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1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教学民族文化精神建构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的本质。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音乐造诣有很大促进和提升,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具有很高的价值。西方音乐史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一、反思现实教育境况,重视民族文化精神建构
第一,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的音乐素质需要不断地提高,除此之外文化素质也十分重要。教师素质的展现通常是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展示出来,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还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一名优秀的西方音乐史教师需要具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深的音乐造诣,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更加创新,教学基本功也扎实。而目前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教师的素质高低不同,有些西方音乐史教师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深厚,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的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
第二,在一些学校的西方音乐史课堂中,教师经常忽视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和介绍,注重形式主义而忽视实际,一些西方音乐史教材中也是注重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不注重文化的内涵,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作品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神蕴含在音乐中,教师并没有将民族文化的内涵讲解出来。有些民族文化是需要同学们不断去感受和体会的,经常感受西方音乐史可以防止音乐价值的流逝。
第三,传统的西方音乐史一直认为音乐史课程并没有实际用处,只能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来学习,所以忽视了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音乐史教学中的弊端所在。西方音乐史与其它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史之后可以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注重对民族文化的学习。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
为了能够给学生更好地讲解民族文化与西方音乐史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前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使自己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够带动学生进入民族文化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想将西方音乐史讲解的到位,必须要给学生介绍优秀的音乐人的精神和追求,用他们的人生态度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有方向和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去准备材料,将优秀的文化传播给学生。
三、要在教学中贯穿创新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血液常新
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需要不断地加强创新,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不会长久下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源泉的作用。创新也可以使每一个人向前发展,使国家的优秀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中如何拥有创新精神呢?
第一,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努力去寻找与创新有关的内容。在西方音乐史书本中所讲解的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优秀音乐家心血的凝结,体现了他们优秀的思想品格。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和介绍时要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创新,使作品看上去具有灵魂,挖掘出作品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生作为民族中的个体,只有每一个学生具备创新精神,这个民族才具备创新精神,整个国家才能够向着前进的方向进步。
第二,西方音乐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的重塑,鼓励学生注重作品的个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就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学生应该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西方音乐史教师在教学方法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注重讲解书本中的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各种角度去欣赏作品,给学生欣赏文化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才能够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2
1 信息技术对美术创新精神的作用
1.1信息技术对美术创新精神的积极作用
1.1.1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时代性
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以电子信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创造性工具。多种多样的电子信息以及网络资源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更加惊人。作为挖掘人们内在创造潜能的特有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着革新,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美术作为具体的某一时代下对应的产物,自身也体现着时代性。例如,现代美术的先驱---印象派,其特点是将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再现古典主义转型为对外在形体减少关注的构思创作。印象主义画作令美术绘画从多种视角贴近事物本身,不但能够真实反映出现实内容,还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期和憧憬。不论在任何时代下,美术都应该依据具体的社会时代特征,进行尝试性的努力和探索,为发扬适应时代的创新精神,在美术创作中必须做到“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1.1.2摄影技术与美术创新精神的联系
摄影技术和美术是拥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技巧手法、艺术表现形式的两种艺术形式。虽然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艺术领域,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和互相间的影响。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应该充分利用摄影这一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从中不断寻找创作灵感、吸取其中的优点和精华,推陈出新。以往电子科技不发达、许多电子产品还没出现的时候,美术创作者想要创造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写生、速写等途径联系情境来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这些方式创作也十分形象生动。但是,它们都会存在记录的缺失和不完整性。举例来说,如果你去写生,感觉当时一些事物和景象无关紧要,可回来之后,从整体性上全面考虑,又会觉得它很重要;那么,你只能再次去到当时的地方进行补写。这样不仅十分麻烦、耗时耗力,特定情景的变动和不确定性也会给美术创作带来困扰。因此,现代化的摄像技术问世之后,就能很好地为画家进行取景、筛选绘画素材服务,当时错过或者忽略的某些创作因素可以完完整整地记录在拍摄的照片中,以备之后创造中的使用。
