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33-02

“农民工”这一概念,是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特殊产物。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同等性质的群体。因为很多国家都没有建立户籍制度,而即使有户籍制度的国家,也没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虽然具有独特性,但究其根源仍属于劳动力就业培训,各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及青年就业培训中也都曾经遇到过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那么,他们在解决转业培训和就业培训中的成果、做法和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分析

美国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学校主要有州一级的州立大学和农学院、地方一级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依当地需求而定,如综合性的农村社区学院既提供专业课程,同时也增设选修课程,以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培训形式除了全日制以外,还设有晚班和假日班。

培训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持。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分为专项补助、一般性补助和一次性补助三种方式[1]。联邦政府针对农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所推出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就属于专项拨款,主要用于通过教育资助帮助他们改善教育培训环境。美国完善的职业培训法律体系,也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几乎每一部职业培训法律都是一部资助法,几乎都涉及到了财政拨款,联邦政府拨款成为美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分析

英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是农民培训网,而高校处于次要地位。英国在全国各地开设有200多个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培训约有30万人次,主要招收一些具有农业实践经验的年轻人[2]。英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设置主要考虑地区的特征,如英国东部属于大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地,就主要开设农粮管理、植物病理、农业机械等专业;西部主要是畜牧养殖区,则主要开设畜牧类相关专业。

英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渠道:政府拨款和自筹资金。农业院校的拨款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而学员90%的学费都由政府承担,其他一些培训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同时,英国政府还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比如设立了“国家培训奖”,用于奖励那些在技术培训中成绩优异的单位。同时,英国还实行国家资格证书制度,所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发放。

三、德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分析

德国的农村跟城镇差别不大,所有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德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用“双元制”这一特色来形容,“双元制”职业培训主要指企业和学校同时对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负责实践技能培训,学校负责理论知识教育。德国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分为四个层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科学校、高级农业专科学校和高等农业大学。课程设置主要由州食品部和县农业局制定,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编写教材。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构建任务法和资助学习法等,主要强调对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资金来源相对比较稳定,且渠道多元。国家财政是其相对较为稳定的一个来源,德国整个职业培训的经费占到国家教育投资的15.3%,并且职业培训已经被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其发展[3]。企业则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整个“双元制”职业培训75%的经费由企业承担[4]。国家对于承担学员培训的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州政府,则负责职业学校的经费开支。此外,社会各界如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也是职业培训的投资者。

四、日本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分析

日本的农业大学校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由农业水产省及各县所管辖。农业大学校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技术和经营知识,主要针对初涉农业劳动的人,开设的专业有种子、农药、设施工程、加工储藏、应用微生物、销售等。农业大学校的课程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5]。日本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有两个特色:第一是从法律上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教师的地位和权益;第二是非常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日本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只有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有资格考取“专修资格证书”。考取证书之后,还需要经过考试,合格并得到校长认可才能任教。

日本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业部门每年都会予以大量的财政支持。日本制定专门农业教育法规,以规范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比如,《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农业改良助长法》就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所涉及的培养目标、机构、经费、人员等做出了明确规定[4]。同时,日本也非常重视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监管,建立了专门的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研究所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

五、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启示

尽管各国基本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基本制度不同,但是都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也都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

(一)立法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地位

在发达国家,为了明确培训机构的职责、实施及监管等因素,他们通常会采取中央立法的形式来对全国进行规范。美国的《史密斯―休斯法》规定了校外青年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其中就包括农民;英国也有相关规定,已经成年的农民从业前都必须接受技术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德国教育法中也规定了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义务教育后,必须接受三年的农业职业培训;日本则规定设置专门的农业培训大学。这样就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地位用法律的方式予以肯定,也有国家更是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到教育体系的范畴,成为学校甚至高校的职责之一。同时,也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农民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项义务。

(二)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财政上大力支持,很多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本上都实现了免费,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比如,英国专门设置了资金付款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进行专项拨款,而资金分配标准则由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来决定;在德国,政府不仅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间接补偿企业培训员工所出的费用;日本更是用法律的方式,如《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偿法》,保证了对培训机构的优先支援。国家从财政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参与培训免除了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能激发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彩

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可以涉及到农业生产、管理、投资等各个方面。他们的培训课程主要受到市场的调控,往往会针对农民最新的最实际的需求。比如,在美国,一些培训机构将职业经验培训加入到培训内容中去,鼓励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他们还比较重视对创业能力、领导能力等的培养;英国也是同样的,在英国同类的培训课程有100多种;德国则比较注重对农民素质的提升,他们对农民开始哲学类课程,以期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6]。这样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开设培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当然也同时能够加深培训的深度,让农民真正在学习实践技能的时候,能够提升各种不同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槿.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2004.

