引导、规范和塑造作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优美、整洁、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它以其特有的形象和魅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个师生。

高职院校普遍起步晚,存在着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活力不足、“双师型”师资不足、社会与企业认知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和困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挑战,一些学校也存在着不顾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规模扩张,重内部建设,而轻教学质量提高,轻管理的现象。作为办学基础的校园环境,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范校园,注重高职特色校园建设,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将使校园环境成为德育、技能培育的助力剂,促进环境建设中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实践“环境景区化、建筑特色化、风格人文化、功能多样化、设备现代化”的“五化”校园建设理念,从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文化建设、真实实训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技防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环境育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校园环境建设明确开放型、新型的理念

由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以构建服务型、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确立了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名校的建设目标,并在新建相思湖大学园区为学校规划了1800多亩教学用地,在前期投入1.5亿元新校区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011年,又把学校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实验区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动、三方携手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学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能充分结合所处大学园区建设规划、功能设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秉承“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明确了“五化”校园建设思路,将环境育人与建设开放式、生态型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理念高度融合。

(二)校园整体规划坚持育人为本

1.校园规划重视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规划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校园规划采取国际邀标方式,积极引入国际竞争,目前的校园规划设计以加拿大阿奇贝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为主体,并集成了其他公司优选方案的先进理念,整体规划设计既体现了生态化、园林化的特点,考虑了对地形的利用与结合,虚轴线的使用效果,又吸收了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学府人性化建筑风格。此外,校园规划立足社区规划建设实际,设计了集建筑布局、功能划分、资源共享为一体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社区组团,积极营造多层次立体的、人性化的参与性共享校园环境,既满足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师生、社会机构和人员对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

2.校园建筑体现育人特色。一是功能布局多样性设计,注重育人效果。现代高职校园应是突出办学特色、功能复合、开放型、服务性强的社区型大学园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学校以“实用”“够用”“拓展”“优美”为原则,结合大学城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计了校前区和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商业街、科技产业区、餐饮实训酒楼(宾馆)、机电维修中心等各种对外开放交流的场地,在满足学生素质拓展、基本的生产实训条件的同时,为学校、社会双向多元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与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资讯沟通,以及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提供了良性空间和平台,将使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使校园环境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二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加强了开放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加强了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使建筑更彰显人性化特征。如学生宿舍楼群间、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间、教学区与行政办公区均采用了连廊设计,为校园交通、师生联系、环境整合、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有效抵御气候变化、稳定学生心理等方面发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功能。又如,宿舍及教学楼群全部采用架空设计。学生宿舍架空层分区域开辟了各种校园服务站,学生自主创业小站区域,学生休闲娱乐、社团活动区域、多功能学习区域等。教学楼群架空层着重于学生技能操练功能布局,以及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社团活动设施建设。三是校园环境无障碍设计,注重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重视无障碍建筑设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无障碍环境设计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在旧校区改造中,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教学场所、场馆进行了坡道改造,卫生间、淋浴间的无障碍化,充分运用学校教学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培养特殊技能型人才。2011年5月,广西残联与学校联手,在学校创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这是广西首家面向残疾人的专门学院,也是全国高职高专第一所全日制残疾人大专学历教育学院。

(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烘托育人氛围

1.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环境建设的结合。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重视校史成果的运用,充分结合高职特点,将校史陈列与校内实训酒楼、宾馆及学生服务中心的环境设计融合,以校史文化、历史人物、杰出校友、办学成果的宣传教育为主线,建设了校史主题餐厅,学生服务中心校史展厅等,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场所之一。

2.注重校园主题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无论整体规划还是细部设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主题的打造,注重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等,并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特别从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出发。如以“森林学校”建设为主题,植物的成长崇尚自然生态美;校园整体绿化、美化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使不同区域各具特色;配合多条不同风格、亚热带作物的绿荫文化长廊布局等,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改善心态、陶冶审美情趣的需求,成为校园功能建筑和功能空间的有效补充和精神载体。又如,以花为主题,设立了桃花林外语角、向日葵广场;以学校形象识别LG宣传为主题,结合校训、爱国、爱校、诚信、荣辱观教育,通过规划设立于学校各区域的宣传栏、橱窗、板报、电子屏、小品,以及各类门牌、校牌的统一等,丰富校园人文环境,促进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注重高品质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优良的校园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是构建美好校园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学校在新校区三个组团建设规划中,每个组团都规划了完善的文体活动场所,每个场所建设以满足学生素质拓展为主,以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为辅,通过多元化的资金引入、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建设了一批高品位、高品质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运动设施。如一组团建设中,除常规场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亚田联标准运动场,功能先进的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拓展学生技能的攀岩墙、网球场、多功能健身房等,努力创建高品质育人环境。