1.2信息技术对美术创新精神的消极影响
1.2.1信息技术对创新思维提出的挑战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得以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它无疑会对传统美术绘画创作的习惯性思维及创新方式提出巨大的挑战,甚至是弱化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就像《绘画迹象论》里所说的那样:“就如同计算机技术也应持续地更新一样,艺术创作的规则永远不会有终点。”又如,西班牙抽象画家毕加索曾说过:“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改变。不必墨守成规,只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争做永远的先锋。”特别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现代美术,更应该借助一些必要的科技手段不断实现突破、创新,以顺应历史潮流。这些突破可以是在绘画题材上,我们不仅应当借鉴学习前者为我们留下的丰富题材和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参透其中的深刻内涵并赋予新的时代气息,绝非原封不动地挪用。
1.2.2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或“趋同”创作的缺陷
当前的实际情况下,现代美术的创作存在着作品太过依靠科学技术、太过陈旧等不符合创作要求的现象。进行美术创作及创新时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为当代所需要的美术作品一定是灵活多变、形象生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因美术有其本身对美的定义,也有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所以,不论是现在或是以后的美术创作,都应当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思想这个关键内容,不能够跟以前的创作亦步亦趋、完全趋同。这种主观的思想包括个人的基本创作能力、个人经验、文化素养、独到的领悟能力和对事物的独有见解等因素。
以相机技术为例说明与之前创作作品亦步亦趋的这种“缺陷”,相片能够把手工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创作的作品用仅仅零点零几秒的时间表现出来。而写实画派等虽然有存在的价值,但是由于照相技术的迅速蔓延,它可能成为仅是模仿相片效果的工具。如果仅仅只是一味地对过去的优秀作品进行模仿和继承,而缺少特有的内在创新性和主观思想的话,便会阻滞美术界创作的革新和进步。我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说过:“不同的画之间应该介于相似与不似之间的程度。既不能太过独立,也不能太过相似。”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美术应当采用多样的方式去实践,尽可能发掘内在的潜力,造就照相技术无法替代的独有的美术风格。
2 信息技术在美术创新精神应用中的启示和思考
2.1新技术设备出现对于美术创新精神的启发
当我们使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进行美术创作时,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未使用过、不被提倡的。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手工完成于纸质材料上的绘画作品才是真正的绘画创作。但是对于现代社会,借助现代化技术的美术创作体现了创作形式的创新。我们既要保留以往的优秀经验,又应当批判创新。正如我们在笔这一书写工具出现之后,就很少有人再用石器等雕刻工具区雕刻了,而是改为书写;又好像,造纸术技术改良并广泛使用后,人们减少了对竹简等更费时费力的写书工具的使用,也更好地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再比如说,和现代美术形式迥异的文艺复兴美术创作,像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尼德兰、艾克兄弟,将之前很少被采用的亚麻籽油等新材质巧妙地加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开创了当时美术创作的先河,成为了后来众所周知的“油画”。像文艺复兴和现代虽然是两个天差地别的时代,但都是利用不同时期的科学原理和美术技法进行创作,本质上是一样的。
2.2对信息时代新技术与美术创新精神的思考
西方国家(比如美国画家波洛克等)一些抽象主义美术家因为印第安“沙画”的影响和启迪,重新审视、加工和品判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画作。仅仅依靠现代社会下的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进入到21世纪以来,虽然绘画领域受到了信息技术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可这些都只能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问世拉近了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的距离,相关的美术理论思想、美术创作等都被上传到了互联网,这令不少喜欢在家、办公室等室内环境下进行创作的绘画作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迅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创作素材,更有效地节省了准备时间。在缺乏创作灵感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网上搜索、观摩一些美术创作者的创作技术、创作思路等的范例和剖析,同时可以促进美术创作者创新思维的养成。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依靠各种有用的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对充满创新精神和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所以说,当前的美术创作,不仅仅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前人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更需要我们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紧随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创作的脚步。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勇敢精神;培养
一、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勇敢精神
建立创新型社会是全民族的迫切要求。对创新精神来说除了智力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中的自信心、独立精神、坚韧性、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这些精神,才可能发展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早已经证明,勇敢精神又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非智力因素,甚至被称为创造性的第一要素。勇敢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正是创新精神最需要的心理品质。什么都怕就会什么也干不成。没有勇敢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勇敢精神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们面对的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 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上许多人对他们的看法是怕吃苦、胆小、无毅力。一些高校也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进行了一定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勇敢精神方面还有不足。