[2] 王国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罗远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珠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

[4] 赵雪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的职业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2

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陕西在今后7年,农民收入务必保持比2010年翻一番半还要高的增长速度,这样才有可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让农民收入倍增?如何确保在收入倍增计划中“不拉分、不拖退、不掉队”?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该调研报告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称赞报告针对性强,希望相关部门能借鉴报告所提建议,共同帮助农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如何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较快地提高全省农民收入?一直是陕西的一大难题,也是陕西“三农”工作的关键,事关建成“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全局。

在陕西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增长较快的部分。该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和参与就业创业的收入,而2012年陕西农民收入的绝对值比周边各省区都低。比如:比四川低514元,比山西低374元,比河南低209元,比宁夏低53元。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成为陕西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此,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组织专家,就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八条建议:

三大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没有把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一些地方只重视抓大项目,搞大投资,单纯追求GDP,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重视不够。

其次是培训问题。技能培训面窄,资源配置失衡,仍是农民工就业创业增收的障碍性瓶颈。由于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一些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在城镇就出现了“闲荡”人群。“外出不等于就业,失业又不肯回乡”,以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和“90后”)居多。这些人“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其中有一部分采取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打散工、零工,甚至拾荒、乞讨,生活工作极不稳定,久而久之,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第三是政策问题。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农民就业创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仍不适应。已有的政策,在执行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留城或回乡创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

八条建议

建议一 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摆到首要位置

着重理清农民收入倍增新的工作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责任明确、工作得力。建议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农民收入翻番作为今后7年陕西“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实施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要一手抓劳务输出,即劳务经济,重点是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维权工作;一手抓农民创业,即创业经济,重点要放在改善创业环境,落实扶持政策,推进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使劳务经济与创业经济“两轮驱动”,以振兴县域经济。

要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政府的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改变时抓时停,似抓非抓,敷衍搪塞甚至阳奉阴违的状况。一年至少集中、切实抓四次,比如,春季着重抓好招工进厂,合同签订、社保结转等工作;夏季着重检查工资、社保等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秋季抓好农民工维权和子女入学等;年终作全面的检查。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开展农业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农机耕作、统一防病虫害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购销服务,减少流通环节,开展农超对接,增加农民在产销环节中的利益。发展农村咨询服务业。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服务到人的精细化管理。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下基层,为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提供面对面服务,到一线解决问题、排忧解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体制,协调好搬迁安置、土地流转等利益关系。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监督政策落实,了解新情况,掌握新动态,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

建议二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素质

改进和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输出地着重培训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以及融入城市和维权的知识,尽可能搞“订单式”培养。要求输入地搞好岗前培训。吸收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上岗前进行技术培训,培训费用在企业的税前列支。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以满足农村发展急需型、领军型人才的需要。

对口扶持开展培训。技能教育资源雄厚的市区与资源缺乏的县区结对子,对口扶持开展培训。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确定对口区县,强化培训。校校(或企业)对接开展培训。普通初高中与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直接送技校、职校和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实施“3+1”或“3+2”培训。

建议三 搞好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加大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

把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作为农民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一是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农民工工资要同非农民工工资同时同幅增长,使农民工的工资随企业发展相应增长。二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变“年薪制”(一年发一次二次)的状况。三是各种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争取三年内提升到应该达到的比例。

适时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依法督查、监督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要特别强调,劳动合同必须明确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

凡招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目前,要把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重点放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尽快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险体系。尽快解决农民工跨地区、跨城乡转移、接续社会保险问题,保证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必须经农民工本人确认。

职业安全、卫生,是农民工不可或缺的劳动权利,也是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强化部门责任,明确监督执法人员职责,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强化企业责任,落实职业安全性标准规定,完善劳动保护设施,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强化农民工的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照章操作,专心生产,拒绝在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工作。

建议四 加大投入,提升城市教育承载能力,保证农民工子女入托就学

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实行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对待。完善就学补贴政策,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按其学生数量,增加财政投入,解决经费缺口。加快改扩建公办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居住较集中的城区、新兴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的步伐。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建设公办幼儿园。

加大执法检查,杜绝收取赞助费、建校费等隐性收费,真正实现教育收费阳光化。凡是应该进入小学或中学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当地学校拒绝接纳而造成失学的,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对吸纳能力确有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就近安排上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超出公办学校部分,由政府设法解决。