(四)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四位一体”“双主体”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企业先导”的“双主体”育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体现工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独立责任的“实训中心”运营和市场化多元建设模式,建立与完善了一批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室)。实训基地建设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以企业真实生产车间的人文环境构建为基准,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基调,按现代企业标准对整体布局、制度建设、工序规整、着装统一等严格要求,并通过引入课程、引入企业生产线、引入企业管理者参与日常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实训管理、产训结合等,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师生职业道德培育、知识运用、技能培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发挥了实训基地育人的最大功用。

(五)数字校园建设突出空间育人环境构建

信息化数字校园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包含行政、教学、学生三大部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数字校园资源计划,包括NCRP系统、“笔记本大学”“校园一卡通”等建设。NCRP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构建的是“时时、处处、人人”的人文信息环境。此环境中,所有数据是实时、公开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并且始终处于控制状态,教职工的绩效也在比较数据中自动生成,而其中的“学生诚信银行”,更是学校“教养工程”中“教”与“养”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激励、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生大学三年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既创新育人模式,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了“仿真校园”与“现实校园”校园的高度统一。学校还以“笔记本电脑”为载体,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校园平台,通过师生人手一台电脑计划的推进,使学生获取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最简便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促进后勤服务、行政办公效能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实时辅导与动态管理,为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家校、校企联系共同育人搭建了优质空间平台。

(六)平安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平安校园环境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之一。平安校园环境不仅包括安全观念的提升,安全行为的约束,安全管理的规范,还包括安全物质条件,如校园安防技防设施建设的完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不仅加强人防、制度建设,还不惜投入重资加强校园安防技防硬件设施建设,构建了完善的信息化校园安防技防体系,学校重点防控部位全部联网,纳入安保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出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切实加强技防工作,从而形成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高职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又是大学生德育素养培育的基地,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规划、建设好校园环境,使之与育人功能融为一体,实现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复合性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努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兴盛,我国的高校教育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的局面。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年龄、层次与背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在全国高校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学校的科研、教育,现在的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结合,以实现对师生审美、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何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直以来被视为大学的风骨,是校园内所形成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约束学生行为和共同作风的总和;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和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在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及学校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风姿风貌展现出一座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校保持永恒的魅力,增强办学实力;能够唤起教师心灵的感悟,激发工作热情;能够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亦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其次,何为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景观是经过规划设计的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以分为校园自然景观和校园人文景观两类。校园自然景观包括地貌、植物、水体等自然形成的要素。校园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校园环境规划中通过人为的创作而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学术和文化氛围,将一所大学特有的历史文脉、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精神气质通过景观的物质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直观地感受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组合起来,就成为更为重要、更为生动、更有创造性和特色的校园景观之魂,是学校最为显著、最为鲜活的文化符号之一。经过良好规划和历史积淀的校园景观往往成为一所大学的标志,也往往最能表达这所大学独特的气质和风骨。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的校园环境已经使在此工作、学习、生活的人们感到呆板和平淡,校园文化的渗入和传承是当下校园景观建设的重要理念。高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校园景观建设应全方位地展现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扩建校区是当下大学建设的重要发展道路。一代代师生在历史悠久的老校区中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生生不息地传承文化、循环往复地播种文明,造就了其独有的校园文化景观,进而营造了安静、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而我国现代的一些大学在校区扩建的过程中片面强调规模,盲目追求形式感的景观设计,往往忽略了新老校区之间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景观环境设计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新校区的“新”“旷”并不是彰显学校办学实力的资本,让师生真正体会到校园的魅力,才是现代大学景观文化建设的重点。第二,完善的校园景观建设是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第二空间。高校景观空间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和文化空间。在具体的景观空间营建中,可以通过自然或人工的地形和水系围合,绿化植物的分割和点缀,建筑小品与雕塑的荫庇和造景,等等,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间形态,进而增进学生求知、探索、交流和学习的热情,凸显校园的文化氛围。第三,提取校园文化中的闪光点形成物化景观实体,通过暗喻或明示的方式表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一种造型、一段文字、一些图案通过校园景观环境中的雕塑、宣传栏、标志牌等信息载体表现出来,向学生传递知识、讲述历史,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四,大学校园一般处于城市特定区域,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气候、环境、建筑等都对校园景观具有重要影响。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不可避免地肩负着传承当地文化、融合城市文化的使命。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外部设计;发展;建设规划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认为,校园规划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性质是一样的。判断一个校园规划方案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验证其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些校园户外活动对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的时候,学习效果甚至要超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良好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是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究新形势下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学角度分析