(1)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当前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专门研究很少,而且在现有研究中,对勇敢精神的泛化描述较多,而深化研究较少,细化不足。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等。以应对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但对学生的勇敢精神重视不够,很少采取专门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方法单调。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方法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参观、讲座、心理辅导等,说教较多,结合实践的教育相对较少。
(3)高校体育应发挥更大作用。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特别是运动竞赛,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激烈、拼博对抗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时,有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竞赛精神体现了竞争意识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通过对体育的大量参与,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改变他们怯懦的性格。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竞赛以强烈的实践性、强烈的身心体验,对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中应细化的几个方面
(1)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要求。勇敢精神具有广泛的内涵。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中大学生的勇敢因素主要包括:克服身体生理障碍的勇气,克服器材器械障碍的勇气,克服心理压力的勇气,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克服伤痛恐惧的勇气,克服伤病拼搏的勇气,不怕他人嘲笑的勇气,不怕挫折失败的勇气,面对强手大胆争取胜利的勇气,面对人群和观众展示自我的勇气,承认错误的勇气,自我批评的勇气,承担个人失败的勇气,承担团队失败责任的勇气,集体项目中个人承担集体期望、担负关键性重任的勇气,身处逆境坚持到底的勇气,当机立断的勇气,大胆进行技术、战术创新的勇气,担任裁判面对比赛队员和观众的勇气等等。其中对大学生最具核心价值的是:克服身体生理障碍的勇气;克服强大心理压力的勇气;不怕他人嘲笑的勇气;不怕挫折失败的勇气;面对强手大胆争取胜利的勇气;自我批评的勇气;承担团队失败责任的勇气;集体项目中个人承担集体期望、担负关键性重任的勇气;身处逆境坚持到底的勇气。
(2)高校体育中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体育运动项目对勇敢精神都有一定的培养作用,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大都是选项课,由于项目的特点和差异,不同运动项对勇敢精神的培养也不尽相同。为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勇敢精神,应强化分析当前大学体育课主要运动实践选项项目。重点推进如下项目:游泳。克服恐惧,克服生理极限、战胜自我的勇气,大胆进行技术、战术创新的勇气。篮球。克服器材器械障碍的勇气,不怕嘲笑的勇气,不怕挫折的勇气,面对强手克服恐惧大胆争取胜利的勇气,面对人群和观众展示自我的勇气,承认错误的勇气,自我批评的勇气,承担团队失败责任的勇气,身处逆境坚持到底的勇气,当机立断的勇气,大胆进行技术、战术创新的勇气。足球。克服器材器械障碍的勇气,不惧伤痛的勇气,不怕嘲笑的勇气,不怕挫折的勇气,面对强手克服恐惧大胆争取胜利的勇气,面对人群和观众展示自我的勇气,承认错误的勇气,自我批评的勇气,承担团队失败责任的勇气,个人承担集体期望、担负重任(如罚点球)的勇气,身处逆境坚持到底的勇气,当机立断的勇气,大胆进行技术、战术创新的勇气。轮滑。克服器材器械障碍的勇气,克服恐惧受伤的勇气,不怕挫折的勇气,承担失败的勇气。散打。不惧伤痛的勇气,不怕挫折的勇气,面对强手克服恐惧大胆争取胜利的勇气,身处逆境坚持到底的勇气,当机立断的勇气。
(3)高校体育中应强化一些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具有全面的作用。但不同运动项目对勇敢精神的培养也有差异。在高校体育中根据项目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选择参加艰苦性大的项目。如散打,对抗性强的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人的勇敢精神等心理因素对取胜非常重要,对大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也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4
关键词:创业教育 就业竞争力 创新精神 创业能力
随着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美国将创业教育视作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创业能力视为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之外的“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我国也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视作大学生多元化就业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教育的内容、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其内涵
创业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并且使之具有创新精神与风险意识的一种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每一位年轻人都必须思考创新的问题,面对创业机会的挑战。因此,发展创业教育,并不应单纯以大学生创业为导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创新精神的价值与行为包括三个层面:创新性(inno-vativeness)、承担风险(risk-taking)与开拓性(proactive-ness)。Covin&Slevin(1989)指出,创业精神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下列三个层面的互动基础之上:(1)创业的冒险精神,包括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发现与辨识基础、说服并动员他人集中资源、组织团队以实现目标;(2)发展团队的创业行为,能组织多功能团队共同运作;(3)支撑基础的创业文化,主要成员对创业的信念、承诺与价值观予以支持与肯定,并且有政策与资源的支持,较容易实现与实践创业精神。
Chandler&Jansen(1992)指出,创业能力可以应用成功创业家所扮演的三个角色来加以说明,即(1)开拓者角色,其主要能力表现为把握机会的想象力与辨识能力和确保机会从产生到结果的决策能力;(2)管理者能力,主要能力包括整合组织利益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政治能力;(3)技术功能角色,主要包括在特定领域中运用技术工具或熟练作业程序的技术能力。