建议五 调整利益分配,明确用地责任,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

调整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加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补偿标准的增量,可以划出一小部分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小部分建立就业创业基金,大部分应该直接支付给失地农户。

项目开发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与开发商直接挂钩,实行谁用地,谁培训,谁出资。按照失地农民的年龄段,开展相应的培训,特别关注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到技校、职校就读。

项目开发与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相结合,一是探索试行土地入股、农民就业创业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二是扶持、支持失地农民组建属于失地区域的物业管理机构,承担管理服务职能,实现就业和收益。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特别是“4050”人员(女40岁,男50岁)及其以上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允许失地农民按自由职业身份和城市标准补缴社会保险。对无房的特殊失地农民,在其打工的所在城镇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建议六 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搞好均等服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落实已经确定的农民工落户政策。只要农民工具备了城市定居的条件要求,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有居所和社会保险,并是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农民工,本人自愿的就应当在城市落户,使之市民化。

分区域、分群体、分类型、分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放宽小城镇,适度放宽大中城市副城区、控制主城区。主动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向农民工提供低租金住房,允许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城市社区要主动接纳农民工进社区,分享城市社区的救助、低保、社保、就业培训及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共享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农民工市民化后,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保留农村土地和林地承包权以及宅基地和住宅房屋的收益权,减少农民工市民化的风险。

建议七 鼓励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促进小城镇建设

由于利益机制和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要在城镇落户;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农村就业创业。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农民工回乡去小城镇创业。二是引导留守农村的有为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创办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使他们成为新型的现代化职业农民。这些都要在工商登记、财政、信贷、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可以引导农民工返乡经办专业合作社,鼓励返乡农民工和留守农民兴办新的经营项目,如:农村垃圾清运、农村和城乡物流、红白喜事服务等。陕西省农民工创业之星俱乐部已在这方面做出示范。

建议在2013年之内,以陕西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倡导一种新的风气,形成一种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格局。让有理想有作为的中青年在农村兴业发展,也可以像在城市发展一样有前途、有贡献、有尊严。

建议八 搭建平台,通力合作,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未就业青年农民的特殊问题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平台

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与中央部委属高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的数目庞大,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皓2007)。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也已在地方所属高校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所以,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方兴未艾,有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这些大方面来研究的,也有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专业优势等单方面具体论述的。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已然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其重要任务,而且把社会服务功能视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承担的三大功能中,社会服务功能是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和拓展,返过来又促进教学和科研功能的提升。要想搭好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必须提升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那如何统筹规划,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拟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社会服务实践,探析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专业资源优势,融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识推广、和技术研发及转化等方面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得更好。

1.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

1.1 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非常迅猛,合作双方共同商讨和制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引入行业标准和职场素养,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而且《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也明确要求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一直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关注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我院地处无锡市宜兴,电线电缆行业是宜兴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我院主动调研电线电缆行业、企业的需求,先后与远东、江峰、江苏上上等四大电缆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课程、实习时间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通过订单培养,我院为电线电缆行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2 结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我院积结合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了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已有的师资、实训场所等专业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进修服务,为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促进再就业。如,我院依托机电专业资源优势,与江苏共昌轧辊有限公司合作,已连续开展了两届成人大专班,为该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如,我院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专业资源优势,获批成立了宜兴市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基地,为打造宜兴的创意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宜兴服务外包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外,到目前为止,我院依托陶瓷工艺这一传统优势专业,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协办,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宜兴市陶艺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了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三期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提高了陶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创作能力。

2.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传播服务

高职院校应该依托已有的专业资源优势,着眼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瞄准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商务管理、技术性知识的咨询和文化宣传服务。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资源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商务管理、技术性知识等传播服务。我院依托陶瓷工艺系的专业资源优势,赴浙江省长兴新华陶器有限公司现场进行“100米辊道窑热工测定”。依托经济管理系的专业资源优势,为企业宣讲了薪酬体系的建立;受宜兴市园林管理局委托,为全面提升宜兴各景点地接导游的职业素质,举办了地接导游社会培训班。又如,我院依托环境艺术系和数字艺术系的专业资源优势,受宜兴市政府和体育局委托,为宜兴市第七届运动会设计会场内外的环境布置方案。我院与与江苏融达集团校企共建“陶瓷行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打造集文化推广、产品购销、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等内容于一体的紫砂陶瓷行业领域内的紫砂行业网站,同时也为陶瓷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资讯服务和发展策略、为网友及消费者提供最全最新的陶瓷文化、陶瓷资讯和购物平台。由此可见,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传播服务,可以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在打造行业教育培训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技术转化和支持服务