近代对于城市外部形态学的研究起源于对“图-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这对于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即在设计之初就开始关注虚体空间形态的设计以及如何促成虚体空间特征的形成,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空间虚体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研究空间实体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整体性,在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规划之前,强调外部空间设计中动线与连接体之间的重要性。现代规划理论指出,基地的边界线、建筑实体的外部轮廓以及轴线或边缘建筑物等共同组成了空间影响因子,而这些因子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连接系统。这个连接系统的整体性与合理性思考是未来建筑规划理论的发展重点,也是建筑设计师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2.城市外部空间的行为学角度分析

场所意识与环境意识理论表明,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已经从原来的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文化的挖掘上。这就促进了建筑规划理论与其他人文学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给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这一变化的直接体现就是20世纪60年代环境行为学的兴起,社会学家将人类行为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注重探究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环境行为学的出现,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规划理念与思考重点,指导他们从人类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创造了人性化的空间,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即从人性化和整体化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合理的、适宜个人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这是未来校园整体规划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各大高校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校园环境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发生在户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行为,因此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就是为户外活动的发生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1.校园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场所

所谓场所就是校园内学生与教师集中活动的区域,这些场所满足以下两个特征:不同的场所需要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用以表达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延续性;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场所需要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营造不同的气氛,用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多样性的需求。综合起来讲,校园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开放的绿色空间绿色开放空间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绿色植被集中覆盖的区域,这里有大面积的草坪或山坡、清澈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木等,给学生们放松心情和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空间的建设是校园个整体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规划者来说,应该从景观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绿色植被的类型、位置和搭配方式等,这将对场所设计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广场广场也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能和规模不同,可以分为礼仪性广场、集会性广场以及娱乐性广场等,这些广场的造型设计以及职能选择等往往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属性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等。许多高校新校区的前区设计中,校方往往要求在校前区设置一个礼仪性的广场,用于举行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位于校区主干道上或是主干道旁,设计风格应该宽敞、明亮,并把握好规模建设尺度。兰州大学校园前的圆形广场就是一个结合了周围建筑风格以及山川、绿化等自然人文景观的生动场所,如图1、图2所示:

(2)院落结构

院落结构由建筑物以及周围的建筑元素(院墙、柱等)等共同组成,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环节可以将教学楼群、实验楼群等建设成多层楼群围合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结构的形式。在实现了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美学和合理性的设计原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在学习和工作间隙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2.校园建筑要素之间的连接体

连接体是将校园各建筑要素组合成为有机整体的关键因素,具有连接作用、现行的空间形态两种特征。校园整体规划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线性”元素的探讨,包括街道、人行横道、线性开放空间等都是线性元素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校园外部空间的交通系统网络。

(1)道路

目前,大学校园中普遍采用树状结构的道路交通设计原则,强调轴线的作用,并与其他道路分枝相连,形成主次分明、导向明确的整体交通骨架,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对校园布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些校园以一条或几条林荫大道作为校园精神的象征,两侧高大的树木见证了校区的历史和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成为了校区内全体师生的精神支柱。这样的主干道往往连接着校园内最著名或是最古老的建筑。

(2)街道或步行街

步行街为他人提供了更好的欣赏园区人文景观的机会,也是校园内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群相对集中,步行街道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楼或实验楼之间相互串联,架起了一条各学科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如兰州大学就有一条以走廊形式贯穿教学楼群的步行街道,两端入口处分别与一个休闲广场与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楼区相连,将园区建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否认,具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可能产生一种成功的设计方案,但是设计的出发点决定了方案的具体属性和设计特点。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校园建设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将校园外部虚体空间的设计作为设计出发点与落脚点,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往环境,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校园外部空间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校园内本身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出发,将校园特色融入外部空间设计中,创设出合理的设计“语境”,并用丰富的建筑因素予以表达。目前,普遍采用的户外空间设计原则是“图-底”翻转设计方案,校园的户外虚体空间在初期的设计草图中就要体现在实体的合理搭配上,将建筑物作为实现户外空间设计的手段。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职能需求综合考虑建筑群、道路交通、人工绿化以及自然景观之间的合理搭配,实现美学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园外部环境建设与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外部空间的环境来源于优质的规划设计方案,而空间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水平。本文在介绍校园外部环境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因素以及连接体的构成进行了重点探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发展策略,完成了校园人文内涵的表达,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作者:彭勃 贾晓浒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燏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姜云.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龙敏.我国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校园,景观,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改革发展,高等院校市场化是一种必然,大学的办学理念也从纯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目前,一大批新的校园与校区正处于规划或建设之中,新建、扩建、改建的校园以及“大学城”不断涌现,掀起了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校园景观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和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园,必须对现代大学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制定明确的规划理念,并在规划、设计、建设中自始至终都贯彻这个理念。下面从一个实例来讨论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在实施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景观设计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位于南二环东端,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路南段,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学院占地面积六百多亩,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本部三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功能齐全、风格别具。学校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公寓楼、图书馆、餐饮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室内外运动场、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实训基地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是典型的旧工业区改造的成功实践,该规划是尊重原有自然条件及产业历史,结合新的功能进行开发设计的。其改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既保留了原厂区有价值部分,又注入新的活力,使传统意义上的厂区改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和实用的大学校园。它用旧车间改造成了教学综合楼、教务楼、学生食堂等特色建筑,校园建筑的主要色调为灰、红、橙、蓝,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相协调相融入,不仅保留了陕钢的工业现状和文化还使建大东校区成为别具一格的大学校园。