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在于创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要处理的问题,其性质不同于一般性企业的功能性管理,往往需要面临创业企业各种资源缺乏、对创业机会的辨识等问题,策略选择、营销与领导方式与传统管理思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推动创业教育不是鼓励大学生直接创业,而是通过创业竞赛及配套的创新学习平台,提高其实际运作的能力。创业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应注重就业观念的转变,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应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其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校逐渐升温。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正如李平、邢娣凤(2008)所指出的,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系统地纳入教学安排之中,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从创业教育的内涵来看,其课程设计也应该围绕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两个层次展开。Vesper&Gartner(1997)对美国128所大学的创业课程进行了调查,指出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个人与企业的发展两大方面,其中以个人发展为内容的创业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侧重于学生创业精神的灌输,使其能够思考创业者的角色,并比较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包括创业者的特质、创业的价值、创新技术、创业与道德的自我评估、创业网络、协商和交易等;而以企业发展为内容的创业课程则侧重于创业机会的辨识、评估、商业化发展、创业战略的发展、资金的融通、企业成长等。综合地看,都是注重强调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从美国各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不同的创业文化氛围及其差异化的创业教育理念使得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两个层次进行的。以南加州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为例,其包括三个方面:(1)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创业的过程,从初步构想、企划书的编制到创投资金的募集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创业过程,把握创业的本质与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与创新精神;(2)创业拓展课程,进一步探讨创业机会的评估和创业构想的发展,内容包括让学生做好开设新创企业的准备,分析创业的契机与价值,教导学生如何实现技术商品化,以及如何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等,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创业的实践内容,提高对创业机会的把握能力;(3)创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让学生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新创企业的发展机会,探讨如何整合各部分的知识,并运用于新创企业的发展,如何发展创业计划,包括创业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管理与控制等,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管理能力。
对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而言,其课程设计应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并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
三、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上掀起了创业的风潮。国家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努力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江苏作为教育大省,高校云集,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重大,其积极推进“创业江苏・青春行动”计划,尤其是实施了“创业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高等院校来看,尽管近年来各项创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但无论在课程规划、课程内容或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这也对 高等院校、高校教师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高等院校来说,应根据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具体规划出一般性与专业性的创业能力项目,设计符合业界及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创业能力指标,发展培育创业能力的各项课程。一般来说,创业教育课程的规划应包括创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整合性的实践课程:在创业基础课程的设计上应侧重于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新创事业的经营管理、创业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和特定产业的创业研究等四个方面:在创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应包括创业决策和创业过程、创业者的特质培养、创业机会的发现与评估、创业计划的撰写与表述、创业资源的获取、控制与管理能内容;而在整合性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则应通过企业实习、创业咨询及创业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实践认知。
高等院校应根据创业能力培育的需求,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有效地将创业能力融入课程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提供模拟工作的实习环境,将企业管理活动融入到学习实践之中,如将全员生产维护(TPM)制度应用于教学设施的维护,仿照品管圈活动与企业提案制度,推动学生管理、改善提案制度,课程设计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式的教学,并以创业案例的分析、企业家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5
关键词:践行;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内在地规定了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发展路向,对大学的教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引导和定向作用。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三位一体,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所应有的基本品格和特性。其中,大学理念是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对大学完美本质的根本性界定和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规定并回答了“大学是什么、如何办大学、大学如何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等问题。大学精神作为对大学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炼和整合,既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和动力。大学文化则更关注最高文化价值和对大学理想的追求,更能展现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神韵与追求。
一、“大学理念如何定位”?
大学理念即是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的最完美的本质和特性的规定,是其本然或应然的状态,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共性和根本规定性,它指引和决定着大学的功能、定位、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质,规约着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现代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为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作出贡献。
育人启智、传承文化、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是古今大学的共同追求,构成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大学的基本职能,并由此而决定了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根本精神。
二、“大学精神如何铸造”?