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所以,技术研发长期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这些科研人员并不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周继春2009)。我国高职院校虽然科研成果登记数量多,但转化率低,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更少(方美君2011)。如何将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呢?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通过校企合作、通过调研,高职院校要及时捕捉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并且,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下厂实践,积极从行业、企事业单位中找课题,直接服务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第一线的需要,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难题,加强科研的针对性,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3.1 校企合作机制出新,加强技术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校企合作机制要想长效运行,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要推陈出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主动调研并服务企业生产第一线,这样才能加强高职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我院一直探索校企合作、产研结合的道路,从单纯申请成立江苏省线缆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到成立教师工作流动站,再到成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进而发展到成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学校。每一次的推陈出新,都使得我院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又得到了拓展,为技术的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提升了我院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转化率。

3.2 支持专业教师创业,结合产、教、研,直接投身经济领域。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另外一个直接途径,就是鼓励专业教师创业,在创业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师创业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能发挥教师的知识和技术优势,直接转化科研成果。此外,教师创业不仅能产生经济效应,而且能产生社会效应,帮助地方社会吸纳和接收一部分人员的就业。我院也在探索和尝试,目前,我院陶艺系教师依托自身条件,在校内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公司,边教学,边科研,边产出。如我院高级工艺美术师谢强在校内创办了宜兴常青藤陶瓷艺品有限公司,主打学院派陶艺创作品牌,目前该公司运作良好,不仅提供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还产生了经济效益,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想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定位明确,着眼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依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主动联系政府和行业、企业,促进校政企对接,加强校地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推陈出新,搭建更大更好的社会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皓,唐加军,陈冲.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原则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周继春.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的服务社会模式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5).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陶永诚.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

[5]孙云志,何玉宏.试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育[J].成人教育,2011(5).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成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自觉地探讨、研究和完善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国内外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1.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上有三大职业教育模式: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学校加企业的模式。学校模式在中国、前苏联、前东欧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有资本主义国家里中央集权比较多的国家如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实施较多。这些国家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所具有的人本属性,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得职业教育严重脱离了职业实践;从就业导向的目标来看,也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过度知识化的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主体是多元化的,由于地区和国家的不同,同一种模式又有不同的发展。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BE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Develop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运用CBE教学模式。

CBE模式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态度的分析非常详尽,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能力本位CBE课程模式是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而不是对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的内化的能力分析;是对能力的点的分析,而不是对能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因此它很难做到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体化和集成。特别是由于我们的教师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分析得很好的知识点归纳为理论课程,把技能点归纳为实践课程,结果导致这一课程模式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日本的企业模式重点关注“三性”:技能性、针对性、实践性。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课程和教学强烈指向企业的需求。但是,这也导致学生在一个企业接受培训参加工作后再想转到另外一个企业就非常困难,因而企业培训的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职业应该成为个人生涯发展的载体,而不是约束。

思辨的德国人企图在功利性的社会或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关注人的个性需求,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得以可持续发展,这对职业教育来讲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命题。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接受过“双元制”的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毕业后直接走上职场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欢迎。

1.2 国内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这一规定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应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操作者,是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发展高职教育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诸如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轻视,对技能型人才的漠视,高职教育者本身对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苛求,都导致了教育目的的错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型人才,是对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挑战。

通过对世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走势的研究,给了我们启示:第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第二,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第三,职业教育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两者是互补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第四、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与理论整合。因此本文从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论述。

2.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2.1 准确定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技能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技能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简单模仿,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技能教育”观念,突出体现“技能教育”特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核心,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将技能培养贯彻始终。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2.2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

2.2.1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要求的人才,因此该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建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2.2.2 良好的专业设置

首先,依据学院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学院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设置专业;其次,适应市场和我国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部门户,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的信念,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再次,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建设专业,一个专业应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最后,确保企业技能型人才与学生需求的协调统一,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专业,避免结构性失业,二要确保专业设置注重应用性和适应性,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使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较高的职业经济地位,以区别于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

2.2.3 配套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又倡导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在教学内容构建上,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根据职业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知识要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融入职业资格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交替进行的方式完成教学,把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技能培养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3]刘永宽,秦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8).