2.1特色景观节点

校园依据原有的陕钢工厂现状,在综合考虑了功能布局、道路结构、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设计手法,创建一个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1.1西入口和中轴景观

从西入口进入,场地的北部是一片1公顷见方的开敞绿地,大片的绿地可以起到清新空气,增加空气湿度、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作用。它营造了学校的氛围的同时,配以小品和绿化,也增加了学校的文化气氛。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锻炼和休闲的场所。师生可在弯曲的园路上散步,在草地上晨读娱乐交谈等,绿地中的各种植物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的极好条件。绿地进行了微地形的处理,形成了活跃的地形变化,丰富了造园要素和景观层次,增添了趣味性。

正对入口的主干道延伸向远方,在保留的原始高大行道树的烘托下,增加了学校的历史感,远处改造过的旧厂房也可以隐约显现,使人产生浓厚的时间质感,同时伸向远方的林荫道和建筑给整个校园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文化感,沿着林荫道两侧,景观、建筑序列逐级抬升,寓意着学校师生踏踏实实,逐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2.1.2主教学楼庭院景观

位于两座教学楼中间的这块狭长的地带,功能作用就是连接宿舍楼、教学楼和公共服务设施(图书馆、食堂)的交通纽带,该庭园景观的平面展现出了几何的拼接美感,结合主教学楼出入口的位置,用不同级别的道路与之结合,有效的解决了交通、交流和观赏的问题。同时具有动感的造型成为了校园精神的象征。几条横穿于草坪的石板路方便一二号教学楼间的通行,同时又防止草坪被践踏。该区域植被种植较少,使得视线通透,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到景观全貌,还在主要的分叉路口处设置了景观视点角度,使整体景观效果佳。但是由于管理问题,庭院内的景观设施受破坏比较严重,这将严重影响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2.1.3宿舍楼中庭景观

宿舍楼中庭景观是建大东校区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是4号教学楼和11号宿舍楼以及12号宿舍楼所维和的综合空间,即师生们常提到的“天井”。这里是联系几个宿舍楼与教学楼的交通要道,并且兼具休闲娱乐作用,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较频繁的外部空间。该处景观是以多种几何图形拼接划分,并形成各种不同的的功能区。“天井”中的植物分别以单独、排列、阵列的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小景观,丰富了观赏性。该处铺装又是一大亮点,通过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铺地材料划分了空间界限,在人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暗示,达到空间分割及功能变化的效果。

2.2绿化及人工景观

2.2.1 绿化设计

本校区的绿化设计是在保留原有厂区的植物、高大乔木等的基础上添加了校园应具备的学习交流、宿舍楼及教学楼间的空间绿化植物设计。校园中的绿化设计应发挥它的生态性和功能性,使之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和考虑到校园特殊环境的需求。种植群落应注意层次搭配,上层大乔木应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以保证夏天的树荫。中层乔灌木应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应是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2.2.1 硬质铺装及景观小品

该处景观绿地内部运用了卵石、石板等作为道路的铺装。卵石在草坪间铺成的小路活泼轻松,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规则的石板铺装融合在自然状的草坪中,缝隙也伸出小草,配合周围的各色植被,使人精神愉悦放松。但石板铺装的弊端就是石板间的缝隙,人在上面行走,脚很容易陷入石板间的凹陷处产生摔倒的危险。

景观石和自然木头座椅是此处的别具一格的景观小品,它们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人赏心悦目。还有用陕钢特有的零部件作为小品放置在草坪中,延续了陕钢厂特殊的文化精神。

三.总结

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责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在校师生一种奋斗的感染力。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大学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