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理念之中,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协调是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1.提倡“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求真”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人文精神是以价值和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一种“求善”的精神,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它蕴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永恒的道德精神。
2.培养“崇高”的独立精神与“探索”的自由精神。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必须赋予学子以独立的人格和内在的崇高精神,鼓励他们自由地接受、自由地判断、自由地探索和思考。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品格,既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又是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
3.整合“融合”的包容精神与“争鸣”的批判精神。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其大度能容,在于其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学科内容、价值观念和各种学术人才,能够吸取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有利因素,能够引导多元化的文化争鸣与融合。批判精神是指大学在求真、求善的基本价值原则下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同时又是社会精神的守望者,它以理性精神透析着社会,在传承文化、发展科学、提升人性的同时还固守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尊严。大学在坚守自身精神家园的同时,还应当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敏锐性。因为现代大学精神所依凭的学术自由和坚守精神,无非是指一种反思的姿态。这就要求我们成为社会进程中的冷静观察者和积极参与者。
4.推行“开拓性”的创新精神与“进步性”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大学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之中,就是要有开拓性精神,勇于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以新的思想引导社会,以新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创新精神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大学应自觉把脉时代,以时代精神作为建构自己理想的基础,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出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以自己超前性的科学预见来引领时代潮流,指明社会发展之方向。
三、“大学文化如何建构”?
大学文化就是以大学为载体,由大学人所创造、能够体现大学根本精神的文化。从广义上说,大学文化则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方面。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充分展现,是“大学精神”的现实表现形式和具体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规范引导着大学文化建设,决定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人本思想原则。大学文化首先应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自觉、唤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人本思想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大学文化建构的根本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基本要求。大学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为大学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2.学术自由原则。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学术自由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同时也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创新程度和大学文化的底蕴。大学文化应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3.倡导多元原则。“和而不同”的多元化的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的自由精神和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文化的多元性表现为文化来源的多样化和文化展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以审慎的眼光来处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在继承、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培植出新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高品位、国际化、现代化和多层次的校园文化。
4.引领社会原则。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因此高校文化建设要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四、如何践行和弘扬大学精神和文化?
大学文化的建构、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要落脚到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同学身上来。当代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应当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追求应该追求的东西,自觉杜绝、抵制各种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一名合格、优秀、卓越的大学生呢?我想最基本的应当是以下五个方面:积淀知识、锤炼能力、铸造崇高、坚持理想、追求卓越。
1.积淀知识。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首先必须有知识;知识使人聪明与高尚,无知使人愚昧以致犯罪。作为当代大学生,当然更应当把知识作为第一位的价值目标去孜孜以求。首先要掌握做人的知识,否则,“无知即罪恶”,就有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当代大学生首先要积淀知识,通过知识的积淀与渗透使我们逐步高尚起来,使我们健康成长起来,使我们能够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一个懂得感恩与回报的人。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叫传授知识;同学们在底下听课,叫接受知识;、出版专著,叫研究知识;为社会服务,叫运用知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大学培养成为有用之人,叫传承知识。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学习和接受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的知识。总之,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本,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价值追求。
2.锤炼能力。大学四年,既是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的重要时期。锻炼我们的才干、增长我们的才干,培养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的价值追求,成为一种普遍的大学之风。我们应该追求“能力本位”,不要追求“官本位”,不要追求“金钱本位”。“能力本位”既是一种社会价值,也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追求。
3.铸造崇高。崇高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追求崇高,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融入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
4.坚持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翅膀,有多大的理想就能飞得多高。追求理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更有现实意义。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尤其应当把握住自我,树立理想、追求理想,而不要受浮躁之风影响而变得低俗起来、庸俗起来。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6
【关键词】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方式
前言: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趣的问题情境,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内部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创新思维影响着学生的以后发展。
一、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才可以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一个平台,最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创新过程中具备的载体主要是指创新性的素材,创新性的教材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挖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从创新素材的特点来出发,并且要结合语文中的相关知识,创设有趣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目前的教材中,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空间以及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最终可以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教师将“古老的传说”、“神五”、“神六”等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书本知识,而且要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由于传统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避免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意识主要是在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学生学会相关的知识主要侧重于学生接受相关的知识以及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最终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以及技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且教师要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第二,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将语文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促使语文知识变得更生活化。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挖掘到语文更为深刻的内涵。
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问题的设计,第一,教师预先留下出下节课要讲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课下进行思考,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学生要预习过程中要带着相关的问题来进行,促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第三,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质疑精神,学生通过多角度来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没?这几个问题正是本文的主要线索。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解决老师布置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解答老师留下来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教师给学生留下几个问题,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要创设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一问题,并且教师要趁着学生思考的这一氛围,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引出来,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导着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堂的学习目标,最终给学生的思维以明确的方向。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我的战友》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到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被火柴梗烫或者蜡烛烧到时的疼痛感。其次教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并且要将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情节划出来。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够忍受住烈火的焚烧呢?教师的这一问题带领着学生不断去探究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总结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的品质。
结束语
21世纪是创新时代,创新精神在21世纪科技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课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彦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
[2].杨夏.发挥主体地位 培养创新意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4)