[4]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 江西;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投资(包括物质、精神和时间等的投入),利用教育、培训、健康等方式,促进和诱使人本身潜在体力、脑力、知识技能和思想等形成、发展和提高,即促使潜在能力现实化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牵涉面广、需要长期努力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个人这三个层面的主体实施。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人力资源数量较高,但质量偏低。从现实的人力资源角度看,2007年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368万,劳动力资源数量为3290万人,人力资源率为75.3%,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人力资源的质量并不高。2008年江西全省人才总量为351.58万人,其中公务员21.5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62.3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4.81万人,高技能人才45.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万人,社会挂编人才66.7万人,中央驻赣单位人才11万人。人才资源数量虽比上年增长了9.9%,但是人才密度仍然很低,只有8%。在2008年就业人员构成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重最高,且小学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远大于全国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高素质人员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从整体来看,江西的工人队伍素质整体偏低,技术工人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严重缺乏。从人力资源的广义角度衡量(即包括潜在人力资源),江西的人力资源状态也不容乐观,能显示人力资源质量(文化、生理等素质)的众多指标往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08年江西的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同样显示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最高,劣于全国的人口文化程度结构,优势并不突出。

2.教育稳步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的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力资源的潜力。人杰地灵的江西对教育比较重视,2007年在校研究生1.53万人,比上年增长11.8%,普通高校在校生76.4万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82.2万人、174.5万人和423.9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0万人,拥有幼儿园6620所,在园幼儿92.5万人。2008年江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3.0%,提高4.7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8%,提高了0.8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提高0.1个百分点。整体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层次不断提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但是横向比较,江西中等教育能力在中部六省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高中教育在中部六省中列第四,高等教育阶段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阶段人数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湖北。可以发现,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需提升,开发的重点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3.人力资源开发财政投入水平不高。江西省政府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较高,2007年江西财政支出905.1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174亿元,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了19.2%,占全省GDP的3.08%。无论是教育占GDP还是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江西省都在中部处于领先地位。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绝对水平仍较低,投入力度也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3.08%的比率,仍然远低于7%的世界平均水平。

4.职业培训取得进展,但需进一步加强。2008年江西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新进展,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省完成各类职业培训120.6万人次,开展技能鉴定2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技校招生达到7.6万人,比上年增长33.35%,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从2007年横向比较的情况可以发现,江西省技工学校的数量较少,2007年招生的学校80所,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这两个数据说明江西技工学校的办学规模无论是在全国还是中部六省都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从就业训练中心培训情况看,2007年江西就业训练中心个数为118,经费总支出为7.6亿,训练人数781923人次,在中部六省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7年,江西平均每个学员的教学经费支出38.09元,大大低于全国每学员75.31元的平均水平。下岗、失业人员占受训学员的比重为70.22%,远高于全国57.82%的比重,6个月以下训练所占比重为98.68%,培训后获取职业资格的人员比重为69.17%,高于全国44.5%的水平,也远高于中部其他省,说明培训的效果较好。但所获的主要是初级职业资格,所获高级职业资格人员比重为0.01%,大大低于全国0.1%的平均水平。

另外,培训后就业比率为75.20%,高于全国74.80%的平均水平。总的来看,虽然江西就业训练中心人数及劳动预备制度定点培训机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投入的水平、培训的层次仍低于全国水平,在中部地区也处于中等偏后状态。最后从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情况看,江西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每万人口中接纳的培训人数为48.8人,低于全国79.0人/万人的水平。经过培训后获取资格证书的比重主要集中在初、中级证书方面,初、中级证书占71.4%,培训后就业人数占结业人数的比率为53.35%。

从总体看江西省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技工学校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成绩喜人,很多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在中部地区也起码处于居中的水平。同时依然存在着投入不足,短期为主,系统性、连续性不强,高级职业资格培训缺乏,培训的针对性较弱,培训后就业率低,及职业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低的突出问题。

二、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落后的原因

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引进等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地理环境不是很优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江西省改革的力度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低于浙江、广东等邻近的沿海省份,人才大量外流(近年来人才流进的比率才略大于流出比),陷入了经济不发达,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才外流,人才缺乏又使得经济发展进一步受限的不良循环。虽然近年来,江西省改革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要弥补多年的经济和发展差距,改变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2.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江西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渠道狭窄,科技活动经费总量少,人均水平较低。江西省教育经费来源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占53.27%,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11.0%,社会捐资和集资等只占0.54%,事业收入占32.58%,其他教育经费占2.63%。从整体看江西省教育经费来源相对单一,教育投资水平不是很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教育结构、投融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仍不能适应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3.教育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从2007年江西省各类学校学生占学生总数比重分布中可以发现,江西省教育偏重初等和普通中等教育,其中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约占91.3%,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对不足,只占8.7%。江西省教育的层次还不够高,结构不够合理。

三、强化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江西教育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江西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坚持“科教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全省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确立政府在高教投融资体制中的主导地位。要以办学体制的“多极化”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增大教育投资,完善教育体制。

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保证教育财政资金。在全省建立政府教育投资持续增长机制,发挥财政统筹协调的作用,提高政府财政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在适当的方面开征新的地方性教育专项税收,专款专用人才投资,扩大人才投资的财政资金来源。积极探索教育储蓄、教育保险、教育贷款等办法,以利于学生毕业后驻留(外地生源)或回流(考到外地的江西生源),促进江西的人才积累。

3.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确立为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教育层次教较低,教育结构失衡的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重要的,从江西省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来考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十二五”规划甚至更长的时间,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中等教育特别是其中的职业教育上,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率会更高,更能使人力资源结构适应江西省发展的要求。

江西省应注意加快整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通过完善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做大做强职业培训;做快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意采用各类技能竞赛、表彰、晋级增资等方法,完善竞争和激励机制,通过体系的协同发展强化职业培训的系统性。江西省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真正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政策导向,尽快形成大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工作格局。

要指导培训机构特别是技工学校尽快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完善培训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双向沟通,信息交流,采用校企对接,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指导职业培训的方针上,要从以培训资源供给为主导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在管理指导职业培训的方式上,要从抓培训的过程转向抓培训的结果,以市场就业的结果为导向促进过程的改造,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008年江西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4

[4]刘鲁伟.试论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才开发的有机对接[J].工会论坛.2008(7)

[5]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1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6

X县教育扶贫工作以学前教育、全面改薄、X职专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为依托,大力改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让教育常规工作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在常规中求创新,在落实中求特色,让教育扶贫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

一、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重点落实好“四个着力”。

一是抓好“全覆盖”,着力扩大乡村学前教育资源。按照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幼儿方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在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改造新建幼儿园。自X年以来,学前教育项目总投资X万元,共涉及项目学校X所,新建幼儿园X所,维修改建X所。优先实现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配齐玩教具、保教、生活设施和保教人员。

二是突出“兜底线”,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X年-—X年,X县全面改薄规划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中央X万元,省级X.X万元,市级X.X万元,县级X万元。五年规划项目学校X所(X所独立初中、X所九年制学校、X所六年制小学、X个村级教学点),其中校舍建设类X所,设备购置类X所,校舍建设类和设备购置类都涉及的学校X所。累计购置课桌凳X套,学生用床X套,图书X册,配齐教学实验仪器、音体美、信息化及宿舍、食堂、饮水采暖等教学、生活设施设备,新建及维修校舍X平方米,完成薄弱学校大门、围墙、排水等附属工程建设任务。

三是助力“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提高X中等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能力,X职专实施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坚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双垄沟播玉米、设施蔬菜、果园管理、畜禽疫情防控等科技服务活动,产教融合紧密。扩大X县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办学影响力,促进全县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村、贫困家庭倾斜,实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全县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使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有一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发挥X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在当地脱贫致富的技术引领作用,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技能。

四是体现“倾斜性”,着力对接落实X个贫困村扶贫政策。

各类学生资助、学费减免及助学贷款申请,向全县X个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并成立教育系统扶贫工作办公室,专人专职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绿色通道”快捷办理。

二、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四个到位”。

一是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兑现到位。严格落实X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免除贫困家庭幼儿在当地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为重点,所有贫困家庭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按每生每学年X元标准发放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家庭考入高职(专科)、本科院校学生每生每学年解决不超过X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政府贴息,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二是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保障到位。

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短缺实际,定向培养乡村幼儿园教师。全县从今年开始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到贫困地区小学附设幼儿园开展走教活动。同时,我们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方式,对全县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并安排县城教师到贫困村学校开展一定期限的支教。鼓励退休教师到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支教。

三是乡村教师的各项待遇落实到位。

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X-X年)》有关要求,严格落实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在补充招录、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倾斜政策,逐步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为乡村学校教师发放了生活补助。

四是学前教育和全面改薄项目工作落实到位.近三年,在上级专项资金额度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县上采取财政预算列支、财政借款支持、财政担保融资等办法,累计向教育系统拨付X万元倾力支持教育发展,在全省县级资金投入比例名列前茅,有力地促进了全面改薄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